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真大师在召唤净宗法师2013年7月6日讲于弘愿寺 各位法师,各位居士: 今天大家到这里,是我特别恭请的,不同于平常,因为有重要的事情要和大家商量,也是要依靠大家,仰赖大家,拜托大家。是什么事呢?就是弘愿寺、悟真寺和鉴真佛学院合作办学的事情。 所谓“道在人弘”,法是靠人来弘扬的,弘扬法门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人才。弘愿寺从建寺到现在,教学一直没有系统地展开。总的来说,因缘还没有具足。大家来求学,发现没有授课,只好回去自己看——学习的气氛没有形成,大家无法规范、系统、有次第地学习。所以总觉得应该弥补。 现在比较好的因缘来临了。净业法师去扬州鉴真佛学院看了一下,和院长、副院长、教务主任一接触,大家觉得缘分很好。两周前,鉴真佛学院的法人、院长能修法师(兼任大明寺住持、江苏省佛教协会副会长、扬州市佛协会会长),分管行政的蒋院长,还有办公室主任和教务主任、副主任,到弘愿寺来考察,来了之后,他们信心更足了,对弘愿寺出家众的威仪、道心,对弘愿寺的道风、形象、精神气质,他们都非常赞叹和肯定,增加了与弘愿寺合作办学的动力。回去之后,他们就很积极地写了一份合作办学的协议和一些章程。上周,我就和净业法师、宗道法师、佛海居士专门去了一趟鉴真佛学院,和能修法师、蒋院长等学院的主要领导都座谈了;学院的宿舍楼、教学楼、鉴真楼、图书馆等,也都走了走、看了看,签了一份合作办学的协议书。 我们带回来一些资料,放在宗网法师那里,大家可以看看。当然,鉴真佛学院目前只收出家众,但是这件事情涉及到法门发展的大事因缘,所以请居士们都来听一听。下面把鉴真佛学院向大家介绍一下。 一、鉴真佛学院的优势 (一)鉴真精神 鉴真佛学院的特色,我看重的,第一就是鉴真精神。鉴真大师,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出了很多祖师大德,其中在国际交流、佛法传布方面最突出的有两位:一位是玄奘大师,“玄奘西行”;一位就是鉴真大师,“鉴真东渡”。这是两位标杆性的人物。玄奘大师西行求法,一个人穿过茫茫丛林、沙漠,到印度留学十九年,那很辛苦。佛法来到中国,在隋唐之际形成大乘八宗,在中国扎根、繁荣。这时候,日本向中国来求法,一方面,他们派出遣唐使、留学生来到中国,系统地学习各个法门;另一方面,也专门请中国的大德法师到日本去传法,其中就特别邀请了鉴真大师。 鉴真大师东渡日本也是时代因缘,非常壮观。有一部电视连续剧叫《鉴真东渡》,这次也带回来了,一共十六片,大家可以看一看,很感人的。 鉴真大师当初在国内弘法,已经很有名望了。日本的两位出家众,接受他们宗主的指令,来邀请大师。当时在大明寺,大师对大众说:“现在日本国请我们去传法,你们看看,哪位愿意发心前往?”没有一个人回答,大家都沉默。当时没有飞机,中日往来只能坐船,而且往往会遇上海难,凶多吉少;异国他乡,语言不通:方方面面的困难很多。“在中国弘法就够弘了,何必要去日本呢?”有种种复杂的心理,所以没有人应答。这时候,鉴真大师就说了两句话,这两句话非常令人感动。他就说: 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 诸人不去,我即去耳! 这是为佛法的事情,为什么要怜惜自己的身家性命?既然你们都不去,那我老和尚自己一个人去! 他难道没考虑到语言不通吗?他难道不知道路上有风险吗?他是怀着为法舍身舍命,怀着“我一人独自担当、舍我其谁”的精神。他准备一个人只身渡海,劈波斩浪——为什么?为了那里的众生。 鉴真大师这样一说,弟子们也非常受感动,说:“师父既然去,我们也跟着去。”最初报名的就有二十一位。 这一年鉴真大师五十五岁。发心之后,经过了十二个年头,六次出海,五次失败。第五次东渡,船沉没,经书葬身大海,人漂流到海南岛。你想,从扬州出发,居然漂到海南岛!鉴真大师漂到海南岛之后回来,一路上讲法,一路上传戒,还遇到官府的盘查、限制,也有人事纠纷。