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心为心——赣州市“三送”工作及其他 赣州市党代会工作报告

百姓心为心

——赣州市“三送”工作及其他

恍惚见自己来到一座非常高大的城墙边,一杆云梯直插霄汉。我小心地攀着云梯走上城墙。入城,发现站着一大帮人,然后我们一起走上一条大路。大路不远处,是一座丘陵状的大山,山峦苍翠,郁郁葱葱。其中一位长者说,这就是毛泽东领导红军当年闹革命的地方。纵看去,有许多墓地,墓垒肃穆庄严,几棵大樟树夹杂其间,一面墙上是红军刷的标语,另一面墙上是红军塑像。渐走,境界日益开阔,红日竟照着巨大的天空,无数个红军战士穿行于山间丘陵和土路上。下意识地知道他们是在垒土,但是,我一点也不觉生疏,好像又和他们在同一时空中。这时,山变得连绵起伏,又很像北方的大山,横断面不断切开,上面隐隐看去,好几座山都是几位红军战士和领导人的壁画像,如雕刻版执著。这种高大的以整座山为模板的画像我曾记得在甘肃天水武山县的拉梢寺见过,如今出现于梦境中,与当时所见之情形,大不相同。

每座山连成一片,几乎是跳跃着迎接我。好几座山走上前去,都是毛泽东的巨幅画像,他微笑地望着我,我开始兴奋起来,迷幻感冲击了我。再看,其他几座山隐约有周恩来、邓小平、朱德的画像……

我情不自禁地对身旁的长者说,每一座山真是一座巨大的丰碑啊,这不是一个比喻句,这是现实啊。长者呵呵地笑着,很感慨很欣慰的样子。

不一会儿,山上所有的地方都有人动起来,我脚步所至,看见一个个密密麻麻的红军队伍,他们运动着,看见他们运动,我生怕自己不小心踩到他们,但是,我行走起来无碍,他们几十万人几乎同时更加忙碌地运动起来,一种壮阔、自信、乐天、豪迈的情怀一下子汇集到我的心里来了。对着大好河山,我一口气竟背诵了三首毛泽东诗词《沁园春·雪》,《采桑子·重阳》以及这首《菩萨蛮·大柏地》: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诵完诗,从高处往下看,红军又好似打了几个大胜仗,那自由之路上,几百万劳苦大众正在改天换地……

梦醒后,我起身直坐,时值2013年4月21日凌晨。从小到大,第一次做这么壮阔无比的梦,让人振奋。前些天去过的赣州,竟在梦里再次迷幻地出现了,这样一种唤醒,似乎也隐隐预示着一种人生要更加奋发有为的兆头,而全部的内容,则要从赣州之行开始。

4月9日,我有幸作为中国报告文学作家采风团的一员到达赣州,到达这样一个在地理学上颇有讲究的宝地。赣州,地处赣之南。东北横卧着武夷山脉,南方盘桓着南岭山脉,西北雄踞着罗霄山脉,三条山脉全部在赣南聚首,天工造化,鬼斧神奇。

据说,“赣”字最初的母字是“灨”,意为盆地、沼泽。记得《西游记》在第86回里写道:“金钱豹精扔出一个人头,诡称唐僧已死,老猪为了掩埋人头,寻了个藏风聚气的所在,取钉耙筑了一个坑。”民间很多阴阳先生神神叨叨,其实好风水用“藏风聚气”四字就概括完了,赣南之盆地地形,真应了“藏风聚气”四字。

无独有偶,位于赣南的赣州城从地图上观之,章水呈“S”型穿城而过,最后与贡水两河交汇成赣江,一路奔流,正好呈太极图样,两河交汇之地,无疑又是宝地也。

这种在地理上有趣的印证,使得赣南颇有孕育的能力,尤其是被誉为“共和国摇篮”后,这种现实的确证更让人无比感慨。再加上逶迤的古城墙、高古的郁孤台、淳朴的老表,底蕴深厚的文化、热情动听的客家山歌,无不令人神往驻足。


(八镜台上定春秋)

4月10日上午,赣州市委常委、秘书长彭业明同志讲到:革命战争时期,赣州有33万人参加了红军,60万人参加了支前抗战,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0.82万人,有许多家庭满门忠烈,全家光荣,烈士遗属和儿女占赣南人口的1/3,约200-300万人。红军长征时8万7千多人,有5万多是赣南子弟。中央苏维埃政府共发行公债180万,经济建设公债360万元,长征时瑞金银行带走1千万银元,可以说,红军当时所带走的都是苏区人民的积蓄。为了中国革命,苏区人民真是贡献巨大,但是,所受到的战争创伤也最大。

新中国成立后的几十年来,苏区也在努力发展,但新时期的赣州仍是欠发达、欠发展的地方。2010年底,赣州市人均GDP只有全国平均的45%,人均财政收入是全国平均财政收入的23%。2010年,还有210万贫困人口,贫困发生率占29.9%,高出全国平均数的16.4%,相当于3人中有1人就处在贫困线以下。赣州作为一个900多万人的大市,中小学危房280万平方米,低级危房58万平方米,还有许多小孩在睡地板,中午豆腐乳就着吃盒饭。有些学校的课桌凳上学时还要自带。全市7.1万户家庭还没有用上电,山区很多老百姓还在点松明子照明。18万户群众看不上电视。好多地方虽通上了电,但是电压低,洗衣机成了装米锅。有时拉开灯,就看见灯泡里的一根红丝,灯丝红一下,就再啥也看不见了。

2010年10月,赣州市来了史文清书记。他是蒙古族人,很有性格,有谋略,敢作敢为,民本意识强。他来赣州的第一件事,就是在2010年12月,发动了2万3千名干部开展“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简称“三送”)工作。“三送”干部顶着寒风冻雨,带着调查表和民情日记,到最偏远山区、最困难的群众家里,询问了解家庭基本情况、贫困程度、致贫原因、当前和今后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发展家庭经济的打算等,摸清全市困难群众的真实生产生活状况,掌握第一手资料,为推动赣南苏区振兴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了最真实可靠的依据。

2011年4月,又有由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同志带队,42个部委149位成员,来到赣州,走最偏远山村,访最贫困家庭,问最迫切之需,掌握第一手鲜活资料,为赣南苏区发展谋民生福祉,思振兴良策。

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更是为赣州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的历史机遇。不管是《若干意见》出台前的实地调研,还是《若干意见》出台后的有力落实,“三送”工作都是推进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主抓手。

……

听着彭业明秘书长的讲解,我一下子对赣州新时期开展的“三送”工作来了兴致。我本是农民的儿子,当听到现在还有干部能够到最基层去向老百姓了解实情,切实为他们办实事,“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把这项工作在全市18个县全覆盖、常态化地开展,2年多来已经取得很多实效时,我怎么能不感激、欣慰地对未来寄予厚望呢?赣州作为原中央苏区把这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无疑在全国都是有借鉴和参考意义。

听说我对“三送”工作感兴趣后,市委副秘书长、政研室主任何善锦同志当即对我善加鼓励,说这是我市的一号大事,你下去了解了解,一定会有收获的。我用坚定的目光告诉他,我会认真去看的。

很快,负责“三送”工作的市委组织部副部长杨有谷同志和市委“三送”办副主任、市委农工部副部长李光健同志来和我商议去走访的地方。经合议,知道我对毛泽东同志注重实地调查,实事求是的精神非常崇敬,首站受访就确定在了寻乌县。

寻乌地处江西省南部,坐落在一条沟通南北的公路边,境内的罗塘河自南流入贡江,为贡江源头。她是一个资源富集、物产丰饶之乡,素有“稀土王国”、“中国蜜桔之乡”、“江南水电大县”之称。

寻乌更是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故土,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从事过伟大的革命实践。毛泽东同志在寻乌写下了《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等光辉篇章。

(寻乌调查旧址)

循着他们的足迹,我们来到了寻乌调查旧址纪念馆,当讲解老师让我猜想当时毛主席坐在那张椅子上时,我看着她,我不说话,我怕说错,因为生活中见惯了很多高高在上的人。可是,在这儿,讲解老师说毛主席他恰恰坐的是下座。这儿,高高在上是不合时宜的,对于以后要担负历史命运的一个年轻人来说,他稳稳地很有礼貌地坐在下座,诚心地向古柏等同志请教。他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滋养起来的一个人,他可以向全世界不合时宜的压迫人的一切存在宣战,但是,他的底色始终来自于大地。他为人谦虚,因为他说过骄傲使人落后。他尽管有时候是个少数派,自叹连鬼都不上门,但他也只屈服于真理,为劳苦大众服务的真理。多少自以为是者,不是败在他之下,其实是败在客观真理之下。时隔几十年后,有人不知天高地厚地对他和他的团队仍然指指点点,甚至不惜造谣之能事,孰不知,这真是蚍蜉撼大树,我们应该像他写出著名的《寻乌调查》一样,反对新时期的本本主义,使务实成为千千万万干部新的行动语言。

