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报业集团“入世”三年观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罗建华

2001年12月,我国获准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报业产生深刻影响。

内在动力的唤醒和催发,往往来自外在压力。以报业集团为代表,中国报业潜藏的生长点得以激活,趁势破土而出,一时新花绽放、绿叶满枝。从观念到机制,从办报到经营,无不在探索中创新,展现了这一新兴产业应有的风貌。

一年一个台阶。报业集团三年的发展,必将加速推进中国报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进程,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基础。

2002:扩军

2002年,中国报业发生显著变化,尤其是集团化建设出现强劲势头,“做大做强”成为应对挑战与机遇的战略性选择。

“资源重组”壮大实力

2002年6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相继下文,批复同意12家报社组建报业集团,他们是:天津日报、黑龙江日报、山西日报、甘肃日报、福建日报、安徽日报、海南日报、长江日报、成都日报、济南日报、宁波日报、青岛日报。11月,批复同意南京日报组建报业集团。至此,从1996年1月广州日报组建报业集团以来,全国报业集团已由2000年底以前的26家迅猛发展到39家,集团数量增加50%。

39家报业集团以省级党委机关报为主,以东部地区报社为主,几乎囊括全国强势报社。其中,中央级报社2家、省级报社24家、省会城市报社10家、计划单列城市报社3家,具体分布如下。

中央级报业集团(2家):经济日报、光明日报。

省级(直辖市)报业集团(24家):北京日报、黑龙江日报、吉林日报、辽宁日报、天津日报、河北日报、山西日报、甘肃日报、解放日报、文新联合、大众日报、新华日报、浙江日报、安徽日报、福建日报、四川日报、重庆日报、云南日报、河南日报、湖北日报、湖南日报、南方日报、羊城晚报、海南日报。

省会城市报业集团(10家):哈尔滨日报、长春日报、沈阳日报、济南日报、杭州日报、南京日报、成都日报、长江日报、长沙晚报、广州日报。

计划单列城市报业集团(3家):青岛日报、宁波日报、深圳特区报。

截至2002年年底,江西、广西、贵州、西藏、陕西、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等欠发达的9个省区,尚未组建报业集团。

在集团“扩军”的同时,报业资源仍在进一步重组。

9月30日,深圳商报加盟深圳特区报业集团,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更名为“深圳报业集团”,总资产达到50亿元,显示了中国报业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的趋势。新的深圳报业集团成立之后,提出五个统一——资源共享统一、财务管理统一、人事调配统一、发行统一、经营管理统一,逐步实行资源重组和机构合并,发展比较平稳。在发行经营上,两报统一政策、统一价格、统一协调指挥,发行结构得以进一步改善,自费订户达到80%,发行收入共增加4000万元。在广告经营上,合并后竞争比较规范,广告市场秩序变得更好。同时,两报广告版的含金量提高,当年头两个半月广告收入增加了20%-25%,其中《晶报》广告收入增幅相当于上年的150%。

引人注目的是,10月17日,江苏宿迁市的《宿迁日报》加入新华日报报业集团,以省、市两级报纸合作的形式,一开省内跨地区组建报业集团的先河。

在地市级报纸中,已有大庆日报、鞍山日报作为地方批准的报业集团实行集团化发展。同时,一些具有多元资本背景的专业报,如中国计算机报团、中国经营报报团、电脑报报团、财经联办系报团整合报刊资源,实际上在实行集团化运作,并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其中,电脑报报团拥有4报18刊,实力雄厚,经济效益增长显著。

8月,北京青年报成立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摆出组建北京青年报报业集团的阵势,并立即进入上市辅导期。

“优胜劣汰”渐成机制

2002年5月,为推进报业集团化建设,中央宣传部在广西南宁召开报业集团试点工作座谈会。

这次座谈会,可以看成是对1996年以来集团化建设的一次审视性检阅,意味着集团化建设试点工作步入规范化运行的轨道。会上,中宣部主管改革工作的副部长李从军发表讲话,分析了报业集团化发展中的主要问题,传达了对集团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确定了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对自身发展方向、发展思路需要进一步明确,有的对集团整体发展战略研究思考不够。2、少数集团存在忽视主业现象,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宣传水平,增强舆论覆盖面和影响力上。3、有的经营手段不活,管理水平不高,缺乏创新能力,内部整合工作亟待加强。

总体要求是:以党报为主体,以提高集约化水平和产业集中度为重点,着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调整结构、整合资源、扩张资本、开拓市场、规范管理、提高效益,运用联合、重组、兼并等形式,组建一批实力雄厚、主业突出、品牌名优、市场覆盖面广、综合能力强的大型报业集团,推进中国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工作重点是:1、科学规划,有序推进;2、加快发展,做强做大;3、调整结构,优化资源;4、多元发展,壮大主业。

从李从军讲话中,可以看到中央主管部门对集团化建设的新理念、新要求、新动作,概括起来有如下特点:

1、确立七大指标,建立综合评价体系。总量控制在一定规模,严格组建标准,分批组建。建立综合评估体系,确定了7个指标,包括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1)宣传导向;(2)舆论影响力;(3)资产总量;(4)总收入;(5)利润率;(6)品牌效应;(7)市场占有率。这使报业集团有了量化评估的具体依据,有助于其理性发展。

2、分为三类管理,实行动态优胜劣汰。根据上述指标综合评估后,对现有集团分为三级进行动态管理:对两个效益俱佳的,给予一定优惠政策鼓励;对存在某些差距的,限期改进提高;对严重不达标的,取消集团资格,实现优胜劣汰。

3、强化三个着力,注重集团内涵发展。经批准,报业集团可实行多媒体兼营、跨地区经营,采取兼并重组、合作联营等形式,着重内涵发展,并在三个方面着力:一是要使报业集团在整个报业中的实力显著增强,在报业市场中所占份额大幅增加,在舆论宣传中主导作用明显提高。二是围绕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分别形成报业集团相对集聚的区域性优势报业群体。三是在试点集团基础上着力构筑1-2个多媒体兼营、跨地区经营、整体实力雄厚、功能齐备、辐射力强、名牌优势突出、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型新闻集团。

4、调整四大结构,优化重组报业资源。按照专业分工和规模经营要求,以专业化带动集约化,以对象化提高市场化,行政管理手段和资本组合手段相结合,推动产业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地区结构调整。一是大的集团要根据国家和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集团内部组织结构,根据集团总体发展目标,明确分工,准确定位。三是在促进发展的同时,坚持治散治滥,加强宏观调控,实行综合治理,调整报刊种类,压缩社会文化生活类报刊总量,改变报业“软散小滥”的局面。

5、突出核心业务,提高舆论主导力。适应市场需求,发展多种经营,形成有效资本积累,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资本运营水平,增强自我发展能力。集团的主要任务是增强舆论的主导力,明确提出这是核心业务,要求集团负责人把主要精力用在发展主业上。明确主题,紧扣主线,突出主业,办好主报,拓展主阵地,弘扬主旋律,切实提高报业集团的舆论影响力。

