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建中的珍品——北京的宝塔 北京古建筑

  关于宝塔林语堂认为在中国所有的寺庙建筑群中,宝塔是至关重要的部分:“事实上,最古老的寺庙惟一保存下来的部分通常就是宝塔。它就像一个花瓶,孤零零矗立在那里,完全依赖线条与形态的安排来体现其造型之美。在西方城市中,教堂的尖顶为人们提供了陆上标志;在中国的风景中,宝塔起着与之异曲同工的作用。”也亏他能想得出来,把宝塔比喻为东方的花瓶。只是这花瓶的存在并不是插花之用,而是为了供奉圣徒的遗骨,敬抑或收藏佛经。当然,外来的佛教思想有时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中国传统宗教的影响,因而产生了那种经过变形与修饰的楼阁式佛塔或密檐式佛塔,有着纯属装饰性的不透光的窗户,悬挂在翘檐下的风铃,圆形、六角形或八角形等多种形状。塔由最初单一的墓穴功能发展成可供登高远眺、了敌、指路、导航等,它装点河山、美化风景的作用更是有目共睹。塔在组成结构上,由地宫、塔基、塔身、塔刹构成的中国古塔也比原先的“半圆冢”更为明确。更为重要的是,在结合了我国古建筑的艺术形式之后,塔的造型更是丰富了许多,概括起来有:楼阁塔、密檐塔、覆钵塔、金钢宝座塔、琉璃塔、花塔和石幢塔等,在北京都能找到。

  塔在北京有说不尽的塔,尤其是西部山区庙多塔也多,北京的庙与塔分不开,但是道教中的庙宇有塔的真不多见,在市内只有白云观有座塔外,其他的道教庙宇还没见到有塔的。房山区现存古塔一百多座,约占北京市现存古塔总数的一半,故赢得“房山宝塔冠京师”的美誉。游览房山,举目可见,式样各异,年代不等,久经风霜,风貌犹存。目前保存较好的有良乡昊天塔、云居寺北塔、万佛堂花塔,严行大德灵塔、龄公和尚塔、姚广孝墓塔、豆各庄塔、镇江塔等。区境内现存最为有名的唐塔,数量众多,约占全国现存唐塔的三分之一。最古老的塔是云居寺唐塔,共七座,均为汉白玉石塔。其中,最早的建于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最有名的是位于石经山的唐玄宗八妹金仙公主塔。云居寺北塔和万佛堂花塔,均为辽塔建筑风格也很突出。云居寺北塔又称“罗汉塔”,顶部似钟,下部如钵,两层楼阁式的塔身,塔座紧腰处有一周伎乐天砖雕。全国现存两座,形式极为少见。万佛堂花塔,上部呈笋状,至顶小龛密布,龛内各供佛像,每龛下饰有伸头向外的砖雕兽首或象头。远望如花盛开,是中国现存准确年代最早的花塔。现存明塔以崇各庄乡常乐寺村东的姚广孝的墓塔,八角形九级密檐式。最为典型的是位于良乡东关燎石岗上的昊天塔,又称“多宝佛塔”,呈八角形,是北京地区唯一的一座五层楼阁式空心砖塔。塔内各层有回廊,廊内有瞭望孔。房山境内现存的古塔,因始建朝代不同而格调不一,但造工精细雨坚固,外观端庄秀丽,砖雕石刻各具特色。它们不仅展现了我国古代造塔艺术的成就,也给人们以美的享受。门头沟区主要集中在潭柘寺和戒台寺两个庙宇的塔院内,就有七八十座。以上两个区最多,其次是海淀区和昌平区。北京的东部很少,这和寺庙的分布有关系。下面介绍离市内比较近的几座名塔供大家欣赏。

十三级密檐玲珑塔




  慈寿寺塔位于海淀区西八里庄玲珑公园内,建于明万历四年(1576年),是万历帝朱翊钧为其母祝寿所建。它的外型酷似天宁寺塔,但规模更宏大,高六十余米,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实心砖塔,塔身通体雕砖,塔基及第一层塔身上的雕刻更细致精美,完全反映的是明代的雕刻风格。尤其是须弥座上部的笙、箫、琴、瑟等全行乐器图案极为罕见,反映了明代乐器的丰富多样。慈寿寺塔因其秀美的体形和精细的雕刻又被称为“玲珑塔”。它是仿北京天宁寺塔而建,故与天宁寺塔并称为姐妹塔。据一位生活在这里的老者讲,原来挂于每层出檐下的铜铃随风摇摆时,清脆之声可传出几里之外。1989年公布为海淀区文物保护单位。





  天宁寺的塔是座辽代八角形13层密檐实心砖塔,塔高57.8米,始建于辽代(916-1125年)。当时这座塔是位于辽代的繁华市区经历了900多年的岁月,依然保存完好,塔身是建在砖砌方形平台上,塔身下部建有两层八角平台,上坐三层须弥座和仰莲瓣,仰莲瓣初建时是用铁制,可以注油点灯,在清代大修时改换砖质。塔身中部四面设半圆形卷门,门的两旁刻有浮雕金刚力士、菩萨、天部,砖柱上有浮雕升降龙,所有雕饰造型优美生动,栩栩如生。塔身上部有13层塔檐,每层檐下均仿木质结构的砖制斗拱,塔檐上原挂有2928个风铃,总重达10492斤,到清乾隆初年渐次零落。塔顶两层八角形,仰莲座上承宝珠为塔刹,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时塔刹震落。





