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称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五个计划单列市之一,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五个开发开放类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一(即“新特区”),“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三片区之一[1]。为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大陆对台贸易中心、两岸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合作示范区。公元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1935年正式设市[2]。
厦门厦门位于福建东南端,南接漳州,北邻泉州,东南与金门岛隔海相望。由厦门岛、鼓浪屿、内陆九龙江北岸的沿海部分地区以及同安等组成,陆地面积1699.39平方公里,海域面积300多平方公里。厦门的主体——厦门岛南北长13.7公里,东西宽12.5公里,面积约128.14平方公里,为厦门第一大岛屿、厦门经济特区的发祥地,岛上有厦门的商业和政治中心。
厦门也是现代化国际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拥有5A级景区——鼓浪屿。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赞美厦门为“东方夏威夷”。截至2013年,厦门市城区人口381万,市区建成区281.6平方千米。通行闽南语。
厦门自古属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所辖。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郡治福州),不久裁撤,并入南安县,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闽国933年龙启元年时升为同安县,再次设县[3],属泉州。唐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灭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漳州)。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人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宋属平海军、泉州。元属泉州路。明属泉州府。洪武二十年(1387年)始筑“厦门城”——意寓国家大厦之门,“厦门”之名自此列入史册。[4]
清顺治七年(1650年)郑成功驻兵厦门,顺治十二年(1655年)置思明州;康熙十九年(1680年)废;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设台厦兵备道,道尹驻台湾府治(雍正六年即1728年台湾府改为台湾道)属于福建省,二十五年(1686年)以泉州府同知分防设厅,雍正五年(1727年)起属于兴泉道(后为兴泉永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永春州、大田县)自泉州移驻厦门。[4]
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厦门鼓浪屿沦为“公共租界”,民国元年(1912年)4月析同安县嘉禾里(厦门)及金门、大小嶝置思明县,4月28日,思明县政府正式成立,隶属福建军政府,9月升思明府,旋废,1915年分出金门、大小嶝设金门县,同年置南路道(1914年改名厦门道,辖今泉州、莆田、厦门、大田县,1925年废)。[4]
1933年“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即“福建人民政府”)设厦门特别市,旋废。翌年1月“闽变”失败后,厦门特别市政府和兴泉省随之撤销,厦门恢复思明县建制,与同安县均属福建省政府直辖。
1934年同安、思明县属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同安),
1935年4月以厦门及鼓浪屿等7个岛屿设厦门市,撤销思明县设禾山特种区,与同安县同属第四行政督察区(驻同安,辖今泉州、莆田、厦门)。
1938年5月至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恢复厦门市政府建制,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4]
1949年9月、10月同安县、厦门市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福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
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
1958年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
1958年8月同安县由晋江专区划属厦门。[4]
1966年8月开元、思明区更名东风、向阳区。
1979年10月复原名(开元、思明区),
1970年2月同安县划属晋江专区(地区),
1973年6月同安县再归厦门市。
1978年9月设杏林区。
1987年增设湖里区,郊区改名集美区。
1997年05月01日同安撤县设区。至此,厦门市辖鼓浪屿、思明、开元、杏林、湖里、集美、同安7区。[4]
2003年05月经国务院批准,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思明区、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合并为思明区;将杏林区的杏林街道办事处和杏林镇划归集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设立翔安区,将同安区所辖新店、新圩、马巷、内厝、大嶝5个镇划归翔安区管辖。[4]
