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度 竹林七贤

魏 晋 风 度

提要

魏晋是门阀士族社会。“正始明道”,魏晋时期,玄学盛行。玄学是道家思想的魏晋版,道家推崇“自然”,玄学盛行,是对两汉儒学的深刻反思,这,便发育了任诞、脱俗的“魏晋风度。”

《世说新语》是“名士教科书”(鲁迅语),读此书,我们可以对“魏晋风度”有具体的体认。阮籍、嵇康、陶渊明堪称“魏晋风度”的典型。

对“魏晋风度”,后人或艳称,或诟病,看法迥异。如何正确评价它?演讲者谈了自己的看法。

魏晋时代的社会形态

魏晋风度 竹林七贤

秦建立了“秦政”——帝国制度。汉承秦制,这个帝国制度得以巩固。秦皇汉武是相袭的,构成中华民族的“第一帝国”时代。汉历时四百多年,经西汉而东汉,接着魏代汉、晋又代魏,历史进入到魏晋时代。或称其时“战国秦汉繁盛城市和商品经济相对萎缩,东汉以来的庄园经济日益巩固和推广,大量个体小农和工商奴隶被束缚在领主土地上,人身依附性极强,成了农奴或准农奴。与这种标准的自然经济相适应,分裂割据,各自为政,世代相沿,等级森严的门阀士族阶级占住了历史舞台的中心”(李泽厚《美的历程》)。所谓门阀士族制度,就是“血统论”,“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混蛋”,靠着父辈的荫庇,太子党弹冠相庆,贫寒士人却仕进无门,只能向隅而泣,日积月累,魏晋社会就成了贵族社会。贵族社会,贵贱严重对立以至凝固,这自然不足取,但贵族社会也滋养了不少贵游子弟,他们衣食无忧,可以恣意所为。魏晋门阀的崛起,连皇权也须退避三分,譬如东晋就有俗谚谓:“王与马(司马氏),共天下”,唐人刘禹锡有诗曰:“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家和谢家就是魏晋的豪门贵族。

“玄风”的掀起

魏晋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就是“玄风”的掀起。中国文化经历过神话学、金甲学、诸子学、儒学、玄学、佛学、理学、朴学、新学、马列学等各个时段,魏晋是以“玄学”为标榜的。

玄风为什么在魏晋掀起?

大家知道,汉是“尊儒”的,所谓“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儒对巩固皇权、维护大一统的局面有过贡献,但儒学强调人的社会性,重规矩,讲礼仪,繁琐、迂腐、荒唐,后来演成虚伪。东汉时,儒学又向谶纬化发展,偏离理性,化作妖言。且看看当时的一首民谣:“举孝廉,父别居;举秀才,不知书;高第良将怯如鸡;寒素清白浊如泥”,就深刻揭露了儒学的弊端。汉朝灭亡,天变道变,作为汉朝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的儒学自然受到冲击,终于垮台。批儒的先锋,是那位追求“通达”,坦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使天下人负我”的枭雄曹操。曹操用人,尤重实效,竟要把不忠不孝、盗嫂受金却能治国用兵者都拔擢到自己的幕下,这对儒家是致命一击。曹操不是“玄风”的提倡者,他的思想接近先秦法家,可他把装魔鬼的瓶子的盖儿揭开了,这样,其时的思想界就趋于活跃和解放。

“玄”是什么?乃“道”的别称。《老子》第一章称“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魏晋玄学者,道家学说之魏晋版也。玄学有三本教科书:《老子》、《庄子》、《周易》,称“三玄”,此中,道家著作就占了两本。溯溯源,道家思想在东汉末期就已经抬头,张衡作《思玄赋》、《归田赋》,《古诗十九首》中鼓吹“生命意识”,都是端倪。曹操乃强者,批儒走的是法家一路,曹操之后无曹操,批儒就上接张衡、《古诗十九首》,走的是道家一路。道家认为,天下动荡,都是儒家造的孽,“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老子语),人类要过得好,必须退回到“无为自化,清静自正”的自然中去。可以说,玄风的掀起仍是儒学反思的结果,因为“文明不是好东西”,文明能使“大活人让尿弊死。”

还有一点想指出来,魏晋易代,政局恐怖,“天下名士少有全者”,早上出去不晓得晚上能否扛着个吃饭的脑袋回来,为了远身避害,真话不能说,假话不想说,那就说点“玄乎其玄”的话吧!“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阮籍就是靠这来保住老命的。这,是玄学掀起的另一个原因,文献上记载:“正始明道”,“正始”正是魏末的年号。

