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山东巡抚丁宝桢轶事宫岫山
在济南千佛山上,有一处由十二块石碑拼接镶嵌而成的石壁,其高约1.3米,长7.2米。碑文共120行,计500余字,字的大小约3公分见方,书体行楷,笔力遒劲,系晚清山东巡抚丁宝桢手书的《诗经大雅 懿戒》。
晚清名臣丁宝桢(1820-1886),字稚璜,贵州平远(今织金)人。咸丰三年(1853)进士。同治二年(1863)由湖南长沙知府升任山东按察使,时年43岁。次年迁山东布政使。同治六年(1867)晋升为山东巡抚,次年因平定捻军有功加太子少保。光绪二年(1876)10月,调任四川总督。光绪十二年(1886)死于任上,谥号“文诚”,赠太子太保,入祀贤良祠。《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四》有丁宝桢传。存世有《丁文诚公奏稿》。
丁宝桢任山东巡抚近十年,政绩卓异,官声颇佳,尤以诛杀大太监安德海一事最为世人津津乐道。正如《清史稿》云:“而其诛安德海事尤著人口。”关于此事,《清史稿列传二百三十四》载:“安得海者,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颇用事。八年秋,乘楼船缘运河南下,旗缯殊异,称有密遣。所过招纳权贿,无敢发者。至泰安,宝桢先已入告,使骑捕而守之。安得海犹大言,谓:‘汝辈自速辜耳!’传送济南,宝桢曰:‘宦竖私出,非制。且大臣未闻有命,必诈无疑。’奏上,遂正法。”《清史稿列传一 后妃》亦载:“同治八年,内监安得海出京,山东巡抚丁宝桢以闻,(慈安)太后立命诛之。”
众所周知,慈禧太后一生最宠信的大太监,先有安德海,后有李莲英。安德海(1844—1869),直隶(今河北)青县人,10岁入宫,充内廷太监。由于他办事机敏,善于察言观色,深得慈禧欢心,成为其身边的大红人,宫内称安二爷,世人称小安子。据野史载,安德海之所以备受慈禧太后的宠信,一因他在辛酉政变中曾充当慈禧的密使有劳,二因他曾将咸丰皇帝的密诏密报慈禧有功。
咸丰十年(1860)9月,英法联军逼近北京,京城震动,咸丰皇帝急忙携皇后慈安、宠妃慈禧和一班亲信逃往热河,留胞弟恭亲王奕在京与侵略者议和。次年8月,咸丰帝在热河病死,遗命六岁的儿子载淳(同治皇帝)即位,并由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尚书肃顺等八位“赞襄政务王大臣”大臣辅佐,世称八大臣。据《清史稿》载:“恭亲王奕留守京师,闻丧奔赴,两太后为言载垣等擅政状。九月,奉文宗(咸丰)丧还京师,即下诏罪载垣、端华、肃顺,皆至死,并罢黜诸大臣预赞襄政务者。授奕议政王,以上旨命王大臣条上垂帘典礼。”慈禧联合小叔子恭亲王发动的这场宫廷政变,时在农历辛酉年,故史称“辛酉政变”。
八大臣对咸丰帝病死的消息严加封锁,在京的恭亲王为何能很快得到咸丰死讯并速赴热河觐见慈禧呢?盖因慈禧设计,借故把心腹太监安德海暴打后驱逐出宫,安德海遂携密信飞马赴京面见恭亲王,可知安德海实际上充当了慈禧和恭亲王之间的秘密联系人,在辛酉政变中为慈禧铲除政敌垂帘听政立下了汗马功劳。
咸丰皇帝对慈禧一直存有戒心,临终前给慈安皇后有密诏云:“懿贵妃既生皇于,异日母以子贵,自不能不尊为太后,惟联实不能深信其人。此后如能安分守法则已,否则,著尔出示此诏,命廷臣除之。”此事竟被安德海探知,他冒着杀头危险透信给慈禧,从而使慈禧对慈安心存敬畏,百般讨好,以骗取慈安信任烧毁了密诏。
