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行记三:浙江·乌镇

【原创】行记三:浙江·乌镇

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县,著名文学家茅盾先生的故乡

更多乌镇照片,请到本博客相册中查看乌镇专辑

“小吃城”,一座院子门口挂着这样的招牌,已是午后,腹中尚空时看到此牌倍感向往。“老街,坐三轮车游览老街,免费导游……”几辆三轮跟着声音从身后闪出,拉客的,没理他,继续前行。“景区的门票是当天有效的,现在买有点亏,先去老街转转吧……”三轮车仍跟在身后,蹬车人不停的游说:“很便宜,六个景点,免费介绍……”车子赶上来,并排行走,这时才看清了蹬车人,为首的是个瘦小的,戴着宽边眼镜的南方面孔,看上去象个失业的知识分子,也许是因为他的模样不象是宰客者,也许是行程疲劳不想再走,便停下听他继续介绍:“来乌镇应该去看看老街,没有开发过的乌镇……”

乌镇常丰街街景,未开发状态,此处名为“两洞三天”

花钱总要图个实惠,于是问这一趟转下来多长时间,“一个多小时,慢点转两个小时,但不能时间太长,我们还要做生意。”细想一下,这么长时间价格倒也合适,烈日当头加上路上劳顿,这小半日也难专心游览,不如乘车,既可游玩也能歇息,或者他说的没错,跟他去能看到真实的乌镇。有车坐了,吃的问题也要解决,于是准备拿出备着的干粮对付。“还没吃午饭啊?”三轮车师傅发现了这个举动:“这里的饭不要买,离景区近,贵,如果不嫌弃的话我领着去一个地方,是我们这些蹬三轮的平时吃饭的地方,经济实惠。”听此言心想这种地方应该不会错,于是答应了他。蹬车的立即掉头,向着相反方向行走,坐车的却在琢磨,这会不会加钱。

十分钟,停在一间小店,店中应该是母女俩,让进屋去,确实是一间小店,连菜单都没预备,反正也不想大摆,就要了2块5一碗的鸡蛋面条,南方的饭是有点不习惯的,现在能吃上这么踏实的东西已是不易,同时感觉这位三轮师傅人品不赖,让了支烟给他,问了一下,他姓周,一身汗的站在风扇前面告诉说慢慢吃,他可以等。不久又让老板拿出水来给我们灌满水壶。

京杭大运河,从其中一座桥上向北拍摄,前方水塔位置已是江苏地界


京杭大运河,从其中一座桥上向南拍摄,沿河可达杭州

乌镇街景与南浔相比,现代的成分少了许多,周师傅的话匣子开始了,介绍着他生活的这个小镇。乌镇的中间是著名的京杭大运河,几座大桥连着东西两岸,行在桥上的时候,周师傅指着远处一座水塔说,那里,就是江苏,我们这里是浙江。下了桥不久,车子停在一条小河边,对岸是一排房子,样式在此行中并不鲜见,周师傅指着它们说:“知道这是哪里么?”从他的话里能感觉到,这里面有故事。

茅盾先生的作品《林家铺子》的原型

“林家铺子!”一个很响亮的名字被周师傅灌进耳朵里,这难道就是茅盾先生笔下的那一座么?或者真的是,茅盾先生就是乌镇人,他写了他家乡的东西。周师傅讲,景区内还有一座林家铺子,但那是复制品,乌镇人都知道,这里才是真的,现在还能免费看到,也许一年后,二期开发就会将它扩进景区中。再望对岸,四周已建起了住宅区,唯独闪出了这一小块,房子已经很旧了,不少地方有了残缺,但好象还住着人。周师傅说房子的主人或者说是林家后人在历史上的运动开始时,携着家眷带上部分家产,趁夜乘船走了,再没回来过,走到哪里,没人说得清楚,现在做为民政用房,里面住的是一些五保户。一边品读着在乌镇的这第一个惊喜,一边随着周师傅的话语在本子上记着:从左向右,米行、杂货店、酒坊、布店、仓库,靠西还有一间茶铺……脑子里同时闪现着电影中林老板那张沮丧的脸。