讲解老师让我坐下体验一下,当我半个多世纪后重新坐在毛泽东他老人家曾经请教的座位上时,我感到,这把椅子依然完整地接纳了我,接纳了一切向真理屈服的智慧,接纳了为群众和当下中国寻找出路的拳拳之心。坐在这把椅子上,一点也不值得炫耀,反而让人更加谦卑,因为这是一种时时为了群众奔走的姿态,这种姿态,也是赣州市千千万万“三送”干部的姿态,风过处,历史的尘烟会将这种姿态轻轻诉说。

随后,我看了毛泽东他老人家曾经睡过的床,床的摆放很有讲究,与墙相挨处皆留有一人自如行走的距离,安全、安适。床立在那里,好像四方之灵空,在虚室中有了安静的力量和智慧的生长,在这样的床上休憩,一切黎明的召唤,通过它的传递,不知安顿了这个伟人的多少个夜晚。

小时候,祖母就给我讲这位伟人的名字:毛主席。后来,上学看见教室里的画像,那个自己觉得学习时对我笑,贪玩时对我皱眉的毛泽东同志画像,曾经也是我的启蒙老师之一。这次我为了解赣州市“三送”工作实际情况而来,这么多年,您坐过的椅子还热吗?您睡过的床还温吗?今天我们很多人来看您了。您当年的一切照旧,人却已故,您把这个新生的、和平的、兴盛的共和国留给了我们,把一生正气留给了我们,把对群众的满腹感情、一个个工作方法留给了我们,把一种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的精神留给了我们,而今,您当年工作的过的苏区人民生活仍然并不富裕,您知道吗?但可以告慰您老人家的是:

2010年底,赣州市委组织开展干部下基层“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工作,准确把握了后发展、欠发达的基本市情,形成了赣南经济社会发展调查报告,实事求是向中央陈禀赣南苏区的特殊贡献、特殊困难、需要特殊支持。2012年4月,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带领国家部委联合调研组一行深入赣南,研究支持赣南发展的对策举措。2012年6月28日,国务院出台了《若干意见》!这些扎实有力的工作,事后好多老百姓说:“感谢党,感谢毛主席,向他老人家问好!”

我们其实也见到了您,只要见到这千千万万一心为群众排忧解难的“三送”干部,他们就是新时期像您一样的苏区好干部。

您在《寻乌调查》中说:“寻乌城是这样一个手工业商品和资本主义商品交战表演了剧烈的荣枯得失的地方,怎么不值得我们注意呢?”

现在的寻乌,据寻乌县县委书记赵多仙说,这里离广州很近,从寻乌出去的河流,一直流到香港,是香港的水源地。现在全县有蜜桔种植19.5万亩,脐橙种植35万亩,当地农民收入主要靠桔橙收入。目前,全县30多万人口中有10万多是贫困人口,其中安全饮水问题涉及户12万,2万7千户危旧房,加之是地震多发地带,老百姓的危旧房改造更是迫在眉睫。

自市委号召开展“三送”工作以来,寻乌县连续三年被评为全省“三无县”(全省无信访积案、无进京非正常访、无重复赴省集体访)。还争取每个村有党支部,一个村至少推选18个优秀青年,培养9个入党积极分子,发展3个新党员。“三送”工作不仅密切联系了群众,还发展了党建,可以形象地称为“1893工程”。目前,全县173个村已推选入党积极分子后备人选2896名,确定入党积极分子1570名。

开展“三送”工作以来,“三送”队员“带着问题下去,找着原因上来,带着课题下去,形成思路上来”,广泛听取了群众的意见建议。“三送”工作队员切实当好了“十员”(信息采集员、政策宣传员、指导审核员、规划设计员、房改调度员、纠纷调解员、资金调配员、房改监督员、档案管理员、组织协调员),在工作当中,共协助乡、村拆除农村危旧土坯房6645户66.99万平方米,开工8300户,竣工4010户,搬迁入住3092户。

寻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曾繁中说:“我们的‘三送’工作队员做到什么程度呢,就是第一次上老表家的门,老表家的狗狂叫得不行,后来去的次数多了,连狗都不咬他们了,一见他们来了,就跑上来摇尾巴,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们心里很高兴,老表更高兴。”

在中午吃饭时,我对几个乡党委书记、村支书及大学生村官进行了集中采访。其中,何炳南是我见到的最年轻的一位“三送”工作队员,吃饭时,我还能感觉到他的腼腆,后来轮到他谈自己的经历的时候,讲话很有精神、思维清晰,已是一位处理基层问题的老手了。2011年9月大学毕业后,何炳南到寻乌县吉潭镇榜溪村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当时,他和很多大学生一样,没有农村工作的经验,这让很多基层干部对他们很不看好,有一位名叫谢宣云的老党员,在村里威望很高,何炳南第一次拜访他时就吃了闭门羹。

他说:“刚从大学毕业时我心里还是很自信的,心想做基层工作也没有啥难的,不想真正去基层才知道,我也是一个不被欢迎的干部。后来我了解到,谢宣云老人对官僚主义和形式主义深恶痛绝,认为像我这样的村官,心根本不在村里,只是来“镀金”,走过场的,并不会为村民办实事。对此,我连续5天到谢宣云家帮老人清除门坪杂草,打扫卫生。同时经常帮村里的孤寡老人劈柴干活,陪他们聊天。慢慢地我也感动了谢宣云。在谢宣云的引荐下,村里的群众很快接受了我。”

为了尽快融入群众,何炳南上任的第一个月吃住都在村里,经常深入到每个小组调研,用真心与群众交心。很快,他访遍了全村17个村民小组、36名党员、484户常住农户,全面掌握了村情民意,为做好以后的工作打下了基础。群众也接纳了他。

有一次,村民林传华的果园因修高速公路截断了出行路,新修路要经过村民曹海波的果园。两人有矛盾,曹海波不肯让林传华借道,镇村干部多次上门做工作也无济于事。由于道路不通,林传华果园里的5000多公斤脐橙无人问津。

何炳南得知后,每天早晚上门做曹海波的思想工作。曹海波的妻子说:“林传华脐橙销售困难关你什么事?”何炳南回答:“我是村官就该为村民排忧解难。”

没多久,曹海波卖脐橙时与果商发生纠纷,果商认为曹海波的果品质量有问题属违约,要将已采摘的1万公斤脐橙共2.5万元货款当做违约赔偿金,小学毕业的曹海波只能自认倒霉。

何炳南发现曹海波的果品购销合同中对果品质量没有明确规定,曹海波并不存在违约行为。他找来在法院上班的同学一起去找果商调解。经过努力,果商最终同意支付曹海波2.5万元的货款。何炳南的行为,打动了曹海波,他答应让林传华在其果园修路。如今,曹海波夫妻俩逢人就夸“何炳南有文化,能干事,和大家心贴心!”

何炳南毕业于江西农业大学,有园艺专长。他在调研后发现,榜溪村虽已实现人均种植4亩果树,但由于群众的种果技术较粗放,果品产量一直上不去。为解决这一问题,他利用村里的党员远程教育系统,组织党员群众学习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到果园义务为村民进行现场教学。在他的帮助下,全村果品增产20%以上。

如今,何炳南已是寻乌县吉潭镇榜溪村“三送”工作队队员,榜溪村大学生村官,村党支部副书记,由于表现突出,2012年,他被评为“江西省优秀大学生村官”。

一直陪同我的李光健副部长说:“‘三送’工作让很多穿高跟鞋、在办公室跷二郎腿的大学毕业生有了深入农村锻炼的机会。如果没有‘三送’工作,他们中的很多人尤其是市直机关工作的干部将很少有在农村常驻锻炼的机会,一个不了解农村,没有农村生活体验,不知老百姓需求和问题的干部,他怎么能做好为群众服务的工作呢?”

在“三送”工作中,像何炳南一样的优秀的“三送”队员还有很多,比如寻乌县供销合作社驻水源乡河背村的“三送”工作队长王东亮同志,寻乌县广电新闻中心驻文峰乡长岭村“三送”工作队长胡贵成同志,寻乌县驻长宁镇石圳村“三送”工作队胡岸斌同志等。

在每个村、每一户人家门前,都有一个联系牌,上面有驻点干部姓名和电话号码。只要村民有任何事情,都可以给“三送”干部打电话反映,县委书记的电话也不例外。

在吃饭间隙,寻乌县县委书记赵多仙收到一条短信,是某个村村民向他反映问题。我问,您作为县委书记,每个村民都知道您的电话号码,您不怕被打扰吗?

