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评 悲壮·希望——《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影片信息:

中文片名 辛德勒的名单

英文片名 Schindler's List

出品机构美国环球影片公司

出品时间 1993年

主创人员

导演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编剧 史蒂弗·赞林 Steve Zaillian

主演 利亚姆·尼森 Liam Neeson

获奖情况

第66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最佳电影剪辑、最佳配乐七项大奖。

内容简介

《辛德勒的名单》真实的再现了德国企业家奥斯卡.辛德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保护1200名犹太人免法西斯杀害的,真实的历史事件。

德国投机商人辛德勒出生于现捷克境内,是纳粹党党员。他好女色、会享受,是当地有名的纳粹分子中的坚定分子。他很善于利用与冲锋队头目的关系攫取最大资本。他雇用了犹太人斯坦恩作为生意上的助手。在被占领的波兰,犹太人是最便宜的劳工,因此这位精明的发战争财的辛德勒在他新创办的搪瓷厂只雇用纽伦堡种族法中规定的牺牲者。这些人得到搪瓷厂的一份工作,因此也就得到暂时的安全,没有受到杀人机器的肆虐,辛德勒的工厂成了犹太人的避难所。在他那儿工作的人都受到从事重要战争产品工作的保护:搪瓷厂给前线部队供应餐具和子弹。

到了1943年,克拉科夫犹太人居住区遭受到的残酷血洗,使辛德勒对纳粹的最后一点幻想破灭了。他制定了一份声称他的工厂正常运转"必需"的工人名单,通过贿赂纳粹官员,使这批犹太人得以幸存下来。他越来越受到违反种族法的怀疑,但他每次都很机智地躲过了纳粹的迫害。他仍一如既往地不惜冒生命危险营救犹太人。当运输他的女工的一列火车错开到奥斯威辛--比尔肯利时,他破费了一大笔财产把这些女工又追回了他的工厂。

1945年德军无条件投降。在战争正式结束前的那天晚上,辛德勒向工人们告别,获救的1000多名犹太人为他送行,他们把一份自动发起签名的证词交给了他,以证明他并非战犯。同时,他们用敲掉自己的金牙,把它打制成一枚金戒指,赠送给辛德勒。戒指上镌刻着一句犹太人的名言:"救人一命等于救全人类"。

辛德勒为他的救赎行动已竭尽自己一切所能。他在战争期间积攒的全部钱财,都用来挽救犹太人的生命。影片结束时,是辛德勒的坟墓,那些在战前曾经获得辛德勒救助,而几十年后已步入暮年的犹太人,以及他们的后裔代表先人走过坟墓,都在墓碑上放一个代表"感恩永远不变"的石块作为敬礼。

故事与人物

1.两条主线

《辛德勒的名单》并不是第一部反映二战中纳粹德国残酷屠杀犹太人的影片,然而自从其1993年上映至今,她已经成为了反映那段历史的最为经典的代表之作。影片以简单的线性叙事结构,时长超过三个小时,却并不让人感到冗长。我认为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辛德勒的名单》存在着两条并行的主线。其一是二战中犹太人的悲惨遭遇,给人以史诗般的深邃与大气之感;同时,本片从辛德勒——一个德国纳粹党人,一个商人的角度出发,以个人视角反映出宏大的历史叙事,生动而细腻,有利于观众的“移情”,而非只是作为旁观者。

2.人物塑造

《辛德勒的名单》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有真实的人物原型。所以编辑和导演在设计辛德勒这个人物时并没有把他定位为一个“高大全”的英雄形象。辛德勒是一个典型的商人,他最初雇佣犹太人是因为这部分劳动力比较廉价;他喜爱女色,善于交际,重视利益,但是这并不妨碍他对犹太人的拯救这种行为的高尚性的体现。相反,正是这种种把他塑造成了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信。

影片对于另一重要人物德国纳粹军官阿蒙的塑造亦是如此。阿蒙在影片中是作为辛德勒的反衬阿蒙冷血、残忍、偏执,为了惩罚一个试图逃跑的犹太人,他可以把排在其周围的二十五人全部射杀;他会在早晨起床从他那建在集中营高处的别墅瞄准场地上的“猎物”;但是他也会在听了辛德勒的劝说之后尝试着“宽恕”别人,他会一反常态地放过在劳动时抽烟的犹太女子;他爱上了自己的犹太女仆海伦,虽然纳粹种族主义思想使他处于矛盾的撕扯中,让他既折磨自己也折磨海伦,但最后阿蒙终于同意把海伦的名字加到辛德勒的名单上,“也许错的并不是我们,而是整个世界”,阿蒙这样对海伦说。也许正如辛德勒所说“战争把最黑暗的一面暴露出来”,这些细节和语言的阐述使得阿蒙并不是作为一个平面的“坏蛋”形象出现,而突出了战争对于人性的摧残。

