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热并用之谓和,补泻合剂之谓和,表裡双解之谓和,平其亢厉之谓和
【概念】
凡以解表药配合泻下药或清热药、温里药等为主组成,具有表里同治作用,治疗表里同病的方剂,统称表里双解剂。
【适应证】:表里同病表证——表寒、表热里证——里寒、里热、里虚、里实【使用范围】
表里同病有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里俱热、表里俱寒、表里俱虚、表里俱实等。对于表证未除,里证又急者,如仅用表散,则在里之邪不去;仅治其里,则在外之邪亦不解;此时必须考虑使用表里双解剂。
【注意事项】必须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辨清表证:里证(寒、热、虚、实)的比例,确定解表药与治里药的用药比例。
【代表方剂】
大柴胡汤 防风通圣散 葛根黄芩黄连汤 疏凿饮子
表里双解剂这一章的定义实际上很好理解,就是既解表又治里,所以这个解表当然用解表药,那治里呢,那就有清热泻下分别,还有温里的,所以这定义就是既有解表药,又有治里的药,合并组成,既有解表和治里双重作用的方剂。
那么这个方剂实际上可以不作为一个单独的章节来谈,这些方子都可以分别附在其它的方子里面谈,在这儿作为本科生的教学,就是给大家一个明确的概念,因为在中医治病,一开始在讲解表剂的时候,强调了一个治疗外邪为病,所谓善治者治皮嘛,中医也有个习惯用语:“先表后里”,这是一般规律,而且这是从伤寒来说的,在《伤寒论》里就有,“表急救表,里急救里”,条文上就有,“解表以桂枝汤,救里以四逆汤”,所以这是一种变通的办法,但是《伤寒论》时这处变通的办法,仅仅是可以根据证情的缓急,或者治里,或者治表,这是一个。当然《伤寒》也有表里并治的方剂,另外在温病里面也提出一个问题,吴又可的《温疫论》,从我们过去讲的达原饮来说,柴胡达原饮不是从达原饮加减而来嘛,它呢认为疫邪的伤人从口鼻而入,所以不从解表入手,而是从通畅三焦入手,通畅三焦以后呢,邪自然从表而出,从里而下,那么以后又发展了一句话,叫“伤寒下不嫌迟”,因为伤寒只有在邪传阳明,阳明腑实的时候,才能下,才能用泻下的办法,而这个泻下呢,主要是以承气为主,它分了三个承气,用起来承气,特别是证分的非常清楚,而有些条文里还先用小承气,然后才用大承气,那么伤寒泻的是燥屎、热积,可是在温病有一句话相反,叫下不嫌早,一个是下不延迟,一个是下不嫌早,那么特别在温病里面下的不一定下的是燥实,特别夹湿的,两个标准还不同,伤寒的下,大便通利以后就应该不再下了,而温病的下,它往往开始并不是燥积,它的形容大便溏污如酱,越泻大便越成形,必须泻到大便颜色正黄成条,才算正常。这个是这个区别,那么还有一些不见表证,实际上就可以用下法,你例如我们所说的痢疾不怕当头下,拉痢疾,里急后重,下利赤白,在没有表证的时候,就用下法来治疗,去其肠胃积滞,这样使它的郁热从下而出,那么痢疾能够早日复愈,对于初学的一般的概念提出来,先表后里,是防止外感病,外邪致病辨证不清的时候,误用了泻法,那么这个问题在过去某些地区,有这个偏向,《伤寒论》上有好多救误,例如在江苏的徐州地区过去有个习惯,大人小孩生病,先吃半两大黄,泻了好了就算了,泻了不好再吃药,再找医生,当然是解放前的医疗条件所致,因此形成一种习惯,而现在有一种倾向,强调了大黄的作用,往往也在所谓的炎症的时候,用大黄,当前对大黄的研究是比较热,所以讲本科的时候,把这一点给它讲清楚,很有必要。
另外有个意义,在这里面告诉初学的人,既要考虑到前面所讲的这些情况,又要考虑到可以同治的这样一种情况,就是表证跟里证同时存在,并重的时候,表里都重的时候,那么可以想办法表里合治,那么这样两步合在一步走,把两种方法合在一个方子里面,那么这样就收效更快。实际上通过这一章,给初学者一个概念,治法的灵活性,治法的合并应用,所以这样把它单独的另立一章。
那么在这儿既立一章,由于它的里证以及表证都有寒热不同,它有个有形跟无形的问题,所以既有解表清里,也有解表攻里,还有解表温里,这样一共三个方法,这样分类来介绍表里双解这几个代表方,那么在这种情况关于使用注意那就容易了,把这问题说明白以后,就可以理解这里面的东西了,三个注意的方法,在讲本科的时候还要特殊一点,就是中医有好多规律,治疗的规律要灵活起来看,这个问题就要强调在学的时候抓住它的精髓,在运用的时候要辨证准确,包括本科生,写这一章的目的以及在教学当中如何来掌握它。
