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孩子的教育方法 问题少年怎么教育

4岁儿童的教育方法

如果有人问:“幼儿最吸引人的阶段是什么时候?”专家一定毫不犹豫地说:“4岁”。但是对一般的大人而言,这个年龄却是最令他们头痛了。与3岁或5岁的时候相比这下,4岁儿童最不温顺;由于他们正处于所谓“精力旺盛年龄”,身体的一切机能都生气勃勃地向各方面开始发展。
4岁儿的确是精力充沛,但并不像大人认为那样是反抗意识强烈,反而十分喜欢与人亲近地接触社交生活;只不过富有傲慢、自信和独立的反抗意识而被人认为喜欢反抗。
4岁儿非常喜欢任何事都尝试,不论是锤子、剪刀、秋千或三轮车,他都可以自如地玩耍或使用。
他们在这时期成长的脚步非常快。如果他们稍加停留,用认真的眼光注视着某件事时,一定会发现一些新奇的玩意儿,接着便穷追不舍地发问:“这是什么?怎么会这样?为什么呢?妈妈。”对4岁儿来说,这世界上的事对他们而言仍然多半是陌生的,为了想了解,他们会不厌其烦地去追究。对幼儿这种穷追不舍的精神,大人常感吃不消。
4岁儿同时也有大方、自夸且喜欢吹牛的一些特点。如果谈到他们有趣的话题,往往令大人自叹弗如。总之,4岁的幼儿已具有整个人格的缩影,日后会很巧妙地陆续表现出来。
迅速成长所导致的偏差和混乱,普遍地出现在4岁儿身上,希望大人以宽容的心来面对这些问题,这阶段的幼儿,家庭教育必须留意下列几点:
一、不要嫌烦
首先父母一定要接受幼儿这阶段的多话现象。语言的发达必须经过“听与说”的阶段才能完成,所以大人应为小孩确立正确的说话典范,同时也要当幼儿忠实的听众。尤其是不要抑制幼儿说话的欲望,父母对他们的话要表示关切,请多制造些愉快气氛;而例如“啰唆!”“闭嘴!”等禁止小孩说话的态度是最不应该的。如果家中有客人,大人担心他们会影响谈话时,可先告诉他:“等一下再听你说好不好?”让他养成等待的习惯。以上的说法并非要父母随时陪在孩子身旁,只要每天抽出三四十分钟耐心地陪他就够了,其余的时间妈妈可以一面工作一面应和说:“原来这样呀!”并注意着他的眼睛,让他知道你对他的话是有反应的。这虽然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应,但已令孩子相当满足了。此外,在母亲为晚餐忙碌时,由父亲代为陪伴孩子也是个好方法,这时候父亲不妨把外界有趣的见闻告诉幼儿,更能满足小孩的好奇心以增进父子(女)间的情感。话再多的4岁孩子,在外面就不能像在家里那么健谈了。尤其是面对陌生环境时,这种倾向就更加明显,这时候大人也许马上急躁地说:“在家不是讲得很好吗?现在怎么搞的?”这种现象,与其说是孩子本身存在的语言问题,不如说是社会性的问题。只要让他们习惯不同的人和环境,自然就可以慢慢克服这种障碍了。
4岁孩子的教育方法 问题少年怎么教育
  4岁儿和同伴的社交生活一旦顺利进行,粗话或令人不能接受的字眼就会经常脱口而出,这时候大人不要太在意;若因社会化禁止他们说粗话而干涉他们的交往,反而等于禁止了他们的生活。当4岁儿第一次说粗话时,父母不妨对他说:“这句话不好听,不应该这么说哦!”然后教导他正确的说法;如果以后再听到他说粗话就故意闷不吭声,让他以为这种话无法与大人沟通,自然而然就会改掉了;如果大人因此大惊小怪反而会造成反效果。总之,幼儿是不断在学习新词汇的,只要家人使用正确的语言方法,粗话的新鲜感很容易就消失了,大人不用太在意。
二、正确对待孩子的自言自语
 4岁左右的孩子往往会自言自语,了解有关孩子心理发展知识的父母都知道,这种自言自语是孩子心理发展过程中的一种正常现象,这种现象又被称为“自我中心言语”,是孩子语言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平时我们用于交流的话被称作外部语言,而不出声的在头脑中用以思考的话则是内部语言。对于孩子来说,他们己具备了一定的外部语言,但还没有形成内部语言。这样当他们思考问题时,往往要借助外部动作或语言的帮助。自言自语是孩子从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渡的形式。孩子在游戏时,一边做动作,一边说话,用语言补充行动,用语言指导行动。孩子自言自语时,往往不需要别人回答,当他们想出办法时,还会自言自语他说出。因此,当大人听到孩子自言自语时,大可不必担心,也不要厌烦,更不要阻止孩子的自言自语。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自言自语现象将逐渐消失。
三、让孩子从小就接受音乐教育
让孩子从小就接受音乐教育,并非是让他们将来都成为歌唱家或演奏家,其目的是使孩子通过与音乐交朋友,能够快乐、健康地成长。音乐是一种美的事物,最适合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孩子能够在学习音乐中找到乐趣,开发智力,陶冶情操,学会发现美、感受美。在弹奏乐器时,需要孩子动手、动脑,运用多种感觉器官,这就发展了孩子的观察力、记忆力、理解力和创造力。通过持之以恒的练习,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非智力品质,从小树立不怕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培养其顽强的毅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艺术修养,并形成良好的性格。
四、培养孩子的耐性
  孩子对一切事物都感兴趣,外界一点点新鲜的刺激都会吸引他的注意力,所以容易形成兴趣改变得快、耐性及坚持性差等习惯。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不仅需要有聪明才智,还需要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因此培养孩子克服困难、坚持努力的精神是很重要的。
培养孩子的坚持性,需要耐心地引导。家长可用亲切的语言把孩子的注意力吸引到他所做的事情上,避免分散注意力,使他坚持完成所进行的活动。比如,孩子画画只画了一半就想离开,家长应提醒孩子:“画完了你给我讲讲画的是什么呀?”孩子一听家长要看画,就会画完。
培养孩子的耐性要循序渐进。孩子可能学习一会儿就烦躁不安了,这时不要强迫孩子,而要用游戏的方法吸引孩子,使他坚持下去。开始时可以短一些,等孩子对学习有兴趣了再逐渐延长时间。
对孩子的学习内容主要看孩子是否感兴趣,家长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孩子感兴趣的活动容易获得成功,成功给孩子带来继续坚持的动力。这样的活动,孩子会更自觉地坚持。
五、看图说话
看图说话能丰富孩子的知识,又能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是锻炼孩子语言表达的好方法。
当你打算给孩子讲述某一本书的内容时,最好事先把它看一遍,熟悉其中情节。可以用语言吸引孩子的的兴趣,如“你看,这儿有一本好书,你想看吗?”或者让孩子自己发现它,这时你再开始给他讲述书中的故事。
家长讲述故事时,语言尽量形象、生动,可以适当加些动作,一次讲述内容不要太多,以免孩子失去兴趣。同一个故事可给孩子重复讲许多遍,他们仍会听得津津有味,边讲故事边让孩子翻页或者用手指图画,更便于他理解故事内容。逐渐地,孩子就能讲述自己熟悉的故事。对于单张的图片,可以先让孩子观察,然后让孩子把所看到的画面用语言讲给你听,这时孩子就需要运用他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了。家长可以采取提问方式:“这幅画上有些什么?”、“他们在干些什么?”等等,孩子讲述内容会增多。孩子讲得不好时,不要训斥他。可以从易到难,开始讲好一两句话就行了。孩子若讲话不分先后顺序,或不断重复多余的话,如“然后、然后……”,或者一句说不完就急着说下一句,家长应耐心些,给孩子做正确的示范,让孩子模仿,提醒孩子先想好了再讲。逐渐地,孩子会越讲越好。
六、游戏就是学习
  许多家长认为,应从3岁开始让孩子学到尽可能多的东西,游戏是浪费时间,因此尽量压缩孩子的游戏时间。从教育学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错误的认识。
  事实上,游戏是孩子与外界交流的方法,游戏的过程,是孩子探索和实验的过程,在游戏中,慢慢地了解及建立人与外界的关系。孩子游戏过程,就是他们的身体、社会性、智慧及创造力等方面的成长过程,因而,每个孩子都需要游戏,以促进各方面的健康发展。
 佳宇和佳美在玩看病的游戏,佳宇穿着白大褂,手拿听诊器,郑重其事他说:“你得了感冒,比较严重,没关系,吃点咳嗽糖浆,过几天就会好的。另外,你要注意休息,不要再到外面乱跑。”在游戏中,台词全由孩子自己编出来,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是何其丰富。同时,游戏也可帮助孩子发展其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对孩子而言,游戏就是学习。
  游戏是孩子成长过程不可缺少的部分,应该充分重视游戏的价值。家长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孩子多参加有意义的游戏活动。
七、引导孩子进入科学境界
  3~4岁儿童的科学教育,并不在于教授科学原理,而是透过实际的生活经验,引导孩子建立观察自然、爱护自然、探索自然的正确态度,进而启发其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在此时,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喜欢运动、游戏,正确科学的启蒙教育,不仅可以开启孩子的智力,培养孩子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孩子对科学产生兴趣,往往出自偶然的发现。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意的安排与引导,可以激发孩子探索科学世界奥秘的兴趣,并帮助孩子掌握基本的探索科学的方法,有利于孩子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八、开始帮助他们掌握分类和对应的概念
分类是按一定标准将物品进行分组归类,它是儿童掌握数、空间、规则等概念的基础。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发展孩子的分类能力。如将买回的蔬菜、水果、干果分类;这种分类活动与孩子生活接近,他们很愿意做这种分类活动。
对应是把相关的事物进行配合。日常生活中有许多可让儿童进行对应的活动。如一张桌子前摆一把椅子,每双鞋的左右脚对应等。这些活动为掌握数的概念提供了丰富的感性经验。利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和活动,帮助儿童学习掌握分类和对应概念,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九、保持温馨的家庭环境
家庭房间、家具布置整洁美观,舒适宜人,有利于陶冶孩子的情操,也能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同时家人之间要和睦相处。和睦温馨的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影响较大,每个家庭成员都要自尊、自爱、自重,严格要求,互敬互爱,按照正确的道德规范办事,子女就能在和谐的家庭生活中学会如何做人,如何爱人,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一般性格比较开朗、活泼上进、心地善良,具有优良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大人因某些事件要争吵时一定要避开孩子。

幼小衔接家长别错了方向

●一年级小学生,“识很多字,却找不到厕所

●家长知道吗?幼儿阶段孩子能力的培养比知识的学习更重要

湿衣服穿了一天

嘟嘟上一年级了,因为前段时间下雨,学校操场上积了很多泥水,嘟嘟不小心摔了一跤,衣服裤子全打湿了,他不知道向老师或家长寻求帮助,穿了一天湿衣服,结果感冒了。

能力缺失自我服务。

提醒家长家长要让孩子懂得玩耍、运动前要在背上垫块小毛巾,之后要擦汗,并根据天气冷暖变化增减衣服。

吃不饱饭

学校给小学生准备的饭菜是照顾一到六年级学生的,许多菜里会放辣椒等调料。悦悦上小学后总是吃不饱,她怕吃辣的菜,吃饭速度又慢,还没吃完饭,生活老师已经开始收拾碗筷了。

能力缺失自我服务。

提醒家长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形成正确的就餐习惯,不要嫌他吃得慢就追着喂。

厕所在哪里

小学教室里没厕所,一个校园只有一个很大的公共厕所,而且分为男厕所、女厕所。萌萌刚上小学时,常常找不到厕所,有时着急地哭起来,有时来不及了还尿在裤子上,有时找到了却进了女厕所,或发现没有带纸巾……

能力缺失自我服务。

提醒家长:幼儿园每个班都有男女小朋友公用的厕所,老师还准备了纸巾让孩子随意拿取,这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巨大差别。在公共场合,家长可引导孩子区分男女厕所,带纸巾等。

总是爱插嘴

天天是一年级小学生了,他很聪明,老师既喜欢他,又头疼他——天天喜欢回答问题,老师都还没有问完,他就站起来回答,还总是爱插嘴打断老师的讲课。

能力缺失规则意识。

提醒家长幼儿园是游戏化教学,不规范的低控制占游戏教学的主导部分。平时,家长可以教给孩子一些家庭礼仪,比如,父母和朋友说话时,小孩子不能随意插嘴,明白随便打断别人说话是很不礼貌的。

变内向了

豆豆在幼儿园很活泼,可自从豆豆上小学后,妈妈却发现她变内向了,也没交到什么好朋友,整天孤孤单单,让人很担心。

能力缺失交往能力。

提醒家长家长应该鼓励孩子每天花半小时与邻居家的孩子交往,扩大交往面。

上课了却要去尿尿

彬彬进入小学已经两个月了,但他却总是忘记课间10分钟应该先上厕所。当上课铃响起时,他才慌慌张张跑去上厕所,影响任课老师的正常上课。

能力缺失规则意识。

提醒家长幼儿园里孩子随时可上厕所,而到小学后,则只能在课间10分钟去上(特殊情况除外)。家长要让孩子懂得合理安排课间10分钟:先上厕所,然后准备下节课需要的东西,最后才是玩。

书包一团糟

打开小宇的书包,你会发现:所有的东西都塞在一起,卫生纸和乒乓球拍放一块,作业本和小汗巾放一块,水彩笔和小背心放一块……这样找起东西来很难。

能力缺失:独立能力。

提醒家长:家长要教会孩子怎样分类书包,以便拿取。

忘记带书本

妮妮又忘带作业本了!不光如此,老师让孩子们把作业拿回去让家长签字,通知家长参加某个活动,从家里带一盆小植物装饰教室……妮妮都记不住,让所有老师都感到很头痛。

能力缺失任务意识。

提醒家长:家长要积极配合幼儿园老师布置的作业:编一个故事、唱一首儿歌、栽一盆植物等,让孩子形成任务意识。

幼小衔接中家长的角色定位

大班幼儿即将升上小学,这是他们步入自主求学阶段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家长都是满怀激动和期待的心情去迎接孩子成长阶段中的这一重要时刻的。然而,大部分家长却没有意识到在幼小衔接过程中孩子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以为反正幼儿园会制订相关的教育计划,自己只要保证孩子的营养、做好物质方面的准备就足够了。

因此,许多家长在孩子上大班期间缺乏适当的指导,从而错过了教育的最佳时机,也使自己在孩子升上小学后倍感吃力和辛苦。其实,在幼小衔接的工作中,幼儿园的作用虽然非常重要,但毫无疑义,家长也担任着不可取代的角色。

一、家长是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者

 进入小学后,儿童的生活和教育条件将发生很大的变化。在幼儿园已适应的以游戏为主的活动形式变为以学校课堂学习为主的活动形式;幼儿由凡事依赖父母逐渐过渡到很多事情要独立完成;平时上学,成人给予关注、照顾的时间大为减少。因此,需要孩子树立规则意识、安全意识和自我服务意识,逐步提高独立生活能力,学会自己照料自己。

 从大班起,家长就应有意识地进一步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可与孩子共同制定作息时间表,合理安排学习和生活,让孩子成为时间的主人。

二、家长是孩子学习兴趣的激发者

兴趣是人们探究事物和从事活动的最好老师。一个人对某事物感兴趣时,就会对它产生特别的注意,对该事物观察入微、了解透彻、记忆牢固。

有的家长在孩子上小学之前让孩子做数学题、认字、背诗,也不顾孩子能否接受,一味给孩子灌输,以为灌输的知识越多孩子在上小学后就会学得越好,使孩子的兴趣在填鸭式的教学中消失殆尽。其实,在入学之前孩子认识了多少个字并不重要,强迫孩子学习会使孩子对学习产生厌恶,从而不愿意学习。因此,如何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是家长最应重视的问题。家长要引导孩子爱学、乐学,采取循序渐进的方法把孩子的学习兴趣培养好,并要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孩子有着天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周围的事物都抱着刨根问底的钻研态度。家长如能热情对待孩子的提问,引导孩子去认识、去探索,并引发更多的问题,那么孩子就会激发起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欲求,养成勤奋和刻苦学习的习惯。

三、家长是孩子注意力培养的领入者

注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无意注意,一种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有目的的、需要意志控制的注意。在有意注意时,人的大脑会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时间长了会感到疲劳。孩子在幼儿期的注意主要是无意注意。大班幼儿有意注意的保持时间只有7~15分钟,而小学一节课时间为40分钟,需要长时间保持专注的精神状态,所以很多孩子上小学后首先觉得上课时间太长,会注意力不集中、开小差。加之幼儿园的学习形式多样,内容生动活泼,孩子学习起来感觉轻松;而小学学习则是以集体授课为主,形式单一、枯燥,孩子会感到非常疲劳和不适应。因此,家长在孩子进入小学前要有意识地进行各种训练,延长孩子有意注意的时间。

孩子年龄小,注意力容易不集中或者是集中的时间很短,这都是正常的,但孩子在对于自己感兴趣的活动的专注力却时时令许多研究者惊讶和感慨。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与孩子多玩记忆游戏,如把图片反面朝上盖起来,一张张分别掀起再盖上,由家长说出其中一张图片的内容,孩子凭记忆正确地找出相应图片;在听故事前先向孩子提出问题,让孩子带着问题去听,听完后回答,还可以要求他听完故事后把故事的内容复述给你听这些活动在亲子互动的融洽环境下共同完成,不但能增强孩子的注意力,同时也能加深亲子感情。

四、家长是孩子不良习惯的纠正者

人各有自己的习惯,有的人则习惯在临睡前欣赏优美的音乐,还有的人习惯对每件事情都怀有好奇心并都要得到明确的答复等。这些习惯有值得保留的,也有需要摒弃的。家长要做一个有心人,注意观察孩子的一言一行,发现有不良习惯就要马上制止,并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如喜欢躺在床上看书、趴在桌子上写字、写字时爱咬笔头、爱吮手指头等,这些虽然不是大毛病,但如果不及时改正会影响孩子的学习和身体健康。

 除以上提到的四个方面的角色之外,家长还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营养学家”、“心理咨询顾问”、“社会交往的表率”等多种角色。相信只要家长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与才能,与幼儿园共同努力,将会使孩子顺利渡过幼小衔接的关键期,而成为一名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小学生。

幼小衔接家长手册路线图

话题1:面对幼小衔接,家长应持怎样的态度?

答:家长的态度既要积极,也要有方。建议您:一是激发孩子上小学的热情。千万不要用“上学就要受苦头”等话来吓孩子,而是要说一些欣赏与鼓励的话,如:“你真的长大了”“你越来越像小学生了”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上小学很光荣,很自豪。二是全面关注孩子的发展。一般而言,孩子对学习是否有兴趣,生活是否有规律,在集体中是否合群,这几个方面情况往往影响其入学后的适应性。您需要时时关注孩子在这些方面的发展,让其逐渐形成良好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等。

话题2:幼小衔接家长要重点关注哪些问题? 

  答:以下这些内容,可以供您分析、了解孩子情况时作参考。⑴孩子是否对入小学充满期待与向往?⑵孩子是否能与周围同伴友好相处?⑶孩子离开家人进入陌生环境后是否会沮丧?⑷孩子是否能自然地与除家人以外的人交往?⑸孩子对阅读是否感兴趣,是否能回答相关的问题?⑹孩子是否能独立完成系鞋带、戴围巾、收拾玩具等事情?⑺孩子是否会照顾自己,如:主动饮水、根据冷热自己穿脱衣服等?⑻孩子是否会重复简单的口信?⑼孩子是否能熟练地使用纸、颜料、剪刀、胶水、水彩笔等物品?⑽孩子是否能够同时记住两个或三个任务,并执行这些任务?⑾孩子是否能说出自己的家庭地址和家人的姓名、电话号码?⑿孩子是否会承认自己不懂,而主动请求帮助?家长要踏好准备节奏“学习准备期”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一个过程。按一般而言,可分为学前、学中和学后,应抓紧学前、关注学中、延伸学后。

话题3:暑假中,家长如何指导孩子有规律地生活?

答:作息有规律也是帮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适应社会生活的重要方面。

一是逐步帮助孩子确立时间观念。在孩子做某件事(喝水、上厕所、做作业等)之前,要让他作好充分准备,明确需要完成的时间。一旦开始,就不允许以各种借口来拖延时间(如,来回走动)。另外,可为孩子准备一个定时的小闹钟,规定好时间限制,让孩子自我监督,自己控制时间。

二是安排孩子相对稳定的作息时间。家长最好能与孩子共同制作一张作息时间表,贴在孩子看得到的地方,并要求孩子按照时间表去做相应的事。

三是作息有序与灵活调整相结合。孩子升入小学后,在作息时间上,会有许多意外的变化,为了增强孩子的适应性,父母可以有意识地安排一两次打破常规时间的事情,如:晚上一起外出观看夜景、休息日一起看球赛等。如果过分刻板地严格遵守作息时间,孩子的适应性反而会大大降低。

话题4:入学前,家长如何培养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

答:生活自理能力是入学准备的必要内容。入学前,孩子需要的生活自理能力包括:⑴能有序地整理自己的物品和玩具。⑵用好的东西及时归位,保持整洁。⑶能正确处理好用餐、盥洗、排泄等事情。⑷能帮助家人、自己做力所能及的家务。⑸比较合理地计划并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和活动内容。要让孩子具有以上这些良好的生活自理能力,家长们可做些尝试。

话题5:入学后,家长如何与老师进行沟通?

答:您不妨采取以下方法与老师沟通。

⑴通过多种方式与老师保持经常联系。您除了可以利用家长会、教师家访时与教师作个别交流外,也可以利用便条、电话、短信、网络等形式及时地与教师互通信息,使双方更多了解孩子近阶段在家庭及学校中的一些表现,您也可以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方法、学校的各项管理措施提出合理的建议。

⑵向老师客观地反映孩子在家的表现。孩子在家中的表现往往是最真实的,其在家中的学习、饮食、娱乐和休息等各种习惯,以及在向家人叙述学校发生的事件中的一些想法和做法,您都可与教师作适当地沟通,以便教师更多了解您的孩子。

⑶倾听老师对孩子的评价,正确看待教师对孩子的批评。

话题6:家长如何帮助孩子处理好与老师的关系?

答:作为家长,可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

⑴倾听孩子的诉说。孩子每天在校与老师、同学相处,发生的大事小情都希望在家中与您分享。这时,您要注意倾听孩子的诉说,因为这是了解孩子在校学习生活的最好途径,您与孩子一起分享好消息或有趣的事,让孩子觉得校园生活的快乐,从而加深与老师的亲近感。

⑵多与老师沟通。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上是一致的,都希望孩子能茁壮成长,但是由于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上容易产生分歧,使孩子难以适应。这里,就要求您能够多与老师进行沟通,共同探讨教育的理念。如果对老师的做法有所不解,可以坦率地提出并探讨,从而达成共识。家长在这一问题的处理上不要心存顾虑,这样反而容易产生误会,适得其反。

⑶切忌与老师关系过分亲密。有很多家长希望通过送礼、请客吃饭等方式增进与老师的感情,以获取老师对自己孩子的特别照顾。家长的心情可以理解,但这样的做法实不足取。

眼放远:家长关注重点指向

“学习准备期”所在关注的不仅是孩子面临上学的“初期”,而且在关注孩子成长过程的“全期”,不仅要关注孩子的“学业”,而且要关注孩子的“习惯”。

话题7: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答:自信心并不是与生俱来的,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逐渐养成的。作为家长,要为孩子自信心的培养创造条件。

首先,您不要乱作比较,尤其要切忌不要把您孩子的短处与其他孩子的长处相比较。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指纹,千人一面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每个孩子都是这个世界的唯一,因为他们世界才丰富多彩。

其次,您要善于发现自己孩子的长处,大胆激励。每个孩子都有长处,您不妨从日常生活中,从不起眼的小事中去寻找,并要直率地告诉孩子“某事,你做得真棒”。

第三,创造机会,积累自信心。您不妨在家中设计并进行孩子擅长的游戏活动,如与孩子进行一些亲子游戏,设置一些能够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在完成任务后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让他在心里感知自己是行的。

话题8:家长要培养孩子哪些必要的学习习惯?

答:学习习惯一般是指和学习有关的、由良好的心理素质支配下的行为和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学习规范开始。对于刚入学的孩子,您特别要关心他一些有利于学习和学校生活的习惯,如:⑴倾听和提问的习惯;⑵表达和发言的习惯;⑶阅读和书写的习惯;⑷记忆和思考的习惯;⑸遵纪和守时的习惯;⑹合作和分享的习惯,等等。

相信家长对培养孩子这些基本的学习习惯也会持赞同的态度。如,遵守纪律、建立正确的时间观念、遵守作息时间等习惯的养成会使他们上课认真听讲,下课好好休息,按时完成作业,劳逸结合,身心愉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责任心,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体验学习的快乐。又如,养成合作和分享的学习习惯,可以使您的孩子更有效地参与一切教学活动,在和老师、同学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学得更加主动、活泼,既可以增长知识、提高学习的效率,又可以融洽和老师、同学的感情。

话题9:培养孩子良好的作业习惯,家长可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答:在孩子刚入学时就重视培养他们良好的作业习惯,对孩子形成责任意识、任务意识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品质很重要。为此,您不但要关心孩子良好作业习惯的培养,还要尽可能做到培养得法。您不妨从这几个基本的方面入手:

⑴给孩子创设一个静心作业的环境。准备一个学习的空间,有桌椅、台灯、小书架等等。孩子回到家后可以在这个“区域”做自己的事情。

⑵要注意让孩子定下心来做作业,不可以一会儿吃吃东西,一会儿看看电视,一会儿做这,一会儿做那。要养成专心做作业的习惯。

⑶要提醒孩子在一定的时间内完成作业,帮助他逐步形成时间观念。一般一年级学生的回家作业时间为半小时左右,大部分孩子是能够在这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的。

⑷要帮助孩子养成在一般情况下回家后先作业再玩耍的习惯。提醒孩子牢牢记住做作业是学生必须完成的任务,任务完成了,再去做其他事情会更轻松,更开心。

别让“幼小衔接脱节”!

