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名人轶事》: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出生在鲁国陬邑。他出生时,中国历史正处在春秋后期的社会大变动时期。经济上,封建的生产方式已经出现;政治上,各国争霸,由此带来思想文化方面的变革。
大约在孔子3岁时,父亲去世。孔子随母亲迁居到鲁国都曲阜,这里浓厚的传统文化的气氛,对幼小的孔子起了极大的熏陶作用。由于家贫,孔子年轻时做过吹鼓手,也帮人管理过账目,管理过牲畜。
孔子在逆境中发奋学习,不放过一切获得知识的机会。东方小国郯国的国君郯子访问鲁国期间,孔子向他求教古代历史传说;孔子还向当时的大思想家老子求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不仅回答了他,还给他讲了修身处世之道。
孔子好学不倦,他博学多识的名声终于远近闻名。他也终于不用再做低贱的工作,可以招生授课了。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他期望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孔子曾经来到齐国,受到齐景公的召见。齐景公问其施政治国的大道理,孔子侃侃而谈,获得齐景公的赏识。但齐国的大臣晏婴反对孔子特别崇尚礼教的政治主张,使齐景公改变了主意。不得已,孔子只好回到鲁国。
公元前501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这个地方的长官。由于政绩出色,一年后被提任为司空,不久又升为司寇,这是掌管司法和外交的长官。
孔子参政后,显露了非凡的才干。在与齐国的外交谈判夹谷之会上,识破了齐国的阴谋,提高了鲁国的地位。后来,孔子还依照礼制的规定,对僭越的地方割据势力进行了严厉打击。
在孔子的治理下,卖牛羊肉的商人不敢乱涨价了,可见执法之严。男女在街上也分开来走了,这是推行礼治的结果。这些《史记》上都有记载。总之,社会秩序确实有了改善。
孔子55岁那年,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漫长历程。
孔子先来到卫国。当时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好干政弄权,想借重孔子的名望,便召见孔子。孔子很看不惯南子的私生活,但不得不依礼答谢。后来他曾讽刺宠爱南子的卫灵公说:“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孔子历经宋、郑、陈、楚国。在楚国,楚昭王想给孔子封地,委以重用,楚国的贵族拼命阻挠。他们说,孔子的弟子中有这么多杰出的人才,如果给了孔子封地,只会对楚国构成威胁。孔子只得离开楚国。
孔子周游各国,道途艰难,一事无成,而自己年纪已老,愈来愈思念故乡。于是,孔子终于在晚年回归鲁国。这时他已是68岁的老人了。
孔子回鲁国后,由于与当时执政的季氏政见不同,自然就没有再次参政。他把晚年的全部精力用在了文化教育事业上,努力搜集和整理古代文献;开创私学,在实践中总结积累了许多有益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
孔子系统整理和编纂了《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典籍,被后来儒家尊为“六经”,对于保存和传播中国文化遗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孔子在教育方面,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方针,他已总结出“因材施教”、启发教育这样的实践经验。他循循善诱,诲人不倦,在教育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相传他有弟子3000人,最杰出的有72个。
孔子的学说后来发展成为儒家学派,成为几千年封建社会的正统。他的思想不仅对中国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也具有世界影响。《论语》一书通过记载孔子与其弟子的对话,体现了孔子思想的精粹,是人类遗产中一笔珍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