这期间,两位最贴心、最忠心耿耿的弟子也失去了:荣睿,这位来请大师的日本留学僧,半路上去世了;最得意的大弟子祥彦法师,也在江西去世了。还有的弟子因为太困难,看不到前途和希望,纷纷离去。鉴真大师受到种种的挫折,也得了病,后来双目失明。 这个时候,一般人都会退却,完全有理由,何必去那个地方?但是鉴真大师并没有放弃,一直到六十六岁那年,有日本遣唐使要回国,利用这个机缘,大师搭上遣唐使的船。一位六十六岁的老人,双目失明,十二年之后第六次踏上东渡的航程,经过一个多月的海上漂泊,终于到达了日本。 最初追随大师东渡的,一共死了三十六人,到第六次成功到达日本,只剩两位法师,一位是日本的留学僧普照,还有一位思托法师,就是给鉴真大师塑像的那位法师。 这份精神——为法忘身的精神,舍我其谁的精神,当仁不让的精神,大慈大悲的精神,大智大勇、百折不回的精神,正是我们现在所需要的。 善导大师说: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现在的出家众,所拥有的条件比古代优越了很多,但光有这样的条件,并不足以弘法,我们要有鉴真大师的骨气才可以弘法。所以,我们要承接这份骨气,得到大师的精神气脉,要有这样为法献身的精神。我们要成为现代的鉴真大师!要有这样的精神面貌,佛法才有希望,法门才有希望,弘法的事业才有可能展开。如果萎靡、猥琐、沉沦享受、信心不具足,还没有出发,就已经摔倒,谈什么弘法呢?我希望鉴真大师的精神能感染我们,我们来接受、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精神内容,而且发扬光大。 我们说弘法,“法”就是善导大师开显的弥陀救度一法,它能普遍适应一切众生、一切区域和一切时代;“弘”就要有鉴真大师这样的精神。我曾经写了一篇《走出去》,我们要怎样走出去?应该怀抱着鉴真大师这样的精神,弘扬善导大师所开显弥陀救度的法门。 鉴真佛学院不是普通的学院,它是唯一一所以祖师命名的佛学院,它有深刻的含义;鉴真大师也不是一般的历史人物,在这个时代,大师的精神对佛法的振兴,对法门的推展,对每个人的意志、信愿,都有很大的加持作用。我第一次见鉴真大师的塑像,就非常感动。大师端坐在那里,闭着眼睛。十二年的艰苦旅行,双目失明,为众生奉献了一双明亮的眼睛。不过,大师的法眼、慧眼永远明亮,照耀着我们。 这是鉴真佛学院的第一个优势。 (二)鉴真图书馆 第二个优势,鉴真佛学院里有一座鉴真图书馆,是台湾佛光山星云大师捐建的。这个图书馆,造型非常气派,中国佛学院的图书馆也没有这座图书馆大,功能也没有这么齐全,也没有这样具有现代水准的藏书。里面的《大藏经》就有二十九套,有中文版的、日文版的、梵文版的、巴利语的,有南传的、藏传的,各种各样的版本都有。光是这一点,就可见一斑。目前第一期有藏书十万册,后续准备扩充到二十万册。 弘愿寺的图书才一两千册,品类也不够齐全。研究教理,学习法门,一个好的图书馆是必须的。在净土的资料这一方面,我们会提请鉴真佛学院尽量备齐,比如日本的一些大型图书,《净土宗全书》《佛教大系》,还有一些日本的专著,包括现代的期刊、论文,都有必要备齐,方便大家查阅、参考。 如果要自己建一座这样的图书馆,那是很辛苦的;现在资源共享,优势就体现出来了。 这是鉴真佛学院的第二个优势。 (三)外语教学 第三个优势就是外语教学,这也是鉴真佛学院的一个亮点。主要是日语教学和英语教学。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是鉴真佛学院的一个方向。从现阶段来说,我们更希望培养日语人才,这也是弘愿寺一直的想法,我甚至想过请日语老师到寺院来教。 为什么要学日语?因为佛教传到日本之后,也有长足的发展。对古代文献的整理,对经典著作的研究,日本累积了很多,有很多长处值得我们学习。现在,不管是学者还是法师,只要写专著、写论文,几乎都会参考日本人的研究成果,因为他们研学得非常细,掘地三尺。 比如,从古到今,有哪些法师引用善导大师著作的,有哪些赞叹善导大师的,他们和善导大师之间有什么样的法义承接关系……这些资料,在日本都是现成的。