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咬文嚼字讲故事 咬文嚼字

[转载]咬文嚼字讲故事 咬文嚼字
原文地址:咬文嚼字讲故事作者:yangshengzao

咬文嚼字讲故事



《咬文嚼字》是一本好杂志,里面讲过许多字句的用法,也有许多小故事,读来不止有趣,对搞文字工作的人应该大有裨益。不过那已是几年前的事了,自买了一本合订本后再找不到。说起汉字的意韵和趣味,除了专门搞语言学和文字研究的才舍得去探究,平常人也只是从唐诗宋词或寻常的谜语、成语、对联和歇后语中稍微地领略些汉字的魅力了。

这一次,要做钻到书箱里的老鼠——咬文嚼字一番。其实也嚼不出什么滋味来,只是记忆里一堆故事的堆砌。不会像贾岛一样“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也不会像卢延让一样“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汉字,每天在用,对它并未有足够的重视。但父亲小时候在这方面做过教导,说写字要认真,不然闹笑话。然后讲他上学时有人把日本鬼子写成日本兔子,把老百姓写成老白娃。那之后似乎是注意了,但错别字仍会屡屡出现。

他也给我们讲笑话。说一人跟别人打赌,发狠话说,我要错了把我姓倒过来,结果人输了,也不食言,真把姓给倒了过来。人不怕,人姓王。另一个更狠些,说我要输了你把我姓随便倒。人更不怕,人姓田。一般人就不敢说这样的狠话。这说的是汉字的对称性。

笑话而已。后来看到有些故事,才知这汉字在要紧处着实威力无比,简直可以起死回生。最有名的就是“屡败屡战”的典故。说曾国藩被太平军逼得走投无路,几欲投水自尽,无奈朝廷又三番五次催问战事,曾不得已奏云:“屡战屡败”。幸逢他门下一师爷细心,想这样报上去,老佛爷盛怒之下还不得砍了他的脑袋啊,便急中生智改为“屡败屡战”,如此一来,一个总打败仗的人倒成了愈挫愈勇不肯服输的猛将了。这其中的利害关系真不可小觑。

另一故事与此相类,说蒋介石蒋校长麾下一将领,作战不利,损失惨重。下面的司令长官不知如何处置,发电请他老人家定夺。蒋校长一见电文,暴怒不已,挥笔写下八个字:“情有可原,罪无可逭”。这一看就是要就地正法的意思。下面人见了想这也太不讲情面了吧,得想个法子救那人一命。结果真想出一法子,只把那电文改了下顺序:“罪无可逭,情有可原。”这么着一颠倒,意思大变,原先是罪大,如今是情重,如此那将领才保往一命。事后蒋先生发现这人没给枪毙呢?也搞不清当初自己是如何写的了,又念那人屡有战功,也只好睁只眼闭只眼不了了之了。

关于顺序。有人批评中国人的盲从,称赞外国人的否定精神。说中国人读古书,是从上往下看,看起来就像不断地点头称是,所以缺乏创新。而外国人读文章从左至右,看起来是不断地摇头,所以有独到见解。这说法新奇,有些道理但当不得真。

但有让你当真的时候。一人商场买衣服。柜台上部大红字四个:包不褪色。大为放心,买下。谁知到家一洗,颜色尽褪。气冲冲找商家理论,商家不急不忙,说您看错顺序了,我这字得从右边读起,是色褪不包。你说恼人不。

这是顺序的故事。更有甚者,只是一笔之差就有了天渊之别。大概是中原战争时期,蒋冯交战,冯部一参谋下达命令时,误把沁阳写作泌阳,谁想那地方真有一泌阳,如此一来贻误战机,最终败北。那一笔也真是威力无比。当然还有众所周知的雍正篡改遗诏的故事。把传位十四皇子改作了传位于四皇子。

还有,说汉朝时匈奴屡犯边境,并有侵吞中原之意,发一战书,曰:天心取米。就是我们单于铁了心要取你食粮夺你江山。皇帝马上招选贤能,谋应战之策。这时一文字工作者走上前来,拿枝秀笔,在那战书上轻轻一抹,四个字顿成:未必敢来!原来只是每个字上加了一笔。这战书退回到单于手中时,单于大惊,想汉朝人才辈出,这语气里又满是不屑,看来早有防范,竟然掩了图谋之心。这简直就是神话,一枝笔就退了雄兵百万。

