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中国古代四大医书 古代医书拍卖

原文地址:中国古代四大医书作者:快乐金猪

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其医学理论是建立在我国古代道家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反映了我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梦幻西游中有同名道具。

黄帝内经成编於春秋之前,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在国学经典中地位独特,是唯一一本以圣王之名命名的书.总结了春秋以及春秋之前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春秋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运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理论,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确立了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现存最早的中医药学著作《黄帝内经》收载的成方13首中,就有10种中成药,并有丸、散、酒、丹等剂型。

  

《黄帝内经》是早期中国医学的理论典籍。世简称之为《内经》。最早著录于刘歆《七略》及班固《汉书·艺文志》,原为18卷。医圣张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为伤寒杂病论”,晋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称“今有针经九卷、素问九卷,二九十八卷,即内经也”,《九卷》在唐王冰时称之为《灵枢》。至宋,史嵩献家藏《灵枢经》并予刊行。由此可知,《九卷》、《针经》、《灵枢》实则一书而多名。宋之后,《素问》、《灵枢》始成为《黄帝内经》组成的两大部分。

  《黄帝内经》是什么意思呢? 内经,不少人认为是讲内在人体规律的,有的人认为是讲内科的,但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是一部讲“内求”的书,要使生命健康长寿,不要外求,要往里求、往内求,所以叫“内经”。也就是说你要使生命健康,比如有了病怎么治病,不一定非要去吃什么药。

  实际上《黄帝内经》整本书里面只有13个药方,药方很少。它关键是要往里求、往内求,首先是内观、内视,就是往内观看我们的五脏六腑,观看我们的气血怎么流动,然后内炼,通过调整气血、调整经络、调整脏腑来达到健康,达到长寿。所以内求实际上是为我们指出了正确认识生命的一种方法、一种道路。这种方法跟现代医学的方法是不同的,现代医学是靠仪器、靠化验、靠解剖来内求。中医则是靠内观、靠体悟、靠直觉来内求。

2. 我国"三大奇书"之一

  相关专家认为,《黄帝内经》可以用三个“第一”给它作一概括。

  第一.《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人类出现以后,就有疾病,有了疾病必然就要寻求各种医治的方法,所以医疗技术的形成的确远远早于《黄帝内经》。但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却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这部著作第一次系统讲述了人的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为人类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中医学形成以后,就庇佑着我们中华民族,使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使我们中华儿女能够战胜疾患、灾难,绵延至今。没有中医、没有《黄帝内经》的中华民族,是难以想象的。

  第二.《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

  《黄帝内经》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

  《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指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

  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第三,《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中国古代有三大以“经”命名的奇书,第一部是《易经》,第二部是《道德经》,第三部就是《黄帝内经》。现在,这三部奇书不仅引起中华儿女,炎黄子孙的关注,而且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因为它的价值在当今社会已经越来越凸显出来。

3. 详细内容

  《黄帝内经》包括《素问》81篇和《灵枢》81篇,各9卷。它分别从阴阳五行、天人相应、五运六气、脏腑经络、病机、诊法、治则、针灸等方面,结合当时哲学和自然科学的成就,作出了比较系统的理论概括和认识。迄今在诊治学上仍具有指导意义。

  《黄帝内经》成书于大约春秋时期,她的博大精深的科学阐述,不仅涉及医学,而且包罗天文学、地理学、哲学、人类学、社会学、军事学、数学、生态学等各项人类所获的科学成就。令人颇感惊讶的是,中华先祖们在《内经》里的一些深奥精辟的阐述,虽然早在春秋之前,却揭示了许多现代科学正试图证实的与将要证实的成就。中国古代最著名的大医家张仲景、华佗、孙思邈、李时珍等均深受《内经》思想的熏陶和影响,无不刻苦研读之,深得其精要,而终成我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医。

4. 黄帝内经素问序

  启玄子王冰撰 夫释缚脱艰,全真导气,拯黎元于仁寿,济赢劣以获安者,非三圣道则不能致之矣。孔安国序《尚书》曰: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班固《汉书·艺文志》曰:《黄帝内经》十八卷。《素问》即其经之九卷也,兼《灵枢》九卷,乃其数焉。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然而其文简,其意博,其理奥,其趣深,天地之象分,阴阳之候列,变化之由表,死生之兆彰,不谋而遗迹自同,勿约而幽明斯契,稽其言有微,验之事不忒,诚可谓至道之宗,奉生之始矣。假若天机迅发,妙识玄通,成谋虽属乎生知,标格亦资于治训,未尝有行不由送,出不由产者也。然刻意研精,探微索隐,或识契真要,则目牛无全,故动则有成,犹鬼神幽赞,而命世奇杰,时时间出焉。则周有秦公,魏有张公、华公,皆得斯妙道者也。咸田新其用,大济蒸人,华叶递荣,声实相副,盖教之著矣,亦天之假也。