要研究善导大师的年表,虽然未必百分之百准确,但是他们的资料非常丰富,这样就比较省事。比如要研究中国净土教理的演变,日本的《中国净土教理史》梳理得非常详细。不过这本书的译者并不是专学净土的,所以看起来有些地方还不够顺畅、不够准确。如果我们的法师精通日文,就可以自己翻译,那样就会比较精准,因为我们是专修净土的。这方面希望有人发大心学习。我们也要东渡,不过我们东渡是去学习。 将来,我们要在世界广大的地区传播佛教。在这个时代,在这样的学院环境里,我们要建立一种国际观。一个人的智慧、能量,往往和他接触的事物、和他的心量很有关系。有国际视野,有开阔的胸怀,看事情的角度就不一样,就会增长智慧,说话办事就会有一定的水准。如果一直缩在密闭的小地方,没有受到国际大环境的熏染,没有广大的心量和开阔的视野,功效就会比较低,并不是他没有能力,而是没有环境;有了大环境才有大视野:这是环境的重要性。 (四)扬州讲坛的文化氛围 第四个优势,鉴真图书馆有个扬州讲坛。 图书馆共三层:地下室很大,藏书很多;中间一层是阅览室,对扬州市民开放,大家都可以进来查阅资料;楼上还有一层,有一千多个座位,是一个大的讲厅,对外开放。除了一月和二月(春节前后),每月都有两次讲坛,请一些顶尖级的文化名人讲座,有诺贝尔奖得主,有政府高官,也有文化界名人,一直在进行着。这是个很好的文化氛围,也让我们开阔视野。星云大师去讲过,于丹、李肇星、唐家璇、崔永元等等,很多人都去讲过。事先会有预告,市民从网上预订座位,一小时内就订完了,一千多人的场地,往往挤进去两千多人。我们未必要学世间的技艺,但这种氛围,还有对世间的开阔度,都会对弘法有所帮助。有一个好的文化平台是不容易的,其他地方也未必有这样的规模。 (五)和平友好的政治影响 鉴真佛学院有特别的政治影响,因为鉴真大师不是普通人物,他在日本有非常高的德望,可以称为日本文化的恩人。 鉴真大师是日本律学的创始者、初祖,也是日本的医药始祖,同时,对日本的文化、雕塑、建筑等很多方面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即使到了二十一世纪,日本的中药袋子上都还印着鉴真大师的像,民众会觉得这样才灵,如果没有鉴真大师像就不灵了。 同时,作为中日和平友好交流的一个重要基地,大明寺鉴真佛学院得到了政府的高度支持和关注。中国和日本这两个国家之间,虽然因为历史原因有一些摩擦,但从古至今友好相处的时间更多。和平、友好是人类永恒的盼望。佛教是最讲和平、仁爱和慈悲的,作为出家人,在发扬鉴真精神的环境中,能增长我们的见识和担当,鼓起我们的勇气。为了世界和平,我们应尽到我们的本分。如果没有这样的平台,就没有这个因缘,这种心就难以被激发。在鉴真佛学院,这些方面我们就会慢慢增长。这不是说我们要涉足政治,而是为了和平而呼吁。出家人在教言教,不涉政治,但是不能不了解政治方向。政治代表一个时代众生共业的景象,要弘法的话,这方面就要了解。另外,也一定要获得法律等相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如果在鉴真佛学院,这些方面就有很好的平台。 二、办学模式及安排 下面介绍我们和鉴真佛学院的办学模式。首次合作,目前谈的是大的方向,具体的细节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一)教职人员配置 总的来讲,我们会办一个净土班,量体裁衣地按照我们本身的需要来办。我会亲自教课,也会接受聘请,成为鉴真佛学院的教授。 要有几位助教,可以请我们的法师——宗道法师、净业法师、宗弘法师、佛莲法师等等,可能会请三四位。助教帮助教授展开教学,能理解教授的思想,事先提供预案,准备材料;所讲的、所写的,他很了解,能指导大家学习:这是助教。 同时,要有班主任,我想请净德法师、宗悟法师来做班主任。日常生活管理、学生的带动,由班主任老师来帮助、协调。他们都非常有修养,也很有道德,年龄也合适,本身对法门很深入,年纪也长,有长者的风范,非常适合。 (二)班别安排 在学院中,我希望有这几个班——当然,要和鉴真佛学院讨论。 