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龚喜燕/文 高和平/摄 来源: 浙中新报
昨天上午,来自义亭镇的朱先生用货车运来一个“大家伙”,由三四个人抬进义乌国际商贸城二区西大厅,请鉴宝专家看看东西真不真。从事文物、古玩鉴定40余年的权威专家蔡国声一看就断定这张条案是“老东西”,有300多年历史,值得好好收藏。这下,朱先生乐了:“花五六万块钱买的,有人曾出价30万元,我舍不得卖,幸亏没走眼。”
听说央视《寻宝》栏目走进义乌,请专家团免费为市民鉴宝,像朱先生这样怀着忐忑心情、揣着“宝贝”赶来的市民真不少。昨天一大早,国际商贸城二区西大厅就排起长队,每个人都拎着大包小包,看似不起眼,里面装的可能就是价值成千上万的藏品。整个“寻宝”过程就像过山车,紧张之余,让人惊喜让人忧。
藏宝道具很雷人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咱不懂行,只能先凑个热闹。宝贝好不好暂且不说,藏宝贝的“道具”倒有几分意思。
古人善于藏拙,现代人藏宝也有异曲同工之妙,越是宝贝的东西,越是藏在不起眼之处。在鉴宝现场,破旧的编织袋、电饭锅的纸箱甚至是一块破毛毯、一个旧眼镜盒,都成了装宝“道具”。
瞧,这位穿着朴素,看起来像农民的大爷打开一个旧麻袋,冷不丁掏出一个令人眼前一亮的青花瓷。专家一估,价值上万元,还真不能小瞧。那边一位看似普通的家庭主妇,从口袋里拿出几团废报纸,打开一看,都是晶莹剔透的玉器,连专家都啧啧称赞,其中居然有清代宫廷妃嫔用的玉簪,收购价高达6.6万元……
再看看外面一溜的长队中,有人拎着毛毯袋,里面都是名人书画;有的扛着古家具,有的拿着破箩筐;有的拉着行李箱,里面不知道藏着什么宝。藏品也是五花八门,除了瓷器、杂件、青铜器、书画等,还有很多稀奇古怪的玩意,连收藏者自己都叫不出名字。藏品出处也很杂,有的是家传的瓶瓶罐罐,有的是自己收罗的,有的是拍卖而来,有的是别人送的,都是自己认为值得压箱底的“宝贝”。
藏家表情很丰富
每次看鉴宝节目,最有趣的就是欣赏持宝人的表情。捡到宝的,欢欣雀跃;以为是宝,失望透顶;无论真假,宠辱不惊。在等待专家“宣判”的瞬间,五味杂陈的心情跃然脸上,让人跟着欢喜跟着忧。从电视画面搬到现实,更能感受到那种期待的目光。
活动前三天,主办方准备的800张入场券被一抢而空,每人限带三样藏品。短短一个上午的海选,藏家数百、藏品上千,把西大厅挤得满满当当。记者穿梭在四个鉴宝区,听见最多的就是两字:“新的”。很多藏品看似古旧,其实是仿品、赝品。像一位藏家持有的“青铜剑”,剑身还有泥巴,看似出土文物。专家只瞧了一眼就摇头,“都是作假的,剑身上的花纹是压制的”。“我老公花2000元买的,一定说是真的。我看就像假的,一无所用,还非要我拿来看看……”
当然,珍品也不少。来自佛堂的丁先生带来几样瓷器,其中有件像编钟一样的器具引起了专家的注意,认为出自明代,希望他取来全套(10个)。如果是一套完整的器乐,价值不菲。丁先生很开心,他说以前经常看走眼,交了不少“学费”。
一位拎着大袋小袋的鉴宝人连续两样被专家否定后,一脸郁闷的把第三个袋子搁在桌上。专家看到一角就眼前一亮,这样瓷器才是宝,出自乾隆时期。“那能值几元钱啊?”“不是几元,应该有十万元以上。”专家一说完,他就乐开花了,赶紧把这样宝贝换个袋子包好。
在海选过程中,还有花了80多万元购得的犀牛角,难得一见的潘天寿珍品等众多民间藏宝一一亮相。连专家都称,义乌的民间收藏卧虎藏龙,实力不容小觑。
专家说法很在理
海选过程持续了约三个半小时,最终有上百件作品入围,竞逐义乌“民间国宝”。昨天晚上,经过专家组评定,选出了12件精品,其中清代著名画家查士标的一副山水画真迹被评为义乌的“民间国宝”。
义乌收藏协会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次寻宝活动是一次对民间收藏实力的检阅,但仍有很多收藏爱好者不愿显山露水。而此次参与鉴宝的藏品以书画、杂件和瓷器居多,专家反映也不一。瓷器组的专家丘小君评价较高,认为其中约有50%左右是真品,老的东西比较多;而杂项组的蔡国声则表示,仿品较多,只有少部分有收藏价值。他曾多次来义乌,对义乌藏家的“家底”略有了解,“一些真正的收藏爱好者,像义乌收藏协会会员中藏有不少货真价实的好东西”。
对一些收藏爱好者花大价钱交“学费”,专家们也有话要说。“有这个兴趣是好的,但前期要以学习为主,认准了再下手。”丘小君说,在海选的这些藏品中,瓷器类以仿制明清和元代居多,尤其是高仿,不易辨别。
蔡国声也表示,义乌民间资本雄厚,但在购买收藏品时有些盲目,缺乏鉴赏力。真想入行,首先要摒弃贪便宜的心理,“想用1元钱买到5元的东西,现在不太可能,只能赚取一些时间、地区方面的差价。”他建议收藏爱好者拿出做生意的精神,脚踏实地,多学多看,偏听偏信、贸然急进容易吃大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