  冰弱龄慕道,夙好养生,幸遇真经,式为龟镜。而世雄比缨,篇目重叠,前后不伦,文义是隔,施行不易,披会亦难,岁月既淹,袭以成弊。或一篇重出,而别立二名;或两论并吞,而都为一目;或问答本已,别树篇题;或脱简不书,而云世阀。重“合经”而冠“针服”,并“方宜”而为“效篇”,隔“虚实’而为“逆从”,合“经络”而为“论要”,节“皮部”为“经络”,退“至教”以“先针”,诸如此流,不可胜数。且将升岱岳,非运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乃精勤博访,而并有其人,历十二年,方臻理要,询谋得失,深遂夙心。时于先生郭子斋堂,受得先师张公秘本,文字昭晰,义理环周,一以参详,群疑冰释。恐散于求学,绝彼师资,因而撰注,用传不朽。兼旧藏之卷,合八十一篇二十四卷,勒成一部,冀平究尾明首,寻注会经,开发童蒙,宣扬至理而已。其中简脱文断,义不相接者,搜求经论所有,迁移以补其处。篇目坠缺,指事不明者,量其意趣,加字以昭其义。篇论吞并,义不相涉,阎漏名目者,区分事类,别目以冠篇首。君臣请问,礼仪乖失者,考校尊卑,增益以光其意。错简碎文,前后重叠者,详其指趣,削去繁杂,以存其要。辞理秘密,难粗论述者,别撰(玄珠),以陈其道。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读。庞厥昭彰圣旨,敷畅玄言,有如列宿高悬,奎张不乱,深泉净送,鳞介咸分,君臣无夭枉之期,夷夏有延龄之望,仰工徒勿误,学者惟明,至道流行,徽音累属,千载之后,方知大圣之慈惠无穷。时大唐宝应元年岁农壬寅序 。

5. 价值贡献

  《黄帝内经》作为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思想基础及精髓,在中华民族近二千年繁衍生息的漫漫历史长河中,它的医学主导作用及贡献功不可没。试想,大略700年前,欧洲鼠疫暴发, 有四分之一的欧洲人失去了宝贵的生命,而中国近两千年的历史中虽也有瘟疫流行,但从未有过象欧洲一样惨痛的记录,中医药及《内经》的作用由此可以充分展示。

  《黄帝内经》的著成,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黄帝内经》总结了战国以前的医学成就,并为战国以后的中国医学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整体观、矛盾观、经络学、脏象学、病因病机学、养生和预防医学以及诊断治疗原则等各方面,都为中医学奠定了理论基础,具有深远影响。历代著名医家在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创新和建树,大多与《黄帝内经》有着密切的渊源关系。

