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察隅镇中心小学及相关情况by王蔚洲 王蔚健

下察隅镇中心小学及相关情况by王蔚洲 王蔚健

关于僜人:

下察隅地区是僜人密集区,大多数住在山上。在五十年代国家重新调查和统计民族的时候,由于人数很少,没有被归为少数民族,只是称为僜人,其实是一个历史和学术的遗留问题。他们也有自己的领袖,为了他们自己部族的自由解放和奋斗过的人。据说解放以前,僜人多为藏族贵族的奴隶,比藏民要低一等。

家访的时候可以发现,这边很多孩子不完全是某个民族,有很多半藏半汉,或者半僜的小孩子,长得很好看。大多数是爸爸或者妈妈来到察隅地区支援发展建设的,后来扎根在这里,建立家庭培养孩子。很多小孩子跟我讲过爸爸妈妈或者家里亲戚这样的故事。

关于学校:

这是一所在云朵山峦和小溪之间的一所小学,每天吃的是自己种植培育的绿色食品。但是,很多孩子要走几座山,一两天的路程才能够到学校。到山里家访的时候真的让我深深的感受到了,从自然到现实的差别。

今年家访调研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了解贫困家庭的实际状况,登记需要资助的学生及家庭信息。另外是了解九年义务教育在当地的落实和人们对于义务教育的认识。从家长和学校老师口中,我终于相信,辍学对于当地的孩子来说并不是什么特别的事情。

山顶更远的地方没有学校,只有教学点。其实就是一两间平房,一个小院子,只有一两个老师。因为山区地带,村落过于分散,连下察隅镇中心小学都属于比较远的。家长是通过政府和学校走访以及开家长会知道的国家义务教育政策,才来送孩子上学的。学校有贫困学生三包(包学包食宿),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为家里减轻负担,这是家长送孩子读书的一个可观的原因。

校长党老师是甘肃人,在藏大毕业以后过来的。副校长雷老师负责教务,教数学,上课很有趣,小朋友都很喜欢。他给我讲过党老师的故事,有一年暴雨山体滑坡,学校里有两个小孩在山上走失了,校长自己一个人上山把孩子找了回来。我觉得校长是个很干练并且很有想法的人,像一个女战士。另外一个负责校务的副校长巴桑老师是本地人,脸黑黑的,非常热情,而且对学校充满了感情和忧虑,可谓爱得深沉啊。教务处的小杨老师是四川人,毕业以后来到这里。杨老师的丈夫在四川,孩子在内地西藏班。她说有时候觉得这里很闭塞,希望能够离开,出去看看或者闯荡闯荡。但是有时候有说服自己,觉得这里其实是世外桃源,这里的景色和生活让人心里安稳。她很爱这里的孩子,还经常自己资助衣物。而且,她说这里的确太缺乏老师了,交通很困难,缺乏过来开拓的人。

关于这里

在山区里,交通是经济发展和与外界沟通的唯一桥梁。然而,这里却是自然灾害,尤其是滑坡泥石流多发期,在山峦和河流之间的狭窄公路上,经常有交通事故。我们从林芝下来,就经常在路上看到翻车的痕迹。政府每年都要为这里拨款修路。这里生活的人们也的确对政府很感恩,很多家里都贴着领导人的画像。

当然他们宗教传统非常浓厚,家家都有活佛的照片。小孩子从生下来就被灌输这种信仰,似乎是生活的常态。

后续

从西藏回来,我们的活动并没有结束,还有后续网络宣传和结对资助的工作。今年是“圆梦墨脱”第三年,其中新浪、人人网络宣传和结对资助已经基本成形。今年主要有腾讯宣传平台开拓,和线下义卖。目前,我们仍然在网络宣传平台更新和拓展,并且为贫困学生寻找结对资助的爱心人士。今年包括义卖在内一共募集善款一万零八百,下察隅小学共有六位小朋友获得资助。处理方式比较合理,有学校统一保管购买衣物发放给受资助的孩子。现在还有许多爱心人士陆陆续续的咨询。

希望在明年的活动中,向我们的同学介绍西藏,介绍这个群体,希望有更多的我们的同学参加到这个活动中来。

我这边还存着一大堆小朋友送的各种纸条,小礼物,写的各种信。每次接到他们的短信和电话,都觉得除了幸福找不到别的词来形容自己的感觉在下察隅和小朋友们的时光也算是我们大家的一种修为吧,不想只是生命中的邂逅。

from:http://blog.renren.com/blog/327439777/790553994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0823.html

更多阅读

中医药博物馆及相关文物 广东中医药博物馆

按以下都是从网上收集的,和最近的一项工作有关。因此工作,还去了一趟南京。那天下午金陵29度,第二天上午回来风雪交加,零下10度。结果很自然地伤风,喷嚏了一万来个。书此铭记。中医药博物馆及相关文物重视并加快中医药文化基地建设,是对

声明:《下察隅镇中心小学及相关情况by王蔚洲 王蔚健》为网友坎坷王者路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