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拉·玛尔们——毕加索画中的女性 多拉.玛尔的肖像

多拉·玛尔们——毕加索画中的女性 多拉.玛尔的肖像

1.多拉·玛尔画像第二次来中国巡展(展于中国馆)

画面呈现三对极色(对立互补色)——红与绿、黑与白、蓝紫与橙黄,效果鲜亮。如果这色彩也能表明个性的话,那么它属于多拉.玛尔,抑或毕加索?

毕加索用激情拥抱世界,从某种意义上说,是由女性唤起的。他画笔下女性形象,或温柔美丽如天使——妩媚少女玛丽.蒂蕾丝(《梦》图-2);或暴躁丑陋如动物——露齿狞笑的妻子奥尔加……(《三舞者》图-3),画面的表现无论是色彩、线条和造型,都在毕加索的恣意妄为中。毕加索因才华多了际遇,而每遇一次,他都在极致体验中迸发灵感。多拉·玛尔是其中一位。近日来沪展出的毕加索作品,有一幅《多拉·玛尔画像》,那画中人又是怎样的一位呢?

1935年对毕加索来说是“一生中最糟糕的年头”——妻子奥尔加准备离婚并带走儿子保罗,17岁的情人玛丽.蒂蕾丝为他生下女儿。经济纠纷一堆事务,他处于低谷。稍后的一年,五十三岁的毕加索因为咖啡馆的一次艳遇,再次振奋精神——画家的热辣辣的目光勾住了风雅韵致的小姐多拉.玛尔。年仅二十五岁的多拉,既是摄影家、画家、超现实主义运动的文化缪斯,又是模特——一位年轻迷人的女才(图-4)。一次邂逅,他们便开始了长达8年的同居,期间始终存在着一种心灵间的默契。多拉可以很有见地地谈论科罗的摄影试验,并将这些试验运用到毕加索的绘画中。在大型壁画《格尔尼卡》的创作过程中,多拉与毕加索共同讨论象征和现实的细节,她为他拍下创作的过程的照片,还亲手替他改画。当《格尔尼卡》惊世时,可少有人知道多拉.玛尔的智慧也在其中。她称得上是毕加索唯一的红颜知己,也是毕加索女性模特中最具才华的一位,曾经被宠爱着。现存作品:《巴伯罗.毕加索多拉.玛尔》(从标题上看毕加索把多.玛尔称做了妻子)、《多拉.玛尔和猫》、《微笑的多拉.玛尔》(图5-7),画中的她优雅与闲适,依稀可见当年她在画家心中的形象。也许,才华总是伴着个性而来,在后来的相处中,毕加索火爆的性子与多拉的桀骜不驯难以相容,他们互不相让,而此时毕加索又遇上了新情人蒂蕾丝小姐。不堪忍受的多拉与两人龃龉,而本性喜新厌旧毕加索甚至经常殴打多拉。1940年6月,他还创作了一幅复仇意味的画——《裸体梳妆女》(图-8),一个以多拉为原型的畸形怪物。从奉为掌上明珠到任意践踏,从纵情作乐到随性毒打,毕加索是把女人变成了征服的动物。他对朋友说:“我不爱多拉”,对多拉说:“我不爱你是因为你像个男人!”“你并不美……就是会哭!”于是多拉放声大哭,毕加索又续画《哭泣的女人》(图-9)——画面上的多拉,眉睫如钢刷,眼冒寒星,泪雨直下。面部色彩黄绿对半夹着片紫,以示血脉贲张,个性冷暖无常。她唇齿区间蓝白惨淡,一手抓着腮帮。而造型多用直线,棱角分明,极显肌肉的僵硬和情绪的张力。伤心极度的多拉被折磨到精神失常,却成就毕加索的这幅“哭腔生动”的世界名画。当毕加索厌倦了她的哭泣,那先前的美人就成了后来的“人模鬼样”。毕加索和多拉这种时晴时雨的关系,持续了六、七年,到1943年他离开了她。几年后,毕加索以卖掉一幅画的代价,赠送多拉一处住所。而多拉一个人孤单地在巴黎圣母院的倒影下,在塞纳河凄迷的林荫小道上消磨时光。不过,她会常去他的屋前屋后看看,她一直珍藏着他留给她的所有的东西,哪怕是碎纸片上的几笔勾勒。她从不向人提起毕加索,也不再有新欢,只是将牵挂消融在后来五十八年的隐居生活中。直到1997年7月她90岁,便悄然离去,了断了牵挂,了结了寂寞孤独的余生,可周围没人知道有位叫多拉.玛尔的老妪,曾经对毕加索有过多大的帮助。女才情殇也成惯例。