  燃灯塔位于通州佑胜教寺的西侧创建于北周(在第十三层正面灶门间砖刻古诗一首:巍巍古塔镇潞陵,时赖周唐人建立),辽代重建,各代重修,全称燃灯佛舍利塔,塔平面呈八角形,为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砖木结构,通高56米,基围38.4米,对面直径11.4米。1900年八国联军占据通州时塔遭破坏,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通州,塔刹下层莲花座震毁,1987年重修燃灯塔,并补铸铜铃,所悬风铃2248枚为世界之最,是京杭大运河北端标志性建筑。据说塔影映在200米外的大运河中,这是一种奇景,通州八景之一“古塔凌云”即指此处。在塔身的第十三层西北面寄生一棵榆树,高3.7米,冠阔4.2米,干径0.17米,无主根一条须根最长2.5米,整体根系似扇面,人们称为“塔榆”,为保护此塔安全,已将此榆树移植于塔下的公园处。此塔在1979年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大学校园又称燕园,位于北京市西郊海淀镇东北部,与圆明园、颐和园毗邻。由于这里自然地理条件优越,外有西山可借,内有泉水可引,早在金代就成了京郊著名的风景区,同时又是明清两代封建帝王的“赐园”。“一塔湖图”已经成为北大的标志,湖是未名湖,塔是博雅塔。虽然博雅塔并非燕园古建筑中的一员,但是它古朴秀丽的造型为未名湖平添几分风采,也成为人们拍照留影时的必选景致了。这座塔建于1924年,当时在此位置打了一口深水井,为了供水,需要建造一座水塔。因为周围都被中国古典建筑所环绕,于是人们仿照通州燃灯塔建造了这座中国古塔式水塔。由于主要建造经费由当时燕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晨光的叔父捐资,因此被命名为“博雅塔”。





  银山塔林位于北京市昌平区海子村西南银山南麓的古延寿寺遗址上,现有十八座比较完整的佛塔。从现存佛塔的建筑年代看,分别属于唐、辽、金、元、明时期,其中以金、元代居多,塔群自金元以来,经明、清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塔群在六百年中经年累造,民间素有“银山宝塔数不尽”之说。大片塔群高者数丈,小者径尺,高低错落,布局规整,结构一致,均为八角形平面,造型精美,塔身有许多浮雕,线条优美,历经沧桑,年代久远,却保存完好,据说因为这里山高路远,人迹罕至,所以在动乱年代才得以幸免于难。从构筑材料看,则分别以砖、砖石和块石砌成。塔的造型奇异,大小不一,布局匀称,场面壮观,可称之为“佛塔博物馆”。银山原称大延圣寺、延寿寺、法华寺,曾是中国北方的佛教胜地,与江苏镇江的金山并称“南金北银”。银山以冬季“冰雪层积,色白如银”而得名,又因“麓有石崖,皆成黑色”,故称“铁壁银山”,明代曾列为“燕平八景”之一。塔林中比较集中的有七座,其中五座为辽、金,两座为元代。五座辽、金佛塔分别为八角形十三层或六角形七层的密檐式塔,高都在20米左右,砖石砌筑,坐北朝南。其砖石砌成的八角形或六角形须弥塔座的各面都雕有精美的花饰图案。塔身均由莲花承托,塔身正面设有砖雕拱券门,侧面设有菱花格窗。塔身上方均设砖雕幅云及斗拱,施叠涩挑出短檐。各层短檐用筒瓦、勾头滴水,各角均设有垂脊、小兽,檐角下系风铃。塔刹均由莲花座承托宝珠。五塔之中以“佑国佛觉大禅师塔”最为突出,塔前的石雕供台更显其大禅师的不凡地位。五塔前左“晦堂佑国佛觉大禅师塔”的塔身转角处,与“佑国佛觉大禅师塔”相同,都有砖雕五层密檐塔承托塔檐。五塔前右“故懿行大师塔”的塔刹由宝珠和鎏金仰月组成。五塔后左“圆通大禅师善公灵塔”和五塔后右的“故虚静禅师实公灵塔”,均为六角形七层密檐式塔,塔左和塔右各设石碑两通。五塔之后的两座由砖石砌筑的覆钵式塔,塔台为方形石筑,由石砌方形须弥座承托塔身。塔身为砖砌覆钵体,塔刹由石制相轮和华盖组成,刹顶已失。五塔东山坡上的砖砌密檐式塔和西南方向的砖砌密檐和覆钵相结合的混合式塔,都为元代建筑风格,造型也各有特色。五塔东南方及西侧、南侧之塔,均为石砌覆钵式塔。银山塔林,现已成为重要自然风景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牙舍利塔位于北京西山八大处二处灵光寺塔院内,1958年在招仙塔基的北面兴建的一座高51米,八角十三层密檐塔,铺设绿色琉璃瓦,塔顶安装鎏金宝瓶,塔角有铜铃,塔内供奉着佛牙舍利。这颗佛牙是僧人在被炸毁的招仙塔塔基处石函中的沉香匣内发现的。据佛典籍中记载,释迦牟尼逝世火化后留下的四颗牙齿,其中一颗在十一世纪传入中国,存放在北京西山的招仙塔内。在新塔的底层有一个精巧的塔厅,厅内正中上方高悬着一块“佛牙舍利塔”的大匾额,厅内特设一个金刚座上边安放着纯金七宝金塔,上嵌五彩宝珠,并刻有梵字咒文,佛牙就安放在这座七宝金塔内。



