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感于一篇文章
今天才看到这篇文章。贴出来,请大家讨论,把自己的想法也写出来,是否自己太高看自己了。
“花甲背包客”的行走力量(图)
2012-02-01 02:19来源:北京晨报作者:夏丹丹
在第十一届中国时尚大典颁奖典礼上,64岁的张广柱和62岁的王钟津夫妇荣获年度“行走的力量”时尚大奖。这是一对花甲老人的游走传奇:卖掉房子,自助环游世界;不懂英语,足迹遍布七大洲;像其他的背包客一样,他们享受背包旅行、轻松上阵的快乐;和其他的老人不一样,他们选择走出家门、在旅途中安度晚年。
六旬老人自助环游世界
“花甲背包客”由张广柱和王钟津夫妇的故事而来,这一在舆论声中诞生的名词也渐渐成为了热衷自助游的老年人群体代称,成为了一种老年人全新生活态度的昭显,在大家对老年人生活状态的关注中被解读。
2007年春节,家住北京的张王夫妇感慨于外国游客不懂汉语竟然来中国偏远地区旅游,考虑到退休之后的两人时间上也比较宽裕,于是下决心完成年轻时没能实现的梦想,当回背包客自助环游世界。
2008年3月,张广柱和王钟津卖掉北京的房子,背上一口锅,踏上了背包旅行的路途。3年的时间,两位老人先后88天周游欧洲16国,又用3个多月的时间旅行中北美洲等国,接着又游览了俄罗斯以及南美洲、大洋洲等十多个国家。他们在博客中写道:“不要被财富绑架丢了幸福”。这种不同于寻常老人的生活理念一时间引起了大家的广泛讨论。
中老年游兴起是基础
对于“花甲背包客”的行为方式,外界发出的声音也不一,有的人不理解,有的人也表示羡慕钦佩。尤其是当它被作为典型置于公众的目光之下时,背包客里的“花甲”故事究竟是现象还是传奇成为了大家最热衷的话题。
“中老年游的发展其实是这部分老人超前的意
识推动起来的,同时也是他们不断协调旅游与家庭矛盾的变化过程。”北青旅欧美国际部经理沈毅认为,目前中国老年游的现状表现为游客的目的明确性与实际状况的复杂性的交替。一方面,大部分老人都认可了旅游这种全新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家庭支持的不确定性也制约着老年游的深度发展。
花甲背包客’不算特例至少也是稀有,中老年游兴起主要还是指跟团性质的旅游,花甲老人的自助游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养老观念,更体现了一种有勇有谋的个体精神特征。”金色福旅行社总经理胡世海告诉记者,不管花甲背包客的故事是个例还是某种现象的预演,都是以中老年游的兴起为环境基础的,它体现的是老年人生活理念的根本性转变。
花甲背包客或成趋势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退休干部罗亚非也是一个自助游爱好者,与其他人不同的是,她的旅行往往都是随性的,不会有特别周密的安排。谈到花甲背包客,罗亚非觉得,因为跟团旅游的限制较多,未来自助性质的老年游肯定会越来越受欢迎。
“交通越来越便利,很多退休老人不仅时间宽裕,而且熟悉网络等新媒体,这就使得他们可以自主完成很多出行前的准备安排。最重要的是老人们身体素质也越来越好,未来出现更多的花甲背包客并不是没有可能。”金色福旅行社一直致力于为中老年朋友提供最有价值的旅游精品大餐,胡世海觉得,“老年人自助游依然有年龄限制,65岁以上的老人还是跟团较好,而且现在旅行社很注重旅途的深度体验以及老年人社交圈的建设,跟团游也有了一定的不可替代性。”
沈毅认为,“花甲背包客”的故事短时期内不会给国内老年自助游产生很大影响,因为目前这个年龄段的老人观念还是偏传统。但从长远来看,花甲背包客大有成趋势发展之势,因为那时候中国的老年人群体来到了高知识储备和高思想道德素质阶段。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可能曾经是翻译,是外企白领,文化差异决定了他们对花甲背包行为的接受力。
新理念减压老龄社会
金色福和北青旅欧美国际部老年游深受欢迎,结合多年与游客打交道的经历,胡世海和沈毅觉得,花甲背包客行为最大的价值体现在一种老年人全新生活理念的出台,这对中国愈来愈告急的老龄化现象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举个简单的例子,一个住在三环以内的老人,如果把房子卖了,选择在郊区居住或者在旅游资源较丰富的地方租住,而卖掉的房子又被某个年轻族买下,周而复始形成良性循环,这一链条形成的关键就在于老人本身观念的转变。”胡世海认为这种间接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中国的老龄化社会建设至关重要。
“虽然新理念能对老龄社会建设起到一定作用,但也是分阶段实现的。中国目前60至70岁的老人都是以传统居家观念为主导的群体,即便旅游也受到一定的道德观念制约,更何况是让他们完全认可由旅游衍生出来的根本性的生活方式转变。”沈毅仍然觉得,提高老龄化社会建设必须以老年人群体从知识到思想整体水平的提高为大的前提。
