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丙莲老人九十二岁留影)
今天是国家公祭日,心情本来就有些沉重。
当听到杨丙莲已于昨晚去世的消息时,仿佛满天的阳光一下子转成了雾霾……
杨丙莲今年九十四岁,熬过了战乱、熬过了兵匪、熬过了各种各样的运动,却没能熬过昨晚九点半的时光。一个本应平凡的女人,却因嫁给了一个背负着“天见张平,日月不明;地见张平,草木不生;人见张平,九死一生”民谣的土匪丈夫而坎坷一生;一个本应让人唾弃、孤立的压寨夫人,却因一直用“多积德,少树敌”的人生信条处世为人换来了各种运动中的保护而见证了新时代的变迁。
杨丙莲十六岁之前是湘西花垣县一个跟着婆婆卖针线头的小女孩,十六岁嫁给张平成了国军连长夫人,然后随着张平的升迁,杨的称呼也越来越显赫;古丈县警察中队队长夫人、自卫团上校司令夫人、沅(陵)古(丈)泸(溪)三县边区“剿共”总指挥夫人、暂十一师师长夫人、古丈县县长夫人等等;最风光的时候供家里使唤的佣人卫兵就多达200余人,仅手枪队就有80多人。那时候,杨丙莲的生活就是观观鸟、逗逗狗、看看戏、打打牌……1950年7月,张平被解放军在山上击毙后,杨丙莲就一个人拖大孩子、带大孙子,从母亲到婆婆再到太婆,一直走到了昨天。后面这六十四年的光景,她虽然坚强地走了过来,但却从来都没有走出过丈夫张平的阴影。她内心的喜怒哀乐,也许只有她自己才能够贴切的感悟……
(杨丙莲老人八十八岁时照片)
在我的脑海里永远定格着几个关于杨丙莲的画面:
一:酉水河上,因为小船被浪打翻,一个二十岁的美丽母亲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二儿子被河水冲走,哭得撕心裂肺;
二:古阳河滩,一个三十岁的姐姐呆呆地抱着十七岁不到却因为受到丈夫的牵连而被枪毙的同父异母的弟弟欲哭无泪;
三:古丈县高峰乡李家洞的一个小木屋里,一位瘦弱的母亲紧紧地搂着一个小女孩,小女孩有气无力地哭喊着“娘,我饿,我饿……”,然后逐渐声息全无,母亲枯竭的脸上麻木着,只有眼角挂着无助的泪;
四:李家洞一幢木房子的屋檐下,湖南卫视乡村发现栏目摄制组宣布拍摄完毕,一位八十四岁的老人拉着一直按她的要求坐在身边的我,乐呵呵地说,你这伢儿实在,我上了电视,你也得跟着我上电视。惹出一屋子的笑声。
五:同样是李家洞一幢木房子的屋檐下,一位风韵尚存的八十八岁的老妇人在与我对话。她说我不是抢来的,是我父母看张平一表人才把我主动嫁来的。我一开始嫁过来时,穿着一身红旗袍,一直走在小街上的脚在乡村的路上几乎迈不开步,惹得无数人围观。这时候,老人一脸的灿烂……她说张平生性多疑,脾气暴躁,但他很爱我,这一生并不后悔嫁给他。张平每次从外面回家,尽管是大白天也要等到夜深人静才来敲门,却又不报姓名,那是考验我是不是对他忠心。这时候,老人显得有些羞涩却开心……她说我在被迫讨饭时,附近好多乡邻悄悄地送,有些一送就是一大袋,我背都背不动。这时候,老人的脸上溢满了感激……她说我有一个孙儿在北京读书,有出息了。这时候,老人的眼里充实着向往……
六:李家洞的一幢砖房子里,一位九十二岁的老人斜靠在床上与我说话。唉,摔倒过一回后身体不行了,估计过不了多久也该随他去了……
(杨丙莲老人九十二岁时与作者合影)
如今,杨丙莲真的去了,所有的画面也只能成为记忆中的点滴;磨难也好、辉煌也罢,均成过眼云烟,唯愿老人一路好走,摘录我在一篇文章中结尾的一段话作为送给老人最后的礼物:“我想,杨婆婆的一生坎坎坷坷,充满了人生的磨难,既有过少将夫人的辉煌,也有过乞讨为生的艰辛。最为难得的是她不仅见证了战火硝烟,多年匪患,也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改革开放的经济腾飞,还跨进了崭新的二十一世纪。十分可贵的是,在特殊的年代特殊的环境下,她的身上还充分体现了中国女性柔丽重情、坚强勇敢、善良淳厚的特有品德。她用自己的生命撰写着一本耐读的书,故事跌宕起伏,细节悱测绵长,而结局却是一波平湖,像每一个湘西女人一样的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