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炒肝
读此称谓,切莫望文生义。炒肝,不是将肝炒熟后盛盘上来的一道菜,而是煮熟后小碗盛来小口轻啜的一种流食。炒肝,名称前冠定北京二字,为的是限定炒肝概念的外延。也就是说,炒肝唯北京独有。
炒肝,名唤炒肝,吃的却不是肝,而是肠。有肝,点缀而已,肝多了不好吃。制作工艺是先将猪肠用盐碱洗净后打捆,放入锅中煮透,晾凉,切成顶针段。猪肝切成柳叶片。炒蒜泥黄酱,备用。吊口蘑汤,再将顶针段的猪肠和柳叶片的猪肝放入锅中,比例三比一。放入鲜酱油、蒜泥黄酱煮沸。最后是撒蒜末、味精,勾芡后成活。
煮好的炒肝,应是酱红色的一锅。小碗盛来,芡汁明亮,稀稠合适。入口猪肝绵软,猪肠软烂且稍有嚼劲,蒜香浓郁,并有猪肠特有的脏香味,方为好炒肝。再佐以天津包子,应是绝配。
炒肝的历史不长,起源于前门外鲜鱼口的会仙居。自1862年北京人刘永奎的小酒馆开张,起名会仙居,几十年苦心经营生意一直冷清,直至老去。小酒馆由妻弟刘喜贵的三个儿子继承。说这话,已是世纪更迭的当口,小酒馆生意依然冷清。为改颓势,三个儿子听从老主顾杨曼青的主意,将白煮杂碎中的猪心猪肺去掉,只留猪肝和猪肠,注重酱色佐料,突出蒜香,勾薄芡成为流食。不成想,却一炮走红,成为了老北京一时的名吃。
从此北京有了炒肝。算起来,时间不过百年。
之后,会仙居周围出现了许多效仿者,最著名的便是鲜鱼口内的天兴居。天兴居开在会仙居的斜对面,经营炒肝,公然借会仙居的风头做生意,不成想,由于制作精良,经营得当,生意却好过了会仙居。会仙居败于自家纠纷,直至1952年转让他人。1956年公私合营,会仙居并入了天兴居。从此会仙居成为了历史。
随着历史更迭,时代发展,许多新老字号也随之起伏沉默。老字号相继销遁,新字号应运而生,而这道炒肝小吃却在更迭的历史长河中慢慢的流传下来。
会仙居。炒肝小吃的发明者,可算是炒肝鼻祖。倒闭的早,没吃过,只闻其声,不见其形,只得在传闻中领略风采吧。原地址在前门大街鲜鱼口内。
天兴居。从历史和传承来看,可谓炒肝的师叔辈。依仗着辈分和权威,还没人敢说个不字。原地址在前门大街鲜鱼口内。只可惜,2006年前门大街改造,从此消声觅迹。
凯琳饭馆。应算是本世纪初味道最好的一家。炒肝稠稀合适,蒜香和肠香浓郁,包子味道也好。地址在虎坊桥路与两广路路口的西南角,向南100米处,湖广会馆的门前。只可惜毁于2007年虎坊桥路口改造,从此了无声息。
炒肝焦。新街口西,赵登禹路口的对面。应是西城区为数不多的一家。也于2007年拆迁,不知了去向。
西四包子铺。炒肝包子一般,但是名声大,几乎京城人人皆知,原因是店铺位置就在西四闹市的路口。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凡从西四路口过的,没有人不歪着脑袋向里看。西四路口扩宽,西四包子铺也于近两年拆除了。
京味居。炒肝可算是目前全京城味道最好的一家。其味道鲜香浓郁,颇有当年凯琳的感觉。位居南城宣武区白纸坊与南菜园路口交汇处,路南座西,紧邻着肯德基。好这口者,不可不去。
姚记炒肝。鼓楼底下,位置好,制作精良,应是目前京城生意最好的一家,可算是当今炒肝生意的龙头老大。炒肝味道好,肥肠块头切得大,像个玉扳指。有外地朋友相问,我解释说,因为过去百姓们穷,喜欢块大,为解馋。一笑尔。地址:鼓楼东大街311-1号
陈实卤煮。自称掌勺出自天兴居,可见炒肝味道正宗。包子也好,号称正宗天津包子。位置在南城陶然亭公园门口西侧,南来顺涮羊肉馆的斜对面。
小胖包子王。以包子出的名,炒肝也不错,还经常派人到京味居去学习,其实就是放着自家的不吃反而到人家那儿吃炒肝。位置,西便门南,西便门内大街路东。
明华烧麦馆。从前在东四十字路口的东南角,朝内大街扩宽,搬到了路口的西北角,最近又拆迁,被挤兑得到了隆福寺与馄饨侯同居一室。明华烧麦,以烧麦为主,新添的老北京炒菜和小吃。炒肝量大,只略嫌腥。
总的说来,目前炒肝最好的应算是京味居、陈实和姚记这三家。其余的吃也罢,不吃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