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二中2013级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高三语文试题

20159

第I卷(36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5小题,满分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第一次踏上徽州,但见烟树葱茏,(掩映/映照)着栉比而立的黛瓦粉墙,呈现出一派清新野逸的田园风光,犹如丹青妙笔在用枯笔淡墨,勾勒出疏树寒村的山水胜境,那种“”的牵人情思,吸引着我寻幽而陶然忘返。“徽式新屋”曾是非常时髦的民居型式,在徽州高移民输出的特殊时代里风靡一时。然而,一旦时过境迁,徽派老房子便愈来愈显现出它的弱点。《汪悔翁乙丙日记》记载了咸丰兵燹期间,作者避难故里绩溪的房子旧貌,半个多世纪以后编纂的民国《歙县志》,对徽州老房子的缺陷更是直言不讳。老房子是徽商如日中天时精雕细琢而成的,它表达了久远的历史,成为明清时高层次地域文化的积淀。但从总体上看,内向封闭式的建筑(阻隔/隔断)了人与自然的联系,不能提供有效的通风、采光条件,更无法(营建/营造)舒适的生活环境。多数老房子是数百年前绪绅富商所建,他们大多衣食无忧,优哉游哉。庭院之中,石台石桌,或设鱼池,或置盆景,将丘壑林泉浓缩于壶天之中,排遣文人雅士诗书之外的闲情逸志,在,留存山林隐逸的一片净土。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

A.胜境时过境迁B.风靡一时(mǐ)直言不讳

C.编纂优哉游哉D.精雕细琢(zhuó)闲情逸志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掩映阻隔营建 C.映照隔断营建

D.映照阻隔 营造 D.掩映隔断营造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踏破铁鞋无觅处俗务萦怀的内心深处

B.柳暗花明又一村 俗务萦怀的内心深处

C.柳暗花明又一村熙熙攘攘的物欲背后

D.踏破铁鞋无觅处熙熙攘攘的物欲背后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马河声初学楷书,秀美温润有江南习气,一出道就在行当内声誉鹊起。后来又习画,悟性颇高,其所临明清小品,几乎与真迹难分难解。

B.正与东食西宿、四乡为家的猫儿脸姑娘聊着,突然边上一个花脸猛地打了个喷嚏,溅到姑娘的面颊上,姑娘愀然作色,朝那花脸打了一下。

C.如果我们转头一看,回顾四周,两年是足以让所有人都感到天旋地转的了,即使是过着最平凡安稳生活的人,也会有因缘的离散啊!

D.自己再也躲不过雪,无论我蜷缩在屋子里,还是远在冬天的不为人知的另一个地方,纷纷扬扬的雪,都会落在我正经历的一段岁月里。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一项是()

A. 阅读经典,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观察、思考问题,去观察“高远境界”“大气格局”的内涵,使自己逐步登上智慧的殿堂。

B.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面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

C.作为中国“四大梆子”之一的豫剧,带着浓郁的乡间俚俗味,在某些城里人的眼中,是“野戏”,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末流杂役。

D.为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从现在起到年底,国家大剧院宣布将承办31场精心策划的演出。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古代先哲于吟咏山水中寄情自然,在文字遗存中,常体现出贴近生活、亲近自然的情趣,也透露出对绿色生态、自然环保的意识。

唐李章《春游吟》中“美人摘新英,步步玩春绿”的诗句,体现出对“春绿”的欣赏。元稹《早春寻李校书》写道:“江弄琼花散绿纹……撩乱芳情最是君。”能够“撩乱芳情”,使诗人满心欢悦的正是春光绿色。其实,唐人诗作中对“绿”的赞美,并不仅仅表现为对“春”的热情,往往还深含着一种对自然的亲和之心和爱重之情。没有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笔端不可能生出如此生动的文字;而在这种观察和理解的背后,是对自然的倾心热爱。在“绿”色背景的衬映下,又有“白鹭”“黄鸥”富有生机的歌舞。钱起《山中酬杨补阙见过》有诗句“幽溪鹿过苔还静,深树云来鸟不知”;绿色之中,也有斑斑鹿迹和翩翩鸟影。爱惜和保护生态环境,在唐代开明士人中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郎士元诗句“门通小径怜芳草”,皇甫曾诗句“独悲孤鹤在人群”,都隐约体现了这种意识。