向东行至一岔路口,周师傅讲这里就是两省分界了,向北不远就是江苏,此处有一衙门,俗名“二府”,有些来历。这里有必要引用一些资料,简要说明一下乌镇的历史,虽然这是个小地方,但却有复杂的故事,现在贯穿乌镇南北的车溪河,在春秋时是吴越两国的界河,秦代以车溪河划界,东岸名乌,西岸名青,归属两个不同的地域,由此便开始了一地分治的漫漫历史,唐代分别称为乌、青两镇,还曾经统一叫过乌青镇,但始终没改变分治局面,两镇各行其事,政令不一,使这里出现了很多混乱。加上这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是二省三府七县交界,与浙江嘉兴的桐乡、秀水,湖州的吴兴、归安,江苏苏州的吴县、吴江、震泽这七个县接壤,本身这里当时又不是一个整体,属于几不管地方,难怪当初朝廷要在此专门设府处理大小事务,行使与两省同等权力,据说当时衙门大堂中曾有对联:“七藩两浙,控制三吴”,派头直逼两江总督衙门。从秦开始,一直是这样的分治局面,直到建国后,才把车溪河两岸的乌、青二地合在一起,统称乌镇,划归嘉兴桐乡县,周师傅的话里曾有“乌青毓秀”一词,到现在大概理解了一部分。历史上的衙门是什么气势已不得知,总之面前这一座是刚刚重建的,又没开放,意义不大,拍个照走人。

七拐八拐,行进一处楼群停下,这里能有什么呢,周师傅把车靠墙停好伸手一指:“在那个方向有棵大树,千年古银杏。”果然,走近后此树绝非一般,旁边一块碑上显示这是一棵重点保护的树木,1200多岁了,银杏这东西生长极慢,大约四、五个人围抱的样子,不由想起来我们的相国寺八角殿中那尊由银杏树干雕成的千手观音,在原始的时候应该要比这棵更粗一些。周师傅又开始了他的导游身份,这回他讲了一个故事,唐代有位名叫邬赞的将军,奉皇命平定浙江叛乱,中了叛军奸计,被俘不屈,被杀害并割掉了耳朵,葬在这里,坟上就长出了这棵树,百姓为纪念将军的伟绩,就修了一座将军庙,此处也因此以将军之姓为地名,且将耳旁去掉,是名乌镇。他讲的这些听上去就略带着传说的成分,唐代是否真的有这位将军和这些事件亦未可知,后来查了资料,故事中将军的原姓氏也有“邬、乌”两说,至于地名,在秦代已有“乌墩”的叫法,属乌程县境,但史料记载的首次称为乌镇,的确是在唐代,只是地域较现代小一些。不必去深究,就把这些当成一个纯粹的故事好了,故事是民间传下来的,或者百姓已经将自己躲灾避祸祈望安定的心愿加入其中,使之传神。

每次上运河大桥,周师傅都下来拽着车子上坡,我也就下来跟着他一起走,让他省点力气。进了一小街,从路牌上看到,街名常丰。这条街看上去比刚才那些地方更显得陈旧一些,但却是很原始的东西,与人造景观相反,这里的房子很自然的统一到过去的年代,现代成分极少,这里就是周师傅讲的真正的乌镇。

常丰街居民

到了一处院落门前,大门紧锁,上面有粉笔写的几个字“张同仁老宅”,张同仁是何人,说不清楚,总之是昔日的一大户,周师傅说早年属于被镇压的对象,挨了枪子儿,房子没有被破坏,分给了普通群众居住,跟着周师傅引导在一条长长的门洞里行走,他说不要小看这座宅院,《似水年华》、《橘子红了》两片在老街拍过,这座宅院就是主要拍摄地之一,听此言,惊喜之余又生纳闷,为什么正门不开却要走这黑黑的门洞。门洞的尽头再一拐,便看见了院子的入口。进院之前,周师傅说里面象征性的收1块钱参观费,这年头还有这么便宜的门票,于是一边进院一边把裤兜里先前找零得来的硬币拿在手里。