6. 黄帝内经 目录

第一部分:黄帝内经 素问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7

  上古天真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一篇.... 8

  四气调神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篇.... 9

  生气通天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篇.... 10

  金匮真言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篇.... 11

  阴阳应象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篇.... 12

  阴阳离合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篇.... 14

  阴阳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篇.... 14

  灵兰秘典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八篇.... 15

  六节藏象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九篇.... 16

  五藏生成——《黄帝内经·素问》第十篇.... 17

  五藏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一篇.... 18

  异法方宜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二篇.... 18

  移精变气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三篇.... 19

  汤液醪醴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四篇.... 19

  玉版论要——《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五篇.... 20

  诊要经终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六篇.... 20

  脉要精微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七篇.... 21

  平人气象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八篇.... 23

  玉机真藏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十九篇.... 24

  三部九候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篇.... 26

  经脉别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一篇.... 27

  藏气法时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二篇.... 27

  宣明五气——《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三篇.... 29

  血气形志——《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四篇.... 29

  宝命全形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五篇.... 30

  八正神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六篇.... 30

  离合真邪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七篇.... 31

  通评虚实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八篇.... 32

  太阴阳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二十九篇.... 33

  阳明脉解——《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篇.... 33

  热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一篇.... 34

  刺热——《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二篇.... 35

  评热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三篇.... 35

  逆调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四篇.... 36

  疟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五篇.... 37

  刺疟——《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六篇.... 38

  气厥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七篇.... 39

  欬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八篇.... 39

  举痛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三十九篇.... 40

  腹中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篇.... 41

[转载]中国古代四大医书 古代医书拍卖

  刺腰痛——《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一篇.... 42

  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二篇.... 42

  痹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三篇.... 43

  痿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四篇.... 44

  厥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五篇.... 45

  病能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六篇.... 46

  奇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七篇.... 46

  大奇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八篇.... 47

  脉解——《黄帝内经·素问》第四十九篇.... 48

  刺要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篇.... 49

  刺齐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一篇.... 49

  刺禁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二篇.... 49

  刺志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三篇.... 50

  针解——《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四篇.... 51

  长刺节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五篇.... 51

  皮部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六篇.... 52

  经络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七篇.... 52

  气穴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八篇.... 53

  气府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五十九篇.... 54

  骨空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篇.... 56

  水热穴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一篇.... 57

  调经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二篇.... 58

  缪刺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三篇.... 60

  四时刺逆从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四篇.... 61

  标本病传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五篇.... 62

  天元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六篇.... 63

  五运行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七篇.... 64

  六微旨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八篇.... 65

  气交变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九篇.... 67

  五常致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篇.... 70

  六元正纪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一篇.... 73

  刺法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二篇.... 81

  本病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三篇.... 83

  至真要大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四篇.... 86

  着至教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五篇.... 92

  示从容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六篇.... 92

  疏五过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七篇.... 93

  征四失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八篇.... 93

  阴阳类论——《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九篇.... 94

  方盛衰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八十篇.... 95

  解精微论——《黄帝内经·素问》第八十一篇.... 95

第二部分:黄帝内经 灵枢

  舒《黄帝内经·灵枢》.... 96

  九针十二原——《黄帝内经·灵枢》第一篇.... 96

  本输——《黄帝内经·灵枢》第二篇.... 98

  小针解——《黄帝内经·灵枢》第三篇.... 99

  邪气藏府病形——《黄帝内经·灵枢》第四篇.... 100

  根结——《黄帝内经·灵枢》第五篇.... 102

  寿夭刚柔——《黄帝内经·灵枢》第六篇.... 103

  官针——《黄帝内经·灵枢》第七篇.... 103

  本神——《黄帝内经·灵枢》第八篇.... 104

  终始——《黄帝内经·灵枢》第九篇.... 105

  经脉——《黄帝内经·灵枢》第十篇.... 107

  经别——《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一篇.... 110

  经水——《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二篇.... 111

  经筋——《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三篇.... 111

  骨度——《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四篇.... 113

  五十营——《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五篇.... 113

  营气——《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六篇.... 114

  脉度——《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七篇.... 114

  营卫生会——《黄帝内经·灵枢》第十八篇.... 114

  四时气——《黄帝内经·灵枢》第十九篇.... 115

  五邪——《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篇.... 116

  寒热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一篇.... 116

  癞狂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二篇.... 117

  热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三篇.... 117

  厥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四篇.... 119

  病本——《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五篇.... 119

  杂病——《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六篇.... 120

  周痹——《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七篇.... 120

  口问——《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八篇.... 121

  师传——《黄帝内经·灵枢》第二十九篇.... 122

  决气——《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篇.... 123

  肠胃——《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一篇.... 123

  平人绝谷——《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二篇.... 123

  海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三篇.... 124

  五乱——《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四篇.... 124

  胀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五篇.... 124

  五癃津液别——《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六篇.... 125

  五阅五使——《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七篇.... 126

  逆顺肥瘦——《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八篇.... 126

  血络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三十九篇.... 127

  阴阳清浊——《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篇.... 127

  阴阳系日月——《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一篇.... 128

  病传——《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二篇.... 128

  淫邪发梦——《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三篇.... 129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四篇.... 129