而对于生态的破坏,有识见的诗人是取否定态度的。韦庄《天井关》说到修筑关城而使当地植被和相关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性影响的情形:“太行山上云深处,谁向深云筑女墙……斫开树绿为高垒,截断峰青作巨防。”如果以生态保护的眼光观察,应当看到这是对“斫开树绿”“截断峰青”的批评,也曲折表达了保护自然生态的观念。又如寒山诗:“昨见河边树,摧残不可论。二三余干在,千万斧刀痕。霜凋萎疏叶,波冲枯朽根。”“霜凋”“波冲”当然是自然因素,但“千万斧刀痕”显然是人为的“摧残”。王建《题金家竹溪》说到“山头鹿下长惊犬,池面鱼行不怕人”,实际上涉及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他的《寄旧山僧》中“猎人箭底求伤雁,钓户竿头乞活鱼”等诗句,则表扬了保护动物,爱助生命的行为。韦应物在《虞获子鹿》中还写道,有人畜养捉获的小鹿,园中虽有美草清流,然而“谁知其思,岩谷云游”?小鹿内心的愿望,还是渴望回到自然的天地。

当然,这些诗句有些还另有深意,可以作政治寓言理解,但是用这样的形式,借对生态条件的分析来说明世事人生的道理,也足以反映当时某些社会层次的人们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节选自王子今的《中国古代的生态保护意识》,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古代的先哲在吟咏山水中表达对绿色生态、自然环保的情感,从而寄情自然。

B.爱惜和保护生态环境,在我国唐代的开明士人尤其是诗人中已经形成了某种共识。

C.我国古代的一些诗句多另有深意,常借对生态条件的分析来说明世事人生的道理。

D.我国唐代的一些诗句,足以反映当时部分人们倾心热爱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诗人倾心热爱自然,才会细致观察和深入理解自然,诗作中才能深含亲和、爱重自然的情感。

B.郎士元、皇甫曾称得上唐代开明、有识见的诗人,在诗作中隐约表达了对破坏生态现象的否定态度。

C.韦庄与寒山分别在诗中明确批评了人为因素而使当地植被和相关自然生态受到破坏性影响的情形。

D.王建的诗歌涉及人和野生动物的关系,他在《寄旧山僧》诗中肯定了保护动物、爱助生命的行为。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李章《春游吟》与元稹《早春寻李校书》中的一些诗句也体现出了亲近自然的情趣。

B.《虞获子鹿》中的诗句写到了小鹿思归自然,也可理解为韦应物对回到自由的渴望。

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诗句,作者化用典故来表达对自然生物的喜爱。

D.周邦彦的词句“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所吟咏的题材、内容富有生活情趣,贴近生活。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许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中元佑三年进士第。宣和七年,召为给事中。为书时相,谓百姓困弊,起为盗贼,天下有危亡之忧。愿罢云中之师,修边保境,与民休息。高丽入贡,调民开运河,民间骚然。中书舍人孙傅论高丽于国无功,不宜兴大役,傅坐罢。翰谓傅不当黜,时相怒,落职,提举江州太平观。  

靖康初,复以给事中召。时金人攻京师甫退,翰造阙,即日赐对,除翰林学士,寻改御史中丞。上疏言边事,因陈决胜之策。陈邦昌为太宰,翰上疏力争之。种师道罢为中太一宫使,翰言:"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钦宗谓其老难用,翰曰:"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兵辱于楚;汉宣帝老赵充国,而卒能成金城之功。自吕望①以来,用老将收功者,难一二数。以古揆今,师道虽老,可用也。"且谓:"金人此行,存亡所系,令一大创,使失利去,则中原可保,四夷可服。不然,将来再举,必有不救之忧。宜起师道邀击之。"上不能用。擢中大夫、同知枢密院,论益不合,以病去,除延康殿学士、知亳州。坐言者落职,提举南京鸿庆宫。  

高宗即位,用李纲荐,召复延康殿学士。既至,拜尚书右丞兼权门下侍郎。时建炎大变之后,河北山东大盗李成、孔彦舟等,聚众各数十万,皆以勤王为名,愿得张所为帅。所为御史,尝论黄潜善奸邪不可用,由此得罪。李纲为相,乃以所为河北等路招抚使,率成等众渡河,号召诸路,为兴复计。潜善力沮之。宗泽论车驾不宜南幸,宜还京师,且诋潜善等。潜善等请罢泽,翰极论以为不可。李纲罢,翰言:"纲忠义英发,舍之无以佐中兴,今罢纲,臣留无益。"力求去,高宗未许。时潜善奏诛陈东,翰谓所亲曰:"吾与东,皆争李纲者。东戮东市,吾在庙堂可乎?"求去益力,章八上,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复以言者落职。  