安德海为慈禧执政立下如此功劳,故备受慈禧青睐,年仅20岁就被提升为宫中的总管大太监,成为慈禧的心腹。安德海恃宠而骄,他虽只是六品蓝翎太监,但在宫中目空一切,甚至连小皇帝载淳及恭亲王奕訢等朝中大臣都不放在眼里。安德海还经常搬弄是非,挑拨同治和慈禧太后之间的母子关系,使得小皇帝常被慈禧太后训斥。他的飞扬跋扈,已经到了令同治皇帝难以容忍的地步。
同治八年(1869)七月,久居宫闱的安德海想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遂在慈禧太后的默许下,以预备同治帝大婚、去江南采办龙袍及宫中婚礼所用之物为名,带领一班随从出京乘楼船沿运河南下。按清朝祖制:太监不准擅自出京。安德海虽号称钦差,但却并未携带任何公文,且出京之后携带女优行乐,并在船头高插龙凤旗帜,大肆招摇,索收财物,惊扰地方。所过顺天府衙门、直隶总督衙门,都睁一眼,闭一眼,隐忍不发。七月二十一日楼船驶入山东德州境内,德州知州赵新闻讯对此颇感费解:既是钦差过境,却未接到“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按例:清朝派遣大臣出京,军机处需外发公文,以便沿途地方官员按礼迎送。此外,仆役下船购物也未出示“传牌勘合”。按例:清朝奉命出京的兵员均由兵部签发证件,途经各地可凭证取得地方官府供应的物资。为谨慎起见,赵新立即将此事上报山东巡抚丁宝桢。 刚直不阿的丁宝桢早就对安德海的仗势骄横非常愤慨,接报后立即命东昌府知府与济宁州知州等运河沿岸的府、州、县将安德海一行“一体截拿在案,解省由其亲审”,并于七月二十九日密折上奏朝廷,痛陈安德海种种“震骇地方”的不法行径,并申诉了自己职守地方,“不得不截拿审办,以昭慎重”的充分理由:一、清朝二百余年不准宦官与外人交接,“亦未有差派太监赴各省之事况”;二、龙袍系御用之衣,自有织造谨制,不用太监远涉糜费,且皇太后、皇上崇尚节俭,断不须太监出外采办,即使实有其事,亦必有明降谕旨并部文传知;三、太监往返照例应有传牌勘合,绝不能听其任意游兴,漫无稽考;四、龙凤旗帜系御用禁物,若果系内廷供使的太监,自知礼法,何敢违制妄用;五、出差携带女优,尤属不成体制。密折到京后,同治皇帝并未将奏折呈递正在养病的慈禧太后阅视,只与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密商,迅速传下了“毋庸审讯,即行就地正法”的密诏。八月二日,安德海在泰安县被知县何毓福抓获。随即安德海与其随从陈玉祥等三人被先行押往济南。八月六日,丁宝桢接到由军机处寄发的密谕:“该太监擅离远出,并有种种不法情事,若不从严惩处,何以肃宫禁而儆效尤。著丁宝桢速派干员于所属地方将该蓝翎安姓太监严密查拿,令随从人等指证确实,毋庸审问,即行就地正法,不准任其狡饰。”八月七日,丁宝桢亲自审讯安德海,查验确实后,遵旨将其就地正法,斩首于济南“西门外丁字街”,此日距安德海被抓不过五天。权阉安德海伏法,实为敢在太岁头上动土的惊人之举,一时震惊满清朝野,也使举国上下人心大快。至于济南西门外丁字街,一说在今饮虎池街北段,一说在今五龙潭公园南门西邻关帝庙处。而今关帝庙南屋门侧的牌子上仍有“此为丁宝桢杀安德海处”等字眼。据说慈禧得知此事为时已晚,赦免的懿旨到济,安德海已被杀三天,而民间更有“前门接旨,后门斩首”之说。据说被杀后的安德海曾被暴尸三天,以证明其是真太监,从而平息了民间关于安德海是假太监并与慈禧关系暧昧的流言。 