  外揣——《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五篇.... 130

  五变——《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六篇.... 130

  本藏——《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七篇.... 131

  禁服——《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八篇.... 132

  五色——《黄帝内经·灵枢》第四十九篇.... 133

  论勇——《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篇.... 134

  背腧——《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一篇.... 134

  卫气——《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二篇.... 135

  论痛——《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三篇.... 135

  天年——《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四篇.... 135

  逆顺——《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五篇.... 136

  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六篇.... 136

  水胀——《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七篇.... 137

  贼风——《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八篇.... 137

  卫气失常——《黄帝内经·灵枢》第五十九篇.... 137

  玉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篇.... 138

  五禁——《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一篇.... 139

  动输——《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二篇.... 139

  五味论——《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三篇.... 140

  阴阳二十五人——《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四篇.... 140

  五音五味——《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五篇.... 142

  百病始生——《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六篇.... 142

  行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七篇.... 143

  上膈——《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八篇.... 144

  忧恚无言——《黄帝内经·灵枢》第六十九篇.... 144

  寒热——《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篇.... 144

  邪客——《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一篇.... 145

  通天——《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二篇.... 146

  官能——《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三篇.... 147

  论疾诊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四篇.... 147

  刺节真邪——《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五篇.... 148

  卫气行——《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六篇.... 150

  九宫八风——《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七篇.... 151

  九针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八篇.... 151

  岁露论——《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十九篇.... 153

  大惑论——《黄帝内经·灵枢》第八十篇.... 154

  痈疽——《黄帝内经·灵枢》第八十一篇.... 154

  原文选读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篇第一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於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阴阳,和於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於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於物,故合於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将天数然也。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於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於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岐伯曰:此其天寿过度,气脉常通,而肾气有馀也。此虽有子,男不过尽八八,女不过尽七七,而天地之精气皆竭矣。

  帝曰:夫道者年皆百数,能有子乎。岐伯曰:夫道者能却老而全形,身年虽寿,能生子也。

  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於阴阳,调於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於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於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於世,被服章,举不欲观於俗,外不劳形於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像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於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黄帝内经》: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於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於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洩,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洩,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洩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不下也。天明则日月不明,邪害空窍,阳气者闭塞,地气者冒明,云雾不精,则上应白露不下。交通不表,万物命故不施,不施则名木多死。恶气不发,风雨不节,白露不下,则菀槁不荣。贼风数至,暴雨数起,天地四时不相保,与道相失,则未央绝灭。唯圣人从之,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独沉。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於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道者,圣人行之,愚者佩之。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从之则治,逆之则乱。反顺为逆,是谓内格。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後药之,乱已成而後治之,譬犹渴而穿井,而铸锥,不亦晚乎。

  《黄帝内经》: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岛、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故圣人传精神,服天气,而通神明。失之则内闭九窍,外壅肌肉,卫气散解,此谓自伤,气之削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短,小筋弛长,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高粱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郁乃痤。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为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

  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因而饱食,筋脉横解,肠澼为痔。因而大饮,则气逆。因而强力,肾气乃伤,高骨乃坏。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因于露风,乃生寒热。是以春伤于风,邪气留连,乃为洞泄,夏伤于暑,秋为疟。秋伤于湿,上逆而咳,发为痿厥。冬伤于寒,春必温病。四时之气,更伤五藏。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是故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7. 丛书分类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原书18卷。其中9卷名《素问》;另外9卷无书名,汉晋时被称为《九卷》或《针经》,唐以后被称为《灵枢》,非一人一时之作,主要部分形成于战国至东汉时期。每部分各为81篇,共162篇。《素问》主要论述了自然界变化的规律、人与自然的关系等;《灵枢》的核心内容为脏腑经络学说。

  《素问》,在汉魏、六朝、隋唐各代皆有不同传本。为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王焘等在其著作中所引用。主要有:(1)齐梁间(公元6世纪)全元起注本,是最早的注本,但当时其中的第六卷已亡佚,实际只有八卷。这个传本先后被唐王冰、宋林亿等所引用,至南宋以后失传。(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年),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自称得自其师秘藏的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佑、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汉魏以后,由于长期抄传出现多种不同名称的传本。唐·王冰所引用古本《针经》传本佚文与古本《灵枢》传本佚文基本相同,说明为一共同的祖本。但与南宋史崧发现的《灵枢》传本(即现存《灵枢》传本)则不尽相同。史载北宋有高丽献《针经》镂版刊行,今无书可证。至南宋初期。《灵枢》和《针经》各种传本均失传。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史崧半其家藏《灵枢》九卷八十一篇重新校正,扩展为二十四卷,附加音释,镂版刊行。至此,《灵枢》传本基本定型,取代各种传本,而一再印行,流传至今。

  注重整体观念,既强调人体本身是一整体,又强调人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生理、病理现象,指导诊断与治疗;把阴阳的对立统一看成是宇宙间万事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普遍规律。人体在正常情况下阴阳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生病,强调精神与社会因素对人体及疾病的影响及疾病的预防,反对迷信鬼神。全面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标志着中国医学发展到理论总结阶段。该书在中国医学有很高地位,后世历代有所成就医家,无不重视此书。部分内容曾被译成日、英、德、法等文字,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亦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8.古代关于《黄帝内经》的研究著作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清)吴昆 著;孙国中 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直解 (清)高士宗、吴昆 著;孙国中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集注 (清)张志聪 著;孙国中 点校

  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 (明)马莳 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 (清)薛富辰批阅句读;孙国中点校

