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芷澧兰绽新蕾——常德市学校文化建设大写真转 陈大榕有榕乃大写真

沅芷澧兰绽新蕾

——常德市学校文化建设大写真

记者 熊平凡 李茂林 李统兴 江新军 倪正松龚鹏飞 秦勇军 程光明

  两千多年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行吟沅澧泽畔,以他炽热的爱国情怀,深沉的忧患意识,高洁的文学品位,写下了“沅有芷兮澧有兰”等千古不朽的诗行,显示了常德深厚的文化底蕴。
  站在伟岸的荟萃中国当代名家诗、书、画、刻于一墙的常德诗墙之下,谛听沅水的千年涛声,总不免让人追思这方水土悠长的文化源流。这一承载着深刻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的思想文化血脉,千百年来绵延流衍,不断浇灌着这片厚重的土地。
  近年来,常德开展学校文化建设,1100多所中小学同步推进,全面进行学校文化的升级换代,全面促进文化立校,以文化人,呈现风生水起之势。2011年11月,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刚开过,我们一行来到常德,置身热烈的学校文化建设气场,眼观神悟,壮心不已。我们真正感到,沅芷澧兰,绽放的是时代春色,流淌的是时代音符,彰显的是华美嬗变。

“四个校园”一起创

  常德学校文化建设始于上世纪80年代,那时叫校园文化建设,在澧县召开过全市校园文化建设现场会。改称学校文化建设还是近两年的事。之所以由“校园”改为“学校”,是因为“校园”更多地体现“装修”,“学校”才能体现全面的渗透。
  名称改了,是不是换汤不换药?这是摆在常德市教育局一班人面前的紧迫课题。任何事情都要有牢固的基础,学校文化建设的基础在哪里?接连三天的务虚会,让他们找到了突破口,那就是——“雅致校园、书香校园、快乐校园和创新校园一起创”。
  走进芷兰实验学校,巨幅雕塑“扬帆远航”高高矗立,在气势恢弘中给人旭日东升、朝气蓬勃之感。
  放眼学校,建筑布局合理,相互呼应,功能互补,栋栋房屋如诗如画。
  就说教学楼的小学部吧。7楼楼顶8个烫金大字“做一个有教养的人”闪闪发光,墙面两幅题词“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和“诚实勇敢、活泼团结”与之相映成趣。入口处有三根立柱,宛如华表,三面则是教室和老师的办公室,围而不合,给人收放自如之感。每间教室虽相同,但每个班都有自己独到的构思和设计,小绘画、小剪纸、小发明、小照片、小书架……各种创意如繁星在天,不可胜数,即装点了班级,也彰显了个性。走廊文化也别具一格。一层一主题,点面结合,既有文字,又有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深入浅出,精彩纷呈。一楼是启蒙教育,“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这些蒙学经典以绘画、小故事等墙壁文化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顾盼俯仰都有经典袭来。二楼是习惯养成教育,举手投足,随时有样可学,有例可循。三楼是爱心教育。四楼是个性教育。五楼是创新教育。六楼是感恩教育。步步登高,一楼一个教育主题,一楼一种境界。最匠心独运的还是下水管的设计,如果不是校长介绍,你绝不会把一根根青青翠竹想象成下水管。真是一砖一石会说话,一草一木皆含情。
  走进国学馆,那份清雅,直逼心灵。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似真似幻。置身其中,如同在时光的隧道里来回穿梭。馆中,一几一凳,古朴大方;一卷一书,洗心滤志;一砚一墨,芳香四溢;一笔一画,严谨方正;老师学生,诵读琅琅;琴棋操演,妙不可言。馆的四周,有诸子百家名言,这些名言警句就如复活的古圣先贤,时刻教导着学生做人的道理。馆门前的篆书对联十分醒目,上联是“读经习艺”,下联是“树芷滋兰”。
  一路看来,有文化墙、宣传橱窗、师生书画代表作品展、亭台、小桥、文化园林、楹联、二十四孝图、二十四忠图等,让人目不暇接。二十四忠图列有十二位中国近代以前具有代表性的民族英雄,十二条新中国成立以来提炼出的民族精神,“两弹一星”、航天航空、抗洪抢险等都列入了二十四忠的内容,图文并茂。
  该校党委书记丁春秋告诉记者:“我们下决心建好墙廊馆室亭园桥。墙,就是文化墙;廊,就是文化长廊;馆指图书馆、艺体馆、国学馆;室指教室、寝室、科技展览室和校史陈列室;亭分三尊,仰止亭、芷亭、兰亭;园有五座,屈子园、嘉树园、未央园、好修园、仰止园;桥连四弯,三省桥、濯缨桥、远志桥、躬行桥。所有东西不虚设,不豪建,外有形,内到心就可。”学校校长朱金生说:“所谓雅,光突出一点是远远不够的,要每个环节都相得益彰,协调圆润才称得上真雅。打造雅致校园,我们着眼协调,雅以化之。如环境雅化了,制度协不协调?制度可行了,课堂好不好?教师像样了,学生可不可爱?语言美了,行为规不规范?室内美化了,室外行不行?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做起的。”
  几天里,记者先后到了常德城乡的近十所学校,每所学校都十分雅致,同时又各具特色。如武陵区的工农小学,在厕所的小空间里,点缀上清爽的图画,介绍生理卫生知识,别开生面……果真是耳闻不如目见,雅致校园就这么强烈地给记者带来视觉冲击力和心灵震撼力。
  有道是,无书不成校。书籍是学校品位的度量衡。常德打造书香校园,做法是教育局拿招定盘子,各学校设法出书香。教育局的招是:把阅读条件搞好,把书香氛围搞浓,把主题活动搞足。全市上下联动,力争书香满校园。
  来到武陵区工农小学,一块深红色的牌匾映入眼帘,上面写着7个金灿灿的大字——“让读书成为习惯”。这既是该校长期坚持的一项活动,也是对学生的一项目标培养。
  行走在走廊上,突然发现有间又像教室,又像图书室,又像阅览室的房间。里面有不少学生。有坐的,有站的,有半倚的,有靠着的;有正看书的,有在书架上寻找的,有凑在一起读的。那份闲适,无以言表。这就是该校建设的“礼乐书吧”。听这名字就闲雅之极,集阅览室与图书室、教师阅览与学生读书、电子书库与纸质图书于一体。室内装修色调和谐,书架、凳、桌、椅,甚至台阶高低、长短、宽窄都蕴含一种优美的旋律,宛转流畅,充满了无限温馨,与平时我们所见的图书室、阅览室截然不同。学校这处“心灵氧吧”就设在一楼,师生们只要稍有闲暇,或者说在操场上玩够了,不用爬楼,不用办任何借书手续,一抬脚就可进去。学生说:“我最喜欢呆在书吧里。”家长认为:“书吧比家里还整洁、温暖,我们对学校放心、满意。”老师们的体会是:有了一个轻松的好去处,书吧有家的温暖。除此以外,学校还在走廊里设计了诚信读书架,每个教室后的展柜都陈列着学校添置和同学们推荐的图书,教室走廊的墙壁上有编钟造型的“名著推荐”。
  最美书香入心来。如何让书香化入孩子们的心灵?校长谢英简要地介绍了她们的做法。首先是学校每周三、周四有三十分钟的集中阅读时间,要求老师做好读书指导,与学生一起开展“我最喜爱的书”的评选活动,了解学生的阅读兴趣,并根据学生的兴趣添置书籍。其次是督促学生做到“七个一”:每天上学带一本课外书,每天一次在校集中阅读,每天和父母交流一次读书心得,每天记一点读书笔记,每周背一首古诗,每月上一次书店,每期写一篇高质量的读书感悟。第三,个性展示读书成果,如制作“共享一本好书——好书推荐卡”,评选“阅读之星——读书手册展览”,“童心舞台——讲故事比赛”,“与经典同行——歌舞晚会”,“秀出我的风采——古诗背诵比赛”等。
