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 再考刘秀走国的传说与历史 皮影戏刘秀走国22集

原文地址:再考刘秀走国的传说与历史作者:学者梁勇

梁 勇

王莽赶刘秀的传说,在河北各地流传很广。甚至在各地留下了很多与此相关的地名、村庄、墓冢、庙祠、名胜。从西部太行山区平山县的滚龙沟、北马冢,井陉县的刘秀洞,到东部平原的安平县圣姑庙、南宫市的留诗村、正定县的凌透村、高邑县的千秋台,等等,不胜枚举。

但是,传说这种口头文学,毕竟不是信史。老百姓世代口传的这些东西,有些具有一定的历史依据,但更多的是演义、误传、杜撰和附会。因此,这些传说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地名、名胜,就需要辨伪。

一、不是王莽赶刘秀,而是王朗赶刘秀

从两汉之际的历史进程看,“王莽赶刘秀”,是一个伪历史命题。因为王莽的新朝从来没有在大河南北赶过刘秀,而是刘秀兄弟辅佐更始帝刘玄,推翻了王莽的新朝。

地皇四年(23年)九月,刘玄的各路大军在关中地区各路武装支持下,攻克长安。关中人民攻入王莽宫中,商人杜吴砍死王莽,校尉宾就割下王莽首级,至此,王莽政权彻底覆灭了。

当年十月,更始帝刘玄建都洛阳,遣使巡抚各郡国,消除王莽残余。刘秀向更始帝刘玄请求,持节巡行河北。

刘玄拜刘秀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行大司马事,镇抚河北诸州郡。

西汉王室后裔、赵缪王之子刘林建议刘秀决黄河水,消灭河北的赤眉起义军。刘秀没采纳,刘林就拥立邯郸卜者王郎为天子。王郎自称汉成帝之子刘子舆,以天子之名遣使传檄河北郡县,围剿刘秀。拉开历史上“王郎赶刘秀”的序幕。

刘秀在与王郎征战中,从最初的游击战,转向攻城略地,

更始二年(公元24年)农历五月,刘秀军队攻克邯郸,杀掉伪皇帝王郎。王郎赶刘秀的闹剧,最后却成了刘秀灭王郎的一段历史。

公元25年农历六月,刘秀在鄗城(河北柏乡县北)南千秋亭五成陌设置坛场。即“汉”皇帝位,建元建武,大赦天下,改鄗为高邑。

所以,我给柏乡县编制《旅游规划》的时候,我给它定位“光武中兴之地,牡丹文化之乡”。柏乡县鄗城是东汉发祥地,东都洛阳的祖根。

二、刘秀不曾进过太行山。

王朗赶刘秀的这段历史,在《后汉书》的《光武帝纪》、耿纯、马武、邳彤、耿弇、郭皇后、王霸、王郎、真定王刘扬、邓晨、冯异、任光等传记以及《资治通鉴》等文献中都有记载,而且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以下简称《全文》)之《全后汉文》收录的相关文献中,也有涉及。根据这些文献中记载的刘秀巡狩河北的背景、涉及到的人物活动以及重要历史事件的情况分析,刘秀在刘秀建立东汉之前以及东汉之初,根本不可能进入太行山。其证据如下:

其一,刘秀从进入河北、被王郎追赶、建立根据地、与真定王刘扬外甥女联姻、反击王郎,到建立东汉,南下灭刘玄,这个历史过程中,太行山都是各路盗匪割据之地。

王莽始建国元年(公元9年)真定刘都密谋起义。

天凤四年(公元17年),河北新市(今正定县新城铺)人王凤、王匡率领河北饥民起义,据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号称“绿林军”,迅速发展到五万多人。

此后,河北中南部与河南、山东交界地区,先后出现数十部农民起义军。“或以山川土地为名,或以军容强盛为号”[1]。“各令部曲,众合数百万人”[2]。其中,涉及到河北农民起义军有铜马、五校、城头子路、檀乡、大彤、大枪、尤来、青犊、五幡、五楼诸部。

铜马军,《后汉书》记载,铜马军以山东人荒秃、上淮况为领袖,起于山东,众达数十万人。涉及河北魏郡、清河、巨鹿、信都、常山、中山,遍及河北中南部。

五校,据《后汉书·杜茂传》和《王梁传》、《耿弇传》及《光武帝纪》记载,五校,以高扈为领袖,主要活动在河北中部,最盛时人数达20多万,曾出兵攻占上谷,后在巨鹿、真定、信都、赵国等地活动。

