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自家小孩,接着是单位小同事,后来是网上网下,说,“中国好声音”、“最美和音”如何如何好,你应该听听。开始,我是一只耳朵进另一只耳朵出,说好吧,孩子看出了我的敷衍,哼了一声,进屋了,“你就是个老土”;小同事在午饭散步中,很不经意地说,“好声音”真不错,我说是吗?大概我的回答有点反问意思,小同事可能觉得要回答清楚等于从头解读一遍这个节目,麻烦,只说是的;再后来,当然是网上网下了——说实在的,我仅限于偶尔浏览一下跟帖,并未细读过哪一家言论,心说,好就好吧。其实心里真正嘀咕的是,怎么能好呢?或者,怎么可能如此好呢?潜台词是,“星光大道”开始不也说很好吗?可是到了现在,“标签式”百姓歌手,是不是很别扭?个人而言,我的确没事总找找星光大道,但不是听歌手唱歌,是看老毕主持。他的主持随意却不随便;轻松却不轻佻;搞笑却不低俗;调侃却机智;幽默却智慧;形而下却有文化。当然,心里警惕“中国好声音”、“最美和音”,深处的原因来自“向幸福出发”,还有湖南卫视关于三流女明星大腿的那个叫什么娱乐的节目。有如此等等的“不信”,对于这俩声乐节目就没有什么好的支撑了。
自然,我偶尔的听音乐、看电视声乐节目,主要源于无聊。
近日颇为无聊,于是想起那些耳畔的推荐。
我不懂音乐,唱歌也是五音不全六音不准,连看一晚上,这俩节目居然吸引了我拙劣的耳朵。不谈声乐成色,只谈这节目内涵的某种机制,于是想到了我差不多日日面对的文学。
1.我们的文学写作,真该有个前期过滤机制,不能等作品出版了、发表了,再去批评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就晚了,至少已经造成了纸张的浪费。一个基本事实是,差不多三分之二的文学创作并不是面对读者而写的,“击中”的不是读者,那就很难说击中了作家自己。算日记,似乎不纯;算天下公器,仿佛初衷上又不是。究竟是什么,不知道。总之,遮上署名,不到几百字,就无法读下去了。要说读下去,那除非是长途旅行,实在无聊,读别的费神经,只好读文学作品,就图个打发无聊时间。当然更重要的是,里面的信息、语言本身,与你无关、与你将要去解决的问题无关、与你身边的人和事也无关,读它,到最后你尤其发现,你的无聊还就是因你读的东西而生。
2.我们的文学刊物、理论批评杂志,真该推倒那四堵墙,主编、编辑,才应该像PK的歌手那样,PK一番再上岗,否则,你的耳朵能否像那些“导师”一样,做到听自己心声的同时听出别人的心声?或者能否做到,听自己时,走出自己,最终,在众人的检验下听出他人的心声?你的眼睛,在看他人时,看出自己独特的思想来——通过他人唤醒自己深埋着的那个参照标准?即他人其实是你自己的镜子,而不是揽镜自照。这个时候,你拥有的是眼力,并非眼睛。因为你找到了在一群人中,最底部最深处的那个“共识”。这便是思想发现中的“主体感知性”声音。别小包一背,东奔西窜地去揽生意;也别二郎腿一架,真理在握地自我定夺。俗一点说,你用于出差的钱、揽生意的钱和跑认定部门的钱,是纳锐人的——有一天,你也会沦落为街头一个无助的老头、一个老太太,那时候,再回过头看正在岗位上的主编、编辑,对于他们的不称职,甚至对文学的种种猥亵行为,你也一定会说,呸!狗屎。
其实腐败也一样,别去什么西柏坡、井冈山、延安、遵义、瑞金......就去街头、去广场,看看那些任上时耀武扬威、趾高气昂的官者,谁身边有很多凑上来聊天的,谁身边又只有一条狗,问题就清楚了。如果懒得建立法制,这一个镜子还是比较有效。自然,据说,街头、广场不可能再有这一幕了,因为他们早已把这一幕搬到国外了......
所以,在现有条件下,你真还挑不出“中国好声音”、“最美和音”机制的毛病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