  鱼池院中的招仙塔基:招仙塔俗称“画像千佛塔”,建于辽代咸雍七年(1071年)八月,为辽国丞相耶律仁先的母亲而建,该塔八棱十三层,周围有铁灯龛16座,每块塔砖上都刻有精美的佛像,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义和团在灵光寺设坛做法抗击八国联军,八国联军对这里进行疯狂炮轰,致使宝塔和殿宇化为废墟,仅存塔基。1901年众僧在清理塔基瓦砾时发现一石函,石函内有一沉香木匣,匣上刻有“释迦牟尼佛灵牙舍利,天会七年四月二十三日记,善慧书”。可见这颗佛牙在此已供奉了830多个春秋,佛牙舍利现供奉在佛牙舍利塔内。


  吉香庵塔位于朝阳门外日坛东侧南菜园的吉香庵(俗称皇姑庵)院后,建造年代不清,是一座四方形十三檐锥形砖塔在北京很少见,是一座很特殊的塔。外部全是仿木砖雕,塔座、塔基、塔身、十三天全部是正四方形,塔刹为园型塔帽,完全体现天圆地方之说,这对我国古塔研究是一宝贵财富,太可惜了,1951年扩建日坛公园时连同尼姑庵一起拆除了。不知哪位无知者下令拆除了,作孽作孽……

九级密檐佛塔

  十方诸佛宝塔位于朝阳区东南部王四营乡境内,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年),塔前原建有延寿寺庙宇,亦称延寿寺塔,原寺毁于清末八国联军之手,延寿寺塔是北京地区现存较为完整的明代密檐式砖塔,原来塔内存有佛像和经书,现在已流失,故又称诸佛宝塔。塔座北朝南高27.13米,最大直径6.9米,为八角九级密檐楼阁式砖塔,塔基以大理石构筑,塔座高2米,塔身正面有拱形门洞,门上石额楷书题“十方诸佛宝塔”,最上部为铜铸球形顶,塔心中空呈圆锥形有台阶从一层可以上到八层,修建人是翠峰禅师。该塔虽经后代数次修缮,仍保留有明代建筑特征。在1984年5月24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万松行秀禅师塔位于西四南砖塔胡同东口,其始建于金末元初,八角九层,通高15.9米,最下面是一层须弥座,座上为九层叠涩塔檐,檐下不施斗拱,在最高的一层密檐上建有八条垂脊,垂脊汇聚处坐落着两层塔刹座,座上置有宝顶形刹顶。整个塔身上没有雕刻图案。整个塔的外轮廓流畅柔和玲珑别致,正是盛行于辽、金时期这种形式的塔的典型特征。虽然经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和1927年多次重修,但原来形制仍未改变,保存了金、元塔的风格。塔原为八角七层密檐塔,清乾隆十八年重修时,特仿原塔形制加高2层,遂成现存的八角九级密檐式塔。万松老人塔虽然不大,但却十分有名气,塔北侧的砖塔胡同就是因塔得名。这座密檐式实心砖塔是人们为纪念一位元代僧人万松老人而建的。(在金、元之际,有一僧人万松行秀,即万松老人,自称万松野老,金章宗时期已名闻四海,承安二年(公元1197年)特下诏万松行秀住燕京西郊仰山栖隐寺。万松生平著有《从容录》、《清溢后录》、《万寿语录》等。他是佛教禅宗支派曹洞宗的大师,同时他对儒家经典也很精通。据说元初著名宰臣耶律楚材曾拜他为师,跟着他学佛三年,十分刻苦,无论严寒酷暑从不间断。万松行秀给耶律楚材受法名湛然居士,用以儒治国,以佛治心对他进行教导,对耶律楚材的影响很大,执政时大力推行其主张。耶律楚材是辽代皇族之后,在元初任职近30年,辅佐几代蒙古大汗和元世祖,因此,这位万松野老也被人尊重。在万松行秀81岁圆寂时,人们为他建塔埋骨于大都内,以资纪念。曹洞宗传入日本后,也有很大影响,他们中经常有人来北京参拜万松老人塔。万松行秀在中日人民的友谊和文化交流中,至今仍起着积极的作用。)