我想有一个研究生班,学历有一定要求,主要还是研究净土宗。研究生要有自觉能力,能自己研究资料,不一定每堂课都去上。研究生主要是我带,我会给他们布置作业,定一个方向,要出论文。 第二就是日语强化班。强化班,目标很清楚,就是要准备去日本留学。“二加一”的培养计划:在扬州佛学院两年,会有强化的教学;第三年就要送去日本,到日本学上几年,学成归国。当年星云大师创办佛光山,也是派他的弟子到日本去学习,这非常有必要。如果不到日本学习,《佛光大藏经》《佛光大辞典》是编不出来的。比如现在,我们想编一部《净土宗大辞典》,一定要参考日本的《净土宗大辞典》,人家已经做一半了;我们自己去找词条,找到什么时候?可能我们一辈子也编不出来。有这些参考,我们可以把不相关的删掉,相关的就收下来翻译;在法义上如果有需要修饰、补充的,先翻译过来,再修饰补充。这样我们就有一本《净土宗大辞典》,后来的学习也非常方便。现在我们有吗?我们没有,这就需要编,需要学。另外,希望编一本《净土宗史册》。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之后,净土宗怎样发展,各个地区,各个时代,有哪些寺院,有哪些祖师,教理如何演变,都在《史册》中展示出来。目前我们还是编不出来,这可能要借鉴日本人的研究成果。所以这个强化班有明确的目标,有很艰巨的学习任务,不可以懈怠。实践鉴真精神,就一定可以达到。 最后是常规班,分为男众部和女众部。常规班就是和佛学院其他班一样,不过我们是以净土为主。净土的课程我来教。 也希望将来有一个扩充班,甚至将来有可能成立居士班。有才能、有弘法志向的居士,可以来学习一两个月。我们暂时还是把重点放在研究生班、强化班和常规班。 (三)年龄和人数限制 学员的年龄,要求在三十岁以下;对我们特别放开,宽限到三十五周岁以下,宽限了五岁。 人数也是有限的。不过,大家可以尽量报名,因为大家如果想学习,会尽量成全。 (四)课程安排 学习是多方面的,佛学院的课程安排得也比较丰富。 日语是佛学院的公共课;有佛教常识,比如佛教史;有公共常识,比如三论宗、唯识宗等。这些都有专门的法师和老师来教。作为法师,这些都是必须了解的,去佛学院学习,就应该比较全面。我们说,读诵正行专门依止本门,但这些基本知识了解一下是应该的、必须的。佛学院有这样的长处,就是共同教学。再就是才艺课,就是书法、古琴、古筝等等,这些课程可以调节一下身心。另外,可能每两周有一次鉴真精神配合《宗风·俗谛》的学习课,这个课我们净土班要有,将鉴真大师的精神在我们身上反映出来。在鉴真佛学院,我们应该有这样一种风貌。 目前的课程安排,是每周三十五节课,周一到周五,每天七节课——上午四节,下午三节,几乎从早到晚都在学习。这样的课业,对研究生班来说有些过于紧密。这方面我们目前还在讨论,看看是否要调整。因为有些课,如果自学,会学得更快一些。 净土宗的课程,大家目前听的《净土宗概论》,也是上课内容之一。《阿弥陀经》是一定要讲的,《观经疏》《往生论注》这些祖典,都要系统地讲一遍。这些课程,我一直想讲,条件一直没有成熟,希望这次在鉴真佛学院能够系统地讲;也希望讲的时候可以录像,做成碟片,莲友们都可以看,这就需要比较长的时间。 关于早晚课,能修大和尚和教务主任都非常尊重我们:全校都按照我们的规矩上早晚课,就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早晚课时间不长,只有半小时。 (五)教学方法 我每天讲两节课,讲课前,要花很长时间备课。为什么这么忙呢?因为每次上课前,都要梳理思路:采用什么样的表达路径才更清晰、更有条理,学员才更容易懂。这些必须在上课之前在心中梳理得很清楚。如果哪一天身体不太好,睡眠不太足,或者有别的事打扰了,备课不是很充分的话,上去之后就会感到分量不足,加持力就不够,给学员的穿透力就不够。怎样讲得比较清晰、简明、透彻,就要打比方、举例子。 学员也要作相应的预习:在听课之前,先研究讲义,找出疑问。助教要引导大家利用这些资料。 我这次讲《净土宗概论》,就有这种教学的性质。大家也在收听、收看,如果不预习,每天讲两节课,想要消化吸收是比较困难的。