亦如多拉.玛尔的情殇,另有6位女性。这是说,毕加索一生至少有7位痛苦的女性相伴他——两位妻子,五位明确的情人(另有众多)。一任妻子奥尔加近乎于歇斯底里,二任妻子杰奎琳和情人玛丽.蒂蕾丝自杀,多拉.玛尔失常,有一位病死,另一位皈依宗教。她们中只有的吉洛主动离开(图-10)(当年法律系的学生,年轻的画家,现年90岁,她近日在纽约发表演说,关于毕加索。见10月3日《新民晚报》)。7位女性,她们的形象留在毕加索大量的画作中。她们的情爱与性爱贡献在青春的祭坛上,只为画家的辉煌之至。而毕加索对待女性,像似“戒了烟烟瘾还在”(毕加索语),情欲征服,他把自己推向了魔鬼,又将画笔交给了上帝,所以他的画“一半是魔鬼,一半是上帝”(毕加索言)。那么解读他,亦如品赏立体派画——在一个平面上见到多个侧面,这就是说,整体观之:见到光芒和光芒投射的影子。但是,毕加索从女性那儿获得激情并以激情创作,不失其作为世界级画家的地位,只是笔者想对成就他的7位女性——多拉.玛尔们敬上一坛酒。

2.《梦》原型人物玛丽.蒂蕾丝

玛丽.蒂蕾丝

3.《三舞者》原型人物妻子奥尔加

毕加索第一任妻子奥尔加,芭蕾舞演员。

4.年轻的多拉.玛尔

1937年多拉玛尔和毕加索在昂蒂布

5.《巴伯罗.毕加索多拉.玛尔》(从标题上看毕加索

把多拉.玛尔称做自己的妻子)

6.《多拉.玛尔和猫》

7.《微笑的多拉.玛尔》

穿蓝旗袍的多拉.玛尔

8. 《裸体梳妆女》原型多拉。玛尔

9.《哭泣的女人》原型多拉.玛尔

画面上的多拉,眉睫如钢刷,眼冒寒星,泪雨直下。面部色彩黄绿对半夹着片紫,以示血脉贲张,个性冷暖无常。她唇齿区间蓝白惨淡,一手抓着腮帮。而造型多用直线,棱角分明,极显肌肉的僵硬和情绪的张力。伤心极度的多拉被折磨到精神失常,却成就了这幅世界名画。当毕加索厌倦了她的哭泣,那先前的美人就成了后来的“人模鬼样”。


10.吉洛和《女人和花》原型吉洛

沙滩上的吉洛和毕加索

毕加索和第二任妻子杰奎琳以及孩子们

第二任妻子杰奎琳杰奎琳在工作室

费尔南德毕加索第一位女友,毕加索结识了她,其画风进入粉红色时期。

博友留言

尉迟晓2012-11-2221:32:10

每个女人成就毕加索不同时期的创作顶峰,对毕加索不知道是喜欢还是讨厌,幸好是在西班牙和法国那样的国度。

草叶回复:2012-11-22 21:58:37

她们牺牲在祭坛上,然而她们成就了毕加索。

谢谢阅读!远握。

尉迟晓2012-11-2221:33:40

相比之下更喜欢梵高和蒙克,以及达利。

草叶回复:2012-11-22 22:09:42

梵高的画是其灵魂的托现,蒙克的作品更具有心理的震撼力,达利用梦境表达生活和艺术的关系——这些与百变大师毕加索不同,比较而言,毕加索的创作重表现形式。同道共鸣。谢谢收藏。

释觉生2013-01-0914:16:41

如果说梵高是燃烧自己的生命,绽放自己偏执的激情。那么毕加索是把形式多维变化用来展现自己内在的感受,把画面中人物灵魂底色亮出来。对人的理解的深刻到位是他的特色。他的才气、激情、对人灵魂的敏感、幽默的直率的语言;对女性有无以言说的魅力。他曾经说过,在创作不出作品时、就找个自己爱的女人轰轰烈烈恋爱。他东方的朋友张大千这一点上和他差不多。艺术家身上的浪漫气质、无论东西方是共通的。东方绘画以文人画最有特色,从宋·范宽开始大气到清末民初张大千磅礴的泼墨泼彩;以及徐文长文人的随性、笔法的娴熟,到八大山人极致、简练的笔触表现自己独特人生观、自然观。齐白石老人继承先辈艺术手法,却表现一个普通中国农民对艺术的朴素视角,他才是农民画的大宗师。而启功在书法上对二王与宋徽宗的继承,绘画上色彩的亮丽中带着一丝贵气与雅致。这些都是文化环境不同而产生的差异。对绘画的理解还是要从这一点上下功夫。一切艺术产生都离不开作者人生阅历与文化环境的巨大影响。

