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西次三经研究_李烈风 日本研究山海经

西次三经研究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在河之南,北望冢遂,南望[鹞去鸟](yǎo)之泽,西望帝之搏兽之丘,东望[虫焉](yān)渊。有木焉,员叶而白柎(fǔ),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豹尾而善投,名曰举父。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第1山崇吾山:作者给出了此山东西南北四个方向的参照物,是山经中位置描述详细的极少数几座山中最详细的,说明此经的作者认为此山具有极重要的地位。那这么重要的一座山到底在哪里呢?由于年代久远,只能从四个方向的参照物找出一点蛛丝马迹。东西南三个方向暂不易判断,只有这北方“北望冢遂”,本人认为可以入手。先说这个“遂”,显然是个地名,这就让本人想到了本人所在保定地区的徐水县,徐水曾名武遂,现在还有遂城镇,原来这里的釜山正是黄帝继阪泉大战和涿鹿大战大获全胜后聚诸侯合符初创华夏中国的地方,全国各省地还有几处釜山,但徐水釜山近年已基本被学术界一致确认,相关内容可以网上搜索,这里不作详述。“遂”有成功之意,“武遂”即纪念黄帝在此地武功赫赫告成之意,与《尚书》中纪念周武王灭商的《武成》意思一样。

再看“冢”,既然“遂”为黄帝成功之地,“冢”本人认为应该就最可能也与黄帝有关即黄帝冢,黄帝崩逝后的葬处。本人认为黄帝的葬处与其成功的地方应该相距不远,也就是也应该在保定这一带,那保定这一带到底有没有黄帝冢呢?据司马迁《史记》记载“黄帝葬桥山”,现在全国有几处地方都说有黄帝所葬之桥山,陕西黄陵/甘肃正宁/河南灵宝/河北涿鹿/北京平谷等,其中陕西黄陵是规模最大名气也最大的。但本人还是认同黄帝冢就在保定徐水釜山周边不远的看法,其它地区的与黄帝等有关的地名传说都是黄帝系后代子孙四方迁徙扩张发展带去的,关于这一点,本人有另文详述,这里不再多说。一个可能的是满城的眺山,据说原名桥山,现也有本地区的研究者认为就是黄帝冢之所在。另一个本人以为可能的是易县狼牙山北峰的蚕姑坨南天门,是一巨大的天门洞,南天门的门洞高约60米,宽约25米,纵深长20米,从洞底至山梁约105米。蚕姑坨南天门现在全国还不太知名,但在远古时代,活动于本地区的炎黄系先民们应该对此地质奇观有深刻印象,蚕姑即黄帝正妃嫘祖,传说就在本地区教民蚕织并与黄帝结为夫妻后成仙飞升,现本地区有不少蚕姑奶奶庙,本人上眺山上看了也有。本地当然也有许多的玉皇大帝庙,是后世对黄帝的仙化记忆,当然全国许多地方都有的。跟釜山如覆釜一样,桥山(又称穹/穷山)也该象桥/穹,本地区这个南天门应该最象。另外,目前满城县有三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最知名的是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墓,第二个是九龙山元代名将张柔家族墓,第三个是要庄商周古文化遗址,另外还有西汉名相张苍墓。本人看这著名的陵山也很象桥,只是没有桥下的空洞而已,既然中山王刘胜能看中此山建陵,更早的在此地活动的黄帝也不是没可能的。而九龙山在本地也有叫桥山的说法,满城县有二桥山,一是眺山,一是九龙山。
总上几处疑似黄帝冢桥山的山,其南部偏西一些的满城与顺平交界的雾山山脉最南端的腰山,极可能就是这个崇吾山,在此山向北看,从西北到东北确实可以看到群山中的陵山/眺山/九龙山/釜山/狼牙山,黄帝冢应该就在这群山中。还有曹仙洞,传为八仙之一的曹国舅修仙处,联系到黄帝乘龙仙去和蚕姑嫘祖成仙的神话传说,这一带从古至今是有仙话文化传承的,当是中华神仙文化的发源地之一。而此山东南就是平原,没有山了。“吾”同“吴”,这一带也有吴村/吴庄,当然“吴/吾”在河北山西乃至陕西都大量存在,这个其它研究中还要用到。又同“于”(余/禺/俞),界河又名渝河(于河),“在河之南”,整个雾山正在渝河之西南,这里要指出,在上古还未搞清黄河大几字的时代,“河”并不一定专指黄河,不能都往河南山西内蒙陕西甘肃甚至青海的黄河一带去找。另:崇,相邻的顺平县有常庄大村/常南店/北常丰/南常丰的地名,本人还曾亲见“崇南-顺平-保定”的公交大巴,所以认为“崇”同“常”,本人另有文曾解释,尧母族陈丰氏/炎帝所生常阳山还有鲧封崇伯,可能都在这一带,“禹”跟“渝/俞/禺”怕也脱不了联系。而“鲧”的意思据说是指一种大鱼,雾山山脉中有鱼山,因有巨石如鱼而得名,不知是否与鲧有关?
再看“南望(鹞去鸟)之泽”和“东望(虫焉)渊”。上文说到雾山山脉最南端的腰山东南的保定市区/清苑县/满城南部与顺平望都交界一带没有山了,现都为平原,中古汉唐宋明时还有不少洼淀湖泽,上古应该水面更多更大,现存地名当然也有反映,如保定市南郊的大祝泽。现在只剩下白洋淀了,许多河也已不再长年有水,生态环境变化很大.腰山南边山下有腰山镇,也许正与这个“鹞去鸟”有关,腰山镇一带上古可能就有湖泽叫“(鹞去鸟)泽”,还可能与尧有关,也就“尧泽”,腰山西南不远有尧城遗址,传为帝尧都城,顺平这一带本就是帝尧故地。
再看“西望帝之搏兽丘”,从雾山往西看,顺平县有狼山,又可见著名的与帝尧密切相关的伊祁山,伊祁山古名丹丘,尧的出生地,北坡名千兽坡,传为帝尧驯和百兽之处。
确定了这第一座山,要想大致确定其它的山的话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经中所用距离单位“里”到底相当于现代的多少米呢?本人在另文《北次三经太行山研究》中曾提出本人的观点,认为《山海经》中的一里相当于现在的一百米左右,上古用步来测量距离,对专职大地测量人员来说,古代人的一步同现今的人一步应该差不多,都为一米左右,一百步为一里的话就是一百米左右,大步跑测的话就是一百一十米左右,中步跑测的话就是九十米左右。这个标准在本人其它的《山海经》研究中还都要用要说。当然中古周秦以后历代换算关系另有变化。但考虑到实际路线的曲折,在地图上直线测量时要打个8-9折的折扣。
综上,有了起点第一座山的位置(现今河北保定满城顺平交界的雾山山脉最南端腰山一带),又知道了上古测量单位与现在的米的换算关系(经中一里相当于现今一百米左右),按着行走路线,其它山的位置也就可以大致确定了。

