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


三、“里特罗”设计和乡土风格

20世纪80年代期间,平面设计在旧金山地区形成地区性风格以后,在纽约出现了与后现代主义密切相关的,但是更加注重历史因素的新平面风格,其特点是强调历史风格的复古,这种风格被一些设计师称为“里特罗风格”或者“里特罗”设计。这种风格的基本特征是对欧洲20世纪上半叶的平面设计风格的复古,对这个时期具有装饰特点的风格的喜爱,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的刻板、沉闷、理性的反对,特别是20世纪20后代和30年代流行的某些平面风格,这种风格的核心内容是“向后看”,“与众不同”。所谓“里特罗”设计,其实是以古典复兴为核心装饰方式的纽约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运动,纽约平面设计的后现代主义更加注重设计上的古典成分、历史装饰风格的合适应用。“里特罗”设计采用广泛的复旧装饰方法,特别注意吸收20世纪初期出现在火柴盒设计、棒球卡设计、杂志海报的商业广告和商业插图等等方面的装饰因素来丰富本身设计的形式。

与此同时,美国其他地区的平面设计集团也有类似于“里特罗”或者旧金山派的后现代主义探索,著名的有美国明尼苏达州的明尼阿波利斯的“杜菲设计集团”。这个设计集团的著名设计师是卓•杜菲和查尔斯•安德森。在设计上,杜菲设计集团与“里特罗”比较,更具美国乡土气息,也比较拙一些。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设计时代的平面设计

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欧洲大陆经历了一场政治及文化方面的风暴,这一切显示出资本主义在文化发展上的危机,表现出人们对传统理性精神的怀疑,及对新的意识形态、文化观念及其表达方式的探索和寻求。在设计领域,传统的现代主义设计受到了质疑、反叛,终于在80年代形成了“后现代主义设计”。在平面设计领域,设计家们也进行着相似的探索。他们不但将古典的纹样、符号引入到设计中,也把现代通俗文化中各种流行偶像、地区民族的传统图形,甚至是群众游行时的标语形象都搬上了画面,使平面设计的表现语言呈现出前所未有的丰富性和多元化。

提西一直是后现代主义的重要平面设计代表人物之一,其设计的作品,主要是平面的广告。另一位与提西同时开始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探索的是西格佛雷德•奥斯玛特,他从1966年左右就开始了类似的设计,特别是为联合保险公司设计的企业标志和平面广告(海报)。瑞士平面设计家斯蒂夫•盖斯布勒是另外一个早期参与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人物。他的设计风格是把平面因素先组织起来,然后把这个组成的结构加以处理,或者破碎成为无数碎片,或者过纵横切割分解等等,使设计具有特殊的艺术意味。

提西、奥斯玛特、盖斯布勒三人堪称20世纪60年代开创后现代主义平面设计的重要人物,他们的设计给以后的平面设计家在探索这个方向上以重要启示。随后,在20世纪70年代的平面设计因而出现更加剧烈的、激进的改革,产生了“新浪潮”平面设计运动。到80年代,形成了“曼菲斯”风格和旧金山派平面设计,以及“里特罗”设计和乡土风格。与此同时,计算机在平面设计中的普遍运动,使平面设计几乎可以说发生了一场革命。
二、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从爱德华•杜勒尔•斯东于1955年设计新德里美国大使馆开始,在欧、美、日本乃至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中,出现了不少的设计师,设计了大量的、著名的具有后现代主义建筑特点的作品。这些设计家主要有罗伯特•文杜里、查尔斯•詹克斯、斯特林•詹姆斯、尼迈耶尔、菲利普•约翰逊、格里夫斯、伍重、丹下健三、山畸实、任佐•皮阿诺和贝聿铭等。通过对这些著名设计师作品的介绍、分析,有助于我们对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全面、深刻了解。

(1)作为后现代主义奠基人之一的罗伯特•文杜里,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积极构建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的同时,将其思想付诸实践。他于1962年和1963年,分别设计了“我母亲的住宅”和“公会楼”。这两幢建筑一反现代主义方正简洁、统一规范的建筑风格,更加注重对传统的提取、形式的变化和空间的复杂化。后来他设计的德拉华住宅、伦敦国家博物馆圣斯布里厅等,带有明显的古典主义特征,如拱券、三角门楣等。

(2)查尔斯•詹克斯的建筑实践主要是在美国,且大多是与法列尔合作设计的,代表作品有1982-1985年设计的自己的住宅。该设计风格独特,建筑本身和室内装饰细节充满着不同历史风格,如天花图案采用椭圆、长方形重叠,富有古典韵味,又有象征主义的痕迹,同时又符合折衷主义的设计艺术理念。