进入张同仁老宅的一个通道,正门已封死

院子并不大,一个女人在院子里微笑着欢迎来客,她的家就在这里,1块钱也交给她。站在院中间环顾,这里明显没有得到应有保护,相对来说要破落一些,最起码木楼突出部件上的积尘要比它处厚一些,角落里也有些杂草,那些江南大户人家特有的,精美的雕刻工艺就存在于这个环境中,但也保存较完好,除了同南浔一样的情况,一些雕像的头部在那次运动中被敲掉了。“那就是拍电视剧的小姐绣楼……”随着女人的指点,在院中寻找着那些熟悉的场景,许是因为与想象中差别太大,所以勾不起一点印象。但那里的老窗还是吸引了我,尤其是那个古代风格的插销,原理同现代的几乎相同,但它是嵌在木窗里面的,铜制,抽上去自己不会掉下来,向下拉时却感觉里面好象有什么润滑剂之类的,感觉不到一些梗阻,丝毫不废力气,想是多年使用的结果,虽然套筒紧箍着插销,但里面的铜面已经磨擦的相当光滑了。

破落的张同仁老宅的过廊

院子没有房子的那一面墙正中,又是一座砖雕的门楼,如先前所见过的同类一样,砖雕还是那样精美,正当中是“长宜子孙”四字,意为祝愿后世子孙世代稳定,生活美好。不禁感叹,中国从古到今的传统,作为长辈,总希望后代们比自己更幸福一些,不再经受苦难,但只是个美好的祝愿罢了,后辈们的幸福时光还要靠他们自己来争取,未来的日子是什么样,天知道,正如当初建造这座门楼的主人一样,他总没有想到将来会有人把这四个字敲掉,正如所有的砖雕上人物的头部一样,在那次运动中失去了,如今只留下印记,让来到这里的我们还能依稀辨认。

张同仁老宅中的精美砖雕

门楼的下方又是一扇封死的门,看位置应该是同临街的那扇门正对着,女主人告诉说,这里面是一间很大的厅,拍完了电视剧就封起来了,屋子里原有的摆设都在里面,至于来时的那条长长的门洞,是以前就有的,好象是说主人为了不露富,特意修建,绕行进出,真实情况是不是这样,已经没时间证实,于是辞别,重新走出那条门洞,回望时,一辆自行车停在尽头,它周围的墙角长出一点绿色,安静的,如同这座老宅一样,安静的呆在这里。

离此不远,又是一个院落,进门的两块牌子上标明了,这里是座酒坊,乌镇最著名三白酒就产自这里,在车上时周师傅曾告诉过,乌镇的三白酒不要随便买,牌子很多,造假的也很多,或者是兑出来的,如果想买就到酒坊里去。这里的正名应叫做“陶复昌糟坊”,百年以上的历史。“这位是老板。”周师傅指着一个穿的很普通的人讲,于是就跟着他进了存酒的仓库,大约有一两百平方的样子,全是装酒的容器,包装各不相同。老板取了酒盅倒满递在手里,让尝一下,对于我这种不沾酒的人来讲,再尝也分不个好坏来,但是,酒的气味已经抢先一步随着空气进了鼻子,特别的香,很舒服的感觉,并没有普通白酒那种略呛的刺激性,包括回来以后,带回来的酒放在家里,每天下班后进门总还能闻到满屋酒香。米酒,应该问题不大,于是就喝了一口,喝完才知道这家伙50多度,不久后便了感觉,这对不沾酒的人来讲是不适应的,不过还好没有影响到下面的游览。