6、实施两大创新,增强微观组织活力。强调关键是深化内部改革,搞好内部整合,增强微观组织活力。着眼于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着眼于提高素质和竞争力,着眼于增强效益,多出精品,多出人才,认真进行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转换,建立健全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领导体制、宣传业务与经营业务相对独立的组织结构、适应市场需求和调控有力的经营管理模式。

报业集团试点工作座谈会后,中宣部于6月成立改革发展办公室,由一名副秘书长兼任主任,统筹协调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工作。随后,改革发展办公室派员到各地调研贯彻落实《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的情况,报业集团化建设是重点之一。12月,改革发展办公室在全国开展试点集团的基本情况调查。

10月27日,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中宣部副部长李从军应中央电视台《对话》节目的邀请,对集团化建设的方针问题作了进一步阐述。石宗源提出:在积极推进集团化建设的进程中,加大市场整合的力度,加快科技进步,推动产业升级,深化新闻出版单位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针对提问中称现有集团是“政府拉郎配”、“麻袋装土豆”时,石宗源说这是“物理反应”而我们希望是“化学反应”。

专家们也对“化学反应”的内涵进行探讨。究竟怎样才算发生“化学反应”?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管理研究所所长、《中国报业》杂志执行总编辑宋建武教授,“化学反应”提出三条衡量标准:

第一,是否形成适合集团运作的经营模式?报业集团应当根据各自的特点与所处环境的实际情况,建立起适合自身的经营模式。以核心报纸为主体进行经营队伍和经营资源整合,实行集中管理的同时,建立起集团与各报编辑部之间的利益传递机制。

第二,是否建立起合理科学的报纸产品结构?目前一些报业集团所属报纸定位重叠现象比较多,这主要是因为办报人才缺乏,有的领导者并不真正懂得报纸的市场运作。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在这方面成绩较为突出,所属报纸产品定位各不相同,结构合理。

第三,是否建立起专业的经营管理平台?我国报业集团在这方面尤其不足,应当设立专业化的经营管理系统,并由专门的负责人来统筹发行、广告、财务、人力资源开发等经营管理事务,经营管理工作才能高度统一协调起来,同时为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的引进、培养乃至留用提供必要的保障。

年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新任副署长柳斌杰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针对新闻出版业体制改革如是说:第一要实现政企分开,管办分离;第二要实施“集团化战略”,第三要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和劳动人事分配制度改革,要有大突破。在未来3-5年内,中国将建立100多个新闻出版集团,并将在条件成熟后,选择一些效益好、市场化程度高的企业进行公司制改造,在2-3年内准备上市。

2003年1月15日-17日,全国新闻出版局长会议首次邀请39家报业集团负责人与会。会上,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交流了集团化建设的经验。

“规模优势”初步形成

2002年4月16日,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入选“2001年中国最受尊敬企业”20强,这是报业集团在全国企业界地位上升的一个标志。10月13日,该集团社长范以锦应邀出席深圳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并在“全球经营管理大师峰会”上介绍“媒体多品牌战略”。而稍早些时候的10月4日,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杨永德,作为中国报界代表在巴黎举行的“世界报业战略发展论坛”上作了专题演讲。

应该说,各报业集团围绕集团化发展,理论上、实践上的探索有了进一步深化,其主要特征是充分运用报业资源的规模和整合优势,寻求多元化经营与产业化发展的途径。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多品牌战略”。在提高核心竞争力,打造强势媒体方面,南方日报报业集团的“多品牌战略”取得明显时效。该集团着眼于强化传媒综合竞争力,以《南方日报》为主体,构建多品牌战略体系。《南方日报》作为省委机关报,率先改变报型为“瘦报体”,与国际时政大报接轨,当属“破冰之举”。更重要的是内容改版,确立了“高度决定影响力”的品牌理念,强调以高质量的主流新闻和深度报道铸就高品位的大报风范,在全国党委机关报中引起强烈反响,随后考察不断。集团的各家子报以“南方报业”作为核心实施品牌延伸,相继廓清了各自的品牌理念,如《南方都市报》的“办中国最好的报纸”,由此形成优势互补、个性聚合的效应。值得称道的是,《南方日报》的《南方周末》在2001年衍生子报《21世纪经济报道》之后,又由《21世纪经济报道》在2002年5月31日衍生出子报《21世纪环球报道》,在全国报业集团中第一家由“三世同堂”而“四世同堂”。当年,集团实现利润5000余万元,是集团成立前的10倍。据范以锦透露,集团品牌下一步将向会展经济、咨询服务、人才培训等经营领域延伸,其目标是在3-4年内打造广告营业额突破亿元的子报4-5家。

——新华日报报业集团的“多城市覆盖”。新华日报报业集团拥有《扬子晚报》、《服务导报》、《南京晨报》三家市民类报纸,其中《扬子晚报》日发行量在2002年9月26日突破200万份,达到201.2816万份。10月15日,中国晚报工作者协会第17届年会开幕,会长李夫提议全体代表为这一发行量鼓掌。在子报市场强势影响的策应下,该集团集中精力进一步优化主报。2002年12月1日,《新华日报》实施1995年以来的第三次改版。该集团社长周正荣的见解是“报业做大做强,单靠办子报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做大做强主报。”这一观点的依据是:“党委机关报巨大的政治影响,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品牌效应,以及人才等丰厚的办报资源,对于巩固集团在地方报业中的主体地位至关重要。在经济上做强主报,可以构成坚实的的报业发展的平台。”为此,《新华日报》将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在12个省辖市建立分社或办事处,派出60多名记者,组织100余名特约撰稿人,大力开发城市新闻资源。据悉,此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把江苏地方新闻培育成报纸的核心竞争力”。《新华日报》为此配置了较为丰富的版面。

——河南日报报业集团的“多媒体扩张”。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实行“多媒体扩张”,基于趁势而上,进一步发挥集团的“发展优势”。2002年上半年,该集团着眼消除“兵力分散、多头经营、内部抵销”的负面影响,通过整合报业资源推动优化配置,毅然将《大河报》与《城市早报》整合,成立两报管理领导小组,办报、发行、广告实行“三统一”——统一领导、统一决策、统一资源调配。整合后,当年发行量、广告营业额、利润三大指标,均超过了原两报的总和,产生良好的规模优势效应。同时,突出信息产业在报业经济中的比重,投资1000余万元创办“河南报业网”,由30余家报纸、电台、电视台加盟,培植信息产业。由此,媒体经营与信息经营相结合,推动了报纸广告收入的提升。在资本丰富、知识密集、人才集中的基础上,该集团拉长产业链条,在“物流产业经营”方面谋求发展。他们对印务中心实行企业化改造,将印刷业向上游产业和下游产业延伸,即上为造纸厂供应纸浆和辅助原材料,下为成品纸提供大型库房与运输。此外,该集团房地产开发较有声势,仅在郑州一地已完成11万平方米建筑工程,并进入外地市场承揽建筑工程。

