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编写的一篇闽南语文章要用到表示“玩耍、游玩”的闽南语动词“thit-tho(泉腔)tshit-tho(漳腔)”,这个词在闽南语字典中一直存在着三种有争议的写法。第一个是「佚陶」,清末民国初《台湾语典》:佚陶,谓游乐也。第二个是「佚佗」,西元2007年中国大陆出版的《闽南话漳腔辞典》:佚佗(cit7-1to2),玩耍。第三个是「葨迌」,二十一世纪初(Windows7未推出之前)台湾教育部《闽南语推荐用字》:葨迌(tshit-tho),玩耍、游玩。
平时在QQ上用闽南语聊天是高兴用哪个就用哪个,但是将闽南语文章发表到「闽南语正字促进会」以此推广闽南语汉字时,用字就务必准确到位以免误导别人,这样就必须对有争议的字进行考释找出正确的写法。下面逐一考证。
1. 佚陶
“佚陶”亦作“逸陶”
北宋《集韵》:佚,与逸通。
元《韵会》:逸,通作佚。
三国-魏《广雅(博雅)》:佚,乐也。
东汉‧班固《汉书‧李广传》:而其士亦佚乐。注:佚,闲逸也。
《论语‧季氏》:乐佚游
《汉典》:佚乐,放逸游乐。
南北朝‧谢灵运《文选‧酬从弟惠连》:共陶暮春时
陶渊明《己酉岁九月九日》:何以称这情,浊酒且自陶。
晋‧陶潜《时运》:陶然自乐
唐‧韩愈《送区册序》: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
《礼‧檀弓》:陶,人喜则斯陶。
《诗‧王风》:君子陶陶
《后汉‧杜笃传》:韩诗曰:陶,畅也。
《传》:陶陶,和乐貌。
唐《唐韵》北宋《集韵》元《韵会》明《正韵》:陶,$徒刀切,音桃。(“桃”在闽南语的发音to(台湾闽南罗马字拼音是tho),在普通话的发音是tao)
故闽南语的“佚陶”其意思是“佚乐陶然、闲逸时的欢乐之举”类似于普通话的“玩耍、玩乐”
清末民国初《台湾语典》:佚陶谓游乐也
翻查史料发现“佚陶”一词的造词来源或许和古代帝王在一个叫做“陶”的地方建“游宫”然后在那里游乐有关
《史记》:八十九年,作游宫于陶。
九十年,帝游居于陶。
一百年,帝陟于陶。
2. 佚佗
东汉《说文解字》:佗,负何也。
北宋《集韵》元《韵会》明《正韵》:佗,$唐何切,音驼。俗谓背负曰佗。又委佗,雍容自得貌。
(“驼”在闽南语的发音是do(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是to)在普通话的发音是tuo)
北宋《集韵》元《韵会》明《正韵》:佗,汤何切,$妥平声。与他、它通。
(“妥”在闽南语的发音是to(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是tho)在普通话的发音是tuo)
元《韵会》明《正韵》:佗,$吐卧切,音唾。加也。
北宋《广韵》:佗,托何切,与他、它通。
北宋《集韵》:佗,徒可切,音沱。被发也。
通过古代的字典韵书可以看出《闽南话漳腔辞典》用“佗”代替“陶”,只是用来表示发音,但却造成词义错误。很显然“佗”只是个借音字。
3. 葨迌
(由于“葨”这个汉字在Windows XP的字库里没有,所以使用WindowsXP系统的电脑是显示不了这个汉字的有的会出现一个方框。Windows 7的字库有收录这个生僻字所以能正常显示。使用WinXP的人可以通过下载安装微软公司出品的「新细明体更新套件」让自己的电脑能显示这类生僻字。我在这里暂时将“葨”字拆分成[辶日]以便暂时还在使用WinXP且尚未升级字库的人了解我所说的这个字是什么样的。)
“葨[辶日]”和“迌”这两个汉字最早收录它们的字典是南北朝时期的字典《玉篇》,是分别单独收录进去而不是将它们作为一个词汇一起收录进去。之后的字典韵书对这两个汉字的解释基本上都是照搬《玉篇》。
南朝《玉篇》:葨[辶日],陟栗切,音楏。近也。
南朝《玉篇》楏,职日切,音质。窒也。

(以此我们就可以知道“葨”的发音和“楏”相同,而“楏”的发音和“质”一样,也就是说“葨”和“质”是同音字。“质”的闽南语发音是zit(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是tsit)“质”在普通话的发音是zhi)
南朝《玉篇》:迌,他没切,音宊。诋䛢貌。
(“突”的闽南语发音是dut、dok(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是tut、tok)“突”在普通话的发音是tu)
通过古代的字典韵书可以得知“葨迌”在闽南语正确的发音是“zitdut(台湾闽南语罗马字拼音tsit-tut)”在普通话里的发音是“zhi tu”
“葨[辶日]”的意思是“近”,“迌”的意思是“诋䛢貌”,“诋䛢貌”的意思是“狡猾的模样”,把这两个字拼凑在一起的结果是狗屁不通的。所以“葨迌”这个写法不仅意思不对连发音都是错误的!
“葨迌”这个写法的由来据说是近代一个在闽南做官的外省人不懂闽南话,他在学习闽南话时就将闽南语动词“tshit-tho”用当时的官话谐音字标注成“葨迌”,就像现在有的中国人在学习英语单词“China”时为了便于记住发音就会用普通话谐音字将其标注为“拆哪”一样。
“葨迌”还不如脑残字“七桃”呢!“七桃”好歹还符合漳腔闽南话“tshit-tho”的发音,对于台湾教育部会推荐使用“葨迌”这个荒唐写法(并且是在地球上还没有Win7系统的情况下推荐)我并不感到意外,想想台湾教育部还敢推荐在闽南语里用牛头不对马嘴的“曷”代替“也”呢!所以是见怪不怪了。但是西元2006年中国大陆出版的《闽南方言大词典》也采用“葨迌”这就比较遗憾了。
结论:佚陶 这个写法是唯一的无论发音和词义都解释得通的,可以做为“thit-tho/tshit-tho”的正字使用。
佚佗 这个写法将“陶”改成“佗”完全没道理,是不该发生的闹剧,只能当借音字看待。
葨迌 这个写法无论发音和词义都是错误的,很遗憾,只能是错别字。
其实“葨迌”咋一看还挺唬人的,当初我头一回看见“葨迌”时还曾胡猜这会不会是本字呢。此番用照妖镜一照便让其现出原形,原来这家伙和脑残字“七桃”是一伙的,那就只能将它们一起关进锁妖牢,判无期徒刑!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