说到汉字,不得不想到倒霉的崇祯。崇祯皇帝被李自成的义军进犯难安之际,每日惶惶,一日随太监微服民间,找一卦师测字。卦师问,您要测什么啊,给出一字来。崇祯没好气地说:“问归宿,由字”。“由”?这是田字出头,农民要造反。崇祯急曰,我说的是“友”。“友”?反字出头,怕是得出乱子。崇祯愈急,怎么没个好卦词呢,辩曰,我说的也不是友,是“酉”。“酉”?这是酋无首,皇帝掉脑袋的意思。崇祯简直气急败坏了,却仍不死心,不会这么命背吧?又狡辩一番:我说的其实是“幽”。“幽”啊,山中两条黄丝带。结果几日后,崇祯皇帝随着众家眷在煤山上自缢而亡。可怜的崇祯左冲右突都没冲出文字的重围。

这是说字,再说标点。说一小学生写日记,一日某叔叔到访,只她和妈妈在。那叔叔临别时觉这孩子可爱,便在脸颊上轻吻了一下。小学生在日记里这样写道:“林叔叔到家做客走的时候吻了我妈妈也吻了我。”本来是说“走的时候吻了我,妈妈也吻了我”,结果她小心眼的爸爸看到后生气不已,说这林叔叔太不像话,原来他把那句断成了“走的时候吻了我妈妈,也吻了我。”看这一个标点闹出的什么事啊。(我发现这完全可以用来教育小学生,呵呵。)

说到吻上,罗嗦一个。一男生给一女生写情书,前面说了许多肉麻情话,最后一句:“轻轻地吻你!”本是浪漫非常,谁知老兄关键地方写错了字,成了“轻轻地刎你!”估计女生看到要心惊胆战避之不及了,哪还敢与他谈情说爱。

再扯两个标语的故事。听过的人很多。一个是外国人的不解,说中国人向来谦虚,怎么满大街都把自己夸得很美呢。原来老兄把银行看成了很行。所以满大街就都是:中国人民很行,中国工商很行,中国建设很行,中国农业很行,好像没有不行的了。再一个有点惊人,说一人在哪出差看墙上一标语,赫然写着:投案自首是犯罪!那人着实纳闷了很久,待转过弯,才看清背墙处还跟着字——“份子的唯一出路。”

其实最早对汉字产生的兴趣多来自字谜。这字谜一找一堆,谁脑子里都装着许多的。印象深的有两个。其一:上头去下头,下头去上头,两头去中间,中间去两头。这上下来去的很叫人晕,不细细琢磨不好猜。其二是一灯谜晚会入口处的一条:请你来猜谜,不要走,也不要说话,且站在旁边,对着细看。人以为这是告示一类的呢,谁想也是一字谜呢。

除了字谜,喜爱的就是对联故事了。摆出两个。一副曰: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铎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横批大概是绝顶功夫。这初看像是在夸一横刀立马的猛将,谁料竟是写给剃头店的呢。不知那些去剃头的看到这对联敢不敢进去。另一副是讥讽袁世凯的。当然是文人的骂,骂得有水平:民犹是也,国犹是也,何分南北;总而言之,统而言之,不是东西。连起来就是民国总统不是东西。所以不要惹文人,文人拿字作利器,关键时刻生死成败就栓在那一个字上。

古时的师爷、讼师多少也要算作文人,善做文字游戏。对他说是游戏,对别人就关乎性命了。谁赢谁输谁死谁活,有时就在那枝笔上。

但文人也因此大受其苦,甚至丢了性命。杨修之死就是典型案例。因文致祸,古已有之,盛于清雍正年间,谓之文字狱。有名的是“维止”案。大概是一主考官出试题为“维民所止”,结果被人告发称,维止,这是雍正无首啊。主考官被斩立决,文字狱始兴。似乎写“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的那位也因“诽谤朝廷”而掉了脑袋。其余被迫害致死的更不计其数。真可悲可叹!

最后说些诗词的故事。有人改过杜牧的《清明》,原来怎么改的记不大准了,大概是这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另一个是说慈禧,喜欢王之焕的《凉州词》,想叫人题写在扇面上,谁知那人受宠若惊之下,把“黄河远上白云间”的“间”字写丢了。再写也找不来一把名贵的扇子啊,只好将错就错,把那诗改成一词,词云: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样的故事也着实太多,是否属实,另当别论,权当作故事来听,能得一乐就好。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7018.html

更多阅读

解释等于掩饰,掩饰等于讲故事 不解释不掩饰

(解释等于掩饰,掩饰等于讲故事)多经典的一句网络用语,却也成了调侃的话曾经,不论什么,总喜欢附带的有解释可是现在,宁愿被误会也不要解释了反正解释等于掩饰,掩饰等于讲故事换言之,就是:解释=讲故事要是这样,那还不如就讲个故事好了,反正

莫言《讲故事的人》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讲故事的人》,完成17~20题。(20分)讲故事的人 莫言①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A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

声明:《转载 咬文嚼字讲故事 咬文嚼字》为网友蝶舞櫻婲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