纵观2002年,各报业集团都在向新的产业领域进军,探索多元化经营发展。广州日报报业集团4月29日与太古集团签约,共同投资40亿元建设报业文化广场。文新联合报业集团先后与“海通证券”“东方证券”签约,分别投资3元和2亿元介入证券业经营。天津日报报业集团与上海复星集团合作,融资2700万元组建新传媒发行股份公司运作成功。发行经营利用网络优势开辟物流配送已成气候,哈尔滨日报报业集团、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分别成立“冰花”、“绿岛水”饮用水公司,借助媒体的高度信誉进入饮用水市场。

“集团运作”模式创新

2002年,集团化管理模式,朝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推进。

一是领导体制上构建党委领导与法人治理结构相结合的决策模式。2002年9月28日挂牌的河北日报报业集团,实行党委领导下的管委会负责制,党委会、管委会为最高决策机构。12月16日挂牌的南京日报报业集团,改编委会领导下的总编辑负责制为党委(董事会)领导下的社长负责制,党委书记兼任社长、董事长。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在领导体制创新中突出一个“党”字,在集团党委下分设解放日报社党委、系列报刊党委、经营管理党委和机关党总支,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

二是管理体制上构建条块结合的管理模式。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实施采编、经营“条条到底”和各报、各实体“块块到位”的管理办法,既保证宏观调控又促进微观放开。在这一基础上,提出“强化集团主体地位”的要求,其内涵是1、集团决策领导主体,2、集团人事分配主体,3、集团财务监管主体,4、集团资产管理主体,5、集团投资发展主体,并相应成立了有关机构如集团资金核算中心、集团传媒投资公司等。大众报业集团也成立投资管理中心,统一集团资产的管理工作,对外开展资产营运与资本营运。

三是内部机制上构建模拟法人与内部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考核模式。济南日报报业集团实施“内部市场化改革”,对“五报一网”及印刷、发行、物业及机关共10个部门全部实行“内部模拟法人制”,其原则是“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控成本、工效挂钩”。该集团全面推行“年度财务预算化管理”,对各报编辑部实行按版面落实经费到人,机关等部门按正常开支进行预算管理,据称大幅度降低了成本。杭州日报报业集团对经营实体开展“产权制度改革”,以产权为纽带,以投资控股参股为手段,剥离部分集团资产,授权给经营实体按《公司法》经营,二者之间形成母子公司的关系,在法律上平等。

2003:转型

2003年,中国报业集团方阵没有新增一家成员,依旧保持39家的规模,与2002年猛增13家相比形成鲜明对照。仅9月28日和11月28日,由苏州市委和无锡市委批准成立的两个地方性报业集团——苏州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日报报业集团分别挂牌。

但是,集团化发展凸现的一个趋势越来越明朗,即从“量”的扩充向“质”的提升转变,标志着报业集团通过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运作,已经站在了向现代传媒集团迈进的轨道上。

“传媒集团”呼之欲出

2003年,传媒管理层高层人士对传媒集团的出现,都作了信心满怀的预期。

9月24日,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电总局局长徐光春在中日韩媒体合作研讨会上说“中国传媒业进入最好发展期”,他预言未来5年内,即到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时,中国传媒业在其产业化进程中,一定会培育形成若干个在国内、国际上都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传媒集团(据《中华新闻报》2003年9月29日报道)。

11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说,中国政府支持媒体的改革开放和自身发展,为媒体创造良好的改革条件、开放环境和优越的税收政策、产业支持,鼓励媒体做大做强。柳斌杰表示相信,几年后中国就会出现走向世界的跨国媒体集团(据新华社2003年11月2日电)。

此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署长石宗源针对入世后报业如何发展的问题,提出要大力推进报业集团化建设,主要着力点一是“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新型的市场竞争主体”;二是“提高骨干集团多种媒体的经营能力,调整产品结构,实现对出版资源的有效开发。”这里,“集中度”和“多媒体”是两个打眼的关键词。

高层人士的频频出镜,在某种意义上实际是“政策交底”。

传媒专家有着同样的见解。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喻国明在《中国媒介产业的现实发展与未来趋势》中预测,未来5—10年大众传播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将可能发生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超大规模的媒介集团的问世以及它所带来的传播领域市场份额的重新‘洗牌’”,一个是“传播领域‘游戏规则’的建立健全以及相应的制度创新”。

喻国明手头的科研项目是“跨媒体复合影响力”的调查,颇具前沿性。他认为:无论是从世界的角度还是从中国的角度,媒体之间类别壁垒的打破,从而实现不同媒体之间的联合是世界性趋势。当这种局面形成之后,除了要考虑单个媒体的影响力以及市场运作之外,还要考虑到跨媒体复合影响力的经营与运作。

上述管理层与专家的共识表明,组建传媒集团,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构建多元立体产业体系,体现了发展模式上的创新,必将是集团化建设在新一层次的飞跃。

两张报纸“三大突破”

7月7日,“文新”、“新华”、“浙江”三大报业集团创办的《东方早报》在上海横空出世,发行面向长江三角洲。而且,这家报纸的背后还有远在珠江三角洲的“南方”报业集团的影子,其主帅即成功运作《21世纪经济报道》的主编沈颢,他带来的有团队,也会有编辑思想、办报模式及运行机制。

11月11日,“光明”与“南方”两大报业集团酝酿已久的《新京报》在首都破壳而出,再度激化“五马争雄”(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京华时报、北京娱乐信报)的北京报业市场竞争,同时它也牵动了国际传媒界的眼光。

《新京报》于10月16日获国家批准,仅一个星期之后,一向敏锐关注中国改革进程的《南方周末》,以第一时间(10月23日)在第一版“方舟评论”专栏发表《建设全国统一的媒体市场》一文,由衷表示欢欣鼓舞。文章说:“不仅因为我们是南方集团的成员,更因为它是中国传媒产业化的新起点,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市场广阔的发展前景。”文章誓言:“开弓没有回头箭,中国传媒走市场化的道路大势所趋。”

《新京报》在发刊词中更是充满信心的说:“新京报一声嘹亮的啼哭,划破千年古都的沉静。历史开始了。”“新京报是全国第一家得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具有合法地位和受法律保护的媒体集团跨地区经营管理的报纸。作为一个试点,新京报是中国新闻出版和文化体制改革取得的重要成果,是光明报人的新选择、南方报人的新起点、中国的报人的新理想。新京报一小步,中国报业一大步。”

两报问世确属标志性事件,带来了报业发展模式的三大突破:

一是突破地区分割的限制。过去,“大众”、“辽宁”报业集团离开省城在其他城市办有都市类报纸,“新华”报业集团也先后引入宿迁日报、昆山日报加盟,但都未走出省域。

二是突破级别壁垒的限制。如果说,《东方早报》是同级报业集团之间合作的产物,那么《新京报》则是地方与中央级报业集团之间联姻的成果,报业市场走向统一。

三是突破了合作形式的限制。这不是跨地区单项合作,而是跨地区全面办报经营,由一般的品牌输出、发行合作、广告联动,发展到以采编为核心、以资本为纽带的全方位运作。

业界人士对此举的意义给予积极的估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陈力丹撰文认为:“《东方早报》的模式找到了一条既可以不触动现有条块利益,又能实现跨地区经营的路子。这就是各省级报业集团之间进行利益协调,保障各自都有利益可得。这种跨地区报纸,在各省级报业集团之间将再次引发资本链、资源链和人才链的整合,使报业经营进一步市场化。”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光明日报报业集团和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合作创刊的《新京报》,是作为报业集团跨地区进行采编合作的一次试点,至于是否是报纸跨地域进行采编合作政策放宽的标志,还要看这个试点运行得是否成功。成功的标准,要让市场做最后的评判。”

与此同时,省域内的跨地区办报方兴未艾。8月1日,“河北”报业集团开办《燕赵都市报·冀东版》,主要面向唐山、秦皇岛发行,在原有内容基础上增加两市的新闻信息和生活资讯,该集团形象地把它称为一杠两饼的“哑铃”战略。湖北日报报业集团通过报刊整顿,将宜昌市的《三峡晚报》吸收到本阵容。苏州、无锡两家地方报业集团,也利用报刊整顿的良机,兼并了《张家港日报》、《常熟日报》、《太仓日报》、《吴江日报》、《江阴日报》、《宜兴日报》等,一举扩大了“地盘”。

拥有海外资源的“广州”报业集团,却把专版办到海外。6月30日,经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批准,《广州日报》与《星岛日报》签约,合作开设《星岛日报·广州日报澳洲专版》向旅居澳大利亚的20万华人华侨报道广东及广州消息。

“将来中国更大的报纸,是通过跨地域产生的。”泛华东方传媒顾问有限公司总裁赵小兵这样看待跨地区办报的作用,他分析说,有的报纸“可能在一个城市它不是第一、是第二、第三,但如果它做到十个城市,十个第二加起来,可能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大的势力。”

纵观2003年跨地区办报的风来浪起,可以发现它与以往行政干预不同,更多的展现了一种市场行为,显示报业市场日渐发育成熟。在这样的气候下,产生大型现代传媒集团将指日可待,报业集团发展的路径已出现历史性转折。

仿佛是与这种历史性转折相呼应,正在走集团化发展之路的北京青年报,公开表示“不想再做第40家报业集团,因为中国现在已经有39家报业集团。”

在10月22日—24日举行的“2003年报业经营国际峰会”上,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张延平公开放言:“我们想做传媒集团。”

这一战略选择在于,北青报人对报业竞争有超前的认识,他们判断“新一轮的竞争将是跨媒体的竞争,将促使中国传媒的媒体形态向现代传媒形态进一步转变。”

早在2001年,北京青年报就组建成立“北京传媒股份公司”,股份占90%,处于绝对控股地位。2002年,又在机制和人员上作了新的调整,员工增加到100多人,且把人事关系全部划转。报社经营性资产经过清理之后,逐步进行实质性剥离,广告处、激光照排室已并入“北青传媒”。目前“北青传媒”拥有三个控股子公司:1、小红帽报刊发行责任有限公司,2、现代商业物流有限公司,3、网际传播技术有限公司。

为打造传媒集团,北京青年报制定了“三跨”战略:一是跨媒体找准机会介入电视领域,二是跨地区在境内外寻求品牌、资本合作,三是跨行业涉足文化、体育、教育领域。在操作思路上,主要依托《北京青年报》的资源优势从“两线”展开,一线是横向形成系列报刊群,在市场上打造“北青传媒”系列品牌,扩大市场占有面;一线是纵向整合报业产业链,上游经营印刷领域的新闻纸、油墨、PS版等业务,下游经营发行领域以“小红帽”为平台的报刊投递和物流配送业务。

围绕集团化战略展开,北京青年报还在“内”、“外”两个方面下功夫,即“内创机制”、“外争上市”,一方面实行内部市场化的经营管理,理顺各单元经济利益关系,降低交易成本;一方面创造条件争取直接上市,把资本运作为传媒集团发展提供资金推动力。

张延平在《媒介》杂志上的访谈中宣称,这是想“出一点奇兵”。上市不仅是为了获得资金,更重要的是扩大影响。他说:如果《北京青年报》成为“平面媒体上市第一股”的话,那么股民对股票的关注,会进而影响到对报纸的关注,这个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会使《北京青年报》突破北京媒体的区域性影响。

着眼未来,勇于创新,北青报人与南方报人有着同样的气魄和眼光。他们从不喜欢跟进,只崇尚跳跃,跳到人家的前头去“从头做起”。张延平十分自信地说:北京青年报成为传媒集团,将意味着中国报业集团发展有一个新的形象或者有一个新的发展。

制度创新“化学反应”

身居特区,实行“强强联合”的深圳报业集团,也在新的平台上谋求新的强势。一年多来,该集团运行有序,势头上扬,业界对其“拉郎配”的疑虑渐已释然。

合并伊始,集团以既“统出合力”又“分出活力”为运作取向,通过资源重组和机制创新,克服同质竞争中争相加版、营销降价、内耗严重、成本增加的弊端,带来可观经济效益。据该集团社长吴松营介绍,两报“统出合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社会影响好,以前常发生的同质报纸相互排斥、相互攻击的事情没有了;2、成本下降,发行收入因此增加了4600多万元,人力资源也合二为一,节省了人工成本;3、广告版面含金量增加,集团广告总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20%;4、不用再进行无收益的扩版,集团印刷成本1至8月份减少了4000余万元。合并一年,仅成本就降低了一亿余元。

集团在“统出合力”的同时也强调“分出活力”,以《深圳特区报》为龙头,既保证集团责权利统一的规范运作,又保证各子系统、各法人单位的相对独立,形成良性竞争和奋发向上的局面。由此,集团媒体格局得到进一步调整,市场定位更加趋向合理,《深圳商报》重点向“商”转变,《晶报》与《深圳晚报》逐步“错位”,力求形成各媒体的互补效应。经营也充分利用规模优势,整合发行、广告、印务、物业等资源,并统筹调度集团资金,团队出击,整合营销,经济效益得以较大幅度提升。

2月4日大年初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到深圳报业集团视察,在发表长篇谈话时,对其改革和发展给予了充分的肯定。他认为,深圳报业集团通过集团化改革,遏制了恶性竞争,提高了效益,使净资产大幅增长。这些都是改革的成果。实践证明,报业集团这种改革方式是可行的,是有效的。

李长春归纳了深圳报业集团集团化改革的一些成功做法:

第一,坚持以主报为龙头,实行集团化。以有影响、有实力的党报为龙头,整合其他系列报刊组成集团,对新闻媒体的改革意义很大。有些地方的集团化改革之所以难以深入,原因是只简单在上面多加了一层,多出了一个帽子。多加一层的结果,抑制了微观主体的积极性,同时也容易形成新的行政性公司。而主报为龙头,就不是另外加一层,有利于集团内部起“化学反应”,有利于进行资源整合。