大柴胡汤 前面已有
防风通圣散▲▲
〖方源〗《宣明论方》共15卷,首载《内经》所记各病,次列诸风热杂病17门,每门各有总论,治法多用凉剂。
“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
本方以防风为主药,表里双解,效果良好,故而命名“防风通圣散”。
〖组成〗防风 川芎 当归 芍药大黄 薄荷叶 麻黄 连翘 芒硝 各半两 [各6g] 甘草 二两 [10g]
石膏 黄芩 桔梗 各一两 [各12g] 滑石 三两 [20g] 荆芥 白术 栀子 各二钱半 [各3g]
〖用法〗上为末,每服二钱(6g),水一大盏,生姜三片,煎至六分,温服。(防风通圣丸,除滑石外,余药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用水泛丸;另将滑石粉碎成极细粉包衣,打光、干燥)
〖方歌〗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
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偏饶,
表里交攻阳热盛,外科疡毒总能消。
〖主治〗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证。憎寒壮热无汗,头目昏眩,目赤睛痛,口苦舌干,咽喉不利,涕唾稠粘,大便秘结,小便赤涩,舌苔黄腻,脉数有力。并治疮疡肿毒,肠风痔漏,鼻赤瘾疹等证。
〖功用〗疏风解表,清热通便。
君 防风 辛甘温,入膀胱、肺、脾经,通治一切风邪。《本经》以“主大风”三字为提纲
┌ 荆芥、薄荷 清上药也,风邪在巅顶者得此而除
│ 麻黄 宣肺解表 以防风佐麻黄使风邪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解
│ 大黄(酒蒸)、芒硝 谷道之药,风热在肠胃者,得之由谷道而解
臣 ┤ 黑山栀、滑石 水道之药,风热在决渎者,得之由水道而解
│ 四药相配,使里热从二便而解
│ 石膏、黄芩、桔梗、连翘 清解肺胃之热
└ 君臣药相配,上下分消,表里并治
┌ 当归、白芍、川芎 和血祛风(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当归、白芍、川芎,和肝血也。)
佐 ┤
└ 白术、甘草 健脾燥湿,和中缓急(用白术者以强太阴脾土,“太阴脾土独当厥阴风木”)
使 生姜三片 以正胃气
防风通圣散为表里双解之剂,由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酒蒸)、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生姜18味药组成。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疏风解表,使邪从汗解;桔梗上浮清肺热,主升主出主开;大黄、芒硝泻热通便;山栀、滑石清热利湿,使热从便解;石膏、黄芩、连翘清肺胃之热;川芎、当归、白芍养血活血;白术健脾燥湿,主降主入主合;甘草和中缓急。从而达到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效。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正如雷丰《时病论》曰:“主治甚多,不能尽此,其药味表里气血皆备。”故有“防风通圣治百病”之说。
运用
1.本方主治表里俱实证。以憎寒壮热无汗,口苦咽干,二便秘涩,舌苔黄腻,脉数为证治要点。
2.若表证较轻,可酌减解表药之量,或去麻黄;内热不甚者,去石膏;无便秘者,可去芒硝。
3.感冒、头面部疖肿、急性结膜炎、高血压、肥胖症、习惯性便秘、痔疮等,属风热壅盛,表里俱实者,均可治之。
4.虚人及孕妇慎用。
文献