行政区划
2003年5月起,厦门市辖思明区、湖里区、集美区、海沧区、同安区和翔安区6个市辖区。[5]
思明区,位于厦门市南部,境域北纬24°26′~24°28′,东经118°03′~118°13′,由厦门本岛南部和鼓浪屿全岛组成,北面与湖里区毗邻,东、西、南面与小金门诸岛及漳州市隔海相望,总面积75.31平方公里。[5]
湖里区,成立于1987年11月,位于厦门岛北部,辖5个街道、45个社区居委会,面积65.78平方公里,占厦门岛面积的47%,海岸线长达24公里。[5]
集美区,西北与漳州长泰交界,东北与同安区接壤,西南与海沧区毗邻,东南连接厦门岛,位居厦门市的几何中心,区位优势独特。全区总面积276平方公里,设立有杏林、集美两个台商投资区,是厦门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5]
海沧区,与厦门岛隔海相望,属亚热带海洋季风气候,年均气温21℃。地貌主要由丘陵、台地、平原组成,地势平坦,地质结构稳定。优越的港口条件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早在三百多年前就使其成为福建南部拓海贸易的重要港口。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提出了把海沧建成“东方大港”的宏伟构想。20世纪初期,英国“亚细亚”和“美国美孚”两大国际财团也将海沧作为输送石油的中转站和船舶的加油基地。[5]
同安区,别称“银城”,于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置县,1997年05月01日撤县设区,2003年9月,厦门市区划调整,原同安区一分为二,拆为同安区和翔安区。调整后,仍为厦门市最大行政区。[5]
翔安区,2003年10月19日正式挂牌,是厦门市最年轻的行政区。翔安,寓意于翱翔安康。翔安地处海峡西岸经济区最前沿,位于厦门市东部,东北与泉州市交界,西面与同安区接壤,南部隔海与金门岛相望,居厦、漳、泉“金三角”核心地带,是重要侨乡和台胞祖籍地。[5]
地理环境
厦门市位于东经118°04'04",北纬24°26'46"附近,在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南部,与漳州、泉州相连,地处闽南金三角中部。
厦门市由厦门岛、鼓浪屿及其众多小岛屿和同安、集美、海沧、翔安等组成,陆地面积有1699.39平方千米,海域面积有300多平方千米。其中厦门岛面积约为132.5平方千米,是福建省的第四大岛屿,全岛海岸线约为234千米。[8]
厦门湾地处中国东南沿海——福建省东南部、九龙江入海处,背靠漳州、泉州平原,濒临台湾海峡,整个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海峡性的天然良港,有史以来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厦门港拥有多个港区和生产性泊位,已跻身国内大型一类港、世界集装箱大港18强之列。
厦门地形以滨海平原、台地和丘陵为主。厦门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地貌构成类型多样,有中山、低山、高丘、低丘、台地、平原、滩涂等。西北部多中低山,其中位于同安与安溪交界处的云顶山海拔1175.2米,为全市最高的山峰。从西北往东南,依次分布着高丘、低丘、阶地、海积平原和滩涂,南面是厦门岛和鼓浪屿。云顶山为厦门市最高峰,云顶岩为厦门岛最高峰,日光岩为鼓浪屿最高峰。
厦门海域包括厦门港、外港区、马銮湾、同安湾、九龙江河口区和东侧水道。厦门港外有大金门、小金门、大担、二担等岛屿横列,内有厦门岛、鼓浪屿等岛屿屏障,是天然的避风良港,其海岸线蜿蜒曲折,全长234公里,其中12米以上深水岸线约43公里,适宜建港的深水岸线约27公里。港区外岛屿星罗棋布,港区内群山四周环抱,港阔水深,终年不冻,是条件优越的海峡性天然良港,历史上就是中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口岸。[8]
气候条件
厦门属温带亚热带气候,温和多雨,年平均气温在21℃左右,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降雨量在1200毫米左右,每年5-8月份雨量最多,风力一般3-4级,常向主导风力为东北风。由于太平洋温差气流的关系,每年平均受4-5次台风的影响,且多集中在7-9月份。[8]当地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在摄氏21度左右。
自然资源
土地
全市土地总面积1569.3Km²,其中以低丘、台地类型为主,占土地总面积的62.5%,其次是平原和滩涂,各占14%和7.7%。耕地土壤类型有6个土类、11个亚类、21个土属、42个土种,多分布在海拔50米左右的低丘、台地和平原,坡度多在25度以下,红壤和水稻土占了耕地总面积的78%以上,土壤肥力中下等,中低产田占总面积的比重较大,约占总耕地面积的60%以上。
厦门虽位于中国南方湿润地区,但水资源条件仍然较差,全市多年平均降雨量1143.5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3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890立方米,为中国人均占有量的38%,低于国际公认人均水资源警戒线1700立方米。
2005年,全市共有水利工程2.3万处,小型以上水库108座,总库容量2.57亿立方米,全市地表水资源量15.89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2.64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16.17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占有量1055立方米。全市年供水总量6.1699亿立方米(不含海水供应量),其中农业用水量所占比例最高,占44.3%。