他呵呵笑着说:“我24小时都开机,村民有任何问题都可以告诉我们的干部,我其实很庆幸他们能把问题信任地反映给我。只要做了共产党的干部,就不能怕群众打扰你,何况我们做‘三送’的目的本身就是和老百姓处好感情啊。”

曾几何时,作为一个老百姓,那还能知道县委书记的手机号码呢?几千年来,官本位文化在中国根深蒂固,奴性成为一个民族的病痛。好多老百姓太想当官又怕见官,好多官员官僚习气严重,高高在上,即使是一个乡长,有的人一生也许都不会与他见上面。现在,赣州全市在每个村每一户的门墙边醒目地挂着“三送”干部的联系牌,小到大学生村官,大到市委领导的电话,都在太阳下照晒着。我的老家在贫瘠而落后、官僚习气浓重干部飞扬跋扈的西部,看着赣州市如此彻底的“三送”,着实让人羡慕。

从寻乌归来的路上,一路看到有很多水田,也偶尔有牛走在路边。李光健副部长说:“这种牛就叫老黄牛。”我心中激动起来。小时,常常听到谁谁谁是革命的老黄牛的称谓,今天见到了真正的老黄牛,原来一切事物都有出处。我随即又问:“牧童一般骑的牛叫什么牛呢?”他说:“牧童骑的牛一般背比较阔,应该是水牛,像现在水田里的那个牛,就叫水牛。”

纵看去,水田像一块可爱的方块字,载着所有关于文明渐次精进的信息。车过处,你不知道的事情,水牛知道,贫瘠的红土地知道,江上的清风知道,山间的明月知道,悠扬的山歌知道。

这里的水田并不单个存在,常常呈梯田状分布,小而精致,分明是在一种有限中追求无限的希冀存在。

水静如镜,在静中呈现着层次与格致,那种细心、那种计算、那种与天地之交融后获得的郁葱葱的绿意,连天边的鸟叫声也仿佛感染了。

很久以来,我很喜欢在北方的冷空气不容易见到的事物——南方!这让我知道祖国的辽阔,人总是不能直赳赳地生长的,而青苔和鲜花,也是一种点缀和意趣,诚能给人以自如的兴致和柔软的心情,骨子里的坚硬,才有了某种缓冲的弹性和依靠,仿佛在轻柔中也能托起一个丈夫梦。


(青苔趣味,丈夫情怀)

赣水苍茫,风烟迷津,涛声接天,“三送”政声,都让我陷入了一种沉思当中。

下午,到达瑞金,我们在叶坪和沙洲坝参观了一苏大、二苏大旧址。在美丽的“女红军”的引导下,登上了瑞金号军舰,在一苏大旧址见到那颗在毛泽东同志住处落下却被挂在树上的未爆的炸弹。看了红军检阅台,拜了红军烈士纪念碑。历史的事,让人感慨万千。在二苏大旧址毛泽东同志的办公桌上,我在自己的笔记本上郑重写下了“为中华强大而努力”几个字,瞬间感到自己的人生有了更加清晰的内容。

在二苏大旧址的一面墙上看到刷着“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的标语,让我不由想到了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讲的话:

国民党现在实行他们的堡垒政策,大筑其乌龟壳,以为这是他们的铜墙铁壁。同志们,这果然是铜墙铁壁吗?一点也不是!你们看,几千年来,那些封建皇帝的城池宫殿还不坚固吗?群众一起来,一个个都倒了。俄国皇帝是世界上最凶恶的一个统治者;当无产阶级和农民的革命起来的时候,那个皇帝还有没有呢?没有了。铜墙铁壁呢?倒掉了。同志们,真正的铜墙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地拥护革命的群众。这是真正的铜墙铁壁,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完全打不破的。

贾谊曾说:“闻之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故国以民为安危,君以民为威侮,吏以民为贵贱。此之谓民无不为本也。”(《贾谊集·新书·大政上》)他把国家的安危、兴亡,决定于是否得到人民的拥护,认为“故夫诸侯者,土民皆爱之,则其国必兴矣;土民皆苦之,则国必亡矣。”(《贾谊集·新书·大政上》在贾谊看来,人民是不可慢忽,不可欺罔的,是不可不畏的,凡是与民为敌的必败。“故夫民者,至贱而不可简也,至愚而不可欺也。故自古至于今,与民为仇者,有迟有速,而民必胜之。”(《贾谊集·新书·大政上》)

古往今来,谁不看重人民的力量呢?如果说贾谊所阐述的是统治者为了加强统治的需要进而重视民本的力量,那么毛泽东同志关心群众生活,把人民看作是推动历史前进的源动力,就不仅仅是一种政治需要,也是他老人家的一份阶级感情。现阶段,赣州市常态化、全覆盖地实行“三送”工作,这个根我一下子就找到了。

在毛泽东同志当年为老百姓挖的“红井”边,红井水很旺,我连饮三杯甘泉水,清冽爽口温心,我生有幸,能够喝上此水,也是一造化。


(红井)


晚上,住到瑞金宾馆,更让人鼓舞的是市委工作人员赠我一套《毛泽东选集》,又不禁平添感慨。这套书,虽已在图书馆多次借阅,但自己总想买一套珍藏。不知怎么回事,时隔多年,这种愿望竟被自己一次次地掠过去了。现在在瑞金收获它,蓦然觉得,先前的许多次耽搁,竟是为了这次的相会。毛泽东同志虽故去了,但他看到这个在时下仍艰难奋斗、苦苦求索的中国青年,他以给我赠书的方式说话了。我静静地抚摸着书脊,翻开扉页,看着他老人家半身的灰白照片,一种重量感突然把自己感动了。天行有常,人生的际遇,谁能说得清楚呢?

在宾馆呆了好一会儿,我走出宾馆,想看看瑞金的夜色。我用步丈量着这座城市宽阔的柏油路,就像在老家的地埂上用步丈量着过往的岁月,放松、清爽、自由的空气在长长的瑞金大道上无限延展开来。夜晚在长虹桥的缤纷中变得隆重而肃穆,古老的瑞金,也许当日的气象要比现在更加兴盛。我站在桥头远望,次第的灯光零星闪耀,夜深了,瑞金宁静,和北京相比,街道上行人稀少,我走过桥,出租车很少见,偶尔有一辆摩的驶过,速度并不快,回家的距离短,也许一辆摩的速度就够用了。

这时,风是空阔的,路是空阔的,想必当年新生的苏区政府和共和国的天空也是空阔的,也许,正是这份空阔,照见了一代伟人的崇高和远见。和北京相比,这儿不堵车。堵车是一种现代城市的文明病,是顽疾和毒瘤,是迟早会吞噬现代人的一种障碍,但在当下,不堵车的瑞金,也说明了另一种发展的不充分,因为交通工具是人生活发展方式的一种间接体现。在不远的将来,我希望见到一个更加繁荣的瑞金,见到一个城市管理成模范的依然不堵车的瑞金,走出一条发扬苏区精神,承继光荣传统,像当初孕育和诞生共和国的摇篮一样,走上一条现代化发展的新路!

我又想,很多时候,我们总以为领导人都是举重若轻、高瞻远瞩的,其实,这仅仅是一种文人粗浅的想象。这种想象对于老一辈中国共产党人来说,真是非常不合适的。大到苏维埃主席毛泽东,小到一个县委书记,真正为百姓服务的干部哪一个不是鞍马劳顿,白天走不完的路,还要晚上赶的。现在,来赣州听到不少人说,史文清书记常常工作到凌晨2点才和衣躺下,过几个小时又要迎接另一个早晨。生活总是不可预期,哪有闲心关心自己呢。即使偶尔静下来,一个人呆着,心中又不知在酝酿着下一个怎样的大事呢?真正的智者是明知其闲也闲不下来的,如果是为了更多的老百姓,这种对闲的追求也是从政的一种障碍。我常想,真正的共产党员其实是带着“佛心”一心投入到工作当中的。真正的佛心,从来不是为一己之成佛而享受天堂之极乐的,而是像地藏王菩萨那样,“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像他那样以出世的心做入世的事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解行常道,体悟大道和无上道,汇通世间法和出世间法,这番苦心,即使一时不为人所知,亦不足畏。一旦走进现实政治中,这种度化不仅仅是依靠精神的觉悟和对信念的皈依而完成,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一件件实事,切实解决百姓困难,让苏区老百姓和全国同步进入小康,真正过上好日子,像和尚念“阿弥陀佛”那样时时明念争取群众的教育和锻炼我们的干部,而且这种工作是一刻也不能停息,长期都要坚持的。

在瑞金,曾在吃饭间隙见到瑞金市委副书记温建荣和瑞金市市长许锐,两人得知我要写“三送”工作,都不约而同地说这是我们的一号工作,下来让市委的组织部长吴虹女士带你好好实地看一看,多去看看我们这儿群众的生活,比我们讲要好得多。

他们不像有些官员那样滔滔不绝地宣讲政府政绩,而是让你去看老表,赣州市的干部真的有点让人感到意外。这意外让人欣喜!