绍兴元年,召复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辞不至。二月,复资政殿学士。三年五月,卒,赠光禄大夫。  

翰通经术,正直不挠,历事三朝,致位政府,徒以黼、攸、潜善辈熏莸②异味,横遭口语,志卒不展。纲虽力引之,不旋踵去,翰亦斥逐而死。所著书有《论语解》、《春秋传》。

(选自《宋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二》,有删改)

[注]①吕望:即姜子牙,年老时得遇周文王,后辅佐周武王灭商。②薰莸:香草和臭草,比喻志趣、政见不合。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书诋时相诋:指责

B.秦始皇老王翦而用李信老:认为•••••年老

C.将来再举举:行动,兴兵

D.纲虽力引之引:引导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中书舍人孙傅论高丽于国无功因陈决胜之策

A.B.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因宾客至相如门前谢罪

乃以所为河北等路招抚使舍之无以佐中兴

C.D.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判断正确的一项是[来源:学.科.网Z.X.X.K]

A.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B.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C.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D.师道名将/沉毅有谋山西/士卒人人信服/不可使/解兵柄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书舍人孙傅因反对开凿运河被罢免。许翰认为不应当罢免孙傅,因而惹怒了当时的宰相,也被降为江州太平观提举。

B.宋钦宗认为种师道年老不堪重用,许翰试图以王翦、吕望等为例来说明任用老将的必要性,但钦宗最终没有接受建议。[来源:学_科_网Z_X_X_K]

C.许翰对朝廷罢免李纲这样忠贞有才能可以辅佐国家中兴的人很失望,认为自己也没有必要留任,连续八次上奏请求辞职。

D.许翰正直不屈,虽为三朝老臣,但因与黄潜善这类奸臣政见不合而横遭诬陷,难以施展抱负,对此,作者充满惋惜之情。

第Ⅱ卷(114)

四(24分)

13.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谓百姓困弊,起为盗贼,天下有危亡之忧。愿罢云中之师,修边保境,与民休息。(5分)

(2)金人此行,存亡所系,令一大创,使失利去,则中原可保,四夷可服。(5分)

14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7-18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 镇东军事。

《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日:“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日:“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

(1).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2)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抒情方式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4分)

[来源:学科网]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论语》中,孔子强调无论是遇到比自己贤能还是不如自己贤能的人,都

要学习和反省的两句话是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借古伤怀抒发理想幻灭、人生失意的两句是

。”

(3)《赤壁赋》中描写曹军连克荆州、江陵后顺流而下时军容盛况的句子是

。”

五(12分)

16 .下列文字进行筛选和组合,给“图书目录”下一个定义。(不超过40个字)(4分)

①图书目录是一种工具书。

②图书目录是能够帮助人们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③图书目录的用途是供人们查找的。

④图书目录分为“簿式书目”和“卡片式书目”等。

⑤图书目录是按照一定顺序编写的。

⑥图书目录记录书名、作者、出版和收藏情况。

17.将下列语句排序(只写序号)

现代散文对“疏”与“密”的认识,较多地承接了古代的某些观念,在素材的安排、笔法的运用上,尽量做到收放自如、疏密有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管是语“疏”事“密”,还是语“密”事“疏”,体现的都是散文的疏密渗透、相得益彰的辩证关系。

①这同时也说明:所谓“疏”,绝非空疏、粗疏乃至散漫无度。

②从深层来说,散文的“疏”显示了一种飘逸、洒脱的人生态度。

③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如其人”吧。

④《葡萄月令》的“疏”的高妙技法,是与作者那淡泊、平和的心灵境界分不开的。

⑤作为一种表达方式和行文风格,“密”显示了散文作品笔触的精细与意义表达的紧凑。

⑥与“疏”相对,散文的“密”主要指构思细密、层次紧密和结构严谨。

1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2个字。(4分)

一个人总是上网,不读书,我认为他是没有文化的。?文化就是进入到人类精神生活的传统中去进行思考,而这个传统主要就存在于书籍之中。网络的长处是迅速传递当下的信息,它不让人思考。当然如果你素质好,你上网的时候也会思考。?我相信不是从网络上得来的,而是

,有了这个底蕴,这样的人上网不怕,他不会被网络上铺天盖地的信息所左右,所淹没,他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一盆兰花