第二,坚持五个统一,在资源整合上狠下功夫。“五个统一”包括:一是建立统一的信息资源库,对信息进行整合,各系列报刊从一个资源库调资料,资源共享;二是财务管理统一,一个账号,一个法人,由集团派财务总监到下属各报,待遇由集团给;三是发行统一,避免恶性竞争,相互削价;四是人事统一,统一调配;五是统一经营管理,包括印刷设备的使用、物业管理等。

第三,把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和增强可读性紧密地统一起来。增强可读性本身,是坚持正确导向的延伸,也是坚持正确导向的重要方面。如果报纸没人读,当然也就起不到党报的作用。

李长春所言“化学反应”,近年来成为对集团化改革的强烈期待。有关方面负责人都多次强调,组建集团不能简单搞“翻牌公司”,不能满足于“物理反应”。

为进一步推进集团化改革,力求产生“化学反应”,国家将报业集团纳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范围。6月27—28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李长春在会上讲话时强调:对文化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要有新突破;要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传统文化发展观中解放出来,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此前,5月30日至6月4日,李长春在吉林省考察时重申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三个一切”(一切妨碍文化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文化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改变,一切影响文化发展的体制弊端都坚决革除),表示了加大改革力度的决心。在这一背景下,“大众”、“新华”、“河南”、“深圳”四家报业集团进入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单位,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为此考虑出台配套政策,对参加试点的四家报业集团给予政策扶持,主要在两个方面:1、允许他们在所属行政区划内整合各级党报,2、允许他们以“企业法人”登记并尝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各家集团一直在探索制度创新。

“浙江”报业集团似乎走在了前面。它已正式注册成立了“浙江日报报业集团有限公司”,作为国有独资公司负责集团的资产管理、产业经营、资本运作,公司内部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这是该集团在体制、机制改革上的重要突破,旨在党委领导下,实现新闻宣传业务与产业经营业务相对独立、分线运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大众”报业集团多年尝试集团体制变革。该集团社长徐熙玉最近提出“组织再造”的观点(见2003年12月8日《中国新闻出版报》《“复合体”与“两分开”》一文),他认为,报业集团是党委工作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三位一体的“复合体”,必须以“宣传业务、经营业务两分开”为突破口,改变报业集团单体报刊简单叠加的组织模式,来一次组织再造,从“物理变化”到“化学变化”,把“联合舰队”变成捕捞、加工、运输、服务等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大型“远洋捕捞船队”。

多元经营扩大边际

2003年,报业集团战略展开的另一个举动是“跨媒体”、“跨行业”出击,不断扩大多元经营的产业边际。从影视制作到游戏网络,从房地产到苗木培植,从矿石进出口到木材、新闻纸交易,依托主业不断延伸新的经济增长点。

“解放”报业集团春上创办“解放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经营方向是“影视制作为主,文艺演出、文艺礼品为辅”。公司成立后,已与上影公司等影视单位合作,投拍两部电视连续剧。11月10日,上海市委又宣布决定,将上海三联书店划归“解放”报业集团管理,该集团由此填补了出版社空白,有利于充分发挥两大品牌和两类资源的效用。这两大举措,使该集团涉足报纸、期刊、书籍、电影、电视五种媒体,初步形成跨媒体格局。

7月1日,新浪乐谷公司宣布与“湖南”、“长沙”两家报业集团合作,在长沙开通新服务器,为湖南及华中地区的游戏玩家提供网络服务。这家公司是国际“游戏大王”任天堂(全球在线人数最多)在我国的营运商,此举意味着我国媒体集团首次介入网络游戏产业。

“湖南”报业集团不仅与“天堂”联手,还积极问津地产,在长沙市望城县黄金乡兴建“湖南报业文化城”。这一项目规划总建设面积达7.6万平方米,计划设立三大中心——容纳集团各报、网采编系统的现代化采编中心,全省规模最大的书刊、商务印刷一体的印务中心,代理、采购、仓储、发运、结算“一条龙”的物流中心。

“长春”报业集团跨行业战略具有国际色彩,旗下国际进出口公司是我国报业唯一一家拥有进出口权的企业,已先后与日本联合经销矿石业务、与俄罗斯进行木材和新闻纸交易。这家集团的触角一直向境外、国外延伸,由台湾影业婚纱集团参股的影楼产业,在长春号称第二大影业基地;在长春净月潭购地4000多万平方米,合作伙伴是来自英国、加拿大的公司,专营苗木培植特色农业;而创办的吉林现代传媒学院及希望高中、希望小学,又有日本的资金注入。此外,新组建的国际会展公司,力求把会展业向国外辐射。该集团总裁王坤颇为自豪地在一次研讨会上宣称:“我们的经验是集团化发展,跨行业经营。”

更多的报业集团依托自身资源,在印刷业务开发上着力。6月30日,“四川”报业集团在成都锦江工业开发园动工兴建新印务中心,此项工程共征地96亩,一期工程建筑面积达3万平方米,预计2004年上半年竣工投产。这一印务中心,将成为我国西部地区规模最大的现代化报业印刷基地。该集团实力雄厚,创利靠前,2002年以纳税4117万元在全省排名第六,由此获得四川省“纳税大户”称号。

在南国,“羊城”报业集团也投入巨资,建成亚洲一流全数码彩色印刷基地,每小时可印120万全彩对开张。这家集团还独家举办汽车展,6天卖出门票60万张,销售汽车1500余辆,扩大了集团在商界的影响,同时获得了颇丰的经济回报。

在报业资本运营方面,“文新”报业集团对外投资4—5亿元,成立了“上海文新投资公司”,取得较成熟的经验。还有消息说,“浙江”报业集团出资7900万元,认购中信银行5000万股股份,成为中信银行的第12大股东。“解放”报业集团于2003年4月组建了“上海解放传媒投资有限公司”,一出手便以每股0.73元的价格通过竞拍,一举获得ST金帝2000万社会法人股,比率占到12.52%,成为第三大股东。

多元经营边际不断向周边延伸,导致进入的竞争领域更广,培育的经济增长点更多,一方面降低单一经营的风险,一方面又改变单一盈利模式,可使媒体整合营销效益达到最大化,无形和有形资产进一步增值。

报纸发行“连锁经营”

各家报业集团为扩大市场占有率,纷纷进行发行机制的创新和发行资源的重组,这是由于我国加入WTO后,书刊分销市场逐步对成员国放开。

“黑龙江”报业集团与哈尔滨月亮连锁公司、哈尔滨市总工会职工消费合作总社,联合开办了“月亮发行连锁店”,于1月16日签约并挂牌。这一连锁店建立后,该集团18个发行站链接了200余家商业连锁店、便民店,发行网点由原来的160家上升到500家,组建了“高密度覆盖、无盲点辐射”的发行销售平台。

