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新大陆”交响曲创作背景 自新大陆交响曲

德沃夏克Antonin Dvorak“自新大陆”交响曲即e小调第九交响曲(Symphony no.9 in E minor “Fromthe New World”)创作背景

以下摘自“http://www.chinamusicindustry.com.cn/cn/mag/0606/art39.htm”:

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的创作背景?
德沃夏克(1841-1904,捷克作曲家)一生写过9首交响曲,这些交响曲的创作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时期包括前4首交响曲,分别创作于1865年至1874年之间,在德沃夏克生前这些作品均未出版,其中《降E大调第三交响曲》曾在勃拉姆斯的力荐之下,获得奥地利国家作曲大奖。但大体而言,德沃夏克这时期交响曲的管弦乐法受到瓦格纳和李斯特的影响,而基本的创作方向尚在摸索的阶段。第二时期(中期)包括第五和第六两首交响曲,它们分别作于1875年和1880年,不但充满波希米亚的民族色彩,而且开始受到勃拉姆斯音乐风格的影响。第三时期(晚期)由1884年德沃夏克受邀访英而创作《第七交响曲》开始,这首乐曲于1885年4月22日在伦敦首演大获成功。以后德沃夏克又八度访英,在英国的地位如日中天,取代亨德尔、海顿和门德尔松,成为19世纪末英国新的作曲家偶像,英国人并将他的《第八交响曲》称为《英国交响曲》。所以在这个时期,德沃夏克不但逐渐建立了他自己的作曲风格和声誉,而且经常在世界各处旅行,也拓展了创作的视野,丰富了创作素材。1894年他在访美期间,发表了举世闻名的《e小调第九交响曲》(即《自新大陆交响曲》),在这首作品中充满了黑人民歌和印第安人舞蹈的旋律,也把地大物博的美国和西部开拓的精神融入曲中,当然更不乏德沃夏克本人颂赞祖国的热血奔腾,因此形成了一幅多元文化的独特画面。德沃夏克为什么会创作这首以“自新大陆”为主题的交响曲?乐曲之中那些优美动人的旋律是从何而来?下面介绍这首交响曲创作背景。
德沃夏克《e小调第九交响曲》不但是在访美期间完成,而且在纽约首演前,他还亲自加上“自新大陆”的标题。自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以后,欧洲人就习惯将美国和加拿大称之为“新大陆”,所以这首作品的内容很显然是在描绘他在美国的生活见闻。
德沃夏克曾在这首交响曲于纽约首演的节目单上,亲自留下这样的记录:“当作者一来到美国,就被这个国家的特殊情况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蓬勃朝气所吸引,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在以后的生活中,他更发现在此地所创作的作品,本质上与他在自己祖国的创作不同。很明显,那是新环境和新生活所造成的影响。”
美国生活既然对这首交响曲有如此直接的影响,或许应该先追溯一下德沃夏克访美的原因。
1890年德沃夏克开始担任布拉格音乐学院教授,但为了要养活他的6个孩子,他还必须依赖出版商辛洛克所支付的作曲稿酬为生。辛洛克希望德沃夏克能创作一些歌曲和钢琴小品,成本不高,演出也较容易,而德沃夏克却急于发表大型的演唱剧和交响曲。由于他们两人曾经签约,辛洛克拥有德沃夏克所有新作品的出版权,为此意见不合,越演越烈,几乎要走入法律解决的途径。这是德沃夏克想离开祖国改变环境的动机之一。
正在此时,美国正筹备哥伦布发现新大陆400周年大事。其中美国一位百万富翁的夫人休伯女士想借此机会提升美国的作曲水准,希望能请一位欧洲著名的作曲家到她1885年所创办的国立美利坚音乐学院担任名义院长,以便能对荒芜的美国作曲界产生一些积极的引导作用。休伯女士当时认为德沃夏克是最佳人选,于是派代表直接和德沃夏克联系,并磋商细节。
德沃夏克虽然经常受邀前往欧洲,但都只是短期的访问,故对美国这次长达两年的聘约,不禁迟疑而难以决定。他担心长期前往异域会水土不服,也更担心6个孩子的教育问题。但他同时也为一年工作8个月、年薪高达11000美金的报酬心动。经过几番考虑,最后还是成行了。但必须忍痛将4个最小的孩子留在捷克家乡,由他的岳母帮忙照顾,只带太太安娜、14岁的长女奥蒂卡、9岁的儿子安东尼前往美国。另一位伴随前往美国的年轻人柯瓦里克,原住美国依阿华州的斯毕维里镇,他到布拉格音乐学院学习小提琴,当时已学成准备返回美国,有这位捷裔美国人的带路,德沃夏克自然放心多了。
1892年9月初,德沃夏克等一行5人乘船来到美国纽约,在迎接的人潮之中,除了音乐学院的秘书,还有一大批移民美国的捷克人,美国报界更是争相报道这件事,使德沃夏克有宾至如归的感觉。于是德沃夏克写信回家幽默地说:“美国人欢迎我,就像我是大难生还者,假如我说出报纸这几天所登载的每一件事,你们听了一定会大病一场。当我亲自翻阅我到达头一天的报纸,内容真是害怕。他们居然对我在波希米亚的生活了如指掌,但他们仍不满足,而且想知道得更多!”由这封信可看出,德沃夏克来到美国以后,原来的一切疑虑均烟消云散。
德沃夏克在美国纽约安顿下来以后,慢慢体会到休伯女士诚意请他来的主要原因,是要他推动美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而美国文化其实是欧洲文化的移植,在欧洲人的眼光来看,美国黑人音乐和印第安人音乐是独特的文化艺术。因此,德沃夏克也对这两种音乐特别感兴趣。
先就黑人音乐来说,德沃夏克首先注意到黑人民歌和南方农场的民谣,他认为这些旋律才能代表美国本土的音乐。同时他也在国立美利坚音乐学院发现一个才华横溢的黑人歌手布莱。布莱虽不是德沃夏克班上的学生,但是德沃夏克为了要进一步了解黑人民歌和民谣的精髓,经常请布莱演唱各种感人的歌曲给他听。而休伯女士为了鼓励黑人学生,经常举办一些黑人歌曲音乐会,例如在1894年1月23日便在麦迪逊广场音乐会堂举办过一场此种性质的音乐演唱会。在节目的最后,便是德沃夏克改编的福斯特民谣《故乡的亲人》,并由布莱演唱。
许多学者都相信,德沃夏克《自新大陆交响曲》第一乐章的第二主题,即是根据美国黑人民歌《轻摇,可爱的马车》改编而成。
“自新大陆”交响曲创作背景 自新大陆交响曲
再谈到《自新大陆交响曲》与印第安人之间的关系,就不得不提到《海华沙之歌》,这是美国诗人朗费罗(H.W.Longfellow,1807—1882)所作的长篇叙事诗,内容是描写一个印第安民族英雄海华沙的故事。休伯女士曾将这首长诗的捷克文译词交给德沃夏克,希望他根据海华沙的故事创作歌剧,并带他去剧场观赏这个故事的演出。后来德沃夏克虽没有创作出歌剧,但海华沙的主题旋律却成为《自新大陆交响曲》二、三两个乐章的主要素材。
由此可见,德沃夏克创作《自新大陆交响曲》,受到美国黑人音乐和印地安音乐的很大影响。
《自新大陆交响曲》的前三乐章,是1893年1月10日起,在美国纽约东17街327号德沃夏克的寓所开始谱曲,在短短数周内这三个乐章便顺利完成,但是终乐章却延至5月才继续创作。
1893年12月,《自新大陆交响曲》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首演,由安东·塞德尔(AntonSeidl)指挥纽约爱乐乐团演出。当晚德沃夏克本人也亲临盛会,在包厢中见证美国音乐史上前所未见的首演成功。事后德沃夏克写信给他的出版商辛洛克:“交响曲演出极为成功,报纸也报道从未有过作曲家获得如此成就。当晚我在包厢之中,见到大厅充满了纽约各界豪杰之士,而大家欢声雷动般地向我喝采,我仿佛像皇帝般荣耀。”
《自新大陆交响曲》1894年在英国伦敦首演,1895年又在奥地利维也纳首演,均获得好评,从此确立了这首乐曲在音乐史上的地位。
李小荣 译