大班的孩子即将告别幼儿园,升入小学一年级成为小学生。这个阶段,对于家长和小朋友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转折点,“幼小衔接”脱节,孩子将会在入小学后遇到各种不适应——

镜头扫描——初入学7大不适应

1.不认识校园

赖红小朋友刚刚走出幼儿园,高高兴兴地上小学,但是却发现不熟悉新环境,也不敢独自闲走,她不知道厕所在哪里,不知道老师办公室在哪里,不知道操场在哪里,在一个比幼儿园还大的校园里,她有点无奈。

2.自理能力差

琪琪是一个很天真活泼的小朋友,但是他不喜欢自己做事情,上小学了,他还是老样子,比如不会系鞋带,不会整理书包,不会削铅笔,不会倒垃圾,不会拉拉锁,甚至不会自己穿衣服,心里老是想着爸爸妈妈或者老师可以代劳。

3.做事磨蹭

东东小朋友一来到校园就产生厌倦的感觉,好像老是提不起精神,老师布置作业,他不理睬,出去搞活动,他不愿意跟新同学一起玩,慵懒地跟着老师走,而且说话很慢,老师提问,他老是摇摇头。

4.比较娇气

小芳一开始就不适合学校的生活,老是喜欢哭,经常哭,无论老师怎么哄都制止不了,老师唯有打电话叫她的妈妈过来安慰一下,妈妈一来,她马上扑上去,哭声即止,然后嗲声嗲气地要回家。

5.不会听讲

敏敏小朋友刚开始入学,她上课很喜欢跟同桌说话,或者玩橡皮擦,老师在讲课,她听不进去,始终处于游离状态,老是跑出教室玩,没有时间观念。老师提醒她,也无济于事,反而被吓哭了,放学后向家长诉苦。

6.不会和同学交流

恒恒入小学后,既兴奋又新鲜,但他不会去找同学一起玩,认识的班上同学不多,老是记不住名字,更加很少跟老师说话。

7.不会和老师相处

小珍是一名新生,她老是抱怨老师很唠叨,而且很凶,说话很大声,背地里都叫老师老虎。老师提问的时候,她不出声,老师发课本的时候,她不敢对老师说一声“谢谢”。

成因探究——脱节现象有内因

据调查,每年新生入学,对小学学习生活产生各种不适应的情况十分普遍。他们感到上课时间长,作业多,部分学生出现了身体疲劳、睡眠不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导致心理压力大,精神负担重。不少学生学业的失败率高,课堂违规现象多,自信心下降等等。因而许多孩子留恋幼儿园的生活,产生怕学、厌学情绪,有的甚至羡慕退休的爷爷、奶奶,产生“我什么时候退休,多玩玩好开心”的想法。

造成儿童不适应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幼儿园和小学之间的联系不够,因而造成众多脱节现象。

1.学习生活内容不同

幼儿园和小学是两类不同的教育机构,因而它们对儿童的学习、生活、行为等诸方面的要求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

广州市白云区朝天小学吴老师介绍说:“幼儿园以玩耍为主,而小学开始了学习生涯,这是一个很大的转变,很多事情要靠小朋友自己单独去面对和处理,开始更加系统和深入地学习文化知识,因而遇到的困难也可想而知。”

2.人际关系不同

在人际关系上,幼儿园教师和孩子整天相伴,和小朋友一起游戏,而小学生和教师的接触主要是上课,同学之间交往的机会也少,更谈不上沟通了。

3.评价标准不同

幼儿园和小学在评价学生的标准上也很不相同。一些幼儿园教师认为是机敏、灵活、能力强的孩子,到了小学常被一些教师视作淘气、不守规矩、不听话的学生。儿童一入学就“进入了符号的世界,掉入了规则的海洋”,这也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一个问题。

总之,以上种种变化,不仅是多方面、大量的,而且是突变的。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要孩子与过去习惯了的生活完全告别,六七岁的儿童对这种突然的变化是很难承受的。

小链接——入学10条件

孩子是不是具备了入学的条件,并没有什么严格的、一成不变的规则,而且,每个孩子的情况也不尽相同。一般说来,应当首选看孩子是不是达到了一定的发展水平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下面提出的一些问题或许能帮助您思考并确定自己的孩子是不是可以入学了(回答“是”得1分)。

1.孩子是不是能愉快地同别的孩子相处?

2.孩子是不是懂得一些比较简单的指令和说明,例如能辨别方位,根据儿童游戏机的指令进行操作等等。

3.在没有家长或其他成人照看时,孩子能不能应付一些简单的事?

4.孩子能不能坚持一个较长的学习日,而中间不必去睡一觉?

5.孩子是不是能够接受别人的劝说,而不是一味地固执、任性?

6.孩子对上学的事是不是很感兴趣?

7.孩子在家长谈及上学时是不是很向往?

8.孩子是否掌握了父母的姓名、自己的姓名及年龄?

9.孩子是否知道上学的路线?

10.孩子是否要求家长添置文具?

说明:

得分7分以上者,说明孩子基本具备了入学条件。

得分在6分以下者,说明孩子入学条件还不成熟。

  儿童的发展是有阶段性和连续性的。学前期和学龄期是两个不同的年龄阶段,这两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有其不同的年龄特点及主导活动,学前期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主导活动是游戏,而学龄期是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主导活动是学习。但是这两个阶段又是连续和渐进发展的。儿童从一个年龄阶段迈向另一个年龄阶段,身心发展、活动的转变需要有个逐渐的发展过程,应该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和重视,“幼小衔接”任重道远

幼小衔接,家长做什么?

 家长不要以为幼儿园大班升小学只是水到而渠成,再自然不过的事了,这其中有很大的学问在。

  让孩子先到小学看看

  家长首先要从整体上对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异同有个了解。幼儿教育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小学教育则是义务教育,以课堂教学为主要渠道。

  既然是衔接,那大班孩子入学前就要做好相应的准备咯。这需要学生和家长双方面努力。

  第一,让孩子喜欢上小学。家长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的期望值不要太高。同时,要对孩子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让他们了解小学、亲近小学,可以提前到学校看看。

  现在开始生活自理

  第二,家长要督促孩子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从小做起,好的习惯会让孩子受用终生。

  比如在生活起居上,孩子要学会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睡觉前要整理好自己的书包;饮食上要督促孩子不挑食、进餐不拖拉;卫生习惯上孩子要注意餐前便后洗手,上学时自带水杯;至于劳动习惯上,这很重要,因为勤劳和勤奋是紧密相连的。孩子要养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

  还有一点家长容易忽略,那就是督促孩子进行体育锻炼。现在的孩子营养摄食丰富,又整天看电视、玩电脑,不喜欢运动,因此更需要锻炼身体,才有进行文化学习的根本。

  理书包写作业都要学

  第三,家长要督促孩子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其实跟生活习惯紧密相连:好的生活习惯能促进学习习惯的养成;反之亦然。

  在课前准备方面,孩子要先整理好书包并进行必要的预习。在课堂上,要专心听老师讲话,也别忘了要专心听同学发言。课堂后,老师布置的作业要及时完成。做作业时要认真看清题目、认真书写,并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不懂的地方要问老师、问同学;错误的地方要及时更正。同时,家长要注意培养孩子自己学习的能力。

  父母别忘做表率

  第四,家长要为孩子构建和谐的环境,做孩子的表率。这是一个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完成的工程。

  父母和孩子之间要和谐,家庭成员之间更要和谐。家庭教育的环境要注重一点:言传和身教同样重要。家长不要说一套做一套,要记着自己的一言一行孩子都看在眼里。

幼儿园大班和小学之间的衔接不能忽视,需要家长和孩子共同努力,平稳过渡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幼小衔接在国外

美国

美国幼儿园基本上附设在小学里,接纳4-6岁儿童,作为“小学阶梯”。对上小学一年级之前的5岁儿童限定进行为期一年的预备教育,教育内容强调符合时代的要求,进行数学和自然科学的教育。这对幼儿智力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这样就为幼儿进入小学奠定了良好基础。

英国

英国初等教育分为2-5岁儿童的保育学校、5-7岁儿童的幼儿学校和7-11岁儿童的初级学校。从幼儿学校的课程来看,内容、要求以及活动的组织形式仍然从学前教育阶段开始,逐步向小学过渡。在伦敦,较普遍的做法是将保育学校与幼儿学校合并在一起,避免了两类机构在环境与社会交往范围上的差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问题。

日本

  日本从终身教育的观点看待幼小衔接,不再狭义地看成是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因此文部省明确指出幼小衔接不是要幼儿园培养与小学特定学科内容直接连续的东西,而是培养儿童上小学后成为其生活、学习基础的东西。

最好别让你的孩子太“听话”

经常听到妈妈们唠叨:“你这孩子怎么这么不听话!”可专家们告诫父母,“太听话的孩子问题更大,因为他们很可能失去更重要的东西——创造力。”

经验证明,“淘气”的男孩子往往比“老实”的女孩子更有创造力。其原因就是淘气的孩子接触面广,大脑受的刺激多,激活了孩子的智能。因此,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对提高孩子的创造力是有好处的。

我们中国的老传统是喜欢老实的孩子。父母总希望孩子规规矩矩,百依百顺,孩子稍一调皮就不能容忍,往往是管得过死,限制过多,把孩子的创造性给扼杀了。其实调皮、好动是儿童的天性,也是创造力发展的幼芽,只要不出大格,不要限制太多。什么都看着大人的眼色行事,唯唯诺诺,将来注定是个没出息的孩子。

创造力高的孩子招人厌

据美国旺尼苏达大学教育心理学主任托伦斯研究,创造力高的儿童多数具有三个让人讨厌的特点:

1.顽皮、淘气、荒唐和放荡不羁;

2.所作所为时逾常规;

3.处事不固执,较幽默,但难免带有嬉戏态度。

创造力、听话,如何兼备

第一,我们要求孩子行为上要基本听话,整天打架、骂人、不听话不行,但思维上可以不太听话,可以有自己的想法。

第二,孩子小时,以听话为主,要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孩子大了应给一点“不听话度”,甚至行为上也可以有自己的做法。

美国总统尼克松写了一本书《领袖们》,他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为群众提供很好的教育,但却失去了中国的达尔文和爱因斯坦。因为中国的教育制度过分强调每个人要样样都好,样样搞统一,从小把他们训练得十分驯服,不允许有独立见解,更不允许有爱因斯坦称的“离经叛道”,这样只能培养出守业型人才。父母要真心热爱创造型孩子,就不要对孩子求全责备,不要用传统的观点把孩子训成“小老头”。

美国科学家福克曼说:“固执与执著两者之间的区别非常微妙,如果你的想法成功了,每个人都说你非常执著、坚持不懈;如果你没有成功,人们就说你固执、顽固不化。”西方人认为应该允许孩子“固执”,因为那里面可能有执著,应该允许孩子“不听话”,因为那里面可能有创造。

蓝太阳”的寓意

国外有一个孩子,父母让他画太阳,他画了一个蓝太阳。问他:“你怎么把太阳画成蓝色的?”孩子说:“我画的是海里的太阳。”父母说:“好极了,你太有想象力了。”

有一位幼儿教育专家到国外看到一个幼儿用蓝色笔画了一个“大苹果”,老师走过来说:“嗯,画得好!”而且爱抚地摸了摸孩子的头,孩子高兴极了。这时中国专家问教师:“他用蓝色画苹果,你怎么不纠正?”那个教师说:“我为什么要纠正呢?也许他以后真的能培养出蓝色的苹果呢。”

外国家长这样容忍孩子“不听话”是有道理的,它可以保护孩子的想象力,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允许孩子“不听话”指的主要是思维上的“不听话”,孩子们看到的世界是独特的,他们的想象力是很丰富的,如果我们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对他们粗暴地干涉,就会扼杀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对他们创造思维、创造欲望的保护。

管而不死、活而不乱”乃最高境界

创造人格中“敢”字很重要,敢想、敢说,敢做才有创造,给孩子一点“不听话度”就是不同意见,敢于实践,这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家长应该接受“听话是优点,太听话是缺点”的观点,对孩子的教育要做到“管而不死、活而不乱”。

  创造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如果把孩子捆得死死的,一点自由支配的时间都没有,他们怎么去进行创造?家长应该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去“淘气”,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遐想、去活动、去创造。

 

担心孩子太听话

  卿卿从小就是那种听话的女孩,而这个特点现在欲加明显了。

早上七点起来,换衣服、洗脸然后自己上幼儿园(就在楼下,她要表现勇敢,所以坚持自己上幼儿园),很少对我给他挑的衣服提出意见,很少不听我的要求。

在幼儿园,老师对她的评价:很乖很听话,不喜欢说话,喜欢沉思,不抢东西,什么都让着小朋友,自理能力强,反映慢。

下午爷爷接,她就很听爷爷的话,从不哭闹。有一次爷爷带着她在楼下玩等我回家,她看到我时说了一句话我听了很感动“妈妈,你去上班了(她一直以为我要上班)我就在这里静静的等你的,我不着急,也不哭,我就静静的等你啊”

晚上她大部分时间是一个人玩自己的东西。我只给她洗澡,念念书。我忙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她在干什么,时间长了我就叫她一下“宝贝,你在哪里,你在干吗?”但我很少能得到她的回答。不过我也挺高兴,因为她整个人的精神状态很好,又唱又跳的,我现在叫她快乐的仙女。

而且她又太自信,认为自己什么都会做,什么都很厉害,是不是我们对她的“赏识”过度了。
婴儿专家回答:
 孩子听话,但能懂得其中的道理,不是盲从,是应该鼓励的,以后要增加与孩子的交流,多给孩子提供思考和作决定的机会,自信而有正确的判断力是很好的品质。我们平时讲孩子“太听话”是指孩子十分缺乏自主性,自己没有主见,什么事情都必须听大人的话,看大人的眼色。

让你的孩子听你的话

孩子,即使在伊呀学语的一两岁,也有自己的意愿和喜好,也有自尊。因此,当我们向孩子提出要求,如要他去睡觉、收拾好玩具、去洗手、小声说话或者不要打狗、别乱跳的时候,只把他当作一件无意识的物体来驱使,就有可能遇到抵抗;而如果使用艺术性语言,使他感觉到自己被你所喜欢、所尊重,他往往就会很快地顺从:

不可否定

当你向孩子发出“不要去!”“不许吃!”“把它扔掉!”等等否定其当时行为的要求时,他会感受到压迫或者打击,会自觉或不自觉地产生抵赖情绪。因此,当你希望他停止正在进行的活动时,最好把否定语改为肯定语,别对孩子说“不许你这样做”,而是要说“你可以那样做”。

例如,当他抓住毛茸茸的小鸡要放到水里游泳时,你可以说:“哎呀,你想看动物游泳吗?笼子里那只小鸭可厉害啦,它游得比小鸡好?你抓来试试看。”这样一来,他往往就会放下小鸡去抓小鸭。

当你看到孩子在水泥地板上翻筋斗而担心他摔伤时,你可以说:“你上次在海绵软垫上翻得很好看,到上边翻一下给我看看。”

当你看到他拿你的唇膏来画画时,不必厉声制止,而是可以说:“邻居那个小明画的花很好看,他用的是彩色画笔。咱们家也有,你要吗?我拿给你。”

几个选择

一般情况下,当你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时,如果只提供一条途径,别无选择,他会感觉到拘束;而如果提出几条可容他选择的途径,他就会产生“由我拿主意”的自豪感,就会积极行动。

例如你想让他洗澡,可以这样说:“是洗澡的时候了,你是要淋浴呢还是要盆浴?”

天冷了,要他添衣服,你可以说:“这件衣服真漂亮。你是自己穿还是让我来帮你穿?”想让他弹琴,你可以说:“老师安排你今天弹琴20分钟。你想现在弹呢,还是中午弹,或是等到晚上弹?”要开饭了,你可以说:“你是先喝汤还是先吃饭?”这样一来,他就不觉得你是在强迫他,而是在征询他的意见,想抵赖也不好抵赖了。

设置比较

孩子都有不甘落后的上进心,因此在一般情况下,给他设置几个比较,往往会促使他的行动。

很晚了,他还不肯睡觉。怎么办呢?单纯的命令是不行的。你可以说:“已经11点钟了,小明已经睡了。他明天有良好的精神做游戏,很可能拿冠军。”

当他兴冲冲地在卧室踢球时,你不必强行制止。可以说:“昨天小亮在球场踢球,踢得很远,很多人喝彩!”

他写字潦草,你可以说:“你写得比表妹快,可是她写的比你整齐。”

赞扬别人,实际是对他的引诱和推动。

针对行为

无论孩子犯了多严重的错,我们都只能让孩子明白,我们不赞成他的行为,而不能否定孩子本人。当孩子把鸡蛋当球甩烂在地上,骂他“真蠢”,他肯定不服气。而如果说:“你把鸡蛋甩烂在地,咱们中午就没鸡蛋吃了。怎么办呢?”这样一问,他就知道自己错了。他往楼下人家的雨棚上淋水,你如骂他“没道德”,他可能会顶回来。而如果说:“楼下那户人家正在睡午觉,水声可能会把人家闹醒。”这么一说,被批评的是水声而不是孩子,他就容易接受。当他拿一家人的午餐肉肠去喂狗时,你说:“都6岁的人了,人狗食还分不清楚!”他可能会反怨你为何不事先告诉他。而你如果说:“以后记住:人吃的放在冰箱里,狗吃的放在纸箱里。”他可能就会笑嘻嘻地说“记住了”。

别总是怨孩子不听话,有时,也需要想想自己原因。同样的事物,调换一个角度就不同了,同样的,一句话,换种说法效果也就完全不同。

孩子19种“不听话”行为解密

不听话行为1:顶嘴

4岁的儿子能说会道,你说一句,他顶你10句,且振振有词。比如玩具不收好就去看电视,我说:“不收好不能看电视。”他就说:“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我气得关掉电视不让他看,他就叫起来:“你不能干涉我的自由。”

专家解密:孩子的话显然来自家人的版本。如果家庭崇尚民主,对孩子的教育也应该是民主的。此例孩子的话,可以说“句句是真理”,且能够维护自己的权利,他的行为本质没有错。他只是欠缺尊重父母,但前提是父母也没有尊重他。

一对一支招:在孩子回答“我有权决定什么时候收拾玩具”后,父母可以不再言语。事后与孩子讨论:父母希望他立即收拾玩具,他是否应该接受?他希望什么时候收拾玩具,父母是否也可以接受?

不听话行为2:批评就摔门

每次批评女儿时,她会在你面前“砰”地把门重重关上。

专家解密:这是个模仿力强、对人际关系敏感的孩子。若处在良好家庭人际环境中,孩子的人际能力将得到卓越的发展。父母忽视家庭人际(夫妻之间、与长辈之间等)沟通或大人之间戏谑、嗔怪的行为,年幼孩子看到的是表面,而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就学会了。

一对一支招:成人之间互相关爱,互相理解,多做正向沟通。孩子将很快学会并反馈给你,令你欣喜万分。

不听话行为3:耍脾气

儿子玩起电脑游戏没完没了,我说:“别老玩,眼睛会弄坏的。”他头也不回地说:“你真烦,烦死了。”如果你和他讨论这个问题,就陷入纠缠不清的讨价还价之中,弄得我头都大了。

专家解密:孩子嫌父母烦,是因为他必须停止玩游戏,且即使不停止也势必玩不成。而顶撞的言语是家人的版本。

一对一支招:玩电脑时间长了影响眼睛,是孩子已经知道的和你多次唠叨的。正确的做法是与孩子约定玩电脑的时间,并用闹钟或计时器予以控制。必要时父母轻拍孩子的身体给予提醒。平时,要特别夸大地表扬他如何有自控力予以强化。

不听话行为4:反驳有理

女儿聪明伶俐,为达到自己的目的,会以各种理由说服我们,如为什么不?为什么要那样?我们可以……比如去外婆家前,我叫她快穿好衣服,她立刻“回敬”:“为什么要快?外婆家又跑不了”、“你不是总叫我做事要仔细、耐心吗”……我觉得很难对付她。

专家解密: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爱“说道理”的家庭。孩子不能理解不同场合人们的行为需要弹性和灵活性,他们受思维发展(思维刻板性)和生活经验的局限,运用的是一种特殊的推理(转导推理),并据此反驳父母教育理念的自相矛盾”。

一对一支招:减少笼统的大道理说教,注意具体事情具体要求。本案中,如孩子说“外婆家跑不了”,你的回答是“但外婆会着急”。针对“你不是总叫我做事要仔细、耐心”,不可回答“特殊情况例外”,否则,孩子下次又会用这句话为自己找理由。父母可用日常生活中孩子经历过的事例,以故事的形式,具体指导孩子的行为,逐步发展孩子的思维。

不听话行为5:不理你

说好午睡起来去公园,可午睡时间到了,儿子还在玩,我们一遍遍催促他:“宝宝乖,赶紧上床,要不来不及去公园了。”可他就像聋子似的,毫无反应。

专家解密:要看到很好的一面,注意力集中,并有很好的对策“不予理睬”。这样就不会被轻易干扰。时间是抽象的,幼儿普遍缺乏时间观念,这种现象是正常的。

一对一支招:日常生活是有作息时间的。父母需要制定规矩和运用策略。如给孩子有限选择“要么睡午觉,可以去公园;要么继续玩,不去公园”,视孩子的游戏内容而定,如他正在搭火车,就说“晚上到了,旅客和司机都要睡了。下一站是儿童公园,大家睡好了有精神玩”等。如果孩子的游戏内容难以暂时告一段落,则应允许其完成(不可随意打断孩子的游戏或活动,因为培养注意力也很重要)。

不听话行为6:化妆品刷墙

3岁的儿子太淘气了,一眼没看牢,他就把我的化妆品、牙膏挤到墙上“刷墙”,把摩丝喷满房间,说是“下大雪”。

专家解密:庆幸!你有一个充满创意并敢于尝试的儿子。千万不要骂他,如果你“制止”成功,你可能扼杀了一个“爱因斯坦”!

一对一支招:孩子的行为提示:他对探索自然感兴趣。请和他一起把厨房变成实验室,带他做油盐酱醋糖“搅和”的实验。或为他提供各种颜料,让他混合,观察变化,并提供丰富的科普读物。最好,从此你对科普也发生浓厚的兴趣。

不听话行为7:用虫吓姐姐

儿子知道小表姐特别怕虫,他就会抓只蚂蚱甚至蟑螂放到姐姐头上,弄得姐姐尖声哭叫。

专家解密:这是儿童的恶作剧,也是儿童的幽默。他要的就是“姐姐尖声哭叫”的效果。须知,幽默是智慧,幽默是乐观,不可粗暴扼杀。

一对一支招:常带孩子看幽默漫画,讲幽默故事,同时关照孩子使人生气、害怕的行为“不可以”。平时,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也可运用幽默的技巧。如孩子想去游泳不得而大哭,父母说“有个人哭呀哭,哭出两缸眼泪水,结果就在泪水里游泳了”,孩子会觉得很滑稽而破涕为笑。

不听话行为8:不断要新玩具

下班回家,儿子第一句话就问:给我买玩具了吗?他爸爸出差,从外地打来电话,他抢过话筒就叫:给我买玩具!弄得家里玩具成堆,可儿子还是不断地说要买。

专家解密:这样的孩子有很强的探索欲,同时喜欢新玩具,这也是孩子普遍的心理。但孩子真正在意的不是玩具是否“新”,而是一种“新”的玩法,这是孩子探索的需要。此外,这与父母购置玩具的特性也有关,如漂亮的玩具汽车只能开来开去玩,孩子玩两天就厌了;若是可拆装可变换造型的汽车,孩子就能反复琢磨玩。要是父母再加以引导和鼓励,孩子就更能玩出创意玩出名堂。

一对一支招:多提供结构性玩具,让他们拼拼拆拆。引导孩子旧玩具新玩法或把废弃物当玩具,他也会兴致勃勃的。如把旧报纸揉成球当足球踢,孩子一定大为开心。

不听话行为9:故意做坏事,还做鬼脸

吃饭前让4岁的女儿放全家人的筷子,她却故意将筷子丢到地上,我骂她,她还自得其乐地向你做鬼脸。

专家解密:有两种可能,一是不愿做,二是想以此引起父母的注意。特别是有客人时,孩子有时会感到被忽视,而故意“不听话”引起大人注意,即便是挨骂。做鬼脸,很可能是有次她偶尔做了,获得成功:父母因忍俊不禁,化气为乐,不再处罚她。

一对一支招:对她的鬼脸不予理睬,平静而坚决地要求地把筷子捡起来。若孩子坚决不捡,也不要坚持,自己处理好,饭桌上权当没发生这一幕。因为即使2岁的孩子也会产生内疚感。事后沟通,让她知道,生气时可以扔靠垫(不会摔坏);如果想要大家注意你,可以用语言表达,如“我觉得没人理睬我!”平时不要忽略孩子被注意的需要。

不听话行为10:缠人撒娇

女儿常提出种种烦琐的要求并夸张地诉苦。比如说好上街要自己走,可到时她准会哭哭啼啼地说:“我脚痛,要背(要打的)”;睡前故事讲好该熄灯了,她又嚷嚷着叫我过去,一会儿说怕黑,一会儿想喝水,一会儿又哭叫:“要妈妈陪呀……”

专家解密:早期母子依恋没得到满足,孩子就可能特别粘妈妈。

一对一支招:妈妈要注意主动亲近孩子,而不是在孩子粘你的时候才予以满足。如果必须由孩子粘你,你才注意她,那么,她就学会粘你。每天约定一个特定时间,让孩子知道这个时间妈妈属于她。如果孩子总是处于不知妈妈什么时候会陪伴她的焦虑状态中,妈妈一旦被她“逮住”,自然就不肯放手。

话行为11:上幼儿园哭

周一早晨上幼儿园,总要哭闹一番……

专家解密:这是分离焦虑,多发生在刚入园或因病长时没上学的孩子身上。若非上述情况,原因就比较复杂,可能是老师、小朋友令他不愉快,甚至害怕,也可能是孩子自身依赖性太强,不习惯幼儿园环境对孩子独立、规范的要求。

一对一支招:和老师沟通,老师对孩子是否喜欢幼儿园起关键的作用;若是孩子自身的问题,在家要逐步培养其独立性。比如孩子在家吃饭要喂,那么,他会因“吃饭”的挫折感而想赖学。改变就要从家里做起。

不听话行为12:乖孩子换了一个人

5岁的儿子越来越懂事,常安静地自己玩或画画、看书,可欣慰之时,发现他又突然不听话了,嘟嘟嚷嚷地缠人,动不动就蹬掉鞋子跺脚,仿佛退回到2岁。我十分纳闷,那个“大孩子”哪去了?