在瑞金第二天,我们一行首先来到了叶坪乡黄沙村华屋小组,一下车,两位上了年纪的老表就迎上来,在华屋小组文化活动室前立着几张擦得干净的桌子和凳子,一位老表还端来了花生。按照事前的打算,本来是想坐下来聊天,可当我朝华屋小组文化活动室一看时,就怎么也坐不住了。这个活动室名字好听,但是一看里面陈设,简陋的只有一台电视机,屋子里土墙裂着缝,地上泛着土,墙上浮着土,空气中弥漫着原始的气息。我来自西部,见过最贫穷的家庭,见过最泛黄的墙壁,见过最大的蜘蛛网,原以为在南方不会再见到了,不想,我到华屋的当儿,一切像是脚前脚后的样子,不论南北,不论西东,贫穷的内容好像都是极其相似的。

走到另外几家,都是典型的客家建筑,有后堂,有天井,井阶布满青苔,在山水之间承接着大地的恩赐。厅廊里,随意摆放的风车、磨盘,散发着最真切最完整的乡土气息;一根细绳上,晾晒着农家小院孩子的衣裳,旁边是一只下蛋的母鸡或者啄食的公鸡,一切都如此不暇雕琢。这种景象虽然很符合有些脱离群众的诗人的田园想象,但是落在平常生活中,就只有苦涩,那还有诗意。其中一家进去后,发现一根细绳上挂着一个篮子,篮子里只有一棵蒜,主人看我们进来,不知道怎么迎接,最先的一个动作是把篮子从绳子上取下来,这棵蒜就安然地躺在了地上,这个动作让我想到了我已经过世的祖母,以前家里很穷时,祖母来客人后往往也是显得慌乱的,好多原先顺顺当当的东西一下子会不知道如何摆放,家里可挪用摆放的东西过来过去就那么几件,实在是局促的要紧。我看着老表,心里莫名的酸楚,在相机里把那一棵蒜拍下来了,旁边很多人也许不解,吴虹部长看到我什么都拍,她说你把蒜也拍呀,我说,是,心里说这就是一棵蒜的命运啊,那棵蒜指不定她什么时候舍得吃呢,放在家里,就是一个物品,一个念想,就感觉下一顿饭里不是只有豆腐乳和咸菜等在那里,还有一棵蒜。

主人看我用相机拍下蒜,我看她,感觉她脸上的表情微微动了一下。随即,我又闯进了她家的厨房,只见已经有半片墙塌落了,半间房已经敞开在天地间,屋里的灯泡已经弃用,灶台已经弃用。后面几个工作人员喊我,让我小心,似乎稍不注意,这间房子就会塌下来,看着这样的房子,要是下雨,确然是会塌的。

从半塌的房子出来,主人拿着一个烈士证书在门口等我,她也许已经做过多次这样的动作,接受过很多媒体的采访和政府的调研,她以为我可能跟原先来的记者或者干部是一样的人,作为一个写作者,我这时感到自己渺小无力。天下之民,体恤何及!天下之难,可何竭之?如果我们不是跟一只蚂蚁比,而是与先前坚定的、智慧的、无私的、大爱的共产党人相比。个人何虑,但忧四民!个人何需,但忧天下!个人何怨?但报国家!


(华屋)


她不多说话,她把这张卷着的烈士证书展开来,让我用相机拍,好像她为之坚守的全部价值都在这一张证书上了。我的心愈加酸楚,看完她住的房屋就足以说明了一切,我怎么忍心看着她还把烈士证书拿出来。我认真地看着这张已经磨烂和发黄的证书,为了共和国新生的那个遥远的烈士的名字是:华崇沂。

和她一样遭遇的,这个黄沙村有306户军烈属,其中低保户46户91人,低保边缘户54户291人,贫困户116户487人,三者相加计1000人,占人口数的45%。全村土坯房住户402户,2011年,黄沙村人居收入仅2400元。

据叶萍乡党委书记杨艳文说,在苏区时期,仅有500人的黄沙村就有139人参加革命,106人参加长征,而在这个华屋小组,扩红时期有17位青壮年同时参加了红军,后来他们全部牺牲在长征路上。参军前夕,17位华氏兄弟为了一种革命的信念,相约在华屋的蛤蟆岭上种下了17棵“信念树”。

我前面看的几家华屋村民,看门牌上“三送”干部的联系人都是杨艳文。现在又听他讲到17棵信念树的事情,我几乎是奔跑着迈过田埂,忘记照顾我们一起的随行人员去寻找着“信念树”。走近看,17棵信念树夹杂在蛤蟆岭上,已经长得高大挺拔,郁郁葱葱,我木木地面对着这一棵棵树。活在他们主人打下的和平的江山里,心里的愧疚分明加重了。

从蛤蟆岭下来,就是一个祠堂。祠堂已经很破败了,香火的痕迹却很新,我郑重地向虚空中一拜,期望老表的生活在“三送”工作中得到好转。从祠堂出来,杨艳文书记说,华屋小组的土坯房政府不打算拆了,准备当作土坯房改造纪念旧址。不远处的空地上,工人正在施工,不久,这里就可以建起一座座新房了。

跟我一起的李光健副部长说,像华屋小组这样的烈士遗属,要让他们脱贫是非常难的,这样的特困家庭,政府应该做的是要把他们养起来,这样我们才对得起牺牲的烈士。我听后,深为感慨,这才像赣州市的干部,不虚夸,不盲目地表决心,而是根据实情区别对待,客观地解决老表的困难,让人信服。

2012年8月,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李源潮同志对赣州市“三送”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江西赣州市建立干部直接联系服务群众‘双向全覆盖’的机制很好,这是创先争优活动常态化、持久化的一种形式。要注意把‘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抓实在、见实效。”

好像是为了印证什么,在黄沙村华屋小组出来后,我们驱车来到了瑞金市沙洲坝镇洁源村,拓宽修建的公路平坦洁净,民房外墙瓷砖洁白崭新漂亮,现代农业观光园大棚内瓜果飘香。沙洲坝镇镇长赖毅宇领着我们参观了村里集资建的蔬菜大棚。赖镇长说,自从“三送”工作队进驻洁源村后,长期夜访群众,召开各种协调会议,最终决定兴建现代农业观光园,也为村民切实增加收入,改变过去单一、封闭、狭小的生活模式。一会,我们来到蔬菜大棚旁,最温馨的待遇是我们一行人每人由村支书送来了一根大黄瓜,这种有机种植出来的黄瓜,尝起来果然味道别致,自然纯朴。再看平坦的公路,崭新漂亮的房子,时时感受到赣州市实行“三送”工作和土坯房改造的重要性。

随后来到洁源村樟树下小组,土坯房改造的工程正如火如荼。大樟树独木可撑天,新房建成后,辉映在这些大樟树之间,不论是生活的优雅还是舒适度,足足可以算是小康社会的一项内容。樟树下人祖祖辈辈在新中国成立60多年后得此福荫,不能不说与“三送”工作无关,与国务院出台《若干意见》无关。

更让人振奋的是,从樟树下小组过来,不一会就走到了沙洲坝镇大布村竹山下小组,竹下小组危旧土坯房改造已经建成,家家2-3层小洋楼,家境好一点的装潢的更是比城市里的有些房子考究,充满情趣。在一张大背板上写着:竹山下小组现有农户64户,农民265人,党员8名,社区居民原来分散在4个自然村落,大部分居住在破旧土坯房中,村庄环境脏乱不堪,基础设施落后,在党组织和“三送”工作队的组织领导下,采取“六统一分”的模式,对4个自然村采取了整体拆旧建新,完善了社区配套设施,并建立了社区管理长效机制,使村庄面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得到了质的提升。

