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通讯写作 通讯稿写作

领导让我讲关于通讯的写作,说实话,这是我的短板。总结新闻从业将近30年的体会,经验谈不上,教训可以说是不少,况且差不多有28年都在编辑岗位上,通讯可以说写得凤毛麟角,更乏得意之作,所以只能勉力为之,尽量站在编辑的角度上,说说关于通讯写作的问题,说说一个记者应该怎样才能写好通讯。

通讯——作为新闻的“三大件”,与消息、评论并列,是一种最常用的新闻体裁,是对新闻事件、人物和各种见闻的比较详尽而生动的报道。它不但交代什么事,而且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以及情节、细节和有关环境气氛,很生动,有时也会很有趣(过去我们关注较多的是生动,忽略了有趣,其实有趣也感人,如花絮,通讯中写人既写生动,也写有趣,生动与有趣相得益彰,比如写科学家,有的章节专写有趣,把科学家的浑然忘我,有所不为有大作为的事例,通过有趣的细节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如爱迪生吃鸡、走路撞墙)。但要写好通讯,并非易事。

那么如何才能写好通讯呢?首先我们扼要了解一下通讯的特点,这些相信在你们的新闻教科书里早就涉及到了。

通讯的特点:

1.容量大,范围广,取材全面(主指长篇通讯);就像一个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在事件的展开上当然是相去甚远的。

2. 讲究结构变化,展开情节,情景交融。

3.表现手法多样,结合叙述,兼以描写、说明、抒情或议论,富有感情色彩或理论色彩。

4. 比消息的篇幅长,时效性相对要求较宽松。

通讯的表现方法可分为:记事、调查、访问记、巡礼、速写、特写、散记、侧记、小故事。

根据通讯所反映的具体内容,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工作通讯及调查报告。

记事——又称纪事、报告等,中学教科书我们叫记叙文,是通讯应用最多最广泛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常见的通讯报道体裁。也包括写人,表现手法以叙事为主,要求生动详尽。

调查——是就某一话题或事件进行的采访报道活动。人民日记者艾丰在他的《新闻采访方法论》中有一句著名的论述就是:“新闻采访是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这话说得很到位,采访人是关于人的调查,采访事是关于人做的事的调查,还是关于人的调查。总而言之,最终都要落实到人本身的行为。比如关于食品、药品的调查。央视的“每周质量报告、新闻调查甚至焦点访谈,还有每年的3.15消费案例,专题关注社会热点。中国青年报的那篇关于上海“钓鱼执法”的系列报道是最为典型也最为轰动的范例,就是一位新毕业刚上岗的记者的作品(当然负面的也有:如北京的纸馅包子),这样的调查将来就会成为工作重点。比如维权部,一年也可能写不了一篇通讯,但是维权调查的东西,是每周都要有的。

访问记——这是通讯运用较早较多的一种表现形式。访问对象一般是人物,内容或记人物或记人物介绍的事件。

巡礼——是一种观光记、参观记,也称“见闻”。对记者自己的所见所闻发出的感想,一般采用鸟瞰式的眼光,从全局的角度报道形势、事件、或单位,具有现场感、动态感和亲切感的特点。

速写——重在快速捕捉事实的基础上,对事实经过、轮廓、主要特点或人物事迹的粗线条表现,具有对其中有个性有特点的部分采用简笔勾勒的方法表现对象的总体特征。

特写——与速写不同的,它不是粗线条的,而是尽可能的细线条描写。如果说速写是勾勒,那么特写就是素描。就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就某一细节放大——展开来写,文章短小,细节生动,属于横切写作的一种。

散记——新闻中的“散文”,用散文的结构方法和笔法,同样要求“形散神不散”。选材、写法都较自由,通常更注意选择知识性、趣味性的新闻事实,而后讲究意境的表现。

侧记——报道新闻事实的一个侧面,或就某些片断展开描述,以回答受众某些方面关心和感兴趣的问题。

小故事——是线索单一、情节精干和有故事性的新闻事实的表现。思想上注意以小见大,形式上讲究别致精巧。

通讯的结构:

通讯主要有三种结构:A.纵式 B.横式 C.纵横式结合

纵式结构:按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安排材料和按作者对事物发展的认识顺序安排材料(当然也适用倒叙的技巧)。

横式结构:以空间变换安排材料和以事物性质区别安排材料。

纵横式结构:以时间顺序为经,空间变换为纬,或者以认识顺序为经,事物性质为纬以及这两类之间的进一步交叉渗透,这样就使作品更加显示出开放自由的形态。

通讯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

通讯对艺术表现技巧的借鉴:

电影叙事手法(蒙太奇手法)

戏剧化手法(矛盾冲突)

音乐、美术、摄影的借鉴

关于通讯的三个描写:

环境描写——为烘托全文而进行的描写,一定要对事件与情节的推动有相得益彰的作用,既不能游离主题,为描写而描写,也不能背离主题,因描写而害文。

心理描写——心理描写是人物通讯尤其是长篇通讯必须的细节铺垫,但不能臆想,更不能编造。过去,写英雄人物,总是高昂着头颅,而且在临终前都要有一段甚至一大段谁也无法证实的心理描写,如果是电影或小说倒也罢了,但我们这里是新闻,那样就实在不可信了。举例套话:“二话不说,就……”“两口子相濡以沫,三十年从未红过脸(谁统计的?三十年从未红过脸,那是夫妻吗?)”脍炙人口的举案齐眉的故事,最终体现的还是夫贵妻贱、夫尊妻卑。

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塑造生动的必由之路。一篇通讯的魂是什么,细节、细节,还是细节。细节决定成败。没有细节,就像一棵曾经的大树,没有枝叶,就像一条曾经的河流,没有流水,光秃秃、干巴巴、空洞洞、死沉沉,燃不起人们的探寻需求,激不起人们的阅读欲望。没有细节的通讯,你别写;没有独到和烘托文章的细节,写了,也不感人。这就要求记者采访时先要被感动,深入人物的内心,挖掘让人感动的地方。先采到位才能后写到位。

记得我读大学时,请到当时的报告文学大师理由先生讲课。他说,一篇成功的报告文学,必须要有细节,而且至少两个。消化了将近三十年,我觉得两个根本不够。因为细节之细,就在于它可能只是一句话或者一个动作。《李双双》在河边洗衣服,上工路上的喜旺只将自己的一件脏衣服抛给李双双这一个动作,就将双方的夫妻关系不言而喻了。

最经典的,就是四大名著里的一些细节描写,如《三国演义》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突出了“宁可我负天下人,绝不教天下人负我”的奸雄形象,此外还有对杨修的几个细节描写,堪称绝佳:1.门上写一“活”字;2.“一合酥”;3.“绝妙好辞”(黄绢幼妇 外孙 齑臼);4.“鸡肋”。这方面的范例还有很多很多。

怎样才能写好通讯呢?

一、采访应作准备。有句话叫不打无准备之仗,采访前必须对采访的对象、事物、事件有充分的了解,包括平时的知识储备,有一个比较缜密的采访提纲,而很多人物尤其是专家名人对采访提纲是很看重的,没有采访提纲根本不接受采访。准备充分是对采访对象的尊重,也便于迅速找到交流点,拉近双方的距离,问题问到点子上。而且要学会倾听,倾听也是一种采访交流的重要方式。

二、采访方法适当。有句话叫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采访也一样。鲁迅说,看门的焦大是不会爱上林妹妹的,就源于双方有门第之别、年龄落差。所以,你对一个农民工的采访就不能套用采访学者的方法,对学者要谦恭,对农民工要亲近,否则会难以沟通,吃力不讨好。那么,用什么方法最好呢?记者要学会察言观色、审时度势,机动灵活。艾丰的《新闻采访方法论》,扼要介绍了他数十年积累的十种采访方法(略),这里向大家推荐,有兴趣不妨找来看。

