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再看这部电视剧是第3遍了吧,每天自己用电脑看个1-2集,慢慢看,慢慢品,越发觉得受益颇多。
《康熙王朝》中厉害角色不少,三只眼索额图,万花筒明珠的“老道”自是不必说;图海、施琅的“勇猛善战”也足可称道。然而,我最喜欢,感触最深的人物是周培公——建立了盖世功勋,有勇有谋料事如神,洞若观火,把康熙、群臣、时世看的透透的...
然而,最终他被康熙弃在冰天雪地里11年,临死时将手绘的康熙地图亲自交给康熙后,含憾而去...死的那天晚上,康熙为他守灵一整夜。
虽然《康熙王朝》中周培公的传奇故事有虚构的成分,但从君臣关系,从人物命运有几点感触颇深:
其一,周培公“功高震主”,难逃被弃命运
有一类人是属于很想做些事情的,于是把事情做得一丝不苟、做到尽善尽美,康熙王朝中的周培公就属于有抱负、胸怀天下的这类人,而且有能力,善计谋。
于是,在吴三桂反叛,京内朱三太子谋乱等情势下,年轻的康熙慌了,周培公镇定住了,立太子,组建家奴军,灭朱三太子党徒,击退察哈尔王,只奔吴三桂...终于,在与吴三桂的最后一战前,康熙把周培公调回京城,是该把功劳分一分给人家了...
其二,周培公聪明不是错,错在他把聪明能干毫无保留的表现出来了
周培公很聪明异常,在很多场合,他都能把康熙的意图摸个八九分。记得电视中有一幕是在朝廷议政时,康熙拿出一堆小米来,告诉众大臣,有一个叫行痴的和尚经过多年试验,终于在盛京研究出了高产量的稻米的种子,此时康熙锋头一转,问各位大臣,请问这预示着什么呢?于是说“大清万福”等阿谀奉承之词扑面而来,最后,康熙问周培公,答:这说明竟然盛京能够种这类稻米,那么北方大部分地区水土相似,也能种这种稻米,如果将此推广之,则大清数年之内,便能解决朝廷的粮米之急。康熙点头继续...
试想,如果一个人聪明到了解对方心思到如此地步,那康熙心里岂不是慎得慌?——此人必除。
其三,周培公不接党营私,太干净了
周培公在朝廷中不接党,曾经明珠想过拉他,索额图也同样想让他加入自己这边,对抗明珠。他都没有答应。糟糕的是,双方均以为周培公已是对方的人,正如立完太子之后,索额图向周培公赔罪,被明珠看到。从此,索明两派都欲除之而后快。
有时康熙性子急了,也数落周培公,说你应该学学索相,明相,给朕留点面子!
于是,康熙弃周培公时,朝廷的大臣们没有替他说话的,个别的还趁机踩几脚。为什么?周培公不结党不营私,他心里只有国家,他没有所谓的利益联盟,没有自己的团体,因此,没人帮他救他,替他说句话。
他太干净了...于是,也只能感叹造物弄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其实康熙算中国历史上非常有成就的一代帝王,他不是不知道周培公能用该用,并不是不知道周培公的价值,但与朝廷中纵横交错的群臣们,与整个组织赖以架构的群体基础来看,弃周培公不用的策略就像一根刺,深深的扎在康熙心中,明知是错了,却不愿拔出来...
【附】历史上的周培公
周培公名昌,为图海幕僚,清史稿并未为他立传,其事迹见清史稿列传第三十八图海传。
...图海用幕客周昌策,招辅臣降。昌,字培公,荆门诸生。好奇计。佐振武将军吴丹有劳,以七品官录用。图海次潼关,以策干之,客诸幕。辅臣所署置总兵黄九畴、布政使龚荣遇皆昌乡人,屡劝辅臣反正,以蜡丸告昌,昌白图海。图海即令昌入城谕降,辅臣遣其将从昌出谒,图海闻上,上许之。乃假昌参议道,赉诏往抚。辅臣使荣遇上军民册,子继贞缴三桂所授敕印,顾犹观望,复命昌偕兄子保定谕之,乃剃发降。因令吴丹入城抚定。
周昌初入城,自陈父明季死流寇,母孙剜目破面触棺死,原捐躯表母烈。及辅臣降,图海以闻。上命旌其母,遣官致祭,授昌布政使参政。昌复参蔡毓荣军事,事平,授山东登莱道,摄布政使,以与总兵互讦罢。昌既罢,犹喜言兵。噶尔丹扰边,数上书当事陈利害。后卒於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