还有,“前修未密,后出转精”,玄学以其纯度与深度展现了中国人思维的演进步武,这是玄风掀起的第三点原因。

“玄学”是个大概念,其细化大致分两派:“自然非名教”派,强调道家与儒家的对立,恪守界限,“道不同不相为谋”,是道家的原教旨主义;“名教亦自然”派,援儒入道,将儒家和道家调和起来,是道家的修正主义。不过,无论是道家的原教旨主义还是道家的修正主义,道家的核心词汇——“自然”,都给它们打上了深刻的印记。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风度

魏晋玄学尚“清谈”,“清谈”来自东汉的“清议”。与东汉的清议偏重于道德、操守、气节的儒家标准不同,“清谈”是把标准转向了道家,门阀士族的心思、眼界、兴趣,借助于他们的智慧、谈吐、风貌而展示出来,标举的是脱俗(儒家是俗)。他们希冀长生,寻求快乐,于是服药炼丹、饮酒好色,高谈老庄,双修玄礼,从而构成潇洒不群、超然自得、无为而无不为的魏晋风度,药、酒、姿色,说道谈玄、游山玩水……是彰现这种风度的道具和手段。

我推荐一本书,诸位可以看一看,那就是《世说新语》。《世说新语》,南朝刘义庆著,照鲁迅说,是一本“名士教科书”。该书按类而分,有德行、政事、言语、任诞等三十六篇。《世新新语》既有“品评人物”——这是东汉“清议”的延伸,但其立足点已向道家转移;也纪录了“清谈玄言”;更描写“奇行异举”,名士风度于后两类中暴露无遗。《世说新语》的文字也简洁隽永,“记言则玄远冷隽,记行则高简瑰奇”(鲁迅语),“传神写照,妙在阿堵”,常寥寥数笔,就画出了人物的精气神。

且举例说明之。

品评人物。如《容止》篇中写王羲之:“时人目王右军,飘如游云,矫如游龙。”写嵇康:“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如孤松之独立。其醉也,俄俄如玉山之将崩。”

纪录“清谈玄言”。如《言语》篇写邓艾:“邓艾口吃,语称‘艾艾’。晋文王(司马昭)戏之曰:‘卿云艾艾,定是几艾?’对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写顾悦:“顾悦与简文帝同年,而发早白,简文帝曰:‘卿何以早白?’对曰:‘薄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写桓温:“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时种柳,皆十已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然流泪。”

描写“奇行异举”。如《任诞》篇中写刘伶:“刘伶恒纵酒放达,或脱衣裸形在屋中,人或讥之,伶曰:‘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我裈中?’”写阮修:“阮宣子常步行,以百钱挂杖头,至酒店,便独酣畅,虽当世贵盛,不肯诣也。”写毕卓:“毕世茂云:‘一手持蟹螯,一手持酒杯,拍浮酒池中,便足了一生。’”写周凯:“有人讥周仆射与亲友言戏(说笑)秽杂无检节,周曰:‘吾者万里长江,何能不千里一曲?’”写王徽之(王羲之的儿子):“王子猷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此傍徨,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如《规箴》篇中写王衍:“王夷甫雅尚玄远,常恨其妇贪浊,口未尝言钱事。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障行,呼婢曰:‘去却阿堵物(那个东西)!’”

《世说新语》中对魏晋人物的“奇行异举”的描写,最能表现“魏晋风度。”老庄学说重自然,视功名为草芥,比富贵为粪士,魏晋人物的“奇行异举”,不如是乎?

阮籍、嵇康和陶渊明

我们的研究再深化一下,谈谈最能代表“魏晋风度”的三个文人:阮籍、嵇康和陶渊明。

先说阮籍。

阮籍是“竹林七贤”的头,建安七子阮瑀的儿子,这样,魏晋易代,阮籍的态度是亲曹魏而疏司马,以“自然非名教”说来摆脱司马集团的拉拢。阮籍狂放,他尝言“礼教(名教)岂为我辈设耶?!所以为人处世卓然独立:阮籍善为青白眼,喜则垂青,厌则翻白眼;母亲去世,阮籍照样喝酒吃肉,散发坐床,箕踞不哭;又其嫂回娘家,阮籍与别;又邻妇有美色,开店卖酒,阮籍常去喝酒以欣赏美色,醉,眠妇侧……当然,处理与司马集团的关系,阮籍颇能拿捏分寸,他还是虚与委蛇地在司马集团手上做着官。虽然,阮籍凭借大醉六十天而拒绝了司马昭的联姻要求,却以‘发言玄远,口不臧否人物’”的准则,“苟全性命于乱世。”