短短几行字,却可以想见对4个自然村要整体拆旧建新的难度有多大。“三送”工作队不知是倾注了多少心血,他们在夜晚不知又有多少次夜谈,以至于一篇文章中专门对瑞金市的“振兴夜谈”机制作了高度评价,其中涉及:一是以“三送”工作服务网络为依托,建立“夜谈”机制;二是紧贴实际,确定“夜谈”内容;三是扩大范围,丰富“夜谈”形式;四是销号办结,提高“夜谈”效果。“振兴夜谈”可以说“谈”出了干劲,“谈”明了方向,“谈”拢了人心。据统计,瑞金“振兴夜谈”活动开展以来,该市各“三送”工作队共开展“夜谈”活动850场,参与群众逾1.7万人次,收到群众对推动振兴发展的有益意见建议5000多条,解决群众困难诉求1000多件,落实群众意见建议3000多条。

我前文述及的沙洲坝镇洁源村,在开展农村土坯房改造之初,群众阻力较大,沙洲坝赖毅宇镇长说实在是“谈”的很辛苦,我们召开了不下20次会议,但是通过夜谈活动也使群众充分理解并迅速投身到了土坯房改造当中,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内,拆除土坯房60多家。在中午吃饭间隙,我又见到了沙洲坝镇党委书记罗林生,他听了赖镇长的“诉苦”也是连连点头。李光健副部长说:“你今天看到的已经是一个很光鲜的结果,可是,在土坯房改造的过程中,‘三送’工作队和地方干部可以说真是付出了心血,好多时候没有上下班、没有周六日,但我们做了干部,就没有办法,老表白天劳动,只有晚上‘夜谈’效果才最好,才不影响他们。”


(洁源村)
百姓心为心——赣州市“三送”工作及其他 赣州市党代会工作报告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我听着他们的“诉苦”,感受着他们的“自豪”,“三送”干部和地方干部也是人,不是机器,他们也有亲人和家庭,也有疲倦和怨言,但是,更基层的老百姓,他们在苦难的最低端,他们很多人没有文化,心怀也不易释然,是“三送”政策让他们心里亮堂了,能见到以前见不到的“官员”和“干部”了,能够切实带着他们奔小康了。

在沙洲坝镇洁源村,我还见到很多建好的客家民居,有“蜀水长流”等门榜。

门榜标示一个姓氏的悠久与荣耀,家庭的辉煌与声望,家庭的礼仪与教育,做人的修养与道德,世道的称誉与希冀。因此,门榜,已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它实则上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文天祥曾评价赣南:“山川之稠缪,人物之亢健,大概去南渐近,得天地之诲,不可以形威慑,而可以礼仪动。”当地人这种“慎终追远”的传统,让人敬畏。

其中在有些祠堂里见到的天井石,往往让我惊诧不已,而这,在当地,已经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留在骨子里的文化血液了,我为这次的文化收获内心欢喜。

天井石经过精挑细选,连天井的排水口也雕刻着花草图案,蕴含着客家人数百年来的灵性和智慧。据李光健副部长介绍,这种天井“四水归堂”的道理,和由此延伸的古训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

古往今来,人们也许是苦怕了、穷怕了,我们的文化当中少有奢侈浪费的观念、少有肆意挥霍的观念,往往注重“长流水”,注重节俭,即使碰上自然规律,也想耐过时间,把很多人和事都留住,尤其在很多人认为钱财像流水的观念中,水更是钱财的一种隐喻表达,办法总比困难多,天井的建筑就是这种文化的又一种确证。

在天井旁我静下来想,“三送”哪里是一项工作呢?深刻体悟后发现,这分明是一条群众工作的思维、方法、情感、良心和党要永葆生机的生存之道啊。干“三送”工作时间长了,不仅与群众打交道、为群众着想的习惯养成了,而且是一种精神积累和情感积淀,即使是一条老百姓的把门狗,因为“三送”干部工作上门的次数和群众的亲密关系,每当看到“三送”干部上门,不也远远地跑上前来迎接吗?

在以“三送”工作为主抓手的土坯房改造过程中,好多人对“三送”都有话说,有些地方艺人为此还编了小品等描述土坯房改造,如会昌县右水乡邓玉华、吴文娟创作的小品:

甲:大学生村官乙:“三送”干部 丙:村民丁:村民

丙丁:“三送”干部又来送什么啦?

乙:今天是送来一个特大好消息哦,就是苏区振兴发展,改造农村土坯房。

丙:土坯房改造!(感到惊讶的样子)

丁:就是你屋家住稳的土……结……壁(会昌方言)

丙:噢,怎么改呀?(甲上前解释)

丙:全部土……结……壁要改成火砖屋(钢筋水泥房)啊?这事蛮难哟,甲乙丙丁戊己庚辛,从东头到西头一连几十户呀都是烂泥屋。

乙:这是难度是有,但我们总要想办法,首先跟村民讲道理、摆事实、看现状、争政策优先安排,先做先赢。(甲上场拿一幅规划图)(丙丁围上去)

甲:大家先来看看,到时候我们的房子就像这幅画一样。

丙:讲起土……结……壁,我可是吃到了亏哟,雨天一口塘,晴天室内闪金光,大雨怕透水,大风瓦面翻尽光。

……

赣州卫校谢晓华写下诗一样的话:“我揭下一片瓦,让房子上空的云朵不再哭泣,把见证风雨沧桑的历史珍藏在故事里。我推倒一堵土坯墙,让那百年的泥土回归大地,融化在红红的土壤里。我留下一根不能再旧的房梁,因为它承载过土地革命不朽的传奇。我留下一道门槛,在我的心中看见坐着一位老奶奶,等待着结婚三天上战场的新郎,向着北方守望了70年。”

石城县客家灯彩艺术团陈剑恬模拟群众的口吻说:

“哎呀勒,太好了,太好了,土坯房改造一直是爷爷的一块心病,我们回次老家看爷爷,冬天在土坯房里住一夜,北风一吹,三架圈上的杆屑子,屋脑上的瓦屑子,全部都掉到蚊帐上,人都吓得半死,整夜都歇不着啊……

哎,以前啊,我老家食的水都是浑的,不干不净,喝了经常拉肚子,还造水屑噢,搞到眼睛都落深坑,喝病了身体,还看不起病……

前几年,我男朋友开着自己的新车回祖家,那个路屁股样子大,还打滑,搞得烟筒都被泥堵紧噢,至今,我男朋友都不愿意转祖家,我们俩还经常为这事闹矛盾……”

赣县工商局干部唐淑娴赋词:“江南宋城,杜鹃灿烂,红色古都。看恢宏赣南,钨金蕴藏;郁孤脚下,章贡浩荡;世界橙乡,稀土王国,千里赣江第一城。客家府,气象复昭苏,齐心共振。二千二百岁月,客家先贤热血洒,伟绩旷世无。共和摇篮,薪火相传;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送出人间满地春。从展望,苏区发展,难忘党恩。”

赣县江口镇老红军刘光登说:“我有福气,能过上今天的好日子。党给老百姓带来了许多实实在在的好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永远是我们的主心骨。”

寻乌县桂竹帽蕉子坝村党支部书记邝光涛赋诗:“危旧土坯房改造,改水改路改农网。转型跨越同飞跃,振兴赣南新目标。”

龙南县南享乡圭湖村老党员赖黎成说:“三送干部到我们村挨家挨户丈量土坯房,现场登记造册,我们全村都涌动着一股振兴发展的热潮,几十年简陋的居所,终于有望改变了。”

于都县禾丰镇徐本正说:“本人系烈士后代,已是家中第四代党员!曾外祖父1926年即入党,1929年在党支部书记任上被杀害。叔曾外祖父参军入党转战湘赣,于1930牺牲于江西战场。本人已于2008年入党,作为选拔生由湘北奔向赣南,为了凭吊,更为了继承!80多年的时空呼应,祖孙四代的不变信仰是:永远热爱党,永远跟党走。”

在“三送”工作中,有些干部还记日记,如瑞金市国土局驻凯丰村“三送”工作队谢振旺写的《一本存折的复活》,一位记者把这篇日记作了改写:

一本老存折,由于农行营业点撤销,导致主人十年后打工回来无法领取余额,成了“死折”。由于驻村干部的帮忙,前不久村民手上的这本存折“复活”了!这事发生在黄柏乡凯丰村贡口村民刘衍钿家里。

2001年2月1日,刘衍钿的儿媳妇在市农业银行沙洲坝营业所开户,并存入2000元现金。这年3月,从存折中领取1000元后,一直外出打工。去年冬该村民返乡后,打算到沙洲坝营业所领取余额时,才发现该营业所已经撤销,便托人找到市农行一位熟人代为查询,可左等右等毫无音讯。