  记者无意中看到了学生的读书笔记。随手拿起一本翻看,惊讶不已,如果不是因为字体太幼稚,记者很难相信这是小学生的杰作。现摘录一篇最短的。
  书名:《意林——第466号囚犯的番茄》。
  作者:李丹崖。
  读书时间:2011年1月25日。
  主要人物:黑人总统曼德拉。
  内容概述:黑人总统曼德拉在牢房里过着暗无天日的生活,后来开垦出了一片菜园。
  词海拾贝:智慧、暗无天日、灰头土脸、呻吟、自身难保、刺眼、奢侈、匪夷所思、和蔼。
  佳句采撷:一颗乐观的心,即使是身处磨难重重的地狱,也能开垦出一片阳光明媚的伊甸园来。
  我的感悟:不要埋怨生活给予了太多的磨难,不必抱怨生命中有太多的曲折。没有分享,便不能开阔心胸。
  在常德,书,就是这么读的;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书香,就是这么弥漫的。记者采访了几所“书香校园”,他们的共同之处不外乎以下四点:一是建好,如图书室、阅览室、书吧、读书角等;二是变好,会把书变到墙上、走廊上;三是用好,会舞之、诵之、说之、奏之、写之;四是组合好,如师生组合、亲子共读等。
  如果说书香校园给师生带来的是精神的大餐,那么,快乐校园给师生带来的则是心灵的愉悦。
  “要打造快乐校园,就要作好老师和学生共同快乐这两篇文章。”常德市五中何晓明校长很有心得,“快乐校园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让师生都成为终身发展的人,我们要利用每一个契机,让学生快乐,让老师快乐。”
  比如常德市五中开展“校园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凡是在全国、全省、全市对学校、教学、学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都是候选人。对每位候选人都制作了贴金奖牌,奖牌背面刻有颁奖词。颁奖词是教研室主任写的,学校总务处定制的。颁奖过程极其温馨,极富感染力。首先由主持人介绍颁奖嘉宾,颁奖嘉宾是没有评上新闻人物的候选人,颁奖嘉宾的介绍语与获奖嘉宾的颁奖词是一样的。然后是获奖嘉宾领奖并发表获奖感言。整个颁奖一气呵成,让师生们充满了快乐。
  记者观看了学校最具生命活力的大课间活动。40分钟时间里,二千五百多名师生集体做广播操、跳兔子舞、随着《感恩的心》的旋律做手语操,然后是二十七式太极扇。这不是简单的手舞足蹈,而是植入灵魂的心手相映。以快乐作为办学理念,课堂是快乐课堂,课外活动也展现快乐。市教育局基教科科长谭绍清告诉记者,像临澧县城关完小、澧县新石塘小学、汉寿县陈军堤学校、桃源县四中、武陵区育才小学,在快乐教育的领域都作了可喜的探索。
  创新校园怎么搞?常德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尤其是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抓手,带动课堂教学模式创新和学校管理创新,大力发展教师的创新能力,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校园处处充满创新的活力,让师生人人成为创新巧手、能手、高手。
  常德市二中副校长杜舜卿对记者说,学校一直非常重视创新校园建设。以机器人实验为例,2007年,该校机器人校队在第七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高中组FLL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中国赛区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在国际奥林匹克机械人竞赛高中组香港赛区荣获一等奖;2008年,初中队荣获第八届中国青少年机器人竞赛初中组FLL工程挑战赛一等奖,初中组破解能源机器人荣获第九届湖南省电脑制作竞赛活动一等奖;2009年在2009VEX机器人世界锦标赛中荣获大赛优胜奖和最佳创意奖,成为常德市第一批带着机器人走出国门的高中生。
  常德市二中走的是一条“人人动手,增加兴趣,培植理念,有所创造”的创新校园之路。一是强化科教育人的全员意识。学校通过邀请科技专家做专项报告、深入开展人类科技文化的校园宣传,让全校师生深刻认识科技引领发展的力量和成就,在全校营造强势的科普兴教的意志导向,并且组建了多个微专业领域的学生科技社团。二是统筹合理地规划科技教育的项目。作为一所初、高中兼备的完全中学,考虑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兴趣和认知水平的差异,进行合理统筹,科学规划。确立了“四驱车模竞速(初中)”、“科幻绘画(初中)”、“桥承重实验(高中)”、“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改善探究(高中)”、“机器人实验(初高中)”、“航模实验(初高中)”等多个常规教育项目。三是培养专业化的教练队伍。为了保障科技文化教育的师资力量和先进的教学水平,学校选派一批专业相关、责任心强、兴趣度大的中青年教师前往国家权威机构接受培训,组建二中科技教育的专业师资队伍。四是投放重金加强专业培训场馆建设。比如斥资76万建成了科技探索厅,拟投资103万建设用于学生培训和实验操作的高标准的机器人实验室2个、航模实验室2个(湖南第一个校园航模室)。目前,第一个机器人实验室和第一个航模实验室已经建设和配备到位,并且已用于学生科技社团的培训。
  记者来到该校的科技探索厅,一个接一个的科学现象试验台分布在宽敞的一层楼里,如人体导电、切断磁圈试验、雷电试验、无源之水天上来、磁悬浮、龙卷风等等,让人目不暇接。四十多名学生,分布在各个试验台,那种专注和好奇,俨然一个个小科学家。记者也无法控制自己的好奇心,走到磁悬浮操作台前与同学们一同玩了起来。该校的伍诚老师特意给我们观看了他们两改白磷水中燃烧实验的视频。整体过程就那么一两秒钟。我们看到水中一小颗被一个小铁丝网罩着的白磷,一通氧气,水中火光迅闪,一股白烟一下子窜到了三个接收瓶中,三个接收瓶一多二少三淡。那场景,简直就是变魔术。据伍老师讲,根据教材,这个实验原来可不是这样的。按照原实验,水中的白磷罩着,废气处理也没这么干净。
  创新,成为常德校园的“茶饭功夫”。在芷兰实验学校,有一个创新陈列馆,陈列了好几十个老师与学生创新的成果。在鼎城区的武陵小学,记者读到了“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委员会中国委员会”写来的贺信。该校校长张琴告诉记者,第十三届国际机器人奥林匹克中国区竞赛于2011年10月3日到5日在天津市北师大天津附中举行。有来自全国14个省份50多所学校的200多支参赛队伍共300多位参赛选手参加。该校获得了团体一等奖,7个一等奖和2个二等奖。
  雅致到了气度深处、书香到了文明深处、快乐到了心灵深处、创新到了未来深处的“四个校园一起创”,使常德校园形成了蔚为大观的校园文化磁场。
  市教育局分管基础教育的庹朝君副局长告诉记者:“学校文化建设是个老话题,大话题,弄得不好要么会落入俗套,要么会流于形式。我们用雅致、书香、快乐和创新‘四个校园’来打基础,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来为了防止学校文化建设简单化、虚无化;二来这‘四个校园’最能体现文化特色,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物质与精神相结合,现在与未来相结合,物化与人本相结合,不管什么学校,只要此四者做出了品位,其文化内涵必定大有可观。”

