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淮海晚报》8月8日B15版刊发了蔷薇此博!
再过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七夕节。这个节日因为牛郎织女鹊桥会的美丽传说而颇具浪漫色彩。在广州,七夕节的习俗独具特色。
七夕前,广州人家无论家道贫富,女孩都会用彩色珠片、线绳等,编制成各种奇巧的小玩偶,还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用水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三寸多长时,用红纸条把青苗框着,供奉到桌上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我们都知道,牛郎是农夫,摆放青苗,正是崇拜牛郎的象征。传说中的织女是玉皇的第七个女儿,这七姐是天上的织布能手。所以,旧时广州的女孩都会在七夕这一天拜七姐,向七姐“乞巧”,乞求她传授心灵手巧的手艺。故七夕节在广州又叫乞巧节或七姐诞。
广州旧时过乞巧节是非常热闹的。从初六晚开始至初七晚,一连两晚,女孩子都会穿上新衣服,戴上新首饰,一切都安排好后,便焚香点烛,摆上瓜果点心,对星空跪拜,称为“迎仙”。自三更至五更,要连拜七次。拜仙之后,女孩子手执彩线对着灯影将线穿过针孔,如一口气能穿七枚针孔者叫得巧,被称为巧手。除了跪拜,“迎仙”之外,家家还会邀请亲戚朋友前来作客,并要请邻里中相识与不相识的女孩一起拜神,一起观赏巧艺与玩具,高高兴兴,热热闹闹,如自家女孩制作的巧艺与玩具受到越多人的称赞,主人就越高兴,越感到荣耀。宋人刘克庄曾有诗咏道:“瓜果跽拳祝,喉罗朴卖声。粤人重巧夕,灯光到天明。”
到现在还记得孩提时代七夕节“祀神迎仙”仪式的庄严与隆重。七夕当天,家家户户早早吃过晚饭,大人们就开始准备“祀神迎仙”的各式供品,孩子们也变得特别乖,不吵不闹,换上整洁的衣服,眼巴巴望着供桌上的食品,咽着口水等待着祭拜仪式的开始。最记得有一个供品叫“棋子饼”。这小饼干做成棋子状,许多“棋子饼”堆成塔状,又称“摩罗酥”。这称谓源于梵语“魔合罗”,意为宝贝孩儿。棋子,也就是“祈子”的谐音。过去广州的女性都会在“七夕”这天拜拜七姐,拜牛郎,一则对夫妻团聚的期待,二则祈求生个宝贝孩子。
广州七夕拜仙,已婚女子一般是不能参加的,但新婚的新娘在过第一个七夕时,要举行一次“辞仙”仪式。即在初六晚上祀神时,除了牲醴、红蛋、酸姜等(取兆得子)以外,还要加上雪梨或沙梨,表示与姑娘节离别之意。
据《广州市志》记载,初七日,广州旧俗还有女子泛舟游石门沉香浦的活动。游艇用素馨花、茉莉花装饰,称为花艇。她们信此日为“仙女淋浴日”。石门浦水质清洌,朝夕日出日落时返照两山,有时会像海市蜃楼一样在天空出现一些景幻。泛舟者希望能有运气看到奇迹的出现,故女孩子结伴游石门沉香浦,就成为七夕的一项重要内容了,很是热闹,久而久之,也成了一个节日的习俗。
今年广州的乞巧文化节,将以“幸福祈愿”为主题,营造一个温馨浪漫的七夕之夜,把一个兼具中华传统、岭南特色、浪漫风情和幸福体验的乞巧节推向全国、走向世界。据有关方面透露,8月13日七夕节当日19时,“2013·广州乞巧文化节——七夕晚会”将在天河公园举行,届时市领导也会参加,与民同乐。晚会将演出原汁原味的民俗歌舞,并有相亲节目和游戏互动,市民将会度过一个浪漫而又温馨的夜晚。
七夕节“祀神迎仙”仪式的庄严与隆重
乞巧节女孩子斗巧制作巧艺
广州市市长陈建华等领导参加乞巧文化节
感谢《淮海晚报》2013年8月8日B15版刊发了蔷薇此博!
![独特的广州七夕习俗](http://img.413yy.cn/images/30101030/30091655t0148a13664498f0ab2.jpg)
感谢博乐涛妈推荐本博上新浪草根名博首页《衣食住行》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