  姚广孝墓塔,建于明代永乐年间,位于房山区常乐寺村北。为八角形九级密檐式砖塔,坐北朝南,通高33米,整座塔坐落在一级四方形的平台上。最下面是八角形基座,基座上立有两层八角形须弥座。须弥座式塔座束腰浮雕寿字和菊花、莲花和西番莲花的造型图案,其上为三层外顷的莲花瓣。中间塔身,四正面雕仿木隐作隔扇假门,其它四面则雕有仿木棂假窗。正面门楣之上嵌方石一块,其上楷书:“太子少师赠荣国恭靖公姚广孝之塔”。塔身往上是九层叠涩檐,各角均悬铜铃,风吹作响,声音悠扬。塔刹铁制,装似葫芦,为莲花形刹座的仰莲托着球形刹身,刹杆串起的相轮、圆光、仰月和宝珠,构造清秀匀称。刹由八条铁链锢之于檐角上。姚广孝墓塔整体结构匀称,塔身上的花卉图案别致,且雕刻精细。整个塔身轮廓清秀而挺拔,充分体现出明代塔的建筑风格。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庆寿寺也叫双塔寺,在西长安街上,即电报大楼西,旧时即西长安街28号。该寺创建于金章宗大定二十六年(1165年)。据《震垣识略》记载:"双塔寺在小时雍坊西长安街,金章宗建,即元庆寿寺。专有塔二:一九级,一七级。九级者额曰"特赠光天普照佛日圆明海云佐圣国师之塔",七级者额曰"佛日圆照大禅师可庵之灵塔,"由此可知该寺是金时大庆寿寺遗址。该寺元至元十二年重修,费时七年(1276—1283年)。修后之寺"完整雄壮,又为京师之冠。"此寺又称庆寿寺或大庆寿寺。至元四年新建二塔,故又俗称双塔寺。明正统又重修,改名为大兴隆寺,或称慈恩寺。庆寿寺从金代即受重视,当时是金朝的庆寿宫,元时又赐给皇太子作功德院。明代慈恩寺始为西藏僧人修持之所,明朝有双塔寺诗:"石塔参差御苑西,凌空双雁识招提。梵铃风起声相激,仙掌云分势欲齐。似引飞凫朝帝阙,岂烦鸣马护禅栖?长安落日驰车骑,何处逢人路不迷。明宣德年间,和尚觉贵在庆寿寺创建高数十丈的毗卢阁,可以俯看皇宫,因而获罪,阁毁。到了清代,除双塔还保存外,寺早已毁掉了。直到解放后五十年代建西长安街时才拆掉双塔,今已无存。

 

七级密檐佛塔



  戒台寺内辽塔由法均大师墓塔(北)和衣钵塔(南),以及墓碑和赑屃组成。这一组建筑是研究辽代建筑和石刻艺术难得的实物样品,是寺中的文物精品。



  滦州起义纪念塔位于北京城西北海淀区温泉乡北京老年(胸科)医院内西侧。1936年冯玉祥将军为纪念反抗清政府统治的辛亥革命滦州起义殉难烈士而建,1937年4月建成。园坐北朝南,各建筑依山势层级而上,园门额书"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园"。进园门向北依次有冯玉祥所书“辛亥滦州革命诸先烈纪念碑”,韩复榘所书“辛亥滦州革命先烈衣冠冢”(八棱形石幢),幢北山坡为巨幅崖刻字,为冯玉祥所书,节录《礼记》部分文字。沿山坡拾级而上,至山顶为纪念塔。塔为八角七级密檐式,石砌,通高12.2米。正面为冯玉祥题"辛亥滦州革命先烈纪念塔",其余各面为邹鲁、居正、于右任等题词。园内还保存了秦德纯、赵登禹、刘汝明、张自忠、冯治安等一大批国民党要人的石刻题字,弥足珍贵。是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楼阁式塔



  良乡多宝佛塔俗称良乡塔,又称昊天塔,在房山区良乡镇东北昊天公园的燎石岗上,建于辽代(公元916—1125年),塔平面为八角形,高约36米,五级空心楼阁式。塔身第一层高大,正东南西北各辟券门,其余四面开直棂窗,檐下施隐作砖斗拱,有梯可登。四面原有佛龛,佛像已遭破坏。登塔可北望北京城,南眺涿州城。现为北京地区唯一对外开放的楼阁式塔,在古代宋辽交战时,此塔曾起了望敌情的军事作用。现已整修一新,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建于清乾隆年间。在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在镇江的金山寺见到了高大巍峨的慈寿塔,遂命人将塔绘成图,回北京后于玉泉山主峰上建起了这座玉峰塔。在塔中供奉着定光佛像(燃灯佛),因此也被称为“定光塔”。玉峰塔在民国二十七年经过一次较大规模的维修。1949年后,静明园为国家机关使用,作为国家领导人修养办公的地方,现在这一地区有军警站岗,不对普通游人开放。玉峰塔是一座八角形的楼阁式砖塔,塔高47.7米,全身浅杏黄色,上下共7层。塔身坐北朝南,一、三、五、七层的东、西、南、北四面各开一座券式门,其他各面开拱券式镂花漏窗。二、四、六层的门窗与一、三、五、七层相错。这样的交错布局可以防止塔身开裂。每层之间有专仿木的斗拱,承托着砖雕的塔檐。檐角下悬有塔铃。塔顶由八条垂脊交汇而成,上置葫芦宝珠形铜刹。玉峰塔内建石制阶梯可以盘旋而上,各层中有三个拱门式佛龛,佛龛两边的楹联是乾隆皇帝亲手撰写的,但现在字迹已经风化模糊。虽然玉峰塔是按照金山寺的慈寿塔的样式建造,但它结合了北方的气候地理特点,塔身没有慈寿塔的护栏,每层的塔檐野外伸得较短,这样可以抵抗北方猛烈的强风。玉峰塔挺拔的身姿映照玉颐和园昆明湖水面上,就成了静明园十六景之一。乾隆皇帝将此景命名为“玉峰塔影”,并即兴题诗《玉峰塔影》。有趣的是,诗中所述塔为九层,而现在的玉峰塔只有七层。究竟是皇帝计错数,还是后来又改建过,还没有一个肯定的说法。