丁宝桢在山东主政十年,善政颇多。1871年,黄河在山东郓城侯家林决口,负责治河的大臣建议次年兴工堵决,丁宝桢则力请即于水涸时动工,并力请自任,结果不到两个月竣工,费半而功倍。后黄河又在铜瓦厢决口,河水夺流南下,山东、江苏、安徽数百里受灾,朝廷上下治水之议莫衷一是,1874年,他毅然自请督工堵筑。他在抗洪堵决中身先士卒,日夜奋战,浪冲不退,忠勇异常,筑起了从鄄城董庄至梁山黄花寺蜿蜒250余里的“障东堤”,终使河水专注于大清河入海,即为今日之黄河河道。今菏泽市高庄乡兰口村东南仍立有丁宝桢撰写的“新筑障东堤记”石碑。此外,在济南闵子骞墓园内,今存有原立于祭祀黄河神庙中的“丁宝桢奏请创建山东省垣大王庙碑”。丁宝桢重视教育和文化建设,1869年秋,他在济南趵突泉畔创办了尚志书院,俗称尚志堂,并亲自撰写了《新建尚志堂记》:“令各府县儒学延送敦品穷经之士,讲习其中。此外,习天文、地舆、算术,与夫通百家言者,亦与焉。”尚志书院刊刻的书籍,称尚志堂版,在国内享有盛誉。今在趵突泉公园柳絮泉西的尚志书院原址,可见“尚志堂”匾额仍悬挂在一坐北朝南的房屋门口之上,地名牌上亦有简介。同期,丁宝桢还创办了近代山东最早的官方书局——山东书局,并亲自参与校勘了该局著名的刻本《十三经读本》。时日本多次武力挑衅我国,丁宝桢闻讯后遂向朝廷密陈海防计策,并在烟台、威海、登州(今蓬莱)等处构筑炮台,加强了山东的海防建设。1875年,丁宝桢以“靖海安边”为名,上奏清政府批准,在济南北郊新城择地300亩,创设了山东近代首家官办工业企业——泺口机器制造局,引进国外机器设备,制造火药、马梯尼洋枪,成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典范。光绪二年(1876)9月,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在京接见了丁宝桢,慈禧还特地写了“国之宝桢” 一幅字。10月,丁宝桢升任四川总督。 丁宝桢在四川总督任内,惩贪治腐,昭肃官方,修订盐法,惠及民生,建机器局,修都江堰,治蜀十年,四川大治,今在都江堰边上立有丁宝桢塑像。光绪十二年(1886),67岁的丁宝桢病死于成都任所。 丁宝桢一生为政清廉,两袖清风,俸禄常用于济困助教,身后负债累累。次年归葬山东与已故的原配谌夫人合葬时,赖僚属集资方能成行,如《清史稿》载:“丧归,僚属集赙,始克成行云。”丁宝桢墓在济南九华山之阳的辛甸村西北,即今舜耕路2199号“山东丰汇设备有限公司”院内,墓早已夷为平地。墓前曾立有石碑,碑文《皇清诰授光禄大夫赠太子太保四川总督丁文诚公墓志铭》系由前任山东巡抚,时任户部尚书、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协办大学士阎敬铭撰写。墓西侧有谌夫人墓,丁宝桢之弟丁卓选亦葬于此,故世称“二大人墓”。丁宝桢死后,原在济南趵突泉畔建有“丁公祠”,今已改为“李清照纪念堂”。丁宝桢的济南故居西门里旧军门巷11号,业已在城市建设中拆除,只在临街的粉墙上书有丁宝桢及其故居的简介,称丁宝桢“与曾国藩、左宗棠等同为中兴名臣。”清山东巡抚衙门就在珍珠泉大院之内,今巡抚大堂仍完好如初,近年又清理出大堂后面的原廊殿柱石,浸没在清澈浅显的泉水溪流中。斯人已逝,只有那点点滴滴的遗迹轶事向后人诉说着渐行渐远的历史沧桑。
2012年8月15日于德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