以下摘自“百度贴吧http://tieba.baidu.com/f?kz=11380269”

伟大的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所留下的九部交响曲,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也是十九世纪民族乐派交响曲的代表作,在整个音乐史上也是不容忽视的杰作。由于德沃夏克的交响曲深受古典乐派的影响,所以他的作品结构坚实、牢固。另外,由于他具有天生的旋律才能和丰富、敏锐的旋律感,因而他的作品充分发挥了旋律的魅力,而不像传统的古典交响乐那样单纯地发挥技法。这就是德沃夏克交响曲的特殊之处。德沃夏克的管弦乐法,并不反映当时的潮流,虽然没有华丽绚烂的色彩,却显得十分朴实可爱。正是因为如此,他的管弦乐法遭到当时某些乐评家的误解。实际上,德沃夏克的交响曲不但能充分地发挥各种乐器的特性,而且在乐器的组合运用方面,更具有无穷的妙味。

  1892年,美国纽约国家音乐学院聘请德沃夏克出任该院的院长,德沃夏克则应邀赴美。这部《第九交响曲》即是德沃夏克在美国停留的将近三年期间内,大约在1893年五月完成的作品。这部交响乐实际上是作者对于美国所在的“新大陆”所产生的印象的体现,曲中虽然有类似“黑人灵歌”与美洲“印第安民谣”的旋律出现,但德沃夏克并不是原封不动地将这些民谣歌曲作为主题题材,而是在自己的创作乐思中揉进这些民谣的精神而加以表现。将此交响曲命名为“自新大陆”者,正是作曲者德沃夏克本人。(也有的版本译为“新大陆”或“新世界”交响曲)

