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的民富国强王道政治思想对当今中国极具启发意义 国富民强还是民富国强

荀子,战国后期赵国人,他总结诸子百家思想,兴其利除其弊,既秉承了儒家的王道礼制政治思想,又倡导更贴近社会现实的法家法制思想,是中国历史唯一为儒家、法家两家文化共同公认的思想宗师,他亲手写就的《荀子》,文字优美,思想深刻,对从先秦的百家争鸣到两汉的儒家思想文化统一起到承上启下的文化归宗作用,中国古代文治武功最强大的汉唐两代政治思想,实际都取自《荀子》。只是到了宋代,未明究竟的宋朝理学家们,因为荀子的法家弟子及其性恶论,而将荀子贬抑出正宗文化,却将书生意气的孟子树立为亚圣,导致中国后代政治思想自宋朝后越来越混乱,或者采用理学家偏左的以德治国方略,而轻视法制建设,或者采用法家偏右的依法治国方略,而轻视文化建设,始终把握不好分寸。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实行偏右的资本主义市场法治制度,政治上实行多党选举制,一般一党偏左,一党偏右,政治经济政策左右摇摆。中国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前三十年实行偏左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制度,后三十年实行偏右的市场经济与法制社会制度,每一次领导更替都发生或左或右的变化,很难保持中道。

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思想与法家的性本恶思想是一致的,所以都强调法制;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思想与儒家的性本善思想是一致的,都强调思想文化的根本性,在实践中,这两类思想文化往往都很容易偏于一端。

古今中外的思想文化里,唯有《荀子》实现“以德(礼义文化)治国”与“依法(法制)治国”的完全思想统一,历经汉唐两代的政治历史实践检验,荀子的王道政治经济思想是最中道、最成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而且,这种民富国强的王道政治经济思想对古今政治经济管理都同样是适用的,对照《荀子》,可以看出,美国自罗斯福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冷战结束,所实行的政治经济政策就非常接近《荀子》的王道思想,但冷战结束后,美国政治思想逐渐演变成更狭隘的霸道主义,在国际上日趋没落、孤立。中国近几十年,尤其近三十的政治思想战略,与《荀子》定义的霸道政治方略比较相似,随着中国近年来的日渐强大,如果中国能将目前的政治思想逐渐提升为民富国强的王道政治经济思想,未来的中国就可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文化复兴。

历史已经证明,无论实行北欧的高福利、高税收制度,还是实行中国现今的国有垄断经济体制,都无法实现民富国强,只有还市场经济自由于人民,再实行传统礼义道德思想文化建设与民主法制建设,具备了这三个条件,中国才可以实现民富国强的王道政治理想。

(本人在张觉先生翻译的《荀子》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重新翻译诠释,力求体现《荀子》本来思想,不妥当处,敬请指正。——随心行)

第一部分《荀子》民富国强的最基本思想

[原文]

成侯、嗣公,聚敛计数之君也,未及取民也;子产,取民者也,未及为政也;管仲,为政者也,未及修礼也。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箧、实府库。筐箧已富,府库已实,而百姓贫,夫是之谓上溢而下漏。入不可以守,出不可以战,则倾覆灭亡可立而待也。故我聚之以亡,敌得之以强。聚敛者,召寇、肥敌、亡国、危身之道也,故明君不蹈也。

译文:

卫成侯、卫嗣公,是聚敛民财、精于计算的国君,但不如以实惠利益于民的国君;子产是以实惠利益于民的国君,但不如善于实施法制政治管理的国君;管仲是善于实施法制政治管理的政治家,但不如通过礼义思想文化治理国家。通过礼义思想文化治国能成就盛世王道,实施法制管理的国家能变得强霸,以实惠利益于民的国君能够使国家安定;以高税收搜刮民财,供自己享乐的君王很快就会灭亡。

所以,实施真诚的礼义思想文化政治管理,使民众富足的国家,能称王于天下,善于实行法制政治管理,使公务员(警察、军人、行政事业单位公务员、基层与各级官员)富足的国家,能称霸于诸侯,那些只是使科处与乡村各级领导官员富足的政权,只能维持眼前的政治稳定,那些搜刮民财,装满自己家箱子、仓库的君王,很快就会亡国。

因为君王的国库塞满了,老百姓就会贫困,这叫做上面富得流油,而下面穷得精光。这样的国家,遇到外敌侵略时,老百姓就没人愿意防守外敌,当需要对外战争时,就没人愿当炮灰,那么,这样的国家很快就会灭亡。所以我们搜刮民财,就会导致灭亡,如果敌人搜刮民财,(民心向我),我们的国力慢慢就会增强。所以,搜刮民财的,是召寇利敌、亡国危身之路,贤明的君主是不会干这种蠢事的。