“天津”报业集团从7月1日开始在发行中引入超市机制,与“津工超市”全面合作,将旗下的《天津日报》、《每日新报》、《天津青年报》、《采风报》、《球迷》、《假日一百天》全部进入市区106家超市,摆上货架供顾客自选,在全国报界率先实行了报纸超市售卖。

“解放”报业集团对发行中心实行改制,成立“解放传媒营销发展有限公司”,引入社会资金,形成多元投资主体。这个公司已与“上海正广和网上购物有限公司”连锁,又成立了“解放——85818物流配送有限公司”。

“重庆”报业集团采取与重庆新华书店集团、重庆市邮局联合的方式,共同投资5000万元成立“重庆报刊亭有限责任公司”,新建1500个报刊亭(点),主要分布在城区人口流量密集的地段,实行统一经营、统一进货、统一配送、统一规章、统一标识,构建连锁经营的新型模式。

“安徽”报业集团投资7000万元,在全省城乡建设统一管理、连锁经营的“徽风报刊亭”。一期工程计划在17个市建设3000个报亭,二期工程扩展到各县及重要集镇。报刊亭主要以零售集团所属系列报刊等为主,兼营其他便民服务业务,采用现代连锁经营模式,实行“三集中”、“六统一”的管理办法,即所有权集中、经营权集中、财务结算集中;统一设计建设、统一采购配送、统一制度管理、统一标识品牌、统一价格政策、统一服务规范。

上述集团以发行为“先行”,未雨绸缪抢占地盘,反映了对拓展市场的清醒。因为5月1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与原外经贸部颁布的《外商投资图书、报纸、期刊分销企业管理办法》正式生效,分销市场正式对外开放,随后就有7家外资申请进入我国——他们是德国的贝塔斯曼和图书中心、英国的朗文培生集团和剑桥大学的出版社、美国的麦格劳希尔、日本的白洋舍、新加坡泛太平洋有限公司。

发行是生命线。报纸获取“注意力资源”的唯一渠道是发行,发行质量越高,影响力越大,“二次售卖”才有本钱。

2004:改制

2004年11月28日,贵州日报报业集团宣布挂牌成立,在中央主管部门停批报业集团一年多之后,成为第40家报业集团。同时,佛山、牡丹江成立了地方性传媒集团或报业集团。鉴于国家不再批办行政性广电集团的背景,我国报业集团的阵容,到此可能已基本成形。

这一年,是“入世”后的第三年,报纸的分销市场全面对外开放。报业集团建设的着力点向内延深化,体制改革全面提速,多方探求和实践“改制”,努力“重塑市场主体”,以最大限度释放新闻生产力。

试点集团“剥离改制”


2004年,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3月和10月,中央主管部门两次召开试点工作会议,总结和指导文化体制改革,其间出台一系列文件予以政策导向。
4家报业集团——“大众”、“新华”、“河南”、“深圳”作为试点单位,改制方案均在上半年顺利获中宣部和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
在新闻出版业,改革的中心是“转企改制”,可归纳为两个层次、两种类型。
两个层次即“事转企”和“独转股”。
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柳斌杰在一次会议说:“第一是指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新闻出版的事业体制迈向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一部分经营性的事业单位要转制为企业;第二是已经转制为企业体制的新闻出版单位,由单一的国有企业转变为股份制多元企业体制,就是由单一的国有制转变为股份制。”(注①)
两个类别即“整体改制”和“剥离改制”。
8月20日,在大连举行的全国省会城市报纸第二次协作会上,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王国庆解释说:目前4家试点报业集团都属于“剥离改制”,而北京青年报特别是中国证券报、中国保险报、重庆电脑报等属于“整体改制”。
根据中央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精神,改制的目标是“重塑市场主体”,目的是“释放文化生产力”。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谈到报业体制时认为:“过去报社、报业集团能不能称市场主体?还是不能够。过去都是事业单位性质,企业化管理,一方面享受事业单位的优惠政策,同时以企业方式经营,没有授权国有资产经营;没有资产出资权就没有办法参与市场竞争。重塑市场主体是我们现在报业发展的需要。”(注②)
10月2日,李长春在视察辽宁出版集团讲话时指出:“发展文化产业最大的障碍就是体制弊端,再具体说就是事业单位性质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最大体制弊端。这种事业体制没有办法市场化运作,只能靠国家;需要的人进不来,不用的人出不去,大锅饭、铁饭碗;没办法融资,不是经济法人,不是企业法人,无论是直接融资还是间接融资都实现不了。”(注③)
专家和业界对“重塑市场主体”作出积极反应,视此为建国以来报业体制最深刻的一次变革。他们希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新型报纸出版企业,拥有报纸从出版权到经营权的完整权益和完整的法人财产权,促进市场主体将由报纸的主管部门转变为报纸自身。
“解放”报业集团在探索中的感悟颇具代表性。他们认识到:“中国报业集团运作方式具有二元结构特色,是事业单位又实行企业化运作,这种运作方式对解决‘吃皇粮’问题有积极意义,但不适应市场经济的新形势。问题的症结是缺乏独立的市场运作主体,难以与那些已经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市场主体展开竞争,往往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中陷入被动。”为此,该集团在内部提出13个试点项目,旨在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培育“面向市场、投资多元、产权明晰、法人治理的独立市场运作主体”。

“集团公司”相继问世


在原有38家报业集团中,组建时仅有“哈尔滨”报业集团采用“变通”方式,在工商管理机关注册成立“集团有限公司”,唯一拥有“企业法人”地位。2003年12月,“南京”报业集团获批之际,得文化体制改革风气之先,一并成立了“集团有限公司”。
2004年,在试点报业集团探索转制之路的同时,非试点报业集团也积极试验,采取多种形式实施“剥离转制”。
8月13日,沈阳日报报业集团的“集团有限公司”剪彩问世。该公司定性为“沈阳日报报业集团投资组建的国有独资有限公司,企业法人。”章程中明确界定:集团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公司以其全部资产,对公司的债务承担责任。该公司注册资本为2亿元人民币,由集团投入的净资产组成。
由于集团公司的成立,“集团”与“公司”产生新的分工:集团原体制不变,直接负责沈阳日报、沈阳晚报两家主报的编辑出版工作,对其他报刊实行监管;公司则拥有国有资产经营权,获得集团剥离的11个控股企业,其中包括沈阳今报、都市青年报、晚晴报、青年科学杂志、北方热线传媒及5家经营性公司,承担这些企业的经营业务。
集团公司在工商管理机关注册,扩大了经营范围,既囊括相关产业,又向非相关产业延伸,扩大了产业发展的空间。具体经营范围多达14项:1、资产管理、资本运营、投融资业务;2、报刊出版经营;3、印刷物资和设备经销;4、技术咨询、信息服务、中介服务;5、技术培训、人才培训与交流;6、国内贸易;7、房屋租赁;8、出版、印刷设备租赁;9、广告代理、设计、制作和发布;10、报刊图书印刷;11、报刊图书批发零售;12、网站经营、网络服务和电子商务;13、物业管理服务;14、政府允许或沈阳日报报业集团委托的其他业务。
据悉,“浙江”、“深圳”、“南方”、“大众”、“河南”、“新华”、“杭州”等报业集团已成立或酝酿成立“集团有限公司”,借此促进体制和机制创新。“浙江”报业集团早于2002年11月获批成立“集团有限公司”,尝到了甜头,积累了经验,为进一步“转制”建立了平台。
“南方”报业集团已上报整体改制方案,集团名称也拟改为“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公司”,为“跨媒体”经营创造条件。
“解放”报业集团在两个层面展开:在集团层面,主要是探索形成集团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地位;在二级法人层面,主要是将经营性资产转制为企业,成立多元投资的有限公司。集团旗下的《新闻晚报》已进入改制轨道,上海两家企业参股,形成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股份制企业共为股东的多元股本结构。

