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齐国,名将司马穰苴抑郁病逝,孙武不愿参与齐国内部争权夺利,决意南下另谋前程。吴王阖闾初登王位,励精图治求贤若渴,正是孙武大展雄图施展抱负的良机。在伍子胥引荐下,孙武献上自己的得意之作孙子十三篇,令吴王大为赞赏。
阖闾正为吴王僚之子庆忌在外图谋复仇烦恼,庆忌勇猛善战,实是心腹大患。孙武建议吴王用苦肉计刺杀庆忌。于是阖闾先让要离刺伤自己,然后假装追杀要离并杀掉其妻,要离投奔到庆忌帐下,渐渐成为庆忌心腹后杀死庆忌。要离说他此举不是为了求高官厚禄,而是为了吴国的安定团结。
也许是阖闾有心试一下孙武的能力,也许不过是想戏谑一下他,阖闾让孙武训练一群女兵。孙武三令五申号令,结果惹得下面一群哄笑。这本来就是一出文不对题的闹剧,结局自然出人意表。在吴王阖闾与众妃子宫女看来,这不过是一场游戏;但对于孙武来说,这无异于一场考试。如果他制服不了这群女兵,那样吴王会认为他不过是满腹经纶纸上谈兵的书生教授,而不是统率三军战必胜攻必取的大将之才。
他没有退路。他不想打败仗。他只能传令将两名队长斩首示众。这时候全场都惊呆了,原本活跃热闹的场面一下子寂静了下来。阖闾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想让孙武撤消命令,但孙武坚持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孙武在赌:他要坚持自己的军事思想——只有军纪严明法令素行的军队才能百战百胜;如果吴王否定了他的决定,他就准备离开吴国另寻明主了。
阖闾当然可以取消孙武的号令,但这样做会失掉天下士人之心,同时也让三军将士寒心,这显然不是欲争霸天下的阖闾想看到的。阖闾做了个让人惊愕的举动,他拂袖走了,又把这绣球抛给孙武了。那意思像是在说——你看着办吧,我不管了。他想让孙武自己取消自己的命令,同时又不让自己成为天下的笑柄。
孙武处于一个两难的境地:坚持执行还是顺水推舟找个台阶下?最终他选择了前者,两位妃子顿时身首异处。他如果选择了后者,只能让别人知道他很有手段能力;但他选择了前者,就可以让全军上下都明白军令如山法不容情的道理,这样才能打造一支真正的钢铁雄师。数十年后,又出了一位与孙武齐名的兵家圣手吴起。鲁国欲用吴起为将与齐交战,但吴起的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不信任他,为了获得这次成名的机会,吴起杀了自己的妻子表明立场,如愿为将大破齐军。对于一个自负才学渴望建功立业扬名立万的年轻人来说,又有几人肯放弃成功的机会?
被斩首的两位妃子,其中一位就是漪罗的姐姐。漪罗是吴王阖闾赐给孙武的。他无法拒绝,要想取得吴王信任他就必须接受。因为这看似恩宠实则监视。孙武感到一身的不舒服,他不想卷入宫廷斗争,但他需要获得吴王信任,这样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胸中的抱负。孙武心中有气,但漪罗美得让他心动,温顺得像个女仆,而且多才多艺,他对她的恶感也在慢慢融化。
漪罗看到她姐姐被她的夫君斩了,当场就晕了过去。她原本敬慕孙武的才气,现在心中只有痛恨。看到漪罗身上皿妃的影子,孙武不由得有点内疚,不知道自己是否做错了。爱情是如何从仇恨中萌发成长,我没有细看,只知道经过此事他们心的距离突然拉近了,他们发现了真正的对方。
一位野心勃勃励精图治的君王,一位矢志复仇坚韧刚毅的宰相,一位胸中有百万雄兵的将军,这样的组合会爆发出多大的能量可想而知,在他们的齐心协力治理下吴国国富兵强,奠定了争霸天下的基础。楚国与越国,一个在西,一个在东,吴国夹在中间,是先打越国还是楚国?很显然,伍子胥一心想要灭楚,在他心中自然是先打楚国。从当时形势来看,也确实应先伐楚。首先,楚国国大兵强,对吴国威胁最大;其次,楚平王新丧,新主年幼懦弱,内部不和,是伐楚的良机;再次,伍子胥原本楚人,在楚国为官多年,更兼多年悉心研究,是个十足的楚国通。