老安是一个憨厚朴实的山民。

老安住在大山里,几间石墙、瓦顶的小屋,屋后是绿浪翻滚的千顷竹海,屋前是一池水波荡漾的山间瑚泊、竹海的绿浪跌印在湖泊里,把清可见底的湖水染成一池温润的碧玉。

老安非常爱这峰青水秀的大山。

老安也爱花,每当上山采药时,看见喜欢的花草,就挖回来,栽在自家那用竹篱笆围成的小 院里,有杜鹃、茶花、迎春、野玫瑰、山百合……最多的是兰花,老安栽了二十多盆的兰花。因此,一到春天,老安院子里的花,就开得姹紫嫣红、芳香四溢。

这年春天,省城一位画家到山里写生,路过老安的家时,眼睛倏地被满院五彩缤纷的花点亮,背着画夹,推开篱笆门,走了进去。

画家陶醉在花香扑鼻的世界里。

“你也喜欢花?”正在侍弄花草的老安问。

“是呵,尤其喜爱兰花呢!”画家在那二十多盆兰花前蹲下来,很夸张地吸吸鼻子,仿佛要把花香全都吸进腹中。

兰花有的已经开了,有的长满嫩绿的花箭,正含苞待放。[来源:学科网]

画家忽然问:“老乡,你这花卖不卖?”

老安憨憨地一笑,说:“卖啥卖?这些花儿不金贵,都是俺在山里挖的,你要是喜欢,尽管拿去!”

画家掏出钱,说:一定得给你钱。”

老安急忙用手挡住,说:“啥钱不钱的,你也太小看俺山里人了!”

俩人拉扯了半天,最后,画家被老安的朴实所感动,从画夹里取出刚画好的画,说:“我用这幅画换你一盆花,行吗?”

老安接过画,一看,画的正是他们山乡的风景。

画家说:“我是个画家,我叫李致宁。”

画家选了一盆兰花,抱在怀里,欢喜地走了。

老安不知道这李致宁是何方神圣,把那幅画翻来展去地看了半天,也看不懂它究竟好在哪里,便随手扔在桌上。

没几天,画家从老安那儿抱走一盆兰花的事,传遍了小山村。这天,几个外出打工刚回乡的年轻人,急匆匆地来找老安。

一个人说老安叔,你被骗啦。一盆兰花肯定非常值钱!”

“值啥钱?”老安不解地问。'

另一个人说我打工的那个城市,一盆兰花最贵卖到五千多块钱呢!

“五千多块?”老安的手开始抖动起来。

又一个说:“五千多块算啥?在花卉超市里,有一盆兰花,竟然卖了三万块!

“三万块?那是啥兰花?”三万块,老安就是卖好些年的草药,也挣不到这么多钱呢!

老安的手快速抖动起来。

那人来到院子里,仔细地看了看,指着其中的一盆说:“好像就是这样的!”

画家抱走的正是这种兰花!

老安的手剧烈地抖动起来。

临走时,几个年轻人说:“老安叔,你真傻,一幅破画就骗了你三万块,打水漂啦,响都不响呢!”

老安的手飞快地抖啊抖,然后,抱起头,蹲在地上。

半晌,老安站起身,冲进屋里,找到那副画,咬牙切齿地撕了个粉碎。

又是一年春天,一个来山里游玩的城里人,走进老安的院子。这个人也非常喜爱兰花。

城里人指着其中的一盆,问:“老乡,这盆兰花卖不卖?”

老安斜着眼睛,说:“你给啥价?”

“一百块。”

老安重重地哼了声,说:“你骗不了俺,这盆少了三万块钱不卖!”

那人惊叫一声:“这不过是普普通通的一盆兰花,顶多值一百块,真的,我不骗你!卖三万,你脑子有病啊?”

老安的眼里冒出火星,说别以为俺啥都不懂,去年,一个画家就用一幅画蹁走了俺的一盆兰花,值三万块哩。”

“画家?叫啥名字?”那人疑惑地问。

老安想了想,说:“他叫李致宁!”

那人睁大了眼睛,问:“李致宁?那幅画呢?”

老安愕然地看着他:“干啥?”