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泚(cǐ)水出焉,北流注于泑(yōu)水,无草木,多青、雄黄。

第2山长沙山:三百里合30公里,作者用了1天时间走了30公里,考虑路线曲折,在地图上,从前一山崇吾山(顺平满城交界的雾山山脉最南端的腰山)往西北方向直线量25公里左右,到了顺平县西北角界河与唐河之间,长沙山/泚(cǐ)水/泑水当在此一带。长沙山应该是说从山中或山下流过的泚水岸边有很长的积沙,此一带界河边有满城县刘家台乡白沙村,而界河正好在此村边由正南流转向东北流拐了个急弯,东北流不远处汇合了界河的一条从西北方玉皇坨(满城县第一高峰1032米)东风景独特的芝兰沟来的支流,汇合后一起向东南流去。界河在这个急拐弯处应该是沉积了不少白色河沙,所以村名白沙,那在古代山名长沙也不意外,而泚水或即是指此段界河,泑水则指那条支流。具体有待实地考察。

又西北三百七十里,曰不周之山。北望诸[囱此]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yōu)泽,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

第3山不周山:三百七十里等于37公里,又是1天的行程,在地图上往西北沿西北-东南流向的唐河量30多公里,到了著名的唐县大石峪风景区,最高峰樊家寨海拔1200米,不周山可能就在此处。本人曾在一篇博文中说过不周山,认为可能是因为大地震或大暴雨导致大山崩,以至山体不周全了,大石峪及谷中的无数滚滚巨石可能就是这次地质大灾难的结果,此次大山崩应该还导致唐河被泥石流阻塞,形成堰塞湖,应该就是“东望泑泽”的泑泽,泑一般解释为黑色(黝),但本人以为“泑”既含“幼”,可能就有新生的湖水的意思,在唐县/阜平/涞源/易县这一带,现有有不少地名如石湖/塘湖/石塘等,含义可能就与此有关。“河水所潜也,其原浑浑泡泡”,当即指唐河从堰塞湖乱石坝间潜流喷涌而出的场景。甚至不排除唐河及其支流上会同时形成一系列或大或小的堰塞湖,看现在的唐县地图,星罗棋布着二三十个山间小水库,感觉很是独特,也许有些就是古代地质变动的产物而被后人继续利用。当时正值炎帝系的共工氏和黄帝系的颛顼高阳氏时代,共工居于保定西北山区唐河/大沙河等的中上游,而颛顼居于下游丘陵平原,下游的颛顼因为害怕上游的堰塞湖会垮塌引发大洪水,所以希望将坝体拆除将湖水疏泄,而中上游的共工则不让颛顼向上进入其地盘施工,共工本来就热衷并擅长在山地人工造坝拦水蓄水以利其渔猎农耕,所以反倒可能以此堰塞湖为利,不顾其对下游居民的巨大危害,不让颛顼拆除,二者因此就战争起来,最后还是受害巨大所以决心也更大志在必得的颛顼得胜,打败了共工,顺利拆除了堰塞湖的坝体宣泄了湖水,可能还顺便破坏了共工部人工造的另一些有危害的小水库们,当然可能也占有了一些其认为无害而有利的水库。后世一二千年中人们对这一重大地质灾难和因此而发生的重大战争历史事件的记忆传载出了偏差,并神话化,说成了共工与颛顼争帝位而战,共工不胜怒而撞崩了不周山,显然是因果倒置了。樊家寨山上有古山寨遗迹,相传小说中唐朝樊梨花与薛丁山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应该研究一下到底是啥年代的,是否会更早。
再看“北望诸囟比”,这个“囱比”字,本人在《北次三经太行山》的研究中曾说过当即“脑”,“北望诸脑”就是向北可以看到一些山头的意思。在《山经》中有多处“诸脑”,都是这个意思。那大石峪这里向北可以看到什么山呢?正是不远处著名的涞源县白石山国家地质公园,最高海拔2096米,山体高大,奇峰林立,风景雄奇独特,拥有我国唯一的大理岩峰林地貌。
再看“临彼岳崇之山”,著名的古北岳恒山(常山现称神仙山又称大茂山最高峰海拔1870米)就在此处西偏南一些十几公里处,“岳崇之山”当即指此古北岳。
不周山位置的确定,本人在《大荒经》的研究中也将用到,另文再表。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峚(mì)山,其上多丹木,员叶而赤茎,黄华而赤实,其味如饴,食之不饥。丹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其中多白玉。是有玉膏,其原沸沸汤汤,黄帝是食是飨。是生玄玉。玉膏所出,以灌丹木,丹木五岁,五色乃清,五味乃馨。黄帝乃取峚山之玉荣,而投之钟山之阳。瑾瑜之玉为良,坚栗精密,浊泽而有光。五色发作,以和柔刚。天地鬼神,是食是飨;君子服之,以御不祥。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