  位于北京天坛的正东,体育馆的东南,龙潭湖的北面,左安门内有座法塔寺,法塔寺原名叫法藏寺,建于金朝大定年间,寺内后院有一座七层八面,高有十丈的弥陀塔,明景泰二年(1451年)更名为法藏寺塔。法藏寺庙在修建精神铁路时拆毁,可塔还在那里站立着,这座高十丈、共七层的空心塔,可供游客顺着楼梯攀爬。站在顶层,可以直视无碍地望见香山,此塔到1971年为保铁路运输的安全苟延残喘的古塔还是被拆除了,因其岌岌可危,布满裂痕,而且像比萨斜塔一样站不直了,人们再也看不到了,法藏寺早就不见了人们顺口叫成了“法塔寺”,又叫成了“法塔”——乏塔。

 

金刚宝座塔



  金刚宝座塔位於全寺最高点,建於乾隆十三年(7748年)。塔仿北京五塔寺形状建造。塔高34.7米,分塔基、宝座、塔身三层。塔基呈方形,砖石结构,外以虎皮石包砌,台基两侧有石雕护栏。塔身全部为琢磨过的汉白玉石砌成,四边还雕刻有藏传喇嘛教的传统佛像。塔基正中开券洞,券墙上有一汉白玉石匾额,上书金字“孙中山先生衣冠冢”。券洞两旁雕有佛像和兽头形纹饰,券洞上额匾书“灯在菩提”。券门内登石阶可至最上层宝座顶,宝座上有七座石塔:一座屋形方塔,一座圆形喇嘛搭,其後有五座十三层密檐方塔,中央一大塔,四隅各有一小塔。这是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是曼陀罗的一种变体。曼陀罗是梵语译音,意为“坛城”,後来演变成象徵性图案。按藏传佛教之意,井字中央是须弥山,四周分布水、陆、山、佛。五座佛塔基座均为须弥座,塔肚四面刻佛像。塔肚之上用十三层相轮组成塔颈,最後为铜质塔刹。塔刹中央铸有八卦,四周垂有花缦。塔刹上端又立一小塔,上有“眼光门”,门内有佛。主塔後植有一株苍劲古松。整个金刚宝座塔布满了大小佛像、天王、龙凤狮象和云纹等精致浮雕,皆根据西藏地区传统雕像而刻造。1925年孙中山先生逝世后,衣帽封藏于塔内,故称“孙中山先生衣冠冢”。




  金刚宝座塔: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西域班迪达(印度通“五明”佛教徒的称谓)来进贡金佛五尊和金刚宝座图样,明成祖择地西关外建真觉寺,金刚宝座竣工于成化九年(1473年),是我国现存同类型塔中最古老最优美的一座。金刚宝座内砖外石砌成,宝座高7.7米,南北长18.6米,东西宽15.73米,南北开有卷门,内设过室、塔室、塔内中心柱、佛龛、佛像等。过室东西两侧辟小卷门,内藏石阶87阶曲折而上,可到宝座上平台。宝座上方分立五座四角密檐式小塔,中建一座塔高8米13层,四端小塔均高7米11层,通高15.7米。平台四边建有高0.66米的石护栏,中塔前建有天圆地方式绿琉璃罩亭与五塔相符相合。金刚宝座外表镶满精雕细琢的佛教石刻,是不可多得的石雕艺术建筑,也是中国古建吸收外来文化成功的范例,真觉寺焚毁于清末八国联军之手。


  位于德胜门外西黄寺内的清净化塔(喇嘛塔):石塔建在高3米多的塔台上,塔台平面呈亚字型,四角均向内收二折,四周围以白石栏杆。塔台四角各有约7米的塔式经幢一座,带有密檐式塔的形式;上刻经咒,并有乾隆四十九年的纪年。塔台中央为主塔,塔高15米,为覆钵形的喇嘛式塔。主塔由顶部、塔身及塔基组合而成。塔基呈八角形,其上有八角形须弥座,八面各浮雕有卷草、莲瓣、云彩、蝙蝠等花纹,雕工极精美。腰部雕佛传故事画八幅,即佛门中所谓本身"八相",画面虽不大,但景物细致生动,呼应配合,是极精美的艺术品。