  全曲共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序奏,慢板,e小调,4/8拍子。此序奏部分颇为宏大,其主题与相继的主部快板部分有极其微妙的关系,担负一种连贯全曲的特殊任务,甚至可称之为全曲精神的中心旋律。乐章的引子部分由弦乐器、定音鼓和管乐器竞相奏出强烈而热情的节奏,暗喻了美国那种紧张、忙碌的快节奏生活(片段1);乐章的主部主题(片段2)贯穿了全曲的四个乐章,其特性与居住于匈牙利和波西米亚境内的马札儿民族固有的民俗音乐具有共通的性质。这一特殊主题靠着巧妙发展,转达了不同于以往音乐世界的“新世界”的消息,具有强烈的震撼效果。德沃夏克当时背井离乡,乡愁蕴积,故而引用了他少年时期耳熟能详的民俗歌曲特质,以遣思乡念国的情怀。乐章中另一段优美的旋律(片段3)透露出浓浓的乡愁,恰是作者这种心情的体现。

  第二乐章最缓板,降D大调,4/4拍子,复合三段体。这一乐章是整部交响曲中最为有名的乐章,经常被提出来单独演奏,其浓烈的乡愁之情,恰恰是德沃夏克本人身处他乡时,对祖国无限眷恋之情的体现。整个乐队的木管部分在低音区合奏出充满哀伤气氛的几个和弦之后,由英国管独奏出充满奇异美感和神妙情趣的慢板主题,弦乐以简单的和弦作为伴奏(片段4),这就是本乐章的第一主题,此部分被誉为所有交响曲中最为动人的慢板乐章。事实上,也正因为有了这段旋律,这首交响曲才博得全世界人民的由衷喜爱。这充满无限乡愁的美丽旋律,曾被后人填上歌词,而改编成为一首名叫《恋故乡》的歌曲,并在美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本乐章的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双簧管交替奏出,旋律优美绝伦,在忽高忽低的情绪中流露出了一种无言的凄凉(片段5),仍是作者思乡之情的反映。本乐章的第三主题转为明快而活泼的旋律,具有一些捷克民间舞蹈音乐的风格(片段6)。

  第三乐章谐谑曲,从“海华沙的婚宴”中的印第安舞蹈中得到启发,舞蹈由快而慢地不停旋转。音乐有两个主题,第一主题轻快而活泼,带有跳跃的情绪(片段7);第二主题清丽、明快,富有五声音阶特色(片段8);两个主题彼此应和、模仿。乐章的中间部分主题悠长而婉转,是典型的捷克民间音乐风格(片段9)。

  第四乐章快板,奏鸣曲式。气势宏大而雄伟,这个总结性的乐章将前面乐章的主要主题一一再现,同时孕育出新的主题,彼此交织成一股感情的洪流,抒发了作者想象中和家人聚首时的欢乐情景。乐章的主部主题由圆号和小号共同奏出,威武而雄壮(片段10);副部主题则是柔美、抒情性旋律,由单簧管奏出(片段11)。这一切经过发展之后,形成辉煌的结尾。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4693.html

更多阅读

关于《遥望南方的童年》创作背景 南方姑娘创作背景

电影《遥望南方的童年》产生的社会背景及若干资料(一)关于影片本身《遥望南方的童年》是一部描写当下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状态的电影。影片讲述的是乡村小学教师易明堂在家里开办了一个家庭幼儿园,招收周边的留守儿童的故事。条件

苏打绿所有歌词及创作背景 苏打绿经典歌词

2012年01月31日 星期二 設爲主頁 加入收藏幫助 | 留言交流 | 退出 首 頁 閱覽室 館友 我的圖書館蘇打綠所有歌詞及創作背景moooooooooo- 收藏于 2012-01-31 閱讀數:1 被轉藏:7公衆公開 原文來源修改 如何標記批注?壹、空氣中的視聽與

经典影片『魂断蓝桥』电影的创作背景 电影魂断蓝桥经典台词

1939年9月3日,星期天,伦敦时间上午11点15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英国首相在唐宁街10号会议上的演说宣布了英国和德国处于交战状态。而且殷切希望伦敦居民们不要忘记已经发布的紧急状态命令。由于战争的蔓延,造成亲人长久分离,许多恋人

《军港之夜》创作始末谈 军港之夜创作背景

07年8月29日,马金星走了……随后短短的四个月时间里,先后听到有人过世的消息:10月,词作家刘世新走了;11月,老团长王建华走了;12月,作曲家生茂走了。他们都是马金星的故交、朋友,他们与马金星之间有着一些令人感动的故事,也有着人生中的一些巧

声明:《“自新大陆”交响曲创作背景 自新大陆交响曲》为网友灬花舞花落泪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