专家解密:这是需要引起重视的信号。“不听话”必有原因。请仔细回顾家里或幼儿园有无重大事情发生?幼儿表达痛苦、悲伤情绪的方式和成人不同,事发时,他们好像无动于衷,事后,当大人逐渐淡忘时,他们常以非正常行为表现出来,看起来像“换了个人”。特别是很乖巧的孩子,他们因为太听话,也更加容易受到伤害。

一对一支招:如家里没有重大事故发生(亲人病、亡,父母吵架、离异等),要和孩子或老师细谈,有些事情大人不经意,孩子在意。

不听话行为13:情绪戏剧化

女儿情绪非常戏剧化,刚见到小朋友时会欢呼着冲过去,但转眼又哭着来找你,一会儿说找不到想要的玩具,一会儿又哭着来告状。

专家解密:每个孩子的气质、情绪稳定性都会有差异。一般而言,孩子越小,情绪稳定性越差,成熟也意味着情绪稳定性提高。父母要检视自己的情绪状况,神经质的父母很容易带出情绪不稳定的孩子。

一对一支招:父母务必情绪稳定,视变不变,视乱不乱。处理事情态度温和但坚定,以健康、稳定的人格去潜移默化影响孩子并帮助孩子学习控制情绪。同时要准备打持久战。所幸,孩子的可塑性很强,随着年龄增大和良好的教育,其情绪稳定性将逐步提高。

不听话行为14:当众大哭大闹

在超市排队付账,女儿看到架子上的巧克力,闹着要吃,我不理会,她就大声哭叫“我要吃……”,我感到自己被众人不赞成的目光所淹没。

专家解密:巧克力对孩子具有特殊的诱惑力,抗拒诱惑不是容易的事,但自控能力可以培养。若孩子因哭闹而得到满足,他将学会以哭闹要挟你,控制你。

一对一支招:倾听孩子并适当满足他。超市不是天天去的场所,带孩子去一趟,给他买块巧克力也不算过分。若肯定不能满足他,就不要带他去超市。面对超市琳琅满目的诱惑,孩子若什么都不要,也非正常现象。

不听话行为15:要玩,不肯回家

每次带儿子去游乐场,他都哭着赖着不肯回家,弄得我们筋疲力尽。

专家解密:这种孩子精力特别旺盛,玩性特别强或是平时玩得太少而玩起来不肯收场,这是人的天性。玩性正浓时让孩子离开,无疑需要巨大的意志力。请理解孩子。

一对一支招:让孩子尽可能尽兴玩。平时给孩子更多的户外运动机会,使其充沛的精力得到释放;提前告诉离开时间(如再过10分钟回家),给孩子一个心理准备,会取得较好的合作。平时,父母要强调并做到“说话算数”,还要夸大地表扬孩子如何遵守约定。

不听话行为16:要吃冰镇饮料

儿子喜欢吃冰棍等冷饮。我们怕他吃坏肚子,不允许他多吃,但他总是不听。

专家解密:孩子口感多喜冷饮,但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吃多了不好”,什么才是“多”?

一对一支招:从一开始就告知“一天吃一支棒冰可以,两支不可以”,孩子多会乖乖接受。已经错过了“一开始”,可采用讲故事的方法,让孩子了解冷饮吃多了拉肚子的道理。重要的是,故事宜在平时讲,而不是孩子已经开闹才临时抱佛脚。

不听话行为17:一再挫折激发怒气

2岁的儿子爬上桌,好不容易够下了墙上的地图拼板,就被奶奶抢过收起来。他刚想哭,看见墙上还有温度计,转身去拿,结果又被奶奶拿走。于是,大发脾气。

专家解密:一再的挫折容易引发负性情绪积累、爆发。对不听话行为的规范和要求,父母要有“红灯区”、“绿灯区”,还要有“黄灯区”,让孩子清楚什么可做,什么不可做;什么时候、什么行为他可以略为“越雷池”。

一对一支招:制止玩地图拼板是奶奶的错,因为拼板是孩子的玩具;孩子拿下温度计,奶奶也应采用讲道理、交换方式。如允许他玩拼板或允许他坐在大床中间玩温度计,既满足孩子的探索欲又不会摔坏温度计。若奶奶有文化,还可教给孩子有关温度的常识,引发孩子对温度现象的兴趣。

不听话行为18:霸道的孩子

在儿子眼里,玩具永远是别人的好。看到邻居家孩子玩什么,立刻追过去抢着要玩。别人骑木马,竟会把别人拽下来,自己骑上去。

专家解密:若孩子2岁,这种行为属于正常,4岁值得注意,8岁就是霸道。说明家庭教育存在问题,孩子自我中心没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步减少,仍然停留在2岁的水平上,认为只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

一对一支招:态度坚决、口气平和地制止抢夺行为,但不能训斥打骂(不可以暴力对待其半暴力行为)。孩子哭,就让他哭一会儿。事后再就事论事讲道理。请给孩子温暖的关怀与理智之爱,这种氛围会让他不轻易动武,且不可事事以他为中心。

不听话行为19:罚站逃走

我制止儿子用石子扔小猫,说:“你想罚站墙角吗?”他仍旧扔。我把他拉到墙角,让他站好,但一松手,他就跑掉了。

专家解密:不听妈妈的话,是父母造成的。给幼儿立规矩,只要父母认真,孩子是不敢轻易抵抗的。孩子第一次“跑掉”是偶然,但成功了,他就学会“跑掉”(操作条件反射)。

一对一支招:引导孩子扔合适的对象,如向小河里扔石头或将报纸揉成球,投掷树干。通过故事教育孩子与小动物友好相处及攻击动物的危险。

家长失去威信的六种行为

一是溺爱。
家长无节制地满足孩子的需要。不仅导致孩子的依赖性,而且易使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养成自私贪心的恶习。
二是忍让。
家长对孩子宠爱有加,生怕孩子不顺心,惟恐家庭里发生不愉快,于是对孩子无原则地让步,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三是收买。
对孩子取得的进步或成绩,家长予以表扬或奖赏是应该的,但若以金钱作奖励,其结果常常会刺激孩子滋生惟利是图的思想,引发孩子产生不诚实的意念。

四是自夸。
家长以自我夸耀来获得威信,这种威信往往不得久长,一旦孩子觉察到家长言过其实后,常常听不得家长的忠告和批评,反而有损家长威信的建立。
五是压制。
家长对孩子粗暴专制,只准孩子服服帖帖,俯首听命。殊不知,这种威信,伤害了孩子的身心健康,使孩子缺少自尊,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和恐惧心理。

六是说教。
一些家长惯于抓住一点,喋喋不休,好像孩子就真的一无是处。长此以往,孩子容易产生厌烦或不满情绪。

让你受益终生的教育原则

世界上最伟大的教育原则,是流传千年的教子智慧,是受益终生的教育圣经。

1.鱼缸法则

养在鱼缸中的热带金鱼,三寸来长,不管养多长时间,始终不见金鱼生长。然而将这种金鱼放到水池中,两个月的时间,原本三寸的金鱼可以长到一尺。

对孩子的教育也是一样,孩子的成长需要自由的空间。而父母的保护就像鱼缸一样,孩子在父母的鱼缸中永远难以长成大鱼。要想孩子健康强壮的成长,一定要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而不让他们拘泥于一个小小的父母提供的“鱼缸”。随着社会进步,知识的日益增加,父母应该克制自己的想法和冲动,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2.狼性法则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最强的动物,他们不会讲任何事物当成理所当然,而倾向于亲身研究和体验,大自然的神迷,新奇永远令狼惊异。狼总是会有对周围的环境的兴趣,因而它们能不断在环境中发现食物,了解危险,从而有力的生存下来。

因此要培养孩子超强的学习能力,一定要培养孩子对于世界的好奇心,让他仔细观察生活,用兴趣来作为他学习的老师。这样的孩子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做个明亮之星,不断对工作有新创见和新灵感。

3.南风效应

北风与南风打赌,看谁的力量更强大,他们决定比谁能把行人的大衣脱掉。北风无论怎样猛烈,行人只是将衣服越裹越紧;而南风只是轻轻拂动,人们就热得敞开大衣。

南风效应告诉人们宽容是一种强于惩戒的力量。教育孩子同样如此,那些一味批评自己孩子的父母,最终会发现孩子越来越听不进他们的话。每个孩子都有可能犯错误,父母要容忍孩子的缺点,客观、理智、科学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体谅孩子的同时,从自身入手做好自己的修养工作,这样才能够更好地教育孩子。

4.罗森塔尔效应

希腊神话中,塞浦路斯国王皮格马利文是一个技艺超群的雕塑家。有一天他完成了一个少女的雕像,雕像如此完美以致国王本人也深深地爱上了这个雕像。国王的爱情感动了爱神阿弗狄罗芯,爱神给雕像注入了生命。皮格马利文的幻想成为现实,从此遂有了塞浦路斯人。

罗森塔尔是美国心理学家,1966年他做了一项关于学生对成绩期望的试验。他在一个班上进行测验结束后将一份“最有前途者”名单交给了校长。校长将这份名单交给了这个班的班主任。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再次来到这个班上时,名单上的学生成绩度大幅度提高。同学成绩提高的秘诀很简单,因为老师更多的关注了他们。

每个孩子都可能成为非凡天才,但这种可能的实现,取决于父母和老师能不能像对待天才那样的去关爱、期望、珍惜这些孩子。孩子的成长方向取决于父母和老师的期望,简单的说,你期望孩子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就可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怎么才能让孩子爱听父母的话

作为一名有着十几年教龄的幼儿园一线教师,我在与家长们聊天沟通时,经常发现有些在幼儿园里非常听话的孩子,在家里却不爱听家长的话,家长们反映: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可在家里却任性、不讲理,任凭家长说破了嘴也无济于事。有些家长甚至会说“老师,你给我家孩子讲讲,让他在家要听父母的话”“老师,你给孩子说说,让他别挑食”“老师,你给我孩子说说少看电视吧,对眼睛不好。”“老师……”

老师TO家长的话

家园合作是促进幼儿健康发展、更好地推进幼儿教育的有效方法,应该引起家长的高度重视。然而在具体开展家长工作时,教师和家长在合作上仍存在着一些误区。比如有些家长认为孩子上了幼儿园就应该学习计算,写字、认字等,把孩子学习这些技能的期望都寄托在老师身上。其实,现在所提倡的素质教育告诉我们:对孩子能力的评判并不是单单看那些表面的基本知识,而是更应该着力培养孩子良好的品德、坚强的意志、与人合作的态度。同时,作为家长,不要觉得把孩子交给幼儿园老师就行了,自己就省心了,更应该主动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当然,教师也有责任了解每个孩子的家庭状况、教养目标和期望,做到家园共育,共促幼儿发展。

彤彤的刷牙难题

前一阵子,彤彤小朋友早上起床后,就是不愿意刷牙。每天早上父母上班时间又紧,为此孩子与父母常常闹得不愉快,影响了双方一天的情绪。这段时间,幼儿园进行了《保护牙齿》的教育活动,老师告诉幼儿刷牙的重要性,并且早晚要刷牙。在离园交流时,彤彤爸爸说:“还是老师的话管用啊,现在孩子每天早晚刷牙可积极了!”

状况分析

老师在孩子心目中占有“权威”地位。在教育孩子时,老师的目标是明确一致的,对孩子的要求是“严而不厉,爱而不溺”的;老师对孩子一视同仁,善于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处处给孩子提供表现的机会;老师注意自己的修养,既有丰富的感情又有深刻的理智,能用正确的态度和情绪对待每一个孩子。而平时父母工作比较忙,家长教育孩子时情绪不稳定,如果高兴时事事宽容孩子,不高兴时就处处为难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把父母的话当作耳旁风。

解决方案

利用幼儿园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以及孩子把老师的话当“圣旨”的心理特点,经常与老师保持联系,把孩子在家里不听话的表现反映给老师,请老师帮助教育。如幼儿园举办“在家做个好孩子”“谁最听爸爸妈妈的话”等活动,使孩子把在幼儿园听话的好习惯带回家去。同时,作为家长,应运用正确的教育手段教育孩子,要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宽严适度。既不能下禁令、处处挑剔、事事指责,也不能一味迁就、放任自流。

教育误区

家长教育孩子凭兴趣、看心情,不能把对孩子的要求长期坚持下去。

老师的超级崇拜狂

小雨是个超级崇拜老师的漂亮小姑娘。在家里,不管父母要求她做什么事情,她都持有怀疑态度,有时候一个问题有多种答案的,偏偏只听老师的一种答案,对爸爸妈妈的话都不屑一顾,甚至还说:“我们老师说不是这样的,你们说的都不对。”让父母无可奈何。

状况分析

作为幼儿教师,琴棋书画是基本功也是必修课。在传授孩子知识时,老师首先就得具备一定的知识和修养,在3~5岁孩子们的心中,认为幼儿园老师无所不能、无所不知,甚至认为父母都没有幼儿园老师懂得多。为此,很多孩子长大的愿望就是:当一名幼儿园老师,懂得又多还可以管人。在孩子们看来,教师具有一定的“权力”和威信,是孩子最初学习、模仿并崇拜的偶像。

解决方案

提高家长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多看看教育孩子的书籍和各方面的知识,在孩子需要你的答案时,能够充当孩子的“百科全书”,解答孩子的疑难问题。实在解决不了的,也要认真对待孩子的发问,和孩子一起翻阅书籍或者上网查阅,帮助孩子解决困惑,相信时间长了,孩子一定会对家长刮目相看的。同时,对于孩子提出的与老师的答案不一致的问题,及时和老师沟通达成一致,尽早让孩子看到父母成功和能力。同时,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对是非好坏也逐渐有了初步的评判能力,因此家长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并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以免影响大人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教育误区

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学习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家长只要当保姆就可以了。

任性又听话的小玉

据小玉的妈妈反映:孩子在家里比较任性,不大听父母的话,还常常和父母顶嘴。每天早上赖床不起,起床后又挑衣服穿,明明是冬天却偏要穿夏天的裙子,大人如果不依,她就用哭来威胁。可老师对小玉在园里的评价极高:活泼、开朗、爱表现、听话、愿意为老师做事情。小玉的父母一下子明白了:小家伙只听老师的话,却不爱听父母的话。为什么呢?

状况分析

当然,小玉的妈妈也说了,小玉的爸爸经常爱睡懒觉,妈妈近一年总是在外进修学习,孩子基本交给她爸爸管理。爸爸总是比较粗心的,在生活上不太会照顾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里就放任自流了,没有好的生活习惯和正常的作息时间。

解决方案

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一个好榜样,要懂得身教重于言教的道理。不希望孩子做的事,自己首先不要做。家长应建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要在幼小的孩子面前树立威信其实并不难,孩子往往是绝对相信父母的,关键在于父母怎样在孩子信任的基础上建立和维护自己的威信。要建立与孩子间平等的关系,家长应与孩子相互平等、相互信任、相互尊重,遇事与孩子商量,听取孩子的意见,这样会使孩子感受到家长对自己的信任,从而更加尊重父母。

教育误区

孩子自己在幼儿园受到正确的教育就可以了,父母的坏习惯一时难以改变,对孩子也没什么影响。

学习表现两重天的亮亮

亮亮小朋友在家里不爱学习,每次都要讲条件,要有物质奖励才肯学习,否则就不听话。可他在幼儿园里的学习与游戏都特别积极,还经常因为表现突出而被任命为小班长呢。

状况分析

有些孩子很会看人做事,在家里,父母一般都以孩子为中心,孩子是家里的宝贝。可到了幼儿园情况就不一样了,孩子们之间也存在着竞争,谁聪明、懂事、会“来事儿”,就是老师表扬的典型,就会得到老师给予的更多表现机会,比如小班长、小组长之类的职务。因此,在幼儿园这样的“小社会”中,更能激励孩子去表现和发挥自己更多的优势,来博得更多的机会和青睐。但在家里没有竞争,一切都唾手可得,孩子自然就没有积极性,也不爱听父母的话了。

解决方案

家长在家不要太宠爱孩子,为孩子包办所有事情。对孩子的要求,也不要马上答应。要让孩子知道,得到一个物质或者精神奖励,要通过自身的努力才能得到。同时,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生活,还要了解他们的兴趣与爱好,了解孩子的最近发展,无论是学习和游戏,都要激发孩子的兴趣。另外,父母对待孩子要言而有信、说话算数,不要总对孩子信口开河,许下的诺言就要兑现,这样才能使孩子对家长的话确信不疑,才能更听家长的话,大人的威信才能在与孩子的相互沟通中得以树立。

教育误区

孩子要点奖励就给吧,反正又不值几个钱,把今天的任务完成就行了。

我们经常说“孩子就是父母的一面镜子”,如果您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也碰到了类似的问题,那您就需要认真考虑一下,是不是也存在上述那些教育方法上的问题呢?总之,只要家长们善于改变自己,善于针对孩子寻找合适的教育方法,相信您一定会看到孩子的变化,感受到“父母的话,孩子一样爱听”。

5句话让你做个成功妈妈

孩子是妈妈的心头肉,对待孩子妈妈们总是告诫要充满爱心、耐心并时刻保持冷静。可是,小调皮们却总有让妈妈头疼的时候,怎么办?现在教您5句话,让你做个成功的母亲!

1、“自己来做决定吧”

如果你想让孩子做某件事,或者是停止做某件事,我们建议你这样说。

这么说是为了让孩子了解,他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举个例子吧,你可以对你的女儿和她的小伙伴说:“你们来做决定,是想留在这里安静地玩儿,还是到外面去?”5分钟之后,孩子们依旧大声喧哗,你就可以再告诉他们:“我知道了,看来你们是决定到外面去了。”很简单的两句话,你不仅让孩子们明白了前因和后果的关系,你也不会被女儿看作是个“坏警察”——她能很清楚地了解,是她自己做的决定,自己选择了这样一个结果。

2、“妈妈爱你,但妈妈不喜欢你这样做”

身为父母,总免不了有时候会责备孩子。这个时候,最重要是要将事情本身与做事情的人分开——这样,你的孩子会知道自己做了一件不好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自己是个不好的人。在批评孩子的同时告诉他“妈妈爱你”,这样做也能提醒你自己,批评孩子的目的是帮助他分清对错,而不是处罚他。如果能这样想,你也就更容易在孩子的错误面前保持冷静了。

3、“你其实是想说什么?”

 有的时候,小孩子会因为生气或者激动而变得情绪失控,他无法说清自己的感受,只是不停大喊:“我不要你!”“我讨厌你!”在那个瞬间,可怜的小家伙惟一能够想到的就是这些词了。这个时候,就需要你来帮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表达自己的情绪。除了温和地询问:“你其实是想说什么?”你还可以给他一些参考答案:“你生气是不是因为小明哥哥泄露了你的秘密?”等你的孩子逐渐学会了解自己的内心感受,那么,即使你不在旁边,他也可以清楚地向周围的人表达自己的感觉了。

4、“你来试试帮我解决这个问题”

如果你的孩子做什么让你生气的事情——吃饭的时候不停地哼唱幼儿园学的新歌谣,或者试图用手里的青菜画一幅画——你可以这样说。说得好像问题出在你自己身上。然后请你的孩子帮你想一个解决办法。比如,这个办法就是等吃完饭,你开始洗碗的时候,他唱歌给你听。这是个有魔力的句子,它可以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行为是受欢迎和受尊重的,让他可以不把你看作是他的对立面。

5、“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

“西西有洋娃娃,所以我也要一个。”“小明爸爸让他吃冰淇淋,那我也可以吃。”这是小孩子们最常用来跟你讨价还价的简单逻辑。在这样的情况下,你一定要清楚地告诉他:“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要。”你要让孩子了解:“每个人只有在他真正需要的时候才能得到。”比如,隔壁的小姐姐配了眼镜,并不意味着楼里所有的小孩都可以得到眼镜,表哥的鞋子小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兄弟姐妹都需要买双新鞋。

五种最让孩子讨厌的家长

家长和老师若想让孩子讨厌,只须做到以下五点中的任何一点就可以了:

一、言而无信。

明明说好,做好了作业就可以出去玩的,但刚做完,家长又给增加了新的作业,让人看不到希望,所以,以后永远不会赶着把作业做完了。

有的家长带孩子来我们这里以后,回去给我们反馈说孩子不够好,我们继续追问的时候,家长说:现在布置了作业,孩子都能积极主动完成了,但孩子完成了以后再给他多布置,他就不做了。

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原先那么不爱学习,现在能够主动把作业做好了,家长还不知足,还要在孩子每次做完作业后给孩子额外增加作业,这样做,也许会让孩子对学习永远失去兴趣。

二、只看负面。

孩子不论有多少进步,就是看不到,只要孩子有一点不好,就会强调指出。孩子接受暗示的能力非常强,家长和老师们只要老强调孩子没有进步,当孩子有进步的时候就说是碰巧的,孩子就真的跟您配合,会真的停止进步。

有一位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经过沟通,孩子明显有改善。但家长仍然抱怨。比如,孩子原先十一点半睡觉,最后跟妈妈达成共识,十点钟睡觉。家长又来抱怨:孩子总是在差五分钟十点的时候才上床!孩子明明已经按照约定在做事情了,为什么非要没事找事呢?所以,孩子对妈妈意见很大。其他方面,这个孩子也在明显进步,但妈妈总是强调他没有进步。

看到并鼓励孩子的进步对孩子的成长有莫大的好处。

三、以短比长。

拿自己孩子的短处比其他孩子的长处。老觉得别的孩子是完美孩子,他们身上都是优点,而这个孩子身上全是缺点。拿出这个孩子身上的缺点跟别的孩子的优点一比,果然如此。

有位家长,每到吃饭的时候,就会说,我们院子里某某孩子又考上重点高中了,某某孩子演讲得奖了……孩子说自己一听,就再也吃不下饭去了。

四、强势逻辑。

家长和老师会利用这种强势逻辑把莫须有的罪名加到孩子身上。

比如,有一个学习不好的孩子跟学习好的孩子一起爬窗户被抓了,老师的逻辑就是:一定是学习不好的孩子怂恿学习好的孩子做的,其实恰恰相反。但学习不好的孩子百口莫辩。

五、喜怒无常。

家长和老师情绪化严重,让孩子无所适从。孩子要经常看家长和老师的眼色做事情,看到家长和老师开心的时候,就说几句开心的,但心里战战惶惶,身上汗出如浆;看到家长和老师不开心的时候,赶紧表现得乖一点,心里战战兢兢,身上汗不敢出。

比如,有家长自己想想心里烦了,就会跟孩子闹别扭,孩子的心声是:我妈妈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教育孩子不难,如果上面的情况五毒俱全,也许教育孩子就会难上加难。各位家长切忌!

不要让您的不当行为毁了孩子一生

1.从孩子婴儿时期开始,就对他有求必应。

2.他口出污言秽语时,不去制止他,这会让他的脏话越来越多。

3.从不对他进行精神道德教育,等他混到成年时再说,让他自己去决定一切。

4.当孩子犯了错误时,不去批评他。

5.把他随手乱丢的一切东西都替他收拾好,不让孩子自己动手,免得他累着。这样他会养成习惯,遇事把一切责任都推给别人。

6.不论好坏书刊,任由孩子阅读,不管他的脑袋里装了多少垃圾。

7.父母经常吵架,恶言相加,根本不顾忌孩子在场。

8.孩子要多少零用钱都照给不误,不让他干活挣钱,也不叫他节省。

9.对他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无理要求,总是姑息迁就,担心万一他生气了,着急了,那可不得了。

10.当他和邻居、老师或警察发生冲突时,家长坚定不移地站在孩子一边,让孩子知道:那些人都是对你不公平的。

11.当孩子闯了大祸以后,轻描淡写地说:“这点鸡毛蒜皮的小事,未免小题大做了吧?”

让孩子越来越笨的九种坏习惯

坏习惯1:长期饱食
  现代营养学研究发现,进食过饱后,大脑中被称为“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的物质会明显增多。这些纤维芽细胞生长因子能使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脂肪增多,促使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如果长期饱食的话,势必导致脑动脉硬化,出现大脑早衰和智力减退等现象。
坏习惯2:轻视早餐
  不吃早餐使人的血糖低于正常供给,对大脑的营养供应不足,久之对大脑有害。此外,早餐质量与智力发展也有密切联系。据研究,一般吃高蛋白早餐的儿童在课堂上的最佳思维普遍相对延长,而食素的儿童情绪和精力下降相对较快。
坏习惯3:甜食过量
  甜食过量的儿童往往智商较低。这是因为儿童脑部的发育离不开食物中充足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而甜食会损害胃口,降低食欲,减少对高蛋白和多种维生素的摄入,导致机体营养不良,从而影响大脑发育。
坏习惯4:睡眠不足
  大脑消除疲劳的主要方式是睡眠。长期睡眠不足或质量太差,只会加速脑细胞的衰退,聪明的人也会变得糊涂起来。
 坏习惯5:少言寡语
  大脑中有专司语言的叶区,经常说话也会促进大脑的发育和锻炼大脑的功能。应该多说一些内容丰富、有较强哲理性或逻辑性的话。整日沉默寡言、不苟言笑的人并不一定就聪明。
坏习惯6:空气污浊
  大脑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平均每分钟消耗氧气500-600升。只有充足的氧气供应才能提高大脑的工作效率。用脑时,特别需要讲究学习环境的空气卫生。
坏习惯7:蒙头睡觉
  随着棉被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氧气浓度不断下降,长时间吸进潮湿空气,对大脑危害极大。
坏习惯8:不愿动脑
  思考是锻炼大脑的最佳方法。只有多动脑筋,勤于思考,人才会变聪明。反之,不愿动脑的情况只能加速大脑的退化,聪明人也会变得愚笨。
坏习惯9:带病用脑
  在身体不适或患疾病时,勉强坚持学习或工作,不仅效率低下,而且容易造成大脑损害。

让“叛逆”宝宝快乐转型的妙招

1岁以前,果果一直温顺、乖巧。可一到3岁,他好像变了个人似的,特别叛逆、易怒,动辄大哭大闹,令人头疼不已。对于儿子的坏脾气,最开始采取的办法跟大多数妈妈差不多:喝斥、体罚,甚至“关禁闭”。可是果果的坏脾气竟越来越大。

果果正处于人生的第一个“叛逆期”。在此期间,他的自我意识开始慢慢形成,一方面急于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意愿,一方面尚没有足够的自制力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专家建议,在此期间别一味压制宝宝,要试着从宝宝的角度来看问题,耐心帮助他平稳渡过这一时期。这样每个“叛逆宝宝”都会变成“快乐宝宝”,而“烦恼爸妈”自然也就成了“开心爸妈”!