  玉泉山北侧主峰建有妙高寺,寺内建一座金刚宝座式佛塔,以示对佛祖释迦牟尼的崇敬之情。妙高寺坐北朝南,院中佛塔的塔座中间,耸立着一座宝瓶式塔,四周的角上各立有一座圆形亭阁式小塔,塔刹细高呈锥形,塔身顶部是一圆形罩顶,顶的中央部分立有十三层相轮,呈圆锥形。在相轮之上,安有铜质镀金的圆锥形塔刹,这就是传说中的妙高塔。妙高塔,建于清乾隆时期,原在妙高寺内,寺宇早已不存,只有孤塔立于山岗。现在塔院的建筑为近年所建。每每远眺,总想寻机登临一览这座古塔的尊容。无奈那里并不对外开放,也只好在山下的围墙外看看。

琉璃塔

  在北京海淀区香山公园昭庙之南,有一座与昭庙一起修建的琉璃宝塔,是清代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接待来北京给乾隆庆70大寿的班禅六世而修建的。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时,昭庙被毁,唯琉璃宝塔保存下来,但塔的下部毁坏,真是千疮百孔,塔位于昭庙的后山上,为八面七层,高40米左右。塔下为一石砌方台,上建八角形基座。基座四周绕以白玉栏杆,内建木构附阶,有廊柱环绕。附阶中部建塔座,顶部附以八角形屋面,宽大舒展,亭亭如盖。附阶顶上收作八角形平台,成为低矮的须弥座,周边又绕以白玉栏杆。须弥座正中,耸立着七层琉璃宝塔塔身。塔身内为实体,外仿木构。每层均用黄、绿、紫、蓝各色琉璃构件砌成柱子、拱门、斗拱、额枋和檐椽、瓦陇。每层八角檐下都系有铜铃,共56个,风吹时齐响。塔刹则以巨大的琉璃宝珠作成。




  多宝琉璃塔位于北京颐和园万寿山阴花承阁西,花承阁毁于英法联军只保存了这个多宝塔,也称“多宝佛塔”。建于清代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乾隆皇帝为庆祝皇太后六十寿辰而建造的,是一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塔,塔身呈不等边的八角形,上下共分为七级,通高16米。整座塔身都是用黄、绿、青、蓝、紫五色琉璃砖镶嵌而成。塔身坐南向北,在塔的四周砌有红色围墙,院门朝北,门口树立一座木结构琉璃瓦顶的牌坊。





  圣缘寺多宝琉璃塔:圣缘寺在玉泉山的西麓,是一座规模较小的佛寺,多宝塔矗立在寺内的一个小山坡上。这是一座楼阁式与密檐式相结合的琉璃砖塔,塔身呈不等边的八角形,东南西北四个正面宽,东南、西南、西北、东北四个斜面稍窄一些。上下分为3组,共七级。塔身通高16米,整座塔身使用黄绿青蓝紫五色琉璃镶嵌而成。其在造型、高度、颜色上,与颐和园的多宝琉璃塔基本一样,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一对双胞胎,两座塔建成的时间也比较相近,极有可能是使用得是同一图样。清漪园1986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多宝琉璃塔仍保存完好,成为清漪园的遗物。





  圆明园的长春园法慧寺西院是一座高耸的五色琉璃砖塔。琉璃塔塔基为正方形大理石须弥座,台上设有汉白玉石栏杆,台高0.99米,塔为七级,上圆下方,高七丈三尺五寸,合今天的高度是23.55米。塔下层两级为正方形,高6.91米。塔檐琉璃瓦分别用翡翠色与黄色,塔中层为八方式,高5.69米,塔檐分别用青色与紫色琉璃瓦。塔上层为圆式,高6.97米。塔檐分别用绿色、黄色和青色琉璃瓦,塔顶为铜包金覆钟锦罐式,高3.07米。塔身四周都有佛龛,内坐观音像。此塔也是圆明园内最高的一座塔,这座塔在1900年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已被损毁。

 

花塔

  镇岗塔位于在北京丰台区云岗村,建于金代。平面八角砖结构实心华塔,高18米,塔基上有精美古朴砖雕花饰。塔身有武士、文官、盆花、兽头等精美的砖雕。塔身上部有一层须弥座,座上密布佛龛相错环绕而上,并渐次内收,每龛内端座佛像一尊,有的双手合十有的两手上举,神态庄严逼真。顶部有须弥座承托塔刹。整座塔造型古朴别致,砖雕精美,是一座有很高艺术价值的古塔。塔每边三米,周围24米,系花塔形制。上部用砖雕制出斗拱,在拱眼壁上雕刻盛开的盆花,凶猛的兽头、神像等,极为精细。我国现存此类古塔为数不多,此塔值得珍视。明代曾有一次重修,到民国年间,塔已残破,抗日战争时期,塔底部的一角和塔刹又遭日军炸毁。1958年进行了一次修整,补砌了被毁的部分塔基。1982年重修塔基和避雷针,并加固塔下的护坡。