画面与声音

1. 画面色彩

影片拍摄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市场上的绝大部分电影都是彩色片。然而《辛德勒的名单》的影片主体却放弃色彩,采用了黑白片的形式。黑与白,把我们带入了尘封了几十年的记忆中,历史的沉淀与沧桑和无法抹去的沉重一起涌上心头。黑白,给人带来一种看似冷峻的叙事风格,然而压抑与沉重却积累着,透过这表面的平静缓缓溢出,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到不可抑制的忧伤。

影片的结尾,由于辛德勒的庇护而幸存下来的犹太人肩并肩走出集中营,走向广阔的平原,走向新生活所在的小镇,黑白淡出,转而代以明媚的色彩,让人终于得以从压抑中获得释放。色彩的对比创造了不同的时空和意义。一是代表了时间的转换——从历史到了现今,二是象征着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苦难终于结束,安宁与希望播撒到了这个遭遇了残酷杀戮的民族。

黑白与彩色的交叉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并非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心态,我们不仅仅在观看事件,并且在体验事件。

在影片的结尾,这部几乎完全以黑白为基调的影片中出现了一抹红色——一个身着红色大衣的犹太小女孩。第一次出现时她在纳粹的屠杀中奔走,但是这抹象征生命的红色再次出现时,已经被放在一辆运送尸体的手推车上。红色仿佛给人以希望,观众们最后却不得不和片中的辛德勒一样面对残酷的现实。此处色彩的对比运用给人巨大的冲击和心灵的震撼,已经成为经典的一笔。

2.光与影

由于是黑白片,光与影的运用增强了影片刻画人物的能力。人物性格、情绪的细微之处通过光影的处理体现出来,富于表现力。


当表现生活中一般场景时影片一般采用柔光,表达出一种自然、平衡的状态,让人更注重其所表达场景的整体性。在《辛德勒的名单》中,硬光的使用是一大特色,比如阿蒙与犹太女仆海伦对话时、辛德勒与斯坦恩一起确定“必需的犹太工人”的名单时、女工们误被送入奥斯威辛集中营时都采用了硬光,硬光造成明显的影子以及鲜明的质感及轮廓,效果强烈而又冲击力,展现了气氛的紧张和情绪的焦灼、矛盾。

3.充满感染力的配乐与音效

配乐、音效与画面、情节的完美结合是《辛德勒的名单》具有如此强大感染力的又一因素。

影片中的无声源音乐完美地配合了整体的情感基调。最为人们所熟知的主题曲Theme from Schindler’sList配合犹太人被赶往聚居区的画面,在小提琴细腻的演绎下让人的心灵感到一种撕裂般的疼痛。在影片的结尾,当年的“辛德勒犹太人”列成长队,到辛德勒的墓前放上象征“感恩”的石头时,主题曲又再次响起,把人们又带回到那段记忆,让人感慨万千。

出现红衣女孩的大屠杀那一段画面所配的是一段犹太人的吟唱,节奏缓慢优美,然而结合大屠杀的场景,强烈的对比之中更显现实的残酷;当幸存的犹太人走向广阔的平原,画面所配的音乐也是这首民谣,呼应之下,一个民族的复杂的命运和其对未来的向往被很好地体现出来。

在辛德勒与他的犹太会计师一起商定所需的犹太工人的名单时,经过变奏的主旋律响起,在交响乐队的演奏下显得低沉而跌宕,配合背景音效中打字机的敲击声,烘托出这种抉择的紧迫与艰难。

4.声画蒙太奇:声画对位

德国士兵冲进看似空无一人的房间,用原本用来救人的听诊器找出了躲在在各个角落的犹太人,密集的枪声充斥着人们的耳膜,让人不忍卒听。此时,镜头转向一间小屋,一位犹太钢琴师神态平静,莫扎特充满着真善美的曲子从他的指尖流淌而出,背景音效却仍是此起彼伏的枪声。

为了给日渐拥挤的集中营“腾出位子”,所有犹太成年人被勒令脱去全身的衣服,向牲口一样在场地中来回奔跑,进行“身体检查”,身体强壮的劳动力被留下,而那些看起来身体孱弱的犹太人被拉出队伍,此时,场地上空的扩音器中传出了空灵圣洁的歌剧,孩子们被送上卡车永远离开父母时扩音器中又传出旋律优美的童谣……