[原文]

王夺之人,霸夺之与,强夺之地。夺之人者臣诸侯,夺之与者友诸侯,夺之地者敌诸侯。臣诸侯者王,友诸侯者霸,敌诸侯者危。

译文

实行王道政治的国家,通过推行正道政治经济文化,而争得天下民心支持,(这样就能够将全世界最优秀的文化、科技、经济、管理人才都吸引到自己国家);称霸诸侯的国家,是通过给第三世界小国提供政治经济援助而成就霸业;强权国家是通过争夺、侵略小国领土而强霸天下。

通过正确的政治经济文化政策,争得天下民心的国家,能使其他小国自觉自愿俯首称臣;通过给第三世界小国提供政治经济援助而称霸的国家,能使相关小国成为邦交友好国家;通过侵略小国领土而强霸天下的国家,将使世界各国都成为自己的敌人。

能使其他小国自觉自愿俯首称臣的国家,就可以成为世界超级领导国家;能使其他小国成为友好邦交的国家,可成为地区性强霸国家;使世界各国都变成敌人的国家,将非常危险。

[原文]

不利而利之,不如利而后利之之利也。不爱而用之,不如爱而后用之之功也。利而后利之,不如利而不利者之利也。爱而后用之,不如爱而不用者之功也。利而不利也、爱而不用也者,取天下矣。利而后利之、爱而后用之者,保社稷也。不利而利之、不爱而用之者,危国家也。

译文

不使民众得利而从他们身上取利,不如先使他们得利,再从他们身上取利更有利。不爱护民众而役使他们,不如多帮助民众,再役使他们更有成效。使民众得利,再从民众取利,不如使民众得利而不从民众取利更有利。多帮助民众,再役使他们,不如多帮助民众而不役使民众更有成效。

【因为这样才能把全世界最优秀、最富有创造性的文化、科技、管理人才吸引到自己国家,决定一切的是人,决定人的是人心,人心就是思想文化取向,财富永远都是跟着人走的,人的变化是由人心,也就是世界观、认识论(思想文化)决定的,人终究是跟着文化意识形态走的。如果不是因为在国内无法实现文化理想信仰,或者躲避政府追究“原罪”等风险,人们是不会远离故土,移民国外的。]

所以,使民众得利而不从民众身上取利,帮助民众而不役使民众的国君,能得天下。使民众得利,再从民众取利,帮助民众,再役使民众的国君,能保住国家。不使民众得利而取利于民,不帮助民众而役使民众的国君,只会使国家更危险。

[原文]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

译文

统治人民的君主,崇尚礼义,尊重贤能的,能称王天下。注重法治,爱护人民的,可称霸诸侯。贪图财利,好搞欺诈,尽做表面文章糊弄百姓的,将非常危险。

[原文]

人主仁心设焉;知,其役也;礼,其尽也。故王者先仁而后礼,天施然也。

译文

君王要有仁爱之心;能真诚付诸仁爱之心,自然就有智慧;能真诚尽到仁爱之心,自然就知道遵守礼节。所以能称王天下的君王,都先修仁德,然后知礼节,这就是因为,若真有仁爱之心,自然就知道如何遵守礼节。

第二部分《荀子》民富国强的具体管理思想

[原文]

故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诛而不赏,则勤励之民不劝;诛赏而不类,则下疑、俗俭而百姓不一。故先王明礼义以壹之;致忠信以爱之;尚贤使能以次之;爵服庆赏以申重之;时其事、轻其任以调齐之;潢然兼覆之,养长之,如保赤子。若是,故奸邪不作,盗贼不起,而化善者劝勉矣。是何邪?则其道易,其塞固,其政令一,其防表明。故曰:“上一则下一矣,上二则下二矣;辟之若.木,枝叶必类本。”此之谓也。

译文

如果不教育就加以刑罚,即使刑罚很多,也不能治理邪恶;如果只教育而不进行惩罚,邪恶的人不吸取教训会继续作恶;如果只惩罚而不奖赏,勤奋善良的人就得不到鼓励;如果奖惩不分明不统一,民众就会怀疑而不信从,过分提倡节俭,抑制富人消费,老百姓的思想就很难得到统一。