《医方考》:“风热壅盛,表里三焦皆实者,此方主之。防风、麻黄,解表药也,风热之在皮肤者,得之由汗而泄;荆芥、薄荷,清上药也,风热之在巅顶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黄、芒硝,通利药也,风热之在肠胃者,得之由后而泄;滑石、栀子,水道药也,风热之在决渎者,得之由溺而泄。风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连翹、黄芩,又所以祛诸湿之游火。风之为患,肝木主之,川芎、归、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术,又所以和胃气而健脾。刘守真氏长于治火,此方之旨,详且悉哉。”
“有病无病,防风通圣”,这句话说明了防风通圣(丸)用途之广,集防与治于一体。该方出之《宣明论方》,是金代名医刘完素著名的代表方之一。清代名医王旭高度评价此方,谓:“此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汗不伤表,下不伤里,名曰通圣,极言其用之效耳。”由于该方卓越的临床疗效,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攻邪派宗师张子和即用此方治疗面肿风,还配汗、下、吐之法治高年暴发狂症。《成方切用》利用本方化裁治疗风热抽搐,手足瘛疭,大便秘结,邪热暴甚,肌肉蠕动等一切风热证。《外科正宗》、《外科理例》、《名医杂著》、《疡科心得集》、《名医方论》等书籍皆有本方的记载。1977年版和1985年版《中国药典》收载了此方。
由于有历代医家用本方防治疾病的经验,因此河南有些地方称之为“春药”(春天的药),每到立春时节起,不少家户都要备几剂防风通圣散,全家服用可防春日之温热病。故有“有病无病,防风通圣”之称。
一、防风通圣治百病
防风通圣散为表里双解之剂,由防风、荆芥、连翘、麻黄、薄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山栀、大黄(酒蒸)、芒硝、石膏、黄芩、桔梗、甘草、滑石、生姜18味药组成。方中防风、荆芥、麻黄、薄荷疏风解表,使邪从汗解;桔梗上浮清肺热,主升主出主开;大黄、芒硝泻热通便;山栀、滑石清热利湿,使热从便解;石膏、黄芩、连翘清肺胃之热;川芎、当归、白芍养血活血;白术健脾燥湿,主降主入主合;甘草和中缓急。从而达到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效。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正如雷丰《时病论》曰:“主治甚多,不能尽此,其药味表里气血皆备。”故有“防风通圣治百病”之说。
(一)肥胖症
本方集解表、泻下、清热于一身,可通过发汗、利尿、泻下等渠道,清除体内食毒、水毒的瘀滞,可用于肥胖症的治疗,尤其适用于经常便秘并且有高血压倾向的肥胖症患者。研究表明,肥胖患者体内往往有食毒(广义的肠源性自家性中毒,由于肠内停滞的粪便引起各种疾病,难以治愈)和水毒(体内水液分布不均匀时发生的状态,亦即体内发生水代谢异常的状态,可引起病理的渗出液及异常分泌等,也可出现出汗、排尿的异常)等瘀滞状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症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因此对于肥胖症的防治尤为关注,防风通圣散为医家治疗肥胖症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日本学者用该方治疗肥胖症,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多数学者认为实证肥胖症(中风体质者),同时可使高血压及高血脂者的血压及血脂下降。
(二)皮肤疾病
防风通圣散中含有防风、荆芥、麻黄等祛风解表剂,又含有川芎、当归、白芍等养血活血剂,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故治一切“风症”,可除瘙痒,缓解病情。临床上广泛地用于牛皮癣、荨麻疹、瘙痒症、湿疹、面部蝴蝶斑、疮疖、扁平疣、斑秃等皮肤病的治疗,并且有良好的疗效。
(三)中风
本方的基础方是调胃承气汤(大黄、芒硝、甘草),故也可用于中风的治疗。《宜明论》曰“治中风,一切风热,大便秘结,小便赤涩,颜面生疮,眼目赤痛,或生热风,舌强,口噤等症。”