让核心价值观浸润师生心灵

  前一段日子“小悦悦”事件被炒得纷纷扬扬,引起社会的道德大讨论。就在记者采访的前不久,在诗意栖居的常德上演了完全不同于“小悦悦”版本的救助故事。
  2011年11月15日下午放学后,常德师范附小六年级学生陈科余和李镇年像往常一样坐19路车回家。下车后他们走在宏达圆盘路口的斑马线上正要过马路,就在这时,一位妇女骑着电动摩托车冲了过来,擦到李镇年后撞倒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倒地不起,面露痛苦之色,而电动车主却没有停下来。“李镇年,快去扶起老奶奶送医院,我跑得快,我去追她。”在学校获得5000米长跑冠军的陈科余边跑边朝李镇年喊。李镇年扶起老奶奶,叫上出租车直奔市中医院;陈科余三步五步就追上了电动车,一个腾空就坐在了电动车的后座上,并勒令车主去医院……两位学生协同车主在医院做完检查、作为目击证人在交警处做完笔录,回到家时已经是晚上7点多。直到11月17日,被撞老奶奶的家属将感谢信送到学校,两位学生见义勇为的事迹才在常德传播开来。
  在“见义勇为反遭诬陷”对国人心中的道德良知造成冲击的背景下,两位同学的义举也引来各种不同的声音。常德市教育局局长诸戈文的态度明确而坚决。“我去看望他们时,他们就一句话,‘这下把事情搞大了’。好可爱的孩子。”诸戈文津津乐道地告诉记者,“我觉得在对未成年人加强安全自护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教育他们弘扬社会公德,倡导文明新风。一个‘教’字左‘孝’右‘文’,可见教育与文化的天然联系。而文化是长期积累、积淀的习惯和信念,渗透在生活实践中。文化直接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对待他人,对待所处环境。也就是,心中有‘文’,‘化’为行动。我们强化学校文化建设,就要理直气壮地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浸润和武装学生心灵,这是我们教育人应该担当的职责。这也是我们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文化渗透工程。”
  在采访中,记者真切地感受到了常德教育人在传播主流价值理念方面的担当与努力。
  走进常德市一中,浓郁的文化气息拂面而来。学校主管德育的副校长邓新好介绍说,学校前身是西路师范学堂,创建于1902年,创立者是饱含“教育救国”理想的熊希龄。在他怀着“开民厂以造机器,设学堂以造人才,兴国保邦,莫急于此”的急切心情创立学校的同时,就为学校植入了爱国的文化基因。在这里,“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命运,就在我们双肩上”的校歌传唱了百年,“爱国、革新、严教、勤学”的传统一直传承下来。宋教仁、蒋翊武、林伯渠、粟裕、滕代远、廖汉生、李烛尘、翦伯赞等爱国者和革命先驱从这里走出。
  “要做到文化育人,就要营造学校整体的文化场,引导师生实现文化自觉。”学校党委书记唐会荣清晰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为此,学校主动积极地开发校本资源,升华学校文化元素,真正做到“以物化人,以文育人”。最典型的是建于1999年的历史文化长廊。长廊采用传统廊式风格,墙上浮雕呈现的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发展的人与事,廊前陈列林伯渠等9位校友的半身青铜塑像,为的是激发师生民族自尊心、自豪感和爱国热情。2003年5月,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王湛视察学校,站在长廊前慨然兴叹:“站在这里,无论你地位多高,成就多大,你都会肃然起敬。常德市一中把悠久的校本资源作为爱国主义教材,是一个了不起的举措。”
  与常德市一中一样,澧县一中在学校物质文化建设中注重挖掘学校校本资源。澧县一中的前身是始建于1226年的“范文正公读书堂”。校园内有一方水池,宋明以来即称为范文正公洗墨池,相传范仲淹少时曾临池洗墨。因而池中“水石草虫皆为墨赤之色”,清代著名朝臣兼学者陶澍诗云“古波盈盈石子黑,犹作砚池风雨色。八百年来迹不湮,小范老子曾洗墨”。前人于范仲淹去世100多年、就读澧州200多年后在洗墨池畔兴建“范文正公读书堂”,正是要以范公的思想、情操、业绩去教育和激励后人。读书堂先后更名为文正书院、溪东书院、澧阳书院、澧州官立中学堂,一直到今天的澧县一中,但800年来学校薪火相传,始终以“倡希文之风”(范仲淹字希文),陶冶情操,化民成俗,修己治人,培育贤良为办学宗旨。为了传承这些优秀的历史文化,学校近年来投资近300万元恢复建设了洗墨池,为范仲淹等三位历史名人树立了铜像,重建了弘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精神的“后乐亭”。
  校长毛善新告诉记者,学校广泛发动全校教师对办学历史进行认真发掘、归纳和梳理,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几个回合的讨论甚至争辩,最终将办学核心理念凝炼为“前哲流风,日新其格”。在“前哲流风,日新其格”的旗帜下,将校园精神具体化为“崇尚忧国忧民,培养有高尚品德的人;崇尚经世致用,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崇尚勤奋刻苦,培养有进取精神的人”。这不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具体体现吗?
  其实,在常德,开发身边的红色资源、用先进文化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已经成为教育人的集体意识和自觉行动。欣慰的是,他们并没有拘泥于学校物质文化层面。他们将核心价值理念融入于活动,渗透于课堂。
  活动是德育的有效载体。通过活动来净化学生心灵,一直是常德教育人文化育人的重要途径。我们不妨再以澧县一中为例。为了让核心价值理念武装学生心灵,他们坚持开展“校园文化系列活动”,即每天组织学生收看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每年9月举行祭孔典礼;每年新生入学后组织观看红色励志的电影电视;每年10月举办体育运动会;每年12月举行学生成人典礼;每年12月举办科技艺术节;每年4月组织祭扫革命烈士墓;每年请涔澹农场安排少年犯作警示报告;每年请成功校友作励志报告;每学期举行隆重的颁奖典礼。这些常规动作为学生打开了了解社会、感悟人生的窗户。同学们不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而是“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学生们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表现与作为至今令原校长赵绪清记忆犹新。天灾袭来,学生每天都收看新闻,关注抢救进程。5月15日,学生们再也坐不住了,几位代表闯进校长办公室,主动请缨:国家有难,我们该做些什么?第二天清晨,由学生自发组织的募捐活动井然有序地进行了。全校6000多名学生悄然无声,一个接一个把自己的爱心投进募捐箱。仅仅一个早晨,就募集了27.6万元。很快,这笔善款汇到了受灾严重的北川中学。“把学生培养成人格健全的‘社会人’,促使其养成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就是教育的根。”赵绪清掷地有声。
  像这样把核心价值借活动上演成“剧情”,在常德各个学校已是普遍现象。比如,以“为孩子的快乐人生奠基”作为办学理念的武陵区北正街小学,则更多地侧重活动方式的轻松与活泼,活动效果的显性与明朗。“我们就是要让孩子们快乐地去做该做的事,在快乐中塑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校长褚俪华介绍说。她告诉记者,2011年七一前夕,学校精心编排了一台“童心向党”歌咏节目。后来这台节目经过层层选拔,被省文明办选送到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和全国妇联主办的“童心向党”歌咏活动网上展播。她绘声绘色地描述节目:有唯美的经典老歌《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有展示少儿风貌的大型合唱《我向党来唱支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的常德丝弦表演唱《文明之花》。