理解宝宝的感受

我不再把自己放在宝宝的对立面,而是学着站在宝宝的立场用心去体会他的感受。

一天,我们带果果去游乐场玩,按计划玩两个小时,可到了要走的时候果果无论如何也不肯离开。他爸一拉他的手他就往地上蹲,还一边大哭一边挣扎。当着那么多人,我觉得特别尴尬。要在过去我早就“动武”了,可那天我竭力让自己冷静,弯腰抱住果果,柔声说:“游乐场这么好玩,我们果果难得来一次.当然不舍得离开,是不是?”大概是没想到我会帮着他说话,果果一愣,哭声小了下来。我抚摸着果果的小脑袋,又说:“可是你看天快黑了,爸爸妈妈也很累了,下次我们再来,好不好?”果果想了想,居然真的从地上站起来,抽抽嗒嗒地跟着我们走了。

找出抗拒的心理原因

理解不等于不立规矩,不过在给宝宝立规矩的时候,对于那些他始终很抗拒的规定,我不再不由分说地“强制执行”,而是找出宝宝产生抗拒心理的原因,再想办法解决。

果果从前习惯开灯睡觉,人们都说儿童在灯光下入睡容易导致近视,我就要求果果关灯睡觉,谁知他很不适应,时不时地为此哭闹。经过观察我发现,果果一般都是在白天受了惊吓或看了电视里的恐怖镜头后,晚上才要求开灯睡觉。想想宝宝在受了刺激的情况下一个人睡在黑暗的房间里确实害怕,我就在果果的卧室里装了一盏小夜灯,允许他偶尔开着小夜灯睡觉。问题就这样解决了,宝宝的情绪也比较平稳。

给情绪找个宣泄口

教育专家认为,很多时候,宝宝有意做出一些大人不允许的事情,是为了宣泄不良情绪或不安感。鉴于此,果果再发脾气的时候我不再责骂或体罚他。

我在书房的一角铺上彩色线毯,放上五颜六色的靠枕,又摆了几种儿子最喜欢的玩具和图书。只要他闹情绪了,我就让他到那个角落一个人静静地待一会儿。实践证明,这个方法行之有效,果果每次从书房出来,情绪都会恢复平静。

寻找宝宝的良好表现

表扬能间接地让宝宝明白是非,所以我更留心果果的一些良好表现,及时地提出表扬。

有次去奶奶家,果果从来不睡午觉,奶奶一逼,他的牛脾气上来了,“哗啦”一声就把桌上的一桶积木扫到了地上。

恰在这时,果果的小表妹妞妞来了,果果对妞妞关爱有加,又是拿吃的又是倒饮料,我便趁机表扬果果“懂事”。如此一来,果果反而不好意思了,不但把地上的积木收拾干净了,还主动跑去向奶奶认了错。

给宝宝一定的自主权

既然宝宝处于逆反期,有些事我们不再做硬性规定,而是有条件地让果果享受民主权利。

针对果果挑食的毛病,特意拟定了好几套荤素搭配的食谱,先请果果“拍板”,再做给他吃;带果果出去游玩时,他想穿那双不透气的新鞋,就给他讲道理,再拿出几双舒适透气的鞋让他挑选。这样,我的目的达到了,果果也觉得自己的意愿得到了尊重,皆大欢喜。

不处处约束

宝宝就是宝宝,不能用你的标准来处处约束他,对他的行为最好“有所管有所不管”。

带孩子去饭店吃饭时,我们可以要求他坐在那儿规规矩矩的,现在只要不影响别人,允许他在餐桌周围尽情活动,以满足他好动的天性。家长和孩子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少了,他的“牛脾气”自然也就改掉了。

妙招”教你成为宝宝的好朋友

孩子是一本书,从童年到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父母都在一页页往后翻,但要真正读懂它却十分不容易。为人父母者往往会发出这样的感叹:孩子越大,就越不了解他(她)。而想要成为宝宝的好朋友,就要从小开始培养。在这方面,心态是最基础的。与宝宝在一起的时候,爸爸妈妈应该告诉自己“我也是个宝宝”,保持一颗童心,这一点很重要。只有这样,爸爸妈妈才能从宝宝的角度去看、去想,与宝宝打成一片,成为宝宝的好朋友。下面就教爸爸妈妈们8招,好好和你的宝宝相处吧。

1.关注宝宝的需要

要细致深入地了解宝宝,关注宝宝的需要。不仅仅是从语言上,还要从他们日常的行为中去感受宝宝的内在需要、潜在需要。

2.尊重宝宝的看法

在与宝宝的沟通中,爸爸妈妈要记住,宝宝也是一个话语主体。所以,在和宝宝交谈的时候,不要只顾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要认真对待对尊重宝宝的看法,并与宝宝进行良性的互动。

3.体会宝宝的感受

当宝宝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他(她)细腻的小心灵会难过半天。父母却只是一味地告诉他(她)“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宝宝觉得父母一点都不能体会他(她)的感受,若父母说:“你很难过吧?我要是你也会有这种感受的。”相信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4.了解宝宝的发展程度

如果父母尽说些宝宝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一些宝宝达不到的要示,相信不但宝宝觉得辛苦、压力大,亲子间对话也势必难以搭得上线。[NextPage]

5.认真回答宝宝的问话

宝宝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宝宝的需要做回答。例如跟你一起去买菜。假如你知道宝宝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是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宝宝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此外,对于宝宝所提的知识性问题,父母也要慎重回答,或带着宝宝一起寻找答案,这样,宝宝以后不论碰到什么问题,都会主动向父母询问。

6.避免用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不能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限你在五秒钟内……”、“我数到一、二、三……否则……”“你应该……”,“你真笨”、“你好坏”、“你太让我失望了”、“不可以……”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威胁、责备、谩骂、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说话语气。

7.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

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能引起宝宝的兴趣,例如:“你猜猜看今天我发生了什么事?”、“你知不知道为什么小宝宝最喜欢恐龙?”、“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来到地球……”等问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能引起宝宝的交谈兴趣。

8.充实宝宝的生活经验

亲子对谈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之中,因此培养宝宝一颗敏锐、好奇的心是很重要的。父母可以带着宝宝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身边的花花草草。路上车子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林林总总,都可以作为谈话的素材,宝宝的观察力会自然而然地提高。

10大妙招培养宝宝的安全感

“爸爸抱抱!”

“妈妈别走”

您家宝宝是否出现过类似的惊恐情况,的确,人人都需要充足的安全感,小孩子更是,安全感对孩子日后成长及发育都有着重大影响,必须从小开始用心培养。

既然安全感对于孩子心理发展如此重要,那需要从哪些方面去注意和培养呢?在此给家长提出10大妙招,相信对建立宝宝的安全感会有很大帮助。

第1招:维持和谐的家庭气氛

当孩子经常处于父母言语不合或是肢体冲突的不安环境中时,孩子会有恐惧的猜测,爸爸妈妈是不是因为我不乖才吵架?他们是不是不爱我了?他们会不会离开我?由于孩子对大人们的争吵无能为力,因此只能躲在角落里暗自哭泣,或是独自生自己的闷气,后者会把这股怨气累积在心中,长大后心中将会有扭曲的价值观。因此,拥有一个安康快乐的生长环境,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是至关重要的。

第2招:经常且规律的亲情陪伴

现在有许多俗称的“假日父母”,即父母平常都将孩子托付给保姆或是长辈照顾,自己则因为工作应酬而很少陪伴孩子,甚至不接孩子回家,孩子难得与父母见上一面。而对于孩子来说,爸爸妈妈就像是玩伴一样重要。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孩子将很难养成良好且规律的生活习惯,安全感自然也就无从建立或培养了。

第3招:拥有稳定的经济基础

这里指的并非是生长在富豪之家,而是指家长有能力维持孩子生活上必需的支出,让孩子衣食无虞。现在时常有父母因为抚育孩子的难题而陷入困境,北京的一位父亲甚至因为上户口不顺利而亲手摔死了自己的儿子,还称“将来受苦不如早日解脱”。所以一定要保证稳定的家庭经济条件。

第4招:故事拉近亲子间距离

故事是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好的桥梁,每个孩子都喜欢听故事,尤其喜欢从爸爸妈妈口中说出来的故事。家长可以固定在家中某一块区域布置一个听故事的环境,可以在床上,也可以在沙发上,每天都有一段固定的时间用来讲故事。一边听故事,一边将孩子搂在怀里,通过这种语言上的沟通及肢体上的接触,从中建立孩子所需的安全感。当孩子逐渐长大后,他学会使用的词汇也愈来愈丰富,此时父母也可以陪伴孩子阅读童书绘本,通过书面引导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不但能够训练孩子的口语能力,同时还能丰富孩子的想像力。

第5招:找出孩子不安的原因

有些大自然或外在环境上的灾害可能使孩子感到不安,比如说地震、天空中的闪电等,这就是有些孩子对大自然感到恐慌的原因,或者是过大的声响、突然的惊吓等,都有可能成为孩子不安的来源。这时父母可以寻求心理治疗师或其他音乐、艺术的治疗,协助孩子重建安全感。

第6招:从游戏中得到安全感

陪伴孩子参与活动,或是通过游戏中的肢体接触,这都有助于建立安全感,父母平时可以多花点心思,设计一些简单的家事、游戏,或DIY手工劳作等,让孩子从做中学,同时也让亲子情感升温,沟通更加顺畅!

第7招:容许孩子哭泣

有时一些小小的挫折就可能让孩子感到很委屈或孤立无援,比如生病、争宠,或是被隔壁小孩子抢走一颗糖果等,这时孩子哭泣只是想要吸引大人的注意力,来寻求一些安慰。不过有些父母却以训斥的方式不准孩子哭泣,此举是不可取的,因为适当的哭泣对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宣泄方式,可以及时排除负面情绪,协助建立安全感。

第8招:别把应酬带进家庭

对于3岁以下的幼儿来说,家中的访客不宜过多或过于频繁。除了孩子可能会模仿大人一些不良习惯,例如打麻将、大声喧哗之外,同时也会因访客的到来而扰乱孩子平时规律的生活作息。对于学龄前的幼儿来说,除了公园或是书店之外,尽量不要带孩子去嘈杂的场所,因为外在环境有太多不可预知的突发状况,单纯而规律的生活环境及作息对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更为有利。

第9招:不要将教养责任推托出去

良好的家庭依附关系对孩子有着一辈子的影响力,养育自己的孩子是父母的责任,保姆或幼儿园等毕竟只能提供协助,根本无法取代父母在孩子心中的地位。而恰巧有些家长的观念就不是特别科学,他们让为既然已经付钱给幼儿园或学校,那么老师就应该负起所有的教养责任。殊不知如果父母不能以身作则的话,那么孩子回到家中一样会受到不良影响,同时也无从建立良好的安全感。

第10招:分阶段排除不安因素

造成孩子不安的因素可能有很多,亲人的离开、吵杂喧闹的环境等,而怕黑恐怕是最常见的原因,此时家长可以渐进式的方法来排除令孩子不安的因素,例如先在房中预留一盏小灯,一边说故事,一边陪伴孩子入睡,或是放点轻松的音乐给孩子以安慰,以徐徐渐进的方式来消除孩子心中的恐惧。

如果一个孩子从小就没有培养起健全、足够的安全感,那么成年后心理上的缺陷将可能无法完全修复。其实想要建立孩子的安全感很简单,只要爸爸妈妈付出全心全意的爱,再加上一个单纯且规律的生活环境,那么在无形的熏陶之下,父母自然就可以拥有一个充满自信及安全感的健康宝宝。

孩子“碰”不起--挫折教育:孩子应该补上的一课

如今的孩子普遍被家庭呵护惯了,在挫折面前往往缺乏足够的抵御能力。为此,一些具有忧患意识的家长纷纷提出,孩子成长得太顺利并非好事,他们应该接受挫折教育,否则他们一旦面对挫折,往往不能拥有正确的心态。在日前举行的某青少年情商训练班上,挫折教育成为最受到家长重视的一门课程。

上海某重点高中读初一的宋醇炀的爸爸,在情商培训班的报名会上告诉记者,他之所以要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是因为他的一位朋友曾有过血的教训———这位朋友是某金融公司的老总,女儿是大队长,品学兼优,人也长得漂亮。有一次她上课迟到了,老师按对待其他同学的惯例让她到门外站一会儿。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她竟然跑到顶楼,然后一跃而下……“只怪孩子平时太顺了,没有受过挫折呀!”浦东莲溪小学四年级同学付卓娅的妈妈也指出,孩子平时在家里很受宠,样样事情都得顺着她,孩子对挫折的承受力比较弱,这次让她来上训练班,就是要增强她的承受力,要让她明白,在社会上随时有可能遇到挫折和逆境。

“其实,孩子在学校里曾遭遇的挫折并不少,根据一份全国性的调查,81%的孩子在学校遭受过‘语言伤害’。因此,对于孩子们来说,挫折是随时可能发生的。”训练班上,老师向家长指出:“假如你到现在还没有告诉过你的孩子‘不管发生怎样的挫折,都要珍爱生命,你的生命永远是最可贵的,那么,现在请用两分钟时间立即告诉你的孩子。”现场立即热闹起来,父母们不敢疏忽,马上补上了这不该缺失的一课。

复旦大学教授顾晓鸣等专家对此指出,上情商培训班只是让孩子接受挫折教育的一种方式,关键需要家长们平时多与孩子沟通,要及时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孩子在平时拥有健康的心态,才能避免在挫折面前发生悲剧。此外,家长还可让孩子参加勤工俭学等活动,孩子遭遇挫折的锻炼经历得多了,才能产生对它的抵御能力。

让孩子全面成长,挫折教育应是不可缺少的一环。

为什么孩子越来越“不听话”?

路路越来越“不听话”

大家都夸两岁的路路聪明可爱,可妈妈最近在抱怨:路路真是越大越不听话了,早上我急着去就上班。他就急着跟我捣乱,我这边帮他穿上鞋了,他那边趁你不注意就脱下亲……平时在家里越是不让他做的事他偏要做,种花我要去他也会用丢捏一招;沙发套后面的拉链也要拉开,掏出里面的东西看看;你刚把玩具收拾到篮子里,他那边又一股脑全倒在了地上;有时他连打火机、插座、暖水瓶都想去碰碰……害得我们每天都要对他“严加防范”。

宝宝的运动能力发展了

随着体格的快速发展,宝宝的身体活动能力逐渐成熟,异常渴望扩大自己的独立活动空间,因此不断地去独立尝试做新的事情。这时,很多妈妈对宝宝的行为会加以阻拦和限制,使宝宝产生不满情绪,自然就跟妈妈对着干了,所以“不听话”。

路路最初的“不听话”就是这样造成的,他只是想运动一下自己的身体,到处摸摸碰碰,只有通过这种运动尝试,他才能不断地获得感性经验,发展运动能力,提高认知水平。如果你像监视“犯人”一样监视宝宝,他想碰什么都被拒绝,只会激发他更强的好奇心,他一旦有机会就会再去尝试。

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必经阶段

宝宝两岁以后,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活动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有所提高,加上他开始意识到了“我”的力量,因而什么事都想参与,但这种表现往往与你的规范相抵触。如果你把自己的意愿强加到他身上,他就会反抗,进而产生挫折感,时间一长就变得越来越“不听话”。

路路就是想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事,想尝试周围的世界,发现自己的能力,可妈妈不仅不理解和支持,还总是想方设法阻止他的“破坏行为”,惩罚他的“不听话”。这不仅会加剧宝宝的“不听话”,严重时还会导致亲子关系的恶化。

让幼儿园老师爱上你的宝宝有绝招

每一位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得到老师的赞赏和栽培,但我们的宝宝并非时刻都那么配合。如何才能让你家宝宝成为幼儿园老师喜欢的好孩子呢?下面就教给您几招!

一、调教出热情、有礼貌的宝宝

现在的孩子们也都很聪明,如果你的宝贝又很有礼貌,那一定会很容易得到老师的青睐。

每天早上送宝贝到幼儿园的时候要记得提醒宝贝和老师打个招呼,当然放学也别忘了和老师再见,如果妈妈不吃醋的话可以让小家伙亲亲老师哦。

二、尽量减少老师的负担,别做“事多”的妈妈

幼儿园的生活是集体生活,孩子又多,不要要求老师对孩子的照顾面面具到,尽量让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不要太特殊。在此提醒一下几点:

1、很多宝宝在家里有午睡前喝配方奶的习惯,准备入园前要尽量要做好调整,如果宝宝较小(不足2岁)或入园初期对新环境缺乏安全感,需要籍此进行安抚,则应在适应幼儿园生活后,配合老师调整习惯。

2、宝贝的衣物整理好,不要等宝贝尿湿了、汗湿了衣服,老师打开书包里面一团糟,最好准备一个塑料袋,方便老师将弄脏的衣服和干净衣物分开装。

3、尽量使用幼儿园统一提供的物品,比如杯子、餐具、毛巾等,如果没有特殊情况,建议不要自己给孩子准备太多东西去幼儿园,现在的所有比较正规的幼儿园的卫生状况还是不错的,如果孩子生病不能上学损失的肯定是幼儿园。同时正规的幼儿园在幼儿入园前必须到指定医院进行入学体检,已经把一些危险的传染源杜绝了。如果你的孩子是自备餐具,那么,老师要每餐后要单独为你的孩子清洗餐具,如果可以请尽量不要在这方面增加老师的负担。

三、对老师宽容一点,出现问题少责备一点

幼儿园年龄段的孩子自我保护和安全意识尚不足以保护好自己,而且老师不可能把每一个孩子都拉在身边不给他们自由,那么在幼儿园出现一些磕磕碰碰总是难免的,也是正常的,如果不是特别严重请不要去质问或责备老师,孩子受伤家长当然心疼,但老师心里也很难受,如果这个时候你更够宽容的说一句:“没事,老师也不要太放在心上。”老师会很感谢你的理解,会在以后的工作中给你的孩子一些特别的照顾。如果孩子受伤次数过于频繁,则应该有技巧的和老师沟通,比如:“老师,我们家小宝总是太淘气,最近总是受伤,还得麻烦您多提醒他一下。”老师自然明白你的意思啦。

四、要看到并感谢老师为宝贝所付出的

幼儿园老师的工作本身就是很繁杂也很辛苦的。所以,当老师们辛苦的忙完一次活动时,请你对老师说一句:“活动太棒了,老师辛苦了!”这表示老师们的辛苦得到了认可,老师们即使辛苦也会觉得欣慰的。

五、不要和幼儿园领导过于亲近

如果对老师的工作有什么建议最好直接和委婉的和老师进行沟通,如果你是通过园长和老师沟通的,那么很可能老师就要丢掉她这个月的奖金了。而且即使你和幼儿园领导关系再好,要知道,每天陪在你宝贝身边的是班级里的老师们。

六、准时接宝宝离园

工作了一天,老师也想按时下班。当然有很多家长下班很晚,不能按时接孩子,那么请记得跟老师说声:“谢谢!”

七、要不要给幼儿园老师送礼

一般正规的幼儿园是不允许老师收红包的,如果能够做到以上几点,不需要红包,老师就会很爱你的宝宝了。如果你真的很想感谢老师,或者某次外出带点适合老师的小东西,老师也会很高兴。但如果平时对老师过于苛刻,即使送礼给老师,她也不见得就会忘记你平时的苛刻,而对宝宝更加关爱了。

惩罚教育的九大原则

孩子究竟要不要惩罚?绝大多数家长肯定会持否定态度。

其实,惩罚的方式多种多样;打骂只是其中的一种,是惩罚的极端性行为。错用、滥用惩罚以致不负责任地对孩子的肉体和心灵施暴,会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长期以往就会使惩罚失效,导致最终“管不住孩子”;而适当、适时的科学的惩罚却能对孩子起警戒作用,促使孩子改正错误,从而收到以罚助教、以罚代教的效果。

所以说,惩罚是一门家教艺术,惩罚能否达到预期的效果,关键是看父母能否使用得当。笔者认为,父母在惩罚孩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原则1:惩罚的“量刑”要适当

惩罚孩子的目的自然是为了引起孩子的良性转化,那么惩罚的“量刑”就必须合乎孩子的行为。

惩罚过重容易引起孩子的对抗情绪,太轻了又不足以使孩子引以为戒。因此惩罚孩子要以达到目的为原则,既不能轻描淡写,又不能小题大做滥用“刑罚”。

大教育家洛克说过“儿童第一次应该受到惩罚的痛苦时候,非等完全达到目的之后,不可中止;而且还要逐渐加重”,其中的道理耐人寻味。

◎专家提示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一种经验,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父母只需要用自己的言语或行动向孩子表示一点点哪怕是极其微小的不满,孩子都会觉得是对他的错误的惩罚,从而自觉改错。因而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惩罚包括间接的和直接的批评。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没收他的玩具,甚至在吃饭时减少他爱吃的菜肴或者让他穿一件旧衣服等等都是惩罚的手段与方式。

原则2:指明“出路”不含糊

惩罚孩子不能半途而废,应要求受罚的孩子作出具体的改错反应才能停止。

家长要态度明确,跟孩子讲清楚他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否则有什么样的后果。如孩子有乱丢东西、不爱整理的习惯,家长在惩罚时就应该让其自己收拾好东西、整理好玩具;使其明白必须要做好,否则又要受罚。

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家长不给“出路”,孩子改错就没有目标,效果就不明显。

◎专家提示

惩罚之所以能促使孩子改正错误,这是教育心理学中的效果律在起作用。效果律认为:孩子“快乐则接受;痛苦则拒绝”,要使孩子继续或终止某种行为,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或惩罚来做到这一点。

事实上,有很多事情是不可能通过奖励的办法让孩子满足的。如孩子故意损坏东西、坚持“顶风作案”、乱提不切实际的要求等,这种情况下奖励就不起作用,惩罚却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

原则3:罚了又赏要不得

父母教育孩子要相互配合,态度一致,赏罚分明。

该奖时就要郑重其事甚至煞有介事地奖,让孩子真正体会到受奖的喜悦;该罚时也应态度明确、措施果断,让其真正知道自己错之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知错即改的品行。如果在对孩子实施惩罚之后,父母中的一方认为孩子受了委屈,随即又用钱物或食品来安慰他,这将会使惩罚失去作用。

实践证明:惩罚——奖励——惩罚的恶性循环会使孩子产生认知偏差,错误地将犯错和受奖联系起来,从而使惩罚归于失败。

◎专家提示

诚然,惩罚不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还有一个使用方法的问题,正确使用可以以罚代教,如果使用不当,则会使孩子的坏习惯变本加厉。如有些儿童在感情冲动时会用坚持错误行为来报复惩罚。而惩罚的反复执行要么使孩子产生恐惧父母的神经官能症,要么使孩子破罐破摔,对惩罚“逆来顺受”无所谓,这都是不足取的。

原则4:及时惩罚莫迟疑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的效果部分是来自条件反射,而条件反射在有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的间隔时间越短则效果越好。

所以家长一旦发现孩子的行为有错,只要情况许可就应立即予以相应的惩罚;如果当时的情境(如有客人在场或正在公共场所)不允许立即作出反应,事后则应及时地创造条件尽可能使孩子回到与原来相似的情境中去,家长和孩子一起回顾和总结当时的言行,使他意识到当时的错误行为,并明确要求他改正。

原则5:劣性转嫁不可有

俗话说:“世事不如意者常八九”,日常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不顺心的事情。父母在心情不好时很难把握好自己的感情,容易使自己恶劣的情绪转嫁到孩子身上,其后果往往不堪设想。

一来孩子无过受罚,父母小题大作,会使孩子感到有失公理。二来如果此时父母再因不能自制而使惩罚无限制地升级,则往往会激化孩子对父母的反抗情绪。因此,建议父母切勿在醉酒之后或自己心情不佳、情绪低落、脾气暴躁等时候惩罚孩子,以免过激失态,影响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和威信。

原则6:讽刺挖苦最忌讳

父母惩罚孩子应力戒讽刺挖苦,更不能自恃“孩子是我生的、是我养的”而随意用恶毒的语言指责谩骂孩子。

实践证明,讽刺挖苦和恶语谩骂已超越了孩子的理智能够接受的范围,将会刺伤孩子的自尊心。

因此,做父母的应该牢记自己惩罚孩子的目的是帮助孩子改正错误,决不是为了图一时嘴巴痛快而去刺激孩子灵中最敏感的角落——自尊心。

有些家长在惩罚孩子语言不文明、满口脏话时,自己也“出口成脏”,这就使得训教效果大打折扣,甚至失去说服力。

原则7:事后说理不可无

管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着教与被教的关系,但教育孩子仍当以理服人。惩罚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惩罚之后必须要及时与孩子说理,否则,孩子在忍受了惩罚之后还将会依然如故。所以,家长在罚了孩子以后要通过说理、剖析的方式使孩子明白他为什么会受罚、知道犯错误的原因,讲清楚如果坚持犯下去将有什么后果。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惩罚只是一种劣性条件刺激,其效能是短时的,不能持久。受罚的孩子改正了错误并不等于他已明白事理,并不能保证他下次不会再犯。因此,让孩子明白自己受罚的原因才是根除错误的关键,说理是惩罚孩子之后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步骤。

原则8:点到为止莫唠叨

有些家长训教孩子喜欢没完没了,而且还时不时地喝问孩子“我的话你听见了没有?”孩子慑于家长的威严,为了免受皮肉之苦;只能别无选择地说“听见了”,其实他可能什么都没听进去,甚至左耳听了右耳出,根本就没听。

孩子之所以说知道了,只是顺着家长的意思,为了早点结束训斥。于是,当孩子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时,家长便感“痛心疾首”,随即说孩子“不把我的话当回事”,当成了“耳边风”,说孩子“不听话”。其实这并非孩子不听父母的话,而是父母的唠叨太多了,让孩子分不清主次,不知道听哪一句为好;再者,经常性的唠叨多了,也会导致孩子耳朵“失聪”,对家长的话产生教育心理学中的“0反应”,无动于衷,使训教失去效果。

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务切要改掉爱唠叨的毛病,凡事点到为止,然后观察孩子的反应再采取适当的应对措施。

原则9:就事论事莫牵连

孩子作为受罚者的角度来讲,最厌恶父母“倒咸菜梗”,一事既出又将陈年老账翻出来。

可作为过来人的很多家长却不了解这个道理,训教孩子时总忘不了东扯西拉、横牵竖连,说出孩子的种种不是来,有的甚至将孩子说得一无是处,直至忘记了本次训教的主题。

孩子怎么样呢?反正自己没有一处是对的,以前取得的成绩、改正的缺点家长都看不到,自感自己天生是挨训该罚的料(有的甚至认为父母是在找茬整他),对改错失去了信心,也就破罐破摔、我行我素,这样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所以,家长训教惩罚孩子务必要一事一议,就事论事,切勿搞牵连、翻陈账。

孩子很小气父母该怎么教育?