安宁与杀戮,美好与残酷交织在一起,这样的声画对位在情绪的表达上相互独立,实际上是一种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强烈的反差给人带来极大的心灵震撼。

最值得分析的段落、场面和细节

名单

这个片段位于影片的开头部分,片头象征着生命的烛光越来越弱,烛火缓缓熄灭,最后化作一缕青烟袅袅升起,这时画面叠化为白色蒸汽,镜头垂直向下摇到一列火车缓缓进站,随后横向摇——德国士兵有的在交接班、巡逻,有的则在火车站旁准备着犹太人登记处。字幕打出“1939年9月,德军军队在两周内击败了波兰军队”,“犹太人被强迫登记所有亲属户口,并得搬迁到指定的大城市中,克拉科夫每天都涌入上万名犹太人”。这组镜头营造了一种压抑的气氛,让观众对之后的沉重的影片基调有所心理预期,同时也为下一组镜头作反衬和铺垫。

火车站上人头攒动。镜头从右向左摇,刚下火车的犹太人在站台上寻找着登记处,以便注册自己和家人的姓名。这个镜头长达20秒,画面中人群熙熙攘攘,寻找着自己的队伍,喧嚣而纷乱的场面仿佛预示着这些犹太人命运的不确定性,在观众看来,他们好像一群待宰的羔羊。随后特写镜头下,犹太人一个接着一个地陈述自己的名字,神色平静,浑然不知将要面对的残酷,这些面部特写与打字机打出的名单交叉出现,配合着打字机的敲击声、以及背景音乐制造了一种较快的节奏。

和前一组镜头以及之后将要展现的那段悲惨历史结合起来看,这一段镜头看似轻松,实则制造了戏剧性的冲突,对比之下唤起了人们更强烈的悲哀和怜悯。同时,纳粹登记的这份犹太人名单意味着残酷和死亡,之后辛德勒和斯坦恩所确定的“辛德勒的名单”则象征着生的希望,两厢对比,便能发现影片构思的巧妙。

权力

这一段场景是辛德勒在目睹了犹太人所遭受的种种不幸和倾听了海伦的充满绝望的倾诉之后寻找机会作为一名“引导者”向阿蒙进行“规劝”,其中的一些对话因为其深刻的哲理已经成为经典。

一次阿蒙举办的舞会之后,辛德勒单独留了下来,二者在别墅的阳台上继续喝酒聊天。拍摄的角度是从屋内向屋外,以位于别墅低处密密麻麻排列着的集中营以及一片死寂的工地作为背景,此时的景别为全景,突出和交待了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这场看似随意的对话发生在一个无比矛盾的环境中,痛苦死亡与奢华享乐并存,而在阳台上的辛德勒和阿蒙位于这两个世界之间。在这重镜头的隐喻中,辛德勒开始尝试对阿蒙进行“救赎”。

在二者对话的过程中,对于阿蒙和辛德勒多用的是近景或特写镜头,人物表情的细微之处清晰可见,阿蒙的醉意、警惕、怀疑、不悦、迟疑、思索,辛德勒的平静、镇定、智慧和对阿蒙的怜悯通过演员的表演和镜头的诠释表现得恰到好处。同时,在对话中辛德勒始终处于仰视镜头中,而拍摄阿蒙则运用了俯视镜头,仰视镜头与俯视镜头交叉使用,辛德勒形象庄严,符合其在这场戏中“引导者”的角色,阿蒙则处于聆听和接受的地位。“所谓的权力是当我们有足够的理由去杀生,但我们却不这么做。……阿蒙,这才是权力”,当辛德勒说出这句充满规劝与救赎意味的话时,构图上阿蒙处于左下角,而辛德勒目光深邃,占据了右上方的大部分画面,表达效果不仅令我们深受震撼,并且,从下一个反打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出,阿蒙也受到了不小的触动。

送别

经过六年的战争,德军终于宣布投降,深受苦难的犹太人即将重获自由。辛德勒作为“纳粹党人、军火贩子、非法雇用奴隶者”,则必须开始他的逃亡生涯——送别的时刻来临了。

夜幕中,辛德勒手中提着箱子(其中只有一些衣物和日常用品,并非他当年所期望的“整整两大箱钱)在其工厂中工作的犹太人的簇拥下走出厂房,辛德勒边走边向斯坦恩交代把工厂中剩余的布匹和伏特加酒分给工人们,此时镜头方向为前上方,基本上同行进中的人群保持相同的纵向运动,让观众认同摄影机所代表的视点,见证这个时刻。

