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越明年”的“越”
中学课文《为学》《岳阳楼记》中均有“越明年”这个表时间的词语。学生自译课文时,有的根据“越”的本义将它译成“过了第二年”(时指第二年后的第三年);有的依照课本注释将
其译成“到了第二年”。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岳阳楼记》中写道:“庆历四年(1044年)春,滕于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乃重修岳阳楼,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国名胜词典》中关于岳阳楼有如下的介绍:“北宋庆历五年(1045
年),滕子京守巴陵郡时重修,并请范仲淹撰《岳阳楼记》,至是名声益大。”由此可见,“越明年”就是指庆历五年,即“第二年”。“过了第二年”这种译法肯定是错谈的。
可是,对课本及许多工具书(如《中学古涛文词典》学林出版社、《中学古诗文对照注释》广西民族出版社)把“越明年”中的“越”解释为介词“及、到”,虽然说得过去,但还值得
商榷。
词在演进途中,逐渐由实而虚,遂产生介词、连词、副词、助词等用法。在《辞源》“越”的十六条义项中,这一轨迹清晰可见。其中有两个义项值得注意,一是“於”,二是“发语辞”。杨树达的《词诠》第445页对“越”的解释也有相同的义项,第一条“介词,用同‘於’”,第四条“语首助词,无义”。
遗憾的是,在《辞源》《词诠》《康熙字典》等书中,都没有直接把“越”释成介词“及、到”的说法。成说大多是先将“越明年”中的“越”释成“於”,进而再释成“及、到”的。可是,上述三部工具书中,在“越”作“於”的义项引例里,不但没有“越明年,甚至没见到一个“越”用在时间词语前面的例子。而且古汉语中“於”用在时间词前面而释成“及、到”似乎并不怎么通畅自然,也远不如释为“在”等介词常见。
倒是《词铨》中“越”作“语首助词”的义项里有这样两个例句:“殷遂丧,越至于今。”(《微子》)“越翼日戊午。乃社於新邑。”(《召诰》)这两句中,“越”都用在时间词语前面,作语首助词,无义。
我还想到《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的句子“明日,徐公来”,它同“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是颇为相似的,它的译句是“第二天,徐公来了”。
综上所述,我认为:“越明年”中的“越”更科学的解释应为“语首助词(或曰发语词),无义”,“越明年”即“第二年”。这样解释既有理有据,又简洁畅达,符合“信、达、雅”的要求。
(此文曾侥幸刊发于《语文知识》2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