第4山峚山:四百二十里相当于现在的42公里左右,又是1天的行程。但考虑到这是条很曲折难走的山区路线,所以本人确定在地图上直线距离为约三十五公里。在地图上从上一山不周山(保定唐县西北部大石峪一带)向西北方量约三十五公里,到了山西省灵丘县南部的下关乡下关河一带,峚山当就在这一带。丹水是下关河,西流又南流入阜平县汇入大沙河。
丹木,应该是指柿子树,“圆叶赤茎,黄华赤实,食之如饴”,所描写的正是柿子树,所谓“丹”,除赤茎赤实外,本人以为还有更主要的二条就是柿林在深秋时不仅果实如无数小红灯笼,连叶子也都变红了,漫山遍野的火红色,真是壮观。
丹水(下关河)西流注入的稷泽,当是上古时在阜平县吴王口乡下关河与大沙河交汇处有一湖泽叫稷泽。此稷泽到底与后稷有啥关系,本人以为可能有些关系,后稷可能步其先祖黄帝之后也走过这条路线到过这一带,后面的槐江山还有相关内容,当然走过此路线的人也应该不止后稷,这个本人在山海经的研究中会多有提及。后稷之母帝喾妃姜嫄出自有邰氏,而现存含“台”最多的地名,就在灵丘/阜平/涞源/唐县/曲阳/顺平/满城/易县这一带,有邰氏当也在此地。也许周人和其他一些向西迁移发展的炎黄系子孙就是走这条线从保定一带翻过太行山到了晋北或晋中直到晋南、陕西的,当然翻越太行山也不止这一条线,还有比这条线偏南的路线,如经平山县或井陉县等入山西。关于五帝系子孙从保定大本营向四面八方的迁徙发展,本人有另文详说。
关于“玄玉、白玉、玉膏、玉荣”,看经文的意思似乎是说丹水和稷泽中都有。据本人网上网下搜的一些前在这一带的资料,灵丘下关乡和阜平吴王口乡一带河水中产水晶及一些玉石,还有钟乳石,现开发成旅游区的有下关乡北边不远处的桃花山溶洞群,是少见的还在发育中的大型溶洞,洞中确实有现仍在发育中的钟乳石景观。所谓“玄玉”可能是指暗色水晶或其他暗色玉石,而“白玉玉膏玉荣”则象是白水晶或钟乳石或五彩钙华。
稷泽中生玉膏的地方“沸沸汤汤”,象是描写有温泉,而阜平吴王口的温泉正是著名的,有有地名温塘池/温塘寺,现有一些度假洗浴疗养设施。阜平县现有四处温泉,至少都是在唐时就已被古人发现利用,一处在中南部的城南庄,水温55度,当年晋察冀边区所在地,因为许多革命先辈如毛周朱刘聂等都在此洗浴过,所以最为有名;一处在西北部的吴王口,水温最高处可达90度,每小时出水量10立方米,开发利用价值最高,温泉另一侧是一股冷泉,通过石槽注入男女浴池,可根据需要调节水温;第3处在吴王口东南不远的下堡村,水温39度,每小时涌水15吨;第4处在东北部古北岳神仙山风景区的大台乡桃园村。后二处目前名气不大,但地方上也正在加快开发利用。
山海经西次三经研究_李烈风 日本研究山海经
这里单说这极可能被四五千年前黄帝及后稷等洗浴利用过的吴王口的温泉,因为有温泉所以就极可能形成这玉膏(温泉钙华),也因此而有美玉。温泉现在还存在,但不知还有没有仍在泉中发育生长的钙华或古钙华残迹?这需要更详细的资料或等本人去实地考察后做解答。现在中国最著名的钙华景观是四川黄龙的五彩钙华。
黄帝在此一带采玉并种植柿树,用流经五彩钙华的泉水浇灌柿树,使柿树的枝/叶/花/果实色彩更艳,食用也更美味,这应该算是黄帝发明的一种果树的实用栽培技术。但黄帝将此处的玉荣(钟乳石钙华)取下向北运输几十公里投到下一山钟山之阳,这又为何呢?有研究者将这神话为“黄帝种玉”,也许黄帝确实是想用峚山的五彩钙华作种子,将其放入钟山之阳的河流或溶洞水里,让水中钙质围绕其沉积生长,想把这里也复制生成一个漂亮壮观的五彩世界吧,这应该只能算是老祖宗黄帝的一个异想天开的实验,虽然不可能成功,但其勇于探索研究发明的精神实在可嘉可敬。这种精神也应是黄帝最终统合各部初创华夏成功的一大因素吧。
“黄帝是食是飨”,又说“天地鬼神,是食是飨”,这是说黄帝在此(当然也可在别处)用玉/玉膏等供奉祭祀天地鬼神,而黄帝崩后其子孙后代又奉黄帝为天神天帝,也用这些东西来供奉祭祀黄帝了,并非是黄帝活着时自己吃这些玉的意思。看地图上吴王口向北数里下关河边有村名祭台村,不知得名是否与此有关呢。现存的类似地名,有些虽然晚出,但还是可能有上古源渊的。吴王口这个地名,也似有其深意,这一带有大量王/汪/旺及湖/池/湾等地名,也就是水汪子的意思。吴王口西北数里大沙河边周家河村现存一棵令人惊叹的古柏,腰围7米,树高18.5米,冠幅南北19.5米、东西19米。该树由大小8株合抱粗的如8条盘龙般的枝干组成,挺拔苍劲。据河北省林业专家鉴定,这棵古柏树龄在4500年到5000年左右,跟黄帝同时代,与现陕西黄帝陵的那棵中国最有名的年龄差不多的所谓“黄帝手植柏”、“中国第一柏”有的一比。
“自峚山至于钟山,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这灵丘南部一带还是著名的灵丘黑鹳省级湿地自然保护区,范围涉及独峪、下关、上寨、白崖台、红石塄、落水河、东河南7个乡镇100多个村,2002年设立,面积1300多平方公里,是山西省最大的自然保护区,以黑鹳、青羊(斑羚)、青檀树等珍稀物种为主要保护对象。区内沟谷纵横,水系湿地发达,至今保存了很好的生态环境,在区内的唐河/冉庄河/下关河上现仍有多处温泉,冬天不冷,食物丰富,有些候鸟就因此不走变成留鸟了。区内动植物种类繁多,在古代生态应该更好,物种也更多。区内现有兽类、鸟类、两栖类、鱼类、昆虫类等丰富的野生动物,其中国家濒危动物30多种,占保护区动物种类的11.63%;国家濒危植物10多种,占保护区植物种类的2.5%;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鸟类20多种,占保护区鸟类的10%;属于中日合作保护候鸟80多种,占保护区鸟类的40%;属于中澳合作保护候鸟20多种,占保护区鸟类的10%。鸟类初步调查有14目37科200余种;鸟类中有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黑鹳、金雕、大鸨,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大天鹅、鸢、苍鹰、猎隼、豆雁等。兽类6目15科40余种;两栖类1目3科5种;爬行类3目6科13种,鱼类有鲤鱼、鲢鱼、红鳟鱼、鲫鱼、鲌鱼、麦穗鱼、花鳅等;有昆虫上千种。属于国家一、二级重点保护动物有30余种,如黑鹳、金雕、金钱豹、云豹、灵猫、青羊(斑羚)等。植物约有47科400余种,特别是野生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有青檀/黄檀/梓树/天南星等10多种珍稀植物,其中的青檀为华北地区唯一原生地。近年来还不断发现新的珍稀动植物。所谓“四百六十里,其间尽泽也。是多奇鸟、怪兽、奇鱼,皆异物焉”,确实可信。

又西北四百二十里,曰钟山。其子曰鼓,其状如人面而龙身,是与钦[丕鸟](pī)杀葆江于昆仑之阳,帝乃戮之钟山之东曰[鹞去鸟]崖。钦[丕鸟]化为大鹗(è),其状如雕而黑文白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hú),见则有大兵;鼓亦化为鵕(jǔn)鸟,其状如鸱(chī),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则其邑大旱。