  房山万佛堂花塔位于房山区河北镇磁家务矿区家属大院内,距离房山良乡约12公里。是万佛堂孔水洞的组成部分。花塔建于辽咸雍六年(1070年),是中国现存准确年代最早的花塔。塔坐北朝南,砖结构,通高约24米。下部平面八角形,上部呈笋状。须弥座高5米,笋状塔身,下侧嵌镶两层楼阁。往上至顶是佛龛,内各供佛像。每龛下,均有伸头向外的砖雕吻首或大象的头。花塔(华塔)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佛塔,仅出现于宋辽金时期,由于建造数量很少,国内现存仅约10座或稍多,每一座都是不可多得的珍品,其中北京有两座,分别是房山万佛堂花塔和丰台镇岗塔。


  房山云居寺令人钦敬之处,不仅在于它珍藏着历时千余年的隋唐石刻经,还在于其拥有北塔,北塔是辽代砖砌舍利塔,又称罗汉塔,始建于辽代天庆年间(1111~1120年),高30多米,塔身集花塔、楼阁式、覆钵式和金刚宝座四种形式为一体,造型极为特殊。塔的下部为八角形须弥座,上面建楼阁式砖塔两层,再上置覆钵和“十三天”塔刹。这种造型的辽塔,十分少见。

藏式喇嘛塔




  白塔寺白塔始建于元朝至元九年(1271年),1279年落成,忽必烈请尼泊尔人阿尼哥主持修建的,至今已有700多年了,因塔身通体洁白俗称白塔,塔高51米,塔的基座是方形三层,高9米面积810平方米,下层带有方形护墙,中上层是方形的须弥座,上边是覆莲座,金刚圈承托着的塔身,塔身形状像一个坛子,最大直径为18.4米。塔身上边有塔颈和相轮,相轮又名叫十三天,由下大上小的十三个圈组成,相轮的上面有铜制的华盖,四周缀有36片铜质透雕佛、梵文的流苏和36个风铃;塔刹是一座高5米、重4吨的鎏金铜质小塔。现在的白塔是清朝顺治八年复建的,塔内藏有释迦牟尼佛的舍利、经书和清乾隆皇帝的皇冠。远在1000多年前这一带是辽南京城的北郊,辽道宗寿昌二年(1096年),在这里建过一座供奉佛舍利的塔,塔身内藏有释迦佛舍利戒珠20粒、香泥小塔两千对、无垢净光等陀罗尼经5部。这座塔毁于战火,其形态无法考究,到了元代这一带成为元大都的西部,元世祖忽必烈敕令在辽塔的遗址上建造这座白塔。



北京古建中的珍品——北京的宝塔 北京古建筑

  北海公园白塔位于琼华岛中心,也是岛的最高处,是一座藏式喇嘛塔,建于清顺治八年(1651年),塔高35.9米,下为砖石台基,塔座为折角式须弥座,上承托覆钵式塔身,上部为细长的十三天,再上为两层铜质伞盖,伞边上悬挂十四枚铜钟,最上边是鎏金火焰宝塔刹,塔身正南有眼光门,塔身洁白巍然高耸是北海的标志。康熙十八年(1679年)和雍正八年(1730年)均因地震出现裂缝而重修过。嗣后历年都进行过修善,1964年进行过加固大修,1967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塔上“十三天”被震毁,1977年进行了修复,2005年对白塔及琼华岛建筑群进行了百年来最大规模的修缮。白塔建成后曾在塔后设有高大的“五虎旗杆”和铸铁质信炮,住过亲兵。

  潭柘寺金刚延寿塔是明代越靖王朱瞻墉于正统二年(1437年)所建,塔中所藏的是皇太后的生辰八字和佛经,越靖王朱瞻墉意在借助佛的力量,为太后祈福和延寿。塔为覆钵型藏式塔,砖石结构通体涂白,他身下面是四方形的须弥座,长宽各五丈,须弥座上有三道环形金刚带。覆钵形的塔身上面高耸着圆锥形塔刹,塔刹上有13天,塔刹的顶端为日月星饰物,全塔通高5丈有余。在塔后面的墙壁上镶有一块石碑,字迹模糊只有少数几个字上可辨认,这是潭柘寺最古老的一块石碑,立于金代明昌五年(1194年)距今已有816年了。

  大觉寺塔也叫迦陵和尚塔、迦陵舍利塔,是迦陵禅师的墓塔。和北海的白塔很象,是覆钵式塔,位于北京市海淀区大觉寺藏经院内。是清代雍正年间寺内住持迦陵禅师的墓塔,建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迦陵舍利塔矗立在大悲堂北侧全寺的最高点,高12米,迦陵舍利塔塔基是两层须弥座,下面的八角须弥座刻有仰莲和伏莲纹样,在八个面中心和四周都镶嵌有砖雕,转角处的角柱上有连珠、如意等纹样,其上的圆形须弥座上刻有仰莲和伏莲,束腰处有花草图案。须弥座之上是三层叠涩金刚圈,在上是塔肚,塔肚正面开有壶门,壶门下方有一个由连珠纹装饰的座,壶门周围装饰有火焰纹样,假门上还有石刻的窗棂。塔肚上边是十三层相轮,相轮上是由伞盖和宝珠组成的塔刹,伞盖上刻有流云纹和佛字,并挂有铜铎。刹顶的宝珠上有蕉叶纹装饰。在白塔的左右,有一棵松树和柏树,松柏的枝条向白塔伸出,似将白塔抱住,因此称为松柏抱塔。

