读鲁迅的风筝随想与批注
风筝鲁迅
课文导语:
在温馨与和美中有亲情,在误解和冲突中也有亲情。本文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故事。
北京的冬季,地上还有积雪,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于晴朗的天空中,而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灰黑色的秃树枝丫杈”给人以暗淡、萧条、凄凉的感觉,“积雪”给人以阴冷、肃杀的感觉,暗扣住作者下面所写的“悲哀”之情。“晴朗的天空”又给人以快乐、开阔、明朗的感觉,“一二风筝”在浮动,则又让人兴奋、激动、快乐。我们能否这样理解呢?暗淡、肃杀之景映射了现在(写此文时)作者愧疚、伤痛之情;明朗、快乐之景既是眼前之景,也是作者有眼前之景想到了儿时在故乡春天二月放风筝之景。这里为什么有“一种惊异和悲哀”呢?这就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期待。
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倘听到沙沙的风轮声,仰头便能看见一个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还有寂寞的瓦片风筝,没有风轮,又放得很低,伶仃地显出憔悴可怜模样。但此时地上的杨柳已经发芽,早的山桃也多吐蕾,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打成一片春日的温和。我现在在那里呢?四面都还是严冬的肃杀,而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
先写故乡的风筝,紧紧扣住第一段的风筝写下去。“沙沙的风轮声”是从听觉写风筝,“淡墨色的蟹风筝或嫩蓝色的蜈蚣风筝”是从颜色写风筝,“瓦片风筝”是从形状写风筝,“放得很低”是从状态写风筝,“寂寞”“憔悴可怜”是从神态来写风筝,可谓有声有色、形神兼备啊!接着写放风筝的环境,即在一个怎样的氛围下放风筝。杨柳发芽,山桃吐蕾,一幅勃勃生机、春意盎然、生灵绽放早春图。美妙在“和孩子们的天上的点缀相照应”一句把天上之风筝和地下之玩童连成一体,风筝在空中翻飞、舞动,孩子在地上追逐、嬉戏、跳跃,故曰“一片春日的温和”。因为人心情好,才显得天气“温和”。物我交融,是美好的境界。接下来,作者笔锋一转,“我现在在那里呢?”由回忆中的故乡写到现在的北京,由温和的春日写到肃杀的严冬。两个“久经”极写时间之长,而很久很久之前发生的事,现又“在这天空中荡漾了”,可见此事对作者触动之大,永久挥之不去。到底是什么事给作者带来这种深沉的情愫呢?接下去,下一段,作者将详细地展开叙事。
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他,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和我相反的是我的小兄弟,他那时大概十岁内外罢,多病,瘦得不堪,然而最喜欢风筝,自己买不起,我又不许放,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他的这些,在我看来都是笑柄,可鄙的。
对于风筝,“我”与弟弟态度是截然不同的。“我”是“不爱”“嫌弃”“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并且视弟弟的行为是“可鄙的”。弟弟是喜爱风筝,这里的描写非常传神。“张着小嘴”“呆看”极写看风筝的出神,“至于小半日”极写看风筝时间之长;两个比较工整的句子连用“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通过两个情况的两个动作描写,写出了弟弟看人家放风筝的高兴劲。这些都很突出的浸染了、照应了“最喜欢”风筝。试想,假如弟弟得到“我”的允许能够亲自去玩风筝、去放风筝,那该是何等的兴奋啊!而此时弟弟只有看的份,“多病,瘦得不堪”“只得”这些词语,折射出作者现在内心深处对弟弟的同情,以及难以抹去的隐隐伤痛。这段文字其实也是写风筝事件的一个总说。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拾枯竹”是喜爱风筝到了不可忍受的地步,是对原来只能“看风筝”的一个冲破。喜爱风筝程度可见是多么强烈啊!)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跑,干什么去?找弟弟,不让他做风筝。一个“跑”字,迅速的动作,再次点出“我”对风筝的“嫌恶”。那时看来,是出于“我”对弟弟的关爱,不让他玩这种没有出息的玩艺,也展示出作为一个兄长的责任感)向少有人去的(到一个“少有人去”的地方来做风筝,写出了对哥哥的害怕,怕哥哥训斥)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在一个堆满杂物的隐蔽的不干净的地方做风筝,突出了弟弟对风筝的喜爱),推开门,果然(可见哥哥的敏感与判断准确)就在尘封(“尘封”暗合“少有人去”)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方凳(认真做风筝的样子);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弟弟害怕的神态)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胡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精心设计的一个蝴蝶风筝!怎么看出呢?有胡蝶风筝的竹骨,有风轮,做眼睛用的,还用红纸条装饰美化一番。眼看要大功告成,可以开心地去放喽!“将要完工”可以想象得出弟弟那时难以控制的兴奋。)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写“我”的心理活动——满足得意,愤怒怨恨)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胡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三个动词“抓”“掷”“踏”,在弟弟看来,可谓惨不忍睹。读者读来不也有这样的感受吗?可怕,震惊,凶神恶煞!这是“愤怒”的表现,作者当时就是这样的“愤怒”。我们想,越是写自己的残暴,以后对弟弟的愧疚越沉重。作者能真实的再现自己的凶相,也可见作者的勇敢,勇于解剖自己,这强烈的自责能否让自己好受些呢?通过下文看,“我”没有其他办法,现在看,只有一种办法,那就是写文章来表达对小弟的深深的内疚之情)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一个“傲然”地走出,一个“绝望”地站着。两者对比,一个是大老虎,无比凶猛;一个是小绵羊,非常可怜啊!)