第5山钟山:在地图上,从上一山峚山(阜平县与灵丘县交界的下关乡一带)向西北直线量约30公里(因此处向西北路线为大之字所以将四百二十里缩减为直线约30公里),又是1天的行程,到了灵丘县白崖台乡南平型关,钟山当即在此一带。黄帝在此对两个合伙阴谋杀人犯执行了死刑。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观水出焉,西流注于流沙。是多文鳐(yáo)鱼,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①,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ráng)②。
①鸾鸡:传说中的一种鸟。②穰:庄稼丰熟。
第6山泰器山:从前一山钟山,向西偏南一些沿著名的平型关走十多公里,就到了繁峙县横涧乡孤山,当即是泰器山,观水则是发源于此的滹沱河,正是西流。中古以后至今都称此山为泰戏山,是错误的,是对北次三经太行山之泰戏山“滹沱之水出焉,东流注于河”内容的错误解读,《山海经》中的某水出某山的“出”,意思并非一定是发源于某山,很多时候是流经某山的意思。本人在《北次三经太行山》的研究一文中已确定泰戏山为平山县城附近滹沱河边某山。
流沙应该是说滹沱河繁峙/代县/原平/忻州段有不少沙滩地,而且滹沱河干流不知在何年代自繁峙大营镇郝家湾至下茹越乡永兴一带形成长二十公里的伏流河,“西流注于流沙”,可能也有这个意思。
这里还有个有趣的问题:泰器与泰戏,一座是滹沱发源之山,一座是其出太行山区入平原注古黄河之山,是巧合吗?在《海内经》中有段内容“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共工生术器,术器首方颠,是复土穰,以处江水。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噎鸣生岁十有二”,祝融之父名戏器,本人也有文认为炎帝系主要就活动在保定西边的太行山地间这一带,这戏器会不会与这泰器/泰戏有关呢?也许吧,也许戏器曾沿滹沱河从其源头一直到出太行山探查过,后人为纪念他,就将源头之山和最后出山区的山用其名字命名了。另《大荒北经》与《海外北经》中都说前一山钟山之神为烛阴或烛龙,古今研究者多认为即祝融,更能说明炎帝系在此一带活动了,当然黄帝系也在此活动。
从第1山崇吾山到第5山钟山,4天时间作者连续走了30+37+42+42=150公里左右,平均每天都走近40公里,作者应该有些累地吃不消了,所以从钟山到泰器山这天只走了18公里,此处又正是滹沱河谷地的东头,向西望去,是又长又宽又直的滹沱河谷地,视野开阔,可称大观,作者终于可以告别东部的崎岖山路了,所以今天少走了些路,在此多休息休息也多观望一下河谷的风景。作者应该在此捕了几条文鳐鱼吃,味道又酸又甘,“食之已狂”,吃了后作者平复了一下连日来在崎岖山路上跋山涉水艰难旅行着急伤火的心情,观水之观,大观也。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母,其上多青、雄黄,多藏琅玕、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西望大泽,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阴多榣木之有若。北望诸[囟此],槐鬼离仑居之,鹰鸇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爰有淫水,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第7山槐江山:从前一山泰器山(繁峙县孤山)向西30公里左右,又是1天的行程,到了东山乡羊眼河河边(丘时之水),北流注入滹沱河(泑水当为观水之误)。
繁峙县矿产资源丰富,金/铜/钼等居山西之首。
“平圃”,当即批东山乡北部至五台山北台南麓的这片处于南边滹沱河谷和北边五台高程之间的坪地,是黄帝的植物园和动物园。查资料,繁峙县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天然药材资源。据县志记载,全县中药材有90余种,收购品种有81种,其中黄芪、党参、黄芩、麻黄、柴胡产量最高,每年都有外调,收购量达30万斤以上,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四五千年前黄帝等或就在此地搞中药材种植了。平乃坪,指上部比较平的高地,坪做为地形地名,在太行山区是常见的,这一带正是这种地形。以后有些古书中又称玄(悬)圃,说是在半空之中,若以北边滹沱河谷为地,五台为天,那这块坪地确实就象是在半空悬着,当然越往后世,就越有些神夸了。另:圃,可能与现在的铺有关系,铺做地名在这一带也常见。
“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从东山乡这里南望,就是华北最高之五台山了,正是昆仑之丘,气象宏伟。下一山详表。
“西望大泽”,前一山曾说过,当即古滹沱河在繁峙/代县这一带形成的湖泽。“后稷所潜也”,后稷顺此路线也来过这里活动。
“北望诸[囟比]”,繁峙地形的一大特点就是南有五台山脉北有恒山山脉,中夹滹沱河谷地,从这里北望就是恒山的一系列山头。“槐鬼离仑之所居也”,隗,是春秋时晋国北边狄(翟)国国姓,似来源于商代的鬼方,也当属炎黄系后裔。繁峙东边的灵丘县最高山太白山,又名巍山/太白维(嵬/隗)山。
“东望恒山四成”,从东山乡往东十公里左右,是属大营镇马头村南边的一片半圆形向北凸出滹沱河谷地的山区,海拔1600米左右,网上没查到更详细资料。“有穷鬼居之,各在一搏”,按理说从前一山泰器山(孤山)往西应该是先经过这座向北突出的恒山再到槐江山的,但为何到了槐江山才反过头来写了一下此山?似乎有些心有余悸/避之惟恐不及的意思,可能原因就是“有穷鬼居之”吧。虽然作者对此山此穷鬼心有余悸,但还是赞了一下经过此山时看到的从此山流出的淫(滛)水清清洛洛可亲可爱。此山还有一天神,没给出名字,因其音如勃皇,后世研究者就名之为勃皇,似牛而八足二首马尾,黄帝系大神多虎状,那牛状的是否当属炎帝系呢?有可能。此神在此,可能就是为了看管镇压这穷鬼。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有兽焉,其状如羊而四角,名曰土蝼,是食人。有鸟焉,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名曰钦原,蠚(ruó)鸟兽则死,蠚木则枯。有鸟焉,其名曰鹑鸟,是司帝之百服。有木焉,其状如棠,黄华赤实,其味如李而无核,名曰沙棠,可以御水,食之使人不溺。有草焉,名曰薲(pín)草,其状如葵,其味如葱,食之已劳。河水出焉,而南流东注于无达。赤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汜(fàn)天之水。洋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丑涂之水。黑水出焉,而西流于大[木于](yú)。是多怪鸟兽。

第8山昆仑之丘就是华北屋脊五台山,整个五台山脉方圆约320公里,最高峰北台顶海拔3058米,只有五台山才当得起又高又大而顶部又平的宏伟壮观的昆仑之丘的名号。五台最早是道家修行之地,可能有些对黄帝居此的记忆在里面,《道经》里称五台山为紫府山,就是神仙所居天宫,曾建有紫府庙等道教建筑。五台山的普化寺就曾经是一座道观,叫玉皇庙,主供玉皇大帝(即黄帝化身)。后来佛教独占了五台山,对玉皇庙和玉皇大帝都进行了改造。说玉皇庙早期叫帝释宫,玉皇居住在三十三天,玉皇和帝释是同一位尊神,在道教中称玉皇,其地位至高无上,但在佛教中称帝释,被贬成一位普普通通的护法神。五台山成了佛教圣地后,香火倒是异常旺盛,但不知还能否找得到黄帝之宫的残迹?一座中华先祖圣山神山就永远湮灭无闻了吗?本人有志于此,可惜目前不能亲往探查,等以后一定会去细细寻找一番。
“帝之下都”,本人以为当为“帝之夏都”,而后世将黄帝神化为居天宫的天帝后就把“夏都”误成“下都”了。黄帝夏宫,是黄帝等夏季避暑之处,应该有些相关的建筑设施,本人大胆猜想可能会有一座石城遗址,这是本人以后到此寻找的重点。
从前一山槐江山(繁峙县东山乡)向南偏西一点/直线15公里左右是五台之一的北台顶叶斗峰(3058米),北台西南约5公里是中台翠岩峰(2893米),中台西南约5公里是西台挂月峰(2773米),北台东南约10公里是东台望海峰(2795米),北台南约15公里是南台锦绣峰(2474米),其中北中西东4台处在同一列高大的山脉上,南台则是独立的山峰。
昆仑山神陆吾神,无疑是天下所有山神中地位最高的,本人有文认为是黄帝次子少昊昌意的化身,而东部渤海西岸沧州附近朝阳之谷的东海神水伯天吴本人认为是黄帝长子太昊玄号/禺号),再加上看下文再往西一线还有老童/蓐收等,这昆仑山和陆吾神居中,从东海到西方陕北草原沙漠,东中西遥对,黄帝的子孙们共同监理经营着太行山东西两边的黄帝于衰世中奋起修德振兵统合民心艰难百战打下的这片广饶的天下。
此处的河流,东西南北流的都有,除东北部的为大沙河支流外,余皆滹沱河支流。南流的河水可能指清水河,西流的黑水可能指峨河,西南流的洋水可能指淲阳河,东南流的赤水可能指大沙河,前文峚山丹水就是大沙河的支流下关河。