“产权变革”寻求突破

与“解放”报业集团一样,在目前还不具备整体“事”转“企”的情况下,许多报业集团着重在剥离部分媒体经营业务和经营部门上做文章,通过股份制改造,促其“独”转“股”,在变革产权制度上寻求突破。
《浙江日报》、《南京日报》这些报业集团主报,尽管在性质上属省、市委机关报,也剥离经营性资产对外合作,吸收社会资本或企业参股。
“浙报”报业集团成立“浙江日报新闻发展有限公司”,将该报资产与经营权交于公司,由公司管理和经营《浙江日报》。该集团的《新民生报》也与“养生堂”有限公司合资。
“南京”报业集团跨省与湖南岳阳林纸集团携手,成立“南京日报传媒发展有限公司”,引入价值6000万元的新闻纸,支撑《南京日报》扩版,由传统党报创新为“新型现代都市党报”,同“新华”集团的《扬子晚报》等拼抢自费零售市场。
武汉“长江”报业集团远交上海激动集团,注册资本3000万元,成立湖北省第一个合资传媒公司——武汉晨报传媒有限公司。武汉晨报借此发力扩版,以“海量新闻、厚报读者”冲击市场。
“杭州”报业集团围绕“从城市媒体向区域性媒体转变”的发展战略,强化区域性报业合作,推出《都市快报》、《今日商报》吸纳社会资本,组建公司运作,以扩大在周边城市圈的影响。

“宁波”报业集团以《东南商报》为试点改制,集团用无形资产入股,引入“雅戈尔”集团4500万元投资。公司重新聘用所有人员,机构、职级、身份与老体制“三脱钩”。
在广告、发行、印务、经营方面,剥离的力度更大一些,基本路径也是“引资改制”,从中获得双重效应。
“杭州”报业集团的广告中心率先改造为集团控股的“风行传媒有限公司”,团队持股,授权经营,在全面代理集团广告经营业务之外,还为外地媒体代理广告,经营户外广告,并进军会展等多种经营领域。发行中心的配送业务也剥离组建“每日送”公司,开展物流配送及商品连锁经营。这样,原有事业单位下属的经营管理部门,转换身份成为自主经营的企业。
“解放”报业集团组建“解放传媒营销发展有限公司”,以此完成发行中心的转制,推动“发行”向“营销”转变,同时理顺了与邮局、代理商及内部媒体的关系。这个公司引入社会资本,促使“股权社会化、经营自主化”。
“新华”集报业团成立“江苏九九递送公司”,抢占分销市场的渠道优势,主营国内外报刊批零业务,兼营家政服务、经济信息咨询、日用百货销售、公路运输及车、船、机票代售等业务。

“长江”报业集团另出新招,将发行公司的运输车队拿出来,与湖北省有影响的“捷龙”客运集团的资源进行整合,组建“快运公司”,发挥两大品牌优势,在保证“送早报、送好报”的同时,借道进入了物流运输市场。运作三个月就赢利。
改制更为普遍的是印务,因为它最具企业特征,且有对外承印一块,还可由报纸印刷扩展到书刊和包装纸等印刷,加大业务的“外向型”程度。
“浙江”报业集团提出“新项目一律采用新机制”的原则,其印务中心与民营企业——浙江“广厦”集团合作,联合建设占地140亩、总资产达4个亿的新印务基地。集团只以现有设备折价入股,引得“广厦”注入巨额现金。双方已成立专门工作小组,协调处置资产重组及员工身份转换工作。据称,“浙江报业”集团看好印务利润的高回报,还以绝对控股地位,建立宁波印务公司、筹建金华印务公司。“解放”报业集团依托上海“爱芬信托”,募集5000万元期限两年的资金,全部用于建立“解放传媒印刷有限公司”。

“跨地办报”借势推进

报业的主业是报纸。
诸多集团以办报为根本,一方面大力提升现有报纸的影响力,一方面择机新办报纸去分割市场,由此两线扩大市场覆盖面和占有率。
2004年,在密不透风的报业市场,从南到北,新报纸仍然不断冒出。
中国报业集团“入世”三年观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
“广州”报业集团创办《篮球先锋报》,争取年轻的分众目标读者。
“羊城”报业集团创办《澳洲新快报》,打入澳大利亚华文报纸市场。

“重庆”报业报业集团创办《时代信报》,系时政财经类新闻周报。
“河南”报业集团创办《河洛早报》,立足洛阳进入豫西城市群及周边县镇。
“天津”报业集团改《天津青年报》为《城市快报》,进一步牵制《今晚报》。
“长春”报业集团创办《巷报》,成为全国第一张社区报。

“深圳”、“湖北”、“河南”、“天津”等报业集团,还采取兼并方式,吸纳了《宝安日报》、《三峡晚报》、《河南商报》、《北方经济时报》等报纸,尝试省内跨区域经营,占领较有潜力的地级市报纸市场。
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管理研究所所长宋建武教授评价说:相对中心城市报业市场开发过热,地级市报业市场的开发只达1/3,广告、发行的增量都有较大空间。他在列举正反事例后打了一个比方:在中心城市开发是“啃骨头”,在地级城市开发是“吃肥肉”,有1000万元的投资,就可打垮一家地市报,门槛低而收效快。
在改制的催动下,“跨地区办报”又有新的进展。
最有影响的是“广州”报业集团、北京青年报与上海文广传媒集团南北联手,打造《第一财经日报》;其次是“解放”、“成都”两大报业集团东西合作,创办《每日经济新闻》。年底,“北京”报业集团又邀请北京青年报加盟,再度与上海“文广”报业集团共同出资,抓住“奥运热”的契机,联办《竞报》。这份报纸实行差异化竞争,以体育新闻、社会新闻、健康生活为主,走“图片报”的路子,颇见新意。
此外,“重庆”报业集团与陕西日报合作,在西安办《当代女报》;“深圳”报业集团拟在沈阳创办《时代商报》,正待主管部门首肯。有消息说,考虑到“跨地区办报”属地管理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关方面表示暂停审批,已获批的继续试点。
新办报纸大多实行股份制,且不少有业外资本介入,如《澳洲新快报》的投资方为“侨鑫”集团;“河南”集报业团筹划中的民主法制类报纸《今日安报》,出资方是河南“龙宇”集团和北京“文华”集团。

