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前去高原旅游,有朋友关注高原反应的问题,确实自己也特别做了不少功课。旅游途中,实际与平原相同,没有反应,而且支气管比平原还要好(可能有环境因素)。不禁有点沾沾自喜,以为自己身体了不起。但是,资料上说,曾经无高原反应的人,下次的可能性仍是50%。这真有点让人眩……
准备出发旅游前,曾从超市买来一些松软的食物。此类食品通常会采用真空充气包装。抽掉氧气之后再注入大量的氮气,使袋里气压略微超过袋外气压,于是袋子能保持一定的形状,而不是紧贴在食物上。这样的食品上了高原后没有变质也会胀袋。因为,海拔越高,空气越稀薄,50%的大气集中在海拔5500米高度以下。
在高原时,同行馿友取出一包真空包装的食品,充气显然膨胀,体积增加不少:“高原也有好处,东西体积会变得大起来。”我下意识去摸了摸自己的钱包,心想会不会也有多一点……
钱包没有膨胀,但是真空包装的食品膨胀了。让人时刻警惕自己确实在高原。
随着高度递减的大气压究竟意味着什么呢?人有呼吸作用,身体内外很快就能达到平衡,气压不是问题。只是人体将吸入这种低氧气体,氧会通过肺部的弥散作用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成氧合血红蛋白。海越越高,氧气越少,氧合血红蛋白也就越少,即血氧饱和度越低。这被称为“低氧血症”,也就是通常说的高原缺氧,而人类就像鱼儿离不开水一样离不开氧气……
于是,高原地区商店里都有氧气罐供应,一般售价在30~50元。可以喷吸100次左右。很多旅游攻略上介绍尽量不要吸氧气,什么有依赖性等等。其实,只要不是长期待在高原,临时吸氧气也无所谓的。笔者旅游途中,经常看见游客在山上临时吸氧,下山后一切恢复正常。
普通人上高原,立即反应严重的并不多见。通常,进入高原2-3天后,出现反应的可能性较大。人类对缺氧的适应性,多半依靠一种先天素质。影响高山反应的轻重程度,发病率的主要因素有:海拔高度,进入方式和季节;个体素质包括:种族、居住地、健康状况、性别,年龄、体态、精神状态等。
许多枯燥的调查数据都表明进入的海拔越高,患各种高山病的概率越大。而且,急速升高海拔比循序渐进的“阶梯升高”患病率高。另一方面,冬季进入高海拔地区比夏季患病率高。这是因为严冬时气温降低,大气压也随之降低,含氧量进一步减少而且寒冷会刺激新陈代谢,增加人体对氧的消耗,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那么,按照中国阶梯式的地形,设计旅游路线时,要采取逐渐升高海拔的方法。另外,应该选择气温高、植被氧气足的季节前往高原地区。
在个体素质方面,还有“欺男不欺女”,“欺胖不欺瘦”,“欺高不欺矮”和“欺动不欺静”等现象。从平原初到高原的人中,体质差、缺乏运动锻炼的较易发病,而那些体质好、心肺机能健全、平时经常进行耐力锻炼的,较少发病。但是,如果在2500米以上多少有点感觉,也是正常的。老年人对低氧的适应也稍差,一些60岁以上的人在海拔1000—1500米就能出现反应。
大个子和胖人的体表面积大,需氧量和耗氧量都比小个子和瘦人多,在低氧环境下他们对氧的要求更不容易得到满足,所以有“欺胖不欺瘦”和“欺高不欺矮”之说。一般来讲,过度肥胖者不宜进入高原。曾发现慢性高原病的患病率,伴随腰臀比的升高而增加,腰越粗(腹部越肥胖)的人患病率越高。
人的精神状态也很重要。乐观者往往反应较轻。有的人对高原环境不了解,又听了一些不恰当的宣传,稍有不适,就紧张甚至恐惧,结果反应加重。
高原低氧环境也有益处。高山反应和高原病这些词听起来很吓人,其实,人体有着很强的调节能力,通过一个生理适应过程,就能在高原正常生活和劳动。而且,低氧环境对人体还有一定益处。
藏族人很少患高血压、冠心病、心肌梗塞、糖尿病,以及支气管哮喘等各种呼吸道疾病。高海拔的低氧环境,使他们的心肺功能得到了极好的锻炼。受此启发,现在有医疗部门已利用高原(或用低压舱模拟)低氧环境治疗这类疾病,并收到了较好效果。所以,有支气管疾病的游客,边旅游边得到治疗,一举两得。
世界三大长寿区均在高海拔地区:高加索、东喜马拉雅和安第斯。我国青藏高原的长寿老人也很多。
笔者在香格里拉古城老街漫步,有点轻飘飘的感觉。许多平原人去青藏高原,都感觉体重有所减轻。攀登一座8000米级的山峰,平均减重约为10公斤。
在低氧环境中人体需要进行更快的新陈代谢,身体各器官必须更加努力地工作,这在无形中可以消耗更多的能量。低氧还影响着内分泌和消化系统,适应不好的人食欲大减。人体“入不敷出”,所以减了“肥”。不过,在低氧环境中,适应性好的本身减重并不多,减掉的部分可能就是水分,回到平原之后很快就会恢复。
其实,应付高山反应和高原病不可怕。只要您多一些高山反应的常识,行前体验,积极预防,遵守三“不”金科玉律:不登得太快,不攀得过高、不过度运动;多喝水、多注意休息,那个“万一”就不会发生。所以,笔者以后还可以去高原旅游……
谢谢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