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在此点看视频音乐→→025【野火烧不尽】唐代-白居易诗
野火烧不尽
〖原诗〗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
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
萋萋满别情。
【作者简介】
白居易(公元722—846年),唐代杰出的诗人,与李白、杜甫、元稹合称唐代诗坛四杰。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从曾祖温起迁居华州下邽县(今陕西渭南市渭河以北部分)。他生于河南新郑,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卜居下邽县义律乡紫兰村(今渭南信义乡上太庄村西)。
白居易于十八岁(公元772年)到长安游学,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中进士。后来由县尉迁升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
白居易生活的年代,正是唐王朝由盛到衰的时期。当时,宦官专权,政治腐败,悲风四起。公元805年,韦执谊、王叔文等进行“永员革新”,白居易极力相助。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因上书请急捕获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为权贵忌恨,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市)司马。后,移忠州(今四川忠县)刺史。长庆元年(公元821年)受诏回京,终官刑部尚书。晚年好佛,居于洛阳香山。死时七十五岁,葬于洛阳龙门。有《白氏长庆集》传世。其诗作三千首,数量之多,实为空前。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诗歌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琵琶行》、《长恨歌》等诗脍炙人口,流传至今。其诗意随笔到,情感真切,描写细腻,风格深入浅出,平易通俗,老妪能解,广为传诵。
【注释】
《野火烧不尽》,原题名为《赋得古原草送别》,《唐诗三百首》题作《草》。小学课本只选了前四句,故作曲亦然。
这首诗为诗人十六岁时应考之习作。当时科举考试,凡是指定、限定诗题的,题目前须得加“赋得”二字。据说白居易初到长安,拿了该诗稿谒见顾况,顾况看到“白居易”这一名字时,开玩笑说:“米价方贵,居亦勿易”,及至谈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大为赞叹:“得个道语,‘居’亦‘易’矣!”此诗名声,于此可见。
[离离〕春草繁盛茂密的样子。
[原〕郊野平地。
[荣] 野草开花。这里是萌发的意思。
[远芳〕无边的芳草。
[侵〕占据,这里是占满、长满之意。
[接〕连接,延伸。
[王孙〕本指贵族子弟。这里指离家远游的朋友。
[萋萋〕草木茂盛的样子。
【赏析】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少年时代的成名之作,为名重一时,传诵千古的佳制。金人王若虚在《滹南集诗话》中写道:“乐天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随物赋形,所在充满,殆马元气相侔。”该诗正体现了白诗的这一艺术特色,其摄原草之神韵,绘古原之春景,送壮别之情怀,无不新意迭出,且浑然一体,实为古诗中之一流佳品。
首联两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描绘原上春草嫩绿茂盛,贴切、自然,如在眼前,其生生不已,岁岁循环之生命力赫然在目。以“荣”字作结,意蕴颇丰,秋枯春荣,年年相接,原草之生长规律揭示无遗,草原之生命活力表现具足。
颔联“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承上句“枯荣”而来。野火烧光了秋枯的草叶,而一旦春风化雨,“原上草”又破土而出,绿遍原野。可见,野火虽烈焰熊熊,肆虐枯草,逞威于一时,但却对草原“烧”而“不尽”;其原草之坚韧之性格,奋进不息之精神确实令人赞叹、感佩。
前二联绘景咏物,形神兼备,气韵生动,意蕴宏深,难怪范晞文在《对窗夜话》中说:“刘商<柳>诗‘几回离别折欲尽,一夜春风吹又长’,步入乐天<草>诗‘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语简而思畅”。正因如此,此诗在流行中常出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前四句妇孺尽知,且能背诵,并常常误以为即是全诗,而后四句则不那么为人所知。
此诗虽为命题之作,但状物绘景逼真如画,境界深远,其情真切,感人至深,无论从其格式还是从其写情说,堪为佳品。
曲作者特意采用进行曲的形式为该诗谱曲,源自对此诗富有哲理内涵的理解。重在弘扬诗中蕴藏着的生命不息、奋斗不止这一坚韧精神的。反复吟唱,给人以前进、向上的力量。
请在此点看视频音乐→→025【野火烧不尽】唐代-白居易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