阮籍名作有散文《大人先生传》,文中誉隐士为大人,指那些“服有常色,貌有常则,言有常度,行有常式”的官僚是大人裤裆中的虱子。还有组诗《咏怀》,题旨“遥深”,属朦胧诗一类,抒发了自己欲言而不得言的苦闷。

阮籍是当时青年的偶象,《晋书》写道:“阮籍嗜酒荒放,露头散发,裸袒箕踞。其后贵游弟子,皆祖述于籍,谓得大道之本,故去巾帻,脱衣服,露丑恶,同禽兽,甚者为通,次者为达也。”为此,有人向司马昭建议将阮籍“宜之海外,以正风教”(《世说新语·任诞》),但未被采纳。大概司马昭还想笼络一下人心,以示宽厚,而阮籍的脾气,“到老是改好了的”(鲁迅语)。

再说嵇康。

嵇康也是“竹林七贤”的头。他是曹魏宗室,魏晋易代,不可能去投靠司马集团。嵇康也力主“自然非名教”,但比阮籍,他的思想和行为要加激烈。嵇康的文章,“往往与旧时古说反对”(鲁迅语),譬如他写有《难自然好学论》、《管蔡论》等,很是标新立异。最著名的就是那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山巨源是嵇之老友,亦为“竹林七贤”之一,后来被司马集团收买了,想拉嵇康下水,嵇康很愤怒,提笔就写了这封信与之绝交。信中他以“七不堪两不可”表白自己的心迹,“两不可”说自己一“非汤武而薄周孔”,一“刚肠疾恶,遇事即发”;“七不堪”则说自己喜晚起而怕被别人叫醒;喜游玩而怕被别人跟着;喜抓虱子而怕穿官服;怕批公文;怕见俗人;怕琐事缠身。嵇康说我的天性是“志长林而思丰草”,痛斥官场,放言无忌,坚决拒绝与司马氏集团合作。

刚烈的嵇康最后被杀,史书记载:“将刑东市,太学士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而弹之曰:‘广陵散于今绝矣!’”慷慨赴死。嵇康是为了保持魏晋风度而付出血的代价的。

最后说一说陶渊明。

从时间上看,阮嵇活在魏末正始年间,陶渊明则处于晋宋之交,要迟一些。陶渊明为东晋元勋之后,但到他这一代,家境已败落。29岁起,陶渊明或出(仕)或处(隐),但最终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唱着“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歌儿,在彭泽县令任上挂冠而去了,其时41岁。从此,陶渊明绝意仕途,由“猛志逸四海”而“性本爱丘山”了。

陶渊明的天性是“自然”,他自称:“质本自然,非矫厉所得。”苏东坡评价他说:有友朋来,鸡黍以待;没米谷了,叩门讨饭;想做官就做官去,无须讳饰;欲归隐就归隐了,不找借口……陶渊明就这么真率。陶渊明刚从都市撤退到农村,“复得返自然”,自有一种笼鸟归林,池鱼入渊的快乐,他把这份快乐寄托在诗歌中,无比惬意。而且陶渊明写诗,“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是自然的抒发,故后人称其“此翁岂作诗,直写胸中天”。“爱自然”的陶渊明好酒,他的后期作品几乎篇篇有酒;“爱自然”的陶渊明也好色,诸位有兴趣可以读读他的《闲情赋》,赋中陶渊明对他的情人表达的十个愿:衣领,腰带,发膏,眉黛,枕席,丝履,昼影,夜烛,竹席,鸣琴……胡思乱想的自白中透露出浓烈、缠绵的爱。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酒色是通往自然最便捷的管道也。

当然,陶渊明开头以为是“农家乐,乐陶陶”,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描写田园景色、村野生活的诗文佳作。后来,他住宅失火,田园受灾,“饥来驱我去”去讨饭。再后来,又感到农村有天灾复有人祸,遂发现农村也绝非是一块伊甸园,就写下《桃花源记并诗》来构划第二次撤退——从现实到幻想的撤退。桃花源,陶渊明也清楚是个“画饼”,但这个“画饼”依然是“自然”——一个“不知秦汉,何论魏晋”、素朴、原始,没有轩冕荣华的自然。

阮籍、嵇康、陶渊明堪称“魏晋风度”的典型。

对“魏晋风度”的评价

“魏晋风度”每被人艳称,为什么呢?我谈两点:

其一,找回了被道德高压遮蔽的人的自然属性。道德是人的社会属性,儒家是社会人学说,故特别强调人的社会属性。人的社会属性源于人的自然属性,却又高于人的自然属性,但倘过分张扬后者,割舍前者,凌空蹈虚,也令人不堪。打个比方,性乱要反对,但性岂能阉割?!阉割了性,人类断子绝孙矣。

其二,在“自然”的旗号下,作某个方向的引申,有重视个性价值,不愿把个人看成社会附属品的意义在。个性的张扬,对文学艺术的发展尤其有帮助(与政治不同,文艺往往描写人类情感的极度体验,可以杀偏锋、走极端。鲁迅就有过《政治与文艺的歧途》的演讲)。魏晋及之后的南朝文艺,有人说“光芒万丈,前无古人”(宗白华语),绝非空穴来风。看看王羲之的字、顾恺之的画、陶渊明的诗和南朝的文章吧。从文学史而言,魏晋六朝是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现代的“文学”概念由此分娩。

“魏晋风度”也常遭人诟病,这也不是无理指摘。

“魏晋风度”的背景底色是道家思想,道家思想以“自然”为追求。我以为,找回被“道德”遮蔽的“自然”不错,但欲用“自然”去废弃“道德”就偏颇了。道家之失,就在这里。道家思想以“自然”去对抗“道德”(也即“文明”),一定发育两种人:逃离文明的隐士和挑战文明的嬉皮士。魏晋社会,不就是隐士和嬉皮士的大本营么?隐士和嬉皮士为中国文化添了异彩,可毕竟不是主流的价值取向,故司马光批评魏晋时期,“崇尚虚无,蔑视礼法,纵酒昏酣,遗落世事”(《资治通鉴·卷七十八》)。阮籍嵇康既有隐士色彩又有嬉皮士色彩,离经叛道,非圣无法,“礼岂为我辈设耶?”确实,我不被礼仪所拘,可以彰现个性,但他人倘以非礼来待我呢?我能忍受么?有个事实很有意思:阮籍希望其儿子阮浑不要效法他,“汝不得复尔!”(《世说新语》)嵇康呢,留下一篇《家诫》,一条一条地教育儿子如何为人处世,譬如遇到有人争执,最好走开,以免表态;有人敬酒,不喝也不要推辞,端着杯子敷衍;与上司要保持一定的距离,免被人忌……对此,鲁迅曾一针见血地指出:阮嵇的蔑视礼法,原因是开头太相信了,可后来看到礼法蒙尘,才信仰失落,于是破罐破碎,实乃一种病态的“佯狂”(《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和酒的关系》)。被人看作“纯隐士”的陶渊明,也不是一味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和静穆,他老先生也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金刚怒目,“在证明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鲁迅语),于世界完全忘却。

总之,对“魏晋风度”也应分析,是者是之,非者非之。去年,我在这里讲过《老子纵横谈》,对道家思想作过评价,诸位可以参阅。

谢谢大家的听讲。

二OO九年八月十日——十三日写毕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4595.html

更多阅读

嵇康和山涛的友谊 与山涛绝交书

嵇康和山涛的友谊王小亚  说到友谊,我总会想起1700余年前那片神奇的土地,在那片土地上生活着一群奇绝磊落的人,他们洒脱放任,他们不拘礼法,他们相同又都不同,他们每个人都听从自己的心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他们就是魏晋时期在竹林下恣意

竹林七贤为什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为什么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李恒昌不是隐士,不是神浑然坐忘与山林间如一块突出的石头——王家新《山水人物》他们是一个非常特立独行的群体,为历代所罕见。用现代说法,他们建立

竹林七贤 扬州八怪

高考作文素材:竹林七贤之嵇康临难不辱真名士尤物俗物本兄弟嵇喜历史上那点儿有限的知名度,都是月亮跟着太阳走,借了弟弟嵇康的光了。但一点好光没沾着,反成了衬托弟弟英伟的参照物。嵇康跟吕安是老铁,“每一相思,千里命驾。安后来,值康不在

元曲四大家、六大家与七大家 元曲四大家的代表作

杜肇昆在中国文学史上,对卓有成绩的人群,往往冠以大家或并称,如:汉朝的“建安七子”,魏晋的“竹林七贤”,“唐宋八大家”,宋朝的“苏门四学士”,明朝的“前七子、后七子”,清朝的“扬州八怪”,“清末四大家”等。这些并称,是对某一领域风格相近

声明:《魏晋风度 竹林七贤》为网友痛快笑与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