充满阳光的小宝宝大多数很可爱,但有时也存在小气的“小毛病”。尤其幼儿园中班以前年龄段的孩子“小气”表现更为突出。

一般而言,小气并非是小宝宝成长过程中的大毛病,应该是成长过程中的准必然环节。但是,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如果任由甚至鼓励宝宝小气,会对宝宝情商与人文性格的良好发展存在不利影响。长期以往让宝宝形成一种小气的性格,严重者会影响宝宝长大后的人际关系的培养。

因而,从人文教育角度而言,小宝宝过分的小气这需要家长和老师加强教育引导,以帮助小宝宝塑造良好的人文性格。

针对孩子小气,家长可以经常邀请朋友们的或邻居们的孩子来家中玩。引导鼓励孩子拿出玩具呀,食品呀与小朋友分享。开始时,可以让孩子拿出他玩腻了、不要玩的玩具出来,以后逐渐鼓励孩子拿出最好的东西与朋友分享。

同桌时,平时家里有东西吃,不要归他一个人吃。一定要按家人分出几份,他只能享受其中的一份,千万不能让他多得。不然,他就会越来越变得自私、小气。在他明确了家庭“共享”的规矩后,可以有意把爷爷、奶奶或其他人的那份,让他送去。鼓励他经常做这种事。做了,就要大肆表扬。要知道,孩子是十分喜欢听好话的.孩子不是因批评而进步,而是因表扬而进步。表扬可以有效强化的孩子们的行为和意识。

如果,你能坚持这样做,可以相信孩子就一定会变得越来越懂事,“小气”也会变成“大气”了。

怎样才能让孩子怀着愉快的心情记忆

有一家儿童教研机构曾做过以下的实验:准备三段文字,字数都在120个字左右。第一段文字是表扬孩子的内容;第二段文字是与孩子无关的事件描述:第三段文字是批评孩子的内容。然后,在6天里,每天给孩子念一段文字。检查孩子记忆的结果发现,表扬孩子的内容,孩子记忆住了80%以上;批评孩子的内容,孩子记忆住了50%左右;而与孩子无关的内容,孩子只记住了22%左右。自此我们可以看出,使孩子愉快的内容,孩子易于记忆(成人也同此理)。

后来为了探讨识记时心情对孩子识记的影响,他们又做了一个实验,让孩子在以下三种心态下识记;第一,心情愉快状态下识记;第二,心情烦躁、伤心状态下识记;第三,心情淡然、无所事事状态下识记。结果发现在心情愉快状态下,孩子记忆成绩在70%左右;心情烦躁、伤心状态下,孩子记忆成绩在20%左右;心情淡然、无所事事状态下,孩子记忆成绩在40%左右。

因此,让孩子在识记时保持愉快的心情是有利于提高记忆的。怎样使孩子心情愉快地进行记忆呢?

①在识记前,父母要尽量表扬孩子,指出孩子以前的优秀表现,如“上次你记忆XX,记忆得真快,记忆力太好了,如“上次你记忆 XX,记忆得真快,记忆力太好了,大家都夸你聪明。这次你一定也能记得更好”。这样通过表扬孩子以往所取得的优秀表现,使孩子不但能感到心情愉快,而且还能提高自信心。

②在孩子整个记忆过程中,父母要始终表现出关心和对孩子的充分信任。表情应是惊喜的和赞美的,这样会给孩子信心和勇气,使他们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护,孩子会感到无比的欣喜。

③当孩子识记完后,无论孩子完成的成绩怎样,只要孩子努力了,尽力了,父母都应诚心诚意地表扬他们。尤其是在孩子成绩不理想时,更不要恶语批评,一定要让孩子感受到完成后的喜悦。这样会增强孩子记忆的信心,这本身也会给孩子留下愉快的记忆。

德国父母:让孩子做完整的人

德国是原料缺乏的国家,今天它所取得的经济成就虽然主要依靠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专业力量,但家庭教育与职业引导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

德国提倡的口号是:培养一个完整的人,因为孩子是一个活泼的完整的人。德国儿童教育的特色是把教育的责任归之于父母,认为儿童阶段父母是家庭教育的主人。德国宪法明文规定:教养儿童是父母的自然权利和义务,政府对孩子教育站在辅助的立场上,真正担任教育责任的是父母。

德国80%以上的孩子对自己的印象颇好,特别是他们感激父母在人格、修养方面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们欣赏的共同特征可概括为:勤奋、认真、按计划办事、言而有信并值得信赖。

尽管德国家庭普遍较富裕,但孩子们从小就养成了相对独立的习惯。与东方的孩子相比,他们较少有依赖他人的意识。大部分孩子在中学阶段就有打工挣钱的经历,特别是在假期。中学毕业或到一定的年龄后,孩子们会在父母的指导和自己的选择下离开家庭或家乡到外面去开创自己的生活道路。

父母们在家教中十分注意孩子成长关键时期的指导。

1、孩子出生后,父母便给孩子一个银行账户(在德国5马克即可开一账户)。为的是让孩子从小就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财以便懂事后有计划地支配自己的零花钱和打工钱。

2、为陶冶情操,鼓励孩子参与各种活动,特别是手工活动,如家庭布置、花园布局以及机器维修。

3、随着年龄的增大,孩子遇到的个人问题和烦恼增多,父母注意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既说出自己的观点,又尽量去理解孩子。

4、在择业问题上,尊重孩子意愿并加以适当引导,确保孩子有一个自己喜爱的职业。

让孩子充满“幸福”地活着

要让孩子珍爱生命,要让孩子充满"幸福"地活着,父母的责任尤其重大。父母首先应帮助孩子树立"六种意识"。

六种意识助孩子健康成长

拥有健康的身体。身体是快乐之源:身体是"1",事业、功名、金钱等等是在其后追加的"0"。有此"1",则成功无限累进;失此"1",则一切归"0"。笔者的一位朋友,孩子小的时候,他曾带孩子到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参观,孩子看到了另一个世界,从此明白:健康本身就是"幸福"。每个孩子都应该做出选择:是做弱不禁风的"豆芽"或早熟多脂的"肥仔",还是做一个体魄康健的"风速少年"?这是起跑线上的较量,注定将来谁会"更高更快更强"!

养成认真的态度。明智的父母不会只盯着孩子的分数,而会让孩子养成"认真的态度"。端端正正地写字,如同做人一样正直;一丝不苟地做事,这是对人也是对自己的尊重……一位伟人说,世界上的事怕就怕"认真"二字。高尔基则说:"哪怕是小小的一点自制,也会使你成为强有力的人。"成功总是从点点滴滴的累积开始。只要孩子能"较真",哪怕他得不到"第一",不能成为"三好",又有什么关系!不可能每个人都能当总统或CEO,但是有了"认真的态度",他会有一个负责任、不敷衍、不苟且、不怠惰的人生。

学会趋优的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这样一个知识爆炸的时代,面对书山学海,仅仅以"勤"、"苦"做舟楫已远远不够,"汪洋中的一条小船"面对学海的风吹浪打,只会遭受没顶之灾。一个人纵使有超人的毅力也不可能把"海水"吸干。父母应该让孩子知道,善于学习的人是那种具有自己的学习方法的人;方法好比罗盘,能指引人事半功倍、在最短时间内达到目的地;学习不是死记硬背,而是建立在理解基础上的一种"益智游戏"。这就是所谓"学会学习"吧!

培养合群的性格。独生子女问题早已广受关注,"小皇帝""小公主"们的自我中心意识特别强,因此如何使他们学会与人共处,显得十分重要。要让孩子明白,如果不能合群,学习上就会"独学而无友,必孤陋寡闻",在生活上会"一根筷子轻轻被折断",在将来的事业中也难免"一支竹篙难渡汪洋海"。诚信和谐、共处双赢、互利互助、优势互补等等,都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应当让孩子把它们当作"座右铭"!这就是"学会生存"。

增强进取的精神。对一个孩子讲"浮士德精神"可能过于抽象,但是让他尽早读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吧,让他知道这样的道理:永不停息的追求,面对挫折的抗打击能力、"再坚持一下"的意志品质、永不服输的勇气,将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对于家长来说,也许带孩子进行一次远足、一次登山、一次攀岩,比起关起门来的训斥教导,更会激起孩子挑战的雄心。

鼓励创新的欲望。我孩子的画作曾获省级比赛二等奖,作文得过全国"新概念做作文"奖,在校学习十分轻松……有家长问"秘诀",我实在说不出。其实,他只是不愿把时间"浪费"在各种"特长班"上,他只是喜欢自己动手做玩具和异想天开地在纸上画天空和风,他只不过喜欢捉迷藏一般地破解我的电脑密码,他只不过喜欢"破坏性"地拆装所有东西,他只不过喜欢跟着电脑学那种字正腔圆的美式英语,他只不过会从因特网上查找资料,他只不过是为了看看黎明的天空变化而从凌晨三点钟一直做到六点多并记下他的观察,他只不过热爱动物百科并想把家里变成动物园甚至想羊一头"可爱的恐龙"……而我也只不过总是欣赏他的这些"创造",并赞美他是一个"有想象力的孩子"!

当这六种意识内化为孩子的生活习惯,也就具有了最重要的六种素质。这会使他们觉得生活和学习其乐无穷!

努力做个合格家长

一个合格的家长必须时时自问:我想让孩子养成"六种意识",我自身是否具有那些素质?

一个合格的家长必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前,你要注意以下事件:某国家级科研机构的博士后跳楼身亡,某知名高校的著名化学家吞剧毒自杀,原因是"压力大"或没有能得到某院士衔-他们是"不幸"的;某调查称,中国人普遍缺乏"幸福感"-也就是说大多数人是"不幸福"的;某大城市中学生集体自杀-因为他们对学业充满"恐怖"……

一个合格的家长要思考:这种从名人到百姓的"不幸"、"不幸福"直到中学生的"恐怖",会否使孩子对生命产生一种虚无感?假如孩子此时问你"活着是为什么?"你该如何回答?

一个合格的家长应当明白:如果只注重分数而不注重素质,那么孩子今天可能会考取高分或进入一所名校,但是你无法保证他将来的幸福。

一个合格的家长应回望自己的童年,并与今天的孩子进行比较。你会发现,现在的孩子比20年前的孩子要"艰难"得多:现在一个9岁的学生,书包有8斤重,而家长却还要给孩子加上无数的"课外作业"。所以,请家长们不要再"逼"孩子,更不要拔苗助长!还孩子以童年,多谢同情与理解,共担痛苦,共享快乐,与孩子一起成长!

一个合格的家长应该与学校和社会一起,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实为"幸福感教育"!教育如果失去了"幸福感"这个核心,无论换成什么"招牌",都是失败的教育!

3岁半孩子说恨死自己 智慧妈妈解析话中潜意识

那天晚上,我正在电脑前忙着。3岁半的儿子旸旸一个人在床上玩。突然,我听见一个令人十分震惊的声音:“妈妈,我真想杀了我自己。”

这个声音很细微,带着一点沮丧,仿佛压抑了许久之后的火山爆发。

我当时就觉得应该将手中的活儿搁一下,因为我知道:孩子的有些东西是不能等的。心理专家说过:“对早期心理问题的熟视无睹,引来的将是最终的不可收拾和后悔莫及。”

可是,究竟是什么问题,使一个3岁半的孩子说出如此伤心透顶的话?我开始反省自己。

疑问一:

小家伙是不是寂寞了

这段时间,我一直赶着出版社的稿子,除了自己放松时逗儿子开心一下,其他时间几乎全在电脑桌前。而旸旸的爸爸这段时间也工作繁忙,常常等我们第二天醒来才能见到他。

外婆每天把旸旸接回家后就忙着做饭,她吃完饭正忙着在厨房洗碗呢。

“小家伙是不是寂寞了,想用这话引起我的注意?”于是,我侧过头问:“旸旸,你是不是很不开心?”

“是的,妈妈。都是我害了你们!”旸旸强忍住眼泪说。显然,他感到不安全了。我应该让他重新获得一种安全感。

“来,妈妈来陪你。”我整理好桌面的东西,走到旸旸跟前,抱起了他。我要让他知道,在他需要的时候,一定会有人关心他,他是安全、幸福的。

我一边搂着他,一边摇着他,像小时候那样,让他依偎在我的怀里。

“哇……”旸旸开始大哭,“都是我害了你们,我真想杀了我自己。”旸旸一边哭一边大声嚷着。

疑问二:

从动画片里学来只言片语

我依旧摇着他,让他尽情地哭,尽情地说,尽情发泄压抑在心中的不快,并用手轻轻拍着他的背,试探着问出他心里的想法:“旸旸,是不是我们都管自己上班,没有人理睬你,你感到很孤独?”

“是的。”旸旸说。

“是不是你很想叫妈妈、外婆和爸爸跟你玩,但觉得我们都在忙,怕打扰我们,想忍住不叫我们跟你玩,可最后又忍不住了?”

“是的。”旸旸偎在我怀里,一动不动,眼泪慢慢止住了。看来,我猜得没错。他已经因为有了倾吐和我的抚慰与理解而感到些许的慰藉了。

下一步,我得让他接受自己,让他更有安全感:“哦,妈妈明白了。我们旸旸真懂事,像哪吒一样会替爸爸妈妈着想了!不过,在爸爸妈妈心中,旸旸才是最重要的,上班是为了给旸旸买奶粉,给我们全家买米、买菜呀。”

我尽量用旸旸熟知的、能接受的事例跟他说理。“旸旸已经长大了,所以妈妈才放心地上班。如果你觉得很需要我们陪,你直接说出来就可以了,我们会安排好的。”

旸旸显然听懂了,脸上有了些光彩。我觉得还不能就此打住,我得告诉他,我们是一家人,不存在谁“害了谁”,更不能随口说“杀了自己”这样的过头话。

我顿了顿,继续说:“旸旸,你刚才说‘都是我害了你们,我真想杀了我自己’这句话是谁说过的?”

“哪吒这样说的呀!”

“是不是哪吒因为自己害得爸爸妈妈被抓走而很恨自己?”

“是的。”

“旸旸是不是觉得你让在上班的爸爸妈妈陪你,也会影响我们?”因为和儿子一起看过动画片,所以我很快地找到了儿子在做的类比。

“是的。”答案完全在我的意料之中。

我必须让懂事的儿子不那么刻意压抑自己。于是,我搂紧了儿子:“傻小子,我们是一家人,谁也不会害谁。你想想,哪吒如果杀了自己,那最后谁来救他的爸爸妈妈呀。以后不能这样说话了。妈妈很能干,肯定会安排好工作和陪你的时间的。来,我们一起玩吧!”

于是,儿子的欢声笑语又回来了。

专家分析

综观这件事,家长确实处理得比较好。

首先,当她发现儿子有心理压抑的迹象时,能立即敏感地意识到,然后通过言语和行动的抚慰,立即给予孩子安全感的重建。

接着,家长让孩子尽情哭诉,发泄郁积的压抑情感,使得孩子有一种发泄后的心平气和。

在此基础上,母子俩进行平等的对话沟通,了解真正的原因,并表示理解和支持,让孩子接受自己,接受家人,最终不再压抑。

家长一定要学会关注孩子的心理敏感期,一旦发现问题必须要有坦诚的态度,这样才能逐步建立牢固的亲子关系。

要从小重视宝宝的情商

情商——又称为情感智力或情感智慧(道德品质、心理素质、艺术修养、兴趣爱好、社交能力、体质、体能等因素)。

什么是情商?

情商是指良好的道德情操,是乐观幽默的品性,是面对并克服困难的勇气,是自我激励、持之以恒的韧性,是同情和关心他人的善良,是善于与人相处、把握自己和他人情感的能力等。简而言之,它是人的情感和社会技能,是智力因素以外的内容。

(EQ)仅仅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多指——情感智力。

随着世界步入网络时代,人际交往的增多,情绪智商越来越被人们重视。它被人们普遍认为是通往成功的必备素质。丹尼尔教授认为:个人的成功,智商的优劣占20%,情绪智商的优劣占80%。由此可知,如果要造就一个优秀的孩子,让他将来事业有成,从小就要重视情商的培养。

如何培养宝宝的情商呢?

一、EQ教育对父母的要求:做权威型父母

1.尽力为孩子创造标准的成长环境,又确定明确的限制。

2.指导孩子有自己的主见,欣赏孩子的独立性。

3.培养他们对家庭、同伴及社会的责任感。

4.反对孩子的依赖性行为,鼓励和赞扬孩子的能力。

二、培养的方法

1.鼓励孩子的同情心

要让孩子关心爱护他人,亲身经历是必不可少的。某些了解中的情商技能,尤其是人际关系只有通过亲身经历、体会才能有效地在情感大脑中发育出来。例如:给别的小朋友擦眼泪、帮病人拿药…….

2.诚实与正直

诚实和正直是必不可少的良好品德,所以,从小就应该教会孩子具备这两种品德,而且要始终如一地要求下去。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对诚实的理解会有所改变,但标准不应该有任何改变。

孩子很小时,就可以和他共同欣赏某些图书和电视节目,玩建立信任的游戏,了解孩子隐秘内容的变化,并不失时机地与他们讨论诚实和伦理道德问题。

3.培养负面道德情感

惭愧感和内疚感不是坏的情感,只要使用恰当,便能有助于培养有道德的孩子。如何恰当使用惭愧感和内疚感,要根据孩子的性格而定,但它们的恰当使用可以使全家成为一个新的整体。

4.现实地看待、思考

正面故事是培养孩子现实地思考能力的最好方法,不管是你自己编的,还是读现成的。如果你能现实地思考自己的问题,你的孩子也绝对能学会这种本领。不要向孩子隐瞒真相,即使那是件极端令人痛苦的事情。

5.培养孩子的乐观主义

孩子们应该养成乐观向上的性格,从而能更好有效地对付忧郁症等身心疾病。与孩子相处时,父母必须乐观一点,孩子们最容易学到父母的言行。

6.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能通过自己的经历学会解决问题。因此,父母应为他们提出问题,并让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不要总是插手其间。

7.培养孩子的社会技能

⑴教会孩子掌握说话的技巧

说话技能可以帮助孩子得到社会门票,从而为他们和社会接轨前作好准备。

说话技能包括介绍自己的情况、询问别人的情况、表达你的兴趣和接受对方等等。

⑵给孩子快乐的源泉—幽默感和愉悦感

尽管孩子们讲笑话和使别人发笑的能力因人而异,但每个孩子都有欣赏幽默的才能。不同年龄,幽默的作用也不一样,但在他人的一生中,自始至终都有助于与别人相处,应付一系列问题。

⑶教会孩子交友的技巧

交友对孩子来讲,绝不仅仅是有同玩的伙伴那样简单,这为他今后步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尽管大人不可强迫孩子与别人相处,但可以用实例来告诉他,朋友在他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保证让孩子有机会掌握与自己年龄相适应的交友技巧。

8.培养自我激励

事实证明,父母越是对孩子抱有希望、抱有信心,孩子对自己的期望值也就会越高,而这无疑对孩子的生长是极有好处的。因此父母应要求孩子勤奋学习,多花时间帮别人做事、干家务、阅读书籍以及了解外面的世界。为孩子提供机会,使他们掌握自己学习的方方面面。

9.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大多数孩子对努力和能力概念的理解有所偏差,他们会错误地认为只有能力强的人成功机会多,努力是没有用的。这个发育上的变化要由父母来补偿,父母可以培养他们持之以恒的精神。

宝宝更聪明的方法:左右脑均衡开发

医学发现,新生儿的脑神经细胞约为140亿,和成人的数量差不多,也就是说小婴儿已具备成人的智力潜能,只要“输入指令”(学习事物),它就能够被“激活”,因此,想要孩子完全发挥大脑的作用,就必须先了解宝宝小脑袋里的秘密通道,根据需求来设计学习内容。

左右脑机能存在不同

大脑分为左脑和右脑,这已是目前医学可以证实的。加州理工学院的罗杰·史贝利博士在分割大脑的实验中发现,左脑与右脑这两个半球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在进行思考,左脑偏向用语言、逻辑性进行思考,右脑则是以图像和心像进行思考,并以每秒10亿位的速度彼此交流,尽管如此,这左右脑彼此的运作并非分工式进行,而是互相支持、协调。下面就让我们更清楚地看看左脑与右脑的机能差别。

左脑

1.左脑与右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掌管其运动、知觉,因此,右耳、右视野的主宰是左脑。

2.最大的特征在于具有语言中枢,掌管说话、领会文字、数字、作文、逻辑、判断、分析、直线,因此被称为“知性脑”。

3.能够把复杂的事物分析为单纯的要素。

4.比较偏向理性思考。

右脑

1.右脑与左半身的神经系统相连,掌管其运动、知觉,因此,左耳、左视野的主宰是右脑。

2.右脑掌管图像、感觉,具有鉴赏绘画、音乐等能力,被称为“艺术脑”。

3.具有韵律、想像、颜色、大小、形态、空间、创造力……

4.负担较多情绪处理。

5.比较偏向直觉思考。

左右脑要互相合作

左右脑的运作流程情形,是由左脑透过语言收集信息,把看到、听到、摸到、闻到、尝到,也就是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五感,接收到的信息转换成语言,再传到右脑加以印象化,接着传回给左脑逻辑处理,再由右脑显现创意或灵感,最后教给左脑,进行语言处理。

左右脑要均衡开发

对于婴幼儿而言,只要掌握大脑的主要功能,日后便可以分枝发展出更多、更复杂的能力,而左右脑主要的功能则可综合为语言、记忆、阅读、数理思考、创造与解决问题等6大类,家长应该在宝宝的大脑定型之前,以轻松、自然的方式,帮助孩子将左右脑的各种能力诱导出来,也就是透过游戏来开发左右脑的机能。

接下来介绍的这些游戏,便可刺激0~3岁宝宝6大能力。爸妈在带着孩子玩的过程中,只要略加变化,就会有玩不尽的招数!

0~6个月的游戏点子

★将绳子的一端绑在宝宝的手上或脚上,另一端则系着玩具,悬挂在宝宝正上方,让他观察身体的动作与玩具的关系。

★突然从各种不同的角度,拿出宝宝最喜欢的玩具给宝宝看。

6~12个月的游戏点子

★当宝宝有模仿的行为出现时,对宝宝做一些夸张的动作,诱导他模仿。

★将宝宝喜欢的玩具放在不同的容器中,鼓励他自己取出来。

★在宝宝爬行的路径中放置障碍物,鼓励他爬过或移走障碍物。

1岁的游戏点子

★把糖果藏在手里,让宝宝猜猜在哪一手?

★给宝宝有盖子的容器,示范拿掉、套上盖子给他看,鼓励他模仿。

★把玩具放在高一点或远一点的位置,鼓励宝宝去拿。

2岁的游戏点子

★让宝宝学习扭转门把开门或关门。

★让宝宝学习开关水龙头。

★训练宝宝解钮扣与拉链。

★让宝宝学习走楼梯。

3岁的游戏点子

★玩拍手的游戏,让孩子模仿节奏规律。

★玩“老师说”的游戏,持续说“老师说”,或持续不说“老师说”,最后混合两种做法。

★将绳子打个简单的结,鼓励宝宝自己去解开。

★给宝宝一杯水,让他试着将一半倒入另一个杯子里。

★放宝宝喜欢的录音带或卡通影片,中途关掉,鼓励他自己去打开。

让孩子爱上图书 家长您得先学招

所以说孩子的教育也是一门学问,让小朋友多看书当然是好事,不过幼儿阶段的孩子是不可能独立进行阅读的,家长的陪读尤为重要。如果掌握了科学的辅导方法,渐渐地您会发现您的小孩在起步阶段就能跑在前头了。

在发觉照本宣读对小孩阅读没有帮助之后,王女士采纳了老师的建议,让小孩看着图画自己讲故事。

【同期声 家长 王芳 她能够读图 所以她后面就按照自己的话就去读图读图的话就能够很顺利地把这个故事读下来了】

一段时间下来,王女士发现孩子的表达能力越来越棒,也喜欢看书了。广西民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老师说,这就是陪读的好处,如果家长引导正确,每一位孩子都会爱上图书。首先我们从选择书本做起。

【选图画精美的图书】

【同期声 广西民族大学附属幼儿园老师 黄玲 我们会选择一些图画比较漂亮的精美的并且它能够跟下面的文字高度对应的图画书】

【创造安静的阅读环境】

而给小孩阅读的环境也很重要,睡前讲故事是一个方法,但最好还是能在家里辟一个安静的地方,摆上书桌,给小孩创造读书的氛围。

【创造性地讲故事】

一个故事可以重复很多遍,哪怕是童话故事,家长适当地把生活中的场景加入进来就能增加孩子的兴趣了。让小孩讲故事或者排演童话剧也是很好的方式。

【同期声 广西民族大学附属幼儿园老师 黄玲那个童话剧表演 像故事表演 都是我们在阅读活动当中的一些延续活动就是为了让孩子们保持对这个读本的一个兴趣】

广西民族大学附属幼儿园的老师说,其实从零岁开始家长就可以让娃娃接触图书了,幼儿阅读和成人读书不一样,小孩咬书,撕书也是他对书本的一个反馈,多看书能够培养孩子对书的概念。不过家长陪伴很关键,不管工作多忙,每天最好留出十分钟的时间和您的孩子一起阅读。

【同期声 广西民族大学附属幼儿园老师 张立华 每天就抽出十到十五分钟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来亲子阅读 这是一个多么幸福多么美妙的时刻呀】

宝宝幼儿园常见委屈及解决策略

当宝宝从幼儿园回来后眼泪汪汪地在家里呆坐着,

或者死活不肯去幼儿园,

当宝宝诉说在幼儿园受了委屈……你该怎样与老师沟通,

又该怎样安慰自己可怜的小宝贝儿?