所以古代圣王以身作则地倡导礼义道德文化,以统一国民思想;以身作则地倡导忠信文化,引导人民互爱互助;尊重任用贤能人才,能使他们人尽其才,各尽其用;以职位俸禄名分奖励表扬那些贤能有功的人,鼓励他们珍重名誉,进而在全社会发扬推广;给贫困的民众适时适当安排好工作,减轻他们的税费负担,使更多的贫困户脱贫,使人民生活更殷实,要像照顾初生婴儿一样照顾庇护他们,使全体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日益提高。如果真能这样,当然就不会产主奸诈邪恶之人,当然就不会再有人去当盗贼,那么,自然就能劝勉人民归依传统礼义善道文化。

为什么能这样呢?因为在整个政治领导阶层以身作则的带领下,整个社会思想文化风气自然就会变好,那么,少数好吃懒做、为非作歹的人,自然就会从善如流,不再作恶,人们自然就不会再钻法律制度漏洞,那么,法律政策、制度准则,自然就能得到稳定统一、公正清白地执行,古语说:“上面的领导一心一意,下面的民众就一心一意;上面的领导三心两意,下面的民众就三心两意;就像草木一样,有什么样的根,长什么样的叶。”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原文]

君子之于子,爱之而勿面,使之而勿貌,导之以道而勿强。

译文

君子对于子女,爱护他们但不会迎合讨好他们,也不声严厉色地指使他们,要以正确的道理来引导他们,而不是强迫他们接受。社会政治文化管理也应这样。

[原文]

礼以顺人心为本,故亡于《礼经》而顺人心者,皆礼也。

译文

礼是顺应人心为根本,即使没有遵行《礼经》而能顺应人心的,是遵行了正确的文化礼义道理。

[原文]

分均则不偏,势齐则不壹,众齐则不使。有天有地而上下有差,明王始立而处国有制。夫两贵之不能相事,两贱之不能相使,是天数也。势位齐,而欲恶同,物不能澹,则必争;争则必乱,乱则穷矣。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贫、富、贵、贱之等,足以相兼临者,是养天下之本也。《书》曰:“维齐非齐。”此之谓也。

译文

人人平均分配,人人地位相等,思想就不能达成统一;人人平等,就谁也不服谁,互相不能指使。自从有天地,就是有上下差别的;英明的帝王一登上王位,治理国家就有了一定的等级制度。两个同样高贵的人不能互相侍奉,两个同样卑贱的人不能互相役使,这是很自然的道理。如果人们的权势地位相等,而爱好与厌恶又相同,那么由于财物不能满足需要,就会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混乱,社会混乱会导致整个社会陷于贫困。古代圣王痛恨这种混乱,所以制定了礼义来分别社会人群,从而形成贫、富、贵、贱不同的等级,从而使各地来的人和容相济,共养天下。《尚书》上说:“要想社会统一,就不可能人人绝对平等,若在整个社会硬推行人人平等,就不可能实现统一领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

译文

水、火有气,但没有生命,草木有生命,但没有知觉,禽兽有知觉,但不讲礼义;人有气、有生命、有知觉,而且讲礼义,所以人在世界最尊贵。

人的力气不如牛大,奔跑不如马快,但牛、马却被人役使,这是为什么呢?这就是因为人能联合成社会群体,而牛、马不能组合成社会群体。人为什么能组合成群体社会?是因为人能按等级名分分配利益,人类为什么能遵行按等级名分分配利益的社会制度,是因为人类能按照因果道义而自然形成等级名分。

所以,根据因果道义来确定等级名分,人们就心服口服,和谐和睦;和谐和睦,就能团结一致;团结一致,力量就强大;力量强大,就强盛;强盛,就能更适应世界环境,从而能安居乐业。

人类之所以能顺应四时变化,管理万物,济利天下,没别的原因,就是因为人类能按照因果道义,使人们能心甘情愿地按社会等级分配利益,使人人都各尽所能,各尽本分。

[原文]

不能无群,群而无分则争,争则乱,乱则离,离则弱,弱则不能胜物,故宫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顷舍礼义之谓也。

译文

人活着不能脱离社会群体,但有社会群体而不分名分等级,就会发生争夺,一发生争夺就会产生动乱,一动乱人们就会离心离德,离心离德就会削弱国力,国力弱就不能应对世界竞争,所以要安居乐业,社会就绝不能丧失礼义文化。

[原文]

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君者,善群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六畜皆得其长,群生皆得其命。故养长时,则六畜育;杀生时,则草木殖;政令时,则百姓一,贤良服。