大枪、尤来、青犊、五幡

《后汉书·光武帝纪》和《耿弇传》记载,尤来、大枪、五幡、青犊诸部,曾北常山郡,在元氏、容城、安次征战。

绵蔓部

绵蔓县位于真定国西部,治所在今鹿泉市南北故城一带。刘秀征战河北时,绵蔓一带活动着一股武装。在刘秀建立东汉后,真定王刘杨“欲以惑众,欲绵蔓贼交通”[3],后被刘秀大将耿纯诛灭。这些占据太行山的各路匪盗和起义军,一直到刘秀建立东汉才陆续出兵剿灭,有的被招抚。但在刘秀走国之时,这里匪盗横行,刘秀对付王郎尚难立足,他是不可能到这山里去找死的。所以,太行山区的所谓刘秀的遗址,刘秀洞,都和河北曲阳、井陉、邢台等地的窦建德及其妻子墓一样,全都是民间附会而已,毫无历史依据。

其二,刘秀在河北转战一年半,建立东汉。从他北上邯郸、真定、渔阳,到南下躲避,饶阳避寒,信都(今冀州)安身,再到南征北战,鄗城即位,所有记载中,决无他进入太行山的任何记载。

在《后汉书》、《资治通鉴》涉及的帝纪、相关人物传记中,记载的刘秀走国的逃窜、避难,招抚、安身的故事很多,而且不少故事都有细节的记载,甚至有详细的地名、人物、时间。但决无一处涉及刘秀进入太行山。

譬如《后汉书·光武帝纪》记载:刘秀匆匆逃出蓟城,一路“晨夜不敢入城邑,舍食道傍”[4],昼夜兼程,风采露宿,次日到饶阳,刘秀官属皆饥饿不堪,于是诈称是王郎的使者,到传舍就食。“传吏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引起传舍官吏怀疑,传吏谎称邯郸将军到,刘秀及其官属大惊失色。而刘秀自知难以脱身,便机智应对,声称“请邯郸将军入”。这才稳住传吏,使其从属得以解决温饱。

到下博城西,遇一位白衣老人指点“信都郡为长安守,去此八十里。”刘秀急忙驰奔信都(今河北冀县)。信都太守任光不肯归附王郎,带领都尉李忠坚守信都,迎接刘秀一行。

任光,南阳宛城人,是刘秀同乡,王莽时当过啬夫、郡县吏,后随更始帝光禄勋刘赐为偏将军,与刘秀一起参加昆阳之战。更始帝建都洛阳后,拜信都太守,“及王郎起,郡国皆降之,光独不肯,遂与都尉李忠、令万修、功曹阮况、五官掾郭唐等同心固守”[5]。王郎的使者持檄到太守府禀报任光时,被任光斩杀于市,并告诫百姓,动员四千人固守城垣。

闻刘秀前来,欣喜万分,“吏民皆称万岁,即时开门,与李忠、万修率官属迎谒”[6] 。

刘秀在信都,采纳任光的建议,利用当时河北农民起义军城头子、力子都部的名义出击,传檄各地,称“大司马刘公将城头子路、力子都兵百万,从东南方来,击诸反虏”[7]。吏民得到檄文,纷纷转告。刘秀借此声势,与任光等将领,趁夜进击堂阳(今河北新河西北),“使骑各持炬火,弥漫泽中,光炎烛天地,举城莫不震惊惶怖,其夜即降”[8]。接着,攻占贳县(今辛集市西南)、下曲阳(今晋州市故城)等地,“众稍合,乐附者至有数万人”[9]刘秀终于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基地。

从这些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刘秀最狼狈的时期,就是从蓟城难逃过程中。到了信都得到任光支持之后,虽然势力仍然不强,但已经有了根据地,基本上结束了四处逃亡的时代。因此,不可能跑到太行山躲避王郎的追杀。

三、传说与历史的契合与差异

民间关于刘秀走国的许多传说,虽然大部分来自民间演义、攀附,但是有些内容带有一些历史真实的背景。甚至有些故事细节与正史有关。但是,由于历代的戏剧、说唱艺术的演义,民间会把一些历史故事张冠李戴,附会出许多同一事件地物。譬如,在河北中部滹沱河沿岸很多州县,古代有多处“麦饭亭”的纪念建筑,关于其来历传说不一,但都与刘秀有关。