1000元,对山里人来说不是个小数。市国土资源局驻村干部在村里走访时,听刘衍钿讲述起这件事,并将存折交给干部。干部很快找到市农行有关负责同志,查询该存折余款下落,得到的答案是:此款在2001年9月4日营业所撤销时已移交给信用社。干部便骑车前往沙洲坝信用社查询,答复是该存折系电脑打印且金额较大,不可能移交给信用社,需再到市农行办理。干部只好再次来到农行,结果说保管移交资料的同志已休假,需等他回来上班后方可查询。

过了一段时间,干部又来到农行找到负责人,与保管移交资料的同志取得联系,并与市农信社总社沟通。沙洲坝信用社会计通过查询,终于找到余额的下落,明确答复说,只要刘衍钿儿媳本人带第二代身份证和原存折到沙洲坝信用社,即可为其换发新存折。干部把结果告知刘衍钿家人,并将存折交回,留下银行干部的姓名与联系电话。村民刘衍钿激动地说,驻村干部真是服务到家了,十多年前的“死存折”终于“复活”了。

在赣州市“三送”活动中,还涌现出很多优秀民情日记的明星博主,我看了几篇,感觉这几篇比较务实,有思考,有行动,颇有味道,他们是:

南康市大坪乡政府干部,驻南康市大坪乡三合村刘鸿伟写的《一次心情沉重的走访》;

于都县罗坳镇人大副主席,驻于都县罗坳镇黄坳村彭生水写的《三条短信话“三送”》;

石城县珠坑乡党委书记,石城县珠坑乡“三送”活动领导小组组长廖丽萍写的《幸福像花儿一样开放》;

赣州市直机关工委委员,于都县“三送”工作团副团长,驻于都县小溪乡流源村董华写的《不让一户老百姓没有光明》;

赣南教育学院总务处副处长,驻会昌县晓龙乡“三送”活动领导小组组长肖为民写的《危险“咽喉”变成了安全通道》;

于都县财政局干部,驻于都县小溪乡高石村肖香军写的《把工作做得再细一些》;

安远县民政局副局长,驻安远县浮槎乡浮槎村刘金寿写的《风雨过后总关情》;

宁都县委宣传部宣传科副科长驻宁都县东山坝镇小源村谢凤文写的《让温暖永驻困难群众心间》;

崇义县横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驻崇义县横水镇萝卜巷村肖玉明写的《昨夜无眠》;

宁都县委组织部办公室副主任,驻宁都县黄石镇田坑村王名珠写的《“三送”干部要善唱“三部曲”》等。

在另一本赣州市编的民情日记选本中,还有一些干部写的民情日记真切感人,所有这些日记在中国赣州网、民情网上都能找到,请恕我再简要列一些篇目:

赣州市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驻赣县阳埠乡阳埠村“三送”干部饶秋平写的《古稀老人的养老金哪去了》;

赣县梅林镇综治办副主任,驻赣县田村镇村岭“三送”干部刘乔森写的《阿姨,里的眼睛能看清了吗》;

赣州市城管局环卫处副处长,驻宁都湛田乡新田村“三送”干部陈群华写的《珍贵的礼物:一把空心菜》;

赣州市人民广播电台主任编辑,驻于都县马安村“三送”干部赖晶晶写的《“三送”热线电话》;

其中安远县工业园管委会科长,驻版石镇版石村“三送”干部谢惠安写的《与“周歌”风雨巡查记》一文值得录于此:

2012年5月13日 星期日 雷阵雨

下午到村部开防洪防汛会,为了确保村民生命财产安全,明确责任,村干部分了工。我和人们叫“周歌”的周委员一组,负责庙角吕学良和潭背坝刘文涛两位村民家的安全工作。他们住在山脚下,房子紧挨陡山不足1.5米,暴雨山洪一旦发作造成山体塌方,极有可能发生房倒人被埋的灾难事故。

我们一点也不敢耽误,会后就先后到了两位村民家里,将所有人员劝说安置到安全地点后,才放心离开。

晚饭后,雷电交加,暴雨倾盆。我放心不下,担心村民偷偷返回家里,于是打电话叫“周歌”,两人一起再到两位村民家巡查一番。

我们先到了安置刘文涛的亲戚家,谢天谢地,一家人全在。我们再次告诫了他们一番,不可偷偷“溜”回家,直到一家人保证下来后,我们才告别他们,在风雨中向吕学良家的安置点走去。

来到吕学良家,发现除吕学良不在外,其他家人都在,问他妻子,回答说他可能到外面玩去了,具体到哪里去了,她也不知道。我们立即给吕打手机,一直无法接通。情况不妙,吕学良十有八九溜回了家。我们心急如焚,立马向吕学良家走去。

快到吕学良家时,雨似乎下得更大起来,雨中夜幕一片迷茫,蜿蜒小道坑坑洼洼,路面浊水横流,根本看不清路面。在一转弯处,摩托打滑,我和“周歌”连人带车跌倒,不幸中的万幸,好在摩托车滑向内侧,否则掉到高坎下,非死即伤。两人爬起来,浑身是泥水,感觉从头到脚都“污迹斑斑”,要多狼狈有多狼狈。一阵惊魂过后,“周歌”看我一眼,用有点像“祥林嫂”的哀怨眼光,别有深味地对我说:“谢主任啊,这回真是托你福才逢凶化吉、大难不死,阿弥陀佛!”我也学着他的口气对他说:“我们都是托‘三送’的福啊!才逢凶化吉、大难不死,阿弥陀佛!”说摆,两人往脸上抹了一把雨水,哈哈大笑了起来。

为了安全,摩托是不能骑了,放好摩托,我们顶着大雨深一脚浅一脚向吕学良家走去。走了15分钟多一点,终于到了吕学良家,屋里屋外一番搜查,没见吕学良踪影,但是摩托却在。于是我们想到下午到他家做工作时,他家屋后山上果园里,有两间瞭棚,会不会躲在哪里呢?我们又向山上走去。

山很陡,山路崎岖曲折,路面很滑。更要命的是,山洪前呼后拥而下,有时根本找不到路,没办法,我们时不时将手电筒衔在嘴里,手脚并用慢慢向上爬。没几分钟,两人累得气喘吁吁,急促的喘气声即使在大雨山洪的轰鸣声里也清晰可闻。每爬四五十米,我们就有一种虚脱感,只好坐下休息一会儿。从吕学良家到瞭棚,不过300多米,我们连走带爬用了20多分钟。可能是“龟爬”赛里最新的吉尼斯纪录。

来到瞭棚,吕学良果然躲在这里,周歌大骂了他一顿,我也有骂他的冲动,但周歌已代劳就算了。由此我想:基层干部脾气不太好,可能是经常要面对这样的人和事“锻炼”和逼出来的。等“周歌”解了一会气,我制止了他的骂声,和他立即“押送”吕学良下山。

上山不易下山更难,只不过吕学良在,路面熟,还时不时手拉我们一把,我们因此快了一些,也少走了一些冤枉路,即使这样,我们下山时还是花了将近20分钟。下得山来,我们问过才知道,吃晚饭后,吕学良怕人偷家里的鸡和东西,就偷偷回家了。下暴雨时,他也怕冲垮房子,于是就躲到了山上。我当即批评了他,说他这种思想要不得,安全意识太差了,顾财不顾命的行为实在愚蠢。说近段时间连续暴雨,天气预报说我市发生山体滑坡与泥石流的可能性很大。像你家就属于易发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的地方。刚才你也看到了,山洪已冲到你家,屋里进了好深的水,不要说山体滑坡、泥石流,如果暴雨不停,屋里继续进水就很可能把你家房子冲垮。不要有侥幸心理,不能做顾小财而送命的傻事。吕学良听了连连说是,并表示解除警报前绝不住进老家。

吕学良终究没事,我们的心于是放松不少。往回赶的一段小路上,吕学良和“周歌”推着摩托走在前面,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起了玩笑话。趁此机会,我问起了“周歌”的来历。“周歌”嘿嘿一笑:“要说可以,不能白听,你和老吕要请我喝一次酒。”我接口笑了笑说:“没问题,我可以请你喝,不过,吕师傅就算了。”吕师傅也兴趣盎然不甘落后地说:“可以可以,就冲你们为我这么辛苦,到时肯定要请你们到我家喝酒。”

于是,在夜幕下的雨声中,“周歌”说起了他的“绰号”来由。原来,“周歌”闲时喜欢喝点小酒,每当喝高后,喜欢搬张小竹椅,拿上一把二胡坐在家门口边拉边唱一番。比较搞笑的是,二胡拉的是“倒水莲”或者是“斑鸪曲”,而嘴里却拖腔拖调地唱着千篇一律的“俏妹子”采茶调。牛头不对马面、曲调各异的赣南传统名曲给他生拉硬拽在一起,常让邻居和路人发笑不已。久而久之,人们就给他起了一个“周癫歌”的绰号。之后,为便于上口,人们把中间的“癫”字去掉,就简称他“周歌”。听了他的故事,我和吕师傅禁不住大笑起来,世间真是无奇不有,竟有如此奇人趣事。笑声里,雨也似乎受到感染愈发倾盆而下,而笑过之后,我身上的疲劳顿时化去了不少。