  凤凰岭龙泉寺内魏老爷塔,“魏老爷”生卒年代不祥,老人家是河北廊坊人,自幼喜好医术。曾在梦中拜道人魏伯阳为徒。一年,为寻觅师傅的踪迹,他一路行医,来到京西雄狮峰下。白天挖药行医、济困扶危,晚间在山洞打坐练气。行善不求回报、施舍不留姓名。在一年的农历九月初七羽化而去,留下肉身。而后,一座安放魏老爷肉身的灵塔与魏老爷练功洞便出现在龙泉寺旁。乡民们为表达对他的敬仰、怀念,自古至今,每在“魏老爷成道之日”,便纷纷到此进香拜谒。


  继升塔高约7米,位于凤凰岭龙泉寺东百米,为龙泉寺第一代住持继升长老的法身塔,当年继升和尚募化修建金龙桥,继升塔属于密宗石塔,塔的顶部为日月星辰造型,意为日月法轮常转,预示其灵魂可直接上天,中部为十三相轮,底部为塔基。据说继升和尚圆寂那天,天空祥云万里、地面百鸟啼鸣,僧众诵经七七四十九天进行悼念,该塔发出淡雅的檀香味持续三年之久。




  白塔庵塔在中国画研究院内。20世纪40年代此处有庵因塔而名。相传明建文帝在“靖难之役”中逃出南京,削发为僧,晚年来到北京,死后葬于西山,并建衣钵塔,塔讹称建文帝衣钵塔。塔高25米,为覆钵式,塔基为单层须弥座,座上为6层雕刻而成的仰莲,塔身四面均有佛龛(眼光门),十三天由环形石料垒筑成。塔身为青砖所砌,塔刹部位安置着两吨重的铜制华盖和宝瓶。

 

幢式塔

  位于戒台寺明王殿门前的经幢式墓塔,立于元代至正二十八年(1369年),为八面石柱体,上面记述了元代至正年间戒台寺住持月泉新公长老的生平,经幢上雕有一幅伎乐图,乐伎手里分别拿着笛、琵琶、琴、排箫等乐器,载歌载舞,形象生动,表明了古代戒台寺与海外交往甚广,是难得的石雕艺术珍品。

  盛茂和尚塔位于红螺寺景区五百罗汉山林中,盛茂老和尚法名盛茂,法号林公,是资福堂上第三代传临济正宗第三十八世高僧。据说,此僧生前每天晚上念完佛后都要来林中打坐一个时辰,不管刮风下雨还是大雪飘空,从来没有中断过。清光绪戊寅年(1878年)春的一个晚上,他又来此打坐,第二天清晨众僧发现他一夜未归,忙到林中找他,见他手结弥陀面如罗汉,端坐在松林之下,近前呼唤,才知他早已圆寂,故在原地建塔而葬。

  际醒祖师塔位于红螺寺西塔院,我国净土宗历代共出了十三位祖师,际醒被称之为第十二位祖师,这些塔很长时间不知下落,1991年盛夏开始清理发掘西塔院时才被挖掘出来,并按放在原址,还发现了际醒祖师的舍利子,安放在地下普同堂内。

 

××××××××××××××××××××××××××××××××××××××××××××××× 

  要向大家介绍的塔太多了只挑常见的几种,还有很多希望去公园闲逛、去山上野游时多加注意,会发现很多平日难以见到的塔。因为水平有限,今天就侃到这儿,有不对的地方请多指教。谢谢浏览。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7690.html

更多阅读

自来水中的余氯有多恐怖,看后就知道了 自来水中的余氯

有人说香水有毒,实际上自来水里也有毒呐,北京的一位水界专家20年不喝自来水也说明了这个道理。荣格的净水机可以将日常必需的水中的风险降到最低。那么我们自来水中的余氯有多恐怖呢?1.目前自来水消毒杀菌的主要方式是什么?答:中国目

我心目中的春 我心目中的春天600字

有一个温柔的声音告诉我:春,来了!春,来了!春来了,的确,望着窗外那片绿,我感到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题记地点:北京广播大学播音员:曾小贤时间:2014年4月21日,下午14时“哈喽,大家好!我是今天的播音员曾小贤。今天是2014年4月21日,同学们,我们今

专题5:生物圈中的人

课程专家:刘恩山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博士生导师参与成员:赵京秋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高级教师乔文军 北京十一学校 高级教师主 持 人:赵京秋 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 高级教师第1学时赵京秋: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生物圈中的

试析英汉谚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

田 静(北京城市学院中关村学部 北京 100081)摘要: 谚语是语言中的精品。英汉谚语极大地丰富了英汉两国的语言文化。本文试图对英汉两种语言在不同文化中的谚语进行对比,把谚语当作窥探文化的窗口,使学生更深入地领会两种语言的奥秘,帮助

声明:《北京古建中的珍品——北京的宝塔 北京古建筑》为网友雨夜你在想谁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