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藏已很少的《1992年上海股票认购证》!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发行的!它促成了多少中国的金融新大户!又有多少人与它擦肩而过从而报憾终身!此证当年的国家发行价30元一张,在还没有开号之前一张还卖到几百元!已很少的写有名址的《1992年上海股票认购证》内页2-3联!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发行的!它促成了多少中国的金融新大户!又有多少人与它擦肩而过从而报憾终身!此证当年的国家发行价30元一张,在还没有开号之前一张还卖到几百元!在它退出历史舞台进入收藏领域后曾大涨到60多元一张,目前已被收藏届视为第一股证,财富和荣誉的象征!
1992年新中国股票交易所开市初始股票----上海股票认购证
在上证所成立后的1年多时间内,"老八股"唱独角戏,有价无市,于是就想到了市场扩容。当时在江湾体育场发"兴业房产"新股,发财心切的人们提前两天就去排队,股票最后是发出去了,但面对差点闹出人命的混乱秩序,管理层头疼了。因为在1992年还要发10多个股票,怎样平安地发出去,成了当时管理层考虑的头等大事。
当时主管市场的是人民银行,他们想出了一个可以载入史册的好主意:先发股票认购证,凭认购证摇号认购股票。但问题又来了,认购证价格太便宜,如2元1份,老百姓当彩票买,认购还是人山人海;价格太高,100元一份,大家,股票还是发不出去,在这种管理层与老百姓博弈中,管理层根据当时的物价水平以及大众心理,最后确定为30元一份,并告诉大家认购证在1992年内分4次摇号,共发行10多个股票。决定一出,所有人都懵了,弄不清楚该买还是不该买。
1992年股票认购证设计得极为漂亮,封面是烫金印刷,内芯是四种不同颜色的碳写复印纸,这是当时最新的印刷技术,在封底上印着大字"股市有风险涉市须谨慎",当时在10天的发行期中对所有人的心理是一种考验。当时柜台并不踊跃,工商银行的员工还有推销义务,每销出一份可提3角钱奖金。 当时我已是一个有7年股龄的"老股民"了,也是一个业余时间舞文弄墨对市场发表评说的写作人,那时写股评的还有一个老朋友童牧野比较活跃,他在深圳的《股市动态分析》写专栏,而我在贺宛男老师主编的《新闻报》上经常发表文章。当时我和童牧野的观点比较一致,认为认购证值得买,我们的分析依据是股市发展的大方向以及从认购证的编号、各点的发行速度、不同发行量的认购股票的盈利计算,以此来估算投资回报,为此我们两人都写了一系列的文章。
在认购证的日子里一切都平安无事,最终的发行量与我们的测算相差无几,共发行了207万份,扣除印刷和成本,约6000万元的收入全部捐献给了社会福利机构。
1992年认购证的奇迹发生在认购证全部销完之后。由于改革开放的春风迅速吹起,股份制改造需提速,原定的发行额度大大增加,1992年全年要发行的股票一下增至近50个,于是,认购证成了当时的稀世珍宝。以100份为单位,化3000元的投入,并化几万元作为认购股票款,滚动操作大概可赚50万元,可以说1992年的认购证造就了上海股市的第一代大户,一大批人通过认购证完成了资本的"原始积累"。
认购证产生了令人目眩的社会效应,坊间流传着许许多多"一不小心"改变人生轨迹的故事,这里我讲两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
那时我在学校任教,在我的鼓动下,我所在的教研室每位老师多多少少都买了一点,少则几十份,多则上百份。那时做教师没多少余钱,拿出3000元买100份认购证真的要下很大的决心。有一个老师在最后一天掏出3000元给我看,说他还是下不了决心,我跟他说,这样吧,你先去买,买好后如后悔了就算是我的。他在银行关门前半小时去买了,这一买,改变了他的生活方式。
我有个好朋友那时在一家报社当记者,他准备买200份认购证,在期的最后一天下午带着6000元到工商银行,刚走到窗口掏出钱来,只听营业员小姐跟旁边一位小姐窃窃私语:"又来了一个冲头(上海话傻瓜的意思)",这个朋友一下子自尊心起来了,收起钱说了一句"了",拂袖而去。这一睹气,财富与之失之交臂。 10年前,我跟童牧野先生交换了一张各自收藏的1992年认购证,当时童牧野的名字叫张卫红,上面完整地记载着姓名、住址、身份证编号、股东账户编号等事项,这是历史的记载,有时候拿出来瞧瞧,是很有味道的。
(转摘2006年01月20日 上海证券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