一千八百多年后,朱元璋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是先打西边的陈友谅呢?还是东边的张士诚?陈友谅地大兵多,实力强大;张士诚实力较弱但地处富饶。许多将领认为应先打张士诚,实力弱容易拿下,地方富足得利多;但刘伯温力排众议,让朱元璋集中力量先消灭陈友谅。他认为陈友谅剽勇轻悍,若攻打张士诚,陈友谅必然倾巢而出从后袭击,这样腹背受敌战局不利;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犹豫迟慢,不会制造太大威胁。其次,友谅弑主自立军心不稳,虽然强盛便内部问题多多,如果时日长久,他内部就会渐渐趋于稳定,再要打就困难了;张士诚盐枭出身兄弟拥立内部矛盾并不突出。两相比较权衡轻重自然应该先取陈友谅。在这个方针指导下,朱元璋集中力量对付陈友谅,而陈友谅也想要吞并朱元璋,两军多次交战到最后鄱阳湖大战,陈友谅大败,自己也中流矢而死。消灭了陈友谅,朱元璋统一全国也就只剩下时间问题了。同样的,楚国与越国是盟国,如果攻越,楚必从背后夹击;但攻楚国,越国就未必会行动。
吴国从消灭楚国的附庸国开始打击亲楚势力,不断争取同盟共同对付楚国。接着又不断派小部分兵力骚扰楚国,使楚国军队疲于奔命,同时也让他们产生错觉,以为吴军不敢深入。经过多年的准备,吴国大举进攻楚国,利用楚国将帅之间的矛盾,声东击西各个击破,经过豫章、柏举两次大战后,楚国主力被歼灭大半。此时的楚国仍然奢望阻挡吴军前进步伐,结果士气低落的楚军被吴国精锐部队突击,接连五场血战,战场上尸横遍野,通往楚国都城郢的道路终于打通了,楚昭王仓惶逃窜。
孙子兵法云:“凡为客之道:深入则专,主人不克;掠于饶野,三军足食;谨养而勿劳,并气积力,运兵计谋,为不可测。投之无所往,死且不北,死焉不得,士人尽力。兵士甚陷则不惧,无所往则固,深入则拘,不得已则斗。是故其兵不修而戒,不求而得。不约而亲,不令而信。禁祥去疑,至死无所之。吾士无余财,非恶货也;无余命,非恶寿也。令发之日,士卒坐者涕沾襟,卧者涕交颐。投之无所往者,诸、刿之勇也。”这就是连续五战最好的写照。吴军深入楚国腹地,物资给养都来自敌军,士卒没有退路,只能并力向前奋勇杀敌。狭路相逢勇者胜,吴军的士气高涨与楚军的士气低落相比高下立判。
看着战场上那象征丰功伟绩的遍地死尸,孙武毫无半点成功的喜悦,他只感到说不出的厌倦,他心目中的战争不是这样子的,但战争就是这样残酷,到处充斥着血腥杀戮,不战而屈人之兵,只是个理想,现实永远是弱肉强食。看着伍子胥挖开楚平王坟墓,一边鞭打着死尸,一边笑着骂着,孙武只感到一股尸臭味中人欲呕,只想远远地避开。
伍子胥多年的夙愿一朝得偿,他不停地鞭打着楚平王的尸体,多年的怨气此时终于可以尽情地释放,他终于可以放下沉重的枷锁自由地呼吸新鲜空气了。当他曾经的好友申包胥指责他做法太过分时,伍子胥说:“我日暮途穷,故倒行而逆施之。”看着自己满头的白发,一生的心血都费在复仇灭楚的事上,一个没有未来的人,又何必在意世人的眼光?楚国人原本同情他的悲惨遭遇,但他引外敌入寇,他们会不会又咒骂他逆臣贼子呢?那位帮他逃离楚国追击的渔父会不会后悔自己的做法?他只知道自己从此解脱了,他的使命已经完成,从此可以做个自由处自在的人了。
伍子胥派人到随急求楚昭王。正是因为他们母子,楚平王才要杀他父亲。伍子胥名员,父伍奢,兄伍尚,三人共同辅佐楚国太子建。楚平王欲为太子娶秦女,太子少傅费无忌对楚王言秦女绝美,王可自留之为太子另娶他妇。费无忌害怕太子怨己,遂谗太子不满婚事欲造反生事。楚王召太子太傅伍奢问话,伍奢言并无此事。但楚王疑心甚重,囚伍奢,派司马奋扬召太子进京。奋扬未出使先派人通知太子,太子知道王欲杀己,于是逃往宋国。楚王怒欲杀伍奢,怕伍奢二子谋反,于是派人通知两人:进京则饶你父亲不死。伍尚为人仁孝,虽然明知此去无益,但仍然坚持进京,也许他还对楚王抱有一丝希望,也许他是想向天下人证明曲在楚王而非他们父子。伍员知道这是楚王害怕他们报仇欲一网打尽的毒计,不肯奉召进京。楚王杀他父兄,伍员逃出楚国到宋追随太子建,辗转流落到吴国,助公子光夺王位,经过多年准备,终于大破楚国。
楚昭王正是上面提到的那位秦女生的,伍子胥对他同样恨之入骨。随国惧怕吴国欲杀楚昭王,但王子綦隐匿楚王自己假代楚王,楚昭王幸免于难。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