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谭凤娥(1977-),女,湖南大学教师,硕士,主要从事古代教育史研究。
论岳麓书院的办学特色及其现实意义
谭凤娥
(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湖南长沙410082)
〔摘要〕文章从办学环境、办学方针、学风、师生四个方面分析了古代岳麓书院的办学特色,并结合我国当代高等教育的实际,为当代高校的办学得出了几点启示:高校办学的定位、良好的办学环境、融洽的师生关系等。
〔关键词〕岳麓书院;办学特色;启示
On the YueluAcademy's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chool and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AN Feng-e
Abstract:Thepaper analyses the Yuelu Academy's 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school from the environment of running school, guideline of runningschool, style of study, teacher and student.With the fact of highereducation in the present age, the paper finds some revelation foruniversities, such as: orientation of running school, goodenvironment of running school, matey teacher - studentrelation.
Keywords:the Yuelu Academy;characteristics of running school; revelation
岳麓书院是我国古代一个重要的教育基地,它历经千载,学脉绵延,弦歌不绝,积淀了深厚的文化资源,具有优良的教育传统。纵观岳麓书院的形成和演变,可以了解其成功的办学历史。分析总结岳麓书院的办学特色,对当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将会有一些有益的启示。本文拟从岳麓书院的办学环境、办学方针、学风、师生四个方面谈一些浅见。
一、岳麓书院的办学特色
(一)自然、人文丰厚的办学环境岳麓书院创于宋初,虽不是官学,但它从开始创建就得到官府的扶持。“而且后来历代重兴,也多由地方官员支持,形成了岳麓办学的一个传统和特点。”〔1〕官府对岳麓书院的支持主要有政府授以“公田”、赠以匾额、皇帝赠书及地方政府奉令为书院购书等等。如祥符八年(1015年)真宗召见山长周式,赐书并赐“岳麓书院”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丁思孔上书额疏,次年得“学达性天”额及御书《十三经》、《二十一史》等。乾隆九年乾隆御书“道南正脉”。雍正十一年(1733年),得清廷赐银五百两重修书院。1737年又得赐银一千两修书院。南宋朱熹任湖南安抚使时,为岳麓书院置学田五十顷。明清两代,岳麓书院的学田主要来自官拨,明代官拨学田占书院学田的74??1%,清代的比例还要高。社会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因此,岳麓书院的产生是适应了古代社会政治、经济的要求,满足了社会中下层子弟就学的需要,从而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民众捐赠也是书院经费影响力最长久最可靠的来源之一,如明代岳麓书院私人捐赠的学田仅次于地方政府,“私人捐助次之占有14??70%”〔2〕。社会各界人士除了捐学田之外,还捐赠了许多图书来支持岳麓书院的办学,如咸丰年间,湘阴人李桓一次就捐置了《四库全书提要》、《资治通鉴》、《钦定礼记义疏》等三十六种书籍,计二千余卷。
岳麓书院座落在历史名城长沙市湘江西岸岳麓山下。自然风景秀丽,弥漫古朴、典雅、超凡之气:后托青枫峡、爱晚亭,茂林修竹,葱笼滴翠;书院前有马路直达湘江边,天马、凤凰两山分峙两旁,俨者天然门户,静静的湘江从门前流淌北去。岳麓书院近市而不喧,林深而又宽敞,为文化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环境。岳麓书院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水路陆路两通,为学术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二)传道济民的办学方针岳麓书院山长(院长)张在洞察当时官学教育弊端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学方针。他在《岳麓书院记》中指出:岂特使子群居佚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概而言之,即是“成就人材,以传道而济斯民也。”其要点有三:首先,办学不是为了科举,“但为决科利禄计乎”,反对把学校作为图取功名富贵和跻身官场的跳板。其次,提出“亦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辞之工”,反对学校以缀辑文辞为教,而应重于学生的操行培养,道德和学问应并进。再次,办学的根本目的是,“传道而济斯民”,也就是说要培养经世济国的人材。
对张这种办学方针的论述,与他同时代的著名理学家朱熹亦有类似阐发。他对张的“传道”的宗旨作了更为直接而明确的表述,“学校之设,所以教天下之为忠为孝也”〔3〕。这就是说,所谓“传道”即是传承忠孝之道,所谓“明道”也即是发明忠孝之道,朱熹认为这是办学所担负的头等任务。以忠孝为“道”之办学宗旨,实际上也就是以忠孝教育人,简言之,就是以德育人,关怀人性,“因天赋之秉彝而为之”。如果说朱熹在此论述尚不够系统,那么他下面这段论述对其办学宗旨作了更直率而明白的交代。他说:“古者圣王设为学校,以教其民,由家及国,大小有序,使其民无不入乎其中而受学焉。而其所以教之具,则皆因天赋秉彝而为之,品节以开导而劝勉之,使其明诸心,修诸身,行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际,必无不尽其分焉……先王学校之官,所以为政事之本,道德之归,然不可以一日废焉者。〔4〕