因为大家对这方面并不是很熟悉、很了解,一定要提前查阅很多资料。比如涉及到《善导大师全集》或是净土三经,要完全了解的话,应该把原文翻出来。讲义上画的图表,事先应该详细看。图表的分科所示从哪里起,到哪里止,我是故意没有列出来,也是想让大家自己去找。如果不知道科判表的重要性,也不知道怎么使用,那这节课你只听到百分之十五,或者百分之三十,你肯定很多都没听,没学透彻。将来我说“某某人,请把这段科判做出来”,那你就要把它做出来,这就是研究生要做的内容。几次以后,你就可以自己做了。 下面我准备讲《阿弥陀经》,就需要助教——涉及哪些资料,你去把它找出来,不管查佛学词典也好,查原著也好,你帮我列出来;或者哪一段需要你给它列出表格。有合作,效率就会提高;同时,你才能学出来。像我看上人的东西,未必是看他最后的成稿,我很喜欢看上人的修改过程。从开始到最后定稿,哪些地方作了修改,为什么修改,你要去思维,这些修改背后,必有思考路径。是原先没有表达精准吗?还是怕读者误解?这个路径如果看懂了,对我们很有帮助。 讲完课之后,还要复习一遍讲了哪些内容、重点在哪里。一般人听课,一堂课听下来,吸收得比较少,尤其是容量比较大的课程,往往一听而过。讲的人有时候也不晓得学员的问题到底在哪里。 看书也是一样。我们自己的知见不精准,肯定有很大障碍,甚至糊涂,有可能完全错误。为什么?因为我们所依仗的是两点:第一是语言,第二是思维。语言就是翻译成现成的文字,写在书本上;判定经文,是靠我们的思维来判的。但是这两点都有不足:第一点,语言并不是为了表达真理而产生的,人类的语言是为了表达人类有限的认知所创设的;佛所讲的法是标指真理界,用人类的语言是无法准确表达的,所以佛经常说“不可说、不可说”,但是不可说还要说,所以只好用人类的语言。语言是为了现象界所创建的,它根本不能准确表达真理,可是你如果只能理解到这个程度,而且死在这个地方,怎么能够真正理解呢?同样一个字,有很多种理解,什么才是佛真正的意思?有的时候必须通过语言,深入到更高的层次。所谓“以指指月,指非月也”,你不能拿手指当月亮,死在指头上,死于句下:这叫“死读书”,“读死书”,最后“读书死”——三读三死。这是语言的不足。第二,思维也有不足。我们的思维都是单线的、逻辑性的。凡夫是颠倒的、错误的,为什么?都是深重的我执、我见,以这样的心来思维,得出的结论是不同的。 语言和思维,这两点基础都很不牢靠。所以,佛经不能当作世间的学问来研究。即使做世间的学问,也要有悟性,也要透达到它背后所要表达的内容。所以,如果我们只利用这两点,想直接读佛经,可以讲很打折扣。一定要用心来读。读经不是用大脑读,用意识、分别、思维读是读不懂的;要活用我们的心,心藏有一切。我们的心虽然没有开发,但是佛性的真理,我们心中具备。佛教的经典是传达真理的,包含真理界的声音和光明,如果过度地用思维和意识,它们就形成一道墙,堵住我们,我们就没办法越过它们的障碍直达内心。如果把墙挖开,无我,不加意识分别,谦卑恭敬地来读,经典里所传达真理的声音就能到达我们心里——同性相融,佛性呼唤佛性,果地的佛呼唤因地的佛。他们不是一家人吗?母子相连。我们的佛性虽然没有开发,但它毕竟是佛性,它会启发我们。读经时,就是佛心来到我的心中,就会和祖师有共通的感觉。如果你读完之后和祖师不一样,和别人也不一样,却觉得“我理解佛经了”,那肯定错了。因为真理必然是对所有的人,对他们的心——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一定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没有障碍,和所有的都通达。不然,回去再读。 (六)住宿条件和假期安排 鉴真佛学院的居住条件还是不错的,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一个房间目前考虑的是住四个人,房间还比较大,上面可以住人,下面是一个办公桌,有些柜子放衣服,桌子上都有台灯:目前条件是这样的。 学院有寒假、暑假两个假期。