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以来,安徽省创造性地落实国家医改政策,在一个人口相当于欧洲国家的中部大省,率先实现了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的根本变革,建立了全新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就像当年小岗村为经济改革闯出了新路一样,今天的安徽医改又为我国社会建设探索出新的道路。
2011年7月,我和12名学生赴安徽省合肥、芜湖、马鞍山、滁州进行为期12天的调研,分三路共走访34家医疗机构,同60位身处各种岗位、经历这次医改全过程的同志进行了访谈,对数百位医务人员和群众进行了问卷调查。
突破“最难啃的硬骨头”
改革前,安徽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主要靠卖药维持运行,药品购销不正之风盛行,过度用药和不规范用药普遍,医务人员价值观念扭曲,群众负担很重。解决这些问题,最重要的是变革旧体制,建立新机制。具体说来,就是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抓手,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和基本药物招标采购机制的彻底变革”,安徽以破除以药养医机制为抓手,建立了公益性的管理体制、竞争性的人事制度、激励性的分配制度、新的药品招标采购制度,并确保财政补偿到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和运转费用由政府补贴。
为了啃下这块医改中“最硬的骨头”,安徽的作法可以用“大刀阔斧”来形容。例如,安徽省要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实行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全省妥善分流了2.1万无资格、无职称、长期不在岗人员。这项工作是安徽创造性开展的,难度很大,但他们通过深入细致的工作,坚持公开透明,确保了社会稳定。在多家卫生院,专门约见分流下来的院长和职工,他们也表示认可。
再如,在基层推进药品采购供应制度改革,建立招采合一、量价挂钩的省级招标采购新机制。这一做法,将大量小、散、乱的药厂挤出了市场,切断了药品流通环节的利益链,挤出了流动环节的大量水分,降低了药品价格,也因此触动了既得利益。不过安徽省顶住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坚持推行了这项改革。
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从我们调研的8家卫生院看,2011年上半年,次均门诊费同比下降22.1%,次均住院费下降10.1%,最大降幅达49.67%。切断了医务人员非正常创收的渠道,用药行为也日趋规范,管理也得到了加强。来安县一家卫生室今年1月未执行药品零差价,多收药费4527.2元,在上级督查之后逐家上门退还道歉。“这种管理力度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
改革初期,安徽也出现过一些药品配送不及时、一些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下降等问题,这些问题正在得到解决。改革的关键是破除以药养医,坚持公益性,只要政府责任真正到位,改革就能够取得预期成效。同时,由于公立医院改革尚未完全推开,基层医改的成效也受到影响,等公立医院也实现公益性后,基层医改的成效就将更加明显。
社会建设和经济建设互相促进
安徽医改的意义不仅限于医改本身,对社会建设也有标志性意义。十七大把社会建设同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并列起来,这是一个重大的创新。医改方案提出建设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目标,这是首次把公共服务提到国家基本制度建设的高度。但是如何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安徽医改的意义就在于回答了怎么做的问题,安徽在基层建成了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框架,找到了破除旧制度,建立新制度的路径,这不管对医改,还是住房、社保等其他社会事业改革,都有借鉴意义。
之所以安徽医改能取得这样的成就,是和他们对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分不开的。长期以来,医疗、教育、养老、住房等社会领域改革,多被定位成为经济改革配合、让路的角色,而并未充分意识到人民幸福、社会和谐本身就是发展的目标。目前我国内需不足,收入分配差距大,通过医改减轻群众就医负担,改善收入差距,对提高人力资本、启动内需有积极作用。
安徽医改能成功,就在于全省上下都认识到,经济增长和社会财富的增加并不能自动带来民生改善,不科学的经济发展方式反而还会损害民生。过去基层卫生院盈利能力也很强,药厂利润也很高,但是这同维护人民健康的目标是不一致的。以前我们在很多地方调研时,发现地方领导还是喜欢谈经济、谈项目,对教育、卫生等民生问题谈得不多,但是在安徽发现,除了医改和卫生系统的干部外,还有一大批市委书记、县委书记和许多非卫生部门的领导,说起医改如数家珍,滔滔不绝,对每一个细节都十分了解。有的市委书记说,研究医改上了瘾,对医改有了感情。这是深化医改乃至加强整个社会建设的宝贵财富。
当全局利益和眼前利益、局部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安徽省正确处理了两者的关系,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因此,他们才能坚定地取消药品零差率,改革药品购销制度,增加财政支出。
探索社会建设的规律和路径
社会建设同经济建设具有不同规律,安徽不仅扭转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状况,而且探索了社会建设的规律和路径。
加强社会建设,要摈弃“唯GDP论”。例如,医疗、住房在许多国家都是社会政策,以社会公平和保障基本需求为目标,如果过度强调经济属性,就会导致费用上涨、影响人人享有基本保障。如果以经济利益来激励医院,那么过度用药、过度治疗问题,不仅增加成本,更影响人民健康。安徽医改开始时,有些医务人员不理解,有些长期相信广告药、习惯去大医院就医的患者也不理解,但是经过宣传教育,患者就医行为变得更加理性,这也是医改的成效。
加强社会建设,要以社会效益为导向建立激励机制。安徽医改后,以服务数量、质量、效果和居民满意度为核心,考核结果和收入挂钩,改变了医生收入和药费挂钩的机制。医务人员从“以药养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把精力放在公益性服务上,医患关系自然和谐了。解决医患矛盾问题,核心是消除医患之间的经济利益矛盾。我们在安徽所到之处,医务人员的精神状态都很好,社会责任感、荣誉感增强,更加珍惜岗位和身份。
加强社会建设,要更加重视统筹兼顾、顶层设计、综合改革。福利制度是有刚性的,一旦顶层设计不好,将来很难再改。美国医改之所以艰难,就是因为早期没有建立覆盖全国的医疗卫生制度,宏观调控和成本控制没有抓手。安徽医改在实施过程中,出台了“一主、三辅、五配套、两意见”等一系列措施,开展了两次大规模调查研究,先在32个县进行试点再全面推开,改革范围涵盖服务、药品、保障、监管、财政等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统筹兼顾和顶层设计的思想。
加强社会建设,还要充分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安徽医改推进过程中,进行了两场大规模的调查研究,用解剖麻雀的办法,摸清了卫生院的真实药品加成率,还借助审计师事务所等第三方,对卫生院财务状况进行了详细摸底。省领导直接深入医疗卫生机构明察暗访,听取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政策。
这些思路,扭转了一度照搬经济建设思路搞社会事业的思潮,丰富了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对即将开展的公立医院改革以及事业单位改革等也有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