三四岁的宝宝入园后会遭遇各种各样的问题:不适应幼儿园严格的作息时间而被老师当做“捣蛋鬼”揪来批评;孩子带去幼儿园的球和小自行车屡被其他孩子抢用;孩子好不容易被选上文艺汇演的舞台,却在最后一刻遭淘汰,而老师忙于最后的彩排,对“落选宝宝”并无一句安抚;幼儿园屡屡遗失公用玩具后,老师提出来,所有的孩子在离园前都要把裤兜翻过来检查……遭遇这些“事件”,身为父母,我们的情绪可能是气恼、愤懑,又特别地怜恤受委屈的宝宝……要不要就孩子的心态和情绪去跟老师沟通一次呢?到底哪种方式更有利于宝宝的教养,也更有利于幼儿园师生关系的和谐发展呢?

妈妈经验:哪些情况需要父母介入沟通

丁丁妈:当幼儿园严格的作息时间已经成为孩子对幼儿园抵触情绪的源泉时。

丁丁去了幼儿园,别的还好,就是时间长达两个半小时的午睡成了丁丁的梦魇。他是那种白天睡得很少的孩子,晚上8:00上床,早上7:00醒,睡得很足,非常不适应幼儿园里漫长的午睡。丁丁躺在小床上煎鱼,只要老师一转身,他就撩拨附近床铺的其他小朋友,做鬼脸,翻筋斗,发怪声,受到老师的多次批评。我也很急,求救于其他小朋友的妈妈,她们对我“秘授机宜”说,应该尽量缩短丁丁晚上的睡觉时间,比如,让他熬到10点钟再睡。这个法子我试了,行不通,一到晚上8:30,丁丁已经困得不行,好像用火柴棒去把他的眼皮撑起来,都撑不住。丁丁老受批评,越来越不喜欢幼儿园,每天吃午饭的时候就紧张,生怕睡不着。丁丁越紧张,就越睡不着,等孩子们三点钟起床去玩桌面游戏时,丁丁反而哈欠连天,直想睡觉。老师更生气了,更认为丁丁是有意在捣蛋。

解决方法

因为丁丁委屈得不得了,我只有背着他去跟老师做了一次沟通。我说了我们全家延迟丁丁睡眠的努力,老师的态度马上和缓下来,她反而安慰我说:“丁丁的作息时间也是不错的,将来去了小学是没有机会午睡的,丁丁会很习惯,其他小朋友反而要重新适应。”我提出可不可以让丁丁不午睡,老师很为难,说这样做可能会引发其他小朋友的攀比——比如有的孩子纯粹是为着贪玩不午睡,他也许会说“为什么丁丁可以不睡觉我不行,这不公平!”老师认为这会引发管理上的混乱。最后,我与老师商议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与丁丁约定先睡半小时,如果半小时后还睡不着,老师就带他去活动室玩一些折纸类的游戏(此时,别的孩子都睡着了,不会发现丁丁的“特殊待遇”)。一个人玩纸艺是很容易发困的,一般玩了半个多小时,丁丁的眼皮就耷拉下来,老师会带他去睡觉。现在,丁丁对上幼儿园要午睡这件事,已经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了。

媛媛妈:当孩子在幼儿园的正常权益老是受到其他孩子抢占时。

我家媛媛所在的幼儿园是一所有着体育传统的幼儿园,从中班开始,孩子们都要学习滑旱冰、骑小自行车和打少儿排球。旱冰鞋、小自行车和排球都是自备,原则上都是自用。我们都给媛媛买了最好的装备,生怕孩子的运动安全有个差错。结果呢,全班小朋友的装备都放在一起,老师一说“开始”,媛媛的好东西都被别人抢走了,轮到她拿时,球是瘪的,小自行车是没有辅助轮的。媛媛回家哭得梨花带雨,奶奶心疼地说:“你可以告老师呀!”媛媛哭道:“老师不管这事,让我自己找小朋友解决!可是我不敢……”

解决方法

我很快意识到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看着媛媛无助而伤心的眼神,我知道这件事给她造成的阴影可能一时半会儿难以消除,长此以往,她会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欺负人的,就是恃强欺弱的,这不好。我去找老师沟通,老师听了媛媛的情绪反应也很吃惊,她说,把所有的装备放在一起混着玩是她的主意,目的是不想让四五岁的小孩过早地觉察到“贫富差距”,她却没有料到孩子之间,却由此有了“强弱差距”。经过反复思量,我们一起想了一个“相对公平”的办法,将全班36个孩子分成四组,每组轮着有一次选装备的优先权,这就使得买了普通装备的孩子,与我家媛媛一样瘦弱胆怯的小朋友,一样有着选择较好装备的机会,同时又不让他们觉得老师在帮他们,不伤及他们的自尊。

这两天,这个问题已经解决了,媛媛很高兴地回来告诉我说,孩子们已经打破了一个人独玩的局面,三三两两组合起来玩。因为,谁都想玩好球,骑好车,如果你这次不想到别人,下次别人也不带你玩了!

玲玲妈:当孩子成为委屈的“陪练”,而老师又没有及时安抚时。

到文艺汇演前一刻,老师才通知我家玲玲说,16个打小鼓的宝宝,最后只需要12个上台表演,她和另外三个小朋友被淘汰了。这事儿前一天没有预兆,孩子还在兴高采烈练习打鼓,结果,老师说,“你不用准备演出服了”,玲玲整个人都焉了。文艺汇演那天,她闹肚疼,死活不肯去幼儿园。看着她灰心丧气的模样儿,我心疼极了。

解决方法

我去找她们老师讲了自己的看法:“幼儿园的选拔和竞争,要避免最终只淘汰四分之一的小朋友的这种情况,16人当中选12人,与24人或32人中选12人,对被淘汰的孩子的打击是不一样的。少数几个小孩子被淘汰,他会认为自己是这个群体中表现最差、最笨拙,或者是老师最不喜欢的小朋友。”老师听了我的分析,道歉说,她们忙昏了,真的没想过这么深;当时只想着舞台的纵深度不够,不能容纳四排孩子打小鼓,换作三排孩子上场,可能效果更好。“事已至此,可怎么弥补呢?”我和老师商议了半天,一致认为该给这4个淘汰的孩子组织一场“复活演出”,让她们给来开家长会的小朋友的爸爸妈妈表演一场“花样小鼓”,为此,老师和正式参演的小朋友,都纷纷为她们的重新排练出主意、想办法,开心的笑脸终于又回到玲玲的脸上。

彬彬妈:当孩子被评价为“问题小孩”,而流露出对未来小学学习的惧怕情绪时。

一上大班,一学习拼音和算术,彬彬就仿佛成了一个问题小孩,他屡屡把p成q,d写成p,u写成n,又把2和5写反,好像成了“2”和“5”镜子里的影像。这种错误讲了多遍不改,老师就有点着急上火,有一次老师开玩笑说:“你这种情况还择什么校呀!白花钱。”我儿子回来一脸愁容,说,妈妈我怎么这么笨,没有小学老师会喜欢笨小孩的,我怕从幼儿园毕业,怕去上小学。我的心像被揪了一下。也许幼儿园老师是无意的,但一句无心的玩笑话很可能被孩子都放大成对自己根深蒂固的评价。长此下去,孩子自然对学习越来越畏惧,对就要到来的小学生活越来越畏惧。

解决方法

我把我的看法委婉地跟老师提了,建议她多增加对孩子的鼓励,也增加对小学老师的“正面宣传”,不要一味强调小学老师要求严、惩罚多,要多对孩子说:“小学的学习也很有意思,老师组织小朋友做游戏,上体育课还玩‘老鹰抓小鸡’呢。”“小学里的很多内容老师都教给大家了,大家还小嘛,所以学起来会有一点困难,不要紧,大家都是聪明孩子,慢慢来!”老师有点惭愧地说:“彬彬妈你真的很有办法。”又说:“看来教彬彬这样敏感的小朋友,咱还真得多讲究方法,多付出观察和耐心。”

宝宝大事小事都爱模仿别人怎么办?

  赵女士:

  我儿子今年4岁,我观察到他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比如小朋友摔一跤,他也会跟着摔一跤;小朋友喜欢什么动物,他也喜欢什么动物。他为什么没有主见,老是喜欢跟着别的小朋友学呢?对此,我有点担心。

  专家回复:

  我们在心理咨询中也经常遇到着急的父母,有担心孩子太有主见、太难教的,也有觉得孩子没有主见、没有能力的。事情总有两面性,太有主见的孩子固执、叛逆,没有主见的孩子会让家长担心其性格对以后人生的影响。

  在我们的实践中,发现很多没有主见的孩子,背后通常都有一个管教严格的家庭,家长在孩子犯错及做的事情不合自己心意时,会去责备他,要求孩子按自己的意思去做,孩子在成长中受到挫败,干脆就不愿意自己动脑去想,听从别人的就不会受到挫败。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度呵护,孩子的成长自然会伴随着无数的错误,但是家长一看孩子不能做好,会代替他做,如孩子自己吃饭吃得满桌都是饭菜,孩子学走路时跌倒,自己洗手时把衣服弄湿,家长就喂他吃饭、扶他起来、帮他洗手。父母代替了孩子的成长,孩子也会没有主见和能力。

  由于孩子的模仿性很强,因此容易受到别人影响,跟着别人学也是正常的。作为成人也会有从众心理,如最近流行的服饰大家都去模仿,哪种食物被推崇我们都去吃,哪个歌星红我们都去喜欢他。

  如何让孩子更有主见呢?以下一些方法可供参考:

  1.家里的大事、小事鼓励孩子参与决策,告诉孩子他是男子汉,他的意见对于家庭很重要,这样可培养孩子的思考决策能力,又可增强孩子的归宿感。

  2.在孩子发表意见及有自主行为时,无论是多么幼稚和错误,不要给予批评、指责等的负面评价,挫败感觉会终止此种尝试。犯错是孩子的权利,也是成长中必要的元素,要允许他犯错,引导他思考吸取的经验,鼓励他下一次做得更好。

孩子人来疯怎么办?

家长提问:有朋友来访时,孩子就会出现人来疯的行为,心情亢奋、不肯午睡、到处乱跑,怎么办?专家解答:孩子会出现人来疯的行为,可能有下列原因:1、社交行为不成熟:孩子自两岁半开始,就会出现社会行为。他们不仅对同龄的小朋友产生兴趣,也会对父母的朋友好奇。因此,当家中有访客时,孩子也会有兴奋与快乐的感受,期望参与招待的工作。然而,因为孩子的年龄还小,不知如何表达快乐的感受,再加上社交行为不纯熟,不知如何对待来访的客人,因而会出现特殊的举止,比如,跑跳、尖叫等,就如同七、八个月大的小孩,遇到高兴的事情时,就会用尖叫或拍桌子来表达心中的快乐感受。2、为了引起注意:当家中有人来访时,父母会因为忙于招待访客而忽略身旁的孩子,此时,孩子就会用一些特殊的行为来表达心中的愤怒与不满。比如,不断打岔,或是在一旁大声说话、唱歌或游戏,甚至哭闹等。3、生活秩序被打乱:当有客人来访时,家中的生活作息势必会受到影响,间接扰乱了孩子的生活秩序。年龄越小的孩子对秩序的要求愈高,一旦生活秩序被破坏,情绪就容易失控,行为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当然也就无法有正常的休息。因此,当孩子出现人来疯的行为时,父母需要先思考是何种因素造成的,进而针对不同的原因,做适度的修正,帮助孩子建立良好的社会行为。首先,当家中有访客时,父母需要事先告知孩子,让孩子有心理准备,包括知道访客的名字,有多少人会到家中。当客人来到家中时,向孩子介绍客人,也向客人介绍孩子,建立双方的熟悉感。再者,可邀请孩子参与大人的聊天,亦可请孩子帮忙准备茶点,并做小小向导,介绍家中的陈设,或是分享照片等。如此,不仅可以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也学习了基本的社交礼仪。当然,有些孩子会在家中有访客时,做些无理的要求,父母一定要坚持立场,即便孩子哭闹,也不可因面子问题而妥协,但也不宜当着访客面前过度指责孩子。当孩子有无理的要求时,父母可以将他带到别处沟通,引导孩子用理性的方式解决问题。最后,对于秩序需要较高的孩子,父母除了在客人造访前先做心理建设外,也尽量不要破坏孩子的生活作息,以免造成孩子的情绪失控。当孩子渐渐长大,对秩序的需求自然会降低,也可以有效的控制情绪。因此,在孩子年纪还小时,父母需要多一些配合,才能够帮助孩子尽早适应生活的改变。孩子的特殊行为多半有迹可循,父母只要多一些观察,就可以找到孩子失序的原因,提供适当的引导,孩子就可以逐渐改善。父母不需要过度心急,孩子的改变需要时间,只要耐心的教导和等待,孩子一定会有所改变的。

孩子“两面派”怎么办?

  谁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个“两面派”,可事实是,偏偏有许多孩子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地成了“两面派”:有的在家里是“四体不勤”的小懒虫,在幼儿园却是得了小红花的“劳动标兵”;有的在家里是个多嘴的“小八哥”,在幼儿园却是个闷嘴“小葫芦”……

  这是为什么?

  “两面派”是正常的

  其实,孩子成为“两面派”很正常,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事情,因为人就是这样的。想想看,你在家里和在单位里是一个样吗?家人面前的你和朋友面前的你是一样的吗?孩子也和你一样。因为人具有多面性,会根据不同的环境和情况,有意或者无意地表现出个性的一个或者几个面。所以,孩子在幼儿园里和在家里不一样是很自然的事情。

  孩子通过观察,知道老师不能容忍哪些行为,他就会避免做这些讨老师嫌的事情,多做老师喜欢的事情,自然就成了“模范宝宝”。同样,孩子也通过观察,知道你能容忍他的哪些行为,所以他在家里就经常会做这些事情,因为知道你不会责罚他,仍然会爱他。一般情况下,父母的容忍度要比老师大很多,再加上老师固有的权威性,使得孩子在幼儿园里显得比在家里乖很多。

  “立规矩”应对“两面派”

  一旦孩子进了幼儿园的门,老师就是权威,大多数孩子都对老师言听计从,把老师的话当圣旨,只要是老师说的,孩子都会去做。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和老师交流一下,请他帮你这个忙,通过老师的嘴约束孩子在家里的行为。比如,孩子是个“窝里横”,在幼儿园却是个乖宝宝,你就可以让老师对孩子说:“在家里的时候,老师希望你像在幼儿园里一样乖。”或者“老师希望小朋友今天回家后帮妈妈做一件家务。”

  一般情况下,当老师提出这样的要求,孩子都会乖乖照办。不过,这只是一个“缓兵之计”,如果想把这种状态一直保持下去,就要靠你自己的努力了。你必须跟上老师的步伐,给孩子“立规矩”。相信经过努力,孩子很快就会家、园一个样的。

任性是孩子心理需求的行为表现

  如果你家小毛头有着成人的思维,知道该怎么样跟你对话,那么,当你因为他的任性而责备甚至体罚他的时候,他一定会冲着你断喝一声:“任性不是我的错!”或许你会因此勃然大怒:“反了你了!任性不是你的错?难道是我的错?”

  看到这样的情形,我不想为你帮腔,相反,我只想站在小毛头的一边,直视着你的眼睛,认真而平静地对你说:“没错,宝宝任性确实就是你的错!”

  我为小毛头帮腔也许加深了你愤怒的感觉,不过请你息怒,我们不必急着争辩,还是先来看一个宝宝任性的常见事例吧!

  坚持进门顺序的豆豆

  爸爸妈妈带着豆豆在外面玩得十分开心,可是回家的时候,小家伙莫名其妙地哭闹不休,闹得一家子都十分不愉快,原因是大家进家门的顺序搞错了。平时妈妈带豆豆从外面回家,都是妈妈用钥匙把大门打开,然后让豆豆先进,待豆豆进去以后,妈妈再跟着进入。如果还有奶奶一起出门,最后一个进门的就是奶奶。

  但是,今天爸爸抢在第一个开了大门,并且第一个进了家门,于是豆豆不满意了,不停地喊叫着:“豆豆先进!豆豆先进!”爸爸退回来,让豆豆先进,看到豆豆进了门,爸爸随即迈步走了进去。没想到,豆豆又嚷嚷起来:“妈妈先进!妈妈先进!”爸爸有点不耐烦了,觉得豆豆太任性了,不治治唯恐惯坏了他。于是爸爸没有理睬她,坚持要在妈妈之前进门。豆豆使劲推着爸爸,非要把爸爸赶出去,让妈妈先进来。爸爸不仅没有退出去,反而在豆豆的小屁股上拍了一巴掌。

  不娇惯?宝宝未必不任性

  看了豆豆的事例,可能很多父母都会想:只不过是进个家门而已,还非要分什么你我,算什么先后呢?凭什么就只有你豆豆能先进,凭什么就必须要按照某个顺序让事情往下进行呢?这不是任性又是什么?如果是脾气好的父母,可能会十分隐忍地、老老实实按照宝宝的要求重新来一次,而脾气不好的父母,或者不了解宝宝为什么要这样做的父母,很可能就会像豆豆的爸爸一样,给宝宝一点颜色瞧瞧。

  两类不同的处理方式自然就会带来不同的后果,不过,结果也并非我们想象的那样——顺着宝宝就会让他更任性,逆着宝宝就会让他更乖巧。相反却是反着个儿、拧着劲儿来的——第一类父母看起来是惯着宝宝了,但是宝宝并没有因此变得更加任性,相反随着一天天长大,他似乎越来越讲道理、越来越乖巧、越来越自信;第二类父母看起来似乎对宝宝要求很严格,一点惯他的意思都没有,可是他们的严格要求并没有让宝宝变得更懂事,却会让宝宝走入两个极端:一是宝宝把父母的呵斥和体罚当成家常便饭,似乎存心就在找机会激怒父母,享受这种不同寻常的痛苦待遇,二是宝宝被修整怕了,变得特别胆小怕事,凡事都要看别人眼色行事,不敢自己当家作主。

  任性是宝宝发展的心理需求

  这种出人意料的局面似乎很令人费解,但是,只要我们了解到宝宝发展的需求,就会明白这种局面的出现其实是一种必然现象,它们只是阶段性的,过了这个阶段,一切都会成为“过去式”。就像上述事例中豆豆的表现,这只是宝宝在这个特殊的阶段——秩序敏感期的一种特别的心理需求,他习惯了某个事物以某种固定的秩序运转,一旦这种秩序被打乱,他就会失去安全感,变得很不合作。因此,满足他内心的这种秩序感,他才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它本来应该有的样子,他才会有一种发自内心的安宁感、满足感,也才会变得比较合作、比较乖巧。

  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他会有很多类似秩序敏感期这样的特别心理需求,如果我们不理解宝宝,就很容易跟宝宝较劲,让他感到很压抑,或者学会以同样的方式跟父母对着干。而宝宝一些典型的所谓“问题”行为,其实只是这种心理需求最突出的表现而已,诸如:

  *拿到什么都往嘴里放

  宝宝一出生,嘴就是他满足口腹之需的器官,同时也是他探索世界的最敏感的部位。因此,不管他的小嘴碰到什么,他都会快速地将头扭过去,或舔或咬。等他自己会用手拿东西了,更是要将随地捡拾的东西都放进嘴里尝一尝。

  *拿到东西就往地上扔

  从几个月大开始,宝宝就可能扔东西玩。到1岁左右,他的这种行为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如果有人捡起来交给他手里,他还会不断重复这种行为,看起来显得特别顽劣。

  *总是喜欢说“不”

  到了2岁左右,宝宝进入他人生的第一个逆反期,他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说“不”。父母说东,他一定指西,父母说左,他非要向右,似乎他出生的目的就是为了跟父母对着干。

  *书一到手就撕

  撕纸也是宝宝几个月到1岁半左右非常热衷的一件事情,因此,只要你将书放到他手里,他立刻就会玩这个撕纸的游戏,把好好的一本书撕得体无完肤。

  *抓、打、咬小伙伴

  小家伙明明很喜欢某个小朋友,可是只要一见面,他就会立刻出手、动嘴,以我们最难以接受的方式去与他的好朋友交流。于是乎,两个小家伙一见面,过不了两分钟就会你叫我喊、哭声震天。而宝宝这种行为并非我们想象的“暴力”的范畴,他们不过是不懂得该以什么样的方式跟同伴交往,甚至这还可能是他表达喜爱之情的一种方式呢。

  尊重与理解:让宝宝远离任性

  一个被父母理解、获得最大满足感的宝宝,通常也是最乖巧的宝宝。既然如此,理解宝宝的需求、以恰当的方式去引导他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要将育儿的水平提高到这个层次,我们就要学会观察揣摩宝宝的心理需求,以最适合他的方式来应对他的各种行为。

  事实上,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宝宝的各种行为就会发现,即便是刚刚出生一个来月的宝宝,他也会有很多表达自己需求的特别方式。

  玖玖一个多月的时候,她就已经懂得以她自己独特的方式跟妈妈交流了。每天晚上某个固定的时刻,只要给她洗漱完毕,把她放床上,不需要任何仪式,小家伙就会悄然入睡。然而,有一天晚上,到了入睡的时间,小家伙却一直不肯入睡,嘴里哼哼唧唧的,使劲踢腾着小腿,看起来似乎很委屈。玖玖妈琢磨来琢磨去,觉得惟一的可能就是她尿了,可是这个理由明显很牵强,因为小家伙在上床之前刚刚尿过呀!不过,无奈的玖玖妈还是把玖玖的小衣服解开了,这才发现她的纸尿裤比平时系得紧了点,难道这就是哭闹的原因?于是,玖玖妈重新给她系好纸尿裤,掖好衣服。果然,小家伙立刻不再踢腾了,5秒钟之内就进入了甜蜜的梦乡。虽然她才一个多月,但是她已经懂得用踢腿的方式来告诉妈妈,她只是感觉腿部不太舒服而已。

  如同上例中的玖玖一样,宝宝从一出生开始就有许多这种原生态的“语言”,如果我们读不懂宝宝的这些语言,就无从理解他。因为缺乏理解,宝宝的需求得不到正确的回应,他就会产生一种挫败感,而父母带给他的这种挫败感比其他任何事情带给他的伤害都要更严重。最严重的影响就是,一旦宝宝的需求得不到期望中的回应,他与人正常交流的热情就会下降,转而以哭闹的形式或其他任性的行为来坚持自己的需求,试图以此获得父母的理解与支持。

  因此,在很多时候,任性不是宝宝的错,只是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有错。认真观察宝宝,揣摩他行为背后的真正意图,学着理解他的需求,以他能够接受的、温和而人性的方式去引导他,让宝宝的需求得到尊重,任性就会远离宝宝。

孩子成功最需要的三种成长环境

【人际环境】——民主、平等、亲爱、和睦、欢快、恬静

孩子是家庭中平等的一员,父母不要娇宠溺爱,也不要冷落他。
  一家人要做到互相关爱,分工劳动,遇事商量,共同享受生活的乐趣;一家人还要互相赞美良好的行为表现,运用礼貌语言和幽默;一家人可以经常开故事会、朗诵会、运动会,表演各种节目,还可请亲戚、朋友、小伙伴来家里玩,尽情享受亲情和友情。

【智慧环境】——丰富、整洁、优美、爱阅读、提问、爱操作

父母要给孩子准备好小书桌、小书柜、玩具柜、科技百宝箱、大地图、地球仪、科学实验器具,再给孩子一个植物园、动物园就更完美了。生活环境要整洁优美,特别是孩子的生活环境要有色彩鲜艳的图案,美丽的风景画,优美的书法作品,“好宝宝表扬栏”更对孩子有积极的鼓励作用。当然别忘记给孩子设立一个锻炼身体的环境,如沙包等。
  一家人要经常读书、讨论,一起动手做玩具小实验,并不断鼓励孩子。对于2岁半以后的孩子,父母可以每天设立20分钟的“静悄悄”时段,各人在自己固定的位置专心做事情,不说一句话,事后评定孩子的表现情况。
【意志环境】——按时起居、规律生活、自我控制

养成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制定各种作息时间,如早起、早锻炼,制定作息时间表有利于孩子养成有动、有静的活动习惯。培养孩子按时吃饭、洗漱、排便、睡眠、劳动、看电视的习惯,逐步做到不催促,不提醒,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和坚持力。
  3岁以后的孩子看什么电视,父母要事先与孩子商量好,以儿童节目为主,在规定的时间内不多看也不少看。3岁以前的孩子每天以10分钟为宜,3岁以后每天20~30分钟为宜。当孩子逐渐长大,还要教给他怎样用钱,怎样节约,怎样存放,鼓励他买书和智力玩具,援助他人等。

让孩子成功的五种说话语气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1.信任的语气

  孩子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

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我相信你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语气:“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2.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

  当他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玩一会儿,你不能发脾气:“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孩子就比较乐于接受了。

  3.商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

  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星星,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你怎么搞的,玩具乱丢,快点去收拾好!”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4.赞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

  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是最可贵的。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画得一般,好好练。”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宝宝画得这么好,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5.鼓励的语气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