译文

能遵奉侍养父母的礼义,称作孝,能遵守侍奉兄长的礼义,称作悌,能遵奉忠奉君主的礼义,称作顺,能遵守役使臣民的礼义,称作做君。所谓君,就是善于组织管理社会群体。管理社会群体的规范原则正确恰当,万物就能各尽其用,六畜就能得到自然生长,群生就能活到应有的寿命。所以饲养适时,六畜就生育兴旺;适时地种植砍伐,草木就繁殖茂盛;政策法令适宜适时,老百姓就能统一组织起来,有德才的人也服从社会需要。

[原文]

“君子以德,小人以力。力者,德之役也。”百姓之力,待之而后功;百姓之群,待之而后和;百姓之财,待之而后聚;百姓之势,待之而后安;百姓之寿,待之而后长。父子不得不亲,兄弟不得不顺,男女不得不欢。少者以长,老者以养。故曰:“天地生之,圣人成之。”此之谓也。

译文

所以说:“君子靠品德,小人靠力气。干体力活的人,要听有德行的人管理。”百姓的体力劳动,要依靠君子道德管理才能收到成效;百姓社会生活,要依靠君子道德管理才能和睦;百姓财物,要依靠君子道德管理才能积攒起来;百姓风气,要依靠君子道德管理才能安定;百姓的寿命,要依靠君子道德管理才能长久。

如果相反,缺少礼义道德管理,父子之间就不亲密,兄弟之间就不和顺,夫妇之间就不快乐。青少年依靠道德管理才能长大成人,老年人依靠道德管理才能得到赡养。所以说:“天地自然养育了世人,圣人道德教育成就世人。”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聘礼》志曰:“币厚则伤德,财侈则殄礼。”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诗》曰:“物其指矣,唯其偕矣。”不时宜,不敬交,不騹欣,虽指,非礼也。

译文

《聘礼》记载说:“礼物丰厚就会伤害德,财物奢侈就会吞没礼”,礼呀,礼呀,难道只有玉帛这些贵重物品才能作礼物吗?(送贵重礼物,即使没有功利目的,也常常让人有欠账感,这就失去德和礼的本意了,关键要有真情真心。)《诗》云:“各种食物味真美,因为它们合口味。”如果不与时节相适合,不恭敬有礼貌,不喜悦快乐,那么即使味道很美,也不合乎礼制。

[原文]

水行者表深,使人无陷;治民者表乱,使人无失。礼者,其表也,先王以礼表天下之乱。今废礼者,是去表也,故民迷惑而陷祸患。此刑罚之所以繁也。

译文

在需要在水中跋涉的地方设标志以标明深度,能使人不致于陷入深水;治理民众,则要制定道德规范标准,使人不致于犯错误。礼制,就是标准规范。古代的圣明帝王以礼制来规范天下。现在废除礼制,这就是废弃标准规范啊,所以民众迷惑而陷于祸乱,这是导致现今法律刑罚繁多的主要原因。

[原文]

《荀子》的民富国强王道政治思想对当今中国极具启发意义 国富民强还是民富国强

舜曰:“维予从欲而治。”故礼之生,为贤人以下至庶民也,非为成圣也,然而亦所以成圣也。不学不成。尧学于君畴,舜学于务成昭,禹学于西王国。

译文

舜说:“只有我能随心所欲地治理天下。”礼是为包括贤人在内的群众制定的,并不是教人如何成为圣人的,然而,人们也可以通过学习礼法而成为圣人,这关键是通过礼明白其中的内在道理,这不向人学习是不成的。尧曾向君畴学习,舜曾向务成昭学习,禹曾向西王国学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6022.html

更多阅读

沪剧经典:《璇子》

本周,SiTV七彩戏剧频道为您奉上由茅善玉、汪忠华、马莉莉等沪剧名家联袂出演的沪剧经典之作《璇子》。“金丝鸟在哪里鸣叫歌唱,一声声似对我诉说哀伤;想当初栖山林迎风戏雨,蓝天下沐骄阳自由翱翔……”。剧中《金丝鸟》唱段旋律优美哀

读书札记---先秦诸子散文《荀子》 先秦诸子散文的英文

《荀子》是荀况的作品集。荀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其生卒年不详,其活动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98—238年之间。他是孟子之后儒家学派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儒家的几部经典《易》《诗》《礼》《春秋》都经过他的传授,其著名弟子有李斯、

出自《论语》的成语 出自孔子的名言

出自《论语》的成语1、【犯上作乱】《学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2、【巧言令色】《学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3、【一言以蔽之】《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荀子•劝学》译文 荀子 劝学

《荀子•劝学》译文校译/韦步峰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译文:君

声明:《《荀子》的民富国强王道政治思想对当今中国极具启发意义 国富民强还是民富国强》为网友孤独比夜還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