朱熹的上述论述可以概括为:1)圣王设教立学,为的是使民普遍受到居家爱国而明大小之序的教育,如果以此与其接下的言语相对勘,很显然这指的是人伦道德教育;2)人伦道德教育必须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主体意识,“明诸心,修诸身”,磨炼成道德品格;3)教育要付诸于行动,“行之于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而推之以达君臣、上下、人民、事物之际”;4)先王的办学宗旨必须牢记,要一以贯之,“学校之官”要以此责即以德育人坚守,这既是“政事之本”,又是“道德之归”,而“不可一日废焉”。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可以说,岳麓书院以人为本而以德育为主旨的“明道”、“传道”的办学宗旨便是对此官学批判的产物。岳麓书院把批判的锋芒对准科举利禄的办学主张,可以说抓住了教育改革中的根本问题。历史已反复证明,不管学校培养什么专门人才,不管学校要办成什么样的,有一点都必须坚持而且不能动摇,即应该把培养一个真正的人和实现人的自立放在教育的第一位,把培养人的良好道德素质,明确人生价值和意义追求目标,置于教育的首位。不管什么人,只有当他确定了人生的正确方向和目标以后,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在的智能和体能,才可能应对生活的各种严峻考验。因此,岳麓书院把德育置于教育首位的办学主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无疑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我们从书院对宋代学校弊端批判中可以看到,书院对官学教育以科举仕进为目的的批判并不是反对科举制度本身,并不是反对书院的生徒参加科举应试。大量史实表明,书院所倡导的是,要求生徒努力培养自己良好素质,醇化自己的道德人格,应正确对待科举考试,以匡时救世而报效国家和社会的胸怀和志向参加科举考试。总而言之,不是为谋利求禄而参加科举考试。书院所奉行的这种主张,为以后历代书院坚守不移,并且屡有阐发。
(三)实事求是的学风张主教岳麓书院后,就明确提出,书院的教育方针为“传道济民”,反对以科举利禄为教育目的,反对以章饲文辞为教育内容。这就预示着一种新的学风的形成。所谓“传道”,即要求书院成为道学传播的基地。张在教学实践中实现了这一教育理想。凡就学岳麓的士子们,大多是怀着问学求道的目的而来;而主教,也是怀着传道授业的精神面教。这就使得岳麓形成一种推崇道学的学风。据《宋元学案?南轩学案》和《岳麓诸儒学案》所载,这种学风日盛于书院,如:“木天骏、字德远、瑞安人、……道出岳麓书院,得闻南轩之教,遂心醉焉。日与诸生讲明求仁之旨。”
张的岳麓书院有践履务实的学风特点。《岳麓诸儒学案》载,曹集“少从名儒张讲道,以为士君子之学,不过一实字”。曹集即领悟到岳麓学风务实这一特点。所谓“实”除了包括经世致用外,则主要是指重践履。《性理大全》卷四十九载张论述“务实”的一段话:“或问务实之说。曰'于践履中求之。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日用常行之际,无非实用。'”他认为“务实”即是于事亲从兄的“日用常行之际”以求仁,这个见解他曾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中反复强调。他认为“道”不是脱离日用常行的虚浮之物,他说今夫目视而耳听,口言而足行,以至于饮食起居之际,谓道而有外乎是,乌可乎!”因此他主张应从“应物处事”之中求仁,说:“尝试察吾事亲从兄、应物处事易端也。或其发见,亦知其所以然乎?苟能默识而存之,扩充而达之,生生之炒,油然于中,则仁之大体,岂不可得乎?”由于张要求把祟尚道学和躬行实践结合起来,反对空谈心性,使岳麓书院在南宋四大书院中形成重践履的务实学风。
张倡导的重践履的务实学风,在岳麓诸儒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湖湘弟子中很少流于空谈心性哲理之弊,很少堕入佛老直悟本心之弊,相反,他们大多是一些有影响的“经济之材”,他们所以“留心经济之学”,成为经世之才,和这种重践履的务实学风是根本一致的。他们并不以为空谈心性、直悟本心就可以达到“求道”或“求仁”的目的,相反,主张在事亲从兄的日用常行之间、经邦济世的社会政治活动中以达到“求道”的目的。彭龟年要求言行一致、动机和效果统一,吴猎将求仁之学施之于经济活动中,皆是岳麓书院注重践履务实学风的体现。
(四)情深意笃的师生关系古代岳麓书院的主讲或受聘于书院的名师宿儒不仅在学术上有成就,而且尊重热爱学生,学生慕先生之名而来,尊师敬道,虚心好学。如乾道年间,张主教岳麓,他在教学方法上独具特色,主张“循序渐进”、“博约相须”、“学思并进”、“知行互法”、“慎思审择”;在学术上强调“传道”、“求仁”、“率性立命”,开创了传习理学的传统,为后来湖湘学派的创立奠定了基础;他还撰写了《岳麓书院记》。他们都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自学为主;强调“学、问、思、辨”,提倡精读和博读结合;注重品格培养以及环境对学生的陶冶;他们都非常注重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把教书育人放在首位,特别注重言传身教,为人师表,都很认真地实行道德实践,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榜样,既为经师,又为人师;强调学生的独立自我“涵养”,教学质量较高,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自学,允许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并与之讨论;书院师生关系融洽,感情笃厚,尊师爱生成为传统。