(3)斯特林•詹姆斯出生于1926年,是英国著名的后现代主义设计师,也是当代极富想象力的建筑师之一。在他的设计中,非常擅长用组合玻璃、砖石和金属材料,采用现代主义与古典风格结合,并加以形式上的趣味性处理,使得建筑风格严肃而又不乏活力。他的代表性设计是德国斯图加特新国家艺术馆、剑桥大学历史系大楼等。其前者建筑设计整体上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的结构、古典主义的装饰和波普风格的细节,在视觉上给人一种奇特而又古怪的感受。

(4)巴西建筑师尼迈耶尔是勒科布西埃的学生。他早年的设计与勒科布西埃的设计风格没有太大区别。后来他在勒科布西埃设计风格的基础上结合巴西传统的葡萄牙巴洛克式曲线美,融入巴西本土气候特征、民俗因素,谋求适度的技术、艺术、功能的合理性,从而形成了他极具个人特色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风格。他设计的建筑很多,重要的除早年与考斯塔及瑞迪设计的巴西教育部15层大楼、纽约万国博览会巴西馆等外,还有巴西议会大厦、巴黎法国共产党总部大厦等。

(5)菲利普•约翰逊,出生于1906年,最早在哈佛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后来改学建筑。从50年代起开始进行建筑设计。起初其设计效仿米斯•凡•德•罗的风格,并于1959年与米斯•凡•德•罗合作设计了38层的西格拉姆办公楼。60年代开始,他关注古典主义建筑,从而使他的设计具有了后现代主义的特征,如1963年设计的纽约州舞剧院赋予了古典的精神面貌。随后,他回到象征主义兼用建筑装饰,主张联系历史和结合地方文化进行设计。他的代表性作品是1984年设计的纽约电讯公司(AT&T)总部大楼。

(6)格里夫斯是美国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师,出生于1934年,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建筑系,很早就针对现代主义单调的建筑形式进行探索,其建筑设计不仅综合了建筑家与艺术家的双重技艺,完整地把艺术与技术进行结合,而且讲究装饰的丰富、色彩的绚丽,也讲究历史风格的折衷。在建筑设计界他被誉为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奠基人。他的建筑设计作品甚多,主要有波特兰市公共服务中心、肯塔基州路易斯市人文大楼、加利福尼亚州圣胡安•卡特诺公共图书馆等,其中最有影响的设计作品是1980-1982年设计建造的俄勒冈州波特兰市公共服务中心。

(7)伍重是丹麦建筑设计家,出生于1918年,他的代表作是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该建筑地处悉尼市班尼朗岬湾,于1973年竣工。其建筑群的最大特色是它的莲瓣形薄壳屋顶,一共有大小三组这样的结构,最大的一组是音乐厅,向海的一面呈三重瓣组的结构,与之相对的是入口处一重瓣;其次是歌剧厅,在它的左侧,也是前一后三的结构,但规模略小,二者并立,宛如一对夫妻,音乐厅的右前方是最小的一处莲瓣式建筑——大餐厅,前后各一瓣,似乎是这一对夫妇的孩子。此外,歌剧院内部装饰也非常讲究,为了避免墙壁返光,墙壁都用暗色夹板镶嵌,地板和天花板用本地产的黄杨木和桦树木,顶棚上有用来扩散声音的大圆环,结构极其合理。

(8)丹下健下是日本当代著名建筑设计家。他的代表作是为1964年东京奥运会设计的最大体育馆——代代木体育馆。该建筑占地91公顷,由游泳馆、球类馆和一部分相应的辅助建筑组成。游泳馆和球类馆的屋顶,均采用先进的悬索结构建造,由两根巨大的直立柱牵引整个尾部的悬索,造成像一条有桅杆的大船一样的形象。球类馆平面呈圆形,有喇叭形入口。

(9)山畸实是日裔美国建筑设计家,在他长期的设计生涯中,虽然经历了现代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时期,但他并不盲从现代主义建筑的形式和理念,而是把现代主义设计理念与东方文化结合,对建筑进行新的诠释和演绎。在现代主义成为美国主流设计理念的时候,他就对现代主义一些风格提出了批评,并在自己的设计实践中加以运用。他的主要代表作,如沙特阿拉伯达兰国际机场、西雅图世界博览会美国科学馆、普林斯顿大学威尔逊学院大楼、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大楼等,都是典型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之作。

(10)任佐•皮阿诺,作为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师,其代表作品是与理查德•罗杰斯设计的蓬皮杜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他们要表达意图是体现现代文化艺术的通俗性、广泛性、多元性和可生产性。他们要造就的是一座文化工厂或文化超级市场。大楼的设计可谓惊世骇俗,它不仅把内部结构暴露无余,而且连设备设施也显露在外面。设计师把一个文化艺术设施变成了一座工厂,或者一台机器。从而打破了传统观念认为文化建筑应该有典雅的外形和宁静的看法。