  更为可贵的是,常德将核心价值理念传播课程化、系统化,真正走进课堂。创建于抗日烽火中的常德市四中就一直秉承着“明德尚义”的理念。为此,学校打造了明义楼,设置了明义堂,还编辑《明义经》,出版《明义校刊》,传唱校歌《明义之歌》,开设校本课程《明义点读》。专门负责校本课程讲授的李军凯告诉记者,每周一节“明义点读”课,每个班级都要到明义堂上课。他诙谐地自称“明义堂堂主”。就这样,“明义”文化走进了课堂,走进了学生心灵。“我们推崇的‘义’文化实际上涵盖了学校德育工作的所有内涵。比如,对国家民族要忠义,对父母要孝义,对朋友要信义,对社会要道义。只是我们在继承义文化传统的同时,融入了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元素。”方顺才校长这样阐释道。
  学校办公室主任高祖亮给我们举了一个颇有趣味的例子。有名叫周勃文的同学在放学乘坐公共汽车回家时,看到一位老奶奶拿了很多东西,很不方便。他便帮老奶奶上车下车,并护送回家。老人怎么感谢也不接受,问姓名也不说。谁知,第二天,老人早早地站在校门口,一一辨认,最后把周勃文“抓”住,“押”到学校领导面前,为的就是让老师表扬这孩子。谁说这不是义文化在学生身上的生动体现呢?
  而常德师范附小更是这方面的典型。用负责德育工作的副校长何春贞的话来说,学校坚持“少儿读经与思想道德教育研究”近10年,为了编辑校本教材整整花了7年。“在背诵新课程标准规定的70首古诗词的基础上,全套教材选编经典韵文100则,经典故事100个,经典格言100条,经典人物100位。多个主题循环呈现,螺旋上升,各有侧重。低年级重在爱国、爱家、礼仪教育和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年级以爱国、爱家、理想信念以及良好行为习惯教育为主;高年级以明礼、修身、传统美德教育为主。”何校长娓娓道来,却未提背后的艰辛,但当拿到《课程纲要》《教学案例》《美德故事》《学生成长案例》等一套资料时,记者不禁为学校和老师的执着和付出感动。他们为了什么?“为的是培养现代‘君子’。”校长黄志泉的话斩钉截铁。效果如何?“爱国者,似群星,宋岳飞,献精忠。爱家乡,贵在行,护山水,睦乡邻。”“为国家,愿捐躯,精报国,切谨记。”这些写在《手抄报》里学生自编的“三字经”,或许就是答案。当然,陈科余和李镇年两位同学的义举更是生动的解读。
  不仅如此。常德教育人还特别注重在学科教学中进行价值渗透。我们不妨来看看澧县樊希玉老师在自己论文里所记录的数学教学片段。
  这是一堂五年级的“大数量的估计”教学课。老师让学生估计13亿粒米相当于多少。这对孩子们来说确实没有体验,于是老师就给出一个提示,依据实验,200粒米的重量为4克。学生很快就算出平均一粒米的重量:0.02克。然后再算出13亿粒米的重量26000000克,也就是26吨。26吨,还是很抽象,教师又让学生来试一试一袋25千克米的重量,算一算,26吨相当于1040袋。然后,老师引导:回家调查,一袋米你家能吃多长时间?1040袋米你家能吃多长时间?假如我们全国13亿人每人每天节约一粒米,能节约多少米?相反浪费一粒米,会浪费多少米?最后老师深情地说:13亿的力量很大。再小的爱心乘以13亿都会变成爱的海洋,再大的困难除以13亿也会变得微不足道!
  你说,这仅仅是一堂纯粹的数学课吗?这分明是一个生动的德育案例!
  最值得一提的是,在文化渗透中,常德教育人注重发挥教师的能动性。“教育不仅是教育人对教育对象的教育,更是教育人自我的提升。在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强调的是师生共同提高,要求老师实现文化自觉,打造自身文化气场,做先进文化的践行者和引领者。”庹朝君脱口而出。
  武陵区紫桥小学教师陈瑛就是这样的代表。10年前,因为喜欢穿紫河,她在临河的小区买了房子。那时候,穿紫河的水清澈见底,她经常在周末带着学生在河边读书、游戏。然而,好景不长,穿紫河逐渐变黑,两岸垃圾随处可见,散发出难闻的气味。陈瑛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要先带个头。”
  作为一名老师,陈瑛首先想到的是孩子。“让孩子深入到每个家庭和社区,实现小手牵大手的计划。”这是陈瑛最初的梦想。陈瑛一边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一边进行环保宣传。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带领学生做环保宣传,组织学生进工厂车间考察水净化系统、取水样检验,深入社区宣传文明礼仪。这些活动,不仅宣传了环保,还锻炼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增强了他们的社会责任感。
  2006年,陈瑛带领全班40多名学生就穿紫河清淤问题在沿河社区做环境调查,形成调研报告报送有关部门。2007年,该报告获得省市有关部门的高度评价,获得第27届湖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活动二等奖、常德市一等奖。陈瑛也被评为首届常德“十大环保卫士”。2008年3月,身为一名普通小学老师的陈瑛,因多年来活跃在环保宣传一线的机缘,高票当选常德市环保志愿者协会会长。
  近3年,陈瑛组织、策划了“保护母亲河”“拒绝使用一次性塑料袋”“城市无车日”“以物换物一条街”等大型环保宣传活动300多次,活动参与人次累计达12万人,环保志愿者协会的会员也由开始的50多人增加到500多人。而今,“陈瑛”这个名字,已经成为凝聚环保力量的一面旗帜,感染着越来越多的常德市民。
  而省优秀教师、常德市四中的胡亚非则是另外一种典型。
  与胡亚非交谈,发现年届退休的她就是一本书。她能让水火不容的夫妻为了孩子坐到一起,让原本对社会有着怨言的家长正确对待社会。在她看来,“教育好一个孩子,就会幸福一个家庭,家庭的幸福就是社会的幸福”。
  印象最深的是她曾经所执教的班级。这是怎样的班级呢?59个孩子中居然有30多个家长已经下岗,仅仅有7个孩子的家长有固定的工作单位,还是单方面的。家庭的境遇让不少孩子变得不够自信,家长的“愤世嫉俗”给孩子的心灵蒙上阴影。“其实对初中学生的教育最重要的是让他们树立理想,对生活充满激情。”这是胡老师的教育心得。她对孩子们说的最多的就是“胡老师眼里没有职业的贵贱,关键看你是否有追求。只要你努力去做好你所从事的事业,你就是成功的”。
  为了让孩子对社会、对人生有正确的认知,她决心从家长入手。她召开了一次别样的家长会。会上,胡老师动情地与家长交流:下岗并不意味着被社会抛弃,人生没有绝境,只要不绝望,就会有希望。为了孩子,我们应该拿出生活的激情。当孩子们为家长齐声唱响《母亲》和《从头再来》的时候,家长流下了热泪。
  一位家长在会后给孩子写了一封动人的信。信中说,“孩子,你知道作为家长的我今天的感觉吗?好想回到校园啊!差不多有30多年了……坐在你的座位上,我真想我就是你。”“两首感人的歌曲从你们的嗓子里唱出来,我们都眼红了,哽咽了……其实你们更应该把歌声献给你们的老师。”后来,这位原本在生活坎坷面前有些消极的家长,走出了阴影,创办了公司。
  “给学生阳光,就是给社会明媚的春天。”胡老师的感触不正是教育所追求的境界么?
  这里要特别补充的是,2010年7月至9月,受中央文明办委托,国家统计局对全国117个城市进行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测评,测评结果常德市位居全国地级城市第一。接受测评的117个城市,是中央文明委历次表彰的全国文明城市和地级以上的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2011年12月20日,常德市喜获全国文明城市光荣称号)。这固然是常德人民励精图治的结果,但谁能否认这里面没有学校文化建设长期渗透核心价值的功绩呢!