(四)其他疾病
防风通圣散为表里、气血、三焦通治之剂,适用于外有风邪、内有蕴热、表里三焦俱实之证。可用于头痛、肺炎、气管炎、过敏性紫癜、菌痢、热淋、肠痈、乳腺炎、脂肪肝、老年便秘等符合上述证型疾病的治疗。
尽管防风通圣治百病,但百病指的是实证、热证,而非虚证、寒证。因此,凡属脾胃虚弱或兼有其它虚证而无实邪者当慎用。
二、防风通圣防百病
防风通圣散为春天的良药,在民间流传甚广,应用也较普遍。人们多在冬去春来阳气初升之时服用该药,发表清里以散寒冬蓄积之毒物,预防百病的发生。
《内经》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冬季风寒外袭,蓄积体内,日久化热。春回大地,由寒转暖,春阳上升,极易上火,表现为小便发黄、便秘、头晕、舌苔黄。春多风邪,气候变化较大,尤其早春,气候变化更甚。常有寒潮来袭,多出现乍暖乍寒的情况。内火引发外感,春温最常见,患感冒、肺炎、流脑以及荨麻疹等皮肤疾病增多。因此,春三月用此药,能清热泻火,清除体内毒素,防止病变的发生或复发。
别滥用防风通圣散防病
部分地方有一习俗,春季天气转热时,服防风通圣散,当年不易得“火”病。
防风通圣散有“防风”之功,可用于预防中风。如《仁斋直指方论》中指出:“夫圣人治未病之病,知未来之疾,此甚良也。其中风者,必有先兆之证:觉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者,此先兆也,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经云: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宜调其营卫,先服八风散、愈风汤、天麻丸各一料为效。宜常服加减防风通圣散预防其病,则风疾不作而获其安矣。
应该说,防风通圣散具有通畅表里气血之功,气血和畅,身体自然康健。基于这一点,防风通圣散确有防病之功。但用其防病的前提是,服药者必需元气不亏,身体壮实,平素腠理闭密且腑气不畅者。倘误用于元气不足之人,或表气不密易汗者,或里气虚寒便溏者,不仅不能防病,还足以加病。曾见有“惊蛰”服防风通圣丸,本欲防病,然药后纳减、腹胀、便溏,以致就诊者。
王好古评议通圣散
“通圣散治杂病最佳,治伤寒、伤风有失,其故何也?防风、麻黄、葱、豉,汗也;大黄、芒硝,下也;栀子、滑石,利小便也。经云:发表攻里,本自不同,故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仲景云:当汗而反下者逆也,当下而反汗者亦逆也。又云:桂枝下咽,阳盛则毙;承气入胃,阴盛乃亡。既有汗药而复有下药,发表攻里合而并进,有失古人用药之本意……在太定间,此药盛行于世而多效,何哉?当时虽市井之徒,口腹备,衣著全,心志乐,而形不苦,虽然用凉亦多效而少失。如今之时,乃变乱之余,齏盐糟糠有所不充,加以天地肃杀之运五十余年,敢用凉药如平康之世耶?故多失而少效。
“有如仲景用桂枝当汉之末也,韩袛和解桂枝当宋之隆也,其时世之异,不可不知也。兼药犯三禁:伤风不宜汗而汗之,一也;伤寒不宜下而下之,二也;小便不宜重利而利之,三也……”
把治杂病与治伤寒、伤风区别对待,这是王好古的过人之处。治伤寒、伤风需分表里先后,需要汗、下适宜。防风通圣散发表攻里,先后不别,主次不分,故不足取。而防风通圣散治疗杂病,重在畅通表里气血,无需分表里先后,故“治杂病最佳”。
罗天益《卫生宝鉴》
“近世用双解散,治风寒暑湿,饥饱劳逸,殆无此理。且如风邪伤卫,必自汗而恶风;寒邪伤荣,必无汗而恶寒。又云:伤寒伤风,其证不同。中暑自汗,必身热而气虚;中湿自汗,必体疼而沉重。且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一往一来,未有齐至者也。饥则损气,饱则伤胃,劳则气耗,逸则气滞。其证不同,治法亦异。盖劳者温之,损者补之,逸者行之,内伤者消导之。今内外八邪,一方治之,有此理乎?《内经》云:调气之方,必别阴阳,内者内治,外者外治。故仲景云:且除其表,又攻其里,言仍似是,其理实违。其是之谓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