这一段落具体写了风筝事件。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作者现在是这样认为,自己做了对不起他人的事,是迟早要挨罚的。也有很自觉的去接受处罚、勇于承认错误的意味),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原来认为是天经地义的事,但现在看来是一个错误,一个非常严重的错误,扼杀了小兄弟的精神。一前一后的对比,反思以前的所做,故曰“不幸”,包含着一种懊悔之意。本以为正确的事现在成了个错,形成文章的一个波澜。)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最正当”三个字、“玩具是儿童的天使”是对小兄弟做法的充分肯定,对“我”拆毁风筝行为的有力否定,对自己行为的批判)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了。(当知道了二十多年前本以为理所应当的一件事乃是一个错误后,“我”的心沉重起来,“很重很重”突出了心情的压抑、苦闷、内疚。一个人知道了过错,懂得忏悔,这正是心灵的发现,体现出开放的心态,是心灵深处善良本性的闪耀。)
但心又不竟堕下去而至于断绝,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一件事,放在心中,不上不下最难受。两个“很重”,两个“堕着”,极力渲染、铺排内心深处的愧怍,乃至于成为一块心病。)
我也知道补过的方法的:送他风筝,赞成他放,劝他放,我和他一同放。我们嚷着,跑着,笑着。(这里写的很细腻、很有层次感。以前毁了弟弟的风筝,现在送给他一个,这是第一个念头;怕弟弟不敢要,进一步说出自己的态度——“赞成”,这是第二个念头;弟弟还是不敢放呢?“劝他放”,鼓励他,这是第三个念头;为了彻底打消弟弟的顾虑,“我”带领着他一起放风筝,这是第四个念头。四个想法之后,又补写了一笔,想象兄弟两人放风筝时欢快的情形,有语言、有动作、有神态。叫喊着,奔跑着,大笑着。总之,是极力激发小弟弟当年放风筝的激情与冲动,以此补过)——然而他其时已经和我一样,早已有了胡子了。(前面的想法如此烂漫纯真,但现实是残酷的,“早已有了胡子了”很形象地写出了岁月的流逝,年纪已长,不可能再像小孩子一般去欢快、自由、无忧无虑地放风筝了。)
我也知道还有一个补过的方法的:去讨他的宽恕,等他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那么,我的心一定就轻松了,这确是一个可行(争取小兄弟的谅解,不受年龄的限制,这的确是一个可行的办法。后来并没行得通,更增加了愧疚感)的方法。有一回,我们会面的时候,是脸上都已添刻了许多“生”的辛苦的条纹,而我的心很沉重。我们渐渐谈起儿时的旧事来,我便叙述到这一节,自说少年时代的胡涂。(很坦诚,在做自我检讨!)“我可是毫不怪你啊。”我想,他要说了,我即刻便受了宽恕,我的心从此也宽松了吧。(这是作者的美好想象,盼望这种情景会马上出现。一旦得到小兄弟的宽恕,“我”的一块心病就没有了,就会结束长久以来风筝事件给自己心灵和精神上带来的折磨,自此之后“我”就会心情舒畅了。)
上面两段详尽地铺写了两种补救的办法,可见作者挽回过失的强烈心愿。竭尽全力补过。
“有过这样的事吗?”他惊异地笑着说,就像旁听着别人的故事一样。他什么也不记得了。(“惊异”,很吃惊,说明小弟弟早把此事给忘了,全然不记得了。“笑着”,写出小兄弟的和善、友好,传递出兄弟二人依然如故的亲情。这又是文章的一个波澜,让弟弟说“我可是毫不怪你啊”,他偏说“有过这样的事吗?”自己想补过,小兄弟此时则认为没有这事,连给个宽恕的机会都没有)
全然忘却,毫无怨恨,(什么是亲情?这就是。“全然忘却,毫无怨恨”,哥哥的严厉管教压根儿没放在心上,多少年来,无怨无恨,依然保持着手足之情、同胞之意)又有什么宽恕之可言呢?无怨的恕,说谎罢了。(言外之意是说,想取得宽恕,这条路已经是死了,是办不成了)
我还能希求什么呢?我的心只得沉重着。(没有什么希求了,心里只有苦闷。设问,一问一答,很简洁,突出了作者此时什么也没有,只有沉重的一颗心)
现在,故乡的春天又在这异地的空中了,既给我久经逝去的儿时的回忆,而一并也也带着无可把握的悲哀。我倒不如躲到肃杀的严冬中去吧,——但是,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照应开头,有开有合,章法严谨。“又”点出难以排遣的愁苦,想忘都忘不掉。每想到往事,就会有“无可把握的悲哀”,就会感到“寒威和冷气”,意思是心就会悲凉起来。一颗悲凉的心,源自对兄弟的愧怍,源自无法换回弟弟天真的童年,源自兄弟俩深深的亲情。)
一九二五年一月二十四日(这一天是春节,合家团圆的日子。“每逢佳节倍思亲”,尤其是鲁迅,这样一位经常在外奔波劳碌的人,多么想念自己的亲人啊!或许作者又想到了小兄弟,想到了小弟弟放风筝,情于心中,不能自已。无奈之时,文人往往是写文抒怀,聊以自慰。我想。)
注:以上文字来自网络,作者不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