陶复昌三白酒

三白酒,何为三白?老板给出了答案,白米、白面、白水,以传统的方法酿造,百年不曾更改。我请求看一下酿酒的地方,老板笑着讲,来晚了,因为这条老街不久后要开发,所以上面要求所有的工厂和作坊都迁到郊外去了,无奈,只好一边看着原先酿酒的设备搬走后留下的那片空场,一边想象着一群工人,一堆木桶,一幅传统的酿酒场面。买了酒,周师傅帮忙提着,回到老街上,那酒的回味还在,这条老街并不宽,酒香,巷子再深也不要紧。

常丰街街景

坐上周师傅的车,继续在老街里穿行,街上并没有游人,显得很静,路边开着店铺,卖当地的蓝印花布,卖姑嫂饼,捎带着卖一些旅游工艺品,当地人进行着他们正常的生活,气氛并未因我们这些游客的到来而被打破。临街的房子还保持着那样的风格,一间一间的从眼前闪过,终于,一间老茶馆由远至近,吸引住了周师傅带来的外乡人,很古朴自然的一间茶馆,门口写着大大茶字的幌子已经看不出原来是什么颜色,没有门,几张方桌很拥挤的摆在里边,大漆也脱落了一部分,现出木头的本色,围着它们的是被磨的发亮的条凳,一切都是真实的,与古镇,与老街都相符的自然场景,几个茶客在里面享受着他们午后的时光,好象没发现我在拍照。

常丰街一处茶馆

视线从茶馆移回老街,已经可以看到河,在江南小镇,只要有河的地方,就很自然的有石桥相伴,这里的一座应该就是周师傅路上说过的乌镇最古老的桥了,周师傅那浓重的南方口音讲出来的普通话,费了好大劲,又加上比划、解释,终于让我听明白了,这座桥叫“浮澜桥”,明朝的古董,它看上去并不算很旧,但也绝不是复制的物品,两侧桥柱外的石头象是堆在一起的,中间很大的缝隙,个别石块已经断了,但仍稳固的发挥着它的作用,站在桥上,那一端也是老街,老街很静,河水也很静,桥,依然。

浮澜桥,建于明朝宣德年间

感受这座桥的时候,周师傅帮忙提着东西站在旁边等,略带歉意的又让烟给他,这回他朴实的一笑,说:“不能老吸你的烟啊。”说完跑回他的三轮车上,从座位下面掏出烟盒返回来:“这烟不怎么样,我平时抽的,你抽么?”当然抽,我接过来点上。抬头发现了河边一座房子的山墙很特别,象是一座已经毁掉的建筑留下的痕迹,于是发出疑问,周师傅也说不太清楚,他只说可能这里曾经是座庙。

周师傅先前承诺的游玩线路,到了浮澜桥已是终点,沿来时的路返回,对他的印象已是很好,源于他的一路真诚,于是又委托他介绍一处综合条件较好的住处,他欣然答应。路上他的一段话至今仍值得回味:“我没别的本事,如果有早出去找工作了,现在挣的就是个苦力钱,下个月开学,又要掏出去一沓钱给孩子交学费。来的客人钱也是辛苦挣的,也想花得更实惠些,大家都不易。乌镇没别的,就靠旅游,我自己也靠这吃饭,对客人实在些,他们回去会告诉朋友,我可能就多一份生意,骗了客人,他们回去也会告诉朋友,我等于砸了自己的饭碗……”这些话里,除了诚信老实,更有一些他的精明,的确,宰客的到处都有,目的仅仅是贪得一点蝇头小利。一直送到离景区较近的一处客栈,此行已经两个多小时,比原先协商的时间超出近一半,付钱时特意问了一下周师傅费用多少,他仍按着原价收取:“我们当初定好的价钱,绝不多要。”

随着周师傅进客栈,其实就是当地人的家,他们盖了很大的房子,有的三层,除了自己人住一小部分外,其余全部迎客,老板的儿子在过厅里上网,全然不管出来进去的人,虽是小镇上的小客栈,但被政府要求的很严格,住店人登记的项目很详细,连身份证都要扫描进电脑里储存,见了身份证,周师傅很惊喜的叫起来:“开封的啊,很好的地方,包青天……”就是这样一个朴实的人,安排好后立刻辞别出门去继续拉他的生意。现在他的孩子已经开学了,也许周师傅会骑着三轮车去接孩子放学,这是个好人,一个戴着宽边眼镜的乌镇人。