那人急急地说:“如果真是李致宁的画,我给你五万块钱,买下它!”那人知道,李致宁是位著名画家,市场上他的一幅画,最少也值十万块钱。

“五万块!”老安惊叫一声。

老安的手又刺烈地抖动起来。

老安的双手剧烈地抖啊抖……然后,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响亮的耳光。

(选自《天池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19.简要概括小说的故事情节。(4分)

20.简要分析小说第二自然段环境描写的作用。(4分)

21.文章以老安“狠狠地抽了自己几个响亮的耳光”结尾,有什么好处?(4分)

22.本文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认识。(6分)

七、写作(60分)
23.阅读下列文字,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武城二中2013级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
北京师范大学于丹教授的登泰山感悟是山登绝顶我为峰。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的感悟则是:人生就像登山,不一定每个人都能爬到山顶,但爬了就好;不一定每个人都要登到山顶,但要一步一个脚印。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高三语文答题卷

13.(1)(5分)

(2)(5分)

14.(1)(4分)

(2)(4分)

15.(6分)

(1)

(2)

(3)

16.(4分)


17.(4分)

18.(4分)

19.(4分)

20.(4分)

21.(4分)

22.(6分)


高三语文开学考试参考答案

一、

1.D(闲情逸致)

2.D(掩映:彼此遮掩而互相映衬。如:桃红柳绿相互~。映照:照射。如:阳光~在江面上。营造:有计划、有目的的地造。如:~防护林,~气氛,~优雅的居住环境。营建:营造,建造。如:营建住宅楼。隔断:阻隔;使断绝。阻隔:两地之间不能相通或不易往来)

3.B(根据语境以及诗句含义氛围选择)

4.A(A.难解难分(难分难解)):双方相持不下(多指竞争或争吵、打斗),难以分出胜负。形容双方关系异常亲密,难于分离。

B.愀然作色:形容神色严肃或不愉快地变了脸色。

C.天旋地转:①眩晕的感觉。如昏沉沉只觉天旋地转。②指重大的变化。如:局势失控,顷刻间天旋地转。③形容闹得凶。吵了个天旋地转。

D.纷纷扬扬:形容雪、花、叶飘洒得多而杂乱。

5.C(A. 搭配不当,“观察”与“内涵”搭配不当,可改为“体味”。B.句式杂糅,后句可改为“却常常忽视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D.语序不当。把“国家大剧院宣布”移到“从现在起到年底”前)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6.D(D项是本文的主旨所在。其他三项均不全面或与原文有出入)

7.C(“在诗中明确批评了……”有误,原文说“曲折表达了保护自然生态的观念”)

8.C(“表达对自然生物的喜爱”错误)

9D(引:举荐,引荐)

10.A(两个“于”均为介词,相当于“对”。B项前一个“因”是介词“趁机”后一个“因”是介词“通过、经由”C项前一个“乃”是连词“于是”后一个“乃”是副词,起帮助判断的作用,可译为“是”D项前一个“以”是介词“用来”,后一个“以”是介词因为”)

11.B(“师道名将”为判断句,不能断开;“不可使,解兵柄”与原意相悖)

12.C(“连续八次上奏请求辞职是因陈东被杀而作出的决定)

四、(24分)

13.(1)认为百姓生活困顿,会起事成为盗贼,天下将有危急灭亡的忧患。希望停止云中战事,整治安抚边关,帮助(让)百姓休养生息。(5分。关键词:困弊、罢、修、休息等,译句要通顺)

(2)金人此次行动,关系到存亡,如果重创金兵,使他们失利逃去,那么中原可以保全,四周的少数民族能够臣服。(5分。关键词:所系、令、使、保、服)

【参考译文】

许翰字崧老,拱州襄邑人。考中元佑三年进士。宣和七年(1125),召用为给事中。写信诋毁当时宰相,认为百姓生活困顿,会起事成为盗贼,天下将有危急灭亡的忧患。希望停止云中战事,整治安抚边关,帮助(让)百姓休养生息。。高丽入贡,朝廷征调百姓开凿运河,百姓骚动。中书舍人孙傅指责高丽于国无功,不应兴大役,孙傅因此被罢职。许翰认为孙傅不应被罢免,当时宰相大怒,免去他的职务,任提举江州太平观。  