落地生根的抓手:课堂的文化味

  我们知道,课堂是学校教育最基本的元素与最重要的载体,也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所在。因为课堂关系每一位老师和学生,比班级文化更具广度和深度,只有每一所学校都看重课堂,每一位老师都着眼课堂,每一堂课都有文化味,小小的课堂才能成为纵横驰骋、五彩缤纷、回味无穷的大世界。
  那么,何谓课堂的文化味?课堂文化应有怎样的追求?
  市教育局局长诸戈文这样给我们定位:“打造课堂的文化味,是我们学校文化建设将重心着陆并落地生根的有力抓手。怎样的课堂才有文化味?我有四点不成熟的思考:一是要追求价值品味,包括要突出核心价值的贯通与武装、对课堂教学的把握与构建、教师人格魅力的塑造与彰显;二是要追求民主平等;三是要追求精进激情,不难想象,没有热爱的教育是何等的平淡无奇,没有激情的课堂是多么的兴味索然;四是要追求减负增效,很好地解决负担过重、老师厌教、学生厌学的问题。解决了这四点,课堂的文化味就有了。”
  这是常德市五中初二年级的一堂语文课《范进中举》,授课的老师叫王克勤。王老师在课堂上抛出“范进为什么发疯”这一问题后,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
  生1:因为中了举。
  师:按理说,中举是一件大好事,那他为什么反而疯了?
  生2:因为意想不到,来得太突然了。
  生3:因为太高兴了。
  生4:因为没中举前受了太多屈辱,中举后会做官,中举会带给范进所有好处。像课文中所写的,胡屠户、邻居、张乡绅等,在范进中举后对范进和他母亲发生了一百八十度的转变。
  ……
  师:那范进因中举发疯让你看到了什么?
  生5:世态炎凉。
  生6:科举很难考。
  生7:科举考试害人,使人性变得扭曲。
  ……
  师:从范进中举这个故事来看,我们该如何让自己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保持“和美”?
  生8:读书就是为了全面发展自己,而不是为了考试。像范进这样,虽然中举了,但人却疯了,这是对人身心的伤害,是不可取的。
  生9:“和美”就是和谐发展、美美与共的意思。我认为,范进中举却因此发疯正是封建科举制度下人性不和美的表现。读书是为了增长知识、品德和才能,这一切又都是为了更好地为国家、为社会服务。因此,我们不能把考试看成唯一的结果,成绩好就上天堂,成绩差就下地狱。
  ……
  听完课后,校长何晓明问记者:“这堂课有什么特点?”我想了想,说:“体现了整个学校的文化核心。”他高兴地一拍手说:“正是正是。你听出味道来了。”常德市五中是一所城区非寄宿制公办优质初级中学。10多年前,何晓明开始就任五中校长。自担任校长以来,他一直致力于学校的文化建设和课堂改革。经过多次集中研讨,何晓明把学校的办学理念定为:“促进人的发展,培养发展的人。”“课堂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要真正推动学生的发展,必须建设好我们的课堂。”何晓明说,“围绕这个‘发展’的办学理念,我们提出了构建‘和美课堂’。费孝通先生对于人的和谐发展说过这样的话:‘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我们学校套用费老的话来诠释我们的和美课堂,就是要和谐发展,各美其美。”
  “和美课堂与我们所谓的传统课堂有何不同?”记者问。
  “传统课堂把课堂变为单纯传授知识的场所,但我们打造的‘和美课堂’,更注重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经验重组、释放活力、展示成长。”何晓明言简意赅。
  为此,学校提出了“和美课堂”的一个中心,即以学为中心;五个环节,即练习检测、自学探究、合作互学、梳理提升、达标拓展;五个特征,即集体策划、自学为主、组内互学、教师导学、相互评价;五种能力,即自学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表达能力、拓展能力。
  “一堂课就好比一棵树,它应该结好多个果子,而不是只有知识这一个。通过对学生个性的引导和维护,形成课堂的活力和张力,全面提升学生的各种能力,最终达到师生的和谐发展。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追求。”何晓明滔滔不绝地说,他让记者继续听一节数学课。
  初冬的阳光温暖有力,让人无限向往野外的旅行。这堂数学课讲的是《实际问题与一元一次方程》,学生依然被分成6个小组,老师以“张家界之旅”为主题组织活动。这个主题足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整堂课由探讨这次活动的5个问题组成,如:田老师想带433班的同学开展一次“张家界之旅”的春游活动,决定于明年3月的连续5天时间进行,她告诉同学们5天的日期之和恰好为50,你知道是哪天出发吗?上课的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整堂课在“自学—合作—引导”中完成。
  课后,授课的杨继红老师对我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数学课要体现‘和美’的理念,就应该更好地调动每个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快乐地学,充实地学。”
  不知哪一位学者说过:文化只有内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为,我们才配谈文化。学校文化何尝不是?学校文化只有内化为每一位老师的行为和行动,学校文化才真正有生命力!常德市教育局主管业务的副局长庹朝君对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课堂改革非常关注,他说:“学校文化要深层推进,就必须在课堂上突破。学校文化要在课堂理念、教师教学、文本解读、学生学习等诸多方面打下深深的烙印。我们在布置学校文化建设时就把课堂作为一个重点。”
  常德市二中是一所省级示范性高级中学。学校由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清朝武陵知县李宗莲创办的德山书院延续而来,至今已有近120年的办学历史。校长唐洪波在整理、挖掘校史时,发现100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学校始终把社会责任感放在首位,于是他决定继承和发扬学校这种“责任文化”,确立了“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这样的办学理念,校训为“为时养器”。“学校自创办之初就提出了‘为时养器’,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为时代为社会培养有用人才。我觉得先贤们的这种教育理念依然适合我们现在的办学方向。”唐洪波说。
  如何培养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时代新人?谁来培养?在什么时候培养?以什么方式培养?拿什么培养?这是常德市二中从校长到每一位教职工都会认真思考的课题。为此,学校以“社会责任感教育”为重点,精心设计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如励志长跑、远足拉练、爱心义卖、三湘伟人故里行、敬老院爱心接力等。
  “但我们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总感觉到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游离在学校主体教育阵地的边缘,缺少了常态化的教育载体,难以经常性地实施。社会责任感教育给我们的感觉是来得稀少、行得单薄、走得匆忙。”唐洪波说。于是,他和老师们瞄准了课堂。“如果我们能经常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社会责任感,那我们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就拥有了最实在的载体、最广阔的天地!”之后,他组织了来自教学一线的17位老师对15门学科教材进行二次开发,重点是找到渗透社会责任感的着力点、收集丰富的教育素材。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几大本汇编成册的《社会责任感教育》,几乎囊括了学校所有的学科。
  听唐校长的介绍,记者有些犹疑,一般认为:在历史、语文、政治等学科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这是容易办到的,而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中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似乎难以实现。唐校长似乎看出了我们的心思,给我们翻开了一个物理课的案例。这一课上的是高一年级的第一章第三节《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社会责任感教育的目标为“珍惜生命”,渗透点为“交通工具的速度不是越快越好”。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设置一个讨论的环节:“交通工具是不是越快越好?”结合学生的讨论,老师整理了数例超速造成重大伤亡的交通事故案例。整个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案例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原来物理课也可以很好地渗透社会责任感教育。”记者发出由衷的赞叹。
  教育需要润物无声,文化摒弃矫揉造作。“‘渗透’其实是一种文化的无痕对接,因为文化不能生搬硬套。”常德师范附小的黄志泉校长对此深有感悟。10多年来,常德师范附小一直坚持开展经典诵读,如今学校形成了浓郁的“经典文化”诵读氛围。
  “在10多年的探索实践中,我们把经典引入课堂,这条路子走得稳走得对,让经典文化在学校生根、发芽、结果。”主管这项工作的副校长何春贞说。当记者试图更具体地了解他们的做法时,她讲了两个案例。比如,在学习《草坪青青》时,他们的老师就会巧妙地插入“地所生,有草木,此植物,遍水陆。有鱼虫,有鸟兽。此动物,能飞走”,让人耳目一新。再如,在上数学课认识时间时,他们的老师会插入“朝早起,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以经典引导学生体会知识中蕴含着的教育意义。
  常德市武陵区北正街小学英语课堂。上课的是一位年轻的女老师。轻松的音乐,浅浅的微笑,流畅的口语,生动的简笔画……这一切很快把人带入一个美妙的英语世界。课的名称叫“Spring is warm andnice”。老师自编英语歌曲和舞蹈,课堂非常活跃,学生学得非常快乐。学校校长褚俪华引用斯宾塞的名言说:教育要使人愉快,要让一切教育有乐趣。学校把“为孩子的快乐人生奠基”作为办学理念,打造“快乐课堂”。“课堂是快乐的,孩子才会有兴趣,一切教育的困惑就会解决。”褚俪华说。因此,在课堂上,学校提出四个方面的追求,即:我想学,我快乐;我会学,我快乐;我会了,我快乐;我养成,我快乐。
  “相对环境文化而言,课堂文化更需要智慧和耐心。但我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如果忽视了课堂,那必然走向低层次化和低效率化。课堂必须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推手和抓手。”武陵区教育局铁明东局长对我说。在全市区域性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她带领武陵区的中小学校长四处取经,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尤其注重课堂文化的打造。除上述的北正街小学围绕快乐理念打造“快乐课堂”外,还有育英小学以“求真文化”特色,打造自立课堂;胜利路小学以“诗礼文化”特色,打造“诗意课堂”;工家小学以“礼乐文化”为特色,打造综合课堂;紫桥小学以“桥文化”为特色,打造“对话课堂”;南坪中学以“活力文化”为特色,打造活力课堂……
  如果说文化是一条河,那课堂就是河里川流不息的水。因此,生动的课堂才是学校文化生生不息、丰富多彩的原动力。