如果有机会,学生要出去讲法,接触信众,要登台,要走向弘法第一线。在家里做学生做得还可以,如果一出去就被难倒了,这不算人才,只能算半个人才。什么是人才?法门需要什么样的人才?谁来判断你是不是人才?都要靠广大信众来鉴定。你跑出去,能教人家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教一个信一个,“自信教人信”,就是人才;搞一大堆学问,跑出去人家都怕你,不愿意见你,那就不是弘法人才,就不算成功。有机会就要走出去,自利和利他、学习和修行、教学和弘法结合在一起。 (七)在佛学院学习的好处 在学院里学习,比在寺院里学习,有这几方面好处: 第一,有清静的环境,可以专心学习,可以全职学习。到佛学院是专门做学生的;在寺院担任执事,也许刚坐下来学习,事情就来了,就要去处理。佛林寺女众之所以能够发表文章,也是因为心比较静,她们就有这样的环境,上人、法师新的著作思想,发的微博,她们会细细地消化、吸收,然后思维。弘愿寺这边男众条件就不足一些。 第二,在学校学习,是系统的、有组织的学习。个人学习就没有这个优势。 第三,可以教学相长。有教师,有法师,大家可以互相切磋;同学之间,学得好的可以带稍微差一点的,互相切磋,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可以采取启发式、提问式的预习、复习方法,种种方法相结合,多方面,多角度,灵活不死板。 学习,要学得活泼、学得自在、学得法喜,不能学得垂头丧气、学得很累。这就要靠老师、靠同学,还要靠自己。学新的科目,有的人一学就学死了,刚才讲三读三死——死读书,读死书,最后读书死,这没用。学问学到后来很累,那就不要学;要学得很灵,学到最后,把学问抛弃,完全靠心,就是有空灵心性。说有学问,他并不是在学文句、只会背诵,不是成为学习机器。电脑比我们更会背,但它不会讲,不会用。 另外,刚才讲到合作,讲到专题研究,最近我请宗道法师准备一些“诸宗归净土”的资料。诸宗归净土,各宗各派哪些知名人物回归净土,把资料搜集起来就行。在资料的整理过程中,你会发现有新的点值得去研究,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专题。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获得老师的指导,容易进步。希望在佛学院的学习当中,大家各方面都有进步。 三、学员要求 (一)两套功夫 我们的老师和学员,都要有两套功夫:内功和外功。 内功有四个字,也就是《宗风·俗谛》第一条:信、慈、谦、和。信是信心、信仰,信受弥陀救度。慈是慈悲,不愿意信受弥陀救度的人哪有慈悲?从自己心里挤不出来慈悲;信受弥陀救度之后,弥陀连你都要,感受到弥陀的慈悲,你就会对他人恩慈体贴——我们要具备这样的心理素质。谦就是对自己谦卑柔和。和就是大众相处要和平、和气、和蔼。 外功也有四个字:听、说、读、写。要会听,会听法,会听师父的话,会听善知识言教,会听众生内心的苦恼,会听时代的声音。要像观世音菩萨那样会听,寻声救苦。如果读书,要会读,不要读死书。我也不太会读书,只是有一点经验,也有一些教训。不管学什么,都要有好的方法,有好的学习方法,就会事半功倍。有的人看上去吊儿郎当,晚上不熬夜,早上还不起早,考试还考得很好;没有方法,又熬夜,又起早,考试考得还一塌糊涂。一定要有好的读书方法。写就是写作,会读,才会写。会写、会读是互相交错的。写东西要有次第、有逻辑,还要重点突出、不啰嗦。上人的文章很简练,很有逻辑。写文章不一定要有华丽的辞藻,而是要有思想。想要清晰地表达出来,一定要有架构。写一本书,写一篇文章,就像建房子一样,要有设计图纸,哪里是基础,哪里是框架,哪里是台阶,哪里是房间,一定要让人走进去方便。如果梯台在半空,没有台阶,那怎么走上去?这样的楼,非常不合理。好的文章,进口、出口和路线,一定让你走起来很顺畅。《往生论注》就特别美,特别简略,特别清晰,读起来感到很舒服、很享受。这是听、说、读、写。 (二)报名 最后交代大家的是报名学习,鼓励大家来报名。人才的培养是个艰巨的任务。