靖康初年,重又被召用为给事中。当时金兵进攻京城刚退,许翰到宫廷,当日晋见皇上,授任为翰林学士,不久改任御史中丞。上言议论边事,趁机陈述决胜之策。张邦昌任宰相,许翰上疏极力争论。种师道被贬为中太一宫使,许翰对皇上说“:师道是名将,沉毅有谋略,山西士兵,人人信服,不可解去他的兵权。”钦宗认为他年老难用,许翰说:“秦始皇认为王翦老而不用,信用李信,终于兵败于楚;汉宣帝任用老将赵充国,终于取得金城之战的成功。从吕望以来,任用老将取得功业的,不止一两个人。从古鉴今,师道虽然年老,可以任用。”并且说:“金人此次行动,关系到我方存亡,现在如果重创金兵,使之失利而逃,则中原可以保全,四周的少数民族能够臣服。否则,将来再想行动,一定有不可救应之忧。应当起用师道抗击金兵。”皇上不能听从。提升他为中大夫、同知枢密院,政见越是与同僚不合,因病去职,任延康殿学士、知亳州。因谏官指责而被罢职,任提举南庆鸿庆宫。  

高宗即帝位,因李纲的推荐,召用他为延康殿学士。到朝后,被授任为尚书右丞兼代理门下侍郎。当时建炎大乱之后,河北山东大盗李成、孔彦舟等人,聚结军队各数十万,都以勤王为名,希望得到张所任元帅。张所任御史,曾经责论黄潜善奸邪不可用,由此得罪。李纲任宰相。于是任命张所为河北等路招抚使,率领李成等人部队渡过黄河,号召各地,为兴复大计。黄潜善极力阻止。宗泽建议皇帝不应到南方,应当回到京城,并且诋毁黄潜善等人。黄潜善等人请求罢免宗泽,许翰极力争论不可。李纲被罢,许翰说:“李纲忠义英发,没有他无人能辅助中兴,现在罢免李纲,我留任无益。”极力请求去职,高宗不同意。当时黄潜善奏请诛斩陈东,许翰对亲信们说:“我与陈东,都力争留用李纲,陈东被斩于东市,我在朝廷合适吗?”越是极力求辞职,八次上章,被任命为以资政殿大学士身份提举洞霄宫。又因为谏官指责罢职。  

绍兴元年(1131),召用恢复他为端明殿学士、提举万寿观,坚辞不至。二月,复任资政殿学士。绍兴三年五月,去世,追赠光禄大夫。  

许翰通晓经术,正直不屈,历事三朝,位至执政,只是因为与王黼、蔡攸、黄潜善等人政见不合,横遭诬陷,志向终究无法实现。李纲虽极力引荐他,但自己很快被罢免,许翰也遭斥逐而死。他的著作有《论语解》、《春秋传》。

14、(1)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点得4分)

(2).宋诗用典抒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1分)

陈诗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1分)

15(1)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3)舳舻千里旌旗蔽空

五(12分)

16目录是记录书名、作者、出版和收藏情况,按照一定顺序编写,供人们查找的工具书。(4分,定义形式1分,三个内容要点各1分)(4分)

17:②④③①⑥⑤ (须明确内在联系,把握逻辑顺序,先谈“疏”再谈“密”)(4分)

18示例:①什么叫文化;②但一个人的好素质从何而来;③他自己真正读过一点书。(写出一句,给1分;写出两句,给3分;写出三句,给4分)

(18分)

19. ①画家用画换走了老安的兰花;②老乡揣测老安被骗,老安愤而撕画;③又一城里人想买老安的兰花,老安吸取教训要价三万;④老安了解真相后懊悔不已。(4分,每点1分,大意对即可)

20.①优美纯净的自然环境,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又衬托了老安单纯朴实的形象(2分);②自然环境的清新明澈与现实社会中人们的利欲熏心形成对比,增强了表达效果(2分)。

21.①与老安曾想把兰花送给画家时的质朴形成对比与照应,生动地表现了老安内心懊悔、痛苦与醒悟。(2分)

②小说情节突转,到此戛然而止,令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2分)

22.①画家与老安交换画花时,人间本不缺少淳朴与真诚,这是让我们欣慰社会底色。

②但淳朴与真诚在私欲和金钱的冲击下,往往被怀疑,扭曲,淹没。

③在生活中应保有一颗自然淳朴之心,不为金钱和利益所诱惑。(6分,每点2分。其他观点言之成理也可酌情赋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3085.html

更多阅读

2013年福州时代中学面试题汇总51题 福州小升初面试题

PDF格式文档下载:  2013年福州时代中学面试题汇总【51题】.rar(326.88 KB, 下载次数: 160, 售价: 5 e度金币)PDF阅读器:  迷你pdf阅读器.zip(1.79 MB, 下载次数: 29)题目讨论》》》 讨论现场照片》》》 查看经验感受》》》 查看E

声明:《武城二中2013级高三月考语文试题 高三语文模拟试题》为网友流水十年閒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