  类经——黄帝内经分类解析(上中下)(明)张介宾著

  灵枢悬解 (清)黄元御 著

  黄帝内经太素新校正 (唐)杨善上撰著;钱超尘、李云校正

  黄帝内经灵枢集注 (清)张志聪 著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明)马莳著;孙国中、方向红点校

  素问悬解 (清)黄元御 原著;孙国中、方向红 点校

  (以上各书已由学苑出版社出版)

9. 《黄帝内经》的传说

  十八卷的《黄帝内经》,从远古时代一直到今,而三十七卷的《黄帝外经》,则可能永远失传了。但是,关于它的民间传说,还是相当丰富和十分有趣的了。

  相传黄帝时期出现了三位名医,除了雷公和岐伯两人外,名气最大的是俞跗(fù)。他的医道非常高明。特别是在外科手术方面很有经验。据说,他治病一般不用汤药、石针和按摩。而是诊断清楚病因后,除非要做手术时就用刀子划开皮肤,解剖肌肉,结扎。传说有一次,俞跗在过河时,发现一个掉河里淹死了的女人被几个人打捞出来准备埋葬,俞跗挡住他们询问死者掉进水里多长时间。抬尸体的人说,刚掉进水里,捞上来就断气了。俞跗让他们把尸体放在地上,先是摸了摸死者的脉搏,又看了看死者的眼睛,然后又让人找来一条草绳,把死者双脚捆绑好,倒吊在树上。开始大家都不理解俞跗为什么要这样做。死者刚一吊起,就大口大口地往外吐水,直到不吐时,俞跗才叫人慢慢将死者解下来,仰面朝天放在地上,双手在死者的胸脯上一压一放。最后他拔掉自己的几根头发,放在死者鼻孔上观察了一阵,发现发丝缓缓地动了动,才放心地对死者家里人说:“她活过来了,抬回家好好调养吧!”

  在俞跗晚年的时候,黄帝派仓颉、雷公、岐伯三人,用了很长时间,把俞跗的医术整理出来,纂成卷目,然而,还没有来得及公布于众,仓颉就去世了。后来,俞跗的儿子俞执,把这本书带回来交给父亲修订。不幸全家遭到了大火,房屋、医书和俞跗、俞执全家人,一起化为灰烬。这也许是《黄帝外经》失传,至今没有找到的原因吧!

  《汉书·艺文志》记载医家经典十一家今仅存《黄帝内经》一家,原因待考。其中失传的包括黄帝外经。从《汉书·艺文志》记载的“七经”来看,当时与《黄帝内经》并存的,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外经》和《旁篇》。

10. 评价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等。二者之共同点均系有关问题的理论论述,并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疗的具体方药与技术。因此,它成为中国医学发展的理论源薮,是历代医学家论述疾病与健康的理论依据,尽管医学家学说各异而有争论但鲜有背离之者,几乎无不求之于《内经》而为立论之准绳。这就是现代人学习研究中医,也必须首先攻读《内经》的原故。因为,若不基本掌握《内经》之要旨,将对中医学之各个临床科疾病之认识、诊断、治疗原则、选药处方等等,无从理解和实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7854.html

更多阅读

中国古代为什么仅有“四大美女”?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银币

中国古代为什么仅有“四大美女”?提到中国古代美女,人们往往会想到有着“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容”的四大美女:貂婵、杨贵妃、西施、王昭君。中国上下五千年,为何沉鱼、落雁、闭花、羞月的仅限于4个美人,而不是8个10个,或者更多?是因

转载 中国古代漆器工艺 漆器工艺品

漆工艺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实用与审美相结合的艺术,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结晶。新石器时代前期,人们把漆液涂在木器和陶器上,有很大的实用价值,它易洗,无异味,又具有耐酸、耐热、耐磨和不易变质的性能,使器物既轻灵、又坚固而用;用时,它

中国古代文化的“四大” 中国古代四大才女

2010-11-14 19:26:26|分类: 【文化教育】 |字号订阅中国古代文化的“四大”中国古代的四民:士、农、工、商中国京剧四大名旦:梅兰芳、尚小云、程砚秋、荀慧生中国京剧四大须生: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中国元曲四大家:马致远《汉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妲己

中国古代四大美女 纵使是名传千古、倾国倾城的古代四大美女,都存在着一些美丽上的小瑕疵。比如素有“沉鱼”之誉的西施,生来脚就比别人大;王昭君肩膀有点窄小;貂蝉耳朵极小,特别是耳垂,几乎无肉;而杨贵妃则是有狐臭。她们为了遮掩瑕疵,采

声明:《转载 中国古代四大医书 古代医书拍卖》为网友小奋斗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