  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你不能责备他:“连个碗都端不稳,真笨。”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应该用鼓励的语气:“你不小心打烂了碗,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这样,既教给他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

聪明处罚孩子八大高招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慢慢也会变得调皮淘气起来。而许多父母常会为了宝宝的闹情绪,而伤透脑筋。面对孩子不当的行为、举止时,做家长的应先了解其原因,再以适当的方法处理。但如果孩子以丢东西、打架等方式,达到自己的目的时,父母就需适当给予处罚,让孩子了解他的这些举动是不对的。

  1、规劝

  案例:与同伴吵架、抢夺玩具……

  方式: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你正在注意和关注;然后询问孩子争执、吵架的原因,并耐心听完孩子的想法;灌输孩子打人、抢夺是不正确的行为和观念,并要求孩子学习说“请、谢谢、对不起”。

  建议:勿以很大声音去压住或威胁孩子;勿直接将孩子拉开,然后大声训斥孩子不是;言语间避免伤孩子的自尊心。

  2、帮忙做家务

  案例:乱画,乱丢东西、玩具……

  方式:准备一条抹布、扫把、盆子等清洁用具,让孩子学习清理和养成整洁的习惯。

  建议:父母应随时注意孩子的安全;较小的幼儿可由父母一起带领做家事;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询问孩子在帮忙家事时学习到什么。

  3、“面壁”

  案例:吵闹不休、吵架、乱丢东西、故意从高处往下跳,车上跑跑跳跳…………

  方式1:在处罚区上摆上软垫或一张椅子,可取个名字;准备闹钟或时钟,计时处罚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正对大门、不在太明显地方;限制处罚时间,或让孩子讲处罚多久的时间;处罚完后,让孩子说出今天被处罚的原因。

  方式2:在家中规划一个处罚区,可取个名字,地点以靠墙壁、不正对大门为主;地上铺上软垫;准备一个时钟或闹钟,计时孩子处罚的时间。

  建议:处罚地点不宜太明显或正对大门,以免伤及孩子自尊;与孩子讲处罚时间不宜太久,否则会造成孩子更顽皮的反效果;视孩子的高度来决定垫子高度;处罚完后,询问孩子被处罚原因,让孩子自己知道做错的原因。

 4、画画

  案例:喜欢骂人、抓人、踢人、咬人等小动作。

  方式:依家庭的情况,在固定处摆放一张小桌子(此处罚桌最好不要是平常使用到的书桌、餐桌、客桌等,以免孩子日后使用到这些桌子时,会产生害怕、恐惧的心理);准备一本画册及颜色不同的画笔,让孩子画出、写出心中的想法。

  建议:当孩子有受伤时,先处理受伤部位再处罚;让孩子将发生的时间和做错的事情画下来;大人先控制自己的情绪,可从孩子的画中了解到,孩子犯错的心理想法;此为艺术治疗法,较不会伤害到孩子自尊心。

  5、看书、写字

  案例:暴力倾向、说谎、顺手牵羊……

  方式:选择固定处罚区铺上软垫或摆放小桌子;在处罚区里面放铅笔、画纸、彩色笔、故事书、色纸……;让孩子自己先写字或看书,化解孩子愤怒的情绪。

  建议:当不能马上放下的工作时,可先叫孩子到处罚区去反省;别怒斥孩子的不是,与孩子先隔离,缓和彼此的情绪;等情绪平复后,询问孩子犯错的动机。

  6、没收心爱的东西

  案例:吵闹不休、乱丢东西、不收玩具……

  方式:将孩子乱丢的物品予以没收,作为惩罚。

  建议:先放下手边的工作,并走到孩子身旁,让孩子知道妈妈正在注意和关注;告诉孩子将乱丢的物品收好、停止吵闹,否则将有所处罚;让孩子说出为什么犯错,和妈妈生气的原因。

7、排豆子

  案例:针对耐心不足,乱丢东西等情况。

  方式:准备一个盒子、盘子,里面有红色、绿色等彩色的珠,几个塑料罐子;让孩子在处罚桌上,将各种颜色的珠,摆放在正确位置。

  建议:如果孩子本身很叛逆,视情况针对孩子修改来处理,可先罚站、罚坐再做处罚;此目的在训练孩子养成物归原处的习惯;可训练手眼协调、分辨能力;完成后,让孩子知道被处罚的原因。

  8、禁止某些权利、要求

  案例:不爱刷牙、挑食、乱丢东西……

  方式:将孩子爱吃、爱玩的东西暂时禁止碰触,作为惩罚。

  建议:不以威胁、愤怒的态度大声对孩子说;让孩子知道禁止这些权利的原因,当孩子日后表现佳时,恢复其权利。

  此外,专家也表示,孩子成长过程当中,难免都会犯错,无论是无心的或是故意的,当父母在处罚孩子时,还需注意一些事情,以免造成不良的后遗症。

  1、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

  2、处罚的地点应选择不明显、不正对大门地方,以免伤到孩子自尊心;

  3、注意措词、语气,勿以威胁、恐吓的话语对孩子说;

  4、处罚内容需彻底执行,不宽容、妥协;

  5、处罚后,安抚孩子,让他知道父母对他的关心和关爱。

左撇子”的孩子更聪明吗?

  人的大脑左半球支配右半身的活动,具有处理语言、进行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数字运算及分析等功能;右半球支配在半身的活动,是处理总体形象、空间概念、鉴别几何图形、识别记忆音乐旋律和进行模仿的中枢。一般惰况下,左脑抽象思维功能较发达,右脑形象思维功能较发达。 

  大脑皮层上的分区活动决定了手部的动作,因而手的活动对大脑功能的开发利用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通常右利手的人大脑仅左半球的功能较发达,右半球的功能开发利用较少;而左撇子的右脑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这就能极大地提高其整个大脑的工作效率,并且唯独左撇子们才有可能将大脑在半球的抽象思维功能与右半球的形象思维功能合二为一。有的研究发现,信息从大脑通过中枢神经系统传递到左侧比传递到右侧快。 

  由于以上的原因,使得相当比例的左撇子智力较高。1982年日美等国所做的一项统计表明,左撇子成长为艺术家、建筑师的比例要比右利手的人高。如14世纪文艺复兴的三杰:米开朗基罗、达.芬奇、拉菲尔都是左撇子;西班牙的绘画大师毕加索、美国电影艺末家卓别林等许多智力发达的著名人物也都是左撇子,在其他领域中左撇子胜人一筹者也同样大有人在。 

  左撇子现象启示我们,如果儿童在半身活动频繁,就会促使右脑发达,从而使左右脑的功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利用。因此,心理学家建议,应有意识地训练孩子使用左手、左脚。家长可采取以下方法训练:一是夹积本,要求孩子用左手拿筷子把积本图案摆出来。二是拍皮球。要求孩子在拍皮球时双手交替进行。三是检火柴。要求孩子把火柴一根一根摆进火柴盒内,只能用左手,不准用右手。四是跳皮筋。要求孩子用左脚跳,不可用右脚跳。多引导孩子这样锻炼,孩子就有望更加聪明。

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个性

  孩子之所以能发展到“感觉没救了”,教育专家们指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们这些人也不是神仙,有什么灵丹妙药。有的教育专家甚至坦言,“特烦这种家长,把孩子弄成这样了才想起请教专家,就像一盘没炒好的菜,他想起厨师了,让厨师改一下,厨师不把鼻子气歪了才怪!”

  教育专家们给家长的一些建议:

  1.恢复双方的信任度,家长要放下架子,尊重孩子的意见,在孩子有兴趣的事情上下点工夫,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慢慢地向学习导入,这可是长期的过程,家长要有耐性。

  2.请一个家庭指导师帮助孩子,不要光请家教,现在是要解决思想问题。

  3.对孩子要“爱”而不“溺”。望子成龙是每位家长的心愿,但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为了学习,不让孩子做任何家务,一切由家长全权代劳,甚至孩子有求必应,过分溺爱孩子,使孩子养成唯我独尊的性格,对孩子的成长和未来不利,更不用说让孩子适应社会了。

  4.父母对孩子的管理还要“刚”中有“柔”、目标一致。家长教育孩子要切忌一个管、一个护;一个严、一个宽,那样会被孩子钻空子,使家长失去威信,以致无法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能力。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时双方要意见一致,配合默契,有不同看法可过后再说,这是培养孩子自立能力的坚强后盾。比如:双方工作比较忙顾不上孩子,让孩子自己在家做作业、看电视等,当妈妈的不忍心,并在孩子面前表露出来,因而,孩子变得胆小,不敢一人独处,严重影响孩子的自立能力发展。

  理想教育的核心是能给予每个孩子充分发扬自己个性的机会。实现这种理想教育的前提,就是父母应以民主的心态尊重孩子的个性。这不仅表现在对孩子的学习兴趣、生活爱好、交友等方面的尊重。家人的教育意见一致,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使他有一个固定的行为准则,而不是不知听谁的,无所适从。

孩子的提问应该足够重视

  孩子好奇提问,却总收到家长“不知道”的答复。10日,名师刘永胜做客88期武汉晨报名师课堂时称,家长此举不仅容易打消孩子创新兴趣,还会让孩子无心学习。

  刘永胜介绍,如今家长很重视孩子的特长培养。很多孩子一到周末就被安排上各种兴趣班、培优班。但平时,孩子的一些天真问题,却往往被家长认为无聊、麻烦,简单地以“不知道”回绝。

  “好问的孩子往往学习兴趣浓厚。”刘永胜介绍,他所教过的学生中:爱问的学生一定好学,学科成绩往往也比较优秀。

  “让孩子上十次培优,不如多回答孩子几个问题。”刘永胜说,孩子天性好问,实际是在询问中寻求知识。家长如果能耐心回答孩子的每次提问,满足孩子的求知欲,不仅能培养孩子的创新兴趣,还能让孩子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

  专家:三个“保护”成就孩子创新

  ★保护孩子好奇心

  刘永胜介绍,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孩子有充分的好奇心。

  首先,家长不要限制孩子对周围环境的探索爱好,如孩子爱玩小虫、走泥地等。一旦家长过分阻拦孩子对环境的探索爱好,长久下去孩子做事就容易放弃,养成意志不坚定的性格。长大后虽然很顺从,但缺乏个性。

  其次,鼓励孩子细心观察生活,多进行户外活动,并引导孩子从小处发现问题并探索答案。

  ★保护孩子好问心

  刘永胜说,父母不要以成人眼光看待孩子的发问。当觉得孩子的想法、做法离谱时,父母应学着理解孩子,并鼓励孩子说出来,尊重孩子的观点,千万不要将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此外,家长还应引导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并帮助孩子自己探索答案。比如孩子问天上为何有月亮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月亮也有圆缺,并引导孩子从书本中寻求答案。

  ★保护孩子想像力

  作为初中语文老师,刘永胜经常不规定学生的写作范围和形式,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结果,到了九年级后,学生的作文很有内涵。他教过的学生中,甚至有人写了近30万字的网络小说。

  刘永胜说,创新意识的培养,最重要的是让孩子有充分的想像力。平时可通过不断地让孩子了解熟悉物体的不熟悉用途等方式培养发散思维。如询问孩子:别针除能夹纸以外,还有什么用途。

  此外,家长还可根据孩子的兴趣,引导孩子自己制定一些小的研究项目。

你是否善意地扼杀了孩子的理想?

 父亲和孩子坐在一起看电视。孩子见屏幕上的那个律师很有威严和气派,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一会儿引经据典,一会儿举例说明,说得大家个个点头称是。敬佩之心不禁油然而生,便转身对父亲说:“爸爸,我以后也要当个律师。”

  父亲立即说:“好啊!我支持。不过,当律师可不是很容易的,必须熟悉很多法律法规,许多条文都必须背得滚瓜烂熟,如果磕磕巴巴,谁会请你呢?可你,现在连书都懒得背。你想当律师,从现在起,我看就要每天背一首诗,先把记忆练练好。”

  听父亲这么一说,孩子就不做声了,心里却在想:那我还是不当律师算了。

  后来,孩子看一部反映特警战士的纪录片,看到激动处很是来劲,对旁边的母亲说道:“妈妈,我以后也要当特警。”母亲说:“好啊!我赞成。不过现在你必须好好读书,因为特警的要求是很严格的,不但现在要有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且还要跌打滚爬,有不怕吃苦的精神。你呀,一点苦都吃不起,体育成绩也一般。以后,每天早晨早点起床,好好去锻炼锻炼。”

  孩子经母亲的这一番教育,想当特警的念头一下子荡然无存了。

  孩子在接触各种新鲜事物时,会自然而然地萌发自己的理想。对孩子的理想,父母如果觉得是合理的,就应给予支持,不是简单地说句好,也不是马上提出要求,并要孩子为实现理想去奋斗。支持是讲究方法的,是必须充分考虑孩子的心理准备和接受能力的。

  父母从主观上说,他们对孩子的理想都是热情支持的,但从客观效果来说,实际上都是扼杀,最终主观愿望和客观效果完全相反。而产生这样的结果,也是好多父母自己始料不及的。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理想,但理想的确需要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从有一个初步设想到牢固树立的过程。在它的萌发之初,需要点拨和引导,需要精心呵护,对孩子的理想,不理不睬是错误的,拔苗助长也是错误的。

  对孩子刚刚萌发的理想之苗,动辄苛以参天大树般的要求,这无异于拔苗助长。如果我们都用这样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理想之苗,那么,也许孩子永远也不可能树立稳固理想。

  怎样才是对孩子理想的真正支持呢?真正的支持应该建立在对孩子的充分理想和尊重的基础之上,必须以孩子的现实准备为前提,然后进行适当的启发和诱导,不是说教,不是命令,也不是趁机提条件。

  比如,当孩子提出以后想当律师时,你不妨这样说:“看来,当律师倒是很不错的。那你说,那个律师为什么说得那么好,让那么多人都敬叹不已?不知道他小时候读书怎样?”让孩子自己去思索;或者也可以这样说:“想不到你想当律师,这个理想好!我支持。孩子,你想想,当律师需要什么才能?”

  对孩子的理想,父母要一点点地培养扶持,要细心浇灌滋润,不要一见小苗,就立即倾盆大雨,恨不得让它明天就成为一棵大树,这是不切实际的。

怎样让孩子勇敢起来?

“胆小”不是天生的,幼小的婴儿是不知道害怕的。随着认知的发展,孩子知道了危险,而对待危险的态度,却是环境作用的结果。

“过度保护”是当前家庭育儿的主要误区之一,独生子女的特殊情况,使家长格外地小心,处处关注,处处防范,这样也怕,那样也怕,这种心态不由自主地会溢于言表,我们常会听见家长的警告:“不要去动,有危险”,“不要去做,不安全”之类的话,孩子有一点冒险行为,家长都会紧张,总在提醒,总是防护,在这样的羽翼之下,小鸟还敢飞起来吗?孩子会感应家长的紧张心理,自己也紧张起来。

当然,也有其他的一些外因,如,意外的惊吓、意外的刺激。

孩子胆小,怎么样让他勇敢起来呢?

首先,家长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如果有过分保护的心理和言行,就要自我调节,走出误区,家长的勇气,最能感染孩子,而家长的放手,家长的激励是培养勇敢幼苗的雨露。

其次,当孩子胆怯时,家长不要勉强孩子,而是以自己的平静安稳孩子,以对他充满相信的态度鼓励孩子,让孩子能超越一点点,获得战胜的快感,孩子就会逐渐走出畏惧的阴影。

再次,家长要注意锻炼孩子的勇气,例如,大人和孩子一起玩勇敢者的游戏,挑战孩子的勇气,让孩子在游乐中自强起来。鼓励孩子进行小小的冒险,帮助孩子冒险成功,孩子获得冒险的乐趣,就会向往冒险。

宝宝入园怎样才能不哭闹

  每年开学的时候,家长都是忙得不亦乐乎,更有甚者,全家总动员送一个孩子入托。对于新入园的小班幼儿来说,这种全家总动员的情况比较突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家长对幼儿独立在园的一种不放心。

  在我教小班的这3年里,发现小班幼儿入学的前两周,哭闹方面可以分为三种类型。

  第一种,哭闹三两天便停止

  这类型幼儿来到一个新环境,对周围事物不熟悉,存在着一定的恐惧心理,便用哭闹的形式保护自己。在家长不断的鼓励和教师亲切的关怀下,开始接受这个新环境,消除了心理的恐惧,对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所以哭闹了三两天便情绪稳定了。

  面对这样的幼儿,家长在孩子哭闹时,不要过于紧张,因为您的情绪变化会直接影响孩子。为了帮助孩子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建议您面对孩子时应是积极的情绪状态,使孩子感到这里是安全的。

  第二种:开始不哭,几天后哭闹

  这类型幼儿性格外向,对任何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什么都想尝试尝试。由于教师为了使新入园的幼儿消除紧张情绪,总会用许多新奇的玩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这种类型的幼儿的注意力全被新奇的事物吸引了,所以开始的时候不会哭闹。当所有的新奇事物都尝试后,来幼儿园的新鲜感没有了,便开始哭闹,借此来吸引老师对自己的注意。

  这类型幼儿很好劝慰,只要老师给安排点事情做就可以了,主要是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家长也不必担心,这类型的幼儿适应环境的能力很强,幼儿回家后,家长多引导幼儿说一说幼儿园里发生的事情,如:今天你在幼儿园做了些什么?明天去幼儿园你想做什么?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孩子带着任务来园。家长也要对幼儿开心来园给与表扬和鼓励。

  第三种:每天都要哭闹几分钟,拿哭闹当上学的内容

  这类型幼儿比较少见。我就遇到过这种类型的幼儿。每天来园,不管家里人谁送,家长离开后都会哭闹三两分钟,然后便停止了,尽管脸上还挂着泪水,却高兴地找好朋友游戏去了。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家长着急,我们老师也很着急。我们用了表扬、鼓励、奖励等方法都无济于事,没办法,经过与家长沟通,我们采用了冷处理的方法,就是给孩子发泄的空间,孩子在哭闹的时间里教师不去理睬。第一天,孩子没有变化。过了两天,孩子边哭边用小眼睛偷偷地观察我们,看老师不关注自己,哭的声音小了。我们又坚持了两天,这个幼儿突然不哭了,像每个幼儿一样地开心地来园了。

  向家长介绍这三种类型的幼儿,是希望能够帮助家长分析自己的孩子,找到解决幼儿哭闹不爱来园的方法,使家长了解幼儿园的教育策略,当然更希望得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家长要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面对挫折

  上幼儿园受到老师批评,参加歌唱比赛没得到第一……孩子的成长必定会伴随着挫折。因为长辈的宠爱、父母的溺爱,很多孩子存在着依赖、敏感和不愿承受困难、不能接受批评的问题。

  郑州幼师的教研室主任梅纳新说:“幼儿期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培养其良好的挫折耐受力,也是在培养孩子一种内在的自信和乐观。”

  梅老师说,孩子遇到的挫折是方方面面的,当孩子表现出意志消沉、发脾气时,家长应该了解孩子行为的原因,有针对性地指导孩子应付各种矛盾。对待孩子要以鼓励为主,从而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知难而退型

  案例:5岁的小梅无论做什么事情,稍微遇到点困难,就退缩起来。在幼儿园,画画画不好,回家也生气,做游戏做不好,回家也哭,后来干脆不想去幼儿园了。

  方法:这样的孩子天生有点儿懦弱。此时家长千万不能再说孩子:“怎么这么笨?其他的小朋友不是都玩得好好的吗?”

  1.以鼓励为主,帮助孩子正确认识“挫折”。比如,通过给孩子讲爸爸妈妈小时候遇挫折的故事,使孩子懂得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都会有做不好事情的时候。

  2.疏导孩子情绪,比如自我鼓励:“这次虽然没做好,但是有进步啊。"或者运用补偿法:"你画画不好,可是跳舞好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

  3.如果孩子以后做好了,就要适时地给予鼓励,让孩子看到自己的能力,从而更有信心去面对新的困难。

  ●娇生惯养型

  案例:6岁的毛毛在家里是个小霸王,要什么就得给什么。只要稍微不满足他的愿望,就大吵大闹,发脾气。

  方法:这是很多独生子女存在的现象。孩子受到过多的关注,自以为是地产生了"自我优越"心理。稍不称心就发脾气或畏缩逃避,且听不得批评,甚至称赞别人他也受不了。

  1.父母要让孩子做自己能做的事。例如他摔倒了,鼓励他自己爬起来;想要玩具,鼓励他自己拿。切不可让他“饭来张口,衣来伸手”。

  2.父母不妨让他受点冷落。坚持原则,不合理的要求坚决制止。

  3.多为孩子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让孩子更好地认识他人和自己,克服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倾向。在同伴群体中,幼儿往往会经历一些挫折,如观点不一致,屈从于被领导的地位等,这就可以促使他在不断的磨炼中学会如何同他人友好相处,如何合作,提高其耐挫力。

  ●期望过高型

  案例:9岁的文文参加唱歌比赛,没得第一,在台上就狂哭不已。回到家中一直耿耿于怀,甚至说不想再唱歌了。

  方法:这样的孩子比较好胜,对自己的要求比较高。家长要多给孩子疏导。

  1.从观念上来讲,家长要给孩子树立一个意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差异就是我们的资源和优势。

  2.在平时的生活中,家长不要处处流露出要孩子争第一的想法。这会无形中增大孩子的压力。

  3.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能力水平提出适当的要求,设置一些孩子力所能及的困难,通过自我激励,体验成功的喜悦,获得信心。

  另外,现在有的家长为了能让孩子经得住挫折,故意给孩子制造一些困难。梅老师提醒,故意制造麻烦的“挫折教育”大可不必。家长只要抓住生活中孩子每一次遇到的困难,很好地给孩子进行疏导、教育就行了。

家长要重视孩子社会沟通的培育

  实现孩子“社会沟通能力”的有效培育

  之前父母已经了解到,“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就是在社会生存信息环境中,为了能够良好实现“目的性逻辑思维”的目的而进行的信息交换过程。那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孩子实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沟通能力”呢?我们将举两个案例加以说明,希望父母能够理解,并灵活运用到自己孩子的培育过程中。

  策略:我们可以商量商量

  1.妈妈带孩子去商店买东西,孩子指着货架上的玩具说:“妈妈,我想要那个玩具”。

  妈妈:这里的东西都是这里的阿姨管的,你跟妈妈说了不算。

  孩子:那怎么办呢?

  妈妈:你如果想要,你必须去跟那个阿姨商量,看阿姨同不同意给宝宝啊?

  孩子:……

  2.孩子今天过生日,爸爸答应孩子不去幼儿园。

  妈妈:今天不是周末,宝贝上不上幼儿园爸爸妈妈说了可不算,要幼儿园的老师同意才行啊。

  爸爸:哦,对了,爸爸妈妈是要听老师的。

  孩子:那怎么办呢?

  妈妈:你给老师打个电话,跟老师说说看老师同不同意?

  孩子:我不会打呀!

  妈妈:妈妈可教给你呀,上幼儿园的事情是教师负责的,所以你需要给老师打电话,征得老师的同意才可以。

  总之,父母要在逻辑思维语感能力和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良好形成的基础上,引导培育孩子逐步能够为目的而进行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从而实现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的基本结构创建。

  在这里,我们还要着重强调的一点是,真正良好的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并不一定呈现为经常性的、连续性的、频繁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现象,而是能够为“目的性逻辑思维”的目的实现而进行自觉积极的逻辑思维语言外在表现。

  妈妈:我的孩子在家真贫,有的时候烦得我直说--你住嘴。可是到了外面,真正要说话的时候,什么也说不出来,这是什么原因呢?

  这种现象就充分地说明,孩子已经具有了良好的逻辑思维语言基本表达能力,但是却没有形成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语言丰富表达能力的基本结构)。

  妈妈:我的孩子平常不说话,一旦说起话来头头是道。那天,看见一个叔叔在看关于汽车的杂志,他就凑上去,和人家聊了半天。

  这种现象与前面的例子恰恰相反,充分说明这个孩子具备了良好的逻辑思维社会沟通能力(语言丰富表达能力)。

父母的语气对宝宝影响深刻

  成功的家教与父母的言语表达息息相关。尤其是父母跟孩子说话的语气,将对孩子的情商、智商、气质、修养产生深刻的影响。

  信任的语气

  孩子特别希望得到成人特别是父母的信任,所以对孩子说话时要表现出充分的信任。

  如,孩子想学打羽毛球,你用信赖的语气说:“星星,只要努力学,认真学,一定能学会打球的。”这无形中就给了孩子一份自信,并让他明白,只有坚持才能获得成功。假如用的是挖苦的语气:“就你这样三分钟热情还想打球啊?”就会给孩子的自尊心带来伤害,令他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不自信。

  尊重的语气

  从两三岁起,孩子的自我意识就开始萌芽,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自我意识会愈发强烈。孩子有了自己的一些主见,说明孩子知道了自己的力量和能力。当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和要求时,不要认为是他不听你的话,跟你对着干,而粗暴地反对他。如你要求孩子学英语,可他还想再跟小伙伴们玩一下,你不能发脾气:“越大越不听话了,不好好学习,看你长大了能干什么。”这样做只会让孩子更加厌恶学习。应该用尊重的语气:“那你再玩一会儿,不过,玩完了,可一定要学英语。”孩子就乐于接受了。

  商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要孩子去做某件事情,可用商量的语气,让他明白,他跟你是平等的,你是尊重他的。比如,你想要孩子把地上乱丢的玩具收拾整理一下,可以这么说:“星星,玩具乱丢,多不好的习惯啊,你跟妈妈一起把玩具收拾一下好吗?”千万不要用命令的语气:“你怎么搞的,玩具乱丢,快点去收拾好!”否则,孩子听你责备,心里就会产生反感,即使按你的要求去做,也是不开心的。

  赞赏的语气

  每个孩子都有优点,都有表现欲,发现孩子的优点并加以赞赏,会让他更加乐于表现。孩子画了一幅画,也许画得不是很好,可孩子作画的热情和认真劲儿就是最大的优点。当孩子把画捧给你看时,不能轻描淡写地应付几句:“画得一般,好好练。”这样会让孩子对画画失去热情和信心。应该用赞赏的语气肯定他的作品:“想不到我的宝宝画得这么好,继续努力,一定会画得更好。”孩子的表现欲得到了满足,有了快乐的情绪体验,对画画就会更有兴趣。

  鼓励的语气

  要孩子做到没有过失,这是不可能的。当孩子做错了事,不要一味地批评责备,而应帮助他在过失中总结教训,积累经验,鼓励他再次获得成功。如孩子第一次帮妈妈端饭碗失手掉到地上打烂了。你不能责备他:“连个碗都端不稳,真笨。”这样会打击孩子尝试新事物的信心和勇气。应该用鼓励的语气:“星星不小心打烂了碗,没关系,以后先用手指试试烫不烫再去端。”这样,既教给实践的方法,又给了孩子再次尝试的信心。

让孩子学会自我反省

  典型案例:

  姑姑送给童童两条美丽的小金鱼。童童十分喜欢,把鱼儿放在玻璃缸里,看它们在水中自由地畅游。有一天,童童突发奇想,把金鱼从水中捞出来,丢在地板上。看到金鱼不停甩动尾巴,童童觉得很好玩。

  “童童,你怎么这么残忍!鱼会干死的,赶快把它们放回水里去。”妈妈看到这一情景,大声呵斥童童。童童无动于衷,对妈妈的呵斥置若罔闻。这时,外婆走过来说:“童童,如果你口渴时不给你水喝,你会怎样呢?”

