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青上世纪30年代初在国立青岛大学担任图书馆员的经历,是她人生路上的重要转折点。
1929年,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主持创办了山东省实验剧院,并荐其北大同学、留美在哥伦比亚大学学戏剧的赵太侔任实验剧院院长。此时的江青正寄居在济南的堂叔家中。堂叔竭力想让她好好复习考中学,可江青的心思并不在学习上,甚至背着叔叔偷偷跟着小戏班子学习并巡演了几个月。堂叔正在为江青考中学之事发愁时,传来了山东省实验剧院招生的消息,在北京和济南设两个考点,15岁的江青便报了名并最终考入济南实验剧院,师从赵太侔学戏剧表演。1931年初,山东实验剧院因经费短缺和主办人员意见分歧而停办。而此时青岛大学刚创立不久,首任校长杨振声上任以后,即在上海、北京、济南等地广招人才。赵太侔担任教务长兼国文系教授,闻一多担任国文系主任,梁实秋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田汉、洪琛、沈从文均曾到那里授课,师资力量雄厚。
江青能来到青岛大学并最终成为该校图书馆馆员,时任教务长的赵太侔起了决定作用。离开实验剧院后,江青曾随汪伯生到北京参加演出,由于土音太众,江青的京剧表演得不到北京观众的认可,不久便又回到济南。不久后,他给在青岛大学任职的赵太侔写了封信,述及自已面临的困难。赵太侔给江青回了一封信,最后他在信中提到,实在困难的话可以找他帮忙。江青看信后并未回信,决定直接到青岛找赵太侔,希望能进入青岛大学读书。1931年夏天,17岁的江青带着简单的行装,登上了济南开往青岛的列车。面对江青的突然到来,赵太侔颇感意外,因为就当时的形势和江青的学历来说,想入青岛大学读书根本就不可能,想在青岛找个糊口的工作也相当困难。赵太侔只得让江青先暂时住下来。没过多久,在好朋友梁实秋的帮助下,赵太侔在图书馆为江青谋到一份工作。具体的任务是每天下午在借书处当管理员,晚上看管阅览室。每天上午则可以到中文系去旁听一些课程,每月还有30块大洋的薪水,算是半工半读。这份差事对江青来说太理想了:既可以在大学读书,又可自食其力。
江青在青岛大学一直工作了近三年,这3年正是青岛大学迅速发展的时期。江青选修了闻一多的“名著选读”、杨振声的“写作辅导”,沈从文的“文学概论”等课程。无论是在专业学习还是平时的工作中,江青的生活视野、知识面、文化水平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得到开拓和提升。中国著名的妇女研究学者王行娟曾在书中这样谈及江青:“客观地说,江青的确也是才华出众,读了很多书,字也写得好……李敏也说过江青能看英文原版小说,口语也不错。有些古诗词,毛泽东念上半首,她经常能接着吟出下半首。”江青之所以能如此,与她在青岛大学这段经历不无关系。
江青当时最喜欢的老师是沈从文。学习工作之余,江青时常练笔,将她感觉比较得意的小文章投到校刊上发表。沈从文看到江青有一定的文才,对她也格外欣赏,要求江青每周交一篇稿子给他,并且认真为她讲解,修改润色,江青的文字水平随之也有了更大的提高。40年后,江青曾不无自豪地对《红都女皇》的作者维特克谈起这段生活:“在青岛听闻一多的课,名著选读。唐诗,也选读诗歌。小说、戏剧,我写的小说在全班第一……”并声称自己最喜欢的老师是沈从文。
在生活上,江青还时常得到梁实秋的帮助。作为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梁实秋当时的工资是400元,而江青只有30元。江青仅有的30元工资每月还要寄给在济南的母亲10元,在经济上便颇显窘困,经常向梁实秋提及自己薪水不多,生活困难。她这样做的初衷本来是想让梁馆长给她提薪,可她并不知道,当时每个职员的工资都是由校领导集体研究定出的。梁实秋虽为馆长,但对下属的工资升降根本就做不了主。江青为此常去找梁实秋,梁实秋便时常主动给她一点资助。梁氏晚年曾对夫人韩菁清趣谈江青向他借钱买巧克力吃一事:“当年在青岛大学,她忽地向我借两角钱。我问她干什么用,她说买酒心巧克力吃。她借了钱,到现在还没有还我呢。”
江青能在青岛大学立足,主要是靠赵太侔。因此,她与赵太侔家的关系最为密切。赵太侔之妻俞珊,既是江青的师母,又是当时中国话剧界的明星“南国社”的成员,二人在一起拉家常、谈戏剧,关系甚为融洽。俞珊的弟弟俞启威比江青大3岁,时为国立青岛大学生物系学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各地掀起了反对日本侵略、反对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浪潮。俞启威领导青岛大学的学生参加罢课,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俞启威的行动直接影响了江青,她的思想也渐渐趋向激进,不久也加入了青岛左翼演员同盟“海鸥剧社”。不久,俞启威担任了青岛大学中共地下支部的书记,后来又担任了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部长。1933年2月,经俞启威介绍,江青也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就在这年7月,由于叛徒告密,俞启威被特务逮捕,江青被迫逃往上海,从而结束了她3年的青岛大学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