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学习经历》——杨振宁

除了诺贝尔奖获得者,82情定28的两件事之外,个人对杨振宁教授的了解均是来自书本或者网络的只言片语,感觉很不真实。感谢香港浸会大学今天给了我近距离了解他的机会,受益匪浅,小记一篇。



香港浸会大学的愿景是“成为一所领先的创意高等学府”。为此,校长陈新滋教授该构思本港首个“创意研究院”,并于3月28日成立,目的在于加强校内的研究文化丶培育研究人才丶增强研究表现,并进一步推动跨学科和专题研究。为庆祝研究院成立,浸大邀请三位诺贝尔奖得主与一位著名艺术家来校,与师生交流,分享创意。杨振宁教授是其中的一位,也是第一位。他以《我的学习经历》为题,分享了几点人生感悟:


接下来,我顺着这几点,记录一些我注意到的内容(与上述可能不同),以及鄙人的一点反思。


左为杨振宁教授,右为汤涛教授(微博:@数学文化)

一、当直觉和书本知识冲突,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这是在他初接触物理知识时,遇到直觉和书本讲解不同,百思不得其解,后来努力学习悟到的一点。我想这个在我们每个人在学习物理时都应该遇到过吧。我自己在这方面就特别笨,导致高一的物理刚开始的考试就有不及格的记录,好在后来拼命努力才有小小开窍。

可能这一点太自然,所以我注意到的不是这个。我在他分享时看到了这样几点:



二、注重新现象,新方法。少注重书本上的知识

如果我讲座笔记没错的话,芝加哥大学在1948-1950年间的PhD,最后有四位得到了诺贝尔奖。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情。当时杨教授说每周一次colloquium,几次seminars,氛围非常活跃。当时很多人醉心于物理学中的“四大力学”,忽视其他的小问题,杨教授说,四大力学如同物理学的骨骼,但是仅有骨骼,物理学是死的,还需要血和肉,这样,有血有肉有骨骼的物理学才是一个活的系统。所以要注重新现象与新方法。见木不见林自然不好,见林忽视木也是不对的。


三、自己找题目

杨教授还是挺会找自己方向的。实验水平不够,二十个月实验生活直接宣告这个方向走不通。于是自己找理论题目。三个题目,每个都研究了好几个月,都是想法似有道理,但越算越复杂,只好放弃IsingModel,Bethe's workd,GaugeInvariance,不过幸运的是,终于算是从这里面找到理论研究的方向(核反应中的角分布),将其他领域的一个知识搬过来为本领域所用,在当时是创新(我个人并不懂其中的具体情况)。可创新与突破并未让他自信。因为一直想从实验中寻找突破,现在却在理论中寻找到了突破,多少有点心不甘。导师一番话和事后的思考最终让他卸下心里的疙瘩,最终用一篇短短的理论突破,漂亮简单对称的公式,拿到了自己的博士头衔。

这是不是从绝望中寻找到了希望呢?呵呵,不要钻死角,这点很重要,不过前提是你要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来证明对你来说,那些领域真的是死角。


四、兴趣--> 准备 --> 结果
五、有好想法,不轻易放弃

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IAS)中,有位教授和杨教授谈起了刚才的IsingModel有了新的进展。就在短短乘搭巴士的十几分钟时间,他迅速了解了IsingModel的进展,并把之前的碎片全部串了起来。接着经过6个月的尝试,花了也许这辈子最长的时间,得到了有一个突破的成果。

这里的关键在于,第三大点里,是否付出了足够多的努力来证明那些领域是死角。既然付出了努力,才有可能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将新进展了解并找到突破点。之前的放弃是一种暂时的搁置,这是不钻牛角尖的良好习惯;同时之前的努力也是一种准备,这是从兴趣出发获得成果的必经之路。


六、要解决基本问题

这点我觉得杨教授估计没说好,我认为也许应该是“要重视基本问题”。否则和上面第一点的第二小点有冲突。

重视的意思是说,不要人云亦云,也不要怕麻烦。之前都觉得宇称守恒是定理,也有质疑的,可是实验做起来超级复杂,很多人就这么放弃了。还有人觉得,就算做了实验,搞不好还是证明宇称守恒是正确的,那就更是懒得去费心了。这点,李政道教授和杨教授不走寻常路,最终因发现“宇称不守恒理论”而同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



之后,杨振宁教授离开了普林斯顿的IAS,虽然IAS是一个很好的象牙塔,而且在IAS的那17年时间,是杨振宁教授学术成果最丰硕的时期。翁帆当时都觉得他怎么可能舍得离开这么好的一个地方。但是他觉得“Theivory tower is not the world ...”。


最后杨教授引用了英国着名诗人布莱克 (William Blake, 1757-1827) 的诗,《无辜者的预言》(Auguriesof Innocence) 的前四句:

To see a world in a grain ofsand,
And a heaven in a wildflower,
Hold infinity in the palm of yourhand,
And eternity in anhour.