“八大领域”拓展产业

伴随跨地区办报,跨媒体、跨行业经营也进一步“越界”而行,2004年主要集中在下列八大领域:
一是创办杂志。“南方”报业集团创办《南方人物周刊》和《南方青春参考》,“深圳” 报业集团创办《本色生活》,“浙江” 报业集团创办《浙商》,“成都”报业集团创办《天府成都》,“北京”报业集团创办《大学生双周刊》,华商报也创办《大众文摘》和《钱经》,纷纷涌入期刊市场“掘金”。
二是创办手机版。“重庆”报业集团的《重庆晨报》、《重庆晚报》与重庆“联通”联办手机上网(WAP)版,“河南”报业集团的《大河报》与“中国移动”合作推出14个专栏的“手机版”,适应新型读者群的阅读习惯,提高报纸的传阅率。
三是创办出版社。“深圳”报业集团积极申办出版社得以初步认可,已形成组织框架,利用媒体资源延伸产业链。
四是进军影视业。“文新”、“解放” 报业集团均选择合作方拍摄电影、电视,其中“文新”报业获得作家王安忆小说《长恨歌》的改编权,拍摄同名电影、电视片。“杭州”报业集团参股“杭州数字电视产业园”,成为第二大股东。
五是开拓传媒网络技术业务。“天津”报业集团下属的“每日新”传媒公司,与瑞典两家公司及北京、上海两家公司合作,共同出资创建我国规模最大的报业发行管理软件公司,已开发出第一代产品的中文系统,初步打入国内外市场。
六是涉足文体领域。“文新”报业集团与北京“保利”集团联合,投资组建“上海东方艺术管理有限公司”,经营文艺演出。“河南”集团与该省体育部门合作,成立女子乒乓球俱乐部,开拓相关产业。
七是投资科研院所。“浙江”报业集团投资2000万元收购杭州化工研究所的股份,改造为有限公司拓展科技产品的经营。年底,该集团又瞄准浙江大学的大立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300万元成为第二大股东。
八是兴建度假酒店体系。“海南”报业集团利用独特资源,在琼海市订购800亩土地,寻找伙伴联合开发,拟建“中华传媒俱乐部”。“湖南报业”集团打造新型产业经营载体,其“湖南报业文化城”选点立项获批,以涉外酒店为中心发展旅游、度假、会展等业务。“北京”报业集团紧邻长安街建起五星级商务酒店——“北京新闻大厦”,即将开业。
此外,一些报业集团还投资银行、证券业,如“解放”报业集团参股浦东发展银行,回报率在20%以上。房地产、医药、保险、石油等成长性良好的行业,也有报业集团开始尝试。但业界人士总结过去的教训,提出在非相关产业方面“不要走得太远”。
这些相关产业的拓展,依托报业资源,在转制大潮中得以激活,呈现出新的面貌,从一开始就注重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反过来又推动了报业集团转制的进一步深化。

“北青传媒”上市辐射

时近年底,改革的一台“重头戏”出台。12月22日,北青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在香港上市,以高出招股价19.8%的佳绩,为跌宕三年的“上市之旅”划上圆满句号。
“北青传媒”首日成交金额达5.9亿元,散户超额认购422倍、机构超额认购16倍,成为2004年下半年香港H散户超额认购最高的新股。投资者中,欧洲占了14%,美洲占了5%,所产生的有形和无形影响力将反作用于北京青年报。
北京青年报并非报业集团,但着眼上市后一直按集团化方式运作,奋斗目标是做大做强为“跨地区、跨媒体、跨行业的综合性传媒集团”。2004年,它已将《法制晚报》、《北京科技报》收入麾下,改造后推出双双立足。它参股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改制成功,触角又向电视、网站等伸出,据说在金融界也多方试探。
“北青传媒”号称“内地首家在海外上市的国有传媒股”,其作为和走向,对报业改制与发展将施以重大影响并非言过其实。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同志曾说:文化体制改革走股份制改革的路子,最好就走上市的路子。上市是分散的股东,用这种分散股民的方式,能够保证国家绝对控股,对导向更有保证。他据此表示:现在要选几个转制阶段有实力的单位酝酿上市,通过上市迅速做大做强,然后由它去控制其它文化单位,直接进行股份制改造,进行市场化运作。(注④)
“北青传媒”问鼎香港一举成功,激荡报业,启示来者。
据《中华新闻报》2004年12月22日当日报道,“广州”、“南方”、“文新”等报业集团均表示上市意向,并希望在深圳证交所“借壳”出海。
事实上,“深圳”报业集团在境内上市已初步拿到“通行证”。该报业集团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毅然提出主体主业整体上市的方案,基本与国家有关主管部门达成共识。至年底,资产清理、评估工作业已完成,上市的具体设计也广泛征求证券界专家意见,并聘请了财务顾问和法律顾问专司指点。最近有信息透露,该报业集团放弃“借壳”上市的思路,决定直接上市,公开发行股票,谋求成为中国资产最大、实力最强、赢利最高的报业集团。
“深圳”报业集团的掌印人吴松营社长,对上市的意义作了如此阐述:一是最主要的不是为了融资,而是使报业集团的经营行为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借助市场的约束力,自上而下进行强制性规范,才能达到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二是建立一个与国际接轨的、完整的、准确的评价体系,通过市值确立无形资产、品牌经营、盈利能力的价值,体现集团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注⑤)
此外,“河南”报业集团在筹建“河南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同时,已将发行、印刷、物贸、酒店、房地产等经营性资产剥离出来,放大《大河报》的声誉和影响,组建“大河传媒股份公司”,准备“借壳”或直接上市。
回望2004年报业改革,波澜壮阔,百舸争流,表现出前所未有的活力。这是“入世”之后,中国报业集团对报业市场全球化的积极应对,昭示了中国报业跨越式发展时代的到来。

注①:朱学东、高江川《转制:主体之美》,《传媒》2004年第8期
注②:《中国报业》2005年1期“小资料”
注③: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管理研究所编《传媒经济参考》2004年第30期
注④:中国人民大学传媒管理研究所《传媒经济参考》2004年第18期
注⑤:《怀着高度的责任感实现改革目标——本刊专访深圳报业集团社长吴松营》,《中国报业》2005年第1期

——《中国报业》(北京)2005年第6期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30067.html

更多阅读

未来三年,中国大变(中国未来20年的发展趋势) 未来行业发展趋势

未来三年,中国大变“趋势就像一匹马,如果在马后面追,你永远都追不上,你只有骑在马上面,才能和马一样的快,这就叫马上成功!”一、这世界变化太快了1、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未来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设想一下,晚上带着家人去吃饭,拿出

声明:《中国报业集团“入世”三年观察 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为网友追风人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