一曲统筹的和谐交响

  如果把常德市学校文化建设比喻为一曲大合唱,没有指挥不行,没有领唱者不行,没有多声部的轮唱也不行。
  深谙此理的常德市委、市政府,从全市开展学校文化建设伊始,便担当了这场大合唱的指挥和领唱者,用自身的行动,将学校文化建设的意识根植于每一个人的脑海里,落实在每一个部门的行动中,体现在每一项工作的细微处,从而奏响了一曲统筹的和谐交响。
  2011年11月9日一大早,市委书记卿渐伟,像一位普通的家长一样,与上学的孩子们一起走进武陵区工农小学,进教室观看孩子们演奏巴乌、陶笛、竖笛、口风琴、葫芦丝,到礼乐书吧与孩子们共话读书的乐趣,在音乐知识墙前与师生们一起讨论古今中外的音乐知识……
  像这样的“微服私访”,卿渐伟已经是第四次了。
  作为一名市委书记,一年多的时间,四次到学校了解学校文化建设,足见其对学校文化建设感情之深、使命之重。不仅如此,在全市性的大会小会上,卿渐伟提学校文化建设不下10次。十七届六中全会刚召开,他又召开了一次学校文化建设的协调会,明确提出了各部门的职责,比如财政不能少钱,发改委立项不能拖拉,宣传部门造势不可小看,公安、工商、规划、建设等部门全方位服务不能打折扣。
  带着崇敬的心情,记者来到卿渐伟的办公室,就“为什么如此重视学校文化建设”采访了他。
  一身儒雅的卿渐伟告诉记者,市委、市政府一班人之所以重视学校文化建设,是这么考虑的:抓学校文化建设,是对“德”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弘扬。常德是“德”文化的源头。善卷,德祖先贤,相传为尧舜时期的著名隐士,曾在常德鼎城区境内击壤而歌,开启民智,受到尧舜禹的尊敬。据《庄子•让王》载,帝舜曾欲禅让帝位于他,善卷力辞,后躲进深山。《吕氏春秋•下贤篇》记载,尧被善卷“德行达智”所感,拜善卷为师。善卷文化就是让德文化,乃中华道德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我们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就是要传承好常德的优秀文化,进一步弘扬与彰显常德精神。抓学校文化建设,是提升地方软实力的重要手段。对一个地方而言,文化同样是提升地方软实力的重要因素。特别是作为培养人的学校,应当在提升地方软实力方面发挥重要的引领作用。抓学校文化建设,是建立核心价值体系的现实需要。最近两年,我们把学校文化建设列入打造文化名城、推进教育强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加强了领导,加大了投入,我们觉得这是非常必要的。目前,我市学校文化建设虽取得了阶段性成绩,但要打造成品牌,还需不断锤炼,不断提升。要通过以德育人,以文化人,让常德的广大青少年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从卿渐伟侃侃而谈的话语里,记者感到,常德学校文化建设的分量,在常德决策者心中是山一样厚重。
  在常德工作多年、对各项事业发展如数家珍的陈文浩市长,被常德人亲切地称为“重教市长”。去年以来,他已先后5次就教育强市建设、学前教育发展、教育文化科技园区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等进行专题调研和现场办公,一个个发展难题在他的亲力亲为中迎刃而解。在谈到学校文化建设时,陈市长的回答干净利落,好事一定要办好,政府就是他们的坚强后盾!
  2010年4月,市教育强市领导小组副组长、时任市委副书记的曹儒国带着教育、规划、财政等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赶赴河北唐山、邯郸等地专门考察学校文化建设。市委副书记宋冬春分管教育工作后,到的第一站是学校,了解的第一个问题是学校文化建设,并作出了“全面推进、总结提炼、打造品牌”的三点意见。
  在谈到“常德是怎么主导和统筹学校文化建设”这个问题时,土生土长,当过老师,担任过校长、市教育局副局长,现在分管教育的万成贞副市长快人快语——学校文化建设,教育不能唱独角戏。为此,我们从三个方面着力。一是加强领导。市政府成立了以我为组长的学校文化建设领导小组,教育、财政、文化等部门参加。同时,还成立了专门的10人专家指导组。二是资金支持。2010年以来,我们每年安排1000万元引导资金,专项用于支持学校文化项目建设。对于一些重大的文化基础设施项目,我们还实行与学校基建项目打捆,目的是便于实施。除此之外,我们还实行以奖代拨,比如2010年奖励了市四中、市五中、芷兰实验学校、常师附小各10万元,市六中、市七中、桃师附小各5万元。三是部门联动。坚持以教育部门为主体,相关部门搞好配合,如财政部门将文化建设引导资金全部列入预算,建设、规划等部门对项目建设提供相关支持,宣传、文化部门提供指导和宣传。目前,全市共同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合力已经形成。
  是的,合力已经形成。在区县,在乡村……
  武陵区区长涂碧波于百忙中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涂区长告诉我们,自2010年以来,武陵区委、区政府每年拿出300万元用于学校文化建设,对搞得好的学校还单独给予5万元至10万元的奖励。区委书记罗少挟在全区学校文化建设大会上,提出了“领跑常德”的口号。
  于是,所有区级领导联系一所学校指导文化建设的机制建立起来了,乡镇和学校主动请缨的积极性高涨了,各职能部门真心实意净化学校周边环境的工作力度大大加强了。
  涂碧波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2010年9月13日下午4点,区工商局接到家长打来的电话,说学校周边的商店销售“三无”食品,甚至还有性用品商店。工商局当即派出一名副局长和三名工作人员,对家长反映的育英、甘露寺等学校周边进行突击检查,对有问题的商店下达停业整改书,对性用品商店则限期搬走。
  接下来的三天,这名副局长和三名工作人员跑遍了城区所有学校。为了节约时间,他们中午吃盒饭,晚上查到9点才回家吃晚饭。
  “家长举报不过夜。工商局的督查怎么会这么迅速彻底?”我们问涂区长。
  “这得益于两点:一是区委、区政府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学校是个展示文化的窗口,不能让学校成为文化建设的孤岛’;二是学校周边环境治理领导小组组长是区政协副主席、区教育局局长铁明东。我曾经宣布过,学校周边环境治理,组长不满意,区委、区政府肯定不满意。所以大家格外重视。”涂碧波笑着告诉我们。
  坐在旁边的铁明东马上接过话头:“区委、区政府提出学校文化建设‘领跑常德’的口号后,我们许多乡镇的领导重视程度、支持力度空前。比如丹洲乡书记、乡长专门跑到教育局,请求将丹洲小学作为全区农村学校文化建设的样板进行打造,要钱给钱,要人给人,还把教育局全体班子成员请到丹洲小学实地指导。芦山乡的书记、乡长多次找到教育局,提出了‘农村学校文化建设从我们开始’的愿望。该乡四所学校,在打造雅致校园过程中,有三所学校征了地,拆迁工作都是乡政府完成的,并且未出现任何老百姓不满意的事情。”
  走进临澧县新安镇沙堤村小,记者的眼睛为之一亮。这所矗立在农舍之中的小学,学校文化建设的硬件与软件丝毫不亚于常德市区的学校。百来米的校园围墙,外面是公民道德文化墙,用图文并茂的形式引导村民遵纪守法、勤劳致富、和睦邻里,让广大村民领略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感受现代文明的博大精深;校内的文化长廊里,感恩的哲言、做人的警句、勤学的故事、宇宙的奥秘等精彩呈现。与文化长廊呼应的是学校的亭台楼阁与教学楼的楼道文化。
  “一楼是孝文化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尊老爱幼的品德;二楼是中外科学家的故事,让学生领悟科学家的献身精神;三楼是成语故事,让学生目之所及都是见识与智慧。这些都是镇党委、政府、中学和村支两委大力支持的结果。”学校校长熊成芳介绍说。
  听说有记者到了学校,刚刚在镇上开完会的村支部书记叶发兵一路小跑赶了过来。他掰着手指头对我们说:“我们是这么想的,把学校建好了,村里就有了文化中心,孩子就有了就近读书的保障。2005年学校修综合礼堂,解决学生露天吃饭、集会的问题,村里出了30万元;2007年三层教学楼的所有木窗户换成铝合金窗户,材料由中学出,工钱全部由村里负责;2009年合格学校验收,村里投入15万元。近两年学校文化建设,只要学校有要求,我们当即召开村委会、党员会、家委会,借钱也要满足学校的要求。几年来,我们村投入学校建设的资金,加起来接近90万元。”
  “在我们新安镇,虽然我村的投入比龙凤村的137万元要少,但我们尽了最大努力。因为我们村没有企业,原来有一个岩场,岩场的收入全部投到了学校的建设上。村民们都说,我们办了一件天大的好事。好在哪里?一是走进学校看到的是一片文明景象,孩子们在校园里看书、下棋、打球,有了快乐成长的好环境;二是孩子们各方面的素质提高了,以前放学后你追我赶,打闹成风,用老百姓的话说是一群‘野鸭子’,现在放学后列队回家,成了村里的一道风景。讲文明、讲礼貌、爱学习,成了孩子们的自觉行动。”说起孩子们的变化,村长熊泽华喜形于色。
  “学校文化建设之初,我们有三个担心:一是担心各级政府及部门不把它当回事,二是担心经费得不到保障,三是担心家长不配合。运行两年多来,深感当初的三个担心是多余的。从纵向来讲,上自市委市政府,下到县(市、区)、乡镇各级党政领导,言必说学校文化建设;从横向来说,文化、宣传、财政、发改、规划、建设等部门,没有不为学校文化建设排忧解难的。单就钱的问题上,以前是怕没钱用,现在是怕钱用了事情没办好。于是,好多学校连栽一棵什么样的树,建一个什么样的亭子,布置何种楼道与班级文化,提炼什么样的学校文化理念,都要请‘学校文化建设专家指导组’的专家们论证。从社会角度来说,家长也好,关心教育的社会人士也好,就连街上拖板车的农民工、卖小菜的婆婆姥姥,都知道我们在搞学校文化建设。”市教育局副局长庹朝君不无感慨地对记者说。
  全市一盘棋,人人争出力,已成了常德市学校文化建设的和谐交响。

