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ppt

鸿门宴

司马迁

福建省晋江市庄静江

【知识目标】

一、口头叙述《鸿门宴》故事

二、掌握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

【能力目标】

一、根据文本情节概括刘邦、项羽、范增等人物性格特征,并结合细节赏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二、结合当时形势,探讨刘邦最终得天下的原因。

【情感目标】

结合历史常识,体会本文对当今知人论世与成就事业的启发意义。

【重点、难点】

一、复述故事,掌握文言文中疑问句固定的结构及常用实词、虚词用法是本文学习的重点。

二、根据文本情节细节赏析刻画人物的方法。探讨刘邦何以能得天下。体会本文对当今知人论世与成就事业的启发意义是难点。

【教学方法】讨论法点拨法 多媒体辅助

【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

一、背景材料导入〖展示课件〗

1、背景简析

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故事发生在陈涉起义后是第三年(公元206年),出身于楚国贵族世家的项梁、项羽叔侄和出身农民又当过亭长的刘邦,也先后起兵反秦,陈涉失败后,项梁等拥立楚怀王之孙,仍号楚怀王。项、刘同为楚怀王所辖的主力军。项梁死,刘、项分别战于黄河南北,楚怀王曾与诸将相约,谁先人关,便为关中王。项羽在钜鹿一带消灭秦军主力,刘邦则从黄河以南打进武关攻下咸阳,并屯兵霸上遣将把守函谷关,不纳诸侯,欲称王关中。项羽听说后非常恼火,立即破关直抵新丰鸿门。

鸿门宴就在这样的形势下举行的,它揭开了“楚汉战争”的序幕。这次宴会包藏杀机,是一场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鸿门宴后,项羽以盟主资格分封了十八个王侯,刘邦被封为汉王,他自称西楚霸王。但不久,认为分封不公的将领发生变乱,刘邦趁机回兵重占关中,并进击项羽。经过五、六年的战争,刘邦由劣势转为优势,最后垓下决战,项羽乌江自刎,混乱的局面归于统一,刘邦成了汉朝的开国皇帝。

现在“鸿门宴”一词已成为敌对双方政治谈判斗争的代名词。

2.作者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前90),字子长,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先世为周代史官,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武帝时继父职任太史令。太初元年(前104年)参与历法改革,订太初历。同年,在其父累积大量史料基础上,开始《史记》的编写。天汉二年(前99年),因替不得已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被处腐刑,在狱中他仍写作不辍;出狱后,除授中书令,更发愤著述,终于在征和初年(前92年)左右,完成了这部巨著。不久去世。

二、读懂第一、二段,掌握重点词语,领会开头对全文情节展开与人物刻画的作用。

【第一段】沛公军霸上沛公欲王关中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

【第二段】素善留侯亡去固不如不敢背项王与项伯有故 与臣游

臣活之幸来告良吾得兄事之约为婚姻籍吏民

【问题1】第一、二段在全文中作用是什么?

交代事情原由,渲染烘托气氛,为鸿门宴的会面埋下伏笔。

【问题2】从这两段中你印象最深的人物是谁?为什么?

刘邦拒关范增进言项伯夜访张良献策刘邦结亲项伯建言

【开放性探究题,学生言之成理皆可】

三、全文高潮、结局部分的词语

从百余骑戮力 数目项王为人不忍以身翼蔽

欲止不内披帷瞋目头发上指加彘肩上举

胜不取 如厕不辞小让置车骑间行

四、作业

1、完成《全优设计》练习

2、完成课后二、三题。

第二课时

一、研读全文高潮、结局部分,分析人物性格。

【问题1】项羽这个人物的致命弱点是什么?对他应作如何评价?

致命弱点:缺乏远见,沽名钓誉。刚愎自用、不善用人。

轻信项伯之言、受刘邦蒙蔽、迁就樊哙的无礼、不听范增的忠告、博取仗义的虚名

优点:对推翻暴秦有贡献,不畏强暴、不耍阴谋、坦诚待人

【问题2】故事叙述中用对照方式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①刘邦虚伪狡诈、采纳忠告——项羽直率粗犷、刚愎自用

②张良足智多谋、办事得体——范增老谋深算、不择手段

③项庄、樊哙的忠心为主——项伯、曹无伤的背叛出卖

【问题4】樊哙在鸿门宴上关键时刻起了什么作用?