三、采访必须详尽。由于对采访对象有所研究,采访准备也比较充分,采起来会较快进入状态,也有利于采访对象的临场发挥。采访时一定要尽可能的详尽,正面突破之后还要清扫外围,比如多问一些人,采访对象的家人、同事,看他们看人物的视角,听他们评人物的口气,他们的话有时很经典,甚至很生动,很出彩儿。比如说有人坏,“看他那损样,不定又出什么幺蛾子呢!”尤其是采访正面典型,甚至需要找些反对的人来加以论证。一句话,把素材尽可能吃干榨净,一手材料准备充分了,写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四、消化吸收材料。采访成功后,还有很多的后续工作要做,就像吃饭,就要先在嘴里品味咀嚼后,进入胃里消化吸收。一句话,把所有的材料都细细默想一遍甚至更多,让它完全成为自己的感受。

五、构思尽量精巧。材料采来了,也消化吸收了,怎么表现呢?构思很重要,说起来就是六个字:新奇、微观、独到。新奇,抓特点,让人家一读文章就被抓住(比如今年17期《读者》的“顾准的绝望之望);微观、角度一定要小,小角度大开掘,文章既好驾驭,也便读者阅读,当然不是说鸿篇巨制的大制作不能写,你有那个本事,比如就像毛泽东当年写《湖南农民运动的考察报告》,那是大手笔,央视的很多新闻就是小角度大制作(如医疗改革,先是群众看病的场面、对话,再是专家的政策介绍,最后推出一组图表或数字,再有一个结语或者记者感言,就很血肉丰满了);独到,文如其人,自己的文章结构和语言组织方式,个性化的描写。最后达到一个结果:感人或深刻。

六、文章用心剪裁。一个好的记者就像一个好的服装设计师、一个好的电影导演,要会围绕主题剪裁,把最有价值的采访素材变成文字,既不能不下刀也不能乱下刀。既要舍得,也别糟蹋。而用不上的材料就成了知识储备,有可能用到其他文章里,至少也是一种积累。

一篇文章都有它的魂。消息的魂是大家最为关注的“新闻点”,抓住了点,消息就好驾驭了。有一篇最早写中国改革开放的报道,它在导语中把“中国的女人有乳房了”写到导语里,不仅构思新颖,而且生动形象,从细节看到了社会的巨大变革。

一篇言论的魂在于它的论点。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在吸收精华的同时,糟粕也就随之进来了,于是就有有些反对的声音。当时,《红旗》发表了一篇文章,标题是“开窗户与安纱窗”,鲜明的表达了改革开放是开窗,为防止苍蝇们进来,不能关上窗子,怎么办?安上纱窗不就结了?著名作家沙叶新曾经写过一篇随笔,名为《我家门前那条路》,看标题像散文。他开头写得很漫不经心或者说很平淡,我家门前新修了一条路。然后展开,说铺水管的来了,埋电缆的来了,安热气管道的来了……一层层修了挖,挖了修,最后抖包袱(论点),将鲁迅的野草的一句著名论述反意而用之,新意就有了,高度也就有了:“地上本来有路,折腾的人多了,也就没有了路。”从而使文章曲笔表达了搞建设少折腾这样一个观点。

一篇通讯的魂,在于它的核儿也就是“核儿(读hu)”,也就是其独到且精巧的构思所表达出的意境。

这里推荐两个数百年最为人叹为观止的构思。

其一:踏花归去马蹄香。

宋朝时候,有一次画院招考。考试是命题作画,题目是一句古诗:“踏花归去马蹄香”。

考场上安静极了,应考者都在认真思索。有的认为诗句的重点在“踏花”二字。于是就画了一些花瓣,让一青年骑着马在花瓣上行走。他想这不正是踏花么?表现了那春游之后的愉快心情。有的在分析之后,觉得重点是在“马”上。踏花也好,归去也好,马蹄也好,都离不开“马”。于是就精心地画了一匹骏马,一青年骑在马上从花丛中疾驰,显得很有气势。

关于通讯写作 通讯稿写作

也有的人琢磨“马蹄”应是重点,因此在画纸上突出那腾空的马蹄,并在“马蹄”旁画着纷飞的花瓣。他想花瓣都被扬了起来,马蹄还不会“香”么!

