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仁巴雅尔有两个女儿,一个是生活中的女儿诺尔曼,一个是歌声中的女儿英格玛。在诺尔曼还处在“十万个为什么”的年纪时,布仁为她写了《吉祥三宝》,用有点糊弄人,又深藏着生命真谛方式回答女儿那些没完没了的问题。在诺尔曼八岁的时候,她为父亲写下《乌兰巴托的爸爸》,当时,在乌兰巴托留学的布仁,特地邀请朋友拿上酒,一起听女儿稚嫩的,令远方的父亲百感交集的声音。而当“吉祥三宝”一家以一种和睦欢乐的方式呈现电视上的时候,在歌声中清脆地叫着“阿爸”的是他的侄女英格玛。英格玛从此也像他们夫妇自己的女儿一样长时间和他们生活在一起,一起去世界各地演出,一起去大森林、大草原跋山涉水。除了把英格玛栽培成小明星,他们也认真安排她的学业,培养她一天天长大,教育她有颗平常心,舞台上无限风光的英格玛在生活中仍然真诚而质朴。
很多人认为英格玛长大后,布仁夫妇会需要下一个“女儿”以继续传唱《吉祥三宝》,但没有想到,下一个进入他们生活的是个儿子。有一天,一个黄头发怯生生的小男孩出现在布仁面前,诺尔曼说:“那是我弟弟。”刚听到这件事的时候,我最初的反应是觉得布仁夫妇真不容易,养育一个孩子要费多少心啊!而他们已经养大两个孩子了!几年后,诺尔曼的这个小弟弟也开始闪闪发亮,他真诚地态度和空灵地歌声打动了很多人,他就是乌达木。
就像七年前,布仁巴雅尔的专辑《天边》发布时,英格玛的专辑《乌兰巴托的爸爸》同期发布,如今布仁的新专辑《带我去草原吧》和乌达木的专辑《梦中的额吉》也同期发布,两张新专辑中各有一首唱给父亲的歌。世界各地的民歌中都有大量歌颂母亲的歌曲,而少量地歌颂父亲,只有蒙古民族歌唱父亲的歌又多,流传得又广。蒙古人热爱自己的父亲,山一样的父亲也特别值得热爱。
在新的专辑里,布仁这个父亲的形象发生了一点微妙的变化,因为这一次,他是在给儿子做父亲,而不是给女儿做父亲了,布仁在乌达木面前呈现地这种状态,是他在诺尔曼和英格玛面前从来没有过的。在女儿们面前,做父亲的就是个调皮捣蛋的大朋友,和女儿一起折腾,一起淘气,他对女儿们千般宠、万般爱,而做女儿的也充分的回报父亲,更有甚者,诺尔曼曾经私下抱怨她要像哄个大男孩一样保护父亲的感情,以免稍不留神就“伤害”了他。在新专辑附送的MV里,还能看到父亲和两个女儿之间各种微妙而细腻感情表达,英格玛享不尽的幸福快乐,长大成人的诺尔曼的一片深情,这让做父亲的在女儿们面前甚至有点脆弱。
这种做父亲的状态到了乌达木这里就变了,在乌达木面前,布仁巴雅尔忽然就伟岸起来了,是儿子身后顶天立地的靠山。按照蒙古人古老的想法,女儿将来是要出嫁的,要去远方,所以在父母身边的时候,一定要好好疼好好爱,儿子将来是要成家立业的,要脚踩大地撑起自己的蓝天,不知道布仁巴雅尔是不是认真想过这种区别,但这种态度的不同种在他骨髓里自然地流露在儿女们面前。
乌达木是草原上的小王子,坚强又娇贵。每次看到他的时候,都难免联想起九岁时的铁木真。那时候,铁木真的父亲把他带到呼伦贝尔草原上,要给他寻一门亲事,他们遇到了孛儿帖的父亲,按照当时的习俗,也速该把铁木真留在亲家,走之前他说:“我儿子怕狗,休叫狗吓着他!”这个怕狗的男孩就是后来历尽艰险征服世界的成吉思汗,在他九岁的时候,他已经有勇气有担当了,从他以后几年的表现就可以看出来,但是在父亲的臂膀之下,他是娇贵的,也有怕狗的童年。
乌达木如今也是这样的,在这个小王子成长的路上,他的父王一直站在他的身后。在他的亲生父母去世前,布仁巴雅尔就多次资助他们治病,他用草原男人的方式疼爱乌达木,关注他的成长。乌达木的父母去世以后,布仁开始养育他,视如己出。
爱儿子的方式和爱女儿是不一样的。如果有心,也许还有不少人记得,在《乌兰巴托的爸爸》那张专辑中,有好多首歌,是当爹创作了,让女儿唱的,而它的初衷就是替孩子辩解,比如《孩子的烦恼》。“一问二问,问个不停,爸爸有时还很烦恼,一会儿抱,一会儿抱,闹个不停,妈妈也总是为我操劳。哎,不得不依靠他们,小孩子真不容易,一不懂、二不能我也着急,孩子的世界总有难题。”还有《挺着肚皮的小淘气》,“小精灵呀,小淘气,让人生气又让人爱。”以及后来出版的《宝贝》里面的“你的哭声都让人好开心”……
但是在新专辑里,同样是布仁创作、改编或者翻译的歌曲,每一首都教给儿子坚强,教他热爱土地,面对不幸。在布仁陪着乌达木在草原上骑马的那张照片上写着几行字:“孩子,你知道你是谁吗?你是在找你的根吗?等你走了一大圈你就会知道,答案不在一身蒙古袍了,不在一首学回来的呼麦。从爷爷那流传下来的祖训里看看我们自己吧!怎样跟马儿说话?怎样善待草原?怎样跟自然界交流?最环保,最容易幸福的方式,老天早就赋予我们游牧民族了!”布仁热爱草原,热爱草原的环境和古老生存方式,为了让女儿懂得这些,他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及至寓教于乐,特地在一个春天的周末,坐飞机带着女儿回到呼伦贝尔草原上看新生的小羊羔。但是对乌达木,他严肃地直接地把道理讲给他,让男孩子懂得面对和担当。他把孩子抱上马背,陪着他策马走在辽阔的草原上,带着小小的乌达木庄严地走进古老的寺庙,带他虔诚地祭拜敖包。爱儿子的方式是厚重的,尽管儿子还那么小,那么娇贵,尽管乌达木在他面前还时常调皮捣蛋。
如果经常走在草原上,就会发现,小姑娘们往往坚强而有心,而小男孩往往调皮又腼腆,甚至比女孩爱哭,对父母、对叔叔、舅舅的爱有特别强烈的需求。生活给了乌达木很多磨难,但同时又给了他一位好父亲,于是他有勇气让数万人安静下来听他歌唱,能坦然地面对已经经历的种种磨难,同时他还长着小姑娘一样净白的脸,眼睛里总是有那么一点羞怯,不过无论是和小朋友摔跤,还是上台歌唱,一旦开始,你绝不会怀疑他有战胜一切的信心。
蒙古族父母自古有这样的传统,自己的孩子长大成人之后,他们会收养孤儿,不仅因为这些孩子需要他们,他们也需要孩子,父母们甚至受不了没有一个孩子在他们身边让他们疼爱的日子。小王子乌达木在他父王的关爱下长大,而他的父王也跟他一起成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