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47条)
【方药】 桂枝三两
柴胡半斤黄芩三两
花粉四两牡蛎二两
炙甘草二两干姜二两
【煎服法】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自古至今,各家对柴胡桂枝干姜汤的理解一直存在争议,众说纷纭。多数著家认为该条文属于太阳少阳太阴合病,其病机存在脾虚,其症状应有便稀。对此解释,笔者不敢苟同。
此条本属于少阳阳气和阴津不足之人,患太阳病后,医者不详查,径直用汗法,见发汗不解,又复用下法。经汗下后,病仍不解,目前的症状演变为---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
汗多伤阳,下多伤阴。本为少阳经的阳气和阴津不足之人,经汗下后,进一步导致少阳经的阳气和阴津更虚。阳气虚对阴津鼓动无力,阴津虚阴津流动不畅,阴津流动不畅就是阴津的瘀滞,阴津的瘀滞就是痰饮。胸胁是少阳的主要部位,阴津瘀滞少阳故胸胁满而“结’,但此时阴津的瘀滞是因虚而瘀,不似实证的瘀滞严重,故出现的是“微结”。
少阳三焦里的阴津虚损,小便就少,所以说小便不利。
阴津虚,故而渴。
少阳三焦郁热未解,故而蒸腾汗出,可此时三焦内阴津不足,不能汗出全身,火性又上炎,三焦里虚弱的阴津只好随着三焦里的郁热而往上冒,这就是但头汗出的缘故。
若渴又呕,就有可能是膀胱蓄水的五苓散证了,仲师明确提出渴而不呕,就排除了膀胱蓄水的五苓散证。
金匮百合病篇云:百合病渴不差者,栝萎牡蛎散主之。也说明瓜蒌牡蛎合用是用来滋阴津的。
往来寒热,心烦,是少阳的热仍未解,就是小柴胡证的主症,无须赘述。
由以上分析可知,此证属于正虚邪实证,邪实是太阳风和少阳郁热,正虚是少阳的阳虚和阴津虚。
鉴于以上正虚邪实的病机,仲师用攻补兼施之法。用桂枝解太阳经邪。柴胡、黄芩解少阳郁热。瓜蒌、牡蛎滋少阳阴津,甘草干姜温少阳阳虚,少阳阳气阴津得以补充,胸胁部痰饮即除。
以上分析可知,该条文毫不牵扯太阴脾的病变,仅仅是太阳少阳合病而已。只是少阳的病变属于正虚邪实,虚实夹杂。若真的存在太阴脾虚,那仲师一定会说出来,并且会用到理中的白术之类。若见到方中有了干姜就认为合并有太阴脾的病变,只能说是望文生义。
假如临床实践中遇到了该方证,并且还真的有脾虚的下利等症状,那就还是要合用理中汤之类为妥,而不是单在这一个方上做文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