一说“刘秀走国”逃难至此,有当地老人送麦饭。刘秀称帝后为纪念这位老人恩德建此亭。也有的说是因大将冯异给刘秀送麦饭而得名。《后汉书·冯异传》载:刘秀遭广阳王刘接追剿,星夜南逃,逃到饶阳县无蒌亭,“时天寒冽,从皆饥疲,冯异上豆粥”。次日至南宫,遇大风雨,刘秀乘车进入道旁空舍,“冯异抱薪,邓禹焚火,冯异又进麦饭”,后渡河至信都(今冀州)。这个传说与史实非常接近。只是正定、晋州的麦饭亭显然不是正史记载的地方。

还有,在正定县滹沱河畔,有村名“凌透”。据说刘秀被王郎兵追击,到滹沱河边,人马困乏,危在旦夕。结果滹沱河冰冻封河,刘秀的兵马履冰而过,当刘秀渡河后冰凌即裂透,阻止了王郎追兵。此事在《后汉书·王霸传》中,有详细的记载。只是正史记载此次渡河地点在下曲阳(今晋州)而非真定。

据《王霸传》记载:刘秀从蓟城率部南驰,“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从者皆恐”[10]。南面又是滹沱河。“及至滹沱河,候吏白河水流驶。无船可济。”“官属大惧”。刘秀令大将王霸亲自查看。王霸唯恐惊吓众多官属,返回之后诡称曰:“冰坚可渡。管属皆喜。……比至河,河冰亦合。乃令王霸护渡。未毕数骑,而冰解。”事后,刘秀对王霸说:“安吾众得济免者,卿之力也”[11]。

由此,才在王霸护卫之下,有惊无险地渡过了滹沱河。

这一事件,在后世的许多名人诗词中都有反映。如唐代胡曾在《渡滹沱河》诗中写道:“光武经营业未兴, 王郎兵革暂凭陵。须知后汉功臣力,不及滹沱一片冰。”南宋的忠臣宰相文天祥,被俘后,经滹沱河,写下了《渡滹沱河》二 首,其中写道:“过了长江与大河,横流数仞绝滹沱。萧王旧事今何在? 回首中天感慨多。”

刘秀在河北建立了东汉王朝,必然在河北大地上留下了很多遗址和故事,关于刘秀的传说自然事出有因。但是,民间口头文学的传说,毕竟不是信史。我们一些民俗研究者由于缺少历史学的功力,往往把民间传说当成历史。而且大肆鼓吹,甚至鼓噪着开发旅游项目。其结果只能是误传历史,贻害后人。面对这些为文化的旅游项目,建议有关部门要邀请历史学界的专家学者进行严肃的考证,还原历史本真,维护历史的真相。



[1] 《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上》李贤注。

[2] 《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上》。

[3] 《后汉书》卷21《耿纯传》

[4] 《后汉书》卷1《光武帝纪上》。

[5] 《后汉书》卷21《任光传》

[6] 同上

[转载]再考刘秀走国的传说与历史 皮影戏刘秀走国22集

[7] 《后汉书》卷21 《任光传》

[8] 同上

[9] 同上

[10] 《后汉书》卷50《王霸传》。

[11] 《后汉书》卷 50《王霸传》。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1449.html

更多阅读

马头琴的传说与马头琴曲欣赏 十大好听的马头琴曲

马头琴是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从唐宋时期拉弦乐器奚琴发展演变而来。成吉思汗时(1155—1227)已流传民间。据《马可波罗游记》载,马头琴12世纪鞑靼人(蒙古族前身)中流行一种二弦琴,可能

香薰的起源与历史 咖啡的起源和历史

香薰的起源与历史——《现代香薰疗法》珍妮“芳香疗法”是由法语Aroma 和Therapy 组合而成的新词汇,它是一门利用植物精油(essential oil)对人体进行保育、按摩、消毒、除臭等,来达到养生保健和延缓衰老的艺术和科学。它是通过香料飘

南京的地名与历史上的官员有些关系 南京地名趣话

南京的地名与历史上的官员有些关系王府巷王府巷有大、小王府巷之分。大王府巷也就是现在的王府大街,北接三茅宫,南接建邺路;小王府巷东接丰富路,西接大王府巷。大小王府巷相交呈“T”字型。大王府巷如今是繁华热闹的王府大街,小王府巷

全面风险管理的研究与历史 全面风险管理办法

风险管理最先起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1931年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并在以后的若干年里,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集中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这样风险管理问题逐渐得到了理论探讨和一些大企业的初步实践,但风险

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 中秋节的来历简单介绍

2013-08-13 14:11:47| 分类: 节日文化 | 标签: |字号大中小 订阅本文转载自海风《七夕节的由来与传说》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

声明:《转载 再考刘秀走国的传说与历史 皮影戏刘秀走国22集》为网友某汏菽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