众多的应考者中,只有一位画得很特别。他的画卷上根本没画花瓣。他画的是:夕阳西下之时,一位英俊少年骑在一匹骏马上。马在奔腾着,马蹄高高扬起,一些蝴蝶紧紧地追逐着,在马蹄的周围飞舞。考生交卷后,考官一张张评选。当他看到那张蝴蝶纷飞的画卷时,就会心地笑了。这张画被评为最佳。

其二:深山藏古寺。

宋代的徽宗赵佶喜爱书画,常出题考画家。有一次考试,主考官出的题目是“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要画好并不容易。有的在山腰间画座古庙,有的把古庙画在丛林深处。庙,有的画得完整,有的只画出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残墙断壁……主考官司一连看了很多幅,都不满意。就在他感到失望的时候,有一幅画深深地吸引了他,他再仔细端详了一番,便连连点头称赞,说:“好,好,这才是‘魁选’之作呀!”魁选,即第一名。

那幅画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构思巧妙,那位高明的画家,根本就没有画庙。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跳珠溅玉。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就这么一个挑水的和尚,就把“深山藏古寺”这个题目表现得含蓄深邃极了。和尚挑水,当然是用来烧茶煮饭,洗衣浆衫,这就叫人想到附近一定有庙;和尚年迈,还得自己来挑水,可以想象到那庙是座破败的古庙了。庙一定是在深山中,画面上看不见,这就把“藏”字表现出来了。这幅画比起那些画庙的一角或庙的一段墙垣的,更切合“深山藏古寺”的题意。

那些落选的画家并非画技不好,如果不好,根本就没资格参加应考了,他们落选的原因是因为构思平庸。而那位聪明的画家过人之处未见得是绘画技术,但由于他巧于构思,选择了老和尚挑水的角度,就使画面含蓄,能启发别人的联想。对于作文来说,仔细审题,选择新颖的表现角度,巧妙的构思是十分重要的。

写好一篇通讯不容易,需要广采细采,深入开掘,化有如无,把材料吃透,吸收消化,用自己的语言风格讲述。也就是说,把一篇琐碎的东西经过自己的加工整理,娓娓道来,最后变成一篇精彩的故事。

此文为“遵命文字”,2010年9月为新聘人员而作而讲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0938.html

更多阅读

机关单位新闻通讯稿的标题怎么写? 获奖新闻稿标题怎么写

机关单位新闻通讯稿的标题怎么写?——简介一篇优秀的新闻通讯稿,总离不开一个简洁明了、恰到好处的标题。作为行政机关或者事业单位发布的新闻通讯,有了一个好的标题,才能算是一个完美的新闻稿件!机关单位新闻通讯稿的标题怎么写?——工

新闻中的通讯稿与消息 国庆新闻

通讯稿1.通讯的概念通讯,是运用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手法,具体、生动、形象地反映新闻事件或典型人物的一种新闻报道形式。它是记叙文的一种,是报纸、广播电台、通讯社常用的文体。2.通讯的特点一般来说,通讯有四大特点:(1)严格的真

技术比武 有关技术比武的通讯稿

一、判断题(931题)1.金属之所以是电的良导体是因为一切金属内部的电荷多。( × )2.我们平时用交流电压表或电流表测量交流电时,所测数值都是平均值。( × )3.二极管整流是利用二极管的单向导电性。( √ )4.在交流电路中感抗与频率成反比

声明:《关于通讯写作 通讯稿写作》为网友安分小男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