经过一个转角,全景镜头中出现了静静站立在路旁的人群,辛德勒停住了脚步,全景镜头下,路上停着的汽车、向远处延伸的道路、静默的人群和路面上被拉得老长的车影和人影构成了一幅送别的场景,气氛肃穆而庄重。

随后镜头转换为中景,一名犹太工人走上前来交给辛德勒一封信,上面记叙了辛德勒的善举,并且有所有“辛德勒犹太人”的签名,“如果您不幸被捕时可能会有帮助”,他充满敬慕地抬头仰望着辛德勒,舒缓庄重的背景音乐淡入,镜头随之又切换到全景,辛德勒说了“谢谢”,然后把信收起,影片的节奏在此仿佛有了个小停顿,为此后高潮部分的到来作铺垫,形成欲扬先抑的效果。

镜头切换到近景,辛德勒长久以来的助手和伙伴斯坦恩上前,举起一枚金指环——这是用犹太工人贾斯德自愿贡献出来的金牙所铸造的。辛德勒接过戒指仔细端详,指环上刻了字,面对辛德勒询问的眼神,斯坦恩说道:“这是一句希伯来文,是犹太法典当中的一句:当你挽救了一条生命,你就等于挽救了全世界。”他缓缓道来,音调也不甚高,但让人感到字字千钧。一个小细节体现出之前一直保持平静的辛德勒也不禁失神——他把戒指掉到了地上。

“我应该可以救更多人的,我应该可以救更多”辛德勒与斯坦恩四手相握,“如果我能赚更多的钱,如果我不这么浪费……我做的还不够;为什么我要留下这辆车呢……它可以换十个人……这个奖章是金质的,它可以再换一条人命”,辛德勒沉浸在自责中,近景镜头慢慢扫过站立在一边的犹太人的脸庞,他们满含泪水。“我明明可以这么做的,但是我却没有”,他终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泣不成声。原先站立在一旁的犹太人簇拥上来,拥抱辛德勒,其中仍旧没有设计她们与辛德勒的对话,所有的悲伤、感激、抚慰都蕴藏在无言之中。

辛德勒坐上了离去的汽车,汽车缓缓驶过之处,原先分列道路两边的人群渐渐合拢。辛德勒从车内注视着车外的一张张脸孔,镜头缓慢地移动着,蒙太奇叠化的剪辑手法使辛德勒和犹太人的面部特写形成一种情感呼应的关系,缓慢的叠化使视觉节奏变得更加舒缓和意味深长,他们的命运紧密相连。这些人劫后余生,那么更多的人呢?从辛德勒的眼神中,我读出了最深的悲伤。有人说:这个片段过于煽情,但是,纵观整部影片,我认为由于有之前情节和感情上的铺垫,“送别”这一段合乎情理,在情感上并没有带给人突兀之感,使得观众的情绪达到一个高潮,水到渠成。

联想到的电影

《辛德勒的名单》与《钢琴家》



【影评】悲壮·希望——《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
2002年上映的电影《钢琴家》与《辛德勒的名单》有许多相似之处,同样反映了二战中犹太人的悲惨遭遇,同样根据真实的故事改编,同样是以个体的经历去讲述一段历史。和《辛德勒的名单》一样,《钢琴家》也有一明一暗两条线索——逐步加深的犹太人所遭受的灾难以及“个体”波兰犹太钢琴家在二战中颠沛流离的经历。

但是观看完两部影片后的感受却截然不同。《辛德勒的名单》讲述的是一个在绝望中生出希望,在毁灭中孕育新生的故事,主角辛德勒用他的救赎给观众带来慰藉。它的结局充满了希望,画面由黑白转向彩色,犹太人走向新的生活;《钢琴家》虽然是一部彩色片,但是它所讲的故事却更加冷峻和残酷——钢琴家在整部影片中几乎都处于逃亡和躲避纳粹追捕的状态,在这段时间中,通过他的经历和他的眼睛,我们看到的是满目疮痍,影片中唯一的一个闪烁着人性光辉的亮点,是那个因热爱音乐而保护了钢琴家的德军军官,但他最后却死在了战俘营中。看到这里,为钢琴家的劫后余生而感到的喜悦马上被压抑所代替。这两种风格本无优劣之分,但是就观众的心理预期和影片核心价值的表达效果来看,我更欣赏前者。

关于人物的塑造。在《辛德勒的名单》中,三个主要人物辛德勒、德国军官阿蒙和犹太人斯坦恩的性格都比较鲜明;而《钢琴家》中,除了钢琴师这个人物之外,由于情节轴线过于分散,相互之间的联系性不强,一些辅助人物的性格模糊。