又西三百七十里,曰乐游之山。桃水出焉,西流注于稷泽,是多白玉,其中多[鱼骨](huá)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第9山乐游山:从西台一带沿五台山北麓往西行37公里直线约30公里,1日行程,就到了代县滩上镇一带,乐游山当在此,峪口河(桃河)西北流汇入滹沱河谷(稷泽)。此一带详细资料没查到。
从作者向西的行进路线看,作者在第7山槐江山可以直接沿滹沱河谷北边西行,而没必要非折向西南到昆仑丘(五台山)走一圈,直接西行可以少走几十公里弯路。所以,唯一解释就是作者有极强的到昆仑丘朝一下圣/寻访一下黄帝等遗迹的心理,也许作者很早就有这样的心理,如同本人也一直有去五台朝圣的心理一样,当然本人的朝圣也绝不是去朝佛的圣而是同作者一样去朝初创华夏的伟大先祖黄帝的圣,就借着这次去西方旅行公干的机会不辞绕远去昆仑转了一圈了。当然此次去昆仑朝圣极可能是作者此行前就已确定的一桩必须完成的使命公干。
作者不辞辛劳绕远去昆仑丘(五台山)转了一圈,可能花了几天时间,应该是相当的有收获,所以到了这下一山歇脚写日记,回想起来就临时地命名此山为乐游山了。本人认为作者自己临时命名山或河或物这一点,在山经中应该是多有的。
370里(今37公里左右)相当于1日行程。作者在此歇宿,可能仍以在昆仑丘采集的沙棠和蘋草佐食,一个治好了作者的屙肚子,一使作者不感劳累,就多采些多吃几顿吧,。

西水行四百里,曰流沙,二百里至于蠃(luó)母之山,神长乘司之,是天之九德也。其神状如人而犳尾。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石而无水。

第10山蠃母山:从前一山顺着峪口河往西北行直线约30公里,1日行程,就到了代县县城东边的滹沱河谷地,沙滩很宽广,即流沙,在此作者可能过河到滹沱北岸离开流沙往东走,也可能继续再在滹沱南岸沿流沙边缘往西偏南走等找到适合过河的地方再过河。看行文意思后一种可能性大些,行约20公里,就到了原平县苏龙口镇一带,蠃母山当即在此,目前本人手中无此一带的详细资料。
蠃同螺或蜾,赢母就是螺蚌类有硬壳的软体动物,上文槐江山丘时水中“多蠃母”,此处螺母山可能的意思有二:一是指此山也多螺蚌类动物,作者1日内从前一山先沿峪口河走了四百多里(40公里左右)又沿流沙走了二百里(20公里左右)至此山,1日内共走了六百多里(60公里左右),达到了步行长途的极限,一定又累又饿,好不容易行到可以从此过河的一座山下,又在此山下找到一片无水而多青石的地方歇宿,吃了一顿从流沙中捕到的石板烧烤蚌肉大餐,所以就很感激的将此山临时记作赢母之山了;二是此山形状似螺,古文特别是诗词中这样形容的不少,如描写洞庭君山的“白银盘中玉青螺”、螺髻、螺黛等。
此山处在司天之九德的神长乘管辖范围,此神不知为何神,前代研究者们也都阙如,但从人形豹尾来看,是属黄帝系的,且仅次于虎尾的神(如陆吾/天吴等),经中黄帝系多“使四鸟:虎豹熊罴”,黄帝系的神应该也这样,用动物形象来分等级。下一山西王母也是人形豹尾,所以长乘神可能也是一位黄帝系的女性神,以女神司天之九德,类似后世的皇后,可能也就是黄帝系某位有盛德的后妃,宜也。
那这位有盛德的帝妃可能是谁呢?本人以为可能就是黄帝正妻累祖(雷祖/嫘祖),蠃(螺)母即嫘祖也。太行山以东的保定易县蚕姑坨一带传为嫘祖故里,在那里发明养蚕丝织,黄帝见而慕之,于是娶为正妻,为黄帝生了玄号与昌意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她跟随黄帝到过这太行山以西也很合理。“长乘”,顾名思义,就是长车的意思,就是帝后所乘之专车,应该是马拉的。
螺蚌是上古人最容易得到的一种肉食动物,比捕捉走兽飞鸟与游鱼要容易的多,蚌壳也是大有用处的容器,特别是在陶器未出现前或手头没有其它容器时,比如本经的作者,一路又累又饿到了这里,捉不住飞禽走兽游鱼,但却很容易地捞出几只螺蚌,烧上一堆火,来一顿鲜美的石板烧蚌肉大餐,甚至把蚌肉直接在蚌壳里烧了吃,是多么享受啊,吃完了也不忘带上几块蚌壳以做它用,上古人对这种动物应该是心存感激的,从而神化之,连更早的大神女娲也有研究者认为娲同嫘来源于螺。
作者在此山吃了顿蚌肉大餐充饥,很感激这蠃母,此处恰好有个嫘祖庙,作者就以为此地为其神所司,类似太行山东部保定地区现在还多有的蚕姑奶奶庙,庙里供奉着嫘祖的画像,作者可能是看到画像中嫘祖乘着一辆很显眼的帝后专用的长车,就将此嫘祖神也叫做“长乘神”了,一语双关的命名此山为蠃母山了。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有鸟焉,其状如翟而赤,名曰胜遇,是食鱼,其音如录(鹿),见则其国大水。