【闯帐】

与项羽拼命的气势阻止项庄刺杀刘邦

扭转宴会气氛给刘邦助威壮胆

震慑敌营气焰喝酒吃肉怒斥项羽

给刘邦离席创造机会。

【促逃】

力阻刘邦再入虎穴有勇有谋

保护刘邦不辞而别忠心事主

二、知识归类,梳理积累,检测练习

【词类活用】

①项伯乃驰之沛公军(名作状,在夜间、连夜)

②吾得事之(名作状,像对待兄长那样)

③常以身蔽沛公(名作状,像鸟张开翅膀那样)

④头发(名作状,向上)

人如恐不胜(名作动,施刑)

⑥素留侯张良(形作动,与……交好)

⑦项伯杀人,臣(使动,使之活)

⑧交戟之卫士欲不内(使动,使之止,阻止)

吏民,封府库(名作动,登记)

⑩沛公霸上(名作动,驻军)

至军中(名作状,从小路)

【通假字】

成五采——彩

距关——拒

勿内——纳

要项伯——邀

不敢倍德——背

蚤自来谢项王——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隙

不者——否

欲止不内——纳

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ppt

因击沛公于坐——座

沛公不胜杯杓——勺

【成语】

①秋毫无犯丝毫不侵犯,常用以形容军队纪律严明。

②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言行表面上没什么,实际上暗中有所图谋。

③劳苦功高出了很多力,吃了好多苦,立下很大的功劳。

④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比喻别人掌握着生杀大权,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文言句式】

①判断句

此天子气也。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②被动句

若属皆且为所虏!

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省略句

沛公军(于)霸上。

为(我)击破沛公军。

欲呼张良与(之)俱去

毋从(之)俱死也。

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

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坐上。

竖子不足与(之)谋。

④倒装句

贪于财货。(“于财货”,介宾后置)

具告以事。(“以事。,介宾后置)

长于臣,(“于臣”,介宾后置)

沛公安在?(“安。,动词。在”的宾语,置于动词之前)

大王来何操?(“何”作动词。操。的宾语)

【“者”的用法比较联系】

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的人,…的事,…的东西)

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加强判断语气)

亚父者,范增也(判断句中提顿作用)

石之铿然有声者(定语后置标志)

今者出,未辞也(“不者”,时间副词、动词后,强调作用)

【“披”的比较联系】

披荆斩棘披沙拣金 披文入情披肝沥胆(极尽忠诚) 披星戴月 望风披靡

第三课时

一、拓展迁移

1、最后两段是结局余尾声部分,可以去掉吗?为什么?

〖本题是开放性思考,可以联系全文以及当时形式,结合刘、项斗争结局各抒自见〗

2.有人说项羽不在席间杀死刘邦,表现了他的“妇人之仁”。但苏轼却说这表现了他的“君人之度”。试对这两种说法作些评论。

这两种说法各有其理。由于项羽和刘邦的斗争是夺取金国政权、谁当最高统治者的斗争,这是不容对敌方有任何宽大为怀的。对项羽来说,应该像他的谋士范增所说“急击勿失”,不给刘邦以任何喘息的机会。但项羽骄傲自大,不纳忠言,而唯其季父项伯之言是从,而“善遇”刘邦,以致纵虎归山,反为所害。毛泽东同志说得好:“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由于项羽当时是西楚霸王,有代行天子之权的声势,加之又答应了他的季父项伯“不如因善遇之”的要求,便摆出了“君人之度”,而对范增的“数目项王,举所佩玉块以示之者三”置之不理。

较之两种说法,当以前者为佳。因为前者更符合当时的斗争实际和项羽的思想实际,当断不断,反受其乱。连刘邦的参乘樊哙尚且懂得“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的道理,力劝刘邦赶紧逃离“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新丰鸿门,可惜项羽却不懂得这个道理而坐失良机,最后只有乌江自刎。

实际上,楚怀王之约,也可能是项羽心存疑忌的主要原因,他要信守诺言,又要夺取天下,可能认为刘邦势力不如自己,又愿主动让出秦国天下,可以说,“沽名”与“自大”是使他失去最佳时机的双刃剑。

二、课堂实践

1、朗读“项庄舞剑”与“樊哙闯帐”两段以及最后一段,感受不同人物语言体现性格特征以及场面气氛的描写。【课后翻译这两段】

2、拓展迁移,结合课后第四题。讨论并且写一篇短论。

【刘邦为什么能够从险境中逃生?这与他日后称帝有什么必然关系?】

善用人才、从善如流、上下同心、能屈能伸、机智权变、以退为进

【刘邦论成败】“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为我擒也。”

【教学反思】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1329.html

更多阅读

“鸿门宴”上项羽不杀刘邦的真正原因 鸿门宴刘邦项羽

感谢“草根名博”编辑重点推荐本文项羽别虞姬在中国人中,关于《鸿门宴》的历史故事几乎是孺妇皆知,但稍有点头脑的人又觉得这个历史故事太匪夷所思,不近情理。其中对项伯和项羽叔侄的表现最为不满,一个是不顾项家的大业和置自己侄子于

《鸿门宴》教案2 鸿门宴一等奖教案

鸿门宴教案一、教学目标(一)学习作品中塑造历史人物形象的方法:在矛盾、斗争中刻画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对照手法的运用。(二)继续学习比较阅读法,增强学生读史的兴趣。(三)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声明:《鸿门宴教案 鸿门宴ppt》为网友黑色系帅哥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