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坚信能从一块石头里听到大海
——印象李文焕
吴玉 垒
与诗人李文焕的交往不过是近几年的事,但感觉好像已经相熟了很多年。他是那种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用诗歌擦拭自己的人。与他在一起,你总能够轻松地触摸到他那种来自内心的平和、他的自在与从容。但凡这样的人,要么是那种活得简单的人,要么是那种清楚自己内心需求的人。
事实上,李文焕恰恰是那种因为清楚自己内心需求而活得相对简单的人,这在某种程度上不仅成就了他的自信,也成就了他的坦率,他不必为自己伪装什么,也不必为了什么去迎合他人,他是真实的,也是踏实的。
在我看来,真实和踏实是一个人得以直立行世的两条腿,也是我认定朋友的两个基本的前提。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特有的性情甚至坏脾气,但只要他是真实的,只要他是踏实的,我就能对他保持一分内心的尊重,哪怕我们的脾性多么不同。相反对于那些处处装神弄鬼的人,我从骨子里是鄙夷的,不管他是谁。在这一点上,我的包容力和偏执绝对是等量齐观的。
生于六十年代初的李文焕,正赶上三年自然灾害最严酷的时候,据说那时能正儿八经吃上粮食的人不多,我不知道来自一般老百姓家庭的他是吃什么活过来的,不但活过来了而且还长出了一付在他那个年龄段完全称得上“高大”的身板。他于15岁参加工作,成为煤矿上的一名小小的学徒工,后来他又转行把起了方向盘并整日奔波在路上,这一干就是三十年,在单调的甚至无聊的左右转向中他发现了诗歌,1985年,他的第一首诗歌发表了。那是一个多么浪漫和富有激情的年代,还是一名学生的我,那时也刚好窥见到诗意的曙光。及至今天,在新泰坚持写诗的人群中,无论诗龄、年龄,以至身个儿他都是我们当之无愧的“老大”。也许正因为如此,在我们的聚会中,只要有他在,每每都是他扮演那个“好好是是”的角色而且乐此不疲。与此同时,他还从内心里信服于我们这些小兄弟取得的每一点进步,丝毫也没有那种摆老摆大的装腔作势或故作姿态。
说出来大家也许不以为然,我与李文焕的交往,比别人还多了一层亲近,不是别的,就因为他的口吃。哈,至今还记得我们的第一次接触,他一开口的结结巴巴,一下子拉近了我和他的距离。在我的朋友中,像他这样的有好几个,我们一直保持着比正常更融洽一层的关系。我自己分析的结果,一方面,我从内心里不太喜欢那种巧言令色的人;另一方面,不知大家是否注意过,真正结巴的人大多有一种自来的亲和力,这一半源于他们说话的方式,一半好像他们天性就有一种戏剧化语言的系统,话一到他们嘴里,似乎就多了些出乎意料的东西。我尤其喜欢他们那种近乎憨厚的精明和幽默。
1990年,李文焕迎来了创作的第一个丰收季,他的第一本诗集《成长岁月》出版并于次年荣获了第二届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和山东省煤炭系统诗歌创作一等奖。由此奠定了他作为一名煤矿诗人的地位并受到业界关注。1996年,他的第二本诗集《感激未来》出版并再次荣获全国煤矿文学“乌金”奖。截止2011年,他已先后在各级各类报刊中发表诗作数百首,出版诗集三部。尽管迫于生活的压力,期间他中断了十多年的写作,但2008年以后,他似乎在更高的层面上找回了自己,以一部反映矿山改革为主题的长篇叙事诗《煤海波澜》向我们宣告了他的强力回归。也就是从那时候起,我们相识并相知。
毋庸置疑,作为从煤矿底层成长起来的诗人,李文焕首先是一名煤矿诗人,多年来,他的写作也基本是围绕着“煤炭”展开的。但他又绝不是一个单纯意义上的煤矿诗人,他的诗笔经由煤炭的淬火,已经更深地贯注到人性的土壤,其对于人生命运的体悟,兑现了一个热爱生命的生活者的思考与追求。近几年的写作,他日益呈现出了比以往更广阔的视野、更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更从容不迫的心境,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加成熟、更加大气的诗人李文焕。从他发表在2011年《中国诗人》上的诗歌《好刀》不难看出他近年来的创作走向——
他笑容可掬的样子
和手里的刀
形成了强烈反差
知道他和刀的关系
也知道刀和绵羊的关系
更知道绵羊和他的关系
刀是冰冷的
一旦他的热手攥住刀把
刀的本性
就会暴露无疑
他始终微笑着。……微笑着
回过头来对人说
好刀,真是一把好刀
这首诗后来被选入了《2011诗探索年度诗选》。在诗中,李文焕以刀为主线,串连起了刀与人、人与羊、羊与刀的相互关系,他把对于命运的感慨不露声色地置于近似客观的言说之中,貌似不经意的“回头”却有着惊鸿一瞥的醒目。从容节制,收放自如,中气十足,意蕴丰富,实为他近年的一篇佳作。
2011年,他还写下了《一个人》这首诗(见《阳光》杂志2011年第六期),像是对自己的一种反省,一种自训,一种清点,一种期冀,在诗中,他写道:“一个人坚信能从一块石头里听到大海”,我想作为一个有着清醒的追求、踏踏实实写作的诗人,他一定从一块石头里听到大海。因为,他有这种“能从一块石头里听到大海”的信念,还有“能从一块石头里听到大海”的执着。
201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