草叶回复:2013-01-10

博友俯仰古今,论及画家的共性与个性,有视野有见解的。就共性而言,张大千在未结交毕加索之前早已“风流倜谠”,两人成为知交后更是“投缘”——皆为“情圣”。试想没有情的极致哪来艺术创作?而艺术品都是移情的产物。又因“多情”艺术家大都“罗曼蒂克。”

至于中国文人画的共性——“笔墨随心”,即唐代张璪的精粹之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然,心源如何,在于他们的境遇和修养。明文长郁愤自残,其书法“奇峰突起”,是宣泄吧?清八大山人不得志,其画中的鸟儿大都独自“鼓腹”“白眼”,以示“忿世嫉俗”……他们的情绪流泻在笔端,他们的作品都是内心的投射。所以,画家(或其他艺术家)都是情种。呵呵……谢谢博友品评!远握。

雪落清桐:问好草叶友,同道者相知,不以山海为远!看过多篇佳作,凭直观印象,感觉您也是禀性率真而热爱艺术之人,由衷欣赏了!

关于这篇主题,长久以来,雪落亦有些话要说。毕加索的天才无可争议,但他在精神上绝不是一个圣人、一个英雄,而有着极强的自毁与施虐倾向。他如飓风席卷沿途的一切,对女性更是肆意践踏。像朵拉玛尔这样罕见的女子,美而多才却毁坏于其手,即使成就了惊世之作《格尔尼卡》,仍不能不说是天大的悲剧!
如此丧心病狂践踏,作为祭品被摆上神坛,并非她们所情愿、理应承担的。同为女人,雪落今后会特地撰文一篇,相应地鸣不平并还她们以尊严,呵呵

草叶回复雪落清桐:网络联结同道,得叩谢比尔盖茨。

毕加索,用今人的价值观去评价,他的另一面是魔鬼,有人甚至说他是“天下第一贱男”。若是站在历史的角度看问题,一个世纪前的那些女性,正是她们的殉道精神成就了毕加索。(11月26日20:59)

回复草叶呵呵,您也很幽默。

至于她们的殉道,于艺术史是贡献,在女人自身则实在是悲哀。她们将毕加索奉若神明了,斯德哥尔摩症的表现。(11月26日21:04)

回复雪落清桐在极端强势与极端弱势的情境里表现出征服和奴性,征服者逼人之无退路又略施小惠,使得奴性者见仁慈而增感激——“斯德哥尔摩症候”,蛰伏人心深处的原始情结,在特定环境便可诱发。

毕加索的时代,男人是征服社会的主导,以致他身上有强烈的征服个性。他以才华征服女性,又因女性更有才华。征服的个性使他赢得人也强制人。那些女性钦佩他,但不能超越历史的局限充当男人的社会角色,所以当受不了了只有几种可能:学法律的吉洛离开了(现年94岁在美国),毕加索对其没有征服到底而痛恨;无能离开的两位自杀了。多拉.马尔是超越的,个性有主导的一面,但后果是悲催的,历史所限。

若是用“斯德哥尔摩症候”来解释,毕加索身上有,那些女性则不完全是。

谢谢雪落清桐的评点。

雪落清桐您对画与画家的理解很有见的!刚开新博,遇见爱好相近而交流顺畅之人实在是一种幸运。

非常凑巧,我亦从事艺术工作(油画),现在写作是出于喜爱。近日恰好翻一本传记,西方人所著,对毕加索和女人之间,不吝笔墨分析得很透彻。

一时兴之所至,正想就此写一篇狗尾续貂的小文(前两天在写个人比较欣赏的另一画家,还未发到网上),您的看法也给予我很大的启发。今后会常来拜望,多交流!(11月27日20:45

草叶回复:搞艺术的和爱艺术的有缘于网络交流,幸事。

期待你的译著。

远握!


美丽的西班牙女郎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5280.html

更多阅读

《毕加索与莫迪利亚尼》观感_墨痕之痕 毕加索与莫迪利亚尼

“莫迪利亚尼”“莫迪利亚尼”——“珍”从文化小讲堂出来,嘴嘴里喃喃的念叨着这两个人的名字。一种窒息感从四面八方扑面而来,校园的空气从来没有这么凝重过!《毕加索和莫迪利亚尼》这部电影给人的冲击太强烈了,音乐、画面、激情、艺

声明:《多拉·玛尔们——毕加索画中的女性 多拉.玛尔的肖像》为网友夏天的味道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