东市河夜景

晚饭后,女主人让他老公出来:“你带客人去转转,带到景区里看看夜景,5点半以后就不收票了。”她老公是个看上去很厚道的人,话语并不多,一路被他领着逛,拍照时他就站在一旁安静的等,偶尔的过来看看相机的取景框,就这样被他领着,融进乌镇的夜晚。蒙了夜色的小镇并没有安静下来,河边、街上仍有很多的人,一部分是客人,一部分是当地人在纳凉,一些小摊贩听上去象是在唱的叫卖声吸引着游人,走一路可以听到好几种不同的方言,地下无数人踩过的石板已经发亮,反射着店铺里的灯光。他领的都是些比较不错的地方,不巧的是这天正好是周末,景区内又有特殊情况,收票时间要延长到9点,跟客栈老板较熟的工作人员也不敢向里面轻易放人,于是就没能进去。老板告诉说今天好好休息,明早天一亮就进去,也是不收票的,而且人少,但要快点转,上班时间到了保安会清场。很巧的是,这位老板也姓周,待人和善,此行中所见到的少有的胖子。

街头茶摊,这里的人有早晨喝茶的习惯

早晨5点,天色已亮,太阳毫不吝啬的洒着它的光,带上相机直奔景区,路过早市,菜、水果、卖小商品的地摊沿着运河桥的两边排开,这时发现了一个现象,乌镇人早晨的习惯是喝茶,正如我们这里满街遍布早点摊一样,所有的茶水铺已开始营业,乌镇人,几乎都是男人,有菜贩子、有穿着很讲究的,总之无论什么身份,都集中到茶摊上,七八人围坐一张桌子,互相并不认识,每人守着一杯茶,大摆龙门阵,接连路过几个茶摊,都是这样,只喝茶,桌上并没有发现吃的东西,当地人习惯如此,虽然书上曾说空腹不宜饮茶。

早晨,一处茶馆中的茶客

所谓景区,其实也是沿着河圈起来的一部分乌镇,乌镇的结构很简单,从中心向四个方向射出四条老街,均有河相伴,当地称为东、南、西、北四栅,这个栅字很有来头,在每条街的尽头都有一座连通镇内外的石桥,桥拱下有可开启的栅门控制航道,古时治安的需要,因此石桥也被称做栅桥,目前售票的景区是东栅,周师傅带着去的老街是在南栅,那座明代的浮澜桥就是南栅的栅桥。

早晨,东大街居民

早晨,东大街居民

早晨,东大街

东栅的这条街叫东大街,时间还很早,但景区内已经有人的活动,东大街虽已被扩进景区,但本身在里面生活的当地人并不迁出,同往常一样,开始了他们一天的生活,在他们中间,也有三三两两早起的游客,在景区收票之前呼吸着河边免费的空气。不久,遇见两位熟人,他们来自上海,初次见面是在去同里的路上,与他们同乘一辆车,这已经是第三次碰到他们了,兴奋之余合影,来简单记录一下这种特别的缘份。东大街的两边都是木的门板,大多数门上还插着端午节时的菖蒲和艾叶,已经干掉了,成了与木头近似的颜色,很多家庭开了店铺,这个小镇出产蓝印花布,于是很多有这种布制的物品出售,买几把扇子带回去,店主打开了好多把扇子展示上面不同的图案,其中有一把菊花纹的,店主说:“这里每年都有菊花节。”很亲切,这里居然也有菊花节。仍旧是条石铺成的地面,青石中间缝隙加杂着绿色小草,起早的居民从河里打水回来洗衣,不少洒在路面上,灌进石缝里,又被偶尔经过的车轮轧过,重新被挤回路面。