第11山玉山:从前一山过滹沱河往西30多公里,又1日行程,到了原平西部的轩岗镇东边一带,玉山当在此处。注意此处为西王母而非王母,为何要加个“西”呢?因为在太行山以东的保定满城县也有个玉山,那里才是不加“西”的王母所居地,太行山以东有不少王母及黄帝等的神话传说,都说是王母而不说西王母。所以太行山以西的这个玉山及这个西王母,应该是从太行山以东沿此路线传过来的,跟黄帝/少昊/老童等沿此线向西活动一样,少昊后来就成了西帝。太行山以东的那个王母,本人有文认为当即商始祖契之母(有娀氏简狄),而这个太行山以西的西王母,又会是那个王之母呢?历代研究者也都没有搞清。
上一山赢母山可能与黄帝妻/少昊昌意母嫘祖相关,那此玉山西王母难道会是少昊昌意妻吗?查《山海经海内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娶淖子名阿女,生帝颛顼”,没说昌意妻为谁;而其它资料有的说昌意娶蜀山氏女,至于名字有的说叫昌仆,有的说叫女枢,昌意与颛顼之间多无韩流。总之,少昊昌意曾居若水,妻为蜀山氏某女,本人以为可能就是此玉山西王母,随黄帝/嫘祖/少昊来过并住过这里。少昊又称金天氏主刑杀,而这西王母司天之厉及五残,也是主刑杀的,少昊子蓐收也是主刑杀的,这一系的父母子皆主刑杀,也意味着对西方的征服与统治。
而关于若水/蜀山,本人认为若即同涿/濁(浊)/淖,即涿水/涿(浊)鹿山,即黄帝涿鹿大战附近,即今保定涿州西部,若水或涿(濁/淖)水即拒马河,后来颛顼的子孙又有封叔歜国的,见《大荒北经》“有叔歜国,颛顼之子,黍食,使四鸟虎豹熊罴”。后世至今有不少研究者把蜀山/若水搞到了四川,本人认为是不对的,那只是后来蜀国从保定一带越过太行山辗转迁移至四川的结果,这样随人群迁移而带去地名的事古今多的是。此处的滹沱河本人就认为也叫若水(弱水),围绕着昆仑山(五台山),正也是随黄帝/少昊等向西发展时从涿州带来的地名。
总之,西王母这个称号只是后来人如本经作者的追记而已,因为后来太行山东部已有一个王母了,太行山西部的这个虽然更早但也只能是叫西王母了。
作者在此当是看到有一座西王母庙,里面供奉的西王母的神像画的形态是“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无草木。洵水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

第12山轩辕之丘:从前一山往西直线30多公里(考虑山路曲折,直线减多一些),1日行程,到了宁武县涔山乡管涔山区,最高海拔2600多米,此处为汾河源头,即洵水,南流所注黑水当也即汾河的一段。汾与洵,读音/字形/含意都差不多。
此处的轩辕之丘,得名应该与黄帝号轩辕有关,可能跟前面的昆仑之丘五台山一样也是黄帝曾居住和活动的地方之一。一种可能是地因人名,就是先有轩辕黄帝来此居住,后人就用轩辕来命名此地。一种可能是人因地名,此地在黄帝之前就叫轩辕丘,黄帝来此居住活动后,黄帝本人也多了个轩辕的号。
轩辕到底何意?似乎是与车有关,如果是地因人名,那轩辕丘就是黄帝曾在此造车,后人就名此地为轩辕丘以示纪念;如果是人因地名,那轩辕丘就可能是因为山形似车(轩辕)所以名轩辕丘,此处管涔山形也许真的象车的形状。到底是哪种情况,很难确定,先存疑。
《史记五帝本纪》“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女曰嫘祖”,这轩辕之丘应该就是指这里,但若说黄帝在此娶嫘祖,本人认为不对,因为已确定黄帝与嫘祖成婚的事是在太行山东部的保定易县一带,说黄帝与嫘祖婚后翻越太行山来过这里倒应该是真的。
前一山玉山所在地现名轩岗镇,是否与轩辕丘有关系呢?也有可能。

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第13山积石山:前一山西面就是宁武/五寨交界的芦芽山脉,从前一山沿芦芽山脉西麓往西南再拐向西走直线20多公里,1日行程,就到了岢岚/五寨/宁武三县交界处芦芽山(2700多米)和荷叶坪(2784米)之间南麓,积石山本人以为就是芦芽山,以山顶巨石堆积形似芦芽而得名著名,此处东流的为宁武县境汾河源头支流,西流的为岢岚县王家岔乡的一条岚漪河源头的支流叫王家岔河,不知有无石门,有待实地去探查考证。前面说过在上古还没把黄河的大几字搞清前,“河水”并非都指现在的黄河。
“是山也,万物无不有”,芦芽山风景区“几乎包括了全国《庄旅游资源的划分与评定》中的大部分类型,可称中国各类景观的集中区”,物种极为丰富,区内有700多种植物、240多种动物,100多种名贵中草药,是世界罕见的生态基因库。不仅拥有珍贵树种落叶松、云杉,而且是世界珍禽、国家一类保护动物、山西省鸟——褐马鸡的主要保护地。
本人认为此积石山与大荒经和海经中的“禹所(导)积石”,没啥关系。“禹所导积石”应该是指禹组织人工去拆除堰塞湖的积石坝,也就是用疏导的方式来减弱洪水的危害。后世有人把这两个名同意不同的概念搞混在一起了。

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其神白帝少昊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wěi)氏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

第14山长留山:从前一山往西直线约20公里,就到了岢岚县城东南附近。长留山,有两个可能的意思:一是黄帝次子少昊昌意可能确实是从东方来过这里活动并死葬此处,少昊的神灵就永远留在此地了,是谓长留;二是此处有其后代迁移至此的子孙用来供奉其神主的神庙,也可谓长留,类似今天陕北的黄帝陵。有待新发现。
“员神磈氏之宫”,此隗姓神当亦属狄系鬼方,当然狄系鬼方也是属炎黄系的,作者似乎是看到了其宫室。2009年在此处乔家湾村发现了龙山时代窑洞建筑遗址,具体内容请看本人转载的博文链接:晋西北考古重大收获:岢岚乔家湾遗址发现龙山时代窑洞式建筑,那么这员神磈氏之宫可能也就在附近吧,也许同样是一些有石构件的较大窑洞,有待更多的考古发现。
本日作者只走了20公里,应该是前几日走的又很累了,所以在此多休息休息,祭拜一下少昊神,顺便参观一下员神磈氏之宫。祭拜少昊,也可能跟到昆仑丘祭拜一样,是此行的另一项既定使命公干。

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é)之山,无草木,多瑶、碧。所为甚怪。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曰狰。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名曰毕方,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譌(é)火。

第15山章莪山:从前一山沿岚漪河北岸一直往西直线20多公里,就到了岢岚县温泉乡一带。此处有天然温泉,今日跟前日一样只走了28公里,不算多,难不成是在这里泡了半天温泉?
关于狰兽与毕方鸟,因为古今自然环境变化很大,古代的动植物很多早已灭绝,所以本人对经中的物种一般不做专门详细的考证,由物种专家学者们去考证吧。后世有不少来源于《山海经》怪物怪兽的或神化或仙化或鬼怪化的故事,多属无聊的荒诞敷衍,个人认为研究价值不大,不再多说。