生物
大田作物:粮食以水稻为主,其次是甘薯和大豆,油料作物以花生为主,蔬菜有叶菜类、瓜类、根茎类、茄果类、葱蒜类、菜用豆类、水生菜类、其他蔬菜等8大类。花卉主要有鲜切花、盆栽植物和绿化苗木。
果树资源:厦门果树品种繁多,有热带、亚热带、温带果树8大类,主要有52个品种,其中龙眼种植面积最大,其次为荔枝、香蕉、柑桔等杂果。2005年,全市有水果总面积12844.2公顷,总产量36404吨,其中龙眼的面积与产量分别占总量的84.2%和57.3%。
林业资源:2005年,全市林业用地6623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42.2%,林地面积57501.2公顷。
畜禽资源:畜禽产业的发展已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模式,是以工厂化、集约化方式来生产,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29.2%。饲养品种以生猪和禽类为主,基本实现良种化,主要有猪、牛、羊、鸡、鸭、鹅、鸽、兔、狗、鹿、鹧鸪、孔雀、驼鸟等40多个品种。
渔业资源:厦门海域终年水温较高,阳光充足,营养盐较丰富,生产力水平较高,生物量大,共记录各类海洋生物近2000种,其中有较高经济价值的60多种,现作为海水养殖对象有20多种,主要是牡蛎、缢蛏、花蛤、文蛤、泥蚶、对虾、锯缘青蟹、梭子蟹、紫菜、真鲷、鲈鱼、牙鲆、卵形鲳参等。
为保护当地的文昌鱼、白鹭和中华白海豚等珍稀物种,厦门市设有面积33088公顷的厦门珍稀海洋物种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人口民族
《厦门市201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截至2013年底,
全市户籍人口196.78万人,常住人口373万人。
厦门市人口中以汉族居多,另有满、壮、畲、苗、及高山等20多个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的因素,拥有众多的归侨、侨眷及厦门籍侨胞和港、澳、台同胞。[12-14]
经济概况
解放前,厦门是个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商业消费性海岛城市,经济基础脆弱,结构畸型,生产落后。
解放初到1978年,由于受到海防前线国家投资少、“大跃进”对生产力的破坏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厦门市社会经济发展不稳定,人民生活停留在较低水平。1978年,全市生产总值仅4.8亿元,财政收入1.54亿元,分别比1950年增长11.1倍和20.26倍,年均增幅仅9.3%和11.5%。工业总产值7.21亿元,农业总产值1.5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4亿元,分别比1950年增长33.3倍、4.0倍和4.2倍,年均增幅为13.5%、5.9%和6.1%。人均生产总值仅528元,职工年平均工资62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8元,比1950年分别增长4.9倍、24.3%和1.8倍,年均增幅分别仅6.6%、0.8%和3.7%。
截止200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1946.37亿元,建成各类房屋面积达6258.28万平方米,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全市实现生产总值759.69亿元,完成工业总产值1394.17亿元,完成农业总产值30.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分别比1950年增长496倍、5032倍和14.8倍,年均递增12.4%、17.4%和5.3%。财政总收入149.2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0.34亿元,比1950年分别增长2131倍和535倍,年均递增l5.6%和12.6%。全市人均生产总值(按户籍人口计算)达到53 58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91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 152元,人民生活步入富裕型小康。[14]
截至2012年,全市共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817.07亿元,增幅呈稳中有升态势,较年初提升4.4个百分点。其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增加值分别是25.21亿元、1374.01亿元和1417.85亿元。产业结构从上年的1.0:51.1:47.9调整为0.9:48.8:50.3,二产比例略有下降,三产比例持续上升,产业结构得到优化。[15]
第一产业
据1993年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统计,厦门土地总面积为575.71Km²。土地利用率达92.8%,可供开垦的荒地仅2.56平方千米,占全岛陆地面积的1.8%,土地后备资源不足。主要畜禽种类有猪、牛、羊、马、鸡、鸭、兔、鹅,零星和小量养的种类有驴、狗、猫、珍珠鸡、鹁鸽、鹌鹑等。[16-17]