早晨,东大街

早晨,东大街

东市河·水阁

东栅的这条河叫东市河,与东大街并行,早晨的阳光把河边的石板涂了一层金黄,早晨的河面还没有行船打扰,安静的被照耀着,升起一层淡淡的薄雾,这条河只有一边的岸,另一边是房屋,东大街居民的住房向河面伸展,被埋在河底的石柱顶起,看上去有点南方少数民族高脚楼的意思,当地人叫做水阁,木结构的部分很多,很旧,有的地方物品摆放略显得凌乱,也就是这样不太有秩序的印象让人相信,这是真实的乌镇住民,在江南,乌镇开发的最晚,所以,他们自称为最后的枕水人家。行走在河岸,一些店铺做开张的准备,一处廊棚下,一位阿婆把包好的馄饨小心的摆进盘子,见我拍照微微一笑,然后继续低头包着,这就是当地人卖的早餐,他们习惯一早就吃馄饨和面条,满大街都没有卖稀饭一类的小摊,除了茶馆里卖些茶水,偶尔可以买到豆浆。

东市河·水阁

东市河·石桥

河很窄,对岸是鳞次栉比的水阁,从开着的窗户可以望到屋子里面,不由想象着假设住在里面,与水如此的接近会是什么感觉,蛙鸣?还是船桨击水的声音?肯定屋子里会散着一股清新的水的味道。这里隔不远就有一座石桥,来回通行非常便利,桥与水相接的地方生着青苔,那些石条堆砌的很整齐,厚重稳固,走在桥上会觉得踏实,一条小船从桥洞下穿过,乌蓬船,是做生意的,社会在发展,它已经从人们的平时生活中淡出了,当然,船工摇橹的动作还如从前。

东市河

东市河·水阁

东市河的尽头,终于和并行的东大河有了一个交点,这里是乌镇最大的水面,其实也很小,店铺里当地人讲《似水年华》在这儿取过景,不过站在这里看,我只能联想起很多书中写过的河的埠头。

离开东栅,背上行装出发,过了最南端的那座运河桥就到汽车站,车站所在的这条路叫子夜路,一个大文学家的家乡总会有些他的影子。在汽车站碰见一外国人,同他的翻译一起背着两把旧的竹椅,他们说是从当地人家买过来的,外国人要把它们背回家去,估计他的家人看到椅子时,脑中会很自然的产生一个词:中国。

更多乌镇照片,请到本博客相册中查看乌镇专辑

江南,鱼米之乡,自然少不了鱼主题

早晨,东大街墙角的一只猫

早晨,东大街一户人家的门口

更多乌镇照片,请到本博客相册中查看乌镇专辑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8827.html

更多阅读

曹妃甸新首钢卅三:曹妃甸油气基地

曹妃甸新首钢卅三:曹妃甸油气基地在厂前宿舍渡过了第二个晚上,2011年8月19日早餐后,我开车把北京冶金建筑研究院和首钢机动部的专家送到了京唐公司炼钢厂房东侧的指定地点,一行人在此分手。他们要留下继续给相关业务人员讲授工业建筑防

西藏之旅三:3月27日,林芝米林机场、八一镇

     西藏之旅三:3月27日,林芝米林机场、八一镇                方舟  早上五点钟起床,五点半集中坐车去双流机场。团友中很多人都是头一次这么早起床,但大家

导学案的编写与思考之三:如何编写导学案

导学案的编写与思考之三:如何编写导学案原作者:李靖(广西省崇左市宁明县)来源:教师继续教育网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推进,怎样编写出高效、实用的导学案,这是一线教师最为困惑的问题,也是影响课堂教学改革能否顺利推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转贴 富士通杯之韩流天下(三):本属于依田纪基的2004

富士通杯之韩流天下(三):本属于依田纪基的2004http://sports.sina.com.cn2012年04月30日14:03新浪体育微博  新浪体育讯 2003年末到2004年初的世界棋坛,呈现出时代大变革前的短暂动荡。本文作者一再使用“时代”这样宏大而飘渺的词

声明:《原创 行记三:浙江·乌镇》为网友收起你的虚伪丶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