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天门】
(明成化元年重修的“承天门”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城楼)
天安门,明代称为“承天门”,匾额“承天之门”,是“奉天承运”的意思。清代称“天安门”,是皇城南向的第一重门,清乾隆以后定为皇城的正门。
承天门(天安门)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最初时,它仅是一座三层五间式的木结构牌楼,明英宗天顺元年(1457)承天门牌楼被毁于雷火。八年后宪宗成化元年(1465年)由工部尚书白圭主持重新修建。这回不再是牌坊,而是9开间门楼了,重建为面阔九间、进深五间的重檐歇山式城楼。
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仅逗留40日便被迫撤出,撤退前草草登极,当晚“焚毁宫殿及九门城楼”,承天门再次被毁。
关于清改“承天门”为“天安门”,民间还流传着一则逸闻。传说李自成攻进京城后,在承天门前弯弓搭箭射向承天门匾额上的“天”字,可惜没有射中。其下属以宽慰他的口气说:“有天命者任自为。”意思是李闯王是有天命的,不必在乎这一箭准不准。李自成却误解了他的意思,以为是在说他没有天命,勃然大怒,要杀了这个下属,之后被人劝解开。清统治者入京后可能听说了这则逸闻,故而将“承天”改为“天安”。
(1900年拍摄的天安门匾额——满汉双文)
【天安门】
清顺治八年(1651年)在承天门的废墟上进行了大规模改建,重修为一座城楼。清世祖将“承天门”改称“天安门”。取“受命于天,安邦治民”之意。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再次重修。现在看到的天安门,基本上是康熙朝大修后的面貌。
据考证,天安门匾额在清初刻有满、汉、蒙三种文字,并按满语语法直译为“天安之门”。后来不知何故又将匾额上三种文字改为满汉两种文字,汉字改成用楷书书写的“天安门”三字,去掉了“之”字,字体也相应扩大。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政府后,匾额上的满文被除掉,只剩下“天安门”三字。
(1915年拍摄的天安门城楼——匾额只有汉文“天安门”三字)
天安门匾额从变成汉文一体之后,一直在天安门上挂到1949年,后来挂匾之处改换挂“国徽”。天安门就不再挂匾额了。
【天安门城楼规制】
天安门坐北朝南,原通高33.7米(1970年重修后改为34.7米)。建筑的底部为汉白玉精雕的须弥座,高1.59米。须弥座之上是高大城台,城台高达13米,面积约4800平米。城台的两侧有登城马道,台上建城楼。
城楼重檐歇山式顶,覆黄琉璃瓦。整座屋顶由60根朱色巨柱支撑,每根柱的直径约2米。城楼东西面阔九间(57.14米),南北进深五间(20.97米),取《周易》“九五,飞龙在天”之意,象征皇权的“九五之尊”。
在天安门城台的下部开有城门五阙。正中的门洞高大宽敞,专供皇帝出入。明清时代,这里的门、桥行走规制森严,中门为皇帝进出专用。皇帝每年冬至往天坛祭天,夏至去地坛祭地,孟春赴先农坛耕籍田,都要出入天安门。此外,皇帝的父母可从中门入宫;皇帝大婚,皇后可从中门进入一次;新科状元可从中门出宫一回。除此之外,严禁任何人从中门进出,否则是要治重罪的。中门左右的两座旁门,供宗室王公和三品以上文武百官通行。
城楼的正背面各排列有36扇菱花门窗,天花、斗拱和梁枋上都绘制了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楼体的四周为回廊环绕,廊深3米左右,廊外设汉白玉栏杆和矮墙。整座天安门城楼的外观富丽堂皇,雄伟壮观。
1949年以后,在两层正檐之间挂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直径1.7米,位置与北京中轴线严密重合。
【天安门的华表和石狮】
在天安门的前后,分别耸立有一对雕刻精美的华表。华表早期用以对王者“纳谏”,后来华表经不断美化,便逐渐演变成为中国独具民族建筑特色的艺术装饰品。华表通体用汉白玉雕刻而成,通高9.57米,上刻有云朵和蟠龙图案,在靠近顶部的地方横插着一块云板,称作“日月板”。华表的最顶端有承露盘,盘上蹲立着“龙生九子”之一的吼,俗称“望天吼”。其中城楼北侧的华表,面向皇宫,称为“望君出”;城楼南侧的华表,石犼面向南方,俗称“望君归”。
在天安门前还有一对石狮子。金水桥头右侧石狮子的肚皮上有一块“伤痕”,关于这道“伤痕”,有这样两个传说:一是说,明代时的将领李国祯被李自成追击,躲藏在石狮子后面。李自成发现了,举剑狠狠刺去,结果使石狮子受到了误伤。另一说,是八国联军入侵北京,石狮子被侵略军所破坏。
(每年在国庆节前夕都要对天安门城楼进行维修)
【天安门的维修和复建】
天安门建成于永乐18年(1420年),此后数百年来因战火损毁,多次维修和复建。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天安门遭到了极大的破坏,民国政府给予简单的维修。
(1900年被八国联军破坏的千疮百孔的天安门城楼)
(1910年代 民国政府整修天安门城楼图片)
1949年8月为了迎接新中国开国大典,有关部门对天安门及中华门、长安左右门及广场进行了修缮。1950年对天安门城楼进行较大规模的修缮,有关部门曾从城楼中找出3颗刻有英文标志的炮弹。
1970年对天安门城楼进行了落架重建。当时为了追求高度对原大木结构进行了改造,结果城楼的总高度增加了0.78米。为了追求大,将屋顶的大吻由三号升为了二号,与太和殿的大吻大小相同。为了追求等级,将原先的“大点金旋子彩画”改为“和玺彩画”,为了避免封建色彩又将“和玺彩画”中间的金龙换成了西番莲,和整体却不太协调。同样龙纹瓦当也换成葵花瓦当。
(1970年复建的城楼龙纹瓦当也换成葵花瓦当)
1980年代初期,文物部门发现“文革”期间使用的木材含水率高并有一些真菌的危害,造成了部分木柱的下部糟朽,屋顶和天花板漏雨,因而天安门又一次进行了修缮。这次又将彩绘中的西番莲去掉,重新恢复了历史规制的“金龙和玺彩画”。
想不到吧,柱子病了也输液!
(后增建的天安门城楼登楼电梯)
1984年天安门又大修并以“金龙和玺”取代“文革”时的彩绘。厅内灯具制成宫灯造型。
1988年元旦,天安门城楼为迎接龙年旅游年,正式对外开放。任何人都可以登上这个神圣的城楼,遥望南天、遥想当年。
(2005年10月1日 国庆之夜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
(部分照片和资料源自网络 特此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