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西部一个产棉区,每年,连片连片的棉田在九月中下旬开始绽放白絮。采棉还没有机械化,一朵一朵的絮棉,得靠一双手一把一把的摘下来,因为采棉周期很短,季节性极强,所以采棉工成了抢手的香饽饽。这两年,不知为何,外地的采棉工都不愿进来,一个个擦肩而过,直奔新疆而去,使得这里的采棉工工价年年上扬且雇工艰难。眼瞅着十几亩几十亩地的棉花白花花一地,庄稼人心急火燎,雇工的困难使学校临近的庄稼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校园。
这些年,农村中小学的处境很尴尬,政府除了发给教师工资外,多一分钱也不给。学校的生存只能靠学校自己想办法,学校的日常开支只能靠微不足道的杂费,而这点费用,对于学校五花八门的支出来说,简直就是杯水车薪。而如今“两免一补”了,原先的杂费由政府埋单,可是政府“没钱”啊!秋季开学到国庆假日结束,政府没有给学校一分钱的费用。没有从学生身上收一分钱,政府没有给学校一分钱。收水费的要停水,收电费的要停电,呼天天不应,喊地地不灵的校长们,你将如何力挽狂澜地保稳定保发展?你在为谁搞九年义务教育?你如何让学生享受优质教育、平等教育育?如今,大小的领导都有人挖墙打洞地抢着干,唯有农村中小学校长,谁都不敢干也不愿干。校容校貌要保持与时俱进,软硬件设施要年年有突破,没有钱,怎么干?按照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理论,学校要想搞到可供改善办学条件,维持日常教学正常运转的钱,只能是靠学生了。收?那是死路一条!没有人敢去摸这条“高压线”!
好在可以勤工俭学。政策对勤工俭学的解释是:勤工俭学是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和艰苦奋斗精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学校补充教学经费的劳动实践活动。早些年的勤工俭学是收旧利废,易拉罐啤酒瓶之类,这些年都让风起云涌的捡破烂大军占领了不说,小小一个农村乡镇,能有多少的易拉罐啤酒瓶?一些孩子为了能捡到易拉罐啤酒瓶,不得不死缠父母到商店花钱买。结果是雷声大雨点小,钱没搞多少,搞出怨声载道,骂声连天。后来又挖中药材,可林业部门不干,破坏植被,破坏环保,挣的不够交罚款。以后,终于产业结构调整了,农民种地自由了,大面积的棉田随之出现。在采棉工稀缺的时候,农村中小学终于迎来了可以开展勤工俭学活动的用武之地。
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中小学必须开足开好劳动技术课。于是,中小学将每周都应该上的劳动技术课,集中到每年的秋季采棉高峰期进行。把劳动课同勤工俭学相结合,中学15天,小学10天,小学一二年级不搞。政策规定:学生搞勤工俭学,不分配任务,不以资代劳,不延长劳动时间,严禁超负荷超强度超生理特点。
于是,乡间的棉田里,随处可见一一群一群的采棉学生。
事情并没有预料的那么好。你学校不好好上课,十天半个月地搞钱,把学生当成为学校挣钱的机器,这还能行?最先把电话打进教育局的是学生家长,我们的孩子为什么要给别人摘棉花?我们自家的棉花都摘不完要雇人,可孩子给别人摘,不行,要么上课,要么放假!教育局的解释显然不能平息家长的愤怒,于是电话打到了政府,打到了电台电视台报社。正愁着没事做的记者等这样的电话等得心急火燎,这会儿扛着照像机摄像机驱车奔赴田间地头。媒体的质疑、家长的愤怒、社会的谴责、政府的勒令,教育局手足无措了!
学校经费困难举步维艰无人关注,为谋发展搞点勤工俭学惊动朝野。轰轰烈烈的勤工俭学不到两天眼见就要夭折。教育局为此紧急召开校长会议,研究商讨应对策略,在重申了“勤工俭学要坚持搞,依法搞”的基础上,对搞的形式进一步做了细化,开出了几十条严禁条例,教育局领导在当地电视台新闻节目之后,以语重心长的坦诚态度,向全区的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作了解释说明,并恳求对学校工作给予支持和谅解。事态的发展总算有了转机。各学校的勤工俭学活动在四面楚歌声中,继续行进。
都说历史不会重复,但勤工俭学活动在学校、家长、政府之间的剑拔驽张中,年年在搞、告、查的胶着中重复。今年的季节跟学校开了个玩笑,七天的推迟,让一些中学15天的勤工俭学很为难。从9月20日开始的勤工俭学活动,必须面临跨长假的尴尬:长假接着搞,本就极不情愿的家长会火上浇油;如果长假照休,七天一过,高峰也过,就没有棉农再用学生了。休于不休间,烽烟又起。教育局的态度是明确的,严令各校勤工俭学不得占用假期!
2006-09-28
(这是弄在和讯上的一点文字,摊儿多了记不住,干脆搬过来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