又西三百里,曰阴山。浊浴之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蕃泽,其中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第16山阴山:再沿岚漪河往西直线30多公里(此处实际距离偏多了些,可能不是三百里而是四百里),1日行程,就到了兴县西北角与保德县交界的黄河边上,浊浴(或为谷)之水当即为黄河,看来当时黄河就已浑浊了,南流注入古代一泽名蕃泽。当时并没有搞清黄河的大几字,河不一定专指黄河,黄河一段段也不一定都叫河。黄河绕此山北麓与西麓拐了个向西又向南的弯,所以叫“阴山”。

又西二百里,曰符惕(yáng)之山,其上多棕枏,下多金玉。神江疑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
第17山符惕山:过黄河向西约20公里,1日行程,就到了陕西神木县窟野河边,窟野与符惕读音相近,是巧合吗?
为何今日又只走了20公里呢?可能是等着过黄河费了不少时间,到此山又遇到了怪风雨,为躲雨又耽误了一些时间。
符惕,一说同符(附)禺,在大荒北经中“大荒东北隅附禺之山,帝颛顼葬焉”,江疑的读音又与颛顼相近,东方的地名人名怎么又出现在了西方?下文还有汤谷,本也是东方的地名,连少昊等也是既出现在东方又出现在西方。本人认为这种现象就是黄帝系的某些支系从东向西迁移发展的明证。所以本人认为此山是迁移至此一带的黄帝系子孙祭祀供奉颛顼神主的地方,有其神庙在此,当然颛顼也可能确来过并居住过这里,留下其子孙老童/祝融/太子长琴/重黎/吴回等及可能是同辈族兄弟的蓐收等驻守,其自己后来又回到了太行山东部的保定地区大本营一带,并死葬其东北部。
关于附禺山的具体位置,本人将在《大荒经》的研究中指出。

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其名曰[彳敖][彳因],是食人。有鸟焉,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鸟],其名曰鸱。

第18山三危山:向西20多公里,又是走的较少的一天,到了神木县张兴庄西一带。三危山,据说舜流三苗于此,一个三青鸟,一个三苗,都跟这三危山有关,本人据此认为这三青鸟可能就是这三苗。三苗并非现今多数学者认为的是一与五帝做对的属蚩尤系的南方部族,现今许多上古人物还搞不清,民族更是混乱不清的,把搞不清族系的上古人物简单地分配给后世甚至现今的民族那是不对的,本人研究上古历史基本上不提民族这个概念,只说某人或某系某支。三苗当是指黄帝系某些帝王的不肖子孙,《左传•文公十八年》中的记述是:帝鸿氏之不才子浑敦、少皞氏之不才子穷奇、颛顼氏之不才子梼杌,加上缙云氏之不才子饕餮合称“四凶”,舜将此四凶流放以御魑魅,流放的方位本人认为并不是东西南北四方一方一个,而是都流放在西方也即现保定太行山以西的晋北陕北这一带,流放到此一带对付同来源于炎黄系但此时却常与尧舜华夏中心政权为敌的鬼方(魑魅),考古证明鬼方也正是在这一带。其中颛顼氏不才子梼杌据说就是鲧,因为其子禹后来替父戴罪立功成大功补了过且即了帝位,所以就不能算四凶了,所以只剩下三凶,此三凶的子孙就是三苗。后来人们把三苗(青鸟)与西王母联系起来,说是专为西王母取食的侍者,应该是舜流放三凶及其子孙于西方对付鬼方的同时,也将三凶置于主刑杀的西王母神的监管下,西王母神负责监管三凶及其子孙,而三凶及其子孙负责供奉西王母神,都是在这一条路线上。三苗后来有一部分随大气候从此一带向南方迁移,现在西南的一些民族如苗族等可能确是与之有关。《大荒西经》中三青鸟“赤首黑目,一曰大鵹、一曰少鵹、一曰青鸟”。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磐。其下多积蛇。

第19山騩山:再往西直线15公里左右,这是本经中走的路程第三少的一天,就到了神木县高家堡镇东边,此处正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石峁龙山时代石城遗址所在地,面积400多万平米,出土大量玉器等珍贵文物,显然属黄帝华夏农牧猎渔文明的一大区域中心政权所在地,是近年北方最重大的史前考古发现,年代公元前2300年至2000年。本人以为颛顼之子(孙)老童等极可能就是此城的主人,其曾在此居住,留下了供奉其的神庙,当然老童的子孙如重黎(祝融)/太子长琴/吴回/陆终等可能也在此居住过,说明黄帝系的一支或数支越过太行山向西方的晋北陕北发展。当然后来又因某些原因(气候变干冷和内部人祸/敌人进攻等)弃了此城及陕北晋北向四方主要应该是南方的陕晋中南部而去了,到陕中的最著名的也最成功的是周,巴蜀更是到了四川,到晋中南的最著名也最成功的是夏,陆终之后的楚远扬到了长江一线,夏之前从晋北到晋中还有少昊系的台骀和高辛系实沈,台骀曾治理汾河成功,被后世推为汾水神,当然作为颛顼之后的夏也属少昊系。炎帝系也应该有类似经历,特别是在与黄帝系统合之后。
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而产六子昆吾/参胡/彭祖/会人/安/季连(楚之祖),也应在这一带。
騩山,前文第7山槐江山槐鬼,第14山长留山磈氏之宫,从东到西,从槐到磈再到騩,似乎是有些规律,槐从木,可能说明树多;磈从石,可能说明石多;而騩从马,就是说明马多了,此处是接近草原地带了。西边与榆阳区交界的大保当镇一带,水草丰美,汉朝是朝庭军马养殖场,名天封苑。直到解放后五六十年代,部队还去那里选购军马。
既然此一带多马,黄帝系石峁古城古国的军队,应该是拥有了骑兵的,与邻近的游牧民作战,后来此地进一步草原化,牧业占比不断增大,农业占比不断减小,十六国匈奴赫赫勃勃建大夏国,北宋李继迁建西夏国,中心都在此一带,都靠强悍的骑兵而强盛一时,现在则进一步荒漠化了。但四千多年前的石峁古城时期是否有马拉的战车?还有待考古发掘。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也。