二、岳麓书院的办学特色的现实意义岳麓书院的教育体制虽已发生变迁,但古代岳麓书院独特的办学特色,历经千年,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笔者认为,研究古代岳麓书院的办学特色,有几点启示,值得今天我们的高等教育思考和借鉴。
(一)要有准确的定位。古代岳麓书院,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把做人与治学结合起来,使德行与学问融为一体。书院教学不是为了奔竞士途,不是为了图取功名利禄,而是期求经世致用,培养“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的济世之才。岳麓书院明确规定:培养学生不是为了做官,而是为了治国安民;做官不是为了个人的功名利禄,而是要“致君泽民”。因此,书院始终把培养学生的品德放在首位,不仅重视学业,而且重视人品、人格和气节。这就有利于造就勇于践行、关心百姓疾苦的经世济国之才。正如朱熹所说:“熹窃观古昔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莫非讲明义理,以修其身,然后推已及人;非违欲其务记览,为词章,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人生天地间,为人当尽人道,学者所以为学,学为人而已”。〔5〕
可见,书院的大师们都把学生的德行与做人放在很重要的位置。这一方面值得我们借鉴。今天我国的高校要使自己生存下去,也必须结合学校实际,准确定位,办出自己的特色。更应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方向,努力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健康、文明的道德品质;我们培养的各级各类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需要一个良好的办学环境。当年岳麓书院是在政府给予了宽松的办学环境中萌芽和发展壮大起来的。参照岳麓书院的办学经验,当代高校良好的办学环境,首先要求政府完善立法,做到高校的成立、管理等都有法可依;其次,高校的生存与发展也离不开社会的广泛支持;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就是高校应当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丰富文化教育资源,大力加强以物态、行为、精神为主要形态的校园文化建设。如湖南大学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千年学府”岳麓书院深厚的文化资源,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优化育人环境,取得显著成效。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高等教育的催化剂。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古代岳麓书院教育成绩斐然的重要因素,而建立书院融洽师生关系的前提是书院教师能以身作则,热爱学生,诲人不倦,在学生心目中树立起了做人与为学的榜样。在教育过程中,学生主要通过感染、模仿、暗示三种途径接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思想境界、价值取向、行为方式、人格层次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举止;教师的知识水平、教学艺术影响着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成绩;教师的专业修养,对学生的期望,也影响学生的个人抱负和今后的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如此重大,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良好师生关系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亲其人,信其言”,学生只有充分信任教师,才会积极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作用。然而,教师要得到学生的充分尊重与信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目前,一些高校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多是表面接触,常不是以德行和学问吸引学生。此种状况,令人忧虑。蔡元培指出:“大学之大,非大厦之大,而是大师之大。”如果我们今天的教师,能像书院大师那样,德行光风霁月,学识渊博似海,师生情感融洽之中,育人功业将自然而成。
总之,古代岳麓书院的办学特色,不仅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文化的宝库,而且对于我们当代的高等教育改革,特别是高校的发展也有着非同一般的借鉴指导意义,值得我们去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杨慎初,朱汉民,邓洪波??岳麓书院史略〔M〕??长沙:岳麓书社,1986??8??
〔2〕张楚廷??学校管理学〔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68??
〔3〕〔4〕黎靖德??朱子语类(卷109,卷78)〔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毛礼锐,沈灌群??中国教育通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224-225??