哎呀勒,苏区干部好作风,真心实意为群众,柴米油盐都想到,同志哥,问寒问暖情意重。

哎呀勒,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穿草鞋干革命,同志哥,夜打灯笼访贫农。哟啊喂……

——《苏区干部好作风》

几十年前,在原中央苏区,诞生了这首山歌《苏区干部好作风》,至今传唱不衰。歌词落到纸上,文字似乎还略显平常,甚至带有直接宣传的倾向,但经一位女子之口唱出,仿佛置身于兴国潋江河畔,“江上之清风和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东坡文),山歌之节拍、旋律、曲调皆处处洋溢而来,那种真诚,直接、兴致、感恩和深情的意味,竟像一股扑面而来的清新之风到你灵魂中驻下来就永远也不走了。

在都市呆得时间长了,常常看见一些有点姿色的女子,但很多已经是被都市所过滤和规训过的表情,那种漂亮,虽也流露着肌肤的光泽和城市的教养,却独独缺了一份自然的灵气,那种灵气,只有在自然之天地中才可找到,在都市被移植的丛林里,是很难久违到的。

这样的歌,相对于当下流行歌而言,受众也许仅仅来自于遥远的历史和不期而然的命运,但正是这样的一首歌,让我感到洁净和感动。好多次夜里醒来,不自觉地就想到在兴国将军馆一位女讲解员现场给我演唱这首歌时的情景,在于她,也许仅仅是一种带着情感的工作,于我,却是一次洗礼和旅行,歌声不仅是她在唱,也是几十年前中央红军在苏区时兴国县年轻美丽的女子在唱。在那清渺而动听的歌音中,好多苏区干部的形象跃然于脑海中,正是他们,在苦难而激烈的革命年代,一心为着穷苦的人民,把自己生命的理想、政治的愿望和千千万万贫苦的老百姓联系起来,共同铸就了“共和国摇篮”这块红色的闽赣大地。

毛泽东1929年4月在兴国县传达“六大”会议精神时指出:“每个共产党员要做‘诸葛孔明’,成为无产阶级参谋部;要向和尚念‘阿弥陀佛’一样时刻明念争取群众。”

瑞金团市委办公室钟秀华赋词:“徭赋均无,民心凝聚,德政传颂。血脉相连,安怀与共,锦瑟齐鸣动。齐贤管仲,春秋霸业,不过赏威服众。赣之南、逢人称道,务实下乡三送。踏长征,云山古寺,几时红军重返?瞿霜遇难,泽覃仙逝,多少英雄魂怨。恐怖清乡,不堪回首,千里人烟罕。”

看完兴国的将军馆,又去看了兴国长冈乡的毛泽东长冈乡调查纪念馆,并在毛泽东曾经住过和种过花生的土地旁留了影,间后坐在车里,感到钟秀华这首词的内容一下子就住在脑海中了。

晚上回到赣州,有幸采访到了的主管“三送”工作的赣州市王少玄副书记,他一团和气,我上前握手,说我是小魏。他非常关切地说快坐,几天下来累了吧?我说不累,然后定定地看着他,他很像我的一位叔叔,要是这不是在市政府办公室里,我可能会叫他叔叔。总之长辈的感觉是什么样的,王少玄副书记给我的感觉就是什么样的。我想对他说,这几天我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三送”工作确实是真的!不是一阵风,不是作秀,而是常态化、全覆盖。要是他不生气的话,我还想对他说,下面工作的干部真是太累了,他们很多人没有上下班、没有节假日,几个月常驻在村里,有些人可能顾不上陪老婆和孩子,但是他们很少有怨言,他们是老苏区的干部,除了干部觉悟高外“三送”工作的机制建立的也好,比如“三送”工作主要由市委组织部牵头,在干部选用提拔上也优先考虑下去后有工作实绩的干部等。可是这些,我当时都没有说,我想听他说,听他谈谈“三送”。

他很健谈,他说,小魏你很年轻啊,欢迎你常来赣州。这几天你已经看了不少地方开展“三送”工作的实效,感受可能也颇多。“三送”工作是史文清书记来之后为了调研全市18个县的实际情况所开展的一项密切为群众的工作,后来慢慢形成了机制。……

过去,好多干部的成长轨迹是“家门-校门-机关门”,干部工作后大多对基层不熟悉,即使是有些农村考上大学的工作后也不了解农村,我们的政策制定与老百姓的需求往往有距离,好多人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现在我们开展“三送”工作,以“三送”为平台,每个单位抽调3-8名干部常驻基层,每个干部联系的群众不少于10户,有些干部甚至联系群众20户以上。现在“三送”工作已经成为了我们所有关工作的主抓手,也已经做到了全覆盖和常态化。就是每一名群众都有干部联系,每一名干部都有联系的群众。

……

“三送”工作首先要让我们的干部对老百姓说话时不脸红,对他在提拔、积累干部经验方面做正鼓励,让他们学会运用老百姓的语言和老表沟通,下去后不做群众的尾巴,而是要引导群众,带领群众奔小康。

……

“三送”工作也是目前我们认为最直接也最原始的办法,但这个办法在赣州发挥了作用,在赣州落到了实处,是我们自身的一个创举。下一步我们可能还要把这些有每一个“三送”干部实际驻村后获得的基础数据局域化、网格化,即将整个赣州市建成一个局域性的“三送”服务系统,并在计算机上网格化地体现出来,哪儿群众有需求、有困难,只要拨打我们的96333热线平台,我们就能直接调拨与这个局域最近的“三送”干部及时去解决问题。

……

听着王少玄副书记的介绍,窗外已经是灯火灿明,又一个美丽的赣州夜晚来临了。“三送”工作在赣州市的重视程度几乎超出了我的预知,对“三送”工作的重视,就是对老百姓需求的重视,在当下中国,这种思维哪儿都不缺,但这种实实在在的实干劲,并且以“三送”工作有条不紊地落实国务院出台的《若干意见》,真的不知道2020年时赣州会发展成什么模样,但我坚信,那个模样,一定是灿烂和辉煌的模样!

“三送”工作开展不仅在农村,还在城市。在农村,老百姓常说:“干部到了,什么都到了”,“干部不来,什么都是空的”等话。在城市,老百姓也同样需要“三送”工作队,需要干部长期联系,4月13日上午,我有幸采访到了中共赣州市委常委,赣州市章贡区委书记王林云。

他侃侃而谈,说话风趣,幽默,有一种为官的坦诚和机智。2011年2月25日他曾从省旅游局来到赣州交流,不想,一来就和赣州结了缘,现在是吃住在赣州,更是赣州市的一名干部了。

他说,我们这里,之所以现在国家重点扶持,国务院还出台了《若干意见》,以我看,关键是我们有个好书记,他的个人魅力再加上赣州千万的干部发扬苏区干部好作风,现在才有这样一种气象。

以前,我们这里深受客家文化影响,有一句话说“小米粥,红炭火,除了神仙就是我。”把我们这里客家人淳朴、敦厚、知足的那种小富即安的心理说得很透,再加上战争的巨大创伤,几十年来,赣州的领导干部虽然很努力,但是赣州的发展速度很慢,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很苦。

现在,赣州市以“三送”工作为主抓手,开创了一条群众工作的新路径,密切联系群众的好方法,我们非常珍惜。这几天你主要看了一下农村开展“三送”工作的情况,建议你接下来在我们章贡区看看城市开展“三送”工作的情况。

……

随后我在章贡区委常委、宣传部长温江涛的带领下来到了章贡区南外街道滨江社区。社区书记陈志霞接待了我们。滨江社区位于风景秀丽的赣州市章江北大道,是目前赣州中心城区面积最大的新型高档社区,辖区面积2150亩,辖区现有住户3200户,总人口11200余人。社区党支部现有在职党员286名。退休党员89名,有7名社区干部,均为大专以上文化。社区管理和服务用房面积388平方米,社区服务中心设有“一站式”便民服务大厅和综合文化活动中心。有社区党员服务站,家政服务工作站,社区文化服务站,爱心捐助服务站,就业创业服务站,健康保障服务站等。这些服务站与“三送”工作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赣州市城市社区开展“三送”工作的典范。