在改革开放的1979、1980年的两年时间内,厦门在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确立了水产、畜牧、蔬菜、水果、花卉五大主导产业,建立了一批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农业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形成了一批比较知名的农业产品品牌,以及如意、银鹭、惠尔康、涌泉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到2003年,全市农村社会总产值突破200亿元,达235.57亿元,比1978年增长150倍,年均增长22.2%。其中,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2.2倍,年均递增4.7%。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为种养业的3.7倍,16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完成产值48亿元,实现利润2.1亿元。1993年农村工业产值超过农业产值,吸纳农村36%的劳动力就业;2003年乡镇企业产值由1978年的不到1亿元发展到208亿元,增长692倍,年均增长29.9%。生产由原来的作坊式生产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年产值上亿元以上企业33家,组建了5家企业集团(公司);2003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出口产品交货值18.32亿元,成为农村出口创汇的重要力量。
2003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5152元,比1978年增长29.67倍,年均递增14.7%,其中来自非农产业的收入占74.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931元,比1978年增长26倍,年人均支出增加151元。恩格尔系数由1978年的57%下降到40.7%,住房面积从1978年的人均16.18平方米增加到43.16平方米。通过发展乡镇企业,鼓励农民务工或转产经营,农村劳力1997年以来连续多年出现减少,2003年全市从事农林牧渔业劳动力21.02万人,只占全部乡村劳动力人数的52.5%。厦门岛内2003年全部实现“村改居”。[14]
2012年全年,厦门市农林牧渔业产值41.29亿元,全年完成产值301.21亿元;销售收入294.55亿元;上缴税金总额14.31亿元。吸纳本地农从业人员2.3万人,带动农户数21.51万户,该地农户从产业化组织得到的收入18.09亿元;工资总额5.93亿元。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13455元,工资性收入7333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54.5%,已成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来源,全年农村人均转移性收入908元。[15]
第二产业
改革开放初期,厦门工业企业规模小,结构松散、基础脆弱,所有制以国营、集体企业为主,产品市场主要集中在国内市场。改革开放后,尤其是特区建设开始后,厦门市把战略目标和发展重点放在工业化的加速推进上,大力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构筑“一主三型”(工业为主、发展生产型、技术型、出口创汇型企业)现代化产业体系。
2003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比1978年增长172倍,年均递增22.9%,工业增加值占全市GDP的比重达53%,对全市GDP增长的贡献率达6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942家,完成产值1318.2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94.5%,企业资产合计1 190.35亿元,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36.39亿元,利税总额152.82亿元,年产值上亿元的企业已达170家,其中5家产值超二百亿元。
2003年,电子、机械、化工三大支柱产业完成产值1042.9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79.1%,其中,电子工业完成产值就达532.25亿元;全市211家高新技术企业完成工业产值829.8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59.5%。自1984年7月第一家三资企业成立至2003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资工业生产项目4359个,合同外资129.5亿美元,占全市合同外资的62.3%。1988年开始,三资工业企业完成产值超过国有工业,2003年,全市“三资”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116.55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4.7%,其产品出口交货值占全市的95.8%。[14]
2012年全年,厦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4664.66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072.57亿元;全年产值超百亿企业有宸鸿、戴尔、友达、联想、翔鹭石化、冠捷、厦门烟草等7家,合计完成工业产值1391.45亿元;十三条重点产业链完成产值3027.78亿元,增长9.6%,占全市规上工业的68.3%;机械、电子两大行业分别完成工业产值1081.43亿元和1762.46亿元,合计完成产值2843.89亿元,占规上工业的64.2%;轻工业产值1358.47亿元,重工业产值3072.32亿元;规模以上高新技术工业共336家,全年实现工业产值1877.38亿元,占全市规上工业的42.4%。[15]
第三产业