《辛德勒的名单》与《美丽人生》

和《辛德勒的名单》一样,《美丽人生》也是一部以二战中犹太人的遭遇为题材的影片。然而,时长超过三个小时的前者与不到两个小时的后者,虽然表达的核心价值相似,但表达方式必然有很大的不同。

《美丽人生》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犹太父亲为了呵护儿子幼小的心灵,把集中营里的生活解释为一场游戏,而获胜的奖品就是一辆儿子梦寐以求的坦克;最后父亲遇害,但他面对死亡时在儿子面前所表现出的一如既往地诙谐和镇定终于换来了儿子没有阴影的美丽人生。

《辛德勒的名单》既反映个人经历也反映历史事实,两条线索基本并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后者的分量还重于前者,叙事平实,注重真实场景的再现;而《美丽人生》基本上以单线即一个犹太家庭的经历为主,采取独特的视角,用喜剧的手法展现了这“含泪的微笑”,在故事的延宕性方面尤为出色,陡转、巧合等多种叙述技巧的运用使影片充满了戏剧性,引人入胜。

看《辛德勒的名单》,让人感到悲壮也看到希望;看《美丽人生》,微笑之后内心却也苦涩。如果说前者是现实主义作品,那么后者便是浪漫主义;不一样的是风格和形式,一样的是对人性的肯定与对生活的热爱。

缺陷

1.延宕情节的设置问题。整部影片基本上给出了二战中犹太人悲惨遭遇的全景,非常大气。但是由于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也为了给线性结构的影片增加延宕性,影片主线之外的辅助性事件数量上过多,再加上历时超长,使主线显得有些模糊。有些辅助情节如“斯坦恩被误抓上开往集中营的火车,辛德勒赶去营救”,由于观众心理早已预期到斯坦恩会获救,所以并没有获得很好的延宕效果。

2.情节合理性问题。集中营中,阿蒙发现有人偷鸡,于是他让犹太人们排成一排,询问是谁偷的,没有人回答。于是阿蒙开枪打死了其中一个,正当他要再次举枪时,一个小男孩抽泣着走上前来,指着地上已经被打死的犹太人说“是他”,于是剩下的犹太人幸免于难。这个情节中阿蒙的表现不符合之前影片已经塑造出的冷酷形象,犹太小男孩如此轻易地骗过了阿蒙,不知是要突出犹太人的智慧还是阿蒙的愚蠢,缺乏让人信服的合理性。

后记

观看《辛德勒的名单》是需要体力上和心理上双重准备的,在影片高超的表现手法之下,“战争与人性”这个永恒的主题传递出动人心魄的力量,让人沉浸其中,久久不能自拔。

写影评的过程其实异常艰难:有太多的段落、细节值得分析,有太多的感悟想要表达,如此便不知如何取舍了。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终究是不同的,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只能随着自己的感性体验去捕捉隐藏在背后的源头,或有思维的跳跃之处,或有分析不到位之处,水平有限,都敬请见谅了。

写完之后又通读一遍,虽不能说是百分之百,但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大致还是传达了出来,倍感欣慰。

  

爱华网本文地址 » http://www.413yy.cn/a/25101010/27807.html

更多阅读

动漫·汇总 黑暗中的希望——《迪奥传说》 迪奥的黑暗童话冒险

哈哈…………兔子又找到一部吸血鬼的动画!!无意中发现的,12集。先惹我注意的不是这个平庸的名字而是里面的美少年吆!(众人:汗)在图片里大家也看到了航(2声)!原谅兔子吧。对这种美型的主角实在无法抗拒呢!咳咳!现在开始言规正传!cast:DUO ~デュ

《大长今》励志的启示(十八)

良师——是给自己第二次生命的“父母” ——《大长今》励志启示(第35集)     “父母给了自己第一次降临人间的生命,好的老师给自己走进社会生存的第二次生命,因为我们不仅仅是在学习知识,而是在向老师(师傅)学习赖以生存的技能,及能否

《大长今》励志的启示(十七)

知识——是不做蠢事的前提 ——《大长今》励志启示(第33、34集)     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说:“一个人要成功,他的知识非常重要!一个人能成功,就是他的知识比我们更丰富!”(摘自《卖产品不如卖自己》)     孔子曾经问学

《大长今》励志的启示(十六)

爱——就是满足对方的需求                   ——《大长今》励志启示(第31、32集)     世界华人成功学第一人——陈安之说:“男人需要的是成就感,女     人需要的是安全感。”(摘自《自己就是一座宝藏》)

声明:《影评 悲壮·希望——《辛德勒的名单》 辛德勒的名单影评》为网友此心易主分享!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