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在市场中充当流通手段。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次数其中商品流通总额=待销售商品量×价格水平
2,而古典主义经济学推崇的费雪方程式为
MV=PT 即M=PT/V其中:M=货币需求量(市场一定时期内流通的货币数量) V=货币流通速度 P=价格(商品和劳务的加权平均价格) T=交易次数
这两个方程式都是讨论市场所需的货币量的。两者的分母都是货币的流通速度。区别不大。关键的区别在于分子。马克思认为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而总额又是=待销售商品量×价格水平。费雪方程认为分子=交易量×价格水平。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关键的区别在于马克思认为只要是生产出的产品就影响了货币的需求量。而古典经济学认为,影响货币的必须是参与交易的商品数量。
延伸下去马克思还考虑了赊购,马克思认为赊购减少了市场中的货币量。而费雪方程则没有考虑这个,他更倾向于只要参与交易,即使是赊购,货币需求其实已经产生,商品卖出者虽然没有收获货币,但是他可以预计这部分收入,并用他来进行信用交易,同样起到影响市场价格的作用。
马克思货币量公式的主要瑕疵在于,他认为只要是生产出的商品就会影响市场的价格。可是商品只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是否能交换成功尚未可知。所以这就造成马克思货币量公式有夸大市场所需货币量的可能性。
而费雪方程的瑕疵在于,他只考虑货币的交易性动。而事实上人们持有货币不仅仅是为了交易,还有预防性(流动性)和投机性动机。同时方程中的T、P都不太容易求得。
补:货币需求的另外一公式剑桥方程Md=k*PY其中,P为价格 Y为收入 K为以货币形式保有的资产占名义收入的比例
剑桥方程式则主要强调在人们乐于保有一个较为固定的比例的货币作为自己的名义资产时,货币的需求量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增加。更强调收入对于货币需求量的决定作用。
凯恩斯主义的货币需求理论认为货币需求由1、交易性动机,2、谨慎性动机,3、投资性动机其中前两个是和收入密切相关股可以表示为 L1=L(Y),表明货币的交易性动机和谨慎性动机所需货币与收入成正比。投机性动机则是和利率密切相关,利率越低人们越愿意持有货币,当低到一定程度是人们只愿意支持货币,发现再多的货币都会被人们所持有而不会存入银行,这就是货币的流动性陷阱。可表示为L2=L(r),表明货币的投资性动机与货币利率成反比。所以最终方程为 Md=kY-hr 其中k,r均为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