著名的陈之藩教授(《剑河倒影》的作者,电机学领域的权威)将其翻译为

一粒沙里有一个世界,
一朵花里有一个天堂,
把无穷无尽握於手掌,
永恒宁非是刹那时光。

其实李叔同(1880-1942)也翻译过:

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
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

梁宗岱(1903-1983)也翻译过:

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
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一刹那里收藏。

我个人是更喜欢陈之藩教授的翻译。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读读他写的散文。他也是一位传奇人物。


《我的学习经历》——杨振宁
网上其实关于杨振宁教授的讨论很多,正面负面均有,我对这整个讲座中对于人的评价持中立态度。
整体而言,他提到的这些对于做人和做学问都是大有裨益的。
整个过程,能感觉到他的谦和亲和的态度与敏捷清晰的思维。

如果对整篇演讲有兴趣的,可以参考他在电子科大讲座演讲稿:http://tongsan.5d6d.com/thread-31-1-1.html
从上面的讲稿对应今天的这个演讲,我感觉基本上算是“只字不差”,相信他也讲过很多遍了吧。


整篇小记如流水帐,各位简单看看就好,毕竟我短时间不停歇地敲这么多字也累了。


附——

香港浸会大学“创意研究院”背景资料:

创意研究院由浸大陈新滋校长构思成立,他说:「创意研究院由着名学者作领导,当中包括来自不同学术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它是个高层次智库,让校内学生丶研究员和学者能与这些国际大师级学者交流意见。研究院将是创新思维的丰富泉源,也是浸大致力发展成为世界级校园的强大推动力,同时亦为教与学和研究提供良机。」

为庆祝研究院成立,浸大邀得三位诺贝尔奖得主来校,与师生交流,并在公开讲座和论坛上,分享创意,以及一位着名艺术家展出摄影作品。他们是一九五七年物理学奖得主丶浸大荣誉理学博士杨振宁教授,一九八一年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丶前洛克菲勒大学校长Torsten N.Wiesel教授,一九八六年化学奖得主丶哈佛大学Dudley R.Herschbach教授,以及具欧亚触觉,游走於二十一世纪无疆界美术领域的美国画家兼摄影家MuKha。


杨振宁教授简介

杨振宁教授一九二二年生於中国安徽合肥,一九四二年在西南联合大学取得理学士学位,一九四四年在清华大学取得理学硕士学位,其後於一九四八年在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

一九四九年,杨教授成为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成员,一九五五年晋身教授。一九六六年至一九九九年,他出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同时亦为该校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一九九九年起任荣休教授。杨教授分别於一九八六年及一九九八年获委为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和清华大学教授。

杨教授於一九五七年与李政道教授合作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同获颁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获颁无数奖项和荣衔,包括美国文学及科学院拉姆福德奖(一九八零)丶美国国家科学奖 (一九八六)丶富兰克林奖 (一九九三)丶鲍尔奖 (一九九四)丶中国国际科学及技术合作奖(一九九五)丶俄国波哥柳波夫奖 (一九九六)丶昂萨格奖 (一九九九)丶费萨尔国王国际科学奖 (二零零一) 和 You BringCharm to the World Award - Prize of Success for Life(二零零六)。此外,他是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丶英国皇家学院外籍院士丶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丶教廷宗座科学院院士丶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丶中央研究院院士。一九九九年,杨教授获香港浸会大学颁授荣誉理学博士。

杨教授於物理学国际期刊《Physical Review》及《Physical ReviewLetters》刊登了约三百篇科学论文。他出版的书籍包括 《Selected Papers 1945 with Commentary》(一九八三)丶《杨振宁文集》(一九八八) 及《曙光集》(二零零八)。

(完)



文章内容来自新浪博客与微信公众帐号:【陈晓炜】
- 微信号:「babyfacer80」
- 博客:「http://blog.sina.com.cn/babyfacer」
陈晓炜乃本名,网名Babyfacer,微信平台是本人新浪博客的准同步平台,分享我对读书、工作、生活、旅游、摄影的点滴经历与想法。一切还在好奇地探索中……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8649.html

更多阅读

晒晒我班的大合唱——《我的中国心》 我的中国心班会

晒晒我班的大合唱——《我的中国心》红五月大合唱比赛不以我班的准备时间为转移,今天,周五晚上在大南厅如期举行。两天时间,从选曲、构思,到排练、购买服装,利用一切空余时间背歌词,分小组练,特别是樊静宇、许翊辰、薛宇更是立下了汗马功

《我的五样》教学设计 我的五样教案

《我的五样》教学设计 教学对象本课程的教学对象是技工学校的学生,都为十六、七岁的年龄,有梦想但缺乏规划;有些成熟但又有些稚有激情但缺少坚持。

《我的父亲母亲》中的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手法举例

《我的父亲母亲》讲述的是在文革期间,一个农村的女孩爱上一个城里来的教书先生,经过艰辛等待,终于走到了一起的故事。影片是采用第一人称“我”来叙说父亲和母亲的爱情故事,增加了真实性和亲切感,更能打动观众,引起观众的思考。影片中也采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 小学一年级书法课教案

第3课《我的第一本书》教案【基础梳理】一、字音1.典型字磨蹭(cèng ) 塾师(shú)翻来覆去(fù)马鬃(zōng) 掺和(chān)调教(tiáo)凄惨(qī)挎着(kuà)2.多音字hōng 哄哄声磨 mó磨刀 横héng横行 弄 nòng捉弄 哄 hǒng哄骗mò磨面hèng蛮

声明:《《我的学习经历》——杨振宁》为网友原味猛男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