(11)华裔美籍建筑设计师贝聿铭,1917年4月26日出生于广州,1935年赴美国宾州大学学习建筑,后因战争而滞留美国。从40年代至1990年,贝聿铭设计了大量的作品,著名的有上海美术馆、夏威夷东西文化交流中心、纽约基辅湾公寓大楼、全球大气研究中心、肯尼迪纪念图书馆、台湾东海大学路思义教堂、北京香山饭店和香港中国银行的中银大厦等。建筑融合自然的空间理念,主导着贝聿铭一生的设计,这些作品的共同点是内庭,内庭将内外空间串连,使自然融于建筑;光与空间结合,使空间变化万端,“让光线来做设计”是他的名言。
第二节 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20世纪30年代以来,以讲求理性与功能为特征的现代主义一直是西方建筑的主流。在这股主流之下,建筑美学思想是建立在理性、结构、功能的基础之上,忽视了建筑形式对人的作用,片面强调功能性和经济性,走向纯粹理性的极端,忽视了人的情感和环境的作用,形成了单调、统一的建筑形式。这种建筑形式发展到50年代,开始出现了分裂。随后对现代主义建筑反叛的新的设计形式,由于从满足人的心理需求出发,力图沟通传统与现代的联系,主张兼收并蓄、丰富多彩和含混模糊,而不强调统一致和明晰清澈;主张矛盾和冗长累赘超过和谐统一和单纯简洁;追求含义、交际、象征性,而倍受世人的青睐,迅速的发展,70年后期最终成为建筑的主流风格与形式。

一、后现代主义建筑的特征

从前面所述“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探索者文杜里和詹克斯的理论中,以及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的实践中,可以总结发现,在后现代主义设计特征之下,作为设计领域最重要分支之一的建筑,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强调建筑的精神功能,注重设计形式的变化。

后现代主义建筑认为现代主义建筑的方盒子缺乏人性,主张建筑应该而且必须有装饰。在建筑的细节上,往往采用各种古典装饰,运用变形、分裂、删节、夸张、矛盾等手段使装饰充满趣味性和象征性。而现代主义建筑强调非装饰化特点,夸大无装饰化外形特点,在设计形式上陷入了减少主义风格的泥淖之中。

第二,后现代主义建筑强调历史文化,即所谓“文脉主义”。

后现代主义的建筑设计师们在抛弃现代主义平滑的方盒子建筑形式时,认为决定建筑外观的不单纯是内部功能,而且还受到群体、环境、地区、历史等的影响,强调建筑的形体质量感,提倡建筑的“内”、“外”双重性,重视层次感和深度感。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师强调重视传统历史风格,主张对历史风格采用抽出、混合、拼接等方法,并且将这种折衷处理建立在现代主义设计的构造基础之上。

第三、后现代主义建筑语言具备“隐喻”、“象征”和“多义”的特点,表现在建筑造型与装饰上的娱乐性和处理装饰细节上的含糊性。

现代主义建筑形态语言基本上是单一的,只出于对功能认识;而后现代主义建筑所使用的建筑形式往往包含有一系列现代符号学的内容,通过点、线、面和色彩的变化,使现代主义明确、高度理性化,毫不含糊的形态语言具有了“隐喻”、“象征”和“多义”的含义以及戏谑、调侃的色彩。所以,了解后现代主义建筑,应该从结构、符号、形式等多种角度出发。

当然,后现代主义建筑的上述特点,是在一个历史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并不是在所有的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中都有充分的体现。一方面,正如我们前面所指出的,从现代主义受到质疑到否定,从后现代主义萌芽到最终确立,有一个发展过程;另一方面,建筑作为一切艺术的综合,它不仅受到人们的思想观念的影响,而且还与现代科技,特别是新材料、新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现代科技的每一进步,可能会改变建筑的结构形式和装饰面貌。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2837.html

更多阅读

解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

对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消解1966年,德里达在美国霍布金斯大学召开的“批判语言和人文科学国际座谈会”上,发表了他划时代的著名演讲《人类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和游戏》一文,这篇演讲被公认为是解构主义的奠基作。在这篇文章中,德里达对当

详细解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谜题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详细解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谜题原创:于宗琦《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海报近几年看过几部经典的电影,但思辨性如此之强、能够触及心灵深处、画面壮美绚丽,又能举重若轻,将生存和信仰的大命题以如此玄妙的叙事手法娓娓讲述的,就只有这

后现代主义文学 后现代主义文学代表作

二十世纪文学(三)·后现代主义文学■存在主义文学滥斛于19世纪30年代的法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达到发展的颠峰。它与存在主义哲学关系密切。“荒谬”和“痛苦”是存在主义文学的基本主题。在艺术上,存在主义文学寓哲理于文学中,体现“文”

后现代主义文化 后现代主义文化杰姆逊

弗雷德里克·杰姆逊1.多国化资本主义·无意识和自然·新型文化后现代主义的出现是和资本主义的前两个阶段分不开的,这两个阶段一个我称为现代主义,这是显而易见的,因为有后现代主义,就必然有个现代主义:另外一个阶段我称之为现实主义。也

声明:《后现代主义建筑设计 解构主义建筑特点》为网友袮夠格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