在强力推进中倾听花开的声音

  2011年11月24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常德市芷园宾馆人头攒动,彩旗飘扬,一派节日气象。全市第二届中小学校长论坛正在这里举行。会场内外,“大力建设课堂文化,全面提高育人质量”的横幅彰显着这次论坛的主题。来自各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的负责人和中小学校长近300人聚集一堂,现场交流,全国十佳校长、原山东兖州市一中校长杜金山就课堂文化现场演讲,市六中、武陵区北正街小学、鼎城区灌溪镇中学等学校介绍了推进课堂文化建设的经验……
  这是常德市教育行政部门强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缩影。
  早在2010年12月7日,常德市就举办了首届中小学校长论坛,论坛主题是“大力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内涵发展水平”。在这次论坛上,邯郸市教育局局长赵浩军介绍的“邯郸经验”让与会代表大开眼界。
  “说是校长论坛,实际上就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推动会、动员会。”诸戈文说,“这样紧锣密鼓、马不停蹄,是为了增强大家的紧迫感,加快学校文化建设的步伐。”他的语气中透出几分坚定。
  这种坚定,也折射出常德教育决策者的坚强信心。熟悉的人都知道,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过程中,教育局班子成员身体力行,堪称学校文化建设的“急先锋”。
  在常德教育圈,有两句话让不少人津津乐道:一句是“会必谈文化”,一句是“言必称邯郸”。
  有过10年文化局长经历的诸戈文局长有着深深的文化情结,而邯郸之行受到的震撼让他对文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特别是对学校文化有了全新感受。有很长一个时期,在各种场合,“会必谈文化”成了他的真实写照:在首届校长论坛上,他从文化的概念讲到学校文化的概念,从为什么要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谈到如何推进学校文化建设;在第二届校长论坛上,他向大家阐述学校文化建设面临的机遇,探讨课堂文化的多元追求。2010年10月23日,诸戈文来到市人民政府网站嘉宾访谈室,就学校文化建设接受主持人采访,再次大谈学校文化建设,提出通过三年努力,真正提升办学水平,提升各级各类学校的文化内涵,形成常德教育特色。
  “言必称邯郸”,则是常德教育人对庹朝君的“非典型评价”。作为分管基础教育的副局长,庹朝君对学校文化建设有自己特别的理解,“邯郸经验”也是他经常挂在嘴边的话:“我们的文化建设是‘新瓶装新酒’,学习‘邯郸经验’,是要站在更高的高度,以全新的视角,向着新的目标迈进。”
  更强大的推进还是来自行政决策的力量。
  2010年1月25日,常德市教育局向各县(市、区)教育局、各市直学校发布《关于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进一步深化素质教育的意见》(下称《意见》)。《意见》就学校文化建设的意义、目标、内容、总体要求和组织领导进行了全面部署和详尽阐述。这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意味着全市区域性、大面积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浩大工程全面启动。
  “在目标上‘仰望星空’,在行动中脚踏实地。”诸戈文这样解读这个文件的内涵。
  紧接着,《常德市城区中小学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出台,市教育局以2010年8号文件下发到武陵区、德山开发区、柳叶湖旅游度假区和市直学校。文件明确了中小学校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基本原则、主要内容、时间安排和工作要求。在时间安排上,市教育局提出:2010年主要开展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建设,2011年主要开展活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2012年主要开展文化品牌建设,打造中小学文化建设品牌。
  此后,《关于下达2010年暑假学校文化建设重点项目和一般项目的通知》、《关于以“四个校园”建设为重点,进一步深化学校文化建设的通知》相继出台,为推进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形势越来越好,氛围越来越好,来势越来越好。”在第二届校长论坛上,谈到常德市学校文化建设的进展,诸戈文一连用了三个“越来越好”。他用这样的乐观向大家传递着一种鼓励。
  值得一提的是,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常德市注重了阵地建设,构建了互动平台。创办《常德教育》杂志、创新常德教育信息网就是他们的一个重要举措。
  “文化思想需要交流,文化实践需要探索,文化成果需要展示,文化典型需要呈现,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决定创办刊物、优化网络,为大家建好阵地、搭好平台。”诸戈文表示。
  在市教育局办公室,记者看到已经出刊的一本本《常德教育》杂志,大气的开本、美观的封面、精致的设计,十分抢眼。也许是期刊同仁,这些杂志令我们倍感亲切。
  随意翻阅2010年第6期,芷兰实验学校、武陵区芙蓉路小学、常德市四中学校文化建设的经验被浓墨重彩推出。就连封三、封底,也透出“文化的味道”。在2011年第4期、第5期上,封底分别刊登了“黄昏中的石门一中”“小桥•流水•垂柳里的鼎城一中”,让人赏心悦目,不禁沉醉在这些学校物质文化建设呈现的如诗如画的景观里。
  “我们为《常德教育》每年投入20万元,并努力将它打造成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载体,为全市70万师生提供一方交流与展示的平台,非常值得!”诸戈文的语气充满肯定。
  与此同时,网络平台的创新也在同步跟进。2011年4月,常德市教育局对常德教育信息网再次进行了全新改版,网站的版面设计更加科学,内容更加全面,速度更加快捷,还特别增加了“校长论坛”“学校文化建设”等版块。诸戈文告诉记者,目前,网站日访问量达4.1万人次,正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一个闪亮窗口。
  市教育局态度坚决,方向明确,措施有力,各县(市、区)也决不含糊。在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他们快速反应,积极行动,不断把这项活动引向深入。武陵区、鼎城区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1月24日,记者来到武陵区采访,感受到这里浓浓的学校文化建设氛围:工农小学的礼乐文化、紫桥小学的桥文化、育才小学的剪纸文化、胜利路小学的诗礼文化、三岔路小学的尚武文化、滨湖小学的微笑文化争奇斗妍,异彩纷呈,显示出武陵区学校文化建设的勃勃生机。
  “它们是我区学校文化建设的闪亮名片,是展示学校文化建设进展的窗口。”武陵区教育局局长铁明东不无自豪地说。
  “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这是诸戈文对武陵区学校文化建设的评价。“之所以有如此成效,是因为我们一直在强力推进。”铁明东告诉记者,2010年以来,武陵区把学校文化建设、合格学校建设、教师培养培训、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四大教育重点工程,持续推进。2011年3月11日召开的全区教育工作会议上,学校文化建设再次被列入教育的四大工程之一,全区重视文化建设的程度可见一斑。
  加大投入、加强指导、扶植典型,是武陵区推进学校文化建设的一系列重要举措。从2010年开始,区教育局每年拿出100万元,用于学校文化建设先进学校的奖励,调动了各所学校创先争优的积极性。
  注重指导,是武陵区文化建设中的一大亮点。铁明东介绍,全区所有的城区学校,从方案审定到理念确立,从物质文化建设到活动文化开展,局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和专家组都全面把关,现场指导。
  李白溪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校长苏文健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2011年4月,专家小组等着审核学校的文化建设方案,可学校的文化理念始终没有确定下来,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铁明东知道情况后,立即召集育英小学、北正街小学、东升小学等学校校长和专家组成员共10人赶赴学校现场办公,从学校的文化底蕴和现有资源出发,思考、整理、归纳,最后提炼出“我坚持,我成功”这一简单明了的学校文化理念。
  “今天,我们学校的学生每天都坚持练字十分钟,坚持阅读一小时,坚持锻炼一小时,坚持做一件家务,每周坚持背一首诗词。‘五个坚持’正在成为学生们的行为习惯。我们相信,只要坚持,总会成功。”苏文健说,“这都搭帮局里的及时指导呀!”
  在鼎城区,合格学校建设与学校文化建设整体推进的做法颇有新意。
  2008年,鼎城区启动首批33所合格学校建设之后,就将文化建设纳入了合格学校建设的重要内容。区教育局要求,每一所合格学校建设项目要有文化建设预算,新修房子要为文化建设留下“空间”,动用资金要为文化建设留下“余地”。
  就说新建的善卷中学吧。这是一所初级中学,占地100亩,有60个教学班,容纳学生3000多名,总投资8300万元,堪称大手笔项目,而建设预算中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就达400万元。
  在鼎城区,逆江坪中学被人形象地比喻为“因合格学校建设而唤发文化生机”的学校。这是一所偏远的山区学校,地处鼎城区最南端。以前,学校仅一栋教学楼与综合楼,实验室、阅览室、美术音乐室几乎是一片空白,仅有的一间体育器材室非常简陋,有人戏称为“被文化遗忘的角落”。
  合格学校建设项目启动后,逆江坪学校的文化建设也迎来了春天。李跃峰、曾祥军两任校长多方筹措资金370多万元,建起了一栋崭新的综合楼,并设立了阅览室、图书室,重修了汉白玉的升旗台,竖起了“咏志亭”,新建了小花园,铺设了小石径……学校的环境文化大为改善。新校长曾祥军介绍,学校将以此为契机,结合逆江坪这一本地特色,确定“挫折教育”为文化理念,设立“挫折教育”文化墙,培养学生逆江而上、迎难而行的意志品质。
  令人欣慰的是,鼎城区合格学校建设和学校文化建设整体推进获得了“双丰收”,一些被列为合格学校建设的学校,不仅学校的建设日新月异,文化建设也突飞猛进。灌溪中学、斗姆湖中学、武陵小学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
  如果说教育部门的强力推进为学校文化建设提供了支撑,那么常德市中小学校的“零距离”跟进,又为学校文化建设插上了翅膀,带动了学校文化建设工程的腾飞。这里,一批又一批学校的文化实践可圈可点。
  2011年11月23日,记者走进散发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常德市一中,被这所百年名校的文化底蕴深深吸引。徜徉在校园里,参天的古银杏与造型别致的“开窍石”相映成趣,阳光下的“励志亭”和林荫中的“校史馆”遥相呼应,仿佛向人们讲述着百年来一中人的一个又一个精彩故事。
  “多年来,我们一直以文化建设作为学校工作的抓手,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学校的核心位置。”常德市一中校长李中英对记者说,“从邯郸回来后,我们对学校文化有了新的认识,但是决不能照搬。经过反复思考,我们提出将‘儒雅、大气、精深、和谐’作为文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2010年,常德市一中启动了国学讲堂、文华堂、体育文化长廊以及社团文化长廊建设,都将这8个字的理念融会其中。谈到文华堂,为之付出巨大心血的老校长张国雄充满深情。他说,文华堂既有古文化古香古色的气息,又有现代文明的元素,斗拱别致,空间高大,体现出民族建筑的大气庄严,特别是大堂中四副主题为“孔子问礼”“司马迁编书”“百家争鸣”“屈原问天”的壁画,体现了融合精神、坚毅精神、批判精神和探究精神,可谓独具匠心,意味深长。
  “今天,我们的学校文化建设正从物质文化、活动文化向精神文化建设迈进。”李中英说。
  今年是常德市一中课堂教学改革年,就拿课程文化建设来说吧。学校提出,建设“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相统一、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课程体系。“说明白了,就是要开设必修课,完善选修课,丰富活动课,强化实践课。”学校党委书记唐会荣介绍说,“学校制定了选修课教学管理条例,实行走班制和学分管理,开发了丰富多彩的校本选修课程。如高一年级有‘英语口语’‘心理健康知识’等选修课,高二年级有‘英语文化’‘电脑作品制作’‘服装设计’等选修课。此外,学校还形成了以学生社团为依托的活动课程体系。”
  “学校文化建设是校长的一种自觉。”在澧县一中,刚卸任不久的老校长赵绪清开门见山,“学校是要生长的。这种生长的基因是学校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应该追求的目标是学校带着自己的基因茁壮成长。”他的见解,深刻而富于哲理。
  让我们感受一下学校文化的“茁壮成长”吧。在澧县一中,有两本书特别抢眼,一本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澧县一中学校文化建设纲要》;一本也是海南出版社出版的《学府遗墨》,收录了学校文化碑廊的诗作、名人肖像、教育传统文献和著名楹联。一所学校的文化建设能有如此丰厚的呈现,实在令人钦佩。
  赵绪清介绍,文化建设多年来一直是学校高扬的一面旗帜。他们提出,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是塑造个性,为此,他们始终在“上下探索”。2009年6月,学校申报了教育部重点课题《以优良的学校文化基因引领特色学校建设的研究与实践》,已经中标。“这对我们是莫大的鼓舞。”赵绪清说。
  坦率地讲,作为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省示范性高中,澧县一中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活动文化建设是领先的,但他们对于精神文化建设的探索也令人瞩目。
  就以打造学校核心理念来说吧。2009年6月,学校动员全校干部教师用了一年多时间,通过挖掘办学历史,经过自下而上、自上而下几个回合的讨论甚至辩论,最后将办学核心理念凝炼为“前哲流风,日新其格”,寓意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教育部门上下联动,学校迅速跟进,常德市学校文化建设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已经听到了花开的声音,看到了花开的胜景。”诸戈文充满诗意地说。