还比如杨梅渡41号、42号小区,是改制企业赣州市森铁处原住宅小区,属敞开式小区。该小区位于城乡结合部,地面及道路没有硬化,小区居民普遍反映小区道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以及部分住户在小区空坪内放养家禽、随处开挖菜地,整个居民小区存在环境卫生脏、乱、差等问题。驻滨江社区“三送”干部在走访中发现这些问题后,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项目。经过努力,筹集资金2万元,对小区内的1000米道路进行了硬化,并主动向有关部门争取到4万元的健身活动器材落户小区。如今,小区的面貌焕然一新,居民出行方便了,居民足不出户就能开展丰富多彩的健身活动,“三送”干部的工作得到了群众的认可。

城市“三送”工作不仅有像滨江社区这样的,而且还有像沙石镇以“三送”工作助推产业发展为抓手,充分发挥“三送”工作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作用。比如,通过火燃村为缩影,沙石“三送”工作可见一斑:兴万家现代农业公司、华露农业开发公司是火燃村食用菌产业的龙头,驻村“三送”工作队依托职能优势,帮助企业技改扩能,2012年,兴万家完成了金针菇无菌生产项目,生产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同时,为2家龙头企业新建100立方米沼气池2个,解决了长期困扰企业发展的“食用菌下脚料污染”问题。沙石镇“三送”干部主动跟进企业发展,为兴万家协调生产用地等问题,投资120余万元的兴万家生产库房扩容工程全面完成。2012年,火燃村食用菌总产量达2800吨,年销售总收入超过3000万元,同比增收36.4%。加大招商引资力度,2012年,新引进投资1000余万元的赣州绿宝源生态农业基地和投资500余万元的茶树菇、草菇生产及深加工基地项目(一期)。目前,新引进项目的土地流转问题全面解决,项目进展顺利。

沙石镇还引导建立以现代企业为龙头、合作社为纽带、农户积极参与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2012年,在原有2个合作社的基础上,新成立国彪、沐杨等2个专业合作社,4个合作社直接带动村民约300人,人均月劳务工资超过2000元。特别是2012年4月,受暴风雨影响,合作社种植大户菇棚损毁严重,“三送”干部积极筹资约50万元,新建钢结构隔热大棚、标准钢架大棚5000平方米,解决了群众的生产问题。2012年,在合作社的带动下,火燃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6517元,同比增长13%。

采访完,感受赣州的夜晚,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情。那刻,寂静成为一种温馨的语言,蛙鸣声此起彼伏,在另一种喧闹和安谧中,我缓缓迈着有点沉重和疲惫的身子下楼。听到蛙声,一阵轻松的感觉油然而生,心里竟无比清明和欣然。夜晚,只剩下了一种颜色,但只要有这种蛙鸣声,就会看见透亮的天空和自由的鱼跃,看见红花、绿叶,水草以及春意。

赣州市的夜晚是寂静而安适的,在蛙鸣声中,梦也香甜。这个梦,白天强劲,夜晚蓄积,白天光耀,夜晚纯粹,日日夜夜,全部以一种恰当的方式集聚到了我们的生活当中。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悄悄地,坦荡地,有力地,文明地生长着。我想,这就是大地之梦,这就是赣州之梦,这就是你我之梦。这就是在共和国的摇篮中,建国80多年后苏区人民用天地之灵气、锐气、慧气、物气、人气汇聚起来的老一辈革命家和新时代赣州人强县、强市的强国之梦。这个梦,可以做得很丰富,做的惊天动地,做的长长久久。

走出赣南宾馆,信步走在老城改造后的街道上,两边的门面新奇、仿古、高大、整齐。街道上的房子极力展示着一种革新和时尚,追赶现代城市的渴望。现代化的过程中,不管付出多少艰辛,从长远计,其实都是值得的。是经得起人们的审视和时间的耐用,经得起审美的发现和潮流的追赶的。

街道其实也不长,一会,我来到一家矮饼子汤店,老板推荐我吃花蛤,我一听,听成了“哇哈”,问老板字怎么写,他说他不会写,就叫“哇哈”。我也不好意思再向老板确证。后来回京后辗转问瑞金市政府工作的刘艳,我说赣州有一道菜,爆炒前,贝壳合一处,炒后,顿时裂开,人吃其肉,鲜美无比。她说,是不是花蛤?并发来百度图片,我一看,马上确认是花蛤。她说,这道菜在南方很常见,既便宜又有营养,还可以做汤的,女孩子吃更好,很温润。我看着她发来的照片,想到当晚吃的花蛤,味觉又开始馋了。

我长期在北方,见识少,这次来赣州后,觉得南方的一切都是新鲜的,不时把自己多年来对南方的阅读和想象翻起来和现在亲眼看到的南方使劲在心里核对着。多年来,我对南方的想象往往来自于何其芳先生的《预言》:“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燕子是怎样痴恋着绿杨。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馨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在这首诗中,他用“温郁”一词形容南方,真是写出了南方的神韵。无独有偶,郁达夫先生在《江南的冬景》中说:“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时也有时候会保持得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桕树,则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桕子着在枝头,一点—丛,用照相机照将出来,可以乱梅花之真。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感不到岁时的肃杀,并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这种“含蓄在那里的生气”和“温郁”的气质,是南方的生命和灵魂,对于健全人格的滋养,实在是功莫大焉。

但在“含蓄在那里的生气”和“温郁”的滋养当中,再坚定强悍的心魂,也不免温情许许,那么,是什么让人在这种别样的环境中还抱有前进的血气和不泯的雄心呢?我想,其中之一就是江南的菜。很多南方的菜,非常注重汤的鲜美,一口汤下去,热天消耗的体力逐渐会得到恢复,滋补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不可或缺的生活,而且,这种汤做时往往比北方精致、耐心、经过时间的煎熬,仿佛好多细胞被完全沸腾着融合在一起了,不像北方的菜那样大大咧咧,懒懒散散、混混沌沌,有时还来个“乱炖”什么的。

南方菜除了汤做得精致和滋补,往往菜里还不缺一味料,那就是辣椒!尤其是这种“温中健胃,散寒燥湿”的菜成为毛泽东老人家的最爱后,名声大振,一下子仿佛与人的性格联系的异常紧密。湖南和四川人爱吃辣的习惯,竟使一位来自四川挥刀砍人的犯罪分子面对警察强喷辣椒水后仍安然无恙,放肆叫嚣:“我是四川人,不怕辣”的新闻,一时笑翻网民。

赣州的温润、葱茏再加上这盘花蛤,着实可以驱除湿气、提神醒脑,补气升阳。尤其是爆炒花蛤里的辣椒,辣得有个性、有气度、回味无穷。这种香辣感,辣的不刺激,在使人浑身提气地夹着吃花蛤时,也淡定从容,一如现在赣州的建设进程一样。吃了这种辣椒,仿佛世间一切的沉郁、计较、得失、不自在都统统远远地跑开了。店老板说,他这个店已经开了18年,很多你们北京来的常年搞工程的人都喜欢来我店里吃,好多人跟我说,一吃你们赣州的小吃,回北京连生活好像也变得没有味道了,要不是有老婆和孩子,我都想成为赣州人了。有多少人,因为各种各样的生活缘由,来到赣州,吃住在赣州,情感投入在赣州,为建设和发展赣州贡献着自己的一点力量。而我,也仿佛从吃这一盘花蛤开始,强烈地感觉和赣州在一起了,我知道,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已经永久地留在赣州了。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2040.html

更多阅读

转载 评怀仁堂政变及其他 大闹怀仁堂

原文地址:评怀仁堂政变及其他作者:律师潘云亮评怀仁堂政变及其他博主评语:1976年10月6日的怀仁堂事变,是一场军事政变已成定论。此事在共和时代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例。一,不以正常的方式、和平的方式,而以政变的方式特别是以军事政变的

高罗佩《狄公案》的中文译本及其他 狄公案 高罗佩 在线

荷兰汉学家高罗佩的巨著《狄公案》系列小说由16部中长篇和8部短篇组成。该书取材于中国古典公案小说《狄公案全传》(又名《武则天四大奇案》)及其他古典公案小说及刑狱作品,兼采西方推理侦探小说之长,问世以来,在欧美广受赞誉,重版不绝。

李自成其人上 族籍、事业及其他 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其人(1)族籍、事业及其他李自成(1606-1645),党项族平夏部人(鲜卑族之拓跋氏),明末农民起义领袖,古代杰出的军事家。李自成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八月出生在米脂河西200里的李继迁寨,或名叫李继迁村;或名李家站,村里的人代代口口相传,是李继

声明:《百姓心为心——赣州市“三送”工作及其他 赣州市党代会工作报告》为网友野区小霸王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