  “我会很难受。”童童有过口渴难耐的经历,便不假思索地说。

  “是啊,没水喝很难受,可你把鱼从水里抓出来丢到地上,让它们没水喝,你说它们难不难受啊?而且,鱼是水生动物,比人类更需要水,一旦离开水,会很快死的。它们拼命甩动尾巴,是因为它们太难受了。”外婆开导童童。

  童童不作声了。沉思了片刻,童童对外婆说:“我错了,我以后再不把金鱼丢到地上玩了。”

  分析: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面对童童的错误,妈妈一味责骂的教育方法一点都不奏效,而外婆循循善诱、晓之以理就能引导童童自我反省,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评价判断,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自我反省的能力是人们一种内在人格智力,是认识自我、完善自我、不断进步的前提条件。对成人而言,具备自我反省的能力,就能正确认识自己的优缺点,自尊、自律,有计划地规划人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情绪,积极进取,度过一次次难关,一步步走向成功。在幼儿时期,孩子尚未形成完备的自我意识,自我反省的内在人格智力还处于萌芽阶段,因此需要家长正确引导,从小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

  培养孩子的自我反省能力,家长不妨借鉴以下几点:

  不直接对孩子的错误横加指责

  当孩子做错事时,家长不要一味给予斥责,这样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对家长产生抵触情绪,使孩子内在智力的发展受到限制。这时,家长可采用冷静的态度,从侧面引导孩子进行自我反省,明辨自己的过失。上例中的童童在外婆的引导下,对自己的行为进行了反省,最终认识到错误。

  让幼儿自己承担犯错的后果

  孩子做错了事,许多家长常常替孩子去承担犯错的后果,使孩子觉得做错了也没关系,丧失责任心,不利于培养其自我反省的能力,使他以后容易再犯类似的错误。所以,家长应该让孩子自己去承担犯错的后果,让孩子明白,一旦犯错,将会造成不良甚至严重的后果。如童童把金鱼从水中抓出丢到地板上玩,要让童童意识到金鱼的死很可惜,金鱼缸将是空空的了,而这些都源于自己的错误行为,自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

  重视负面道德情感的良好效应

  给孩子灌输正直、善良、勇敢等正面道德情感,可塑造其美好的心灵,而让孩子体验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也会使其受益匪浅,而且羞愧、内疚等负面道德情感与正面情感相比,更能在孩子的心中留下深刻的记忆,促使他不断自我反省,区分好坏、是非、对错和美丑,改正错误。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应让他懂得羞愧和内疚。如孩子做错事,家长可直接平静指出错误所在,促使孩子自我反省,激发起他的羞愧感和内疚感,以后不再犯此类错误。

让孩子学会抓紧时间不磨蹭

身边的故事

  小雨天生是个慢性子,做什么事从不着急。早晨起床,只要妈妈没顾上管她,她穿衣服能用一个小时。吃饭时,一家人都吃完了,她还边玩儿边慢腾腾地吃。为了她这慢性子,妈妈可着急了,总跟她讲要抓紧时间,浪费时间等于浪费生命等道理,可每次小雨总是说:“时间有的是,为什么要抓紧?”

  妈妈真是无可奈何,怎样才能让小雨明白时间的重要性呢?

专家诊断

  时间是人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让孩子从小有时间观念,无疑对孩子的成长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时间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幼儿掌握时间概念也比较困难。4~5岁的幼儿还不具备时间性概念,幼儿真正掌握时间概念要在7岁以后。因此,对于0~6岁幼儿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首先应让他们感知时间、认识不同的时间段,如早上、中午、晚上。

  √幼儿往往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来领会时间的内涵,对时间的感知来自于对日历、钟表等具体事物表面特征的变化,如日历上的字变红了表示周末到了等等。

  您的孩子是否这样

  √ 分不清今天、明天、后天。

  √ 认为时间就是日历、手表和挂钟。

  √ 不知道合理分配和利用时间。

  √ 作息时间不规律,缺乏时间意识。

  支您一招

  1.让宝宝认识时间

  由于此年龄段宝宝的思维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在他们的头脑中,很难正确认识时间,家长可借助自然现象(如日出日落),时间单位(昨天、今天、明天、过去、现在)以及钟表的滴答声,让宝宝感知时间的存在。

  同时,家长还可借助宝宝的成长及通过比较不同阶段人的外貌特征,让宝宝体会时间的流逝在人身上留下的烙印。

  2.为宝宝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

  家长应根据宝宝的心理和生理特点,为宝宝制定科学、合理的作息时间表,并帮助宝宝按时间表上的内容有条不紊地完成,使宝宝养成作息规律的习惯。

  在与宝宝做游戏时,不妨增加按规定时间完成任务的游戏内容,让宝宝在玩中学会合理分配时间,如与宝宝比赛,看谁在规定的时间内,把玩具摆放得又快又准,这些均有利于养成宝宝在规定时间内,集中精力完成一件事的好习惯。

  3.不要迁就和溺爱宝宝

  宝宝做事磨蹭拖拉、不珍惜时间,往往和家长对他们的娇惯和溺爱有很大的关系。如父母不忍心打断宝宝的睡眠,容易导致赖床宝宝的产生。

  对缺乏时间观念的宝宝,家长不妨采取后果自负的方法,如有的宝宝由于不按时起床而错过了吃饭时间、上幼儿园迟到或者被老师批评。一旦宝宝尝到耽误时间的后果,下次自然会从中吸取教训,这样比单纯的家长说教,效果要好许多。

4.健康的心灵决定

教会孩子正确表达不满

  于女士问:我的女儿三岁了,从小由爷爷奶奶带,老人很惯孩子,孩子想要什么给什么,如果不给就哭闹。这样的孩子家长该怎么管教?

  高级育婴师李桂芬:不要孩子一哭闹就依从他。小年龄的孩子可用转移注意力的办法,引导他玩最喜欢的玩具做最喜欢的游戏,如果不灵则可保持沉默置之不理,这也是比较有效的方法。因为孩子发脾气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想得到家长的注意。只要孩子没有什么危险,家长就不要去理他,可转身走开或继续做自己的事。这样孩子就会意识到发脾气也没用,从而减少这种行为。但孩子在最终放弃这个行为前,会加倍哭闹,家长要坚持住。当孩子能用正确的方式而不是用发脾气来表达自己的不满或引起家长的注意时,及时给予表扬鼓励,效果会更好。

正确对待孩子的调皮

一些年轻的父母往往埋怨自己的孩子“调皮”,埋怨他们在墙上乱图乱画,埋怨他们干净的衣服穿一天就弄脏了,埋怨他们出口就有脏话,埋怨他们出门就会惹祸……可他们并不知道或着说不清楚孩子为什么会“调皮”,更不知道怎样对待孩子的“调皮”。

孩子的生长发育和调皮是紧密相连的,孩子的生长发育需要“调皮”,学龄前儿童身心发育很快,生长需要运动,运动帮助生长,孩子的很多“调皮”现象都是这种帮助生长的运动外部表现,从这个意义讲,调皮是孩子的“天性”。由于生长孩子要动,但又缺乏知识经验,这一对矛盾是孩子“调皮”的本质。例如:幼儿普遍爱玩运动玩具,这就是他们生长过程中必须伴随运动的表现,根据这一要求,社会及幼儿家长就要为幼儿配置适量且符合幼儿特点的运动玩具,以满足他们的生长要求,此外,在孩子玩耍过程中,应加强引导和看护以防磕伤、碰伤。又如,有的孩子骂脏话,就是他需要动口,但又缺乏经验,就在成人那里学来脏话骂人,这就是“调皮”,对此孩子周围的成人就要讲文明、讲礼貌,身体力行,给孩子做榜样带头作用。如:给孩子讲一些知识性、趣味性的故事,教孩子背诵一些儿歌,朗读一些诗歌,这样不仅能丰富孩子的口语能力,又能满足孩子生长过程中“口动”的需要,经这样正确引导定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习惯。以上证明孩子的父母硬是强制孩子不能动,就等于给生长中的孩子心灵上带上了“枷锁”,这对他们身体的发育、智力和个性的发展都是有害的。

有些“调皮”其实是孩子求知的反映,有些孩子的好奇性特强,但他们知识经验有不足,这一对矛盾的发展就表现为“调皮”。例如:有个孩子他妈妈每次洗衣服,他就去玩水,每次都把衣裤弄湿,挨了打骂,但他还是要去玩水,妈妈问他为什么要玩水,孩子回答:“我用手一搅,就搅出很多泡泡。”原来是孩子对肥皂水泡很感兴趣,所以百玩不厌,打骂不怕,这看来就是“调皮”,其实却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孩子的求知欲旺盛的表现。 知道了孩子“调皮”的根源,就要正确对待孩子的“调皮”。孩子的文明,一方面要顺其自然,另一方面是正确引导,使孩子在生长过程中,即学到知识,又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

教会孩子正确面对挫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挫折是难免的。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关系着孩子日后的成长与发展。作为家长,能让孩子从挫折中找回自信,无比重要。你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告诉孩子一次失败不会影响他一辈子

  这听起来好象是很简单的道理,但对孩子们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孩子们通常没有这方面的经历,当他们失败时,例如,输了一场重要的体育比赛,或者一次考试成绩不良,或者是与最好的朋友闹翻了脸等等,家长当然知道这些小事不是世界末日,但孩子们却会认为他们的痛苦会永远持续下去,一次失败将会导致所有的事情都失败。

  如果一个孩子相信失败是痛苦是永久的,或者他认为无论他再怎么做也无济于事的话,就会减弱他不断进取的信心和勇气。这时,你可以说:“你今天输了,但你明天还可以在努力去赢。”“你给好朋友打个电话,向他道歉,你们就可能重归于好。”有时你还需要告诉孩子某个观点并不一定反映了事实。“那仅仅是某某人的看法,而我并不那么看。”这样你就给了孩子希望和坚持自己观点的理由。

  凯丝8岁时,她最喜欢的科目是美术。但凯丝的一位美术老师经常表扬另一位同学,而对其他的学生几乎视而不见。这大大地挫伤了凯丝的积极性,她几乎决定放弃美术了。后来她妈妈向她解释:“永远不要因为别人不给你表扬就不尽自己的努力去做得最好。”最终女儿明白了得不到表扬不会影响她的一生。现在凯丝12岁了,美术仍然是她最强的科目之一。

  2、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孩子承受挫折能力的研究发现,在孩子自我恢复的能力中,孩子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行动是医治无助感的最好的药方。举一个例子,一个为没能进入乐队而沮丧的孩子,能使他尽快地从失望中走出来的办法莫过于他找到了一条提高自己演奏技巧的方法。

  年轻人培养出一种积极进取、事在人为的处世态度主要是通过“动手实践”的锻炼。因此,在任何可能的情况下,鼓励你的孩子自己提出对问题的解决方案。绝大多数家长都希望保护自己的子女免受悲伤和压力的伤害。因此,当麻烦出现时,他们马上出面解决这些麻烦,而没有给孩子一个凭自己能力解决这些麻烦的机会,这就剥夺了孩子提出自己的不同的解决方法的机会。

  8岁的卡尔的家从北卡罗莱纳搬到了俄亥俄。刚到新家的卡尔表现得十分压抑,因为他失去了朋友。他妈妈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悲伤,但是你能想点什么办法让自己高兴一些呢?”卡尔想了一会儿,然后问妈妈他是否可以给远方的朋友打个长途电话。长途电话只花了5分钟,但卡尔的情绪立刻变好了。在随后的一年,他又搬家到纽约,这次在他感到孤独之前,他就给远方的朋友打电话。这就是卡尔从“实践”中所学到的。

  3、懂得何时干预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麻烦都会很容易地解决。在某些情况下,家长不得不给孩子提供更多的指导。就像麦姬那样。当她的大女儿莎芮11岁时,同伴已经开始对男孩子感兴趣了。但莎芮只关心她的学习成绩。她的同伴开始取笑她。她对此感到迷惑不解,并感到受到了伤害。麦姬鼓励女儿去寻找与自己兴趣相投的同学做朋友。最终,莎芮找到了新朋友。

  要想与孩子建立起这种互相信任的关系,最好的办法是:当你的孩子提问题时,你可以这样说:“当我像你这么大时,也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我是这样处理的、、、、、、”这种设身处地又具体可行的方式,可以激发孩子跃跃欲试和期盼成功的心理。

  4、设立合理的边界

  家长的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研究表明:如果家长能制定出合理的规定,并对为什么要制定这些规定说明理由,而且长期一贯地按这些规定严格要求孩子。那么,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就具有较高的主观能动性、较好的处世能力和较强的自我恢复能力。反之,在那些家长对于家庭规定和权威,要么过于严厉要么过于放松的家庭中,其子女的上述能力均较差。

  专家们认为:孩子需要成人的指导。但是,如果你给孩子的指导过多,并且控制孩子们,那么孩子就学不会在遇到麻烦时自己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专家们认为,为孩子规定一定一些家务劳动,例如,打扫自己的房间、准备餐桌或者倒垃圾等等,可以培养孩子的责任感、独立性、竞争性以及自我恢复的能力。

  5、培养特长

  成功的孩子总会赢得许多称赞。称赞有助于孩子的自我恢复。他们会这样想:“我虽然在数学测试中没有拿到A,但我是棒球队里最好的击球手。”“如果我能登台为来宾演奏小提琴,那么我肯定对被选为班长。”所有的孩子只要有机会展示他们的特长,他们都会这样想的。孩子的特长或爱好的培养过程,体育或学习成绩的取得过程有助于他们建立自己的承诺观、价值观和理想观。

  另一个鼓励孩子发展其特长的理由在于,让其明白成功是与艰苦的劳动相联系的,没有付出就不会有收获。不论孩子是学习打棒球还是拉小提琴,并最终掌握它们,都会使孩子有一种成就感。他们还会从中学到这样一个道理:任何原来不懂的东西,只要坚持尝试和不断地练习,就有可能成功。

接孩子离园最该聊些什么?

“今天在幼儿园吃什么了,有没有吃饱?”“跑步时老师有没有帮你脱外套?”“老师今天教什么了,有没有叫你回答问题?”“今天有没有小朋友欺负你呀!”“把今天教的儿歌背给妈妈听听!”……每天下午接孩子离园时,家长们关切的问题总是一个接一个,恨不得让孩子把一天的生活细节都描述一遍,有人称其为“亲子交流”。
专家指出,“亲子交流”看似只是简单平常的几句话,却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家长最爱嘘寒问暖
通过某幼儿园的一项小调查发现,在来接孩子的家长当中,第一句话就询问孩子吃、穿等生活情况的占了一半,其次是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还有少数家长会关心一下孩子和老师以及其他小朋友相处的情况等。记者还发现,这些家长当中,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隔代亲人居多,老人们大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孩子的嘘寒问暖上。
一位庞爷爷:“外孙自去年上小班后,每天都是我负责接送。”谈及接孩子离园时的交流,庞爷爷说:“还真没想那么多,就是下意识地问他吃了什么,有没有吃饱啊等,要么就是问他学了什么,老师教的儿歌会不会背啊之类的问题。”旁边的一位孙奶奶则告诉记者:“我孙女上大班了,她独立性很强,也很聪明,每天都会向我展示她学到的新本领,所以我每天就会问她,老师教了什么,学会了没有。”
老师建议:
锻炼孩子表达能力
很多家长都愿意利用接孩子离园的这段时间和孩子交流,这样既能了解孩子在园的情况,又增加了双方的沟通,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孩子的表达能力。这种做法非常好,但需要注意的是,家长应该提高自己的提问水平,多用启发式提问,与孩子进行更广泛的交流。
现在的很多家长往往更关心孩子在幼儿园“吃什么了,玩什么了”,这些需要关心,但不是最主要的,家长可以多从孩子的感受、关心他人、获取新知识等方面进行问话,如:“你今天在幼儿园高兴吗?”“讲一个你今天觉得特别好玩的事儿。”“今天你们班阳阳来了吗,他的感冒好了吗?”“你教妈妈折小纸船,好不好?”“你今天帮老师整理图书、收拾玩具了吗?”等。同时,提问要具体,要找孩子感兴趣的话题,慢慢地,孩子会喜欢和家长交流一天的在园生活。
回到家后,也可以再给孩子一次表现的机会,请孩子跟家里人讲一讲,孩子又会得到一次锻炼。渐渐地,孩子的表达能力将会得到显着提高。
个案推荐:
问:你今天有没有帮助别人?
女儿:依依,小班;

家长:杨妈妈
“你今天在幼儿园有没有帮老师做事啊?”当依依的妈妈有一天这样问时,依依愣住了,好半天才回答了一句:“没有。”妈妈没有说什么。第二天,妈妈又一次这样问她,这回依依没有迟疑,直接回答:“没有。”第三天,当妈妈又把同样的问题提出来时,依依似乎早有准备:“帮了,我今天帮老师收玩具了。”妈妈表扬了她。此后,依依特别喜欢在班上帮老师和其他小朋友做事,老师经常表扬她能干,依依也因此觉得特别开心,从帮助别人中得到了很多乐趣。

家长让孩子喜欢学习的9个方法

  1.改变态度,经常说孩子爱学习。

  2.构建学习型的家庭环境,引发和培养学习兴趣。

  3.用快乐的体验引导孩子成长的方向。

  4.让孩子真正懂得学习不好给生命带来的痛苦。

  5.关注成长的每一步,享受成长的每一次变化。

  6.善于发现和弘扬孩子生命的亮点,差孩子更要放大。

  7.对于孩子的正常行为,愿望,爱好,理想,特点,长处,变化和进步要及时确认和表扬。

  8.寻找孩子身上潜在的伟大迹象,正确引导和耐心培养。

  9.培养感恩情怀,形成孩子上进的永久动力。

和孩子沟通的9个秘诀

  ●把自己也变成孩子,走进他的世界,和他融成一片。因此,家长是否拥有一颗赤子之心,非常重要。

  ●和孩子密切相处,从他的语言及行为中了解他的想法、喜好和内在需要。

  ●注意孩子的反应与态度。在和孩子说话时,仔细地把他的话听完,了解他的想法及立场。

  ●体会孩子的感受。当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与好朋友或心爱的宠物分离时,家长只是一味地告诉他“没关系,坚强一点”,“这没什么好难过的”,会让孩子觉得家长一点都不能体会他的感受。若家长能以同情和理解的态度对待孩子,适时地给予亲情慰藉,就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

  ●了解孩子的发展,不要尽说些他无法理解的话,或提出他达不到的要求,让他觉得辛苦,压力大。

  ●认真回答孩子的问话。孩子提出问题时,应先了解其真正含意,并针对孩子的需要做回答。例如孩子问:“妈妈,你要不要去买菜?”这个问题的真正意思可能是:“妈妈,我想跟您一起去买菜。”假如您知道孩子的真正目的,就可以说:“要啊!你要不要一起去?”孩子听了必定会很高兴。

  ●避免用“我命令你……”“我警告你……”“你最好赶快……”“你真傻”,“你太让我失望了”等带有指挥、命令、警告、责备、拒绝等负面意义的语气说话。

  ●经常变换新鲜的话题,引起孩子的兴趣。例如:“我猜猜看你今天发生了什么事?”“如果有一天,太空人真的来到地球……”等话题,相信会比“今天过得好不好?”“快乐不快乐?”更吸引孩子。

  ●充实孩子的生活经验。亲子对话的题材,往往来自生活,家长可以带领孩子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如一花一草一木,路上汽车的颜色、造型、品牌,街上行人的穿着打扮、说话内容,百货橱窗……都可以成为谈话的素材。

清除孩子自卑的八种做法

  孩子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事,使自己感到自卑。

  例如,被老师批评了,自己穿的衣服没有小伙伴的好看,上台表演时出现了差错……每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都心中暗暗焦急。这种自卑心理,会不会在孩子心理上造成阴影,会不会影响到他学习的积极性甚至伴随他一生呢?其实,为孩子清除心中自卑的阴影,您完全可以帮他做到!

  1.改变形象法

  心理自卑的孩子,通常具备说话吞吞吐吐,走路畏缩等特点。从说话的音量、走路的姿势入手,便可改变他们的心态。对有自卑心理的孩子,应特别注意教育他们改变自己的形象:穿着整洁大方的服装,讲话爽快,走路昂首阔步等。

  2.语言暗示法

  积极的语言能使人产生积极的情绪,改变消极的心态,因而家长可以有意识地用“你聪明”,“你一定行”之类的语言为孩子打气,或是在此基础上,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每天上学之前都念上几遍,在语言暗示之后再满怀信心地去上学。

  3.预演胜利法

  每当孩子遇到困难,不敢接受挑战时,就要求他先在头脑中想像完成任务时的胜利情景。这种白日梦式的预演胜利法,对于帮助孩子战胜恐惧心理,愉快地接受富有挑战性的任务,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4.发挥长处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同时,也有自己的短处和劣势。如果用其所短,而舍其所长,就连天才也会丧失信心,自暴自弃;相反,一个人若能扬长避短,强化自己的长处,就是有残疾的人也能充满信心,享受成功的快乐。因此,消除孩子的自卑心理,要善于发现他们的长处和优势,并为他们提供发挥长处的机会和条件,这也是帮助孩子克服自卑心理的关键。

  5.储蓄成功法

  自信是成功的保证,自信也是建立在成功的经验之上的,科学家研究表明,每一次成功,人的大脑便有一种刻画的痕迹。当人重新忆起往日的成功模式时,又可重新获得成功的喜悦。在消除孩子自卑心理时,为了能让他生活在成功的体验之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指导他建立成功档案,将每一次哪怕是非常小的成功与进步都记录下来,积少成多,每隔一段时间就拿出来看看,经常重温成功的心情,这样能使他信心百倍地去克服困难。

  6.洗刷阴影法

  失败的阴影是产生自卑的温床。有自卑心理的孩子遇到挫折与失败比一般孩子要多得多,及时洗刷失败的阴影是克服自卑、保持自信的重要手段。洗刷失败阴影的方法很多,较为常见的有两种:一是家长要帮助孩子将失败当作学习的机遇,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从失败中学习和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二是彻底遗忘,家长要帮助孩子有意将那些不愉快的、痛苦的事彻底地忘记,或是用成功的经历去抵消失败的阴影。

  7.逆向比较法

  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要认识自己就得拿别人来做比较。我们通常不提倡逆向比较,即用自己的长处去比别人的短处,但对于“羡人之长,羞己之短”的孩子来说,采用选择别人的短处作为比较的对象,对于消除自卑心理,达到心理平衡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8.降低追求法

  一位哲人说过:“追求越高,才能的发挥就越充分。”对于后进孩子来说,与其空谈立志,还不如让这些孩子适当降低追求,让大的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做到一个学期、一个月、甚至一个星期都有目标可寻。目标变得小而具体,就易于实现,这样一来孩子会经常拥有成功感,可以更快地进步。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3635.html

更多阅读

颈椎病的锻炼方法 得了颈椎病怎么锻炼

由于坐的时间长了我们常常会发现脖子就僵硬了,久而久之不注意治疗就会形成颈椎病,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下颈椎病的治疗锻炼方法---米字操。希望对大家有用!颈椎病的锻炼方法——工具/原料工作压力很大的人们通常都有不同程度的颈部不适。

贴吧无法发帖或回复的解决方法 贴吧怎么发帖

很多吧友在使用贴吧时,经常会点击发表没有反应,或者发帖框消失,希望这篇经验对大家有帮助。贴吧无法发帖或回复的解决方法——1.浏览器缓存长期未清理贴吧无法发帖或回复的解决方法 1、很多问题其实都是因为长期不清理浏览器缓存造成

汽车轮胎的保养方法 汽车轮胎怎么保养

汽车轮胎的保养方法——简介大部分车主知道爆胎的危险却不知道对轮胎的日常养护,不知道轮胎该维持在怎样的一个胎压才算安全,其实,汽车轮胎的胎压是有讲究的,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并且在不同的季节要区别对待,另外,轮胎的磨损也是有期限的,如

驱蚊草怎么养?,驱蚊草的养殖方法 小叶紫檀怎么养殖方法

驱蚊草怎么养?,驱蚊草的养殖方法——简介蚊香草散发拧檬香味,主要是有驱蚊功效的香茅醛、香茅醇等多种芳香类天然精油,达到驱蚊目的,既然驱蚊草是一种植物,那么驱蚊草怎么养呢?下面小常识为您介绍一些驱蚊草的养殖方法和技巧。驱蚊草的

怎样教育孩子初中版 关于初中孩子的教育

从小学到中学对孩子来说面临着很大的挑战。首先,摆在面前的是学科知识面广、学习难度提高,教学要求和小学大为不同,老师也不再像小学老师那样仔细地讲解每一道题、每一个学习内容。中学老师要求学生自主学习,也更注重课外知识的拓展和积

声明:《4岁孩子的教育方法 问题少年怎么教育》为网友我亦好歌亦好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