今天请大家来,我一个人做不了的事,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做,弘法的大业仰仗大家。其实在弘愿寺,大家把我当师父也好,称为法师也好,这是缘分;实在说起来,我也没有把自己放在一个高高的位子上。我和大家是平等的,我不过接触的时间早一点,年龄稍微长一点。但是长个十几岁、二十几岁,这算什么?在历史的长河中,在无量的生命流转中,即使差一百岁,也还是一代人。在座的还有七八十岁的,长我三十岁了,其实还是一代人。我们在这个时代,能遇到善导大师的教法,能共同信仰这个法门,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是有缘的。我们来这个世间,是有责任和使命的。任何一个人,内心的使命感如果没激发出来,觉悟就不够;使命感一旦激发出来,担当的责任有了,你才能觉悟起来。不要说这只是师父的事,是法师和别人的事——不是那样,每个人都有自己要做的事情。。。。 我们不可能所有人都去佛学院学习,寺院里还要有老成的法师管理。所以,年轻的法师就要更加珍惜机会、把握机会。大家不管是去学习还是留在寺院里,我们共同推动这个法门。我不管在学校教书也好,还是在寺院里与大家共住也好,我为大家服务,为大家效劳,也为大家奉献:这是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不然,还有什么意思呢?作为一个柱石,我感到心甘情愿,也希望大家能够接受。 (三)心理准备 到鉴真佛学院,要有以下几点心理准备,提醒大家注意: 第一,不为文凭。学校也会发文凭——本科,甚至研究生。文凭虽然代表了在某种程度、某些方面的认定,但大师级人物一般没有文凭,鉴真大师没有说他有什么文凭,善导大师也没有什么文凭。 第二,不为名利,这是必须要说明的。名利是出家人腐败的根源,名缰利锁会把我们牵向阎罗王那里,而不是牵往极乐世界,这一点要警惕。不要为学问去学校学习。怎么说不为学问?我们是要有学问,但不是为了学问,为了学问能带来名利:“我都写了多少论文。”然后就很高慢,以己慢人,这不好。刚才讲过,学问的最终目的是抛弃学问,尤其是修行人,心要空灵,不要被学问的重重铠甲压得喘不过气,那样太累,没有意思,要轻松自在。一遍上人往生的时候不是说了嘛:“我所有的著作一把火烧光,唯独六字留在人间。”我们也要成为什么都没有、只有“南无阿弥陀佛”六字的人。但是很多人心里有疙瘩,我们如果不写文章把它解开,他们就不能信受这个法门,所以没办法,只好写。其实我哪愿意写?我只愿意“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什么都不会、只会拿着念珠“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的人,这样的人智慧最高。我看到这种人特别高兴,尤其是看到那些风烛残年的老太太,白发飘着,脸上皱巴巴的,躬着腰念“南无阿弥陀佛”;我一看,心里真是特别仰慕她们。你还在那里搬弄学术文章,人家已经“南无阿弥陀佛”了。 学问,大家要把它放在合适的位置,如果以学问骄人,那就很愚蠢,太愚蠢了!有再大的学问,是教授,著作等身,但未必快乐,不如念这句“南无阿弥陀佛”。我们是求法的,要以正确的心态为法、为法门、为众生求法,要有这样的担当。要起珍贵、稀有难得之心,有这样的学习机会很不容易。告诉各位,“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真是这样。这次不参加,你就掉队了。有的时候,一个人伟大不伟大,不是看他自己,是看他结交的朋友,是看他和谁在一起,是看他有没有把握住机缘。把握住机缘了,跟上了,他就会成为人才。机会没把握住,到时候就要后悔。这个机会稀有难得,你内心要珍重,要有使命感,当仁不让!就像鉴真大师讲的,“诸人不去,我即去耳!”——你们都不去,我去!一个学生没有,我来当;一个老师没有,我来当——要有这种精神! 我当初刚遇到善导大师开显的弥陀救度法门,内心特别喜悦。