文化立校的冲击波

  常德市文化立校的实践,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记者在常德采访的几天,强烈感受到这种冲击波给常德教育,给菁菁校园,给老师和学生带来的心灵震撼。它体现在如下方面。
  缩小了薄弱学校与名优学校的差距,形成了区域教育的全面均衡,区域教育一片丰收田园景象。
  武陵区教育局局长铁明东告诉记者,缩小薄弱学校与名优学校的差距,使教育均衡发展得到区域性实现,我们想了各种办法,但在实践中,成效最明显的是文化立校。文化引领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文化建设是深化素质教育的最好举措。文化一旦与学校的办学目标相结合,一旦与学校既有资源相结合,一旦与特色发展相结合,就有无穷的威力,薄弱学校也可以变为名优学校。拿武陵区来说,文化立校以后,生源分流均衡了,薄弱学校由收不到学生变成学生“挤破了门”。教师的成长也比较均衡,无论是论文的发表和获奖,还是课题的承担和完成,以及教学比武,薄弱学校教师丝毫不比名优学校教师逊色。像工农小学,原是一所薄弱学校,校舍陈旧,操坪狭窄,下雨天积水成渍,天晴灰尘扑面,教师队伍不稳定,学生人数逐年下降。学校进行文化建设,把“礼乐文化”当做追求理想,通过文化植根、文化塑形、文化育人,学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而今有人这样评价:工农小学是一所流淌音乐、飘逸书香、推崇创新、成果丰硕的学校。
  农村学校中,由于历史原因,薄弱学校较多,而通过文化立校,这些学校也变成了丰收的田园。
  澧县新石塘小学有80%的留守儿童。文化立校工程实施后,校园环境变美了,周边学生到外地读书的都返回来了。学生平时都是读寄宿。为了让这些孩子安心学习,放学以后学校组织学生跳绳、踢键子、开展拔河比赛,还请来大雅音乐学院学生表演架子鼓、古筝等,图书室和电脑室全天开放。这些留守儿童的心暖呼呼的,校园文化深入他们幼小的心灵,虽然父母不在身边,他们也感到快乐。最近他们编排的大型舞蹈节目《流浪娃》去县上演出,赢得了满堂彩,也赢得了一片唏嘘声和夺眶而出的热泪。《流浪娃》讲述了一个真情故事:一群儿童跟着父母打工流浪,没有固定的住宿场所,没有固定的读书学校,他们疯呀闹呀,后来国家解决了农民工子女的读书问题,他们有了新书包、新课本,有了固定的学校,他们那个高兴劲呀。
  推动了每一所学校形成目标和抓手,形成核心的办学理念,提升了学校的软实力,形成了人文校园。
  文化立校,校园环境提升到文化的高度,带来了学校品质的全面提升,形成了学校的和谐局面,使学校有了灵魂。每一个楼道、每一面墙壁都会说话,诗词楹联格言都是老师自己构想、自己设计的。教学楼的每个楼层都有不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特征,这都是显性的,有目共睹的。一草一木都有文化,目之所及都是文化,文化甚至武装到了厕所。各校都倡导班班有特色,人人会演奏。口风琴、竖琴、葫芦丝、陶笛,课余时间,学生们从书包里拿出来,往口边一放,优美的声音就流出来了。地方音乐文化也在校园里发扬光大。常德丝弦、湘北大鼓、荆河戏、常德汉戏、常德花鼓、澧水号子,让常德校园尽显常德地方文化的风采。学校社团如雨后春笋,使校园充满了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活动文化、制度文化,让学校充满了文化的气味,真正变成了人文校园。
  促进了教师队伍的人心凝聚,改变了教师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找到了精神家园。
  走进常德校园的书吧,可看到老师们一手拿书一手端着咖啡,在津津有味地品读。这改变了穷酸潦倒的老师形象。老师们在这种文化的气场中,就好像一片绿叶从文化的参天大树吸取了养分一样,抛弃了职业倦怠,充满了工作的激情,充满了跃跃欲试的教书育人的豪气。芷兰实验学校语文老师谢应珍说,作为一名教师,弘扬中华文化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老师应是民族文化的传承者,学校文化的建设者。文化立校,在营造浓浓的文化氛围之时,老师本身的文化素养也要与时俱进。学校文化应是一个多面镜,多种文化都折射其中。我们着重加强了对学生传统文化的浸润。还有网络文化,流行文化,作为教师,我们也要熟悉,以缩小与学生的代沟,更好地引导他们的文化选择。你看,我现在讲话尽量不用方言,说普通话,我也尽量熟悉传承文化的礼仪,增强人民教师的文化涵养。我业余时间看《论语》,看《陶行知文集》,还参加摄影队、管乐队、长笛队,尽量使自己多一点书卷气、文化味。这对教师也是一种文化积淀。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这种积淀是非常有益的,它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刘生艳毕业于湖南文理学院,属于80后。过去,她像80后的同龄人一样,业余时间泡在网上,成为典型的“网虫”,有时还泡泡吧,上街逛逛。当然这也叫热爱生活,无可非议。学校搞文化建设,她负责《中华颂》经典诗文的视频录制,拍了《湘夫人》《湖心亭看雪》等在校内外颇有影响的视频。她也着力培养班上学生的朗读水平,在她眼里,班上至少有20人可以成为朗诵高手。她在工作中找到了乐趣。她告诉记者,文化生活和世俗生活,对我们每一个人都形成了拉力,就像拔河,就看我们往哪边倒。文化立校改变了我的业余生活,让我的生活品位提高了好几个档次,上网、泡吧对我没有半点吸引力了。
  文化立校也使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尽量地以文化的眼光审视教学内容,从文化角度驾驭课堂。工农小学数学教师张敏对此深有体会。她说,像数学教学,它实际上是概念教学、规则教学。但用文化的眼光看,数学教学又是一种文化教学。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时,讲乘法的起源就有文化;量角器教学时,就给学生讲量角器文化。从文化的角度教数学,枯燥单调的数学就有了滋味,学生学数学特别有劲头。
沅芷澧兰绽新蕾——常德市学校文化建设大写真(转) 陈大榕有榕乃大写真
  文化立校,使教师克服了喧嚣的社会生活带来的浮躁之气,变得单纯、透明、快乐。武陵区流传着一句这样的话:“一群单纯的教师,带着一群单纯的学生,一个单纯的局长,带着一群单纯的校长在阳光下快乐前行。”这就是最真实的写照。
  引领学生更好地健康成长、快乐成长,更好地走向未来,形成了学习乐园。
  文化立校的主旨和目的,是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衡量文化立校的成效,最主要的是看学生,他们哪些方面进步了,是否不再厌学了,是否快乐学习了,他们的能力和素质是否适应将来的工作?带着这样的问题,记者接触了常德校园的一些学生。
  芷兰实验学校13岁的康刘安怡,是语文课代表。她经常去语文教师办公室,老师看什么书,她就在当当网上搜购;老师学长笛,她也学长笛。有时候铆足劲与老师比赛。有一次,她读书时接触了儒家的一些礼仪,知道古时候的女孩子都是淑女,她为这个问题思索了整整一个星期。她觉得自己不妨当一回淑女吧。过去说话高声大嗓门,现在变得细腻婉转一些了;过去打扮有点潮,显得花里胡哨,现在穿着上力求端庄自然。她说,如果每一个人在行为方式上不放纵自己,而是克制一些夸张的东西,那么我们的国民素质和涵养自然也会提升。
  7岁的孟希哲,最近变得老是爱批评妈妈了。妈妈讲常德话,她就老要妈妈改讲普通话。妈妈有一次在外婆面前高声讲话,还带点怒气,她则要妈妈尊敬外婆。一到外婆家,她就缠着外婆教她唱红歌。小希哲关心国家大事,每天的新闻联播她都收看,哪里发生了什么事情,大人不知道的,她保准知道。
  文化立校,也使学生养成了一种任何问题从文化上追本求源的品质。比如老师上综合课《十字绣》时,学生查找网络资料、文献资料,用小记者采访专家学者的方法,了解了十字绣起源有三种不同的说法:分别起源于欧洲、中国、土耳其。学生通过分析,删除了起源于土耳其的说法;通过在“百度知道”提问、微博发布问题向别人求助等办法,弄清楚了十字绣起源于中国。在工农小学,有学生进行过厕所文化的探究,通过查找资料、调查、采访,了解到厕所的由来、变迁和名称的变化:厕所在中国称为茅坑、茅厕、厕所、洗手间,国外称为化妆间;了解到和厕所相关的小幽默,厕所里发生的惊天事件等。通过这些探究,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了主动学习。
  除了探究,学生也形成了积极阅读的习惯,并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常德师范附小五年级学生穆俊伶,自幼就读四大名著,这个学期,老师推荐她读了《窗边的小豆豆》《夏洛的网》《天堂的眼睛》等书。她自己也读了杨红樱和小铃铛的书。记者与她就《红楼梦》摆开了“龙门阵”。她说她最喜欢《红楼梦》里面的人物是晴雯,她遭受命运的不公,没有怨言,而是把怨言化作了一种无声的爱。她不太喜欢贾宝玉,作为贾府的少爷,在林黛玉死前,他对林黛玉安慰得太少。她也不太喜欢林黛玉,林黛玉太忧郁,怎么也放不开,遇一点小事就想不通,这不好。薛宝钗太有心计,不太真实,她也不喜欢。王熙凤呢,她认为她快乐过头了,用心太过头了,往往弄巧成拙,但她喜欢她虽然不识字,没文化,却敢于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她说,喜欢不喜欢不是绝对的,对一个人,有喜欢的一面,有不喜欢的一面,喜欢中有不喜欢,不喜欢中有喜欢。世界上的事物就是这么交叉混合在一起。听着穆俊伶字斟句酌的独到分析,尤其是从她那童音中发出的,记者由衷地感佩常德文化立校工程的用功之深。
  诸戈文告诉记者,文化立校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动手能力、表达能力,提升了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他们将来能成为祖国的栋梁和有用之才。在常德的大街小巷,人们普遍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一个简单的例子,每一个孩子见了熟人能够主动问好,孩子们不再追追打打,节假日上图书馆看书、上新华书店买书的孩子多了。老师们也反映,孩子上课注意力集中了,学业成绩也有了明显提高。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文化育一方人,在常德,得到了确切的应证。
……
  头上是晴空暖阳,身后是波光垂柳,常德学校文化展示的魅力让记者深深地陶醉,并久久地回味……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0399.html

更多阅读

灯火阑珊 兰因璧月≮第六期·大梦同归≯剧本 兰因璧月百度云

第六期:大梦同归●○●○●○灯火阑珊工作室出品○●○●○●原著:倾泠月旁白:彼岸花开归如梦还问璧月叙兰因旁白:灯火阑珊出品 兰因璧月大结局 第六期 大梦同归兰七:哥哥。宇文洛:七,七少,他,他是你哥哥?兰七:是啊,我的同胞哥哥,兰凤裔。

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原创 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

学校文化建设实施方案第四中学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是凝心聚力、推进学校更好更快发展的重要保证,是提升学校在社会公众心中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途径。为进一步加强学校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全方位实施

学校信息化建设半年工作总结 半年工作总结

今年上半年,学校在信息化建设工作上取得了优异成绩,大力推进加强基层党组织信息化建设,创立校园网络平台,让学校党员及时了解和掌握党的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用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指导自己的工作;借用信息化手段,发扬党内民主,积极发挥每个党

松溪一中学校文化概要 丝路文化概要课程论文

松溪一中学校文化概要 创建办 黄秀芝周远亮学校文化是影响教和学的重要因素。学校文化是学校整体变革的关键。学校文化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育人功能,它和课堂教学密切配合,共同完成培养学生的工作,包括品德的培养,知识的启迪,审美的熏陶,

声明:《沅芷澧兰绽新蕾——常德市学校文化建设大写真转 陈大榕有榕乃大写真》为网友尐枴誘犭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