金融:2012年完成金融业增加值237.03亿元,拉动第三产业增长3.3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27.2%。至年末,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472亿元;全市中外资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107.35亿元。[15]
交通邮电:全市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70.84亿元,拉动第三产业增长2.2个百分点,对第三产业的贡献率为16.8%。全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17227.31万吨;集装箱吞吐量720.17万标箱;厦航加入天合联盟,开通厦门至柬埔寨直航航线,全年空港货邮吞吐量27.15万;空港旅客吞吐量1735.41万人;邮电业务总量100.06亿元。[15]
旅游业:旅游业是厦门市的支柱产业。截止2011年,厦门市星级旅游饭店共72家,其中4星级以上旅游饭店30家;旅行社113家,其中出境组团社17家;4A、5A级旅游景区10家。2011年厦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已经突破3522.94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453.44亿元人民币,是中国十大热点旅游城市和接待国际邮轮最多的口岸之一。[18]
对台贸易:2012年,厦门与台湾多家银行签订人民币清算代理协议,人民币结算额增量居中国首位。台资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03.03亿元,高于全市规上工业6.4个百分点。对台引资取得进展,全年台湾直接投资项目121个,占全市新设外资项目总数的36.6%,居各来源地首位;合同台资1.07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0.64亿美元。主要投资领域包括制造业中的光电、模具、机械设备,现代服务业的软件业等。对台贸易稳步增长,对台进出口贸易总额76.47亿美元,其中对台出口14.66亿美元;自台进口61.81亿美元。台湾水果进口量保持大陆各口岸第一。大嶝对台小额商品市场交易免税额由3000元提升至6000元。[15]
“9.8”投洽会: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简称“投洽会”)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于每年09月08日至11日在中国厦门举办。投洽会由商务部主办,联合国贸发会议(UNCTAD)、联合国工发组织(UNIDO)、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世界投资促进机构协会(WAIPA)协办,中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部分计划单列市政府,国家有关部门和部分全国性商协会作为成员单位参与组织工作并组团参会、参展。是中国惟一以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为主题的国际性投资促进活动,位列国家主办的三大交易会之一。[15]
文化事业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
鼓浪屿钢琴博物馆,位于鼓浪屿上的菽庄花园,2000年1月落成,
是中国唯一一家钢琴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了爱国华侨胡友义收藏的40多架古钢琴,其中有稀世名贵的镏金钢琴,有世界最早的四角钢琴和最早最大的立式钢琴,有古老的手摇钢琴、有产自一百年前的脚踏自动演奏钢琴和八个脚踏的古钢琴等。[21]
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
厦门奥林匹克博物馆是由国际奥委会和中国奥委会批准成立的中国第一家奥林匹克专题博物馆,也是国际奥林匹克博物馆联盟12家成员之一,为独立的国际化非盈利性公益机构。馆内收藏了丰富的奥运会相关文物,旨在薪传奥林匹克文化、弘扬奥林匹克精神,让更多的人了解、感受和分享奥运的历史与辉煌。[22]
华侨博物馆
华侨博物院是陈嘉庚于1956年倡办,1959年落成开放,是中国第一座由华侨集资兴建的文博机构,是唯一全面、系统展示华侨华人历史的综合性博物馆。2008年被国家文物局评为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23]
此外还有郑成功纪念馆、厦门市博物馆、厦门大学人类学博物馆等。
高等教育
1921年,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为厦门最早的高等院校。1958年前后,先后创办厦门师范学院、厦门医学院、厦门工学院,并在原来的几所中专增办大学部或改为大专院校,但这些学校因办学条件不佳和当时的国民经济困难,不久便下马或合并。1978年底复办福建体育学院;集美航海学校由中专改为大专,1989年又升格为大学本科。1984年集美财经学校扩办为大专。1979年4月,厦门师范学校升格为大专。1981年厦门市政府根据厦门经济特区发展对建设人才的需求,创办高等职业学校——鹭江大学。1993年试办民办高校华厦大学。1994年,国家教委与厦门市政府签订协议,共建厦门大学;集美航海学院、厦门水产学院等6所高校联办集美大学。至1995年,厦门市有全日制高校8所,即厦门大学、鹭江职业大学以及集美大学所属的航海学院、水产学院、体育学院、财经学院、师范学院、工商管理学院。此外还有市广播电视大学开设的普通专科班。在校学生总人数17823人,教职员工5255人。[28]2012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7所,学年初招生数4.81万人,在校学生数15.78万人。[24]
科技发展
2012年末,全市高新技术企业772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5家;创新型企业166家,其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