天底下没有人念佛,我一个人念佛能往生,就感到心满意足了——能满足功德大宝海。那时哪有现在这么多人学这个法门?即使没有一个人,我也感到非常法喜。所以“当仁不让”这个词很好,当着仁爱、仁慈、大慈大悲、仁义的事情,不能退让,不能谦让,应当来承担它:这是我们应当抱有的使命感、责任感。 今天站在法门的高度,这个法门,走过这十几年不容易。现在有这样的机会,是因缘成熟,让我们可以有更开阔的视野,更广大的平台来弘法。如果有这样的责任感,这个机会就一定要把握住。刚才说过,我们要了解时代的需要,倾听众生的声音,尽到我们应尽的本分。 到学校里一切都要如法如律,要有良好的风范,展现良好的形象,要代表这个法门,所以不可以嘻嘻哈哈、没有规矩、邋里邋遢,一定要有规矩。我到那里以后,两个眼睛会像电灯一样,从早到晚盯住你们。班主任、助教还要汇报,哪个调皮捣蛋,偷懒,懈怠,不好好学习,在那里浪费时间,浪费精力和资源。严重者遣返回去。所以希望大家要有心理准备。 报名去参加,会有比较繁重的学习任务。当然,再怎么重,和世间人相比,都是有价值的。现在高中生容易吗?初中生容易吗?小小的孩子配上厚厚的眼镜片,背着三座大山,他们不过是为了五斗米而已,为了一张文凭,为了工作,为了将来找一个饭碗,为了这些不得不繁重地学习。而我们为了法门,为了众生。“反正为了法门,不为别人,我可以轻松一点”,这就是没有担当,这就不是鉴真大师的精神。所以我们要有精进勇猛的精神,我们所学的、所付出的,都非常有价值,不像世间仅仅为五斗米而折腰。所以,我们的前景是非常开阔的,何况还有同门的师友相互提携,相互辅助,共同努力。同时,还有弥陀永远不息的光明引导着我们,有祖师永远不息的关爱维护着我们,还有众生永远不息的哀嚎期盼着我们:我们内心牵挂这些,学习起来就有动力。 淘宝法宝结缘网:http://jileshijieyoufo/ |
鉴真大师在召唤-----净宗法师 净宗法师
更多阅读
转载 探寻军旅文化的踪迹《七根火柴》的故事发生在54军127师前身 七根火柴的故事
呵呵,欢迎来郑金煜的故乡,江西石城。原文地址:探寻军旅文化的踪迹《七根火柴》的故事发生在54军127师前身作者:蚊子声叫写在前面的话:伟大的军事实践,形成了灿烂的军事文化,反过来,灿烂的军事文化又反作用于军事实践,影响着军内军外人们的思
小五合唱课《田野在召唤》 音乐课田野在召唤教案
《田野在召唤》是河南省洛阳市直四小安继辉在第八届中南六省赛课活动家中执教的一节参赛课。湖北省武汉市广埠屯小学舒畅老师设计并执教。该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为:能够用自然、和谐、统一的声音演唱二部合唱歌曲《田野在召唤》,感受歌曲
转载 经典好书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文阅读 上 无量寿经全文转载
原文地址:【经典好书】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全文阅读】【上】作者:弥勒内院看门人中文名: 大师在喜马拉雅山原名:Living with the Himalayan Masters作者:[美]喇嘛尊者(Swami Rama)译者:马孟大李匡正杨台基苏德陈静涛喇嘛尊者于一九二
人生之目的------净宗法师 净宗法师被逐出
人生之目的——2008年11月9日于广西南宁与大学生座谈【净宗法师开示:】南无阿弥陀佛(三称)因为听到佛楷居士说,有很多年轻人学佛,学净土法门,我听起来非常高兴。可以说,很多事情成就在年轻人,年轻人代表佛法的未来、佛法的希望。同时在我们
純真年代,在台灣?—台灣校園民謠 台湾 校园民谣 全集
純真年代,在台灣—台灣校園民謠制作人:kctan有人說,校園民謠就像一首素淡的小詩,充斥著唯美主義;也有人說,校園民謠的本色即應-"素淡",惟其如此,才能體現校園的特色。當下,流行歌壇迫切需要一批新生力量,以創-作出一批真正富有時代感的新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