第20山天山:从前一山向西直线30多公里,1日行程,就到了榆阳区麻黄梁镇西北一点榆阳区的最高点古庙梁(古神衔山1392米)一带,此处头道河(英水)西南流注于榆溪河(汤谷)。
此处正在前一山所说汉代六大军马场之一的天封苑一带,汉代天封苑的命名是否与此天山的名称有关呢?都有天赐好地方的意思,也不是没可能的。
英水:此处水草丰美,英水可能正有这个意思吧。
《汉书·郊祀志》写道,汉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祠天封苑火井于鸿门”,《汉书·地理志》载:“白土属上郡,圁(yin)阳、圁阴、鸿门属西河郡”,又载:“天封苑火井祠,火从地中出也。”天封苑即军马场,火井就是有天然气的地方,天然气从地缝中喷出。这有天然气长期自燃的火井,烈焰腾腾的景象,本人看正与作者对此神“状如黄囊,赤如丹火”的比喻描写相符,而“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则是作者的进一步将火焰的样子比喻想象了,而“是识歌舞”则进一步拟人化。当地人把此天然地缝喷火的稀奇景象神化,绘成神像或做成陶/木/石类的神像,供人祭拜瞻仰,作者看到的应该就是这类神像,作者又看到当地人载歌载舞祭拜此神,就以为此神“是识歌舞”了。直至汉代,宣帝还在此处此样祠此神,古人对大自然奇观的敬畏之心,于此可见。
江又同鸿,鸿门可能就是指此天然烈火所出之地缝。网上搜的资料说汉火井庙遗址就在古庙梁,不知现在情况怎样了。
再细说这个帝江,本人认为既然跟这地火相关联那就应该是指有保护火种职责的火神祝融,而不是古今不少研究者认为的黄帝。祝融有三位:第一个是炎帝系的祝融(炎帝-炎居-节并-戏器-祝融-共工-后土),是人名;第二个是黄帝系的重黎(颛顼-称-老童-重黎),帝喾命其为火正祝融,是官名;第三个是重黎之弟吴回,帝喾时共工作乱,帝命重黎诛共工而不尽,遂杀重黎,而以其弟吴回继为火正祝融,也是官名。帝江到底是三个中的哪一个呢?本人以为应该是第二个重黎,大荒西经又有“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处榣山,始作乐风”,另也有火神祝融造乐的神话传说,则重黎(祝融)与太子长琴父子俩是一对音乐迷,重黎可能就是因为耽于音乐歌舞而误了大事,所以被帝喾怒杀了。另一类似的事,是“仲康时羲和湎淫,废时乱日,胤往征之,做《胤征》”。
当然,也有一种可能,就是“实为帝江也”这句话并非作者所记,此神,作者极可能也只是记载其是当地一神而已最多认为是当地的火神,也没有将其与某古帝等上古名人联系,所以没记。反倒是后世象汉刘歆晋郭璞等这样的学者在整理研究作注时不自觉地大作联想推测按自己的意思将其与帝江联系起来了,这句话就是他们中的某位所添加,这种情况在《山海经》中多有存在。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yōu)山,神蓐(rǔ)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

第21山泑山:从前一山向西直线25公里左右,1日行程,到了金鸡滩镇西边榆溪河谷西岸一带,这一带滩地多。在此作者傍晚时分隔着宽阔的榆溪河谷(汤谷)向西看落日,好一派长河落日圆的风光。作者在长望时,可能还在想一些问题,下一山再表。
蓐收:一说为少昊之子孙,一说为少昊之叔,本人认为应该是前者,守居此处。后世被推为西方白帝少昊之佐金神/刑杀之神/秋神,联系前面的西王母也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也是主刑杀的,西王母本人认为可能是少昊之妻,那这蓐收就可能就是西王母的子孙了,也是帝颛顼的近辈,是黄帝系子孙从东方向西方迁移扩张发展的一位,镇守黄帝系农牧渔猎政权的最西端边疆。这种对子孙的战略分封安排,可能是黄帝生前就制订的四方扩张发展总战略中的西方战略的一部分。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讙(huān),其音如[大/集](夺)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dàn)。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鵸(yī)[余鸟](yú),服之使人不厌(yǎn),又可以御凶。

第22山翼望山:从前一山向西涉榆溪河滩地走约10公里,到了榆溪河西岸岔河则乡东部白河东岸一带。作者在前一山往此处看日落,可能当时就在想是否再向西走走看?所以又不辞劳苦跋涉过了汤谷(榆溪河谷),到此山往更西的地方看,西方在上古当是比较平坦的茂盛草原地带,茫茫大草原无边无际,彻底没有了再向西探查的目标,草原上也可能有使作者感到必须警惕的某种力量如凶悍的游牧民或草原狼群,现为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风沙草滩区,可能也就是当时的东西农牧敌对政权的边界线,作者就算想再向西走走看,也理智地就此打住了。
吃了讙兽的肉可以已瘅御凶,吃了鵸余鸟的肉可以不梦魇御凶,从这二条也可以看出作者在此确实对更远的西方有些警惕害怕的心理,吃了这两种鸟兽的肉,作者才敢放胆爬上此山向更西观望一番,还好没有被西方的敌人发现,就以为是这两种鸟兽肉的功劳了。如果能有鸟翼多好,可以安全轻松地飞到更高更远的天空看到更更远的西方,是为“翼望”也。

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凡二十三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状皆羊身人面。其祠之礼,用一吉玉瘗,糈用稷米。

这末尾的总结当是后世如秦/汉时人为祭四方山神所补记,山经其他各经的结尾也类似,当是一人一时所补记,而山经各经本身则并非是一人一时所行所记。

至此,作者算是完成了为时近1个月的总行程600多公里,从太行山以东保定城西边古黄河西岸湖泽平原丘陵一带经晋北五台山滹沱河谷一直向西方陕北内蒙南交界草原这一线的旅行考察,给我们后代留下了西次三经这宝贵的文字资料,使我们数千年后仍然为之着迷,为之神往。最后,再向这位不畏艰险、用两足踏查本路线并留下宝贵文字游记的古代旅行者,致以最高的敬意!当然,更要向以五帝为代表的华夏先祖们坚持开疆扩土进步发展的精神,致以最高的敬意!这也正是本人花许多时间精力搞这个研究之最大目的。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6260.html

更多阅读

山海经英招 英招神兽图片

徐晓东山海经 英招造型《山海经·西次三经》: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丘时之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母,其上金青雄黄,多藏琅玕、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阴有多采黄金银。实惟帝之平圃,神英招司之,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

卜案-大唐李淳风传奇 李淳风传奇

卜案-大唐李淳风传奇类别:恐怖·悬疑 | 关键字:悬疑 探案 唐朝拂去历史与传说的浮尘,破解鬼魅奇案,一场寂寞人生中的智力游戏。一具本该停在灵堂中的尸体,却在众目睽睽之下向流民举起屠刀。长安城外,一夜之间血流成河,杀人者正是七天前暴

西游记三版对比,我发现这才是艺术啊! 这才是真的西游记

西游记三版对比,我发现这才是艺术啊!文殊菩萨(叶以萌 左宪楠 景岗山)第一个文殊莫属第二个..居然找个女的来演为神马?第三个的造型师是想让大家知道佛教是起源于印度的,长的好像囧岗山啊..囧岗山..印度阿三...八字胡很给力,另外这个造型让

李阳的妻子Kim是如何教育三个女儿的 李阳老婆kim的近况

(李阳的三个女儿。李阳以“疯狂英语”著称于世,而他和他美国夫人的教子之道却少为人知。近日,李阳在接受采访时谈起了自己夫人“令人感叹”的育儿之道。一人带大三个孩子谈起自己的家庭,李阳称对美籍老婆教育孩子的杰出成就佩服得五体

声明:《山海经西次三经研究_李烈风 日本研究山海经》为网友止于心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