晨报实习记者 夏丹丹
说实在的,我们一开始就是玩,不想在家里天天过一样的日子,才出门去旅游,几年走下来,自己高兴,孩子也高兴.自己在玩中不停的学习,不停的把自己的感悟写出来,大部分的想法还是玩,小部分的想法是希望中国的老年人,特别是我们这个阶段的老年人人生活的丰富多彩。
还有一个想法,就是我们在路上经常遇到问我们:你们是日本人吗?韩国人吗?没有人认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也希望更多的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中国人也这样出门去旅行。
我们这样玩,就是说一句白话:自己对得起自己。退休了,已经没有人再负责你了,只能自己选择活法了,为什么还要走老路呢。
结果,自己把自己玩大发了,玩成今天的生活了。在这样的生活中,自己每天在反省:为什么是这样,我们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
在许多人看来,我们得到了名,出名了,成名人了。可是我们自己认为,我们就是原来的自己,只是现在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对生活的认识说出来,让许多普普通通的人认可,其实大家都有这样那样的共同的或者不一样的想法,只是没有说出来让大家都认可,或者说出来了,没有人当回事罢了。
我们一开始以为应该有老年人,特别是和我们有共同经历的老年人会喜欢我们,和我们一起讨论交流,后来发现,追捧我们的是年轻人,而且是女性居多。
我们对这个现象的出现也很惊讶,自己分析,一个是老年人上网的不多,得到信息大部分是依靠报纸和电视,而年轻人多,是因为可以上网,看到我们的游记。
说到游记,其实我们从20005年就开始出门爬山,就开始在网上写游记。最早是在绿野户外,2008年开始上穷游网,把我们欧洲游记贴出来,并且参加他们的线下活动,很快在穷游网就小有名气了。
2009年我们去北美4国的时候,穷游网给我们建一个“高楼”,一直在直播过程。
2011年,我们走南半球,不仅依然上穷游网,也去新浪网。新浪网我们在08年就开博了,但是没有认真的经营,后来在网上的经验非常娴熟了,开始扩大到新浪发博和玩微博。
微博的力量太强大了,很快就有许多人知道了有一对老年夫妇走在南半球的土地上,而且是自助游,许多人在看我们的博客和游记。
特别是在我病在秘鲁期间。因为我们去马丘比丘,身体不好,不能背大包,决定把大包放在库斯科的旅馆里,当时商量的结果是带锅,可以让我喝上热水,就把电脑放在旅馆了。这样有几天是不能发博客的。再打开电脑,许多人在问:你们发生什么事情了?病了吗?为什么没有消息了?
看到这样的问候,真的非常感动,那个感觉就是网友就是我的亲人,虽然未曾谋面,虽然远在万里,但是亲情确就在手边,在指间。
而许多媒体也非常敏锐,我们走在路上的时候,就已经有媒体联系我们,因此,回到北京,没有几天就播出了我们的故事,然后就是更多的媒体接二连三的报道。还有许多网友在催我们写书。
现在,我们的新书也出来了,许多人也知道了。走在路上,或者去爬山,经常可以遇到认出我们的朋友,会问几句,也有会笑笑的,还有会聊聊出门的经验的。
这样很好,但是也会影响生活。有时候有急事,就会耽搁一下。不过,我们认为自己就是老百姓,就是大家中的一员,没有什么,还是和以前一样的生活。
今天看到这样的文章,才认真去想,原来还有这样看待我们的:花甲老人的自助游不仅颠覆了传统的养老观念,更体现了一种有勇有谋的个体精神特征。不管花甲背包客的故事是个例还是某种现象的预演,都是以中老年游的兴起为环境基础的,它体现的是老年人生活理念的根本性转变。花甲背包客行为最大的价值体现在一种老年人全新生活理念的出台,这对中国愈来愈告急的老龄化现象来说也是一个好消息。
这样看待我们的行动,自己感到很庆幸,如果中国的老年人晚年生活摆脱传统的观念,生活内容丰富多彩,积极健康,也是我们改革开放,人民生活美好的一个直接表现。那样,我们自己也是为大家做了一点好事。
还有,这篇文章又讲到:“花甲背包客”的故事短时期内不会给国内老年自助游产生很大影响,因为目前这个年龄段的老人观念还是偏传统。但从长远来看,花甲背包客大有成趋势发展之势,因为那时候中国的老年人群体来到了高知识储备和高思想道德素质阶段。他们之中的很多人可能曾经是翻译,是外企白领,文化差异决定了他们对花甲背包行为的接受力。
如果有一天成为“趋势”,有更多的高素质高学历有语言支持的人群这样走出去,然后再走回来,使中国老百姓和世界的接触、交流会更广泛,中国老百姓认识世界的渠道会更宽,更深入,而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的认识也会通过这样一个人群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
行走的力量,中国背包客行走的力量,可能就在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