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怪兽到怪哉虫
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有对“怪哉虫”的介绍。
“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
这个“怪哉”到底是什么?鲁迅先生没有细说。不过,在《太平广记》、《太平御览》等古籍中都有它的介绍。
东方朔别传曰:武帝幸甘泉,长平坂道中有虫,赤如肝,头目口齿悉具,先驱驰还以报,上使视之,莫知也,时朔在属车中,令往视焉,朔曰:此谓怪气,是必秦狱处也,上使按地图,果秦狱地,上问朔何以知之,朔曰:夫积忧者,得酒而解,乃取虫置酒中,立消,赐朔帛百匹,后属车上盛酒,为此也。(《艺文类聚》卷七十二·食物部,《太平御览》卷八百四十五·饮食部三亦引,辞稍异)
这种怪哉虫,颜色是红色的,脑袋、眼睛、嘴巴、牙齿一应俱全。它们在马路上蠕动,引起了汉武帝的注意,才引出了后面东方朔解释它的来历和用酒消释的故事。
怪哉虫,就是在秦朝监狱里百姓的怨气凝结的小虫子。
我在看东晋干宝的《搜神记》的时候,也发现了这个故事,不过,这个故事和普通的“怪哉虫”还是有较大的区别的。
汉武帝东游,未出函谷关,有物当道,身长数丈,其状象牛,青眼而曜睛,四足,入土,动而不徙。百官惊骇。东方朔乃请以酒灌之。灌之数十斛,而物消。帝问其故。答曰:“此名为患忧气之所生也。此必是秦之狱地,不然,则罪人徒作之所聚。夫酒忘忧,故能消之也。”帝曰:“吁!博物之士,至于此乎!”(《搜神记》第十一卷八)
《搜神记》是我国东晋时期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可以说,《搜神记》里面的故事是“怪哉虫”故事较早的版本。这个版本里的冤气,还不是在地上蠕动的虫子,而是一个怪兽。它身长数丈,形状像牛,又黑又亮的眼睛,四条腿站在泥土中。
从这些材料看来,怪哉虫有一个形状的演变过程:一开始还是头凶猛的让人惊恐的怪兽,可到了后来,就变成了只会蠕动,让人只感到惊奇的虫子。
怪哉虫的形体为什么会这样的演变,我不知道。但是我可以做一个猜测。
强大的秦王朝能够横扫六国,可是,这个庞然大物在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的浪潮中很快就土崩瓦解了,底层民众的强大力量让继任的汉统治者忌惮不已。基于此等认识,秦朝百姓的冤气被塑造成一头怪兽的模样,健壮魁梧,眼睛明亮,强悍有力。
可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中央集权的慢慢强化,普通老百姓的思想受越来越多的正统礼教思维的束缚,雄性奔放的思维慢慢地蚕食,百姓的怨气也就慢慢地变成了一条小虫子,它有淋漓鲜血般的颜色,它有头有脸,却看不清具体长什么样子;它有嘴有齿,却不会呼喊发不出自己的声音。他们没有手脚,不会反抗,只能够可怜地在地上蠕动。
这是在封建统治下,百姓的奴性在逐渐地增强的一种文学映射。我们的百姓,一开始可能还有反抗的念头,可到了后来,却只是把自己变成一条微不足道的虫,用自己的悲惨来博得统治者的同情了。
这种奴性到现在依旧存在。因为遭到了不公正的对待,百姓会用下跪、跳楼、自焚来对应。这样的表现,不依旧是那怪哉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